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中华经典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经典作品传承中华文化演讲稿(精选17篇)

诵读经典作品传承中华文化演讲稿(精选17篇)诵读经典作品传承中华文化演讲稿篇1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代代相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泱泱国风。
没有传统的延续,便没有如今的灿烂文化之光,而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所以我们华夏儿女要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粹,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书法的笔墨古韵流香,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人对书法的审美其实是长在骨子里,溶在血液中的。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所以书法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审美情趣产生了恒久而深刻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书法。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可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尊老敬老之风淳厚而深远。
古人云:“孝道,德之本。
”孔子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些都是说,孝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做人的根本。
千百年来,孝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
“孝德”这股文脉给中华民族注入生命活力。
孝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孝。
书法乃中华艺术文化之魂,孝乃中华道德文化之根。
我们要守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留住中华传统文化的魂。
没有根就不会长出参天大树,没有文化的根就不会有社会的文明。
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明的根,也是世界文化的根。
只有当我国观察人类文化的进展时,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
“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所以我们在传承文化与弘扬美德的同时,也应观乎人文,方以化成天下。
是什么支撑着我们强大的祖国能在五千年的岁月里熠熠生辉?我想,应该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文化的根深深地扎进土里,深深地烙印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因为这是我们的信仰,是我们心底涌动的力量。
中华传统美德为我们的灵魂注入人文精神,使我们的国家向着世界的文化之巅迈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每个华人注入到心灵。
诵读中华经典诗词 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诵读中华经典诗词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很多卓越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中,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词的诵读.我从小就让儿子诵读古诗词,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经典诗文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命体验。
它能引导孩子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有益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积极争做胸怀传统美德的新时代小公民和新世纪的建设人才。
另一方面从孩子的成长来说,古诗词的平仄韵律的特点是非常适宜于孩子诵读的,通过诵读数量的积累和逐步的理解,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熏陶、引导,这对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
我清楚地记得儿子背出的第一首唐诗是《草》。
他的“生”字落了地,我激动地跳了起来,因为我的宝贝居然已经会背唐诗了!平时,我时不时地给他读读唐诗,看他高兴了,就让他也跟着读一遍,他没有耐心,就让他玩自己的。
就是在这样的闲散当中,他居然记下了一整首诗。
而后,他陆陆续续地迸出了《静夜思》、《咏鹅》、《悯农》……在潜移默化中儿子慢慢地爱上了古诗词,他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播下了我们伟大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这种子,随着他的长大,生根、发芽。
如今儿子能大量熟背经典诗文,所背古诗上自先秦,下至晚清,有诗有词、有歌有赋,,可谓有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修养。
长期的古诗词诵读,直接提高了儿子的诵读能力、审美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记得有一天,我带着一年级的儿子漫步在东湖的怡心园。
面对着图画一样美丽的湖水清莲,他正琢磨着该如何描述,儿子脱口说出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被宝贝如此贴切的审美表述惊住了。
这两句诗动静结合,远近相交,体现了一种非常生动的意境。
这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古诗词诵读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颂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

颂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经典,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经典,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亮,或素雅,因为经典,它变得美丽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经典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名族的脊梁。
请留心观察,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经典的美丽容颜。
汉唐,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阳光一样,熠熠生辉。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在所有古代经典中,兴许是我们最熟悉的。
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一字一顿地教我们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但当时也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殊不知,唐诗也有她的美丽与哀愁。
唐诗,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悲与苦,蕴含了千年来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国千年来的宝贵文化。
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的是苦,愉快时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情入心。
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
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清幽明静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心中。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照应,分外动人。
仿佛出现了一幅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的图景,图景面前兀立着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悲伤的诗人。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感情也会迥然不同,或喜、或悲。
而唐诗,也正因此而变得瑰丽多彩。
如果说唐诗是中华经典的根,那么,宋词就是中华经典的枝。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陶冶着人们的性情。
“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化”比赛主持词

精品办公文档“传承中华文化诵读经典诗文”主持稿(男)敬爱的各位老师,(女)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上午好!(男)今天,我们欢聚在小市小学,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女)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yùn)深厚的民族文化。
(女)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gūi) 宝。
(男)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女)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 f ù)郁的芳香。
(男)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女)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合)“传承中华文化,诵读经典诗文”文艺汇演现在开始。
(男)首先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评委。
他们分别是:** 主任、**老师、 ** 老师、 ** 老师、 ** 老师。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她们。
(女)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画,唐诗是清泉流进我们的心窝,请欣赏一( 1)班同学的歌舞表演《读唐诗》。
请二( 1)班做好准备。
(一( 1)班表演)(男)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乐,也有苦。
让我们再次走进唐诗,去听听唐诗的诉说吧!请欣赏二(1)班的同学表演《读唐诗》。
请一( 2)班做好准备。
(二( 1)班表演)(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母爱永远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下面请欣赏一( 2)班的舞蹈表演《游子吟》。
请二( 3)班做好准备。
(一( 2)班表演)(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请欣赏二( 3)班同学的表演《弟子规》,请二( 2)班做好准备。
(二( 3)班表演)(女)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鵝。
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
请欣赏二(2)班同学的合唱《读唐诗》。
请一(3)班做好准备。
(二( 2)班表演)(男)江南风景美如画,鱼儿戏,鹅儿唱,瞧,一群可爱的渔家孩子也出来欢歌载舞了,下面请欣赏一(3)班表演的舞蹈《江南》。
请四(3)班做好准备。
诵读经典,传承文明作文

诵读经典,传承文明作文篇1泱泱中华大国,苍苍历史往事。
中国,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真乃,“江山代有才人出”,一辈辈,一代代,一年年,不论古今,不论久近。
经典层出不穷,人才源源不绝。
记载着沧桑的历史往事,传承着久远的文明文化。
两千五百多万年前,出现了一位圣人——孔子,他的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的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成为《论语》。
《论语》,是我爱读的一本书。
它虽出于古代,但意味深长。
虽单只语录,但耐人寻味。
他记载着孔圣人的言行、举止、如何处世、如何做人等等。
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种伟大的思想,传承着一种恒久的文化。
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这本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实则也存在着影响与意义。
当一间间教室中,传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朗朗的书声时。
孔圣人的思想观念、处事原则,也在渐渐的影响着人们,改变着人们。
孔子在做人方面有深得人心的研究。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正道明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惦记的则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满脑子想的则是小恩小惠、小便宜。
这些这正是贬低小人,弘扬君子之风。
教导人们不要做小人,要做正人君子。
孔子的处世之道更是意味久远。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告诫我们,与好朋友相处要有度,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
读过《论语》,心中的迷雾驱散开来,思想得到净化。
《论语》正是经典,正是历史的积淀与智慧的攒集,正是圣贤、崇高、伟大的代表。
《论语》告诉了人们生活的真谛,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人、做事,怎样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在生活中,“经典”还有太多太多,它们——是岁月长河中闪光的明珠,是沧桑岁月里不朽的传奇!诵读经典,传承文明作文篇2诵读经典,传承文明。
颂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征文

颂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征文导读:【例文一】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读《大学》有感读过《大学》,印象最深的是《大学》中经一章里面的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就是说《大学》的根本,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彰显,使天下的人革旧图新,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这是它的宗旨,也就是《大学》的宗旨,但更深一步来讲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美好的纯洁的心灵,以及光明正大的德行,以身作则,树立能够带领大家从善的榜样,启发人们的自觉性,去除人本身对外界事物的占有欲,历经各种困苦,最后才达到“至善”的完美境界。
其实只要看过简介,就知道《大学》其实是《四书五经》之中最短的一篇,不过2000字左右,可是正是这么短的一篇文章,却揭示了人生的真理,一个人由凡人转为圣人的必要途径,要是我们能按照《大学》中所说的去做的话,一定能有所作为,受益无穷。
只觉得惭愧的是,《四书五经》买回来这么久,碰都没有碰,要是早些看的话,就可以早些领悟其中的意义了。
读完一遍《大学》后,才发现记得并不是那么清楚,可是却感触颇深。
虽然年纪要小一点,没有那些大学生想的那么远,可我还是想起了现在社会上的种种绑架、盗窃、抢劫的不良行为。
我想说,每个人出生时都没有善恶之分的,只是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所以受到的教育也不同,造成每个人的文化程度也不同,再加上走进社会时受到的熏染,才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人。
如今的学校已经不实行教《四书五经》的教育了,所以现在的人们也接触不到这种叫人修身养性,意义深刻的书了。
一个人要是不会做人,即使有再多的学问也没有用,因为他心胸狭窄。
教育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年轻一辈拥有良好的品德、悲天悯人的情怀。
教育不只是教我们知识,更是为了叫我们做一个合格的人。
现在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抵触与不信任越来越多,在外面的每个人几乎都戴着面具在生活着,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的外在形象。
我想问,这样生活不累吗?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 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方案

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方案国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吸取智慧,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院特开展以“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为主题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活动具体安排如下:一、活动主题:以“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为主题二、比赛时间:2015年11月11日---11月25日比赛地点:教学楼北208阶梯教室三、主办部门:合肥科技职业学院承办部门:基础部语文教研室承办部门负责人:杜红英张瑞四、参赛对象:在校学生五、参赛内容和形式(一)参赛内容以传统国学经典为主要内容,既可以是古代、近代经典诗词歌赋、散文札记,也可以是现代、当代红色经典诗文。
内容健康向上、催人进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社会文明。
(二)参赛形式以诵读、吟诵为主,适当配合舞蹈、表演、演奏、书画、特技等辅助手段烘托氛围。
可以采用单独朗诵、集体朗诵等表现手法立体展示诵读篇目。
集体诵读每队人数不超过30人。
倡导脱稿朗诵,脱稿的将进行适当的加分。
每个节目的时间为3-5分钟。
六、比赛程序和要求:1.以班级为单位将参赛选手名单报送文化季组委会经典诵读承办单位(报送名单要注明班级、参赛者、朗诵题目、形式等)。
(报名表见附件1.)2. 报名截止时间11月10日,参赛选手按照比赛规定的时间参加预决赛,预赛时间为11月11日。
决赛取预赛前10项作品进行比赛。
3. 参赛选手出场顺序由比赛时抽签决定。
4. 比赛时需配备视频展示,背景音乐或其他形式的,由参赛者自己准备,并在赛前交与组委会。
5. 比赛采取10分制,小数点保留后2位数,成绩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相加的平均分。
6.现场评委根据参赛者的内容、语言表达、仪表风范、综合印象等方面进行评分。
(评分标准附件2,评分表见附件3)七、奖项设置:比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诵读中华经典·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征文6篇

诵读中华经典·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征文6篇不管怎样,中国人都不能忘“本”。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紧急情况下,推开了两名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压,双腿高位截肢。
不少人感叹她的举动,但也有人替她感到惋惜。
对比《二十四孝》中的某些类似“埋儿养母”的极端行为,这种行为更让人尊敬。
文章中提到的有违当今社会主义所“规划”的和谐蓝图的“传统道德”如今注定要被剔除,倘若继承这些糟粕,必定会收到法院的“通知书”和“警察的手铐”。
对那些垃圾道德必须剔除,毫无疑问。
“三纲”,“五常”,男尊女卑,为千年后的我们描绘了一个男权社会。
“裹脚”定义了当时的审美标准,那也注定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被巨浪冲走,尽管它在某些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今天的我们可以用千年后的眼光重审过去的历史事实,讽刺当时的文化糟粕,却不知道后人千年后亦会用这样的眼光打量今天我们的一切。
千年前“精忠报国”的英雄与现在骗津贴的“士兵”形成鲜明对比。
过去文化的精华大都随时间的拉长减轻了质量,甚至湮灭了。
不可否认,自中国打开大门迎接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便遭到外来文化的侵袭。
新旧思想道德文化的激烈碰撞,新时代的先进文化才能占到上风,而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精华大都失去了,或者改变了最初的形态,遭到扭曲,甚至泯灭,无迹可寻。
“圣诞日”“复活节”充斥店家“商战”,“七夕”演变成了“情人节”;——这是多么的遗憾。
我们承认,中国传统道德中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就成了必然。
中华上下五千年所孕育的未间断的文化精华,留传至今是一笔无法用金钱丈量的巨大财富,更是整个中华名族的骄傲,是区别于其他名族血脉的独特精髓。
换言之,这就是“本”这就是“源”。
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道德文化,衡量其思想价值,继承并发展精华,保持传统道德的内在思想形态,维护精华的本原,将它带入当今的生活实践中去,在它的基础之上构建符合这一时代的道德文化大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誦讀中華經典傳承中華文明”
中華文化之旅—湘台兩地青年學生聯誼活動
一、活動目的
舉辦此次文化交流活動之意義在於擴大湘台兩地文化交流,提高兩岸青年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增強民族凝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發奮圖強。
二、活動時間
1. 時間:共計7天(11/20~11/26)。
帶隊老師:通識中心施淑婷老師
預計班機:11/20 華信航空AE977, 09:05桃園-11:45長沙
11/26 南方航空AE5978,12:25長沙-14:50桃園
※參加者須自行負擔往返機票(票價約12,800元左右)及簽證費;在長沙期間由邀請單位免費招待。
2. 地點:湖南省中華文化學院。
三、活動規模
臺灣:中華大學學生50名(含陪同工作人員);
湖南:長沙市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特色學校、在校學生30名。
四、主辦單位:湖南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
承辦單位:湖南省中華文化學院
中華文化教育學會
協辦單位:民革湖南省青年委員會
五、活動安排(見附表)
附表:
弘揚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