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学派
冷战后的和平学与哥本哈根学派

和平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学科,其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加关注全球性和区域性 的和平问题,以及更加注重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研究和平问题。
哥本哈根学派的未来走向
哥本哈根学派作为一个研究国际关系的学派,其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国际关系问题 ,以及更加注重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研究国际关系问题。
对未来的影响与展望
对未来的影响
和平学和哥本哈根学派的发展将对未来的 国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们的研究成 果将为未来的国际关系提供重要的理论和 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与 发展。
VS
对未来的展望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未来的国际 关系将更加复杂和多元化。因此,和平学 和哥本哈根学派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 实践探索,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未 来的国际关系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指导 。
文化因素
哥本哈根学派认为文化因素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在国际 关系中会有不同的行为和态度,因此应该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
哥本哈根学派与其他学派的比较
与现实主义学派的比较
现实主义学派认为国际关系是零和博弈,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因 此应该通过强力和权力来维护国家的利益。而哥本哈根学派则强调和平、合作与 协调,认为这是实现国际关系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与自由主义学派的比较
自由主义学派强调市场和自由贸易的作用,认为这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 必要条件。而哥本哈根学派则更注重国家的作用和责任,认为国家应该通过制定 政策和法律来促进社会发展和保护人民利益。
03
和平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 关联
和平学对哥本哈根学派的影响
和平学为哥本哈根学派提供了 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概念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概念1. 引言哥本哈根学派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安全化概念是该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
本文将详细解释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概念的关键概念,包括概念的定义、重要性和应用等。
2. 安全化概念的定义安全化(Securitization)是哥本哈根学派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将某个问题或议题从一般的政治议程中抬升到安全领域,以实现对该问题的高度关注和特殊处理。
安全化的实质是通过将某个议题与国家的安全利益联系起来,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从而获得更高的政治优先级和资源分配。
3. 安全化概念的重要性安全化概念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引发政治关注通过将某个问题安全化,可以引发政治关注和公众的关注,使政府和决策者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议题来对待。
这样可以促使政府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来解决该问题,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和成效。
3.2 影响政策制定安全化概念的运用可以影响政策制定的过程和结果。
将某个议题安全化之后,政府和决策者往往会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优先事项来对待,从而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给予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这将有助于加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 改变问题的性质安全化概念的运用可以改变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式。
将某个问题安全化之后,其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政治议题,而是与国家的安全利益密切相关。
这将使得政府和决策者更加重视和关注该问题,采取更加果断和有力的行动来解决。
4. 安全化概念的应用安全化概念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层面,包括国际关系、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安全化概念的应用案例:4.1 战略安全化战略安全化是指将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战略问题安全化,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通过将某个战略问题安全化,可以引发政府和决策者的关注,促使其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来解决该问题。
4.2 环境安全化环境安全化是指将环境问题安全化,将其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通过将环境问题安全化,可以引发政府和决策者的关注,促使其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来解决环境问题,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量子力学主要三大学派

量子力学主要三大学派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一门重要物理学科,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多个不同的学派。
本文将介绍量子力学主要的三大学派,分别是哥本哈根学派、数学派和多世界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是由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和维尔纳·海森堡等人创立的。
该学派强调测不准性原理和干涉原理,认为量子力学是一种统计性理论,无法准确描述微观粒子的具体运动状态,只能通过概率性的波函数描述其可能的位置和动量。
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性实验是双缝实验,揭示了微观粒子呈现波粒二象性的特点。
数学派
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约翰·冯·诺依曼和埃里温·朗道等数学家。
这一学派强调将量子力学建立在数学严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算子和希尔伯特空间等数学概念,为量子力学的公理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数学派的工作为量子力学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世界学派
多世界学派由休谟·伊弗瑞和休伯特·普尔共同提出。
该学派认为在测量微观粒子时,宇宙会分裂成多个平行宇宙,每个宇宙符合量子力学的统计规律。
这一学派的理论解释了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等现象,提出了量子态的波函数演化是宇宙的分裂过程。
综上所述,量子力学主要的三大学派分别是哥本哈根学派、数学派和多世界学派。
它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和观点,丰富了人们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推动了量子力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理论述评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理论述评哥本哈根学派是欧洲安全研究领域的一枝显赫流派,其称谓来自1996年马克斯威尼和纽曼对以哥本哈根和平研究所为中心的居住在北欧的研究者们的称呼。
自1985年成立以来,哥本哈根和平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权力与和平研究,以其耳目一新的观点解释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成功地对国际关系中的宽泛安全议程进行了“开创性的、最为全面透彻和持续的探索”。
在冷战结束后,安全研究领域成为国际关系历史上最富活力的地带,哥本哈根学派学者奥利·维夫首创的安全化理论极大地拓展了冷战后宽泛安全研究阵营的空间。
安全化理论是哥本哈根学派的重要贡献之一,它是一种分析国家如何将威胁和危险转化为安全问题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家将某些特定事项视为威胁或危险,并因此采取措施以应对这些威胁或危险,这一过程就是安全化。
具体来说,安全化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威胁识别,即国家对威胁或危险进行识别并评估其可能造成的伤害;二是政治化,即将威胁或危险纳入到政治议程中,成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三是应对策略,即采取措施来减少或避免威胁或危险的负面影响。
安全化理论的核心是安全化过程,它包括三个步骤:一是认知过程,即对威胁或危险的认知和理解;二是意义构建,即将威胁或危险纳入到国家安全的范畴;三是政治行动,即将威胁或危险转化为政治议程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化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国际关系中的安全问题。
它强调了国家对威胁或危险的认知和应对的重要性,并指出将威胁或危险纳入到政治议程中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
安全化理论还为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方式,从而有助于促进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日益的焦点,从国家安全到个人安全,从经济安全到环境安全,诸多领域的安全议题不断引发人们的讨论。
哥本哈根学派作为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派别,其对安全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广泛的。
本文将围绕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研究展开,通过阐述安全与非安全化的概念,分析哥本哈根学派的研究现状及其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以期为未来社会安全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语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之一,是丹麦语言学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创立的,所以叫做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
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由于该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的符号系统的思想,并专门研究语言符号的能指系统。
所以也被后来的语言学家称为语符学派。
一、代表人物: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三位,都是学会成立时期的骨干。
这三位学者就是布龙达尔、乌尔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
三人中影响最大的是叶姆斯列夫。
布龙达尔则是“结构语言学”名称的唱出者。
二、主要成就:把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说发展到极端,认为语言只是一种语音和语义构成的符号。
代表作: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1939)、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1943)哥本哈根学派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之一,是丹麦语言学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创立的,所以叫做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
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由于该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的符号系统的思想,并专门研究语言符号的能指系统。
所以也被后来的语言学家称为语符学派。
这是一个纯理论研究学派,是对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符号系统理论的发展(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的观点)。
这一学派主要研究语言的符号性质,从形式和实体方面来分析语言,给语言的本质以更严密准确的分析,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语符学理论体系。
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之一(另两个是布拉格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在现代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继布拉格学派之后,欧洲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又一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中心。
哥本哈根学派以“语符学”为旗帜在语言学界独树一帜。
最初,语符学是乌尔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两人合作的结晶,由于二次大战两人的合作中断,后分道扬镳。
由于乌尔达尔英年早逝,学术影响不大,语符学的大旗就由叶尔姆斯列夫挑起来。
所以,这里只介绍叶尔姆斯列夫的语符学理论思想。
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纯理论研究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之一,在现代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一)哥本哈根学派概况丹麦哥本哈根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等观点,并进一步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与布拉格学派极不相同的结构主义学派。
因此,又有人把哥本哈根学派称为语符学派(glossematics)。
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人数不多的语言学流派。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乌尔达尔(H·J·Uldall)死得很早。
他死后,叶尔姆斯列夫(L.Hjelmslev,1899—1965)成了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叶尔姆斯列夫同时也是哥本哈根学报的创始人之一。
哥本哈根学派在1931年成立时,创始人除叶尔姆斯列夫之外,还有布龙达尔(V.Brondal,1887—1942)。
他们于1939年出版了《语言学学报》(Acta Linguistica),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国际评论阵地。
这一学派的最主要的纲领性著作有三部:一是1943年出版的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Omkring Sprogteoriens Grundlaeggelse,英译本出版于1953年,俄译本出版于1960年);二是1957年出版的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一般理论)》(Outline of Glossematics, Copenhagen,1957);三是1939年登在《语言学学报》第一卷第一期上的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Linguistique Structurale)一文。
即使在丹麦,这一学派追随者的人数也极为有限。
除上述三个人外,还有斯鹏-汉森(H.Spang-Hanson),费歇尔-荣根森(E.Fischer Jorgensen),索楞森(H.Sorensen),迪德里希森(P.Diderichsen),托格比(K.Togeby)等。
叶尔姆斯列夫是哥本哈根学派中最具影响的人物,他生前曾任哥本哈根大学哲学系所属的比较语言学和语音学研究室主任。
语言学考研术语名词解释带解释

语⾔学考研术语名词解释带解释语⾔学考研术语-名词解释1.赵元任赵元任,字宣仲,⼜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于天津。
赵元任是“中国语⾔学之⽗”。
他将科学运⽤于语⾔学研究的结果:⽤⾃然科学中的基本概念说明语⾔问题;⽤⾃然科学的先进成果记录和分析语⾳;把⾃然科学中的研究⽅法引⼊语⾔学;引⼊科学的描述事物的⽅式以及解决问题的程序等等。
赵元任成功了,中国的传统语⾔学在他和同时代的⼀批优秀学者的共同努⼒下,终于逐步⽽⼜缓慢地⾛向了现代化。
2.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受到索绪尔语⾔学思想影响⽽出现的世界三个结构主义语⾔学的主要流派之⼀。
它以1931年哥本哈根语⾔学会的成⽴为标志,主要创始⼈和理论家是丹麦哥本哈根⼤学的语⾔学教授L.叶尔姆斯列夫。
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叫做“语符学”。
叶尔姆斯列夫认为,语⾔的内在结构是各级要素共同构成的关系⽹络。
为了确定语⾔的基本要素,他把语⾔成分分为“内容”和“表达”两个平⾯。
这两个平⾯⼜各分为“形式”和“实质”两层,“形式”是结构关系,“实质”是体现形式的语⾔的实体(⼀⽅⾯是声⾳,另⼀⽅⾯是意义)。
另⼀⽅⾯,叶尔姆斯列夫在语⾔中区分“序列”和“系统”。
“序列”是词、短语、句⼦等形式结构。
符号的序列包括内容平⾯和表达平⾯,两者都由系统中的要素构成。
3.描写语⾔学描写语⾔学是结构语⾔学的⼀个分⽀,是20世纪美国的⼀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向语⾔材料、注重语⾔结构的形式描写⽽著称。
它的主要特点如下:注重⼝语的描写和共时的研究;注重形式的分析,回避意义问题;在结构分析中主要运⽤分布和替换的⽅法,以便从⼀堆语⾔素材中切分出独⽴的单位并加以分类;对句法结构进⾏层次分析;建⽴语素⾳位这个新的单位,这是在语法和语⾳结合的基础上建⽴的⼀个新的单位;强调验证。
4.语⾔学语⾔学是以语⾔为专门研究对象的⼀门独⽴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语⾔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通过考察语⾔及其应⽤的现象,来揭⽰语⾔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思想流派,由匈牙利心理学家阿伦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发起的。
弗洛伊德设法将宗教、哲学、科学和医学这些不同的领域完美地整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心理学理论。
他将复杂的心理症状归结于人的生理基础,表现出一种“诱发—愈合”的过程,引领着心理学的诊断和治疗领域进入一个全新的研究阶段。
哥本哈根学派提出,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存在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根本层次。
意识是人一些日常生活中可被他自己或他人随时注意到的一种状态,它是当前你在思维、行动和情绪上可以掌控的内容,汇聚这些内容的总和就是意识。
但是,在意识之外,人的心理动机还具备一个更深层次的、无形的状态取向,即无意识,这是一种不能被他自己或他人清楚意识到的本能动机,是心理动机活动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是心理症状产生过程的根源所在。
鉴于其无意识是心理不健康的根源,哥本哈根学派提出,要想提高人的心理健康,必须把握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对于无意识的内容做一个有益的认知的修正,使之走出能给自身带来更多心理健康的机会和理论拓展空间来消除人的内心忧伤、焦虑、睡眠不足的麻烦,从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因此,哥本哈根学派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特殊技术和量表,为治疗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说,大众心理学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我意识,接纳自身即使有些令人难以接受的部分,消除扭曲的认知观念。
同时通过自省,让自身承认自己藏在意识下的隐性情绪和面对它,而不是仅将它们隐藏在无意识中,从根本上提高心理健康。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哥本哈根派的心理学思想是非常具有高度哲学含义和深刻内涵的,不仅涉及心理领域的思考,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关于生活观念和价值观的认识、把握。
它使我们不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我们自己,也更好地了解到别人身上的一些深刻动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理论
▪ (一)建立统一的语言研究的方法论 ▪ (二)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三)语言功能理论 ▪ (四)语言符号是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构成的单
位
(一)建立统一的语言研究的方法论
▪ 叶尔姆斯列夫把语言看作一种纯符号系统,研究它们的 关系和模式。他认为把语言看作相互关系的模式来进 行研究才是科学领域的主要任务,而传统语言学实际上 并不是真正的语言学;应当把语言看作一个自足的整体, 一个独特的结构,努力寻找常数,即对所有语言来说是稳 定、共同的部分。常数并不扎根于一种语言学以外的 现实,但它一旦被找到与描写后,就可以将其投射于现实 之上;在任何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系统,任何变动中必然有 一个常数。
(3)语言研究的发展
▪ 19世纪是比较语言学的世纪,比较语法学派中把语 言及其发展变化看作是类似植物增长和人体血液循 环一样的自然主义观的有一大批人。到了70年代,出 现了一个新语法学派,即“青年语法学派”。他们对 比较语法学派的观点提出质疑,开始提倡关心个人的 言语行为。新语法学派的兴起,使比较语法发生了转 折,人们对语言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在这种背景 下诞生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解决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 一些问题,因而有极大的生命力,得到了多方认同,索 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也使以后的学派有了最 基本的研究基础。
▪ 语言学的任务就是演绎地建立这个系统,这 个系统将能预见到语言单位的各种可能的 组合。他认为演绎法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分 析方法,是最合理的方法,真正的语言学必须 是演绎的。传统语言学所采用的归纳法只 能找出不同语言中的差异,而不能引导研究 者得出他们所要追述的常数,因而不能建立 语言理论。
(二)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 (1)《普通语法原理》(1929) ▪ (2)《论格的范畴》(2卷,1935~
1937 ) ▪ (3)《语言学中的形式和实体》 (1939) ▪ (4)《语言和言语》 (1943) ▪ (5)《语言学中的结构分析方法》
(1952) ▪ (6)《论结构语义学》 (1957)
追随者:斯鹏-汉森 费歇尔-榕根森 索楞森 迪德里希森 托戈壁等
(4)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
▪ 丹麦有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自19 世纪以 来,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语言学家,比如拉 斯克、维尔纳、汤姆逊、裴特生、叶斯柏 森等人都具有国际影响,而且哥本哈根大 学原来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中心之 一,著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汤姆逊与裴 特生先后主持该校比较语言学的讲座达30 年之久。这种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小环境对 哥本哈根学派的产生及发展都是必不可少 的条件。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大学派之一 哥本哈根学派
Copenhagen School
一、哥本哈根学派出现的背景
▪ (1)深厚的哲学基础即结构主义基础
▪ 20世纪初的岁月,当时西方有一部分学者对现代文 化分工太细,只求局部、不讲整体的“原子论”倾向 感到不满,他们渴望恢复自文艺复兴以来中断了的注 重综合研究的人文科学传统,因此提出了“体系论” 和“结构论”的思想,强调从大的系统方面(如文化 的各个分支或文学的各种体裁)来研究它们的结构和 规律性。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上:除了研 究词等语言局部外,更要研究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 要研究由关系构成的关系网这个整体。
▪ 这种语言理论,现存篇章不能检验它是否成 立,只能检验它是否首尾一致,是否详尽。如 果这种理论最终提供好几种程序方式,而且 都可以对语言进行首尾一致、详尽无遗的 描写,那么,应该选择描写最简洁的程序方法。
▪ 如果所得的描写同样简捷,就应该选择程序 最简单的方法,这叫做“简捷原 则”(simplicity principle)。这是验证语言 理论的最后原则。
代表人物: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 达尔。
▪ 学派代表著作: ▪ 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1939) ▪ 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1943) ▪ 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言学家 叶尔姆斯列夫(Louis Hjelmslev,
1899-1965)
叶尔姆斯列夫其他重要论文
▪ 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篇章(text) ,不仅包括一 切现存的篇章,而且包括一切可能出现的篇章。
▪ 语言理论的目的是提供分析篇章的程序方法。其不 仅适用于一种语言的篇章分析,还适用于一切语言的 篇章分析。这就决定了语言理论的适宜性和任意性。 理论的适宜性决定着它的经验主义性质,理论的任意 性决定着它的计算性。
(2)在结构主义思潮下,其他学科的发展
▪ 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取得 ▪ 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作为哥本哈根学派基础之一的 ▪ 逻辑基础学说,这一学说注重数学推理,而且逻辑基础 ▪ 的特征是回避实践标准,它的方法是立足于以假定的定 ▪ 义作为其形式的基础,这种假定是先验的、主观主义 ▪ 的,因而以这种理论为哲学基础的哥本哈根学派也带 ▪ 有主观主义的色彩。这些学科启发影响了语言学的 ▪ 研究,使语言学与众多学科一起迎合了当时结构主义 ▪ 和逻辑实证主义思潮。
(三)语言功能理论
▪ 叶氏把索绪尔关于“语言是形式,而不是 实体”的观点推到极端,把所有的实体都 从语言中排斥出去。他认为语言不是由实 体构成的,而是由关系构成的。在语言中 存在的不是实体,而是实体的内部和外部 的关系。
(5)丹麦宽松的经济文化环境
▪ 丹麦当时经济较繁荣,有相当宽松的文化 政策,所以就会有较多的资金注入到科研 机构,从事实上极大地鼓励和支持了各学 科包括语言学的研究。
二、哥本哈根学派概况
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 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它的前身是丹麦青年学者成立的“音位学研究 小组”和“语法法研究小组”。 它的主要创始人是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 乌尔达尔,学派的规模很小,成员大多是北欧一 些语言学家,活动地区也基本上限于哥本哈根。 机关刊物是1939年创刊的《语言学学报》,此 外,还有《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