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学史-第三章 哥本哈根学派

合集下载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doc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doc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由于索绪尔英年早逝,他还没来得及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进行细致的、深入的研究。

但是他的理论通过他的学生得以广泛传播,特别是《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出版后,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许多国家的许多语言学家都按照他的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开展语言研究,继承和发展了结构主义的语言理论,并形成了一些结构主义的分支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伦敦学派、法国学派等。

这里重点介绍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

一、布拉格学派捷克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是马德修斯,主要代表人物是特鲁别茨科伊和雅可布逊。

特鲁别茨科伊的《音位学原理》一书,是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作,雅可布逊则提出了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理论。

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就在于音位学,所以又被称为“布拉格音位学派”。

布拉格学派继承了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同时又受到波兰著名语言学家博杜恩的影响。

博杜恩很早就提出了音素与音位的区别,提出要区分人类语音学和心理语音学。

博杜恩还很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结合起来。

这些都对布拉格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理论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功能学说布拉格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结构系统的思想,并发展出功能学说。

索绪尔强调语言是关系而不是实体,语言成分的价值,取决于它在语言系统中的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布拉格学派则进一步认为,语言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功能。

(音位之所以不同于音素,根本在于音位有区别意义的功能。

)所以也把他们称为功能学派。

他们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交际工具,语言是一个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

因此要用功能的观点去研究语言。

德国语言学家布勒在《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第一卷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重申他在20年代初曾提到的语言三功能说:描述(Darstellung,针对所说的事物和对象而言)、表达(Ausdruck,从说话者角度出发)、召唤(Apell,针对交谈的另一方而言)。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之一,在现代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一)哥本哈根学派概况丹麦哥本哈根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等观点,并进一步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与布拉格学派极不相同的结构主义学派。

因此,又有人把哥本哈根学派称为语符学派(glossematics)。

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人数不多的语言学流派。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乌尔达尔(H·J·Uldall)死得很早。

他死后,叶尔姆斯列夫(L.Hjelmslev,1899—1965)成了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叶尔姆斯列夫同时也是哥本哈根学报的创始人之一。

哥本哈根学派在1931年成立时,创始人除叶尔姆斯列夫之外,还有布龙达尔(V.Brondal,1887—1942)。

他们于1939年出版了《语言学学报》(Acta Linguistica),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国际评论阵地。

这一学派的最主要的纲领性著作有三部:一是1943年出版的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Omkring Sprogteoriens Grundlaeggelse,英译本出版于1953年,俄译本出版于1960年);二是1957年出版的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一般理论)》(Outline of Glossematics, Copenhagen,1957);三是1939年登在《语言学学报》第一卷第一期上的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Linguistique Structurale)一文。

即使在丹麦,这一学派追随者的人数也极为有限。

除上述三个人外,还有斯鹏-汉森(H.Spang-Hanson),费歇尔-荣根森(E.Fischer Jorgensen),索楞森(H.Sorensen),迪德里希森(P.Diderichsen),托格比(K.Togeby)等。

叶尔姆斯列夫是哥本哈根学派中最具影响的人物,他生前曾任哥本哈根大学哲学系所属的比较语言学和语音学研究室主任。

中西方语言文学史 哥本哈根学派

中西方语言文学史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哥本哈根学派的主要理论哥本哈根学派的贡献和局限哥本哈根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哥本哈根学派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之一,是丹麦语言学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创立的,所以又称丹麦学派。

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该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的符号系统的思想,主要研究语言的符号性质、语言符号的能指系统等。

从形式和实体方面来分析语言,给语言的本质以更严密准确的分析,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语符学理论体系。

所以也称语符学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哥本哈根大学一批青年学者转向语言结构的研究,先是成立了两个小组:音位学研究小组和语法研究小组,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从事音位学和语法学的研究,这就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前身。

1931年,在这两个研究小组的基础上,叶姆斯列夫(1899-1965)、乌尔达尔(1907-1957 )和布龙达尔(1887-1942)等人仿照布拉格语言学会的形式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叶姆斯列夫任会长。

1935年,叶姆斯列夫和鸟尔达尔在人类学刊物《人文社会期刊》发表题为《语符学基础提要》的文章,决定共同探索新的语言理论一语符学。

1939年创办会刊《语言学学报》,创刊号发表了布龙达尔的论文《结构语言学》,指出“共时、语言、结构”等基础概念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结构语言学”的概念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

1943年,出版叶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 该书接受了索绪尔"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语言是价值系统”的理论,从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阐述语言学的理论性问题,明确提出语言的符号性质,并用演绎的方法分析语言的结构,试图建立起一种抽象的、能适用于各种语言分析的理论。

1957年,哥本哈根语言学学会会刊出版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论证了运用精密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文科学的可能性问题。

认为应该而且完全有可能将语言理论和科学一般理论统一起来。

乌尔达尔认为将计量科学的研究方法导入语言学领城,必将大大提高语言学的科学水平,而要想引进精密科学的方法,使量的科学和质的科学接合起来,唯一的方法是在语言学之类的人文科学中,排除对象的物质方面,采用纯功能和关系来表达对象。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三位,都是学会成立时期的骨干。这三位学者就是布龙达尔、乌尔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三人中影响最大的是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则是“结构语言学”名称的唱出者。
哥本哈根学派以“语符学”为旗帜在语言学界独树一帜。最初,语符学是乌尔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两人合作的结晶,由于二次大战两人的合作中断,后分道扬镳。由于乌尔达尔英年早逝,学术影响不大,语符学的大旗就由叶尔姆斯列夫挑起来。所以,这里只介绍叶尔姆斯列夫的语符学理论思想。
过分强调抽象、概括,使语符学理论很少有实际使用价值
语符学家热衷于探讨一般抽象理论,很少研究具体语言;该派学者过于夸大他们的理论的适用范围;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特征是完全回避时间的准则,方法,是立足于一家定的定义作为其形式结构的基础)。
叶尔姆斯列夫接受了索绪尔的理论思想作为语符学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思想主要有三个:1.语言和言语的划分的理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2.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语言中重要的不是实体而是关系;3.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两面体。叶尔姆斯列夫并不拘泥于索绪尔的论断,而是以之为基础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重新诠释。
2.历史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实体的绝对排斥,使语言研究失去了立足点。
排索绪尔理论中所有根物质,现实有联系的部分,把索绪尔理论推向极端,对许多观点作了片面地解释。在语言研究中,即使是在形式化的研究中,要想完全摆脱实体,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语言首先是物质性的东西,强调研究形式的重要意义以及描写实体之间的关系的可能性及必然性,这当然是对的。但问题在于,叶尔姆斯列夫实际上是以完全摆脱实体作为其形式研究的前提的,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对实体的考虑。
哥本哈根学派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之一,是丹麦语言学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创立的,所以叫做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传统语言学所采用的归纳法只能找出不同语言中 的差异,而不能引导研究者们得出他们所要追求的 常数,因而不能建立语言理论。真正的语言学必须 是演绎的。 他说:“研究语言的特殊结构并仅仅以前提的形 式体系为出发点的语言学理论,对于言语中的例外 情况和变态形式不应赋以特别的意义,虽然不得不 注意:语言学理论应当寻求经常性的、跟任何非语 言的‘现实’无关的东西。当这种经常性的东西被 找到并得到描写之后,就可以把它投影到‘非语言 的现实’中去。”
叶尔姆斯列夫提到的“格式塔语言学”,是按照 格式塔心理学建立的语言学。他认为,结构语言学 实质上就是格式塔语言学。 所谓“格式塔”,乃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 音译。这一名词具有两种含义:①指作为事物的一 种特性的“形状”或“形式”;②指作为某种被分 离的和具有“形状”或“形式”这一属性的事物而 存在的具体个体和独特实体 具体个体和独特实体。 具体个体和独特实体
哥本哈根学派
• 哥本哈根学派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之一,在现代 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本部分主要介绍这个学 派的概况及其基本理论观点。
• (一)哥本哈根学派概况
• 丹麦哥本哈根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 符号系统、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等观点,并进一 步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与布拉格学派极不 相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因此,又有人把哥本哈根 学派称为语符学派(glossematics)。
为了克服这样的缺陷,语言学的首要的和刻不容缓的任 务就是改变语言研究的方向,把语言学建立在统一的方法 论基础之上。 这种统一的方法论基础是什么呢?叶尔姆斯列夫说: “语言学的结构方法跟另一门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门 学科的形式完全不依赖于语言学,而且到目前为止,这门 学科还没有引起语言学家的特别注意。这就是语言的符号 逻辑理论。这是从数学推理中产生出来的一门学科,其创 始人为怀特海(White-head)、罗素(Russel)和维也纳的符 号逻辑学派,特别是卡尔纳普(cnrnap]。卡尔纳普现在是 芝加哥大学教授,他关于句法学和语义学的最新著作,对 语言研究有着无可置疑的重要意义。”

语言学

语言学

Brief Introduction to Schools of Linguistics西方语言学流派简介一、传统语法(古希腊语法,古罗马语法,中世纪语法,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的语言学)1、古希腊语法苏格拉底(Socrates, 470BC ~ 399BC) 柏拉图(Plato, 429BC ~ 347BC)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BC ~ 322BC) 斯多葛派(Stoics)哲学家1)、自然派:语言是受自然支配的。

它是一种自然产物,它来自外部原则,人类对语言无能为力。

2)、惯例派:语言受惯例支配。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它随着人类的习惯发展起来的,人类可以改变它。

2.古罗马语法瓦罗(Marcus Varro, 116BC ~ 27BC) 《论拉丁语》(De Lingua Latin)瓦罗把语言研究分为三部分:词源学形态学句法学多纳特斯(Donatus,公元四世纪) 普利森(Priscian,公元六世纪)普利森著的《语法惯例》(Institutiones Grammaticea)共十八卷,是整个中古时期语法理论界的经典。

3.中世纪语法欧洲的中世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十五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近千年的历史时期。

3.1 “七艺”教育语法学逻辑学修辞学音乐数学几何学天文学3.2 思辨语法中世纪语言学的突出成就就是在经院哲学影响下的思辨语法(speculative grammar, speculative来自于拉丁语的speculum,意为“反映现实的镜子”),就是说语法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

3.4 中世纪初波依修斯(Boethius, 480 ~ 524)不仅要研究孤立词语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们在实际运用中的词义。

3.5 十二世纪中期彼得·海利亚斯(Peter Helias)用逻辑方法研究语言问题3.5 十三世纪希思帕尼斯(Petrus Hispanus)《逻辑纲要》(Summulae Logicales) 160次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3.6 摩迪斯泰学派(思辩语法,Modistae)探讨语言存在的方式,理解方式,表达方式4.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的语言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和分析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对事物进行孤立的分析研究,强调客观依据,强调实用价值。

【西方语言学史】西方语言学流派读书笔记

【西方语言学史】西方语言学流派读书笔记

【西方语言学史】西方语言学流派读书笔记西方语言学流派读书笔记蒋淞宇语言研究文章中罗列了西方语言学历史上比较出名的语言学家及其重要的理论成果,以下。

一、古希腊时期(前5世纪——前4世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惯例派、规则派斯多葛学派:自然派、异常派二、古罗马时期(前3世纪):瓦罗多纳特斯、普利森《语法惯例》三、中世纪:公园476年西罗马灭亡到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近千年时间:思辨语法,波依修斯、彼得、海利亚斯希思帕尼斯:主要意义和附加意义,本质意义和外加意义摩迪斯泰学派四、文艺复兴时期到十八世纪的语言学罗赫林《论希伯来语的基本规则》斯巴华伊:研究阿拉伯语法但丁拉梅,当时的结构主义先驱而著称夏维尔:第一次将汉语语法学传到欧洲经验主义(弗朗西斯'培根,约翰洛克、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理性主义(笛卡尔)威尔金斯:普遍语法,保尔—罗瓦雅尔学派的指导思想包泽:语言中的两种原则,一种是普遍原则,一种是特殊原则,后者是世界不同语言产生的原因。

结构主义和生成主义的对立面。

海德:语言和思维的关系Harris:词与其所指称的实体的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

五、古印度的语言学18世纪最后几年,发现欧洲语言和梵语相似,开始了19世纪的比较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印度学者认为语言有两种,抽象语言原则,一种是具体场合讲出的话,六、十九世纪与历史语言学关于语言的派系,当时著名的语言学家有:但丁《论俗语》,斯卡利杰(scarliger)瑞典学者:斯田赫姆(stiernhelm) 雅杰(A.Jager)德国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Leibniz):极力研究词源,地名和河流名称是研究语言史的重要线索。

1786,William Jones施莱格尔Schlegel 1803年开始研究梵语格里姆定律和维尔纳定律拉斯克Rask德国格里姆《德语语法》,相信自然语言,否认语言中的普遍逻辑规则。

维尔纳定律,解释了格里姆定律中的不合理性洪堡特(Humboldt):语言是一种创造能力,而不是客观结果,否认语法规则,后来影响了沃尔夫假说——讲不同语言的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具有不同的思维体系。

西方语言学史-第三章 布拉格学派综述

西方语言学史-第三章 布拉格学派综述

第三章 结构主义语言学第二节布拉格学派● 一、布拉格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二、布拉格学派的基本观点● 三、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理论● 四、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就● 五、布拉格学派的现实意义一、布拉格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索绪尔理论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可看成现代语言学的标志之一,对后世影响巨大。

狭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专指美国的描写主义语言学,广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则包括了分支的语言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

他们共同偏重于语言的结构和分类。

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了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

● 布拉格学派对索绪尔的思想既有吸收和继承,也有发展和创新。

他们用索绪尔的理论阐述音位的概念,用结构主义的观点解释语言成分等等,标志着索绪尔的语言理论第一次被全面地应用于实际的语言分析之中。

布拉格学派对语言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们在音位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

其代表人物—特鲁别茨柯伊的《音位学原理》中所总结的音位理论,是欧美语言学史上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布拉格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布拉格学派,又称功能语言学派,创建于1926年,最初以语言学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学术讨论,后来影响逐渐扩大,成为国际语言学界公认的语言学派。

● 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一、布拉格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捷克的马泰休斯、特鲁别茨科依、雅可布逊、卡尔采夫斯基、哈兰尼柯等。

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马丁内虽然是法兰西学派的后期重要人物,但他们的观点与布拉格学派基本一致,也曾积极参加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活动,因此,也被看做布拉格学派的重要人物。

● 1926年秋,布拉格语言学会在布拉格成立。

● 1928年,布拉格学会在参加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海牙时把音位学的观点第一次公诸于世.引起很大的反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结构主义语言学第三节哥本哈根学派一、哥本哈根学派的形成● 1.名称的由来●哥本哈根学派●语符学派●丹麦学派。

●标志:1931年,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这一学派主要研究语言的符号性质,从形式和实体方面来分析语言,给语言的本质以更严密准确的分析,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语符学理论体系。

● 2.形成过程●前身:音位学研究小组●语法研究小组●1931年,叶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仿照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会形式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会成为当时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中心。

●1938年,创办会刊《语言学学报》●1939年,《语言学学报》创刊号布龙达尔发表了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提出了“结构语言学”的概念,并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

● 3.主要原因●索绪尔的理论启发●布拉格学派的激发(1)深厚的哲学基础即结构主义基础“体系论”和“结构论”的思想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总体,每一个“状态”是一条众多事物组成的锁链,它们处于确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这个“状态”的结构,也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维特根斯坦[奥地利]在《逻辑哲学论》(1922)●这是一种最初的结构主义思想,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上:除了研究词等语言局部外,更要研究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要研究由关系构成的关系网这个整体。

(2)在结构主义思潮下,各学科的发展●物理学”量子”●生物学“基因型”●社会学“社会事实”●心理学”格式塔理论”●哲学“逻辑实证学说”结构是纯粹的相互关系的现象,科学的陈述永远是相互关系的陈述,不用描写构成这种关系的要素本身。

●完全回避实践准则,立足于以假定的定义作为其形式结构的基础。

(3)语言研究的发展●19世纪:比较语言学世纪。

●1870年,新语法学派诞生,也称“青年语法学派”。

●提出质疑:语言生命的条件究竟是什么?语言的生命真的象植物增长和人体血液循环一样的吗?他们开始提倡关心个人的言语行为。

● 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4)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丹麦有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自19 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语言学家,比如拉斯克、维尔纳、汤姆逊、裴特生、叶斯柏森等人都具有国际影响,而且哥本哈根大学原来就是历史比较语言的研究中心之一,著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汤姆逊与裴特生先后主持该校比较语言学的讲座达30年之久。

这种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小环境对哥本哈根的产生及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5)丹麦宽松的经济文化环境。

●丹麦当时经济较繁荣,有相当宽松的文化政策,所以就会有较多的资金注入到科研机构,从事实上极大得鼓励了各学科包括语言学的研究。

二、主要代表人物●哥本哈根的前身是丹麦青年学者成立的“音位学研究小组”和“语法研究小组”。

1931年,仿照布拉格语言学会的样子,成立了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主要有布龙达尔,乌尔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

前两人去世很早,所以叶氏才是这一流派的核心人物。

●纲领性著作有:●1943年出版的叶氏的《语言理论导论》,●1957年出版的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一般理论)》,●1939年《语言学报》第一卷第一期上的论文《结构语言学》。

●两个刊物,●《语言学学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刊》二、主要代表人物● 1.乌尔达尔(1907—1957)●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之一。

大学时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获硕士学位。

回国后与叶姆斯列夫合作,积极参与哥本哈根学派的建立。

主要从事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工作。

●在1957年即乌尔达尔去世那一年将他撰写的《语符学基础》第一部分发表,《语符学基础》的主要内容是论证运用精密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文科学的可能性问题,他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探索量的科学和质的科学的基础。

●乌尔达尔将计量科学的研究方法导入语言学领域,必将大大提高语言学的科学水平。

二者统一的唯一的方法是在语言学之类人文科学中,排除对象的物质方面,采用纯功能的关系来表达对象。

● 2.布龙达尔(1887-1942)●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学派创始人之一,主要从事普通语言学和罗曼语言学的研究工作。

他在许多方面接受了索绪尔的理论思想,认为结构语言学主要有三点:共时性、语言和结构三个概念,主张在逻辑学的基础上建立普遍语法。

●1939年在国际语言学家大会上,提交论文《结构语言学》,这是在语言学领域首次使用“结构”这一概念,此后人们便把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语言学理论思想以及接受索绪尔理论思想的诸多学派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派。

●共时性研究就是研究同状态的语言现象。

●语言是由共时研究而视为同一的语言的统一性。

●结构强调业已确认统一性和同一性的语言的整体性。

●这三方面被认为是结构语言学的基础。

● 3.叶尔姆斯列夫(1899—1965)●叶尔姆斯列夫最初是专攻罗曼语言学的,先后受业于裴特生(从其学习比较语言学)和梅耶(从其学习普遍语法),因此对传统语言学的材料和方法有相当深刻地了解。

1937年接替裴特生任比较语言学主席,并从此一直任哥本哈根大学教授。

●叶姆斯列夫任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长,他的《语言理论导轮》和《普通语法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性著作。

●他接受了索绪尔"语言是形式,不是实质"的理论并加以发挥,用演绎的方法分析语言的结构,试图建立起一种抽象的、能适用于各种语言分析的理论,形成一个独树一帜的语言学流派。

●系列论述语符学原理的重要论文,如《论语素的一种理论》(1938)《支配关系的概念》(1939)《语言和言语》(1934)《语言中的结构分析法》(1948)《语言行为的层次》(1954)等。

三、语符学理论● 1.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形式与实体● 3.关于功能● 4.关于两个平面● 5.关于接换原则索绪尔理论回顾:●语言和言语的划分的理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语言中重要的不是实体而是关系;●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两面体。

●叶尔姆斯列夫并不拘泥于索绪尔的论断,而是以之为基础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重新诠释。

1.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传统语言学属于逻辑、历史、心理学等领域的现象。

即它是以语言学外的语言材料为基础的。

●叶尔姆斯列夫认为,只有索绪尔理解的那种“纯粹相互关系的结构”才是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他进一步明确指出,“我认为,并将永远认为,只有以这种结构分析的方法,把语言看作是相互关系的模式来进行研究才是科学领域的主要任务。

为了在传统语言学和纯粹结构分析方法的语言研究之间画一条明显的界限,我为后一种研究方法提出一个术语—语符学。

”由此可见,语符学的基点就是把语言看作一种纯符号系统,并专门研究它们的关系和模式的。

●索绪尔说:“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就是语言和为研究语言而研究语言。

”他批评之前语文学和语言学以“言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错误。

指出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

●叶尔姆斯列夫●语言学的任务就是“寻求在一切语言中永恒地普遍地起作用的力量,整理出能够概括一切历史特殊现象的一般规律”。

2.形式与实体●叶尔姆斯列夫把索绪尔的“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这一重要命题当作语符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他强调形式与实体的绝对对立以及形式的绝对独立;●同一形式可以体现为各种不同的实体(如语音,书写符号,莫尔斯电报字码等),可见形式是绝对独立的;由此他主张所有的实体都不应该列入语言学研究范围。

●他所说的“形式”指的是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些关系组成语言的体系,也正是这一内部体系成为该语言与其他种种语言相区别的特征。

●他认为,一切语言都是相同的,这是结构的原则。

他们的区别是在于每一具体情况下对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的模式不同。

相似与区别取决于形式而不是实体。

与索绪尔的理论的不同之处:●索绪尔看到语言具有符号的形式特征,但并不排斥实体;●叶尔姆斯列夫只作纯形式关系分析。

如做音位分析时,拒绝分析音素的区别性特征,而认为应该把因为理解为独立于实体的纯抽象的关系模式。

这种为形式而形式的做法显然有失偏颇。

也成为该学派的局限之一。

3.关于功能●叶尔姆斯列夫认为语言学只应分析语言形式,而所谓的“语言形式”,在他看来就是一系列关系,也就是功能。

他认为语言符号系统中存在三种主要关系:●(1)决定关系:a以b为前提,但b并不以a为前提。

●(2)依存关系:a、b互为前提●(3)并列关系:a和b同时互存,但并不互为前提。

过程系统依存关系协同关系互补关系决定关系选择关系说明关系并存关系联合关系自主关系●叶尔姆斯列夫用功能表示两个功能体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各种关系都是功能,如词的范畴、动词的支配能力、主语与谓语的关系等等。

一方面,一个语言单位对比别的语言单位来说具有功能(也就是说有关系)。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语言单位有某种确定的方式获得了功能,那么它在言语链中就占据了某个位置。

●上述各种关系一律称之为“功能”,负荷功能的项目叫“功能项”。

系统中的功能项之间产生的功能叫“排斥”,过程中的功能项之间产生的功能叫“同在”。

●例如, p e t● m a n●横列构成过程,纵列构成系统。

过程中p,e,t这些功能项的关系是同时存在的关系,所以叫同在,系统中p,m之间的关系则为或此或彼的关系,所以叫排斥。

●叶尔姆斯列夫的功能观也是源于索绪尔的理论,索绪尔认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产生价值。

叶尔姆斯列夫说符号与符号之间产生功能。

可见,后者的“功能”与“价值”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可以说叶尔姆斯列夫继承了索绪尔的观点。

4.关于两个平面●索绪尔说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

叶尔姆斯列夫认为对能指和所指本身还应作进一步的分析,因此他提出了两个平面的理论,●表达平面●表达实体:发音器官发出的具体的音(语音学)●表达形式:某一语言中使用语音材料的方式(音位学)●内容平面●内容形式:某一语言中特有的调整与组合思想的方式(语法学)●内容实体:思想事物(语义学)●内容实体和表达实体的语义学和语音学也不属于语言学,而只能当作语言学的辅助学科。

●叶尔姆斯列夫对索绪尔的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将索绪尔的理论具体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在具体的工作方面仍有欠妥的地方,但这种划分未免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5.关于接换原则(替换原则?)●叶尔姆斯列夫说,接换关系是语言现象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是理解语言的钥匙。

据此他提出了接换原则。

并以此作为全部理论的主要基础。

接换原则,指的是,任何表达形式的差别必然会引起内容形式的差别,反之亦然。

“接换”这一术语是叶尔姆斯列夫提出的。

●life (生活)●wife(妻子)● --------因此w和 l是不同的两个音位。

●常体:在表达平面(或内容平面)用一个单位去替换某一个单位,若这一替换引起另一层面的变化,那么用来替换的单位就是常体。

●变体:在替换中不能引起另一层面变化的那些单位。

四、主要贡献及其局限● 1.主要贡献●首先,这一学派发展了索绪尔的思想,使这一理论具体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