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学派

合集下载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doc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doc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由于索绪尔英年早逝,他还没来得及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进行细致的、深入的研究。

但是他的理论通过他的学生得以广泛传播,特别是《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出版后,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许多国家的许多语言学家都按照他的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开展语言研究,继承和发展了结构主义的语言理论,并形成了一些结构主义的分支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伦敦学派、法国学派等。

这里重点介绍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

一、布拉格学派捷克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是马德修斯,主要代表人物是特鲁别茨科伊和雅可布逊。

特鲁别茨科伊的《音位学原理》一书,是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作,雅可布逊则提出了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理论。

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就在于音位学,所以又被称为“布拉格音位学派”。

布拉格学派继承了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同时又受到波兰著名语言学家博杜恩的影响。

博杜恩很早就提出了音素与音位的区别,提出要区分人类语音学和心理语音学。

博杜恩还很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结合起来。

这些都对布拉格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理论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功能学说布拉格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结构系统的思想,并发展出功能学说。

索绪尔强调语言是关系而不是实体,语言成分的价值,取决于它在语言系统中的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布拉格学派则进一步认为,语言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功能。

(音位之所以不同于音素,根本在于音位有区别意义的功能。

)所以也把他们称为功能学派。

他们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交际工具,语言是一个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

因此要用功能的观点去研究语言。

德国语言学家布勒在《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第一卷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重申他在20年代初曾提到的语言三功能说:描述(Darstellung,针对所说的事物和对象而言)、表达(Ausdruck,从说话者角度出发)、召唤(Apell,针对交谈的另一方而言)。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地理学家们经常这样形象地比喻说,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像一座巨大的屏风,自东北绵延至半岛顶端,挡住了来自大西洋的暖风,使瑞典王国略显寒意;波罗的海像一条输热管道为丹麦王国送来春光。

的确,斯德哥尔摩像一个寒冷的地方,距离它不远的哥本哈根却四季分明,湿润朗泽,怡人的气候和温暖的海滨,塑造了安徒生“海的女儿”和美丽的童话……1922年11月,哥本哈根显得格外喧闹,人们喜气洋洋,议论纷纷。

原来,从斯德哥尔摩传来特大新闻: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尼尔斯•玻尔荣获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玻尔是丹麦第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一个小小的国家,能在科学研究领域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怎能让人不高兴呢?玻尔专门研究原子结构,在微观物理学方面取得了让爱因斯坦等超一流物理学家都吃惊的业绩。

获奖那一年,玻尔教授只有37岁。

玻尔早年求学于英国剑桥大学,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卢瑟福的高足。

在学期间,他掌握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优良传统的真谛,先后发表了史称“物理学伟大的三部曲”的论文,奠定了原子结构量子力学模型的理论基础。

回国后,玻尔致力于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研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先进水平。

20世纪20年代,玻尔的学识、造诣和人格魅力,成了年轻一代物理学家心仪的导师;哥本哈根成为青年物理学家向往的圣地。

到哥本哈根去,向玻尔教授学习。

于是,整个欧洲物理学界的年经人涌向了哥本哈根。

在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聚集了一大批青年精英,在玻尔教授的教导和激励下,十几个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在20—30岁左右就脱颖而出了。

玻恩、海森堡、约尔丹、泡利、罗森菲耳德以及前苏联的福克和朗道等人,这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都出自玻尔的门下。

还有一大批物理学家也是吸吮着哥本哈根学派的乳汁而成长的,如狄拉克、德布罗依、德拜、考斯特等人。

同玻尔同辈的其他物理学家也得益于哥本哈根学派。

玻尔——爱因斯坦论战,是20世纪物理学史恒提恒新的话题,它使爱因斯坦这位物理学巨人更加丰满高大。

20世纪物理学出现了两大惊人的巨大成就,一个是相对论,另一个是量子力学。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概念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概念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概念1. 引言哥本哈根学派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安全化概念是该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

本文将详细解释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概念的关键概念,包括概念的定义、重要性和应用等。

2. 安全化概念的定义安全化(Securitization)是哥本哈根学派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将某个问题或议题从一般的政治议程中抬升到安全领域,以实现对该问题的高度关注和特殊处理。

安全化的实质是通过将某个议题与国家的安全利益联系起来,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从而获得更高的政治优先级和资源分配。

3. 安全化概念的重要性安全化概念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引发政治关注通过将某个问题安全化,可以引发政治关注和公众的关注,使政府和决策者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议题来对待。

这样可以促使政府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来解决该问题,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和成效。

3.2 影响政策制定安全化概念的运用可以影响政策制定的过程和结果。

将某个议题安全化之后,政府和决策者往往会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优先事项来对待,从而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给予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这将有助于加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 改变问题的性质安全化概念的运用可以改变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式。

将某个问题安全化之后,其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政治议题,而是与国家的安全利益密切相关。

这将使得政府和决策者更加重视和关注该问题,采取更加果断和有力的行动来解决。

4. 安全化概念的应用安全化概念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层面,包括国际关系、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安全化概念的应用案例:4.1 战略安全化战略安全化是指将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战略问题安全化,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通过将某个战略问题安全化,可以引发政府和决策者的关注,促使其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来解决该问题。

4.2 环境安全化环境安全化是指将环境问题安全化,将其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通过将环境问题安全化,可以引发政府和决策者的关注,促使其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来解决环境问题,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之一,在现代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一)哥本哈根学派概况丹麦哥本哈根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等观点,并进一步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与布拉格学派极不相同的结构主义学派。

因此,又有人把哥本哈根学派称为语符学派(glossematics)。

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人数不多的语言学流派。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乌尔达尔(H·J·Uldall)死得很早。

他死后,叶尔姆斯列夫(L.Hjelmslev,1899—1965)成了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叶尔姆斯列夫同时也是哥本哈根学报的创始人之一。

哥本哈根学派在1931年成立时,创始人除叶尔姆斯列夫之外,还有布龙达尔(V.Brondal,1887—1942)。

他们于1939年出版了《语言学学报》(Acta Linguistica),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国际评论阵地。

这一学派的最主要的纲领性著作有三部:一是1943年出版的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Omkring Sprogteoriens Grundlaeggelse,英译本出版于1953年,俄译本出版于1960年);二是1957年出版的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一般理论)》(Outline of Glossematics, Copenhagen,1957);三是1939年登在《语言学学报》第一卷第一期上的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Linguistique Structurale)一文。

即使在丹麦,这一学派追随者的人数也极为有限。

除上述三个人外,还有斯鹏-汉森(H.Spang-Hanson),费歇尔-荣根森(E.Fischer Jorgensen),索楞森(H.Sorensen),迪德里希森(P.Diderichsen),托格比(K.Togeby)等。

叶尔姆斯列夫是哥本哈根学派中最具影响的人物,他生前曾任哥本哈根大学哲学系所属的比较语言学和语音学研究室主任。

中西方语言文学史 哥本哈根学派

中西方语言文学史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哥本哈根学派的主要理论哥本哈根学派的贡献和局限哥本哈根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哥本哈根学派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之一,是丹麦语言学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创立的,所以又称丹麦学派。

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该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的符号系统的思想,主要研究语言的符号性质、语言符号的能指系统等。

从形式和实体方面来分析语言,给语言的本质以更严密准确的分析,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语符学理论体系。

所以也称语符学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哥本哈根大学一批青年学者转向语言结构的研究,先是成立了两个小组:音位学研究小组和语法研究小组,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从事音位学和语法学的研究,这就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前身。

1931年,在这两个研究小组的基础上,叶姆斯列夫(1899-1965)、乌尔达尔(1907-1957 )和布龙达尔(1887-1942)等人仿照布拉格语言学会的形式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叶姆斯列夫任会长。

1935年,叶姆斯列夫和鸟尔达尔在人类学刊物《人文社会期刊》发表题为《语符学基础提要》的文章,决定共同探索新的语言理论一语符学。

1939年创办会刊《语言学学报》,创刊号发表了布龙达尔的论文《结构语言学》,指出“共时、语言、结构”等基础概念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结构语言学”的概念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

1943年,出版叶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 该书接受了索绪尔"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语言是价值系统”的理论,从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阐述语言学的理论性问题,明确提出语言的符号性质,并用演绎的方法分析语言的结构,试图建立起一种抽象的、能适用于各种语言分析的理论。

1957年,哥本哈根语言学学会会刊出版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论证了运用精密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文科学的可能性问题。

认为应该而且完全有可能将语言理论和科学一般理论统一起来。

乌尔达尔认为将计量科学的研究方法导入语言学领城,必将大大提高语言学的科学水平,而要想引进精密科学的方法,使量的科学和质的科学接合起来,唯一的方法是在语言学之类的人文科学中,排除对象的物质方面,采用纯功能和关系来表达对象。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_OK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_OK

•说语言结构中存在欠缺并不意味着结构主义语言学就站不住脚了。
它完全符合语言是一个动态结构的观点。语言不是一个静态结构,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 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 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由于布拉格学派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 能,它又被称为功能主义者或功能语法学派。
9
4、布拉格学派的影响
• 语言学界公认:布拉格学派是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学 派。
第五章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
第一节 结构、功能语言观 第二节 音位对立 第三节 历时音位学 第四节 区别性特征 第五节 句子功能展示成分 第六节 哥本哈根学派的基本理论
1
背景知识介绍
继索绪尔之后,出现了三派结构主义语言学: 1)布拉格学派 2)哥本哈根学派 3)美国结构主义
三个学派同时出现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分别侧重研究 了不同的领域,提出了不同的理论,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语言系统的开放性
•关于语言系统的开放性,雅克布逊说,语言的开放性就意味着语言 不是一个完全平衡的系统,就是说有一定的结构欠缺(structural defi ciencies)。
•一些美国语言学家,如霍克特和肯尼思·派克,也注意到这种现象。 他们称之为“模糊之处”(fuzzy points)。布拉格派的学者又叫它 “外围成分”(peripheral elements),与“中心成分”(central ele ments)相对立。
二、索绪尔语言理论
(一)语言和言语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是存在于大脑里相对完整的抽象语言符号。言语是人在特定 环境中具体运用和表现。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 稳定的,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交际 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导读: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索绪尔的思想对整个人文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索绪尔之后,出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下面对这三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基本学术观点及其贡献作一个简明的介绍。

布拉格学派也称功能语言学派。

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

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著作。

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

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哥本哈根学派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代表人物为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

代表著作有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纲要》、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

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人物是叶尔姆斯列夫,他对语言的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到了语言的一些重要特质:语言的遗传性、社会性、符号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等。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概述哥布哈根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形成的。

1921年,在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的倡议下成立了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由此建立了哥本哈根学派。

该学派在创始人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的玻尔带领下对量子物理学有着深入广泛的研究。

于是,整个欧洲物理学界的年经人涌向了哥本哈根。

在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聚集了一大批青年精英,在玻尔教授的教导和激励下,十几个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在20-30岁左右就脱颖而出了。

玻恩、海森堡、约尔丹、泡利、罗森菲耳德以及前苏联的福克和朗道等人,这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都出自玻尔的门下。

还有一大批物理学家也是吸吮着哥本哈根学派的乳汁而成长的,如狄拉克、德布罗依、德拜、考斯特等人。

同玻尔同辈的其他物理学家也得益于哥本哈根学派。

玻尔--爱因斯坦论战,是20世纪物理学史恒提恒新的话题,它使爱因斯坦这位物理学巨人更加丰满高大。

20世纪物理学出现了两大惊人的巨大成就,一个是相对论,另一个是量子力学。

迄今物理学界发展最快的当属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结合领域--基本粒子物理学。

量子力学的创生与兴起是与哥本哈根学派分不开的,是与玻尔的名字分不开的;基本粒子物理学则是在哥本哈根学派理论支援下展开的。

没有哥本哈根学派的刻苦努力和不懈探索,20世纪物理学的繁荣兴旺是不可想象的。

哥本哈根学派已经突破了丹麦这一地域概念,它的成员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前苏联等,具有广泛的国际性。

哥本哈根学派简介其中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是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且它对量子力学的解释被称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

玻尔本人不仅对早期量子论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而且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量子力学的创建起了推动和指导作用,他提出的著名的"互补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重要支柱。

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成了量子理论研究中心,由此该学派成为当时世界上力量最雄厚的物理学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哥本哈根学派概述哥布哈根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形成的。

1921年,在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的倡议下成立了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由此建立了哥本哈根学派。

该学派在创始人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的玻尔带领下对量子物理学有着深入广泛的研究。

于是,整个欧洲物理学界的年经人涌向了哥本哈根。

在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聚集了一大批青年精英,在玻尔教授的教导和激励下,十几个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在20-30岁左右就脱颖而出了。

玻恩、海森堡、约尔丹、泡利、罗森菲耳德以及前苏联的福克和朗道等人,这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都出自玻尔的门下。

还有一大批物理学家也是吸吮着哥本哈根学派的乳汁而成长的,如狄拉克、德布罗依、德拜、考斯特等人。

同玻尔同辈的其他物理学家也得益于哥本哈根学派。

玻尔--爱因斯坦论战,是20世纪物理学史恒提恒新的话题,它使爱因斯坦这位物理学巨人更加丰满高大。

20世纪物理学出现了两大惊人的巨大成就,一个是相对论,另一个是量子力学。

迄今物理学界发展最快的当属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结合领域--基本粒子物理学。

量子力学的创生与兴起是与哥本哈根学派分不开的,是与玻尔的名字分不开的;基本粒子物理学则是在哥本哈根学派理论支援下展开的。

没有哥本哈根学派的刻苦努力和不懈探索,20世纪物理学的繁荣兴旺是不可想象的。

哥本哈根学派已经突破了丹麦这一地域概念,它的成员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前苏联等,具有广泛的国际性。

哥本哈根学派简介其中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是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且它对量子力学的解释被称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

玻尔本人不仅对早期量子论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而且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量子力学的创建起了推动和指导作用,他提出的著名的"互补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重要支柱。

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成了量子理论研究中心,由此该学派成为当时世界上力量最雄厚的物理学派。

编辑本段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在定量方面首先表述为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

这类由作用量量子h 表述的数学关系,在1927年9月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中从哲学得到了概和总结,用来解释量子现象的基本特征--波粒二象性。

所谓互补原理也就是波动性和粒子性的互相补充。

该学派提出的量子跃迁语言和不确定性原理(即测不准关系)及其在哲学意义上的扩展(互补原理)在物理学界得到普遍的采用。

因此,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以及哲学观点,理所当然是诸多学派的主体,是正统的、主要的解释。

编辑本段功勋卓著的哥本哈根学派地理学家们经常这样形象地比喻说,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像一座巨大的屏风,自东北绵延至半岛顶端,挡住了来自大西洋的暖风,使瑞典王国略显寒意;波罗的海像一条输热管道为丹麦王国送来春光。

的确,斯德哥尔摩像一个寒冷的地方,距离它不远的哥本哈根却四季分明,湿润朗泽,怡人的气候和温暖的海滨,塑造了安徒生"海的女儿"和美丽的童话......1922年11月,哥本哈根显得格外喧闹,人们喜气洋洋,议论纷纷。

原来,从斯德哥尔摩传来特大新闻: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尼尔斯·玻尔荣获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玻尔是丹麦第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一个小小的国家,能在科学研究领域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怎能让人不高兴呢?玻尔专门研究原子结构,在微观物理学方面取得了让爱因斯坦等超一流物理学家都吃惊的业绩。

获奖那一年,玻尔教授只有37岁。

玻尔早年求学于英国剑桥大学,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卢瑟福的高足。

在学期间,他掌握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优良传统的真谛,先后发表了史称"物理学伟大的三部曲"的论文,奠定了原子结构量子力学模型的理论基础。

回国后,玻尔致力于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研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先进水平。

20世纪20年代,玻尔的学识、造诣和人格魅力,成了年轻一代物理学家心仪的导师;哥本哈根成为青年物理学家向往的圣地。

编辑本段到哥本哈根去,向玻尔教授学习于是,整个欧洲物理学界的年经人涌向了哥本哈根。

在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聚集了一大批青年精英,在玻尔教授的教导和激励下,十几个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在20-30岁左右就脱颖而出了。

玻恩、海森堡、约尔丹、泡利、罗森菲耳德以及前苏联的福克和朗道等人,这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都出自玻尔的门下。

还有一大批物理学家也是吸吮着哥本哈根学派的乳汁而成长的,如狄拉克、德布罗依、德拜、考斯特等人。

同玻尔同辈的其他物理学家也得益于哥本哈根学派。

玻尔--爱因斯坦论战,是20世纪物理学史恒提恒新的话题,它使爱因斯坦这位物理学巨人更加丰满高大。

20世纪物理学出现了两大惊人的巨大成就,一个是相对论,另一个是量子力学。

迄今物理学界发展最快的当属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结合领域--基本粒子物理学。

量子力学的创生与兴起是与哥本哈根学派分不开的,是与玻尔的名字分不开的;基本粒子物理学则是在哥本哈根学派理论支援下展开的。

没有哥本哈根学派的刻苦努力和不懈探索,20世纪物理学的繁荣兴旺是不可想象的。

哥本哈根学派已经突破了丹麦这一地域概念,它的成员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前苏联等,具有广泛的国际性。

编辑本段玻尔逝后影响1962年玻尔逝世以后,他的儿子艾吉·玻尔接掌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1975年小玻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表现出玻尔家族的巨大潜力和才华。

此后,哥本哈根已成为量子力学诠释的一种精神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每一个物理学的传人。

编辑本段玻尔的哥本哈根学派由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展现了一个典型的科学学派的众多特点:拥有一个魅力型科学权威,建立良好的研究场所,筹集到足够多的研究资金,把握主流的研究领域,活跃着几位青年科学家,蕴含独特的精神文化。

关于这些特点的描述可以在写作手法截然不同的两本玻尔传记《尼耳斯·玻尔传》(旨在精确评述玻尔的学术成就和思想,属于科学型传记)([美]阿布拉罕·派斯,戈革译,尼耳斯·玻尔传,商务印书馆,2000)和《和谐与统一--尼耳斯·玻尔的一生》(主要叙述的玻尔的人生经历,属于生活型传记)([丹麦]尼耳斯·布莱依耳,和谐与统一:尼耳斯玻尔的一生,东方出版中心,1998)以及一本专门描述玻尔建立的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玻尔研究所的早年岁月》([丹麦]罗伯森,杨福家译,玻尔研究所的早年岁月:1921~1930 ,科学出版社,1985)中找到。

作为一个魅力型权威,玻尔具有突破经典观念的创新勇气(28岁时就撰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论文《论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把量子假说应用到原子模型中,提出了使他192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氢原子模型);玻尔具有热心提携青年、奖掖后学的美德(哥本哈根学派成员中大多数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玻尔具有开放性的国际性精神(不同国籍、语言、文化和性格的科学家纷纷赶到哥本哈根,共同探索量子力学的深刻含义);玻尔在性格上是幽默的、外向的、合群的,"在生活中和思想上迫切需要和别人在一起",这一点与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离群个性迥异。

由于对自己和助手狭小的工作场所不满意,玻尔于1917年申请在哥本哈根大学建立理论物理研究所,从此投入了大量精力,发动自己已成为有钱人的旧时同学伯尔勒姆进行私人募捐和企业赞助用以购买地皮。

这种用自己作为著名科学家的名义担保筹措资金的办法,减轻了政府负担,也为他赢得了卡尔斯伯基金会的捐款,最后用4年时间完成了研究所的建设。

从科学史来看,量子力学的每一个进展或多或少都与这个研究所和玻尔有着联系,因此该研究所成了哥本哈根学派的大本营,玻尔则是名副其实的旗手。

编辑本段哥本哈根学派的重要成员除玻尔本人外,哥本哈根学派的重要成员有海森伯、泡利和狄拉克,他们都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

海森伯、泡利通过他们的导师索末菲和著名的"玻尔节"与玻尔相连。

1922年夏天,玻尔应邀赴德国哥廷根讲学,由于有众多的知名的和即将出名的物理学家参加,演讲盛况空前,被称为"玻尔节"。

玻尔认为,他到哥廷根讲学的最大收获就是第一次认识了两位极具才华的青年-海森伯和泡利,并很快邀请他们到哥本哈根进行合作。

玻尔节期间,玻尔与海森伯的历史性散步的情节及其双方的重要性都得到了传记作者的肯定性的描述,展现了玻尔的识人之才和海森伯的智慧和勇气。

在很短的时间内,量子力学得到快速发展。

海森伯给出了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矩阵力学方程;当几乎是同时地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给出了波动力学方程而引起对微观粒子的物理本质的争论时,与海森伯同在理论物理研究所学习的泡利发现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等价性;随后,英国年轻物理学家狄拉克在哥本哈根发展了量子力学的更为普遍的理论-变换理论;海森伯接着又提出了测不准原理,玻尔则在此基础了更具有哲学意义的互补原理。

海森伯、泡利、狄拉克都先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哥本哈根学派的其他重要人物还有魏扎克、克喇默斯、约旦、伽莫夫等。

编辑本段量子力学研究哥本哈根成员都把研究重点放在量子力学基础的诠释。

他们在主要的基本观点上求同存异,在切磋中提高,在争论中完善,共同形成了哥本哈根学派的主要思想和观点,被称为正统的或经典的"哥本哈根解释"。

他们认为,可观察量是建立理论的基础和依据,在逻辑上无法排除人们的主观成分,因此量子理论是主客观要素的结合体;量子跃迁是量子物理的最基本的概念,微观粒子的运动是不连续的,使得测量两个彼此相连的变量遵循测不准原理,同时精确测量这两个变量就不可能;描述微观粒子的波函数是一种几率波(这主要是由德国科学家玻恩给出的解释),在宏观领域中成立的因果定律和决定论在微观领域不成立;从实验中所观测到的微观现象只能用通常的经典语言做出描述,微观粒子呈现波粒二象性佯谬是用经典语言描述的结果,因此经典语言描述的微观现象既是互补的又是互斥的。

关于哥本哈根精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描述,如"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高度的智力追求,大胆的涉险精神,深奥的研究内容与快乐的乐天主义的混合物";"玻尔给人的鼓舞和指导,与他周围年轻物理学家的天才和个人才干的协同一致,一种领导与群众之间的互补性";"由于他的洞察力和鼓舞力量,玻尔点燃了想象的火炬,并让他周围人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

编辑本段非哥本哈根-量子力学诠释:霍金膜上的四维编辑本段决定论样的量子论诠释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少数派,但他是趋向真谛,返朴归真,揭示原本的直觉本真。

编辑本段量子论爱因斯坦的诠释-上帝不掷骰子类似10维或11维的"弦论"=振动的弦、震荡中的象弦一样的微小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