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单元作文课件《民风民俗》
合集下载
六下第二单元作文:我们的民风民俗PPT

羿有个徒弟叫蓬蒙,是个奸诈小人,一心想偷吃羿的长生不老药,好自 嫦娥奔月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嫦娥走出月宫,默默地遥望下界,思 己升天成仙。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羿带着徒弟们出门打猎去了。天近傍 远古的时候,天上曾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老百姓苦 晚,找借口未去打猎的蓬蒙闯进嫦娥的住所,威逼嫦娥交出可以升天的长 念丈夫和乡亲们。她那美丽的面孔,使得月亮也变得格外圆格外 得活不下去。 有个叫羿的英雄力大无比,他用宝弓神箭,一口气射下九 生不老药。 嫦娥迫不得已,仓促间把药全部吞下肚里。马上,她便身轻 个太阳。最后那个太阳一看大势不妙,连忙认罪求饶,羿才息怒收弓,命 亮。 羿和乡亲们都在月光下祭月,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从此年 如燕,飘出窗口,直上云霄。由于嫦娥深爱自己的丈夫,最后她就在离地 令这个太阳今后按时起落,好好儿为老百姓造福。 羿的妻子名叫嫦娥, 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了下来。 听到消息,羿心如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 年如此,代代相传。由于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中秋节。 美丽贤慧,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一个老道人十分钦佩羿的神 可是,他进月亮也进,他退月亮也退,永远也追不上。羿思念嫦娥,只能 力和为人,赠他一包长生不老药,吃了可以升天,长生不老。羿舍不得心 望着月亮出神。此时月亮也格外圆格外亮,就像心爱的妻子在望着自己。 爱的妻子和乡亲,不愿自己一人升天,就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起来。
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写什么:
•节日习俗 •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 •饮食 •民居
•民间工艺品
傣族泼水节 回族开斋节
彝族火把节
苗族 跳坡节
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
写什么:
•节日习俗 •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
•饮食
•民居 •民间工艺品
写什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课件(共102张PPT)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意见 不被国君采纳,反而被罢了官。楚国快要灭亡时, 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 江后,楚国人民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划龙舟驱 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样年复 一年,就形成了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拜年的习俗,传说与一 种叫“年”的怪兽有关。
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红色大刀的出场情景。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一会儿,他们又将大刀挥上挥下,有时横割有时斜砍,还有时来个“暴劈”。 四米多长的大刀在他们手上真是举重若轻,在刀光闪闪中,我仿佛看到了许远 当年挥舞大刀,杀敌如割草般的英雄身影……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大刀”又要转移演出,可惜妈妈要拉我走了,我只 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大刀。
我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习作才能表 达得清楚、有条理。
二、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你能简单说一说你经历的 风俗活动吗?
正月十五晚上,我和伙伴们到街上看花灯,灯的种 类好多啊,有兔子的,有白菜的,还有“春”字形 的……让人眼花缭乱!
端午节的时候,我观看了赛龙舟比赛。江边锣鼓 声、呐喊声,好不热闹。龙舟队员们身形矫健, 节奏整齐,奋力向前划。龙舟你追我赶,谁也不肯让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哦,差点忘了说正月十五傍晚时分的情景了,下午五时许,看热闹的男男 女女、老老少少都聚集在高阳桥、大观亭、五马坊一带。大约半小时后,叽叽 喳喳的人群突然安静下来,只见一把红色的大刀“砍”过来!密密麻麻的人群 立即“砍”出一条道来,随后又跟在大刀的后面。兴奋的人群一起涌向河边的 一块宽阔的场地上,精彩的演出开始了:各部门准备就绪,跟京剧差不多的音 调响起,只见四个肌肉发达的壮汉涌上去,一人按住刀把,三人拉着系在刀背 上的绳子,大刀开始倾斜,并迅速地转动,像有人挥舞一般。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我国的民风民俗》PPT课件

二、我国的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 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 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 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 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其历 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 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 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 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 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 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 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元日》
译文:
【宋】王安石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
爆竹声中一岁除, 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
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春风送暖入屠苏。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
千门万户曈曈日, 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
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
元日:农历正月 初一,即春节。
《清明》
【唐】杜牧
端 午 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 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 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少数民族的民俗
德昂族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 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 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
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部分地区杂以苞谷 和薯类为主食。均以蒸焖而食,擅长制作各种粮食制品,如: 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汤圆等。蔬菜种类繁多, 竹笋是四季不断的蔬菜之一,除鲜吃外,多加工成酸笋或干 笋食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习作:家乡的风俗-人教部编版(共30张PPT)语文课件PPT

一、节日:
1.春节习俗 2.家乡的元宵节 3.欢度三月三
……
二、小吃:
1.家乡特色小吃——酸酱面 2.家乡特色小吃——香肠 3.第一次包粽子 4.舌尖上的凉皮
……
• 以“有趣的民风民俗”为话题写作文。 • 1.选材要有地方特色,突出“美”和“
趣”。
• 2.选材要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范文欣赏
灌香肠
平时,我是只管吃,不管由来。在回老家的 路上,一想到香肠,我就忍不住想亲自尝试一下。 来到奶奶家,她早已把各种食材准备好了。除了 洗好的猪下水和切成条的猪肉,还有一大钵配料: 盐、姜、醋、香葱……如果家人口味重,还可以 加点胡椒粉。
龙舟竞发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 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 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 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 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 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
中 秋 赏 月
二、炒浆料:
炒浆料需用的佐料有:葱花、姜末、香油、 猪油等。如需带点辣味,也可加少许辣面。具 体作法是:香油、猪油烧到80℃时,下葱花、 姜末、辣面、食盐、炒成红黄色铲起来,倒到 准备食用的浆汤中,然后配以五香粉、味精等 调料。
三、制浆面:
酸浆面的面条最好是手工擀切的黄细面(黄色因放 有少放碱形成的),无论怎样做面条,和面时,里面 要加点盐、碱和鸡蛋清,这样的面条煮出来后既好吃 又有劲道,不糊汤。食用时,面条下锅煮熟,然后除 水散热,碗底下垫绿豆芽、酸菜末、撒上炒熟的芝麻 末,浇入制作好的鲜辣浆汤即可食用。酸浆面的风味 就是酸、香、辣、油而不腻、温度适宜、面白味美、 酸鲜可口,特别是在夏食后具有消暑开胃之功效,成 为夏季最佳美食。
1.春节习俗 2.家乡的元宵节 3.欢度三月三
……
二、小吃:
1.家乡特色小吃——酸酱面 2.家乡特色小吃——香肠 3.第一次包粽子 4.舌尖上的凉皮
……
• 以“有趣的民风民俗”为话题写作文。 • 1.选材要有地方特色,突出“美”和“
趣”。
• 2.选材要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范文欣赏
灌香肠
平时,我是只管吃,不管由来。在回老家的 路上,一想到香肠,我就忍不住想亲自尝试一下。 来到奶奶家,她早已把各种食材准备好了。除了 洗好的猪下水和切成条的猪肉,还有一大钵配料: 盐、姜、醋、香葱……如果家人口味重,还可以 加点胡椒粉。
龙舟竞发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 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 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 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 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 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
中 秋 赏 月
二、炒浆料:
炒浆料需用的佐料有:葱花、姜末、香油、 猪油等。如需带点辣味,也可加少许辣面。具 体作法是:香油、猪油烧到80℃时,下葱花、 姜末、辣面、食盐、炒成红黄色铲起来,倒到 准备食用的浆汤中,然后配以五香粉、味精等 调料。
三、制浆面:
酸浆面的面条最好是手工擀切的黄细面(黄色因放 有少放碱形成的),无论怎样做面条,和面时,里面 要加点盐、碱和鸡蛋清,这样的面条煮出来后既好吃 又有劲道,不糊汤。食用时,面条下锅煮熟,然后除 水散热,碗底下垫绿豆芽、酸菜末、撒上炒熟的芝麻 末,浇入制作好的鲜辣浆汤即可食用。酸浆面的风味 就是酸、香、辣、油而不腻、温度适宜、面白味美、 酸鲜可口,特别是在夏食后具有消暑开胃之功效,成 为夏季最佳美食。
(赛课课件)六年级下册 语文 习作二《民风民俗》(共21张PPT)

•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21.8.31
•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8月 *21.8.31*August 31, 2021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8/31/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 21.8.31
1966年8月24日凌太平湖畔投湖自杀。[11]据老舍之子舒乙透露,1968年 诺贝尔文学奖原定授予老舍,结果却因为他的自杀而颁给了川端康成。
•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1.8.3121.8.31Tuesday, August 31, 202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继续
1、导入:
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 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 过程中形成的。
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 没有根的民族。
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 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 样;
你看下面的节日的场面:
这一拨儿秧歌刚过,那一拨又接了上来。耍龙灯、舞 狮子、天女散花、丰收锣鼓……满街的人目不暇接,震耳 欲聋。人们沸腾了,拥着秧歌队说呀笑呀,指指点点地议 论着。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看秧歌队叫,儿女们搀着 跟着秧歌队跑。人们忘记了寒冷,被这催人奋进的锣鼓带 进春潮涌动的世界。这是东北的秧歌,这场面,只有在节 日里才有。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请你亲自来看看这大秧歌 吧!亲眼瞧一瞧那如醉如狂的场面,亲耳听一听那昂扬的 韵律……
3.观察场面一是要抓住重点场面,二是要注意观察的顺序。要注意自己感受, 或者说是自己的心里活动的变化,思想感情的变化等。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习俗》课件(共31张PPT)

有少放碱形成的),无论怎样做面条,和面时,里面要 加点盐、碱和鸡蛋清,这样的面条煮出来后既好吃又有 劲道,不糊汤。食用时,面条下锅煮熟,然后除水散热, 碗底下垫绿豆芽、酸菜末、撒上炒熟的芝麻末,浇入制 作好的鲜辣浆汤即可食用。酸浆面的风味就是酸、香、 辣、油而不腻、温度适宜、面白味美、酸鲜可口,特别 是在夏食后具有消暑开胃之功效,成为夏季最佳美食。
民风民俗
奶奶却说:“这可不行,你专放瘦肉,将来晒干了, 会咬不动的!”
“那我就放肥肉啦!” “那也不行,你放肥肉多了,吃起来会腻!” “那可怎么办是好呢?” “你必须匀着拿,让它肥瘦相间,吃起来不硬也不 腻!”
听了奶奶的话,我一板一眼地放起来。我们俩合作得 很顺畅,不一会儿工夫,就灌出了好长一截。突然,奶奶 拿起一根针刺向香肠。
节日事件
结尾
(开头:交代清楚什么节日。节日事件:是活动
过程,抓住有趣、有意义、给人教育来写。抓住细
节让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结尾:总结,抒发 感情,赞美幸福生活。)
特色饮食
开头 具体特点
结尾
(开头:介绍美食名称及对它的感情,如引用诗
句会更有诗情画意。具体特点:要重点来写,具体
写它的由来、滋味、外形、烹饪方法等。结尾:抒 发感情,赞美美食,赞美故乡)
做法
民风民俗
一、制浆汤:
按常规,吃酸浆面的时间主要在春夏秋三季,而最佳的时期 就是从清明节到中秋节,在此期间,制浆汤的原料可以选用腊菜 、白菜、芹菜、包菜叶等青菜,也可用嫩豇豆,掺点花椒叶则色 香味更佳。
制浆汤的方法也叫“抖浆”,在清明节以前抖的浆是上等的 好浆。
具体方法是:把需用的菜放在锅里烧开的水中稍煮(翻转一次 就可以了)后,捞起来放在干净桶或盆里卧好,然后,将烧开放 温的面条汤兑到青菜中,用一块“油光青石”将菜压住,此后, 陆续兑适量清凉开水。对里面的“浮沫”一定要每兑每捞,直到 浮沫清完为止。待闻到酸香时,美味的浆汤就制成了,每次食用 后,要不断地将新鲜面条汤适量兑入老浆汤中。
民风民俗
奶奶却说:“这可不行,你专放瘦肉,将来晒干了, 会咬不动的!”
“那我就放肥肉啦!” “那也不行,你放肥肉多了,吃起来会腻!” “那可怎么办是好呢?” “你必须匀着拿,让它肥瘦相间,吃起来不硬也不 腻!”
听了奶奶的话,我一板一眼地放起来。我们俩合作得 很顺畅,不一会儿工夫,就灌出了好长一截。突然,奶奶 拿起一根针刺向香肠。
节日事件
结尾
(开头:交代清楚什么节日。节日事件:是活动
过程,抓住有趣、有意义、给人教育来写。抓住细
节让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结尾:总结,抒发 感情,赞美幸福生活。)
特色饮食
开头 具体特点
结尾
(开头:介绍美食名称及对它的感情,如引用诗
句会更有诗情画意。具体特点:要重点来写,具体
写它的由来、滋味、外形、烹饪方法等。结尾:抒 发感情,赞美美食,赞美故乡)
做法
民风民俗
一、制浆汤:
按常规,吃酸浆面的时间主要在春夏秋三季,而最佳的时期 就是从清明节到中秋节,在此期间,制浆汤的原料可以选用腊菜 、白菜、芹菜、包菜叶等青菜,也可用嫩豇豆,掺点花椒叶则色 香味更佳。
制浆汤的方法也叫“抖浆”,在清明节以前抖的浆是上等的 好浆。
具体方法是:把需用的菜放在锅里烧开的水中稍煮(翻转一次 就可以了)后,捞起来放在干净桶或盆里卧好,然后,将烧开放 温的面条汤兑到青菜中,用一块“油光青石”将菜压住,此后, 陆续兑适量清凉开水。对里面的“浮沫”一定要每兑每捞,直到 浮沫清完为止。待闻到酸香时,美味的浆汤就制成了,每次食用 后,要不断地将新鲜面条汤适量兑入老浆汤中。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精品课件(共41张PPT)

第三步:思维导图
第四步:方法
写作前,通过上网、课外阅读、向家 长或其他长辈询问等方式,搜集自己最感 兴趣的家乡风俗,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 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先介 绍什么,后介绍什么,重点介绍什么。
写作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首尾相呼应;把主要内容写具体,写详细; 融入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更多精彩例文……
[评价标准]
介绍一种风俗
评价标准(最高5★)
自 评
互 评
师 评
综 合
写出风俗的特点
抓住重点
[评价标准]
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评价标准(最高5★)
自 评
互 评
师 评
综 合
重点描写了现场的 情况和自身感受
有机穿插这种风俗
习作:家乡的风俗
习作内容
本次习作主要是写自己家乡的风俗, 可以写家乡的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家乡独 具特色的饮食、服饰、建筑、礼仪和民间 工艺等传统风俗。请你介绍一种风格,或 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一个成功了,接着两个、 三个……我包得越来越快,也 包得越来越好。看着自己包的 粽子,我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好多大人都学不会包粽子, 俺家丫头就是聪明!”④
④借妈妈 之口,从侧面 表现“我”的 聪明能干,这 也是“我”爱 包粽子的一个 原因。
听到妈妈这么夸我,我心里更是 乐滋滋的,跟吃了蜜一样甜,恨 不得马上就吃上自己包的粽子。
“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的习 作,要围绕是否重点描写了现场的情况和自身 感受、是否有机穿插了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 来修改。如果习作没有突出重点内容,可以再 次回忆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充实相应的 内容。
最后,我们还可以把大家的习作收集起来, 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编排,制作一本民俗作品 集。可以在作品集中加入一些图片或自己的绘 画作品,以丰富作品集的内容与呈现形式。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秀课件(共80张PPT)

扭秧歌已
闹非凡。
形成了一
大 秧 歌 扭 起 来 了 。 虽 然 队 伍 中 大 多 是 中 种风俗。
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
极为协调。尤其是他们手中的扇子和手绢,
舞得出神入化,尽情地挥洒着内心的喜悦和
幸福。一些青年和孩子,心里也有些发痒, 不 时 地 加 入 秧 歌 队 伍 。 一 条 条 彩 色 的 “ 长 龙 ” 将秧歌
第2 自然段描写了泼水 节开始前的场景, 为 下文蓄势。
赶快,我要招架不住了!”每个人的脸上都 是开心的笑容。
(4)我也被妈妈拉入了这场“战斗”。 不管三七二十一,我拿着水枪就往人群当中 “扫射”。就在我暗暗高兴没人来泼我的时 候,我突然感到一股凉凉的水流顺着背后就 流了下来。我回头一看,只见一个跟我差不 多大的小男孩正拿着水枪对着我不停地喷水。 我心想:我可不能吃这个亏。于是我开始奋
审题指导 要求一
注意:内容的健康 性和选材的“独特 性”!!!
可以是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也可以写自己 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审题指导 要求二
写出主要特点,突出有趣或印象深刻的地方。
内容要写具体,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语句 要通顺,条理要清晰。
选材指导
节日习俗
家乡的 风俗
特色饮食 民间戏曲 民间工艺
第4 自然段作者从人物 的心理、动作等角度 详细描写自己与小男 孩“大战” 的情景,
以及周围人的反应, 突出了泼水节的热闹 有趣,也使画面更加 丰富立体。
放的性格以及他们对吉祥、平安的憧憬。我 这次参加泼水节,真是受益匪浅。
第5 自然段总结全文, 点明泼水节的重要意 义和自己的收获。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详 略得当地叙述了自己参加泼水节这一活动的经历。活动过 程是重点部分,作者运用大量的笔墨,对活动过程进行了 详细地叙述。此外,作者还巧妙地将泼水节的相关知识融 入文中,使读者在感受泼水节热闹气氛的同时学到了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观察场面一是要抓住重点场面。 4.二是要注意观察的顺序。要注意自己 感受,或者说是自己的心里活动的变 化,思想感情的变化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
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当读到半山老人王安石的诗
句《元日》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过春节时的情
景。
春节前,家家忙着准备年货,像牛肉干、香肠、汤 皮等,大都是自家制作。其中,我了解了汤皮的制作过 程:做汤皮必需把米浸泡在水里一晚上,第二天,将它 和一些盐和香料等打磨成浆,舀一勺放在簸箕四边倾摇 均匀后,放在锅里蒸上2、3分钟,起锅倒放就成了一片 圆形的软软可口的汤皮,这时的汤皮可以现吃,又可以 凉拌,酸的、辣的、香的、咸的,随心所欲地点着佐料。 可以卷成一卷,也可以用手撕开几份。如果将将它分成 一小片一小片在烈日下曝晒,它会哂成很薄的一片硬硬 的方块形,有空的晚上,妈妈将它油炸或用黑砂粒翻炒, 那时的汤皮真叫香啊!远嫁他乡的姑姑最喜欢家乡的汤 皮,因为定南才有这样的特产。她说,只要想家了,就 想吃奶奶做的汤皮 .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除:去掉。
译文: 在阵阵“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
人们送走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
•读好这一行: •让人感受到过年时那种热闹欢乐的气氛。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入:吹入。
屠苏: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 正月初一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这样 可以避瘟疫。
译文:春风把暖气吹入屠苏酒。翻译得更美一 点: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人们的心情是多么得高兴啊!
—————
百
里不同Fra bibliotek服饰风
,
饮食
千
里
不
同
俗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广东省
春
节
送神扫尘备年货 农历12月23日,旧俗叫送灶神日,这天灶神上天, 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人们把灶君神位打扫干净, 置酒、糖、果、糕,焚香祭灶。希望他“上天讲好话, 下界保平安”。民间传说灶君是个大老粗,怕他讲错 话,故祭品有用糯米做成的糕点,意在把灶君的牙粘 住,不许他乱说。灶君升天后到大年初一清晨才回来。 相传灶神掌管一家之福祸,故广东的农村至今仍很重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民风: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民俗:一个民俗的风俗习惯
节日习俗(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 清明节等。)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春节前,每家每户除了准备年货,还要大扫除。为
什么要大扫除呢?传说,掌管人间的灶王要在过年时,将 人间的情况上报给天庭。哪些人做过了哪些坏事,哪些人 做过好事,一一报给玉帝。但是人间有那么多的人,灶王 爷哪记得住呢?于是,他灶王就将这家人所做过的坏事全 写在他们房子里,用蜘蛛网和灰尘挡着,待时间一到,灶 王便会到各家各户去看看他们做的坏事,上报给天庭,让 玉帝惩罚他们。有些人为了不受到惩罚,会在过年前大扫 除,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种习俗中来。因此,这 个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年初二,大家开始走亲访友,当然外婆家是 必须去的。我也喜欢,因为外公外婆给的红包更 大,还有舅舅、姑姑、大伯的,多多益善!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春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受 人们欢迎的节日之一。在春节,每个人都会真心地 给你祝福,真心地希望你年年岁岁健康平安,虽然 天气寒风刺骨,但人人心里都温暖如春。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王安石
北宋 政治家 文学家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20 岁以前,随父游历祖国的大江南北,了 解到民生疾苦,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 年的地方官。公元1070年被任命宰相。 不顾大官僚地主的反对,推行新政,后 受保守派的攻击,被迫辞职,新法随即 废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 法”。《元日》这首诗就是他拜相推行 新政时写的,寄托着他执政变法、除旧 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 感。
别字修改过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
够清楚和不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习作。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美味的粽子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粽子的由来
古代屈原为楚国投江而死,人 民很同情他。因为想尽快把屈原打 捞上来,人民争先恐后地划船寻找 (后来形成划龙舟);因为怕江里 的鱼饿了会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 里投米团喂鱼(后来逐渐发展成为 粽子)。
腊月二十三和正月十五这两天略写, 除夕和正月初一详写,做到详略结 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1. 要想写好节日事情,要注意观察节日的活 动。观察时要注意认真地观察活动的场面和 事件的细节。
观察时不仅仅是看,还要注意认真地听和想。 要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注意观察人们 的动作变化的细节,心情变化的细节。要有 条不紊地观察节日的场面。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能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大意,并背诵诗 歌。
能够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加强语文知识 的积累。
能够对诗歌进行简单的赏析,大致了解诗 歌的基调与意境。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元:第一、起始。
2、“元日”是什么意思?
读出人们喜悦的心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的样子。 “曈”这个字和太阳有关,所以是 “日”旁。
译文: 旭日的光辉普照着千家万户。
读出:无限光明美好的前途。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桃换旧符:现指春联
译文: 每年春节人们总要拿新春联换掉旧春联。
•这既是写当时的民间风俗,也寓含着除旧 布新的意思。 •这句与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意思呼 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过年时,人们早早地起床,在自家门前放鞭炮,贴对
联。上街补买一些遗忘的物品,并开始早早地准备丰盛的
年夜饭。孩子们吃过午饭后,早早地洗完澡,换上新衣裳,
穿上新鞋子,到小伙伴们面前炫耀。大家一齐欢笑,一块
追逐打闹。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最开心的时候到了。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 桌子旁,看着桌上的美味佳肴,什么都想吃,可 是又觉得肚子不饿,于是东挑西拣的,父母亲也 不说什么,因为是过年,这些小节似乎都是可以 原谅的。饭后,说一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压岁钱就到手了。春节晚会吸引全家人观看,边 吃边看边笑,窗外已是鞭炮声不断,烟花璀璨一 片。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译文: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 亮上面边撒落下来。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译文:
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边还 有星星点点刚凝结起来的露水。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译文:
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译文:
(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应该是广寒 宫里的嫦娥撒落下来送给我们的吧!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景:放爆竹、春风吹、喝屠苏酒、曈曈日、换 桃符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 过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 新的景象,寄托了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 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远 大的志向和忧国忧民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 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 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这首诗描写桂花,写出了一副“夜赏月桂图”。 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
或是惆怅、哀绵。联系诗作背景便可得知诗人前 一年高中进士,此时正在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 意气风发之时,全诗便理所当然的轻松自在,毫 无忧愁。 全诗咏物现实,空灵含蕴,以一件事表达了中秋 佳节赏月之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并不现实,却也 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 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也可谓是恰到 好处。同时还运用了想象的手法。
3.观察场面一是要抓住重点场面。 4.二是要注意观察的顺序。要注意自己 感受,或者说是自己的心里活动的变 化,思想感情的变化等。
1. 要想写好节日事情,要注意观察节日的活 动。观察时要注意认真地观察活动的场面和 事件的细节。
观察时不仅仅是看,还要注意认真地听和想。 要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注意观察人们 的动作变化的细节,心情变化的细节。要有 条不紊地观察节日的场面。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请同学们想象过年的画面,带者辞 旧迎新、欢度新年的喜庆氛,读出 作者的乐观自信的情感。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地点
时间
描写的事物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生于834至839年,卒于902年以后。唐代文学家。 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 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竟陵人(今属湖北 天门市)人。 公元867年(唐懿宗咸通八年)登 进士第。登第次年东游,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 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并称“皮陆”并属皮陆 派。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黄 巢军下江浙,皮为黄巢所的。黄巢入长安称帝, 皮任翰林学士。皮日休的死,说法不一。或说他 因故为巢所杀,或说黄巢兵败后为唐王朝所杀, 或说后至浙江依钱□,或说流寓宿州以终。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春节,一个美好的节日!
点评:小作者引用了王安石的诗句,把思绪 带入到了热闹的春节中。小作者按时间顺序 描述了家乡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而且有详有 略,与读者一起分享了这美好的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
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当读到半山老人王安石的诗
句《元日》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过春节时的情
景。
春节前,家家忙着准备年货,像牛肉干、香肠、汤 皮等,大都是自家制作。其中,我了解了汤皮的制作过 程:做汤皮必需把米浸泡在水里一晚上,第二天,将它 和一些盐和香料等打磨成浆,舀一勺放在簸箕四边倾摇 均匀后,放在锅里蒸上2、3分钟,起锅倒放就成了一片 圆形的软软可口的汤皮,这时的汤皮可以现吃,又可以 凉拌,酸的、辣的、香的、咸的,随心所欲地点着佐料。 可以卷成一卷,也可以用手撕开几份。如果将将它分成 一小片一小片在烈日下曝晒,它会哂成很薄的一片硬硬 的方块形,有空的晚上,妈妈将它油炸或用黑砂粒翻炒, 那时的汤皮真叫香啊!远嫁他乡的姑姑最喜欢家乡的汤 皮,因为定南才有这样的特产。她说,只要想家了,就 想吃奶奶做的汤皮 .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除:去掉。
译文: 在阵阵“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
人们送走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
•读好这一行: •让人感受到过年时那种热闹欢乐的气氛。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入:吹入。
屠苏: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 正月初一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这样 可以避瘟疫。
译文:春风把暖气吹入屠苏酒。翻译得更美一 点: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人们的心情是多么得高兴啊!
—————
百
里不同Fra bibliotek服饰风
,
饮食
千
里
不
同
俗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广东省
春
节
送神扫尘备年货 农历12月23日,旧俗叫送灶神日,这天灶神上天, 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人们把灶君神位打扫干净, 置酒、糖、果、糕,焚香祭灶。希望他“上天讲好话, 下界保平安”。民间传说灶君是个大老粗,怕他讲错 话,故祭品有用糯米做成的糕点,意在把灶君的牙粘 住,不许他乱说。灶君升天后到大年初一清晨才回来。 相传灶神掌管一家之福祸,故广东的农村至今仍很重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民风: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民俗:一个民俗的风俗习惯
节日习俗(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 清明节等。)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春节前,每家每户除了准备年货,还要大扫除。为
什么要大扫除呢?传说,掌管人间的灶王要在过年时,将 人间的情况上报给天庭。哪些人做过了哪些坏事,哪些人 做过好事,一一报给玉帝。但是人间有那么多的人,灶王 爷哪记得住呢?于是,他灶王就将这家人所做过的坏事全 写在他们房子里,用蜘蛛网和灰尘挡着,待时间一到,灶 王便会到各家各户去看看他们做的坏事,上报给天庭,让 玉帝惩罚他们。有些人为了不受到惩罚,会在过年前大扫 除,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种习俗中来。因此,这 个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年初二,大家开始走亲访友,当然外婆家是 必须去的。我也喜欢,因为外公外婆给的红包更 大,还有舅舅、姑姑、大伯的,多多益善!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春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受 人们欢迎的节日之一。在春节,每个人都会真心地 给你祝福,真心地希望你年年岁岁健康平安,虽然 天气寒风刺骨,但人人心里都温暖如春。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王安石
北宋 政治家 文学家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20 岁以前,随父游历祖国的大江南北,了 解到民生疾苦,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 年的地方官。公元1070年被任命宰相。 不顾大官僚地主的反对,推行新政,后 受保守派的攻击,被迫辞职,新法随即 废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 法”。《元日》这首诗就是他拜相推行 新政时写的,寄托着他执政变法、除旧 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 感。
别字修改过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
够清楚和不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习作。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美味的粽子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粽子的由来
古代屈原为楚国投江而死,人 民很同情他。因为想尽快把屈原打 捞上来,人民争先恐后地划船寻找 (后来形成划龙舟);因为怕江里 的鱼饿了会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 里投米团喂鱼(后来逐渐发展成为 粽子)。
腊月二十三和正月十五这两天略写, 除夕和正月初一详写,做到详略结 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1. 要想写好节日事情,要注意观察节日的活 动。观察时要注意认真地观察活动的场面和 事件的细节。
观察时不仅仅是看,还要注意认真地听和想。 要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注意观察人们 的动作变化的细节,心情变化的细节。要有 条不紊地观察节日的场面。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能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大意,并背诵诗 歌。
能够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加强语文知识 的积累。
能够对诗歌进行简单的赏析,大致了解诗 歌的基调与意境。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元:第一、起始。
2、“元日”是什么意思?
读出人们喜悦的心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的样子。 “曈”这个字和太阳有关,所以是 “日”旁。
译文: 旭日的光辉普照着千家万户。
读出:无限光明美好的前途。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桃换旧符:现指春联
译文: 每年春节人们总要拿新春联换掉旧春联。
•这既是写当时的民间风俗,也寓含着除旧 布新的意思。 •这句与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意思呼 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过年时,人们早早地起床,在自家门前放鞭炮,贴对
联。上街补买一些遗忘的物品,并开始早早地准备丰盛的
年夜饭。孩子们吃过午饭后,早早地洗完澡,换上新衣裳,
穿上新鞋子,到小伙伴们面前炫耀。大家一齐欢笑,一块
追逐打闹。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最开心的时候到了。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 桌子旁,看着桌上的美味佳肴,什么都想吃,可 是又觉得肚子不饿,于是东挑西拣的,父母亲也 不说什么,因为是过年,这些小节似乎都是可以 原谅的。饭后,说一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压岁钱就到手了。春节晚会吸引全家人观看,边 吃边看边笑,窗外已是鞭炮声不断,烟花璀璨一 片。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译文: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 亮上面边撒落下来。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译文:
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边还 有星星点点刚凝结起来的露水。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译文:
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译文:
(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应该是广寒 宫里的嫦娥撒落下来送给我们的吧!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景:放爆竹、春风吹、喝屠苏酒、曈曈日、换 桃符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 过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 新的景象,寄托了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 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远 大的志向和忧国忧民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 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 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这首诗描写桂花,写出了一副“夜赏月桂图”。 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
或是惆怅、哀绵。联系诗作背景便可得知诗人前 一年高中进士,此时正在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 意气风发之时,全诗便理所当然的轻松自在,毫 无忧愁。 全诗咏物现实,空灵含蕴,以一件事表达了中秋 佳节赏月之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并不现实,却也 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 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也可谓是恰到 好处。同时还运用了想象的手法。
3.观察场面一是要抓住重点场面。 4.二是要注意观察的顺序。要注意自己 感受,或者说是自己的心里活动的变 化,思想感情的变化等。
1. 要想写好节日事情,要注意观察节日的活 动。观察时要注意认真地观察活动的场面和 事件的细节。
观察时不仅仅是看,还要注意认真地听和想。 要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注意观察人们 的动作变化的细节,心情变化的细节。要有 条不紊地观察节日的场面。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请同学们想象过年的画面,带者辞 旧迎新、欢度新年的喜庆氛,读出 作者的乐观自信的情感。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地点
时间
描写的事物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生于834至839年,卒于902年以后。唐代文学家。 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 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竟陵人(今属湖北 天门市)人。 公元867年(唐懿宗咸通八年)登 进士第。登第次年东游,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 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并称“皮陆”并属皮陆 派。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黄 巢军下江浙,皮为黄巢所的。黄巢入长安称帝, 皮任翰林学士。皮日休的死,说法不一。或说他 因故为巢所杀,或说黄巢兵败后为唐王朝所杀, 或说后至浙江依钱□,或说流寓宿州以终。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春节,一个美好的节日!
点评:小作者引用了王安石的诗句,把思绪 带入到了热闹的春节中。小作者按时间顺序 描述了家乡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而且有详有 略,与读者一起分享了这美好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