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讲解归纳总结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讲解归纳总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小数乘法1、小数乘整数(P2、3):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P4、5):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1)(P9):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P10)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即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没有括号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7.运算定律和性质: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 (a-b)×c=a×c-b×c除法:除法性质:a ÷b÷c=a÷(b×c)第二单元小数除法8、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9、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P16):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总结一、数的认识1.1 万以上数的认识:学生需要掌握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大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1.2 数的读写方法:学生需要掌握任意一个数的读写方法,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

1.3 数的改写和近似数: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将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如将千米改写成米,以及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二、数的运算2.1 四则运算的意义:学生需要理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四则运算问题。

2.2 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学生需要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等基本运算定律,并能够运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3 估算: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对一个数进行估算,并能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简易方程3.1 方程的意义:学生需要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够根据题意列方程。

3.2 解方程: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解方程的方法,如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

3.3 应用问题:学生需要能够运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四、多边形面积4.1 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学生需要掌握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4.2 梯形面积:学生需要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4.3 面积单位换算:学生需要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五、简易代数5.1 代数式和表达式:学生需要了解什么是代数式和表达式,并能够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5.2 解方程组: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5.3 应用问题解方程组:学生需要能够运用方程组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六、统计与概率6.1 统计图表的认识和应用: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常见的统计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和饼图等,并能够运用这些图表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率知识,如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等。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为S=ah÷2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梯形的面积
1.梯形的额面积公式推导。
2.梯形面积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用字母表示为S=(a+b)h÷2
求梯形的面积时,不要忘记除以2 。
组合图形的面积
1.认识组合图形。
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称为组合图形。
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循环小数
1.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起,一个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2.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就是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小数部分的数位有限的小数是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是数位无限的小数是无限小数。
无限小数分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2.等式的两边乘同一个数或者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解方程
1.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根据等式的性质解不同形式的方程。
3.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看方程左边的值是否等于方程右边的值,如果相等,所求的未知数的值就是原方程的解;否则就不是。
2.积与因数的关系:一个数(0除外)乘以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以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一般来说,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
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要先点小数点,再去掉末尾的0。
积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先算出积,再明确要保留的小数数位,然后看要保留的小数数位的下一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5时向前进1,小于5则直接舍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精华资料(上下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精华资料(上下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知识点一、小数乘法和除法1、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2、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位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被除数的末尾添0再继续除。

5、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6、循环小数的意义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7、循环节的意义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中。

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

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例1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①②③④例2 明明和乐乐去文具店买笔芯,明明买4支黑色的和5支蓝色的,共付5元钱,乐乐买4支黑色的和6支蓝色的共付5.6元。

每支黑色笔芯多少钱?例3 7.9468保留整数是,保留一位小数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知识回顾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全)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全)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1.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1)除数是整数:①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②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重点!)③每一位商都要写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

④如果除到末尾仍有余数,在被除数的个位数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再在被除数的后面添上“0”继续除,直到除尽为止。

⑤除得的商的哪一数位上不够商,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2)除数是小数:①先看除数中有几位小数,就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置,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数位不够时,用0补足;②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

3、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扩大a倍(或缩小),除数也扩大(或缩小)a倍,商不变。

简言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4、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a倍,商缩小(或扩大)a 倍。

被除数扩大(或缩小)a倍,除数不变,商扩大(或缩小)a 倍。

5、被除数比除数大的,商大于1。

被除数比除数小的,商小于1。

6、一个数(0除外)除以1,商等于原来的数。

(一个数除以1,还等于这个数)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小。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大。

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 。

0不能作除数。

7、8、近似值相关知识点:(1)求商的近似值:计算时要比保留的小数多一位。

求积的近似值:计算出整个积的值后再去近似值。

(2)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3)保留商的近似值,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9、循环小数相关知识点:(1)小数分类:可以分为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就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

(2)循环小数的定义: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上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上册)

简易方程
7、10个数量关系式:
加法: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被除数÷商
8、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9、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方程右边
10、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式是一个计算过程。所以,X是方程的解。 常见的等量关系:
小数乘法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 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三种方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
5、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跟整数是一样的。
位置
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 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如(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2、小数乘小数 意义——就是求这个小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 八是多少(或求1.5的0.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 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化简成小数之后,若小数的末尾带0,要把0去掉;位数不够时要用0 占位。
①路程=速度×时间 ②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③总价=单价×数量
列方程解决问题
方法步骤:
1、读题、分析题意(从要求入手)。
【找出已知信息(包括隐含信息剔除无用信息)和未知(即要求信息);注意单位 是否一致;不一致先转化】
2、解:设未知数。
【有两个未知数,通常设小的那个,另一个用含设的未知数的关系式表示。】
五年级 数学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小数乘法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整数部分是0)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整数部分不是0)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c+b×c=(a+b)×c(b=1时,省略b)变式:(a-b)×c=a×c-b×c或a×c-b×c=(a-b)×c减法:减法性质:a-b-c=a-(b+c)除法:除法性质:a÷b÷c=a÷(b×c)第二单元位置8、确定物体的位置,要用到数对(先列:即竖,后行即横排)。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数与代数(一)小数的乘法和除法1.小数乘法•计算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再将结果转化为小数形式。

•运算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在小数乘法中仍然适用。

•积的近似值:根据题目要求,对乘积进行四舍五入。

•特殊情况:当两个小数相乘时,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比1小,那么积也比另一个因数小;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比1大,那么积也比另一个因数大;如果两个因数都比1大或都比1小,那么积比1大或比1小。

2.小数除法•计算方法:将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进行计算,然后再将结果转化为小数形式。

•商的近似值:根据题目要求,对商进行四舍五入。

•循环小数:当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时,如果结果是一个无限重复的小数,那么这个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例如,1÷3=0.333…。

•除法的性质: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1.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则先计算括号内的运算。

2.简便计算:利用运算律(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估算:对结果进行大致的估计,以判断答案的合理性。

(三)用字母表示数1.代数式:用字母和数字通过有限次的四则运算得到的式子。

2.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二、空间与图形(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底×高。

2.特殊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二)三角形的面积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底×高÷2。

2.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三)梯形的面积1.梯形面积的计算:(上底+下底)×高÷2。

2.特殊梯形:当梯形的上底为0时,梯形变为三角形;当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相等时,梯形变为平行四边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与整数的乘法意义相同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的和是多少
2、小数乘小数:与整数的乘法意义不相同,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3、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1)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含有两级运算的,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含有括号的运算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第二单元位置
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

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
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作用:一组数对确定唯一一个点的位置。

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
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注(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

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2)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

(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2、图形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平移列数不变。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1、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的乘法意义相同,都是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

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3、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4、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在除数不变的前提下,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被除数缩小,商随着缩小。

③在被除数不变的前提下,除数缩小,商扩大,除数扩大,商缩小。

6、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

如 6.3232……的循环节是32.
7、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8、规律: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小,例如1÷2=0.5;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大,例如1÷0.1=10。

第四单元可能性
1、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可能
(不能确定)
可能性不可能
一定
2、事件发生的机会(或概率)有大小。

大数量多
小数量少
(确定)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在省略不写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例如A×3=A·3=3A。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2、a×a可以写作a·a或a2,a2读作a的平方。

2a表示a+a
3、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解方程得原理是:
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1: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2: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要注意的是:1.解方程得书写格式;2.上下等号对齐。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搞清已知量是什么和未知量是什么,找出数量关系;
2.解设未知数为X(一般设所求的问题为X),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求未知数的值;
4.检验并写出答案。

5、10个数量关系式:
加法: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两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6、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7、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右边
8、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1、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 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C=(a+b)×2 S=ab a=S÷
正方形:周长=边长×4 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公式: C=4a a= C÷4 S=a×a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 S=ah h=S÷a
三角形:面积=底×高÷2 ——【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
字母公式: S=ah÷2 h=2S÷a a=2S÷h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
字母公式: S=(a+b)h÷2 a=2S÷h-b b=2S÷h-a a+b=2S÷h h=2S÷(a+b)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3、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4、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5、(1)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2)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3)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6、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7、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1、 只载一端(封闭线路植树问题)

间隔数=棵树 间隔长×间隔数=全长
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全长÷间隔数=间隔长
2、 两端都载:
如图:
间隔数+1=棵树 间隔长×间隔数=全长
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全长÷间隔数=间隔长
全长÷间隔长+1=棵数 全长÷(棵树-1)=间隔长
3、 两端都不载
如图:Array
间隔数-1=棵树间隔长×间隔数=全长
全长÷间隔长=间隔数全长÷间隔数=间隔长
全长÷间隔长-1=棵数全长÷(棵树+1)=间隔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