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提供曲线ppt课件
合集下载
供给、需求、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_图文_图文

贸易均衡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1)一国某产品出口量等于另一国该产品进口量 ;
(2)一国出口收入其进口支出; (3)均衡相对价格应介于两国封闭条件下的相对
价格之间。
案例4.2 美国出口对进口相对价格指数(贸易条件)
FIGURE 4-2 Index of Relative U.S. Export Prices (1995 = 100).
4.3A 提供曲线的起源与定义
提供曲线(offer curve),有时也称为相互需求曲 线(reciprocal demand curves)。是20世纪 初由两名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伊西 德罗.埃奇沃思共同提出的。
提供曲线反映的是一国为了进口其所需要的某一 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中国出口商品价格很难提升
中国通过加工贸易模式而实现的出口大都是技术含量 较低、劳动要素密集的工业制造品。这样的出口具有 以下特点:
第一,具有较高的替代性,除了中国之外,越来 越多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几乎都 能生产这样的产品,因此国际竞争异常激烈;
第二,正因为国际竞争异常激烈,所以其价格具 有外生性,这意味着这类商品的生产国几乎没有什么 议价能力;
根据世界银行专家的分析,最近几年,中国的贸 易条件处在大幅波动状态,而且总的趋势是趋于恶 化的。造成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不外是:进口 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要大于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的幅 度,或者是在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时候,出口 商品的价格却不能相应上调。
中国进口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之所以会出现持续上涨的趋 势,关键不在于供求关系,而是在于中国进口商 品的市场结构。无论是作为投入品的石油、铁矿 石,还是作为来料加工的中间品,它们的市场结 构都具有卖方垄断的属性。卖方垄断市场的基本 特征是供应商可以把价格定在高于其边际成本的 水平之上,当然,垄断价格究竟定在什么水平上 ,还得看买方对于价格变动的弹性有多大。
国际贸易理论(PPT 61张)

葡萄牙
(110+80) =190
——
——
交换后 英国
国际交换比率:酒:毛呢 = 1:1 酒 1 毛呢 1.714
葡萄牙
结论
1.375
1
分工后再进行国际交换,英国相对于分工前增加0.714个单位毛呢的消 费,葡萄牙增加0.375个单位的酒的消费,可见,贸易是“双赢的”。 在前面假定条件下,思考国际贸易双赢的条件?即国际交换比率对国 际贸易利得的影响?
3. 基本观点
国民财富不是金银货币,而是一国国民生产和生活的商品的种类和数量。
财富的来源不是贸易或流通,而是一国国民的生产劳动。国内分工能促进
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一国财富总量。 国内分工也同样适用于国际分工,并论证了国际分工能够增加世界财富总 量,还指出国际分工的原则是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各国应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绝对劣势的产品。这种国际交换能 够使各国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并使各国在贸易中获益。
财富不是来源于流通领域,而是来源于生产领域,是劳动的结晶; 贸易非零和,而是双赢的,条件: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 长期的、大量的顺差将导致通涨,竞争优势丧失,顺差消失; 实施管制政策,这将导致失去商品销路,丧失带回金银的自由和便利。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s )
5. 评 价
积极:
认识的飞跃:第一次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去考察了贸易的动因,
揭示贸易是“双赢的”,极大地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 理论假设:与现实不够吻合,只能解释贸易实践活动部分原因; 理论缺陷:对那些在生产上并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国家,能否参加国际分 工与国际贸易?参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后,能否从分工与贸易中获益? 斯密的理论对此未作出回答。
第4章:供给、需求、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

A B F
严格的提供曲线推导
更为严格的提供曲线:向后弯曲
原因: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Px/Py上升→收入上升;对正常品 (包括X)的需求会上升,可能减少对X的出口 供给。 替代效应:Px/Py上升,会刺激X的出口供给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此时达到供给量的最大 点。 在达到最大供给量之前,替代效应较大;达到 最大供给量后,收入效应较大。
4.4 贸易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一般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
研究存在于经济中各市场之间的内部依存关系。
★两个国家提供曲线的交点确定了在开展贸易时的 贸易均衡相对价格。 ★在交点处,商品相对价格一致,两种商品的进 出口额相等。
★在交点处,两国获得了相同的贸易所得。
贸易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 提供曲线在点E相交, 确定均衡相对商品价格为 PX / PY = PB= PB’ = 1. 在PB’贸 易达到均衡是因为国家A愿意用60单位的X交换60单位Y,而国家B恰恰需要用60 单位Y交换60单位X。若PX / PY <1,国家A愿意出口X的数量必将小于国家B愿 意进口X的数量,这就会使得相对商品价格向均衡水平上升。反之亦然。
Figure 4.5 和Figure 4.6 都是从A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 无差异曲线图推导出来的。 Figure 4.6 是一般均衡分析,考虑了包括X在内的所 有市场。因为商品x的市场中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市场, 而这些影响又会对商品x的市场产生重要的反作用。
Figure 4.5 的局部均衡分析中利用了需求和供给曲线, 并没有考虑这种反作用以及商品 X的市场与经济中其 他所有商品市场之间的联系。
同样,还可以发现:
• 左右图中 PA'、PB '、PF '分别表示相同的Px/Py的比例,因 为它们都表示相同斜率的绝对值。 • 国家2的提供曲线位于自给自足价格PA’=4的下方, 凸向Y轴,说明Y轴商品是其比较优势所在。 • 为增加Y的出口,必须提高Y的相对价格,即Px/Py 下降。这是因为:(1)国家2生产更多X面临机会成 本递增;(2)国家2消费Y越少、X越多,Y的边际 效应会逐渐大于X。
严格的提供曲线推导
更为严格的提供曲线:向后弯曲
原因: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Px/Py上升→收入上升;对正常品 (包括X)的需求会上升,可能减少对X的出口 供给。 替代效应:Px/Py上升,会刺激X的出口供给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此时达到供给量的最大 点。 在达到最大供给量之前,替代效应较大;达到 最大供给量后,收入效应较大。
4.4 贸易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一般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
研究存在于经济中各市场之间的内部依存关系。
★两个国家提供曲线的交点确定了在开展贸易时的 贸易均衡相对价格。 ★在交点处,商品相对价格一致,两种商品的进 出口额相等。
★在交点处,两国获得了相同的贸易所得。
贸易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 提供曲线在点E相交, 确定均衡相对商品价格为 PX / PY = PB= PB’ = 1. 在PB’贸 易达到均衡是因为国家A愿意用60单位的X交换60单位Y,而国家B恰恰需要用60 单位Y交换60单位X。若PX / PY <1,国家A愿意出口X的数量必将小于国家B愿 意进口X的数量,这就会使得相对商品价格向均衡水平上升。反之亦然。
Figure 4.5 和Figure 4.6 都是从A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 无差异曲线图推导出来的。 Figure 4.6 是一般均衡分析,考虑了包括X在内的所 有市场。因为商品x的市场中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市场, 而这些影响又会对商品x的市场产生重要的反作用。
Figure 4.5 的局部均衡分析中利用了需求和供给曲线, 并没有考虑这种反作用以及商品 X的市场与经济中其 他所有商品市场之间的联系。
同样,还可以发现:
• 左右图中 PA'、PB '、PF '分别表示相同的Px/Py的比例,因 为它们都表示相同斜率的绝对值。 • 国家2的提供曲线位于自给自足价格PA’=4的下方, 凸向Y轴,说明Y轴商品是其比较优势所在。 • 为增加Y的出口,必须提高Y的相对价格,即Px/Py 下降。这是因为:(1)国家2生产更多X面临机会成 本递增;(2)国家2消费Y越少、X越多,Y的边际 效应会逐渐大于X。
第4章01 供给、需求、提供曲线

三、均衡相对商品价格与贸易的一 般均衡分析
•
贸易在 均衡。
PB =
PB´=1出处
• 任何其他的 Px/Py, 都不 是均衡价格。
• 如何理解相互需求?E点 均衡的含义?均衡的形 成机制?PB=1 对贸易 平衡有何意义?
图: 4.5 贸易均衡相对价格
• 如果PF=1/2, 对X的供给 和需求有何影响?(A国 和B国),贸易该如何实 现均衡?
2. 贸易条件的说明
• 假定2X2模型下,A国只出口X,进口Y,则,A国的 贸易条件=Px/Py;如果A国出口和进口多种商品,则 Px为其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y为其进口价格指数; 相对应的,B国的贸易条件是 Py/Px。
• 贸易条件的改善与恶化: 如果A国的贸易条件由100上升到120,意味着A国的A
• 一国的提供曲线可以从它的生产可能性曲 线,无差异曲线图以及可以发生贸易的假 设的相对商品价格中轻易地推导出。
2. 提供曲线的推导-A国
问题: 从A国的提供曲线的形状是否可以看出A国的比较优势? 为什么A国的提供曲线凸向X轴?
2.提供曲线的推导-B国
问题: 从B国的提供曲线的形状是否可以看出B国的比较优势? 为什么B国的提供曲线凸向Y轴?
• 国际市场上某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如何 形成的?
贸易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局部均衡分析 的几何说明
二、提供曲线(offer curve )
1. 提供曲线的起源与定义
• 一国的提供曲线,也称为相互需求曲线, 表示的是在不同的相对商品价格水平上, 一国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的轨迹。
• 提供曲线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 艾其沃斯提出来的。
Asia Middle East Western Hemisphere
国际贸易学-提供曲线

(2)贸易利得的分配
穆勒认为: 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贸易利 得的大小取决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的范围(即 互惠贸易范围)的大小。而贸易利得的分配中孰多 孰少,则取决于具体的国际交换比例。国际间商品 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 不利,本国分得的贸易利得越少。
.
(3)相互需求法则
.
7.4 提供曲线的形状
(一)弹性和提供曲线
前几节一直忽略的一个方面就是提供曲线的具体形状及 发生弯曲的原因,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就要引入另外一个概 念——弹性。我们来介绍最常用的一个定义,即提供曲线 上的进口需求弹性。
进口需求弹性,等于进口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 以进口相对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进口需求弹性的种类,根据提供曲线上不同点的 弹性大小可把其分为“富有弹性”,“缺乏弹性” 和“单元弹性”,其几何计算方法及种类如下图 7-6所示:
.
一方面,从商品的效用角度分析。
商品的效用指商品的有用性,或者是满足消费者欲望的程 度。马歇尔认为商品的价值由产品的效用决定,而产品的 效用大小则是由该类商品的供求状况所决定,认为商品的 边际效用呈递减状态。这是马歇尔的重要观点之一。
在此例中,对国家Ⅰ来说,随着进口Y商品和出口X商
品数量的增加,国内市场上Y商品的数量在增加而X的数 量则在减少。其结果是,X商品因数量减少而效用提高,
第七章 贸易提供曲线和贸易条件
.
理论前提:
1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 2 穆勒相互需求论 3 马歇尔相互需求论
.
一、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一)比较成本论概述
李嘉图则认为,一国不仅可以依据绝对优势原则参 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 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 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 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 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 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 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穆勒认为: 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贸易利 得的大小取决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的范围(即 互惠贸易范围)的大小。而贸易利得的分配中孰多 孰少,则取决于具体的国际交换比例。国际间商品 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 不利,本国分得的贸易利得越少。
.
(3)相互需求法则
.
7.4 提供曲线的形状
(一)弹性和提供曲线
前几节一直忽略的一个方面就是提供曲线的具体形状及 发生弯曲的原因,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就要引入另外一个概 念——弹性。我们来介绍最常用的一个定义,即提供曲线 上的进口需求弹性。
进口需求弹性,等于进口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 以进口相对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进口需求弹性的种类,根据提供曲线上不同点的 弹性大小可把其分为“富有弹性”,“缺乏弹性” 和“单元弹性”,其几何计算方法及种类如下图 7-6所示:
.
一方面,从商品的效用角度分析。
商品的效用指商品的有用性,或者是满足消费者欲望的程 度。马歇尔认为商品的价值由产品的效用决定,而产品的 效用大小则是由该类商品的供求状况所决定,认为商品的 边际效用呈递减状态。这是马歇尔的重要观点之一。
在此例中,对国家Ⅰ来说,随着进口Y商品和出口X商
品数量的增加,国内市场上Y商品的数量在增加而X的数 量则在减少。其结果是,X商品因数量减少而效用提高,
第七章 贸易提供曲线和贸易条件
.
理论前提:
1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 2 穆勒相互需求论 3 马歇尔相互需求论
.
一、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一)比较成本论概述
李嘉图则认为,一国不仅可以依据绝对优势原则参 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 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 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 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 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 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 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提供曲线

S W
对国际贸易分析的基础是需求对供给的影响作用
2012-3-17
高杰课件
5
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
小 麦 ( w )
C E N
C
’
E1
T
PS/PW=1 T1 A PS/PW=1/2 PS/PW=1/2.5
60 40 20
D
0
20
40
60
S
均衡
2012-3-17
一般均衡分析
6
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
1 3 2 2
2012-3-17
高杰课件
2
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又称为相互需求曲线,是指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 水平下,为了进口某一种商品而愿意出口的本国商品数量 该理论由马歇尔和埃奇沃斯提出,用于对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 理论进行分析
小 麦 ( 小 w 麦 )
C
国
( )
E D A G F I1 C I2
第二节 均衡国际贸易条件的决定
一、局部均衡分析:供求曲线 考察一种商品或一个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的确定,称 之为局部均衡分析,下图中纵轴为两种产品的相对价 格,横轴为丝绸的数量
SA PS/PW P3 P2 P1 0 C 出口 E A DC Q1 (a) QS SC PS/PW A2 C1 C2 A1 0 (b) 贸易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均衡分析
2012-3-17 高杰课件 9
第四节 基于偏好差异的国际贸易
Pd Y B E’ I’ S’ I C S1 E D S I0 I1 Pw X P’d
0
A
2012-3-17
高杰课件
10
国提供曲线 R Pw/Ps=1 E Pw/Ps=1/2
对国际贸易分析的基础是需求对供给的影响作用
2012-3-17
高杰课件
5
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
小 麦 ( w )
C E N
C
’
E1
T
PS/PW=1 T1 A PS/PW=1/2 PS/PW=1/2.5
60 40 20
D
0
20
40
60
S
均衡
2012-3-17
一般均衡分析
6
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
1 3 2 2
2012-3-17
高杰课件
2
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又称为相互需求曲线,是指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 水平下,为了进口某一种商品而愿意出口的本国商品数量 该理论由马歇尔和埃奇沃斯提出,用于对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 理论进行分析
小 麦 ( 小 w 麦 )
C
国
( )
E D A G F I1 C I2
第二节 均衡国际贸易条件的决定
一、局部均衡分析:供求曲线 考察一种商品或一个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的确定,称 之为局部均衡分析,下图中纵轴为两种产品的相对价 格,横轴为丝绸的数量
SA PS/PW P3 P2 P1 0 C 出口 E A DC Q1 (a) QS SC PS/PW A2 C1 C2 A1 0 (b) 贸易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均衡分析
2012-3-17 高杰课件 9
第四节 基于偏好差异的国际贸易
Pd Y B E’ I’ S’ I C S1 E D S I0 I1 Pw X P’d
0
A
2012-3-17
高杰课件
10
国提供曲线 R Pw/Ps=1 E Pw/Ps=1/2
国际贸易学提供曲线ppt课件

Y商品则因数量增加而效用下降。使得国家Ⅰ出口同样数
量的X商品必须换回比以前更多数量的Y商品,这才能使 它愿意继续扩大这种国际间的贸易。
27
另一方面,从商品的成本角度分析。 商品的价格由生产成本决定,而生产成本的
高低则与商品的产量密切相关。对国家Ⅰ来说, 随着X出口数量的增加,国内产量必须要增加, 由于总产量的增加,使商品X的生产成本不断 提高,其价格也随之提高,这就决定了用一定 数量的X商品必须交换更多的Y商品,国家Ⅰ 才愿意继续扩大进出口数量。
马歇尔相互需求论穆勒相互需求论一比较成本论概述李嘉图则认为一国不仅可以依据绝对优势原则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
第七章 贸易提供曲线和贸易条件
马歇尔的观点与穆勒的观点几乎一致。但马歇尔是用几
何图形阐述他的上述观点的。
.
9
(一)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
两个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所接受的贸易条件,必 须是对双方都有利的贸易条件,这种贸易条件必须 被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这种范围在两国国内交换 比例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
举个例子分析,假设用毛呢交换钢铁,英国国内交 换比例为10∶15,德国国内交换比例为10∶20,所以 两国的毛呢交换钢铁的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就限定在 10∶15~10∶20这个上下限之间。
马歇尔用几何图形对互利贸易条件作了解释。
10
图1 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
y
英国国内交换比例
E
毛
10:15 (上限)
呢
数
量 英国不参加贸易的区域 互利贸易区
量的X商品必须换回比以前更多数量的Y商品,这才能使 它愿意继续扩大这种国际间的贸易。
27
另一方面,从商品的成本角度分析。 商品的价格由生产成本决定,而生产成本的
高低则与商品的产量密切相关。对国家Ⅰ来说, 随着X出口数量的增加,国内产量必须要增加, 由于总产量的增加,使商品X的生产成本不断 提高,其价格也随之提高,这就决定了用一定 数量的X商品必须交换更多的Y商品,国家Ⅰ 才愿意继续扩大进出口数量。
马歇尔相互需求论穆勒相互需求论一比较成本论概述李嘉图则认为一国不仅可以依据绝对优势原则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
第七章 贸易提供曲线和贸易条件
马歇尔的观点与穆勒的观点几乎一致。但马歇尔是用几
何图形阐述他的上述观点的。
.
9
(一)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
两个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所接受的贸易条件,必 须是对双方都有利的贸易条件,这种贸易条件必须 被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这种范围在两国国内交换 比例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
举个例子分析,假设用毛呢交换钢铁,英国国内交 换比例为10∶15,德国国内交换比例为10∶20,所以 两国的毛呢交换钢铁的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就限定在 10∶15~10∶20这个上下限之间。
马歇尔用几何图形对互利贸易条件作了解释。
10
图1 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
y
英国国内交换比例
E
毛
10:15 (上限)
呢
数
量 英国不参加贸易的区域 互利贸易区
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ppt课件

25
一、出口贫困增长的图形分析
Y
CⅠ
C’
Ⅱ
PPC1向外扩张PPC2,生产点A外移到A’ 贸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世界价格线从TW移至TW’,消费点从C下降
到C’ 出口增加,价格(贸易条件)下降,单位出 口换得的进口下降,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A’
A
PPC2
Tw’
PPC1
O
26
X
Tw
复习与思考,第9题: 试画出出口贫困增长的图形并作出分析
27
二、出口贫困增长的条件和案例
(一)出口贫困增长的条件 1.单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 2.国际市场上的大国,出口商品为初级产品,供求
引起国家价格波动 3.产品价格弹性小,不因价格变化影响销量 4.出口导向型经济,严重依赖出口
只有上述条件具备时,出口的贫困增长才会发生。 否则,则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O’(DB’,C’F)
贸易无差异曲线: 一国在福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无数进出口
组合点的轨迹。 复习与思考,第5题: 试用图形说明贸易无差异曲线并进行推导
14
二、提供曲线的作图及说明
供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价格 提供曲线的实质就是相互需求曲线 提供曲线是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
迹的集合。 提供曲线的作图基础是既有出口也有进口的,一国
5
相互需求方程式
价格区域图解
15Y
(A国换Y产品)
16Y
10X
17Y
18Y
19Y
20Y
(B国换X产品)
双方相互需求强度取决于:对商品的偏好和实际收入 6
相互需求方程式
价格射线离哪个国家的国 内价格比率线越近,则该 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 益便越小。
一、出口贫困增长的图形分析
Y
CⅠ
C’
Ⅱ
PPC1向外扩张PPC2,生产点A外移到A’ 贸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世界价格线从TW移至TW’,消费点从C下降
到C’ 出口增加,价格(贸易条件)下降,单位出 口换得的进口下降,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A’
A
PPC2
Tw’
PPC1
O
26
X
Tw
复习与思考,第9题: 试画出出口贫困增长的图形并作出分析
27
二、出口贫困增长的条件和案例
(一)出口贫困增长的条件 1.单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 2.国际市场上的大国,出口商品为初级产品,供求
引起国家价格波动 3.产品价格弹性小,不因价格变化影响销量 4.出口导向型经济,严重依赖出口
只有上述条件具备时,出口的贫困增长才会发生。 否则,则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O’(DB’,C’F)
贸易无差异曲线: 一国在福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无数进出口
组合点的轨迹。 复习与思考,第5题: 试用图形说明贸易无差异曲线并进行推导
14
二、提供曲线的作图及说明
供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价格 提供曲线的实质就是相互需求曲线 提供曲线是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
迹的集合。 提供曲线的作图基础是既有出口也有进口的,一国
5
相互需求方程式
价格区域图解
15Y
(A国换Y产品)
16Y
10X
17Y
18Y
19Y
20Y
(B国换X产品)
双方相互需求强度取决于:对商品的偏好和实际收入 6
相互需求方程式
价格射线离哪个国家的国 内价格比率线越近,则该 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 益便越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8年,他出版了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 在书中他论述了他的“相互需求原理(或如其自 称的“相互需求方程式”)。
.
(1)互惠贸易的范围
穆勒认为:交易双方在国内市场有各自的交换比例, 在世界市场上,两国商品交换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 例(即贸易条件),这一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 交换比例之间,才对贸易双方有利。
.
二、 相互需求论
相互需求论实质上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是比较利 益理论的补充。穆勒和马歇尔是相互需求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穆勒首先 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马歇尔以几何的方法对此理论作了进一步分析和 阐述。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年)是英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物, 是李嘉图的追随者,也有人称他是“最后一个古 典主义者”。
.
7.1 一国的提供曲线
(一)提供曲线的定义
一国的提供曲线(或称相互需求曲线)表示该 国所有可能的相对价格水平上愿意在国际市场上 购进和卖出的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数量。它表明 一国的进出口意向随着商品相对价格(贸易条件) 的变化而变化。
(二)提供曲线的推导
提供曲线是由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 线以及可发生贸易的各种不同的相对价格推导出 来的,这种方法也被称为贸易三角方法,具体如 下图: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一句话: “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 .
.
(二)简评
1、比较成本论在更广的范
围里推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
易的开展。
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坚持了劳动价值论。
3、比较成本论是建立在一 系列的假设前提基础上的,把 多变的经济世界抽象成静止的 均衡的世界不符合当代的实际 情况,是它的局限性 。
.
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
阿费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1924
年),英国经济学家,是新古典学派或称剑桥学
派的奠基者。他研究了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并
在1878年问世的代表作《对外贸易纯理论》中首
先以几何曲线阐释穆勒的相互需求说。
马歇尔指出,在国际贸易中,两国产品的交换形成了一 个国际交换比例,即国际贸易条件,或称相对价格。这个 贸易条件是指互利贸易条件,它必须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 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
.
(二)评价
1、穆勒的理论解决了国际 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 问题,发展了李嘉图的理论, 使得比较成本学说成为更加 完整的理论。这也被人们称 作是穆勒理论的一个“重大 贡献”。 2、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只 能说明经济规模相当,而且 双方需求对国际交换比率给 予重大影响的两国贸易,这 种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 3、穆勒的相互需求均衡以 物物交换为前提,与现实大 相径庭。
.
图7-3 贸易均衡的实现
.
7.3 提供曲线的移动
实际上,提供曲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 间的推移,两国的调整将导致提供曲线的发生改 变。
马歇尔用几何图形对互利贸易条件作了解释。
.
图1 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
y
英国国内交换比例
E
毛
10:15 (上限)
呢
数
量 英国不参加贸易的区域 互利贸易区
G
10·
A·
·
德国国内交换比例
B
10:20 (下限)
德国不参加贸易的区域
O
·
·
15
20
钢铁数量
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 x
21
.
(二)相互需求均衡决定贸易条件
第七章 贸易提供曲线和贸易条件
.
理论前提:
1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 2 穆勒相互需求论 3 马歇尔相互需求论
.
一、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一)比较成本论概述
李嘉图则认为,一国不仅可以依据绝对优势原则参 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 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 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 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 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 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 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相互需求均衡就是指相互供求相等来自 穆勒用相互需求方程式说明贸易条件(一国出口商品的
价格除以进口商品的价格)或国际交换比例的决定,而 马歇尔则是用提供曲线解释贸易条件或国际交 换比例。
下面对提供曲线进行介绍,并通过提供曲线来 解释贸易条件或国际交换比例
.
主要内容:
1 提供曲线的含义及推到方法 2 贸易均衡 3 提供曲线的移动
.
图7-1 两种可能的贸易条件下的贸易三角
a)
b)
.
图7-2 不同贸易条件和提供曲线上的进口-出口组合
.
7.2 贸易均衡
将两国的提供曲线置于同一张图形中,如图7-3 所示,我们就可以解释贸易均衡和贸易条件的均 衡(equilibrium terms of trade)。贸易在E点 实现均衡,均衡贸易条件TOT E 用从原点出发的通 过原点的射线的斜率来表示。
马歇尔的观点与穆勒的观点几乎一致。但马歇尔是用几
何图形阐述他的上述观点的。
.
.
(一)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
两个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所接受的贸易条件,必 须是对双方都有利的贸易条件,这种贸易条件必须 被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这种范围在两国国内交换 比例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
举个例子分析,假设用毛呢交换钢铁,英国国内交 换比例为10∶15,德国国内交换比例为10∶20,所以 两国的毛呢交换钢铁的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就限定在 10∶15~10∶20这个上下限之间。
穆勒认为一切贸易都是商品的交换,一方出售 商品便是购买对方商品的手段,即一方的供给便 是对对方商品的需求,所以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 互需求。
一国对另一国出口的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强,而 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则贸易条件 对该国越不利,该国的的贸易利得越小;反之, 则贸易条件对该国越有利,该国贸易利得越大, 这就是相互需求法则。
(2)贸易利得的分配
穆勒认为: 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贸易利 得的大小取决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的范围(即 互惠贸易范围)的大小。而贸易利得的分配中孰多 孰少,则取决于具体的国际交换比例。国际间商品 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 不利,本国分得的贸易利得越少。
.
(3)相互需求法则
.
(1)互惠贸易的范围
穆勒认为:交易双方在国内市场有各自的交换比例, 在世界市场上,两国商品交换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 例(即贸易条件),这一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 交换比例之间,才对贸易双方有利。
.
二、 相互需求论
相互需求论实质上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是比较利 益理论的补充。穆勒和马歇尔是相互需求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穆勒首先 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马歇尔以几何的方法对此理论作了进一步分析和 阐述。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年)是英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物, 是李嘉图的追随者,也有人称他是“最后一个古 典主义者”。
.
7.1 一国的提供曲线
(一)提供曲线的定义
一国的提供曲线(或称相互需求曲线)表示该 国所有可能的相对价格水平上愿意在国际市场上 购进和卖出的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数量。它表明 一国的进出口意向随着商品相对价格(贸易条件) 的变化而变化。
(二)提供曲线的推导
提供曲线是由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 线以及可发生贸易的各种不同的相对价格推导出 来的,这种方法也被称为贸易三角方法,具体如 下图: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一句话: “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 .
.
(二)简评
1、比较成本论在更广的范
围里推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
易的开展。
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坚持了劳动价值论。
3、比较成本论是建立在一 系列的假设前提基础上的,把 多变的经济世界抽象成静止的 均衡的世界不符合当代的实际 情况,是它的局限性 。
.
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
阿费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1924
年),英国经济学家,是新古典学派或称剑桥学
派的奠基者。他研究了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并
在1878年问世的代表作《对外贸易纯理论》中首
先以几何曲线阐释穆勒的相互需求说。
马歇尔指出,在国际贸易中,两国产品的交换形成了一 个国际交换比例,即国际贸易条件,或称相对价格。这个 贸易条件是指互利贸易条件,它必须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 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
.
(二)评价
1、穆勒的理论解决了国际 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 问题,发展了李嘉图的理论, 使得比较成本学说成为更加 完整的理论。这也被人们称 作是穆勒理论的一个“重大 贡献”。 2、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只 能说明经济规模相当,而且 双方需求对国际交换比率给 予重大影响的两国贸易,这 种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 3、穆勒的相互需求均衡以 物物交换为前提,与现实大 相径庭。
.
图7-3 贸易均衡的实现
.
7.3 提供曲线的移动
实际上,提供曲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 间的推移,两国的调整将导致提供曲线的发生改 变。
马歇尔用几何图形对互利贸易条件作了解释。
.
图1 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
y
英国国内交换比例
E
毛
10:15 (上限)
呢
数
量 英国不参加贸易的区域 互利贸易区
G
10·
A·
·
德国国内交换比例
B
10:20 (下限)
德国不参加贸易的区域
O
·
·
15
20
钢铁数量
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 x
21
.
(二)相互需求均衡决定贸易条件
第七章 贸易提供曲线和贸易条件
.
理论前提:
1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 2 穆勒相互需求论 3 马歇尔相互需求论
.
一、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一)比较成本论概述
李嘉图则认为,一国不仅可以依据绝对优势原则参 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 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 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 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 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 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 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相互需求均衡就是指相互供求相等来自 穆勒用相互需求方程式说明贸易条件(一国出口商品的
价格除以进口商品的价格)或国际交换比例的决定,而 马歇尔则是用提供曲线解释贸易条件或国际交 换比例。
下面对提供曲线进行介绍,并通过提供曲线来 解释贸易条件或国际交换比例
.
主要内容:
1 提供曲线的含义及推到方法 2 贸易均衡 3 提供曲线的移动
.
图7-1 两种可能的贸易条件下的贸易三角
a)
b)
.
图7-2 不同贸易条件和提供曲线上的进口-出口组合
.
7.2 贸易均衡
将两国的提供曲线置于同一张图形中,如图7-3 所示,我们就可以解释贸易均衡和贸易条件的均 衡(equilibrium terms of trade)。贸易在E点 实现均衡,均衡贸易条件TOT E 用从原点出发的通 过原点的射线的斜率来表示。
马歇尔的观点与穆勒的观点几乎一致。但马歇尔是用几
何图形阐述他的上述观点的。
.
.
(一)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
两个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所接受的贸易条件,必 须是对双方都有利的贸易条件,这种贸易条件必须 被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这种范围在两国国内交换 比例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
举个例子分析,假设用毛呢交换钢铁,英国国内交 换比例为10∶15,德国国内交换比例为10∶20,所以 两国的毛呢交换钢铁的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就限定在 10∶15~10∶20这个上下限之间。
穆勒认为一切贸易都是商品的交换,一方出售 商品便是购买对方商品的手段,即一方的供给便 是对对方商品的需求,所以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 互需求。
一国对另一国出口的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强,而 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则贸易条件 对该国越不利,该国的的贸易利得越小;反之, 则贸易条件对该国越有利,该国贸易利得越大, 这就是相互需求法则。
(2)贸易利得的分配
穆勒认为: 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贸易利 得的大小取决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的范围(即 互惠贸易范围)的大小。而贸易利得的分配中孰多 孰少,则取决于具体的国际交换比例。国际间商品 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 不利,本国分得的贸易利得越少。
.
(3)相互需求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