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桥》教学设计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桥》教学设计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桥》教学设计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老汉的形象,感受他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如设置悬念、结尾点明真相等。

2、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洪水肆虐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洪水的可怕。

2、提问:当面临这样的灾难时,人们会怎么做?3、引出课题《桥》(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精读课文1、感受洪水的凶猛(1)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2)通过朗读,体会洪水的来势汹汹。

2、分析老汉的形象(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语句,想一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汇报。

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如“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体会他的沉着冷静、指挥有方。

从老汉的动作描写“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感受他的无私无畏。

3、理解“桥”的含义(1)思考:题目“桥”仅仅指那座窄窄的木桥吗?(2)小组讨论。

(3)引导学生理解“桥”还象征着老汉,他用自己的身躯为村民们筑起了一座生命之桥。

(四)总结全文1、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2、再次强调老汉的精神品质。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像老汉这样的人。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身边英雄的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桥洪水——凶猛老汉——无私无畏、英勇献身桥——生命之桥五、教学反思在这堂公开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在感受洪水的凶猛时,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分析老汉形象时,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人物特点。

《桥》公开课教学设计

《桥》公开课教学设计

《桥》公开课教学设计《桥》公开课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整理的《桥》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桥》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学习从某一个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三.基础识记和谐(xié)点缀(zhuì)煞(shà)它风景孕(yùn)育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美感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史诗停止脚步——驻足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四.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探讨以下问题:在作者眼里桥美在何处?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来欣赏一副画?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之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清明上河图》里的桥、乡间小桥、索桥(说明桥普遍具有的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

)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桥(从反面说明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五.文章结构:(一)、(1~3)指出作者爱桥的原因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二)、(4~6)举例说明桥在不同环境所起的形式作用(三)、(7)总结全文六.美句欣赏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新《桥》公开课教案

新《桥》公开课教案

新《桥》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小说《桥》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

(2)运用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感受作品魅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亲情的情怀。

(2)感悟生命的可贵,增强面对困境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 小说《桥》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点。

3. 领悟作品主题,培养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点。

3.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作品魅力,培养语感。

4. 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心理。

5.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内容1. 教学篇目:小说《桥》2. 教学时长:2课时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简介小说《桥》的背景及作者。

(2)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合作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1)继续深入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2)朗读法教学,感受作品魅力。

(3)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表演,深入理解人物。

(4)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

六、课后作业1. 复述小说《桥》的基本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3. 推荐一部类似的小说,简要介绍其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复述《桥》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关系。

2.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品味其语言特点。

3. 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展现出批判性思维能力。

《桥》公开课教案

《桥》公开课教案

《桥》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看视频导入师:同学们知道发生在1998年的那场特大洪水吗?那是一场令人无法忘记的大灾难。

现在大家就沉下心来观看过去的一段视频。

然后谈谈你的心情。

师:看过视频后,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表情很紧张,有的很痛苦,有的陷入了沉思,想必你们有很多话要说。

生:纷纷谈感受1洪水的力量太大了,能把房子都卷走 2洪水实在太可怕了3洪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过度语:那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就这样吞没了多少人的生命,吞没了多少财产,吞没了多少家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洪水的一篇文章.1、板书课题《桥》2、读题(个人读)师:再慢一点就更有味道了;谁再来读一读,声音很温柔,水波很清,这是一座很美的桥;女同学的声音很温柔,这是一座古典的桥;男同学的声音很温柔,这是一座坚固的桥过渡语:同学们看呀,一个简简单单的桥字,当我们赋予它不同的情感时他就会生动鲜活起来,其实我们学习语文就是这样,当我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去阅读的时候,文中的人物就会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孩子们预习课文没有?(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

1、认识词语:咆哮狞笑狂奔放肆势不可挡2、观察一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这是怎样的洪水?(出示课文插图和描写洪水的词)3、学生看着词语和插图描述洪水师:当我们把这些词语连在一起想的时候,头脑中始终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一个特殊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孩子们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黎明,走进这场洪水吧.(三)、学习课文的1—6自然段,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的恐慌1、指名朗读课文的1-6自然段。

要求: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洪水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描写乡亲们慌乱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sì)地舔着人们的腰。

《桥》教案五年级

《桥》教案五年级

《桥》教案五年级以下是《桥》教案五年级的文章:教案概述:本教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以课文《桥》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桥》这篇课文,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词语。

2.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 引导学生思考桥的作用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桥,讨论桥的作用和重要性。

并展示一些桥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桥的美丽和功能。

2. 复述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桥》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鼓励学生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描述桥的造型和颜色。

3. 课文阅读理解:分段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并回答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在其中给予指导和帮助。

4. 课文理解拓展: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课文中的人物,分析他们的心情和想法,并进行小组分享。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5. 课文语法点梳理:结合课文中的语言点,对一些重要的语法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的知识点。

6. 语言运用: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一篇关于桥的文章。

鼓励学生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进展,强调桥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课文《桥》的理解和掌握得到了提高。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同时,通过相关的语法学习和运用,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语言知识。

然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时,可以更加深入和具体一些,以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表达。

此外,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可以再增加一些扩展的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和有趣。

《桥》教学设计范文

《桥》教学设计范文

《桥》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桥》这本书的作者和内容;2.理解《桥》中涉及的主题和情节;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桥》这本书的作者和内容;2.理解《桥》中的主题和情节;3.学习如何进行评论和评价。

教学准备:1.《桥》这本书的文本;2.相关的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用图片或者短视频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可以播放《桥》这本书的宣传视频,让学生对这本书有初步的了解。

Step 2:阅读和讨论(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桥》这本书的一个章节或者一段内容。

每个小组在阅读完成后,要对自己负责的内容进行讨论和总结,然后向全班做简短的分享。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例如:1.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他是如何描述桥这个主题的?2.《桥》中的哪个角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你认为《桥》这本书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是什么?Step 3:主题分析(20分钟)在讨论中,学生们对《桥》这本书的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主题归纳。

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分组,每个小组负责分析书中的一个主题,并准备一个简短的主题分析报告。

每个小组应该对自己选定的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并找到书中相关的段落和情节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小组报告时,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或者进行评论。

Step 4:写作任务(30分钟)Step 5:分享和反思(15分钟)请学生将自己的写作分享给全班。

每个学生可以选择读一段自己写的内容,之后全班可以对其进行提问或者给予反馈。

最后,教师可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可以问一些问题,例如:1.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部分?为什么?2.这个写作任务有什么挑战?你是如何克服的?3.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教学过程有何收获?教学延伸:。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25)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25)

桥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

并能正确认读“咆哮、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人和事。

今天,我们就走进一个感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2、检测字词3、围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师随机板书:洪水和老汉。

三、学习环境描写,感受洪水的可怕1、首先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那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上,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交流:出示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两个字一句话,这种短句,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把山洪比作野马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来。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洪水跳舞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可怕、害怕你还找到了哪句话?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2、让我们再次感受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齐读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说四、品味言行,感悟人物形象1、在这万分危急时刻,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

请默读课文7-23自然段,找出直接描写老汉的句子,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儿体会到的?2.学生汇报交流,着重指导以下句子:预设一:“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生读并说(你真会学习)师点拨:把老汉比作山给你的感觉是——冷静、镇定。

桥 第一课时 公开课

桥  第一课时 公开课

《桥》教学设计一、课前交流,初识小说同学们,喜欢看小说吗?那我们玩个小游戏,比一比谁能根据所提示的关键词,最先猜出小说中的人物,第一关——你们太厉害了小说中有鲜明的人物,有曲折的情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单元,学习当代作家谈歌的作品《桥》。

上课——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1、通过课前预习,有没有同学发现这篇小说和我们刚刚提到的那些小说在篇幅上有什么不同?像这么短的小说,我们称它为微型小说或者小小说。

除此之外,还有,你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2、真会预习。

字词能帮我们打开新的阅读空间,相信同学们一定预习得更充分,这个词谁会读?3、(1)出示词语:咆哮,我们一起读。

“咆和哮”都是本课生字,像这一类的字本课生字中还有(打开课本56页),你们发现了吗?(2)是的,这5个字都是口字旁的形声字,仔细观察,怎样才能把他们写得既正确又美观?(3)左窄右宽;“口”的位置略高;老师还要提醒大家“哮”的这一笔撇,“嗓”的这一笔横和“哑”的这一笔横都是主笔,写的时候要穿插到口的下方,我以“哮”字为例,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和我一起写。

口字旁,左偏上,撇穿插,口避让。

避让是写字之法,也是做人之法。

(4)请同学们打开习字册23页,任选这5个字其中的2个,描一遍,写一遍。

先写完的同学可以小组成员交换,帮伙伴提提意见。

完成的同学坐端正,有奖励。

4、奖励读这组词,谁来?出示:嗓子咆哮沙哑呻吟。

这组词很有意思,嗓子是发声器官,而接下来三个词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声音,谁能联系生活情境模仿其中某一种声音?(你模仿哪个词?他心情怎样?还有两种声音,谁来试试?声音清脆吗?听出了什么?)5、其实,像这样联系生活,借助偏旁的表意功能进行联想,不仅能帮我们理解词语,还能帮助我们读好句子,试一试。

指导:正确流利,还有点来势汹汹;声音低沉多棒啊;我听出了老汉声音的嘶哑;小结:同学们,刚刚我们在检查预习的过程中关注到同一类字,同一类词,并将它们代入句子读出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杨燕
一、复习导入
师:(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桥》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是一篇小说,讲了……
师:听写词语。

师: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第一组词语全都是描写什么的?(洪水的)。

[ 出示句子:]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3、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读句子,思考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洪水?
生1:凶猛、可怕、恐怖。

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了洪水的凶猛、可怕呢?我们一起来发现。

[ 出示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看!简短!却写出了雨的力度。

简短有力,就是第一种表达特色。

(ppt简短有力)
师:第二句,请你发现。

生: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第三种表达方式,你发现了吗?
生:“跳舞”,用了拟人手法。

(从“跳舞”发现)
师:像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

自己读一读。

[ppt出示:]
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3、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4、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你们看,“跳舞”“舔”“爬”,这些词语都很亲昵,很美好,可是用在洪水身上,一点也不美好,反而写出了?——
生:洪水的可怕、让人胆战心惊。

(ppt用美好写恐怖)
师:用美好写恐怖,这又是一种表达特色!谁来读。

(多人读)
二、抓住关键词,对比中感受形象
师:第一组词语是对环境的描摹,你能发现第二组词语描写的对象是谁吗?(人物)
过渡语:这是一篇微型小说,环境、人物、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刚才我们通过品读洪水凶猛的句子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在这种危急之下,人们又是怎么表现的?下面我们就紧扣小说情节,来感悟人物的形象。

按要求划句子。

生:(自读自划)
师:你划出描写村民的句子有哪些……
你划出描写老汉的句子有哪些……(生答)
出示:村民: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老汉:他像一座山站着不说话盯着
师:你们体会到什么?对比是一种写法,也是一种读法。

现在我们就来对比读,读出人们的惊慌失措,老汉的临危不惧。

[ ppt出示:]
1、是谁惊慌的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2、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
戴的老汉。

3、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4、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5、人们跌跌撞撞向那木桥拥去。

6、他像一座山。

师:危急时刻,村民们惊慌失措,老汉却临危不惧。

多么鲜明的对比呀!对比不仅可以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如村民、老汉);也可以是同一种身份的人他们在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表现进行对比;还可以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不一样的表现进行对比。

接下来就请大家自由读10—23自然段,找出课文中其他运用对比写法的语句,读一读。

试着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感悟人物品质吧!
生:(自主读、划)
师:危急的时刻,别的党员考虑自己的生死,只有老汉心系群众的安危!(板书:群众第一)这真是:一样的身份,不一样的选择。

师:(出示句子)有时候标点符号会说话,你看出当时形势是什么样了吗?(形势危急)
可以改成:同志们,请小心一点,桥很挤,大家慢慢行走,排成一条队伍……
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一百多人乱哄哄的队伍,在老汉的指挥下依次奔上木桥,井然有序。

这就叫指挥有方(板书:指挥有方)
三、对比感悟:一样的对象,不一样的态度。

师:有没有细心的同学发现对待同一个人,老汉前后的做法不一样?
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到:“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谁听出了他的回答里两个对比鲜明的动作?看图,我们来感受这么怎么样的“一揪”。

(力度大,凶;坚定、果断)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揪”的力量。

(生读)
师:这个小伙子就是他的儿子,老汉把他的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这一‘揪’意味着什么?(生答)
师:是啊,明知生死攸关,老汉却依然铁面无私,好一个狠心的父亲。

师:那推又是怎样的“一推”?
师:作为一位党支部书记,他必须首先考虑全村百姓的安危,他必须把儿子揪出队伍;而作为一位父亲,当命悬一线之时,他拼尽全力的一推,把最后的生的希望留给儿子。

现在我们把“老汉”换成“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我们再来读一读。

(男生、女生、老师合作读)
师:老汉的“用力一揪”和“拼命一推”,满含着深情,这动作里藏着很多很多的话,请你帮他把这未来得及吐露的心迹昭告天下。

他用力“一揪”,把儿子揪出队伍,他心里在说:儿子,不是父亲不爱你……
他拼命“一推”,把儿子推上木桥,他心里在说:儿子!危险!快……
(你说出了老汉的心)
师:文章为什么最后才点明他们的父子关系?(设置悬念、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虽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
师: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位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同学们,你们听,悲风在呜咽,你们看,黑云在低垂。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哭得肝肠寸断。

她身后的群众们也在一遍遍呼唤着老汉的名字……人们仿佛又看到了……人们仿佛又听到了……
师:课文上到这里就已经接近了尾声,大家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桥”
为题,它到底是什么桥?
1998年的夏天我国发生特大洪水灾害,请大家看共产党人和解放军人抗洪救灾视频。

结束语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