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桥》教学设计
2024年《桥》说课稿(精选7篇)

2024年《桥》说课稿(精选7篇)《桥》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
《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精读课文。
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2、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
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3、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通过对文字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把握,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难点为“理解题目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文章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引生入境,感悟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自主探究等方法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人物思想,领悟文章写法。
三、说课前准备搜集和了解生活中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四、说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中的2、3项。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中营小学:王振刚)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桥》第二课时天津南开区中营小学王振刚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制作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一)温故导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谁读一读课题,用心地读一读。
(板书:桥)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走近了作家谈歌笔下的《桥》,那是一座窄窄的木桥。
桥虽窄,但它是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
一天黎明,整个村庄还在沉睡中,这里却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暴雨袭来,山洪暴发。
【评析:教师指导学生用心地朗读课题,一个“用心”,会让学生瞬间联想到课文内容,学生投入地、深情地朗读。
教师板书课题后,通过充满激情的导语,再一次强调了“桥”的特点与重要性,为后文的学习可谓埋下伏笔。
简单的导语,渲染出了当时的氛围。
】(二)触摸村民内心1.人们又是怎样面对这场灾难的?他们是怎样做的?打开书,小声地读一读课文1—6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出示: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自己再读这几句话,能不能触摸到人们的心情吗?3.你觉得人们的心情怎样?从哪体会到的?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
4.从人们的行动中,我们触摸到了人们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一座桥,走进人们内心的桥。
一起读一读,我读写人们心情的部分,你读写人们行动的部分。
(出示:人们惊醒了,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恐慌了,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惊骇不已,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评析:课文一开篇,向我们渲染的当时的环境,紧紧抓住了村民的行为举止,同时伴随着村民的心情,动作与心情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扣人心弦。
《桥》教学设计

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桥》,选自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下册。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十六课《桥》,那么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都学过那些关于桥的课文吗?它们又分别讲了什么呢?下面老师就请一位同学说说,看看大家对以前学过的课文是不是还有印象!(PPT第一页)预设:上学期我们学过《赵州桥》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美观、坚固的特点。
我们还学习了《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讲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
(PPT第二页)看来大家都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桥的课文,那么我们来看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桥》。
大家看题目只有一个“桥”字,那么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下面大家就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今天学习的这座桥给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吧!二、初读感知(放PPT第三页生字)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以及学习生字词大家都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了。
我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梳理一下文章的顺序?(PPT第四张)预设:分为四段。
1~4突遇山洪;5~13疏导撤离;14~23桥塌殉职;24~27祭奠英灵。
那么你通过初步了解课文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呢?预设:(1)体现人物品质的问题:文章为什么以《桥》为题?(2)感受人物内心:老汉到底想喊什么?(3)理解内容,体会中心: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看来大家对课文有很多的疑问呢?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十六课,自由朗读,在文中划出描写洪水和大雨的句子,并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场灾难?(PPT5)(下来在教室里走动)我看绝大部分同学都已经画出来了,有的同学甚至都已经划出来四五处了,来,谁来交流第一处在哪?1、黎明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
(PPT6)非常好,那么你觉得这句话里那些字用的比较好呢?那你觉得可不能够换成别的字呢?比如流、淌等字,为什么呢?这里的泼和倒都是用来形容雨势得大,如果用流显示不出雨势得大。
小学语文《桥》教案

小学语文《桥》教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桥》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教材分析】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六课《桥》。
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具有高尚品质的优秀党员、干部已有过多次学习,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已有过多次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
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
通过写景以渲染气氛,侧面烘托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有过接触,但并没有刻意强调,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课件洪水影像资料【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受洪水的肆虐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2、今天让我们在走近一座桥,一起去感受一个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桥》(设计意图:这一导入,为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作好情感上的铺垫,通过回忆学过的课文从而直观地理解题目。
)二、走进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78页,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出示要求。
16《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16《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为能实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这一目标,我主要抓住文中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品读,对比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配乐朗读,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
具体操作步骤为自读自悟,潜心学文;精读品析,读悟生情;揭题寄哀思,升华情感。
教材分析《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此举,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况,逐步感受老汉的光辉形象。
2、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3、领悟课文内在表达上的特点。
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和精神。
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第一课时我们初步学习了〈〈桥〉〉这篇课文,对其中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现在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
,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可怕的一幕。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笔,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并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二、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桥》教案

《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桥》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
2. 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3. 学习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2. 难点:学习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述《桥》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桥?
2.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作者的情感线索。
3. 深入研读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环境衬托人物的形象。
分析作者在描写洪水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的?
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环境描写手法,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心情。
5.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布置作业:背诵文中描写洪水的段落。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桥》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理解了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并学习了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写作手法。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人和事,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16课《桥》

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目标与容教学目标与容:一、日积月累(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肆揪瞪搀祭奠2.趣味识字:瞪,揪,(利用形声字识字)3.易读错字:“肆”是平舌音,“搀呻”是翘舌音,“疯狞淌瞪膛”的韵母是后鼻音,“呻搀奠”的韵母是前鼻音。
4.多音字:哄hǒng (哄骗)hōng (乱哄哄) hòng(起哄)5.应会写字:咆哮疯狞淌肆揪豹瞪呻膛搀祭奠(1)书写指导①指导书写的字:咆哮肆祭奠②指导要点:“肆”是左右结构,“肆”是两边均等,写时第一笔是横,不是撇,第三、四、五笔都是横。
“祭”是上下结构,写时“示”中的竖钩不能通上去。
“奠”中间的横千万不能落下。
“咆哮”是左右结构,注意左边口字要小。
(2)易写错字:“肆”:横画较多,易写多或写少横画。
“哮”书写时,孝下面是“子”字,而不是“了”;“豹”中的“豸“部上面只有两个点,不是三个点。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胸膛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二)重点读背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运用(一)(一)共性目标1.练习概括主要容(1)课文主要容:课文写了村庄突然遭遇洪灾,面临死亡时,老汉舍己为人,组织村民撤离。
最后他和儿子壮烈牺牲。
(2)概括方法:要素串联法2.体会整篇文章的表达顺序(1)文章表达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2)体会方法:(如标出洪水和桥的变化的词语)3.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1)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难点)重点词句:①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把洪水疯狂、来势凶猛的形象写了出来。
)②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第十六课《桥》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3. 教师强调本课所传达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作业小结
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的作文。
2. 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3. 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通过播放革命战争年代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时代氛围。
2. 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桥梁画面,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十六课《桥》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第十六课《桥》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一位老共产党员临危不惧、英勇献身的精神。本课重点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共产党员无私奉献、高度责任感的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话题,如:“课文中所描述的桥梁在战争中的作用”、“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课文中所描述的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情景短片,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课《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
呻吟、搀扶、祭奠、舌L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与思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拓展与延伸】读一读《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然后以
《桥》为题写一篇关于师生情谊的作文或小诗。
【重、难点突破】理解题目的含义;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次我们学习了《金色的鱼钩》这节课,知道了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桥》这篇课文的题目又有关怎样的含义呢?在写法上,是不是同《金色的鱼钩》有着相似之处呢?
F面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桥
、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体会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
提示: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2、再读课文,体会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提示: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回答,也可以自己总结概括。
如果学生能够回答出“这是一座生命的桥”这类意思,则引导学生分析在这座生命之桥前,人们的不同表现,重点感受
“老书记”形象的咼大与精神的崇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你能够运用学习《金色的鱼
钩》时的方法,分析一下“桥”与“人”的关系,并从中体
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吗?
提示: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洪水的可怕、形势的危急、
人们的惊慌同老书记的对比中体会老书记形象的高大与精神的崇高。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4、结合《金色的鱼钩》的学习方法,分析题目“桥”的含
义。
提示: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词语加以分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
“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5、读课文,谈谈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样的特点,自由
交流。
提示: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课文先写老汉
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
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
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
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
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这样
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如,课
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
”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
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
” “她丈夫和她儿子。
” 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如,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 “他像一座山。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
其声,如见其人。
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
舞」。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
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板书设计: 血肉之躯筑起的“生命桥”
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舍己为人
不徇私情老书记指挥群众附词语理解: 词语的理解。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课文是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狂奔:迅猛地奔跑。
本课是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狞笑:凶恶地笑。
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拥戴:拥护推戴。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本课是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
F发出的响声。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阻挡。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