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中基 ppt word版 最全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_中基_ppt_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导论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健康、疾病、预防的生命科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集结于汉族地区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中医学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 Qi Theory、阴阳五行学说Yin-yang Theory and Five PhaseTheory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气血津液Qi,Blood, Fluid and Humor经络meridian and collateral体质constitution中医学对人体病理的认识:病因cause of disease、发病occurrence of disease、病机mechanism ofdisease治则治法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therapeutic method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学派:金元四大家(four medical schools)——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the school of cold & cool ) 主火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张从正(张子和)(攻下派the school of purgation )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李东垣(李杲)(补土派“脾胃一虚,百病乃生”、“健脾养胃”、“甘温除热”——朱丹溪(朱震亨)(滋阴派)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明清以降: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集大成:集成性著作涌现命门学说温病学说形成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一书,首先提出了“戾气”学说。
临床三基中基讲PPT课件

邪实
正虚——虚实转化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虚实真假
反治的概念及其具体治法
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从治) 具体治法: 热因热用——热药治疗假热(真寒) 寒因寒用——寒药治疗假寒(真热) 通因通用——攻泻药治疗实性通泄(假虚) 塞因塞用——补益药治疗虚性闭塞(假实)
虚: 气虚推动无力;
阳虚寒凝失运;
心脉失常
血虚脉道失充;
阴虚脉细带数。
实:心火亢盛,脉道扩张,血行加速;
瘀血痰饮,阻滞心脉。
肺主宣降与肺失宣降
呼出浊气 肺主宣发 布散津液
宣发卫气 肺失宣发——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咳嗽等。
吸入清气 肺主肃降 下输津液
洁净肺系 肺失肃降——气急气喘、胸闷、痰多、风水等。
11.“气帅血母”理论的临床意义
气能生血——气虚则血亏——补气以生血 气能行血——气虚气滞则血瘀
——补气行气以行血 气能摄血——气虚则出血——补气以摄血 血能载气——气随血脱——补气固脱
12.津与液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津——质地清稀;流动性大;分布于肌肤孔窍, 发为汗液,渗入血脉。 液——质地稠厚;流动性小;分布于脏腑、骨 节、脑、髓等。 临床伤津与脱液有区别 方药生津与增液有区别
13.津液代谢与相关脏腑功能的关系
生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主宣发,肺主肃降; 肾主气化,肾主水液
排泄:汗——肺主宣发; 尿——肺主肃降,肾主气化, 膀胱司开合;
14.心主血脉与心脉失常
心主血脉——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表象:舌象、脉象、面色、心胸部感觉
治则 治法
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肝以生心)(泻心以平肝)
中医基础概要-中基最全笔记

中医基础概要-中基最全笔记介绍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系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医基础概要,并总结了中医学最重要的知识点。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经络理论等。
其中,阴阳学说强调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五行学说则描述了自然界物质转化的过程。
气血理论强调了人体内气血的运行与调节,而经络理论则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采用了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和舌质进行诊断,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气味进行诊断,问诊则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病情,切诊则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人体内外的阴阳、气血等要素。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以中草药为主要手段,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则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推拿按摩运用手法按摩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
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强调预防与养生,提倡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调节情绪。
其中营养养生方面,根据不同体质和季节要求,合理搭配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适量运动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和强身健体。
调节情绪方面,中医推崇以平和、开朗的心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结论中医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医学体系,涵盖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运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和养生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中基-概述 ppt课件

(二)恆动观念
(三)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
自 然 环 境
社 人 会 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 环 境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 、组织结构 — —不可分割 的五大系统
目 筋 胆
2 、生命物质的 耳 舌 骨 肝 脉 统 一 性 —— 膀胱 小肠 气血津液精 肾 心 是构成人体 肺 脾 和维持人体 胃 大肠 生命活动的 肉 皮 口 鼻 基本物质。
大荒之后必有大疫
2、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 《素问· 疏五过论》:“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
今天,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大量增 加和人类对自然宝库的大量开掘和利 用,人类正面临着大气污染、全球气 温变暖、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等问 题。这些,都远远超出了古人所说的 四时、地理环境变化的范畴。因此, 我们应该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 今天实际,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及如何维持人与自然平衡的问题。
小结
通过绪论的学习,可以看出,中医学是 把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不可分 割的有机整体,运用了分析、综合、联 系、类比的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 人体动态的内在联系和内外环境的相互 联系规律,从而阐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 的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自然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则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学科。
另一方面,当今社会,随着交通、通 讯事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 变得非常方便;人们的物质生活(包 括夜生活)、精神生活十分丰富;公 司与公司之间,人与人之间竞争激烈 等等,与中医理论产生的年代相比, 社会环境要复杂得多。因此,研究当 今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如何适 应这个社会环境,取得平衡,亦是我 们要探讨的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第一部分:一、病、证、症的概念:病,是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三、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四、五体的阴阳属性: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五、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药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味:辛、甘二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六、五行的母子相及:即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母病及子:母行虚弱→子行虚弱→母子俱虚。
子病及母:(1)子病犯母:子行亢盛→母行亢盛→子母亢盛。
(2)子母俱虚:子行虚弱→母行不足→子母俱不足。
(3)子盗母气: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
七、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补母和泻子。
治法是: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按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治法是: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八、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腑病多实;六腑宜泻。
九、五脏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主神明或主神志)。
中基ppt

精气学说
基本内容
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宇宙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
精气学说
万物本原
无形:细小、分散、运动 有形:成形、相对静止
精气学说
运动 气的运动—气机
{
自然界—升降聚散 人体—升降出入
变化—气化
{
气与气 形与形 气与形 有形之体
精气学说
中介—中间环节
{
不同事物 同一事物,不同要素
阴阳学说
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1 解剖:外内、上下、后前、体内体表……
{ 4 经络 {
2 功能
脏 腑 阴经—脏 阳经—腑
3 物质
{
气 血精津液
阴阳学说
在医学中的应用 二 、说明人体生理功能 三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实证 阳盛则热—实热证:高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 阴盛则寒—实寒证:恶寒、冷痛、舌淡、苔白、脉数 阴阳偏衰—虚证 阳不制阴—虚寒证:畏寒肢冷、舌淡、脉微 阴不制阳—虚热证:潮热盗汗、五心烦躁、舌红少苔、 脉微数 阴病:口干舌燥、舌红少津 阳病:畏寒蜷卧、泻下清 稀
阴阳学说
二 、对立制约 对立→制约→消长运动 互制→平衡→阴平阳秘 失制→失衡→阴阳失调 阴↑ 阳↓ 阳↓ 阴↑ 虚实夹杂证 阳——阴 阴——阳 ↓虚寒证 ↓虚热证
{
{
阴阳学说
三 、互根互用 气为血之率 互为前提 血为气之母 物质与物质 相互为用 功能与功能 物质与功能 阴阳两虚 亡阴亡阳→孤阴不生度杨部长
中医基础理论
七年磨剑 苦我心志
百年行医
悬壶济世
第一章
• 第 三 节 五 行 学 说
• 第 二 节 阴 阳 学 说
• 第 一 节 精 气 学 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导论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健康、疾病、预防的生命科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集结于汉族地区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中医学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 Qi Theory、阴阳五行学说Yin-yang Theory and Five Phase Theory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气血津液Qi,Blood, Fluid and Humor经络meridian and collateral体质constitution中医学对人体病理的认识:病因cause of disease、发病occurrence of disease、病机mechanism of disease治则治法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therapeutic method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学派:金元四大家(four medical schools)——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the school of cold & cool ) 主火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张从正(张子和)(攻下派the school of purgation )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李东垣(李杲)(补土派the school of invigorating the earth )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健脾养胃”、“甘温除热”——朱丹溪(朱震亨)(滋阴派the school of nourishing yin )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明清以降: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集大成:集成性著作涌现命门学说温病学说形成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一书,首先提出了“戾气”学说。
清·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三焦辨证”近现代:中西医结合清末民国: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现代研究第三章古代哲学基础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第一节元气论元气论的形成与发展元气论的基本内容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关于精气神学说元气论的形成与发展关于世界本原的几种猜想水地说(☓)太虚说(☓)原子论(☓)元气论(√)•元气论的形成与发展气的本义→气的引伸义元气论的基本内容元气论的基本内容气是组成万物的本原(根本观点)弥散(无形)……聚则成形聚集(有形)……散则为气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气机——气的运动气化——气的运动产生的变化气是自然感应现象的中介气也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气化理论和形气转化互化气机是气化的前提,气化是气机的最终,气化的过程始终包含气机。
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说明人的整体性和联系性说明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关于精气神学说精的基本概念:——泛指气。
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气的精粹部分,构成人类的本原。
气聚为精 精化为气 精气生神 神驭精气阴阳学说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主 要 内 容→ 起源:日光的向背(朴素) → 属性划分 → 特性 → 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 属性划分:“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左为阳(升),右为阴(降) 背为阳,腹为阴 功能属阳,物质为阴概 念•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 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 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特 性相关性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普遍性 相对性 1.可分性2.转化性(本质变化;属性变化)3.阴阳通过比较分阴阳 阴阳无限可分性阳 运动外向 上升 温热 明亮 无形 功能 兴奋 推动 温煦 阴 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晦暗有形物质抑制凝聚滋润阴阳交感相错(interac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泛指阴阳两者应不停地进行相互作用是万物产生和变化的前提条件具体形式: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转化和胜复。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the unity and opposi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阴阳互根互用(interdependence between yin and yang)↙阴阳消长平衡(waning and waxing between yin and yang)↙阴阳相互转化(重、极、甚)(inter-transform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属性对立(绝对的、无条件的)阴阳制约:相互克制(相对的、有条件的)对立制约:阴阳平衡阳病治阴由于阴气虚而阳气偏亢的虚热证(阳病),治疗当滋其阴(治阴),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
阴病治阳由于阳气虚而阴气偏盛的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治阳),从而使阴阳平衡。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相互依存是确定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互用:相互资助互根互用:消长与转化阴阳消长平衡阴阳消长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平衡(动态平衡)阳偏盛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
(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阴偏盛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导致脏腑的阳气衰微而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
(阴指阴寒;阳指阳气)冻疮阴胜则寒面色苍白阳虚则寒面色苍白阳虚则寒两颧潮红阴虚则热阴阳消长阴阳对立制约1.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2.此消彼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互根互用1.此长彼长:补气生血,阴中求阳2.此消彼消: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泻其有余(实者泻之)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者补之)(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阳互损: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双补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四诊辨阴阳、八纲分类用于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2.确定治则治法3.归纳药物性能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阳偏盛阴偏盛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阳偏衰阴偏衰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阴阳互损阳偏衰阴偏衰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阳阳两虚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阳双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分析病理变化的规律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阴阳转化:阴证转阳证;阳证转阴证阴阳偏衰阳偏衰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虚寒)阳虚则寒阳偏衰阴虚阳亢阴虚则热(虚热)阴虚则热归纳药物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阳温、热心甘(淡)升浮阴寒、凉酸苦咸沉降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部位组织结构阳表、上、背、四肢外侧皮毛、六腑、手足三阳经、气阴里、下、腹、四肢内侧筋骨、五脏、手足三阴经、血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阴平阳秘物质与功能气血关系气机运动五行学说the theory of the five elements主要内容→起源→概念→特性→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生克(正常的协调平衡):1.相生 2.相克五行生克异常A、相生的异常:母子相及B、相克的异常:五行乘侮(异常状态):1.相乘 2.相侮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归类归类方法1.直接归类:取象比类2.间接归类:推演络绎事物五行属性归类事物五行属性归类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五五五五五季音味色化气方节五五五形五五变脏腑官体志声动角酸青生风东春徵苦赤长暑南夏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商辛白收燥西秋羽咸黑藏寒北冬木火土金水肝胆目筋怒呼握心小肠舌脉喜笑忧脾胃口肉思歌哕肺大肠鼻皮悲哭咳肾膀胱耳骨恐呻栗五行生克相生(母子关系)(inter-generation)含义:生:资生、助长、促进、推动。
一行对另一行具有资助的作用。
生我为母,我生为子。
次序:木火土金水木,依次相生相克(“所不胜”、“所胜”)(inter-restriction)含义:克,克制、制约、削弱。
一行对另一行具有制约的作用。
克我为所不胜,我克为所胜。
次序:木火土金水木,隔一相克相乘、相侮(over-restriction & counter- restriction) 相乘(相克太过)1.顺序:与相克一致2.产生原因相侮(克制反向)1.顺序:与相克相反2.产生原因相乘、相侮的关系如何?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相生关系的传变:母子相及;2.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相侮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1.确定五脏的病变部位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1.控制传变2.确定治则治法3.指导针刺选穴4.指导脏腑用药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说明五脏间的生理联系确定治则治法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治则:“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治法: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益火补土、金水相生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指导脏腑用药青黛色青入肝朱砂色赤入心黄芪色黄入脾石膏色白入肺熟地色黑入肾子相传母病及子肾病肝病脾病心病子病及母木乘土土侮木母病及子子病及母金乘木木侮金相乘肝(旺)脾(虚)我克肝旺乘脾克我脾虚肝乘相侮肺(虚)肝(旺)克我肝旺侮肺我克肺虚肝侮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健脾气以补肺气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补脾利水泻肝清肺泻心火滋肾阴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CM整体观念holism / the concept of organic wholeness恒动观念perpetual motion theory辨证论治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恒动观念各脏腑组织、气血津液各自所存在的生理或病理上的运动变化特点受自然因素影响,生理和病理方面所表现的似日、似月,以致似年等周期性波动,这类“动”以“振荡”、“涨落”为基本形式以整个一生,或者某一疾病全过程为周期的发展与变化,这些“动”往往表现出抛物线型的规律辨证论治病、症、征、证概念比较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