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条件
矽卡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

矽卡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一)矿体的产状、形态与规模矽卡岩型矿床大多产于中酸性岩浆岩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上,并多产于外接触带,一般距接触面100~200m 范围内(图6-6)。
由于矿床形成明显地受岩浆分异冷凝、围岩性质、接触带构造以及交代作用强度的影响,故矿体的产状、形状均比较复杂,矿体连续性也差。
常呈似层状、透镜状、巢状、柱状、脉状等。
规模大小不一,有直径数米的小矿体,也有长数公里、延深达千米以上的巨大矿体。
一般为中等规模,厚10~30m ,沿走向长200~500m 。
除有的钨、钼、锡、铁、铜等类矿床可达大型外,多数矿床为中小型。
(二)矿石特征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榴子石、辉石及其他钙、镁,铁,铝的硅酸盐矿物(如镁橄榄石、硅镁石、符山石,方柱石、蛇纹石、透闪石、阳起石、绿泥石、绿帘石、金云母等)。
此外,还有石英、萤石、黄玉及含镁、铁的碳酸盐矿物。
金属矿物以氧化物和硫化物为主,如磁铁矿、赤铁矿、锡石、白钨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毒砂等;硼及铍矿物次之,如硼镁铁矿、硼镁石.硅钙硼石、日光榴石、香花石、硅铍石等。
由于矿物成分复杂,形成的温度范围也广,所以矿石的结构构造也多种多样,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晶洞构造等。
又由于成矿温度较高,有挥发性组分的参与,因而矿石一般多为粗粒结构。
(三)矿床的分带性矽卡岩型矿床常具分带性,尤其是矽卡岩的矿物种类繁多,往往呈不同的矿物组合产出,在空间上常具带状分布,特别是在侵入接触带附近,这种分带现象尤为明显。
按出露位置,矽卡岩可分内带和外带2个带:内带是指交代岩浆岩形成的矽卡岩带,外带是指交代碳酸盐岩等围岩形成的矽卡岩带。
内带主要由较高温矿物组成,如石榴子石、辉石等,次要矿物有符山石、方柱石等。
外带主要由高-中温矿物组成,如石榴子石、辉石,角闪石、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等,次要矿物有硅钙硼石等。
距接触带较远的围岩中,温度降低,广泛发育有石英、方解石,有时有萤石、重晶石。
浅谈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条件、成矿作用和成矿过程

主要形 成各 种钙 、 铁、 镁、 铝 的硅酸 盐矿i e n c e a nd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v i e w
●I
浅 谈 矽 卡岩 型 矿床 的 形 成 条 件 、成矿 作 用和 成 矿 过 程
吕同芳
( 辽 宁 省第 六地 质 大 队 1 1 6 2 0 0 ) [ 摘 要] 矽卡 岩矿 床与 岩 浆分 异冷 凝 、 围岩 性质 、 接 触 带构 造 以及交 代作 用强 度 的关系 密切 , 由于矽 卡岩 型矿 床 是岩浆 气水 热液 交代 围岩 的结 果 , 所 以岩 浆 岩的成 分 、 形 成深度 、 形态 、 规模 等对 矽卡岩 型矿床 的形 成有决 定性 的影 响 。 研 究矽 卡岩型 矿床 的形成 条件 、 成矿 作用 和成矿 过程对 找矿 工作具有 重要 的指导 作用 。 [ 关键词 ] 矽 卡岩 岩 浆 围岩 构造 交 代 中 图分类 号 : P 5 8 8 . 1 1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9 —9 1 4 X( 2 0 1 3 ) 0 9 — 0 l 1 5 - 0 1
类矿 床又称 矽卡岩 型矿床 。 矽 卡岩是 一套蚀 变岩组合 、 具有 粗粒 结构 、 主要 由多
1 接触带 构造 ; 2 围岩层 理和 层间破 碎带 ; 3 断裂和 裂隙 ; 4 褶皱 构造5 围岩捕 虏 体 四、 矽卡 岩型矿 床 的成矿 作 用和 成矿 过程
( 一) 成 矿 作 用
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类型及成矿条件分析

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类型及成矿条件分析矽卡岩型矿床作为一种重要的矿床类型,众多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均与矽卡岩关系密切,目前国内外对矽卡岩的专题研究颇多,研究方向多以地质特征以及成矿条件分析两个方面为主。
笔者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深一步分析和探讨,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认识,并对矽卡岩矿床成矿类型进行了重新梳理。
标签:矽卡岩型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分析矽卡岩是指中酸性侵入岩和碳酸盐岩接触交代发生一定的反应后产生的一套蚀变岩组合,主要由石榴石、辉石及其他的钙、镁、铁、铝的硅酸盐或铝硅酸盐组成,矽卡岩大多生成于中、浅成条件下。
矽卡岩型矿床(体)常出现在中酸性侵入体接触带内、外,形成方式以交代作用为主。
1矽卡岩成矿类型矽卡岩型矿床是在气水-热液交代作用下产生的。
主要类型有:接触交代型、岩浆型以及交代层控型。
1.1接触交代型传统观点认为矽卡岩属于一套蚀变硅酸盐矿物的组合,该组合是在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接触交代形成的。
一些早期的研究专家,如:林格伦便认为接触交代变质作用是矽卡岩矿床形成的主要作用,此外还包括岩浆结晶作用以及热液演化产生的交代成矿作用。
1.2岩浆型岩浆型矽卡岩是一种新的矽卡岩成矿类型,最近几年作为一种成矿理论被提出来。
岩浆型矽卡岩成因上与钙矽卡岩或矽卡岩质熔流体的贯入结晶和隐爆固结作用有关。
按其成岩方式不同,分为贯入式矽卡岩和隐爆矽卡岩-角砾岩。
岩浆型矽卡岩矿床中贯入式矽卡岩矿体形状主要呈脉状或呈小岩床、不规则岩枝产出;隐爆矽卡岩-角砾岩型矿体呈角砾岩筒产出。
岩浆型矽卡岩一般受构造裂隙控制,因此其和富钠闪长岩或碱性辉长(闪长)岩常紧密共生在一起。
岩浆型矽卡岩的规模变化幅度较大,与围岩多呈突变或者是不整合接触。
1.3交代层控型交代层控型作为一种新类型矽卡岩,其与传统接触交代型是不一样的,和中酸性岩之间也没有直接关系。
同时又可将交代层控型分为两个类型,即:地下热卤水交代层控矽卡岩型、喷流成因层控矽卡岩型。
喷流成因层控矽卡岩的形成和喷流交代以其独特的喷流沉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矿体一般呈层状或者是似层状,赋存于碳酸盐岩以及细碎屑岩接触带。
新疆西天山矽卡岩型铁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

新疆西天山矽卡岩型铁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李新光①王晓薇②周艳②张波①(①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九地地质大队乌鲁木齐830009②新疆尼勒克县国土资源局尼勒克835700)摘要西天山(伊犁盆地)横跨欧亚二大古板块,地史上经历了板块裂解、俯冲、拉张、碰撞造山等演化过程,是内生金属矿产的矿集区。
2005年以来铁矿勘查工作程度显著提高,探明和预测资源量居全疆前列,但富铁矿(矽卡岩型铁矿)研究程度却很低。
本文依据西天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矽卡岩型铁矿形成的成矿地质条件,研究本区域矽卡岩型铁矿的找矿方向,期望对该区的矽卡岩型铁矿找矿工作有借鉴作用,深化西天山地区的铁矿找矿工作。
关键词西天山博罗霍洛山岛弧裂谷矽卡岩型铁矿新疆西天山(伊犁盆地)位于古亚洲成矿域的中部,经历了复杂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长期的地质作用在不同的构造单元中成矿特征差异明显,形成的内生矿产成因类型多样,具有聚集成带的特点。
2005年以来铁矿勘查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相继发现了以智博铁矿为代表的多处中-大型火山岩型铁矿,同时也发现了以哈勒尕提铁矿为代表的矽卡岩型富铁矿,但后者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它们显示了西天山不同构造单元铁矿成因类型的差异和潜在的成矿潜力。
1矽卡岩型铁矿的特征矽卡岩型铁矿是我国富铁矿(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38.0%)的主要类型,这类铁矿以中型规模居多,部分储量可达一亿吨以上。
矿石成分以铁的氧化物为主,铁矿石品位富(一般TFe≥50%),常伴有铜、钴、锌和金、镍、铋、银等分散和贵金属元素,可综合开采利用,经济价值常高于其它类型铁矿。
矽卡岩型铁矿主要与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形成环境有以下3种:①大洋岛弧地带;②大陆边缘造山带;③大陆边缘裂谷带。
多与壳幔混源的中-浅成的闪长岩-花岗岩类有关,或与辉长岩有关,大多数矿床的铁质是幔源岩浆热液带入的,岩体富钠及钠化蚀变作用有利于铁质进入热液。
岩石类型多为钙碱性系列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少量与斜长花岗岩有关,常有同源的安山岩-玄武岩层。
矽卡岩型铁矿的形成条件和赋存规律(精)

作用起主导作用,当溶液沿着碳酸盐岩石和铝硅酸盐岩石接触带运移时,发生了钙向铝硅酸盐岩石方向扩散,而 SiO2和 Al2O3向碳酸盐岩石方向扩散,于是这两种岩石就发生交代,形成某些反应矽卡岩带。
另一种类型是接触渗滤矽卡岩。
它也发生在碳酸盐岩石和铝硅酸盐岩石的接触带,是由于组分被溶液单方向搬运(渗滤的结果。
2矽卡岩矿床从岩浆中分泌出来的气体和热水溶液与易起化学反应的围岩发生接触交代而形成的矿床,故又称接触交代矿床。
2.1基本特征1、矿床主要产生于酸性侵入体(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与石灰岩或白云岩的接触地带(该地带通常形成矽卡岩。
这是因为交代作用与围岩的化学活泼性有关,而石灰岩、白云岩等比砂岩、页岩的性质活泼得多。
2、当含矿挥发气体和热水溶液在高温条件下与石灰岩接触时, 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有用的矿床。
3、围岩产生显著的矽卡岩化现象,所以矽卡岩是寻找这类矿床的重要标志。
4、与此相关的矿产多为金属矿产,如铁、铜、锡、锌、钨、钼、铍等。
此外还有水晶、硼矿。
在我国著名的矽卡岩矿床有大冶铁矿、个旧铜锡矿。
在马来西亚主要矽卡岩矿床有丁加奴州的武吉伯西铁矿、柔佛州的佩莱卡南铁矿。
2.2矽卡岩矿床的分类按形成矽卡岩的原岩成分可分为两类:1、钙矽卡岩型矿床钙矽卡岩型系交代石灰岩而形成,它是矽卡岩矿床中分布最广的一种类型。
与之有关的矿床有铁、铜、铅、锌、钨、锡、钼等金属矿床。
2、镁矽卡岩型矿床镁矽卡岩型系交代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而形成,分布不广。
与之有关的矿床除铁、铜金属矿床外,还有非金属矿床,如硼、金云母、石棉等。
2.3矽卡岩型铁矿床1、地质构造背景有利成矿的大地构造位置是不同地质时期的大陆边缘弧及岛弧、大陆边缘隆起中的凹陷带和与之相邻的坳陷带及裂谷。
该类矿床形成于中、浅成侵入体与碳酸盐岩、钙质凝灰岩及钙质页岩等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
与成矿有关的岩体可为辉长岩及辉绿岩、闪长岩及二长岩、石英闪长岩及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一般富碱质(多富Na2O 或偏碱性,规模多属中 -小型。
热液矿床类型及特征

斑岩型矿床:品位低、规模大,主要产于斑岩中及其内外接触 带附近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①矿床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环境; ②矿床出现中生代和新生代,其次为晚古生代; ③与矿床有成因及时空关系的有闪长玢岩、安山玢岩、花岗闪 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等中性,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体; ④一般具有面型矿化蚀变,分带性明显; ⑤矿石细脉浸染状构造; ⑥角砾岩筒或角砾岩脉是重要的控矿构造。
第18页/共40页
第七章 热液矿床类型及特征
②晚期矽卡岩阶段(湿矽卡岩阶段)
在临界点附近条件下形成的,表现气水热液对早期形成矽卡岩 进行交代,形成大量复杂链状含水硅酸盐矿物,阳起石、角闪 石、透闪石等,这时由于温度降低气水热液中的铁将不再全部 加入到硅酸盐矿物晶格中,而与氧结合形成磁铁矿,因此阶段 出现大量磁铁矿,又称为“磁铁矿阶段”。
第14页/共40页
第七章 热液矿床类型及特征
三、地质特征
1、矿体特征 形态以不规则状为主,另有似层状,巢状、脉状等,矿体规模 以中小型为主。主要产生接触带附近,偏向围岩—侧较多。 产状:根据矿体与关系分 ① 同时型: 矿体与围岩(矽卡岩)同时形成,金属矿物均匀地 分布在矽卡岩中。矿体与矽卡岩的形态完全一致,整个岩体含 矿量达到工业要求,整个岩体即矿体。 ② 继承型:矿体晚于矽卡岩形成,矿体产在矽卡岩内部的构造 裂隙中,矿体产出的空间位置没有超出矽卡岩的范围。 ③ 叠加型:矿体的形成晚于矽卡岩,矿体除了产在矽卡岩内部 外,还有产在矽卡岩以外的围岩中。成矿溶液和成岩溶液的侵 入途径和富集地点均不同。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黝铜矿、方 铅矿、闪锌矿、磁铁矿、辉铋矿、金银等矿物,常伴生黄铁矿; 非金属矿物多为石英、重晶石等。矿石品位一般较低,成分简 单易选,且伴生有益组分多如Mo、Au、Ag、Pb、Zn等
第 05章 矽卡岩型矿床

矽卡岩型矿床
1. 概念、特点及工业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矽卡岩矿床最发育的国家之一, 是我国富铁、富铜矿和钨锡矿的主要矿床类型
矽卡岩型Cu矿:16.4 % (总开采量的第一位,41.2%) 矽卡岩型Fe矿:11.2%(富矿总储量占第一位) 矽卡岩型W矿:60.6% 矽卡岩型Sn矿:69.6% 矽卡岩型Bi矿:87.6% 矽卡岩型Mo矿:22.7% 矽卡岩型Pb−Zn矿:18.3% 矽卡岩型Au矿(包括伴生金):20%
硼镁铁矿、硼镁石
氧化物
磁铁矿、赤铁矿、锡石、石英
磁铁矿、赤铁矿、尖晶石、 水镁石、锡石、石英
硫化物
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 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
矿、方铅矿、辉钼矿、毒砂
闪锌矿、方铅矿
其他
方解石、萤石、重晶石、白钨矿 方解石、菱镁矿、菱镁铁矿
矽卡岩型矿床
1. 概念、特点及工业意义
矿石结构和构造
矿床学
Ore Geology
第七章 矽卡岩型矿床
授课内容
概念、特点及工业意义 形成条件 成矿作用与成矿过程 主要类型及实例
矽卡岩型矿床
1. 概念、特点及工业意义
接触交代矿床/矽卡岩矿床
—产于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类岩石(或其它 钙镁质岩石)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通过含矿 气水溶液交代作用形成,并与矽卡岩(钙铝− 钙铁榴石系列,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在成 因上和空间上存在联系的一类矿床。
矽卡岩型矿床
3.成矿作用与矿床分类
晚期矽卡岩化阶段
—交代早期矽卡岩阶段的矿物,以形成复杂链状的含 水硅酸盐类矿物(阳起石、透闪石、角闪石、绿帘 石-黝帘石、硅镁石等)为特征,也称湿矽卡岩阶段
6.1第六章 矽卡岩型矿床-1

矽 卡 岩 型 矿 床 的 形 成 条 件
物理化学条件
2. 形成压力与深度
交代过程中,CaCO3 分解生成CaO+CO2 ,这对形成矽卡岩具
有重要意义,如:
CaCO3+MgCO3+2SiO2→CaMgSi2O6(透辉石)+2CO2 如果形成部位过深,压力过大,上式中的CO2就难以从CaCO3 中分出,从而不利于矽卡岩的形成。据Einaudi等(1981)对 130 个 研 究 较 好 的 矽 卡 岩 型 矿 床 的 统 计 , 其 形 成 压 力 为 3×107~3×108Pa 矽卡岩矿床大多形成于中深至浅成环境。
矽 卡 岩 型 矿 床 的 形 成 条 件
接触带向岩体的内凹部位有利于成矿
矽 卡 岩 型 矿 床 的 形 成 条 件 触带被断裂交错部位有利于成矿
矽 卡 岩 型 矿 床 的 形 成 条 件
构造条件
(2)围岩层理、层间破碎带
围岩的层理面、不同岩性的岩层之间的 接触面、层间断裂、破碎带和层间剥离。 在远离侵入体的围岩中形成稳定的似层 状矿体或透镜状矿体 图 受围岩层理、层间碎破带控制的矽卡 岩型矿床剖面图
矽 卡 岩 型 矿 床 的 形 成 条 件
物理化学条件
除温度、压力外,成矿热液的氧逸度、pH值、二
3. 其它物理化学条件
氧化碳逸度和硫逸度等也是影响矽卡岩矿物成分、矿 物组合特征和制约矿床形成过程的重要参数
例如,在高氧逸度条件下形成的矽卡岩型钨矿床
中含钼较高,而在低氧逸度条件下形成矽卡岩型钨矿 床中含锡较高
矽 卡 岩 型 矿 床 的 形 成 条 件
岩体的凹入部位要较凸
出部位更有利于成矿
图 辽南铜矿地质剖面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条件
(一)物理化学条件
1.形成温度
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温度范围由900~200℃左右,为气化至热液阶段的产物,是一类特殊的热液矿床。
据实验所知:典型的矽卡岩矿物组合形成温度在900~500℃之间,金属氧化物的形成温度一般在600~350℃之间,而金属硫化物的形成温度大致在450~200℃之间。
2.形成压力与深度
接触交代过程中,CaCO3分解生成CaO+CO2,这对形成矽卡岩具有重要意义,如:
CaCO3+MgCO3+2SiO2→CaMgSi2O6(透辉石)+2CO2
如果接触交代作用的形成部位过深,所处压力过大,上式中的CO2就难以从CaCO3中分出,从而不利于矽卡岩的形成。
据Einaudi等(1981)对130个研究较好的矽卡岩型矿床的统计,其形成压力为3×107~3×108Pa。
因此,矽卡岩型矿床可形成于从浅成到中深成的环境。
3.其他物理化学条件
除温度、压力外,成矿热液的氧逸度、pH值、二氧化碳逸度和硫逸度等也是影响矽卡岩矿物成分、矿物组合特征和制约矿床形成过程的重要参数,例如,在高氧逸度条件下形成的矽卡岩型钨矿床中含钼较高,而在低氧逸度条件下形成矽卡岩型钨矿床中含锡较高。
(二)岩浆岩条件
由于矽卡岩型矿床是岩浆气水热液交代围岩的结果,所以岩浆岩的成分、形成深度、形态、规模等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有关的侵入岩类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按岩性又可分为2个系列:
(1)钙碱性系列: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
(2)碱性系列:碱性正长岩-花岗正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岩。
侵入岩的类型对矽卡岩型矿床具明显的成矿专属性,铁矿床往往和石英闪长岩、闪长岩有关;铜矿床、铅锌矿床大多和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有关,钨、锡、钼矿床主要和花岗岩类有关。
和矽卡岩型矿床有关的侵入体大多属于中深成相到中浅成相,岩石常具细粒结构和斑状结构,斜长石斑晶中有时可见到环带结构,角闪石中有时有辉石残余及反应边结构。
部分成矿的浅成相岩体和火山岩关系密切,属次火山岩相,成分以中性岩居多。
成矿侵入体的规模以小型为主,个别规模小的出露仅为几平方公里。
侵入体的产状以岩株、岩瘤较为常见。
规模巨大的岩基状侵入体,除了由它分出的小型岩枝外,一般不形成矽卡岩型矿床。
侵入体的产状对矽卡岩和矿体的分布有较大影响。
一般情况下,矽卡岩和矿体大多分布在侵入体的上盘接触带,层状侵入体或多层侵入体可形成多层矿化,但以上盘接触带为主。
侵入体的形态对矽卡岩和矿体的形成和分布也有一定影响,凹凸不平的接触面较平整的接触面有利于形成矽卡岩和矿体。
据已有资料统计,岩体的凹入部位要较凸出部位更有利于成矿(图6-1)。
侵入体表面的这些奇特形态多数是由于围岩中存在裂隙以及岩浆的多期活动造成的。
由于这些裂隙为后期含矿溶液的运移和交代作用创造了条件,所以常常影
响和控制着矽卡岩和矿体的分布。
据统计,我国的矽卡岩型矿床大多和较年轻的岩浆岩有关,时代较老的岩浆岩很少形成接触交代矿床。
(三)围岩条件
围岩岩性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最有利的围岩是碳酸盐类岩石。
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以其化学性质活泼、脆性较大,渗透性强和富含CaO 或MgO 而易被交代,形成各种类型的矽卡岩。
凝灰岩、安山岩等火山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形成矽卡岩型矿。
如我国长江中下游一些矽卡岩型铁矿床的围岩即为火山岩。
矽卡岩矿物有数十种之多,常见的有十余种(表6-1)。
表6-1 矽卡岩矿物分类表
按成分可把矽卡岩分成钙矽卡岩和镁矽卡岩两类:钙矽卡岩是指热液在接触带交代石灰岩时主要形成石榴子石(钙铝榴石-钙铁榴石)、辉石(主要为透辉石-钙铁辉石),有时还有相当数量的符山石、硅灰石、方柱石以及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等。
由于这些矽卡岩矿物的成分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钙,故称为钙矽卡岩。
钙矽卡岩是最常见的一类矽卡岩。
镁矽卡岩是指热液在接触带交代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时,由于白云质岩石中不仅含CaO ,而且还富含MgO ,因此常形成镁橄榄石、透辉石、尖晶石、硅镁石以及金云母、蛇纹石等矿物。
这些矽卡岩矿物的成分中富含镁,故称为镁矽卡岩。
镁矽卡岩在自然界分布不如钙矽卡岩广泛。
由于白云质灰岩中同时富含钙和镁,所以镁矽卡岩往往和钙矽卡岩伴生产出,实际上单纯的镁矽卡岩是很少见的。
无论是钙矽卡岩还是镁矽卡岩,按其矿物组合,又可进一步分为简单矽卡岩和复杂矽卡岩两种类型。
简单矽卡岩是指只由石榴子石、辉石等组成的矽卡岩,它是矽卡岩化早期高温气水阶段的产物。
复杂矽卡岩是在简单矽卡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形成的石榴子石和透辉石等矿物,经晚期热液交代形成了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和绿泥石等矿物。
这种有晚期矿物叠加的矽卡岩,称为复杂矽卡岩。
镁矽卡岩也可有简单和复杂之分。
简单的镁矽卡岩主要由镁橄榄石、透辉石、硅镁石和尖晶石组成,为早期阶段产物。
复杂的镁矽卡岩是在
图6-1 辽南铜矿地质剖面示意图
(转引自姚凤良等,1983) 1-铜矿体;2-花岗岩类;3-大理岩
上述矿物组合基础上,叠加有晚期产生的蛇纹石、金云母等矿物而成的。
碳酸盐岩层的构造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薄层灰岩比厚层灰岩有利于成矿,特别是薄层灰岩和页岩、粉砂岩、火山岩等岩层互层时,由于它们的物理性质有明显差异,层面间的结合比较虚弱而有利于热液的流通,所以热水溶液更易于选择交代薄层灰岩而形成矽卡岩和矿体。
围岩的节理、裂隙及孔隙度等对矿化富集及矿体的形态、产状等也有重要影响。
(四)构造条件
构造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对矿体形态、分布和规模有影响的地质构造主要有下列几类:
(1)接触带构造
根据侵入岩和围岩的接触关系可把接触带构造分成2种类型:①“整合”接触型,接触面与围岩层面平行一致,这类构造所形成的矽卡岩及矿体的形态比较规则,以似层状和透镜状为主,产状和围岩层理基本一致(图6-2);②“不整合”接触型,接触面产状和围岩产状斜交,矽卡岩及矿体的形态复杂多变,除沿接触带分布外,还可沿围岩层理分布,围岩中的矽卡岩或矿体常呈分枝状与接触带相连,形成一个形态复杂多变却又统一的矽卡岩体或矿体(图6-3)。
当侵入体局部超覆围岩之上形成超覆接触时,由于超覆接触面的倾斜经常比较陡,所形成的矽卡岩和矿体的产状也较陡。
(2)围岩层理和层间破碎带
围岩的层理面本身就是构造脆弱带,不同岩性的岩层之间的接触面、层间断裂、破碎带和层间剥离,对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有特殊的意义,它可使含矿气水热液在远离侵入体的围岩中形成稳定的似层状矿体或透镜状矿体(图6-4)。
图6-2 整合接触的矽卡岩型矿床地质剖面示意图(转引自姚凤良等,1983)
1-浮土;2-大理岩;3-花岗岩;4-锡矿体;5-铜矿体;6-铅锌矿体;7-矽卡岩
(3)断裂和裂隙 岩浆岩的侵入接触带往往就是断裂构造带,穿切接触带的断裂可使气水热液进入围岩,形成脉状或分枝状的矽卡岩体和矿体,也可使晚期含矿热液在矽卡岩中形成脉状矿体。
在断裂构造交汇处还可形
成囊状、柱状富矿体。
值得注意的是,未经错动的
接触带对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是不利的。
据统计,几乎所有形成矿化的接触带都存在有构造破碎现象。
(4)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主要表现在对岩体及含矿热液流通的控制。
与矽卡岩型矿床有关的褶皱构造主要是背斜构造,这类背斜构造往往是岩体侵入时的同期构造,有的甚至就是由岩体侵入所引起的“被动”褶皱。
背斜构造形成时所派生的层间空隙、轴向断裂以及环状或放射状断裂等,为含矿热液流通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背斜构造的轴部、倾伏端、轴线转折处等,因空隙较大而有利于矿液的流动,所以是形成矽卡岩和矿体的有利部位(图6-5)。
(5)围岩捕虏体
侵入岩中的灰岩捕虏体也可形成一定规模的矽卡岩和矿体。
一般情况下,捕虏体大多位于接触带附近,所形成的矽卡岩体和矿体经常与接触带断续相连。
和捕虏体有关的矽卡岩化和矿化同样受捕虏体接触面控制,少数情况下矽卡岩和矿体几乎交代了整个捕虏体。
捕虏体中的褶皱、断裂和层间破碎等构造同样影响着矽卡岩和矿体的形态和分布。
图6-3 不整合接触的矽卡岩型矿床剖面示意图
(转引自姚凤良等,1983) l-第四系;2-上部嘉陵江灰岩;3-下部嘉陵江灰岩;4-大冶灰岩;5-白云岩;6-花岗闪长斑岩;7-钼矿体;8-铜矿体
图6-4 受围岩层理、
层间碎破带控制的矽卡岩型矿床剖面示意图(转引自姚凤良等,1983)
l-浮土;2-大理岩;3-矽卡岩;4-白云岩;5-砂岩; 6-页岩;
7-花岗斑岩; 8-铜矿体;9-铜锌矿体;10-角砾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