心理安全感综述

合集下载

安全感心理学定义

安全感心理学定义

安全感心理学定义
嘿,大家好啊!今天咱来聊聊安全感这个事儿。

就说我有一回一个人走夜路吧。

那时候天已经黑透了,周围静悄悄的,只有我的脚步声。

我心里那叫一个慌啊,总觉得背后有什么东西在跟着我。

每走几步我就忍不住回头看看,生怕有什么坏人或者怪物冒出来。

那一刻,我是一点安全感都没有。

这安全感啊,在心理学上呢,就是一种让人心里踏实、放心的感觉。

比如说,你在家里,关上门,拉上窗帘,就会觉得很安全。

或者你和一群好朋友在一起,也会觉得有安全感。

再举个例子,小时候我们都喜欢躲在妈妈的怀里,为啥呢?因为妈妈的怀抱让我们觉得安全啊。

有妈妈在,我们就不怕被欺负,不怕有危险。

在生活中,安全感可重要了。

要是没有安全感,我们就会整天提心吊胆的,做什么事都不安心。

就像我走夜路那次,心里慌得不行,都没办法好好走路了。

但是,如果我们有了安全感,那就不一样了。

我们会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比如说,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工
作很稳定,收入有保障,你就会有安全感,工作起来也会更有干劲。

所以啊,大家都要努力给自己创造安全感。

可以多和家人朋友在一起,也可以努力工作,让自己的生活更有保障。

这样,我们才能过得开心、踏实。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吧。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感,过上幸福的生活。

心理学什么是安全感,如何获得安全感

心理学什么是安全感,如何获得安全感

引言概述安全感是指个体在感知到自身处于安全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安全感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大脑功能有着深远影响。

获得安全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并且对于人际关系、情感健康和自我发展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对安全感的定义和解释,以及如何获得安全感的相关策略。

正文内容一、什么是安全感1.定义:安全感是个体对于自身和周围环境的一种信任和放心的感觉。

在安全感的状态下,个体认为自己受到保护和支持,不会受到威胁或伤害。

2.形成:安全感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早期亲密关系的质量有关。

婴儿期的关爱和依恋经验对于安全感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

亲密关系中的安全依恋和收到恰当的关怀都可以促进安全感的发展。

3.特点:安全感表现为个体对于自身和他人的信任感、安全感和稳定感。

个体在感受到安全感时,会表现出情绪稳定、积极乐观、自信和社交能力强等特点。

二、如何获得安全感1.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了解并接受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将焦点放在自身的积极方面。

通过自我认识和积极思考,提升自信心和自尊心。

2.培养稳定的人际关系:寻求亲密、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与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的他人建立良好的互相依赖关系。

3.打造安全的生活环境: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减少不受控制的因素和压力源。

4.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个体在获得安全感方面遇到困难,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帮助。

心理专家可以提供相关的技巧和策略,帮助个体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5.培养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个体应对挑战和压力的关键能力。

通过培养适应能力,个体可以更好地处理不确定性和变化,从而增强安全感。

三、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性1.对情绪健康的影响:安全感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自信心和心理健康水平。

个体在感到安全的环境中,更容易保持平衡的情绪状态。

2.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获得安全感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个体在感到安全时,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和连接。

大学生安全感综述

大学生安全感综述

人 文 论 坛205INTELLIGENCE大学生安全感综述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张 瑶摘 要:对近年来大学生安全感研究的现状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就安全感概念、测量工具、影响因素等3个问题进行探讨,指出了目前国内该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感一、安全感的定义关于安全感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看法,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1、黄希庭认为安全感是人在摆脱危险情境或受到保护时体验到的情感,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不可缺少的因素。

[1]2、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指“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

[2]3、丛中和安丽娟则认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感与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综合以上观点,虽然不同专家对安全感的解释不同,但他们对安全感的本质的理解却类似。

可以发现在心理学意义上安全感具有以下特性:(1)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和体验;(2)安全感总是对外界风险的预测和评估,它可以是外部实际环境带来的,同时也是主体内心感受到的风险。

本文,认为具有良好安全感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环境里是安全的,相信自己有处理现实以及未来潜在风险的能力,同时被自己重要他人所喜爱、支持。

二、安全感的测量工具1、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由丛中、安丽娟2002年编制,分为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两个维度。

该量表有16个题目,每个维度为八个题目,以1—5级评分。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间隔3周的重测系数为0.74。

2、马斯洛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量表(S-I)量表,编制于上世纪50年代,该量表有75个题目,有“是”、“否”两个选择。

其中0~24分属于正常范围;25分以上,则具有不安全感的倾向;31分以上,则具有不安全感,39分以上则具有严重的不安全感,即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安全感综述

大学生安全感综述

大学生安全感综述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多变,随之而来的各种危险也让人们的安全感受到了挑战。

作为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安全感受到了各种外在和内在的因素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大学生安全感问题,探究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感。

一、大学生的安全感问题作为青春期的人们,大学生们正处在人生最为关键和敏感的阶段,他们的生活、学习和社交都会受到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安全感。

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交安全感大学生们正处于成长期,他们需要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

但是,一些社交问题却会影响到他们的安全感,比如人际关系紧张、患得患失、失恋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大学生们逐渐变得孤僻和自卑,进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2.学习安全感大学生是学生时代最后的阶段,他们需要面对更大的学习压力和挑战。

然而,一些学习困难和挫折可能对大学生的学习安全感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重大考试失利、作业无法完成、课堂被老师质问等问题都可能使得大学生产生无助感和挫败感,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3.家庭安全感大学生们离开了家庭,失去了父母的保护,面对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将会使他们产生不安全感。

比如经济上的压力、父母健康状况、家庭关系问题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安全感形成的因素大学生的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

1.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学校和家庭是大学生主要生活的两个场所,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生安全感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温馨、理性、平等的教育方式,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安全感。

2.社会环境的变化近年来,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大学生安全感受到了很多挑战。

社会的竞争压力、生活的不确定性、就业的不稳定性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安全感产生负面影响。

3.个人经历和生活态度大学生的经历和生活态度,也是影响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感。

幼儿心理健康文献综述2000总结

幼儿心理健康文献综述2000总结

幼儿心理健康文献综述2000总结示例文章篇一:《幼儿心理健康文献综述2000总结》嗨,大家好!今天我要跟你们讲讲我看了好多好多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文献之后的一些想法呢。

我看这些文献的时候,就好像在打开一个个装满宝贝的盒子。

幼儿的心理健康呀,那可是超级重要的。

就像盖房子,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就是房子的地基。

要是地基没打好,那这房子怎么能稳稳当当盖起来呢?我在这些文献里看到好多不同的研究。

有研究说,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可大啦。

你想啊,幼儿就像小树苗,家庭就像小树苗生长的土壤。

如果土壤肥沃,那小树苗就会长得又直又壮。

我有个邻居家的小朋友,他爸爸妈妈总是吵架。

那小朋友整天都愁眉苦脸的,就像一朵被暴风雨摧残的小花。

他变得特别胆小,在幼儿园里都不敢跟其他小朋友玩呢。

这就是家庭环境不好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了。

再说说幼儿园的环境吧。

幼儿园就像是幼儿的第二个家。

在那里,老师就像妈妈一样。

好的幼儿园环境会让幼儿觉得特别安心。

我记得我弟弟上的那个幼儿园,教室布置得可温馨了,墙上都是小朋友们画的画。

老师们也特别和蔼可亲。

弟弟每天去幼儿园都可高兴了,像一只快乐的小鸟。

这就说明好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呀。

文献里还提到了幼儿的同伴关系。

幼儿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就像一群小蚂蚁在合作搬运东西。

如果一个小朋友老是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或者孤立,那他心里肯定不好受。

就像我在公园里看到的一个小朋友,其他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拉手做游戏。

他站在那里,眼睛里都含着泪,可怜巴巴的。

这时候要是没有大人去引导,他的心理健康可能就会出问题啦。

还有就是幼儿的情绪表达。

幼儿们有时候就像一个个小火山,高兴了就笑,不高兴了就哭。

这是很正常的。

可是如果大人总是不让他们表达情绪,就像把小火山的口堵住一样,那可不得了。

我有个小伙伴,他每次想哭的时候,他奶奶就说“男孩子不许哭”。

结果呢,他变得特别压抑,也不怎么爱说话了。

这就是没有让幼儿正确表达情绪带来的后果呀。

团队建设中的心理安全感研究

团队建设中的心理安全感研究

团队建设中的心理安全感研究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心理安全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心理安全感是指团队成员在工作环境中自由表达想法、提出问题、承认错误而不必担心受到负面后果的信任感。

这种安全感对于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增强合作及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研究表明,高水平的心理安全感能够显著提高团队的整体表现和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心理安全感的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艾米·埃德蒙森提出。

她的研究表明,团队的成功不仅来源于才华横溢的个体或完美的执行计划,更在于团队成员能够在没有恐惧的环境中进行开放性沟通。

心理安全感让团队成员能够畅所欲言,互相学习,从而在面对挑战时能够迅速适应和调整战略。

在团队中创造心理安全感的首要步骤是积极的沟通文化。

良好的沟通氛围使得团队成员愿意分享观点及建议。

这种文化应该由团队领导带头建立。

领导者需要营造一个接纳不同意见的环境,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个人的声音是被重视的。

通过定期反馈和开放式讨论,领导者能够有效地促进心理安全感的提升。

明确的角色定义也是心理安全感的重要基础。

当团队成员知道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时,他们能够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反,角色模糊容易导致不必要的焦虑,让成员在互动中感到不安。

因此,在团队建设初期,清晰地定义每个人的角色、责任和期望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信任是增强心理安全感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信任能够通过透明的沟通、相互支持和对团队目标的共同承诺来培养。

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应努力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帮助同事解决问题,并对彼此表现出理解与尊重。

信任感的建立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但它无疑是构建心理安全感的基石。

另外,有效的冲突管理也是增强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方面。

在任何团队中,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

在高压和竞争的环境中,成员间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如何管理这些冲突将直接影响团队的心理安全感。

领导者应鼓励成员之间有效的沟通,创造开放的对话空间,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并理解他人的观点。

综合心理安全演讲稿(3篇)

综合心理安全演讲稿(3篇)

第1篇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综合心理安全。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关注物质生活的丰富,更要关注精神层面的健康。

综合心理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一、什么是综合心理安全?综合心理安全,是指在一个环境中,个体感到身心自由、轻松、愉快,没有恐惧、焦虑和压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这种安全不仅仅体现在物理环境上,更体现在心理环境上。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安全:个体在情感表达、情感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的状态。

2. 认知安全:个体在思想观念、知识技能得到认可和尊重的状态。

3. 行为安全:个体在行为表现、行为选择得到理解和支持的状态。

4. 社会安全:个体在社会交往、社会关系中感到平等、尊重和接纳的状态。

二、综合心理安全的重要性1. 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个体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缓解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2. 提高工作效率:当个体感到心理安全时,他们会更加专注、投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 增强团队凝聚力: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团队成员之间能够相互信任、支持,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

4. 构建和谐社会:综合心理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当每个人都感到安全、被尊重时,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三、如何构建综合心理安全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企业、学校等组织应关注员工、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营造积极、健康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3. 尊重个体差异: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兴趣和需求,避免歧视和排斥。

4.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鼓励个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倾听他人的声音,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5. 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对出现心理问题的个体,要及时进行干预和疏导,防止问题恶化。

(完整版)心理安全感综述

(完整版)心理安全感综述

心理安全感综述一、心理安全感的内涵当今工作环境和现实问题日益复杂,提高员工的心理安全感会带来很多积极作用,有帮助员工更好的适应环境等很多实践意义。

心理安全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

学者Schein和Bennis(1965)率先提出关注员工的心理安全感有利于组织变革,他们也是心理安全感的最早研究学者。

当前心理安全感的有关研究仍较少,心理安全感的研究涉及到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心理安全感也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界定的,一是团队成员个体心理安全感,二是团队心理安全感,三是组织心理安全感。

Kahn(1990)率先提出个体心理安全感的概念,将心理安全感定义为“员工认为在表现和展现自我时,其自我形象、地位和职业生涯不会遭受负面的后果与打击的感知”。

Tynan(2005)提出了团队成员的个体层面的心理安全感,他认为心理安全感包含两部分:自我心理安全感和他人心理安全感。

自我心理安全感是个体感知到他人对于自身安全的影响;他人心理安全感是个体对他人心理安全的感知,即个体在与他人的交际中感知他人是否安全,当感知安全时,个体就会表现出积极的人际互动。

Edmondson(1999)率先对团队心理安全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她认为团队心理安全感是团队成员对自己在团队内所做的人际风险行为的安全程度的知觉,当感知安全时,团队成员会相信自己的团队不会阻碍真实意见的表达。

可见,Edmondson认为团队心理安全是在群体水平的,是团队特征。

Brown和Leigh(1996)首次把心理安全感正式引入到组织层面,将心理安全感作为组织氛围的影响因素之一,将组织心理安全定义为“员工从心理上认为环境是安全和有意义的程度”。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其他一些研究也将心理安全扩展到了组织层面。

Markus Baer和Michael(2003)将组织心理安全感形容为“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规范和程序,它指导并支持组织环境内员工之间公开及相互信任的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安全感综述
一、心理安全感的内涵
当今工作环境和现实问题日益复杂,提高员工的心理安全感会带来很多积极作用,有帮助员工更好的适应环境等很多实践意义。

心理安全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

学者Schein和Bennis(1965)率先提出关注员工的心理安全感有利于组织变革,他们也是心理安全感的最早研究学者。

当前心理安全感的有关研究仍较少,心理安全感的研究涉及到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心理安全感也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界定的,一是团队成员个体心理安全感,二是团队心理安全感,三是组织心理安全感。

Kahn(1990)率先提出个体心理安全感的概念,将心理安全感定义为“员工认为在表现和展现自我时,其自我形象、地位和职业生涯不会遭受负面的后果与打击的感知”。

Tynan(2005)提出了团队成员的个体层面的心理安全感,他认为心理安全感包含两部分:自我心理安全感和他人心理安全感。

自我心理安全感是个体感知到他人对于自身安全的影响;他人心理安全感是个体对他人心理安全的感知,即个体在与他人的交际中感知他人是否安全,当感知安全时,个体就会表现出积极的人际互动。

Edmondson(1999)率先对团队心理安全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她认为团队心理安全感是团队成员对自己在团
GAGGAGAGGAFFFFAFAF
队内所做的人际风险行为的安全程度的知觉,当感知安全时,团队成员会相信自己的团队不会阻碍真实意见的表达。

可见,Edmondson认为团队心理安全是在群体水平的,是团队特征。

Brown和Leigh(1996)首次把心理安全感正式引入到组织层面,将心理安全感作为组织氛围的影响因素之一,将组织心理安全定义为“员工从心理上认为环境是安全和有意义的程度”。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其他一些研究也将心理安全扩展到了组织层面。

Markus Baer和Michael(2003)将组织心理安全感形容为“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规范和程序,它指导并支持组织环境内员工之间公开及相互信任的互动”。

可见,组织心理安全感被视为一种工作环境,这种环境中能有效降低甚至消除组织中个体风险的感知。

研究表明由于个体间的信念差异,当面对同一环境时,个体的心理安全的感知是不同的,所以本研究将心理安全感视为个体层面的变量来研究企业员工心理安全感。

二、心理安全感的测量
GAGGAGAGGAFFFFAFAF
Tynan(2005)编制的心理安全感量表,用来测量团队成员个体层面的心理安全感,该量表由自我心理安全感量表和他人心理安全感量表两个分量表组成。

在Tynan的心理安全感量表中,自我心理安全感的项目是基于已有的个体案例的研究;他人心理安全感是Tynan的首创,其项目是用来测量基层员工对于上级心理安全的感知以及基层员工对上级心理安全的关注度。

该量表测量员工心理安全的一致性良好,更全面地涵盖了心理安全感的组成成分及内涵维度,量表信效度良好。

本研究采用了该量表来对企业员工个体的心理安全感进行测量。

Edmonson(1999)在探究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时,成功的编制开发了团队心理安全感量表,其样题如:如果在团队中犯错,你会经常受到他人反对;与其他成员的合力工作中,我自身的才能得到了较好的认可。

Edmonson(1999)还开发了组织心理安全感问卷,该问卷有7条项目。

Markus Baer和Michael(2002)运用该问卷进行了测量,结果证实组织心理安全与信任及责任感有关,且内部一致性很好。

Brown(1996)基于组织氛围的视角编制了心理安全氛围量表,来测量组织心理安全氛围,其量表由支持性管理、角色澄清和自由表达三个维度组成。

三、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
中外学者从多方面研究了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人际关系质量、群体活动与结构、领导特征
GAGGAGAGGAFFFFAFAF
和其他情境因素等等。

(1)个体特征
在已有的研究中,员工心理安全感的个体影响因素较少,有专业地位和自我意识等。

但这些个体因素侧重于反映个体的状态特征,较少反映个体的倾向特征。

这表明心理安全感可能更多的受到团队和组织特征因素的影响。

Nembhard 和Edmon-dson(2006)研究了医疗保健行业中个体的专业地位对心理安全感的影响,研究表明个体的专业地位对其心理安全感呈正向影响。

另外,个体的自我意识也是影响心理安全感的个体因素之一,如May(2004)研究表明个体的公共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安全感呈负向影响。

(2)人际关系质量
已有的研究发现若个体与同事或上级的人际质量好,其心理安全感的水平也随之增高。

Kahn(1990)的研究证实组织中人际间的信任与支持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心理安全感知水平。

Carmeli(2009)等的研究结果证实高质量的人际关系通过组织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来促进学习行为。

(3)群体活动与结构良好的群体活动与结构能积极有效的促进团队心理安全感,比如团队目标及设计、团队地位差异、群体动力等。

Edmondson(1999)认为当团队目标明晰,团队资源、信息和奖励等方面充足时,团队成员心理安全感会得到有效提升。

Roberto(2002)发现若团队地位差异过大,员工的团队心理安全感会显著降低。

GAGGAGAGGAFFFFAFAF
(4)领导特征
领导行为对员工的影响决定着员工心理安全感知水平的高低。

Kahn(1990)认为当上级支持、开放和包容时,员工个体心理安全感较高。

May等(2004)认为支持性的上级能主动建构支持性的组织氛围,而员工的心理安全感知水平也随之提高。

(5)其他情境因素
员工心理安全感还受到组织支持、组织信任和情境的不一致性等情境因素的影响。

Edmondson(2004)研究证实组织信任及支持对员工的组织心理安全呈显著正向影响。

学者李宁和严进(2007)认为来自于组织方面的信任有助于提升个体心理安全的感知。

Lee等(2004)在创新行为的情境成分的研究中发现情境的不一致性对创新行为的作用不一致会降低员工的组织心理安全感。

四、心理安全感的影响结果
在现有的研究中,心理安全感的影响结果主要包括学习行为、进谏行为、创新、工作敬业度和工作绩效等等。

(1)学习行为
心理安全感积极影响着学习行为。

Edmondson(1999)认为团队心理安全感显著积极影响着团队学习行为,她认为团队成员心理安全感水平越高,员工就越愿意表达自己对团队的想法,越主动的与其他团队成员知识、信息共享,团队
GAGGAGAGGAFFFFAFAF
学习行为越更多。

(2)进谏行为
没有心理安全的感知,员工一般对组织的发展谏言献策的可能性不大。

心理安全感能有效的改善员工进谏行为。

钟建安和段锦云(2005)认为进谏行为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与人际风险,而心理安全能显著提升对团队和组织确定性和人际安全的感知,可见心理安全感是进谏行为的前提条件之一。

Dertert和Burris(2007)认为,领导行为主要是通过员工的心理安全感来影响员工进谏行为。

(3)创新
GAGGAGAGGAFFFFAFAF
参与性安全是创新氛围的必要因素之一。

参与性安全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受员工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心理安全的员工能很好的展示自我和表现自我,他们更愿意参与企业和组织的决策,更愿意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办法,从而更好的促进创新行为。

唐翌(2005)研究发现组织公民行为在团队心理安全感与团队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

(4)工作敬业度
工作敬业度是个体心理安全感的重要影响结果之一。

心理安全的个体表现出积极的认知和情绪,他们并不担心自己的工作受到不良的评价,所以他们更倾向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Kahn(1999)的研究发现心理安全感是工作敬业度的心理条件之一。

Nembhard(2006)认为员工的心理安全感能有效的促进其参与组织质量的提升。

(5)工作绩效
李宁和严进(2007)认为心理安全感通过两条路径来做用于工作绩效:一是员工学习和创新行为,如有研究证实心理安全可以通过对发现、发明、执行、推广、反思、获取和输出知识等学习能力的影响进而提升工作绩效;二是心理安全感通过作用于工作投入进而提高工作绩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30895 78AF 碯V%S 27408 6B10 欐21072 5250 剐40803 9F63 齣27323 6ABB 檻 34637 874D 蝍24729 6099 悙j31511 7B17 笗32850 8052 聒
GAGGAGAGGAFFFFAFA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