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第8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8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7.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这两种人 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可见,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语言。 以下除哪项外,都与题干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近似? (A)甲:“厂里规定,工作时禁止吸烟。”乙:“当然,可我 吸烟时从不工作。” (B)有意杀人者应处死刑,行刑者是有意杀人者,所以行刑者 应处死刑。 (C)象是动物,所以小象是小动物。 (D)这种观点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我看两 者都有点像。
5. 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与家中的锥钟对照,发现手表 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来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对 照,发现挂钟比电台标准时一天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 的手表是准确的。 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三分钟,挂钟比 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 (B)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 该是直接和标淮时比。 (C)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 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D)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 解:应选(C).选项(C)指出了张先生的推断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 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张先生把手表与家中的挂钟比,一天慢了三 分钟的“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而张先生后来把家中的 挂钟和电台的标准时比,一天快了三分钟的“三分钟”是“标准的 三分钟”。两个“三分钟”,虽然是一个语词,但表达的是不同的 概念。
6.根据男婴出生率,甲和乙展开了辩论 甲:人口统计发现一条规律:在新生婴儿中,男婴的出生率总是摆 动于22/43这个数值而不是1/2。 乙:不对,许多资料都表明,多数国家和地区,例如苏联、日本、 美国、联邦德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都是女人比男人多。可见,认 为男婴出生率总在22/43上下波动是不成立的。 试分析甲乙的对话,指出下列选项哪土个能说明甲或乙的逻辑错误? (A)甲所说的统计规律不存在。(C)乙混淆了概念。 (B)甲的统计调查不符合科学。(D)乙违反了矛盾律。

逻辑学课件5逻辑学第五章逻辑规律

逻辑学课件5逻辑学第五章逻辑规律
逻 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内容 辑 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基 这些规律要求我们的思维要有同一性(确定性)、无 矛盾性、前后一贯性(明确性)和论证性; 它们基本上概括了逻辑思维的特征:思维的确定性。 本 前三条是由亚里士多德及其弟子提出来的, G.W.Leibniz,1646规 一千多年后,德国的莱布尼茨( 1716)把前三条归结为矛盾律并提出了充足理由律。 律 三、特殊规律和基本规律:
从惊讶到思考
——数学悖论奇景 《科学美国人》杂志社 马丁· 加德纳
第二节 (无或不)矛盾律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斯多葛派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西蒂姆的芝诺 (zeno of citium,约公元前336-264年)创立 的。他在一个画廊(Stoa)里讲学,人称“画 廊(Stoa)”学派,与伯拉图的雅典学园和亚 里士多德的逍遥学派并称三大学派。该学派第二 个代表人物克里西普(Chrisipus)被称为古代 最伟大的逻辑学家之一。斯多葛学派早期研究认 识论和逻辑学,晚期重视社会伦理。“命题逻辑” 的第一个系统的建立约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半个 世纪:它是斯多葛学派的逻辑。
第二节 (无或不)矛盾律
必有一假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公式: 1.基本内容: 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个思维对象不能作出两个相 矛盾的认识,即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相互矛盾的论述(两可) 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 课本: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反对和矛盾)的 两个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见逻辑方阵)
逻辑悖论是“不可解”的,除非能找到一种方法来 完全消除这种恶性的矛盾。 方法:语言层次理论和排除自身
4.
第二节 (无或不)矛盾律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1

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1

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会犯“越级划分” 的逻辑错误。
3.如何恰当地运用判断
(1)判断的含义:对认识对象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 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 有两种:一是肯定,一是否定。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 真假之分。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 就是假判断。任何一个判断,不是真的就是假的。有断定就 会有真假,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4.直言判断(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 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所以,性 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直言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 谓项构成。依据判断的质划分,可以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 断两种。依据判断的量划分,可以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 和单称判断三种。
(5)下定义的方法 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这里的属概 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 之间的差别,“属概念”和“种差”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 义联项将定义项和被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6)如何正确地下定义:首先应该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 质属性,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其次应该遵守必要的逻辑规 则。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名师导学
1.科学思维必须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1)不矛盾律
科学的思维是无矛盾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自相矛盾的 逻辑错误。就要遵守不矛盾律的要求。不矛盾律,有时又称 为矛盾律。通常用公式“并非(A并且非A)”来表示不矛盾律 的基本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 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 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形式逻辑(第5版)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10章

形式逻辑(第5版)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10章

《形式逻辑》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十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一、填空(1)同一(2)排中【注意,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不能都假,即至少一真,矛盾律要求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不能都真,即至少一假。

排中律既适用于矛盾关系又适用于下反对关系,矛盾律既适用于矛盾关系又适用于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不等于矛盾律。

对于本题,由于SEP与SIP是相互否定的,这里是指它们具有矛盾关系,以及由于给定的已知条件是SIP为假,所以按照排中律,SEP为真。

但是,按照矛盾律,则只能由SIP为真推出SEP为假,而由SIP 为假推不出SEP为真。

人们之所以通常感觉按照矛盾律可以由SIP假推出SEP真,是因为SIP与SEP具有矛盾关系,所以它们两者肯定一直一假。

但是,应须清楚,这已经是排中律和矛盾律的共同运用的结果,而不是矛盾律的单独运用的结果。

由于具有矛盾关系的思想必须同时运用排中律和矛盾律才能被判定它们两者一真一假,所以当由一个为假而误认为按照矛盾律就可以推出另一个为真时,实际上就会表现为矛盾律与矛盾关系的混淆。

】【还要注意,在选择是运用排中律还是运用矛盾律上问题,这里不用于第五题的第(4)和第(5)小题的情况。

在这里,由于首先给定SIP假为前提,所以需要按照排中律,推出SEP为真。

不同于此,第五题的第(4)的②和第(5)小题,则需要首先按照矛盾律推出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至少一假为结论(只不过不是该题的最终结论而已),然后根据题意和该结论来确定这一假是这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之一,最后确定其他思想为真,从而推出所要的最终结论。

这对于矛盾律是同样的道理。

】(3)矛盾【注意事项同上】(4)排中(着重于推理)或者同一(着重于等值)、如果老王是党员,那么他就是干部。

二、单选(1)d (2)b (3)a(4)d (5)d【注意第(3)题。

非对称关系是指,如果R(a,b),那么R(b,a)要么﹁R(b,a)。

反对称关系是指,如果R(a,b),那么﹁R(b,a)。

第六讲--逻辑基本规律总结

第六讲--逻辑基本规律总结
第六讲 逻辑基本规律
新办公楼703室
Contents
第一节 同一律 Law of Identity 第二节 矛盾律 Law of Contradiction 第三节 排中律 Law of Excluded Middle 第四节 充足理由律 Law of Sufficient Reason
逻辑基本规律
同伴:“是这样。” 欧布利德:“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 那么你的头上就有角了。” 大公的裁决:在这个城堡里,你没有 失去坐牢的机会,那你就去坐牢吧。
第一节 同一律
思考题
有一年元宵节,司马光夫人想上街去 逛灯会,就跟司马光说:“我要去看花 灯。” 司马光:“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出去看?” 夫人:“我不但要看灯,我还想看游人。” 司马光:“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
第一节 同一律
思考题
司马光(1019- 1086)
请回答: 司马光的回答
是否符合逻辑,如 否,其所犯的逻辑 错误是什么?
第一节 同一律
思考题
一县官欲买金锭,店主奉命送来两锭金子。 县官问:“两锭金子索价几何?” 店主答:“大人欲买,只需付半价即可。” 县官收下一锭,还给店主一锭。后县官不提付 款事。
下述哪段对话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与 题干中的最为类似?
第一节 同一律
案例分析
A、审判员:“你作案后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被告:“我没作案。”
B、母亲:“我已经告诉你准时回来,你怎么 又晚回来一小时?”
女儿:“你总喜欢挑我的毛病。” C、老师:“邓春秀同学,昨天怎么没完成作 业?”
邓春秀:我爸爸昨天从法国回来了。
第一节 同一律
一、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都应具 有同一性。
同一思维过程: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 (或同一方面)下,对同一对象的思考、断 定。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形式202逻1/3辑/8 (第八章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黄洪21雷
Ø 如: 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 有的的人不是自私的。(+)
李逻辑是安徽农业大学学生。(–) 李逻辑不是安徽农业大学学生。(+) Ø 2.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明确性,它所排 除的只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Ø 两个相互反对的判断并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Ø “是的,你错了,”警官说,“证明这马不是你 的,立即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吧!”
形式202逻1/3辑/8 (第八章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黄洪17雷
Ø 三、运用矛盾律应注意的问题
Ø (一)矛盾律只是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才起作用。
Ø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怀念鲁迅先生的一首诗中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 了。
你不打你父亲了吗? 你停止吸毒了吗? Ø 四、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 Ø 排中律与矛盾律的主要区别是: Ø 1.要求不同 Ø 排中律要求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都予以否 定;矛盾律要求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都予 以肯定。
形式202逻1/3辑/8 (第八章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黄洪24雷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黄洪14雷
Ø 可见,两个相互反对或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 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
Ø 2.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 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思想不能都予以肯定。
Ø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Ø “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形式202逻1/3辑/8 (第八章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形式202逻1/3辑/8 (第八章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黄洪20雷
Ø 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形式逻辑基础

形式逻辑基础

形式逻辑基础一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二大基本规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豳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 )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 )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 )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 )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 )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其;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逻辑基本规律1.

逻辑基本规律1.

松鼠问题
一位猎人:我 们绕松鼠转了 一圈,因为树 下留下了一圈 脚印。
另一位猎人: 我们没有绕松 鼠转一圈,因 为没有看到松 鼠的尾部。
违反同一律
马克。吐温 马太福音第六章二十节“谁也不许侍奉二主”
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三)正确理解同一律
同一律并不认为事物和思维总是一成不 变的,所要求的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确 定性,并不否认思维对象的发展变化。
把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所 犯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则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将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加以运用。
混淆概念
例析:
邮局里的营业员把信称了称说:“小姑 娘,你的信超重了,请再贴一张贰角 的邮票。”小姑娘惊奇地说:“再贴一 张贰角的邮票,信不是更重了吗?”
偷换概念
例析:
甲:我们应该为中国的四大发明而骄傲 乙:不能那样说,骄傲会使人落后。
少校痛苦地说。
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 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
英国数学家拉姆齐
悖论有两种:语义悖论和逻辑悖论。
语义悖论:认识论悖论,涉及语义、 意义、命名、定义等。
逻辑悖论:语法悖论,不涉及内容, 只涉及类、关系。
对悖论的认识存在分歧,有人认为是 由于违反逻辑规律,有人认为是由于 概念或命题的自我涉及,有人认为是 忽视了不同的语言层次,有人认为人 们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与客观之 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矛盾律要保持思维的前后一贯性。
(二)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
错误
自相矛盾:对关于同一思维对象的两个 具有相互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概念、判断 同时予以肯定,造成概念自毁或命题逻 辑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概述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各种思想逻辑形式的普遍规律,它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我们这里所说的基本规律是相对于特殊规律而言的。

我们以前曾经讲过许多逻辑规则,例如定义规则、划分规则、三段论规则等等。

这些逻辑规则相对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这四条逻辑规律来说,都带有特殊性。

它们只在特定的思想逻辑形式里有效。

相对于这些逻辑规律来说,逻辑的基本规律则带有普遍性,是对这些规则的进一步概括。

因而它们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思想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形式逻辑把它们称为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普遍有效性。

逻辑规律是思维活动中的基本准则,对一切思维过程都有制约作用。

任何正确的思想,无论是概念、命题还是推理,都必须具有确定性。

有确定的内容,确定地反映客观对象,这是逻辑思维的基本特征。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正是从不同角度反映这一特征。

同一律提出任何思想与自身同一,矛盾律要求思想不自相矛盾,排中律则排除两个矛盾思想的中间可能性。

遵守这三条规律是思想具有确定性的必要条件,违反了它们的要求,则势必犯逻辑错误。

这是从逻辑规律在思维中的作用说的。

再者,充足理由律也是逻辑思维的必要条件,它是思想具有论证性的必要条件。

违反了它的要求,同样犯逻辑错误。

二、客观必然性。

逻辑规律不是客观事物的规律,而是思维自身的规律,因此有其主观性。

但逻辑规律不是同客观事物毫无关系的纯思维的产物,它有其自身的客观基础,即一切客观事物在其存在时必须具有的规律。

因为一切事物在其存在时只能是该事物而非他物;一切事物在其存在时不能是虚无;一切事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二者必居其一;一切事物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

三、逻辑思维具有确定性和论证性的特征。

其中,思维的确定性又具体表现为思维的同一性、一贯性和明确性。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有关思维具有确定性的规律,充足理由律是有关思维具有论证性的规律。

任何思维活动如若违背了上述四条规律都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逻辑错误。

任何规律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作用。

逻辑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同一思维过程,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针对同一对象的思维活动。

所谓“同一时间”,是指思想所涉及的对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那段时间,在此时间内该对象的本质属性保持不变。

思维过程中同一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思想所涉及对象相对稳定状态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所谓“同一关系”,主要指对象的同一方面。

任何对象都有许多方面,是多种本质属性的统一。

例如“水”就起码有物理属性方面和化学属性方面。

水的物理属性方面表明,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在一个大气压下气温摄氏零度时结冰,摄氏100度时沸腾;水的化学属性方面表明,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合成一个水分子而构成的物质。

因此,在不同的关系下,对同一对象可以有不同的概括,这并没有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

所谓“同一对象”,是指思维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那个对象。

任何事物在其以此事物而存在之时,只能是此事物而非彼事物。

总之,逻辑规律在“三同一”的条件下起作用,离开了这一条件,就不存在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的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他将直接关系到如何理解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问题。

同一律先讲一则《旅行者》的故事:有一个旅行者经过长途跋涉,又渴又讥,步履艰难地走进了一家酒店。

“老板,请问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一份,先生!”“请给我拿两份。

”老板给了旅行者两份夹肉面包,旅行者又问:“请问,黑啤酒多少钱一瓶?”“十先令一瓶,先生!”“现在我感到渴比饿还厉害,我想用两份夹肉面包换一瓶黑啤酒,可以吗?老板!”“当然可以。

”老板爽快地说。

老板收起了面包,拿来一瓶黑啤酒,旅行者“咕嘟咕嘟”一饮而尽,嘴巴一擦,然后背起背包就要登程。

老板急忙叫住他,客气地说:“先生…”旅行者打断了老板的话,不耐烦地说:“难道非要我在这里住下?”“不,先生,您还没有付啤酒钱呢?”“我不是用夹肉面包换的啤酒吗?”“可是面包钱您也未付啊,先生!”“我没有吃你的面包,为什么要我付面包钱啊?”“是啊,他没有吃我的面包。

”老板想,一时竟找不出对方的差错,听任旅行者扬长而去。

在这段故事中,旅行者用了偷换概念的手法进行诡辩,使对方听起来似乎有理。

旅行者在对话过程中,是把“没有付钱的夹肉面包”偷换为“已付钱的夹肉面包”。

当老板指出旅行者面包钱也未付时,旅行者又把话题由“未付钱”转移到“没吃”,而由“没吃”又推出“不需付面包钱”。

这一系列貌似有理的诡辩,都是违反同一律的。

一、什么是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种思想必然与其自身同一。

其公式可以表示为:A是A A→A(符号公式)公式中“A”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一个概念或命题。

由于推理和论证都是由概念和命题组成的,因此,同一律是所有思想形式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

在概念方面,同一律是说:一个概念的内容(内涵和外延)仅与其自身同一,而与其他概念相区别。

亦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指涉什么对象,它就指涉什么对象;指称对象什么属性,它就指称对象什么属性;指称什么时间的对象属性,它就指称什么时间的对象属性。

例如:“人民”和“敌人”两个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就是什么,是确定同一的。

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哪些是人民,哪些是敌人,进而把人民和敌人区别开来。

在命题方面,同一律是说:一个命题陈述的内容是什么就是什么,其自身是同一的。

亦即: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一个命题,如果他陈述同一时间、同一对象的什么属性,那它就是陈述同一时间、同一对象的什么属性;或者说,它肯定什么就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否定什么。

若就真值而言,一个命题是真的,它就是真的;是假的,它就是假的。

例如:①瑞典首次颁发若贝尔奖的时间是1901年12月10日。

②教育必然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例①断定了瑞典首次颁发诺贝尔奖的时间,它是唯一的,不可能是其他的什么时间;例②断定了教育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事业根本保证的必然性。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针对这一内容再有其他相反的断定,如不能用“可能”代替其中的“必然”,形成一个可能模态命题。

在语言表达方面,同一律是说:在既定的语境中,任何一个表达概念的语词或表达命题的语句,所表达的意义都应是同一的。

亦即:如果一个语词表达某概念,那它就表达某概念;如果一个语句表达某命题,那它就表达某命题。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例如:“赤”这一语词,可以指比朱色稍暗的颜色,可以指空无所有,还可以只裸露等。

但在特定语境下,它表达的是哪一概念,就表达哪一概念,不能随心所欲去规定或理解。

语句也是这样,尽管同一语句有时可表达不同命题,但在特定语境中的一个语句表达的只能是某一确定命题。

客观事物的确定性是同一律的客观基础。

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根据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正确思维(思想)必须符合下述逻辑要求。

1. 概念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概念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

这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确定的,不能任意改变概念的内容或把不同概念的内容混淆起来。

违反这一逻辑要求,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混淆概念”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两个内涵和外延不同的概念当做同一个概念使用的逻辑错误。

它通常是由于人们缺乏对表面相似而内容不同的概念之间区别的明确把握,进而不自觉地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所产生的。

例如:③鲁迅在谈到当时国民党军队中一位排长时说:“他以为不抵抗将军下台,‘不抵抗’就一定跟着下台了。

这是不懂逻辑:将军是一个人,而不抵抗是一种主义,人可以下台,主义却可以仍旧留在台上的。

”在这位国民党排长的思维中,就是把“不抵抗将军”和“不抵抗主义”两个不同的概念,当做相同概念来使用,进而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故意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用一个概念去代换另一个不同的概念,因而所产生的逻辑错误。

如:④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出去看花灯。

”司马光说:‘家中有这么多灯,何必出去看?”司马光夫人说:“我还要看游人。

”司马光说:“家中有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司马光可能是不想让夫人出去看花灯,所以才用“灯”代替“花灯”,用“人”代替“游人”以编造所谓的理由。

但从逻辑上看,这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2、命题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命题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这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命题都有其确定的内容,不能任意改变其内容或把不同的命题相混淆。

违反这一要求,就会犯“转移命题”或“偷换命题”的逻辑错误。

“转移命题”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自觉地把一个命题换成另一个命题。

如:⑤在某饭店,一位顾客对送鸡蛋汤的服务员说:“小姐,你的拇指泡到汤里去了!”服务员说:“不要紧,这汤不太烫。

”这位顾客的本意是在提醒服务员“你要注意卫生”,而对方却把话扯到“这汤不太烫”上。

从逻辑上分析,这位服务员犯“转移命题”的逻辑错误。

“偷换命题”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故意用另一个命题代替原命题。

如:⑥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身边坐着的一位富翁问海明威:“你能告诉我什么是最好的写作方式吗?”海明威说:“从左往右写”。

要遵守同一律,保证思想的正确性,就应做到两点:第一、明确概念的含义。

概念的含义就是已经形成的概念的内涵。

要明确它,就要对其下定义。

第二、确定命题的断定内容。

一个命题断定的是思维对象的什么情况,在特定语境中是确定的。

如果任意改变命题的断定内容或混淆不同命题的断定内容,必然导致转移或偷换命题的逻辑错误,妨害言语交际的准确性。

三、同一律的作用1、同一律的根本作用在于保证思想具有同一性。

思想只有具有同一性,才能正确地指涉客观事物,为言语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

否则,如果违反同一律,所使用的概念或命题时而是这种内容,时而是另一种内容,势必会导致思想混乱。

具体而言,一个理论体系如果违反了同一律,其中的概念或命题不确定,它就不会具有严密性和科学性。

2、同一律是驳斥诡辩的有力工具。

诡辩论者经常使用“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等手法,以达到把错误观点装扮成正确观点或者把正确的观点歪曲成错误观点的目的。

同一律要求每一思想都应保持同一性,这就是为人们从思想确定性方面识破诡辩,维护真理提供了理论武器。

[逻辑案例1] 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道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鱼矣,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即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有一天,庄周和惠施一同出游,到了濠水(在今安徽凤阳县)的一座桥上。

庄周说:“倏鱼在水中从容地游来游去,这鱼多么快乐啊!”惠施说:“您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周说:“您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您,固然是不知您;但是您不是鱼,您不知鱼快乐,那是确定无矣是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