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秦汉时期的政治: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郡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2、秦汉时期的经济3、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秦始皇复习建议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般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考查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基本特点。

复习时要注意把握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一般高考会考查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措施。

秦汉时期的思想,注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要将其放在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进行掌握。

知识清单秦朝两汉时间秦朝(公元①年~公元前207年)西汉(公元前202~9年)东汉(25~220年)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②制、③制、④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加强(⑥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政和战乱又严重破坏经济通过统治者对政策的调整(⑦),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丝绸之路开辟文化通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⑤,加强了思想控制经过董仲舒的发展,儒家学说开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⑧思想参考答案:1、①前221,②皇帝,③三公九卿,④郡县,⑤焚书坑儒,⑥推恩,⑦休养生息,⑧正统。

考点聚焦考点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至高无上的皇帝制秦王嬴政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由皇帝控制。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监察百官;又设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跟踪检测评估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重庆模拟]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日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

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解析:“治民之基”体现了管理百姓的作用,而不是自治性质,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乡里体制”不属于中央官制任免的范围,故B项错误;“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多数属于政治管理的范畴,故C项错误;“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既包含有宗法的职能,也有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故D项正确。

答案:D2.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解析:郡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不能消除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郡的划分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C3.[2020·云南昆明高三复习诊断]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

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 B.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C.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可知秦朝“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便于充实关中地区的人口,从而提升关中地区的地位,故选C 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强化关中地区的地位,而不是强调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排除A项;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关中地区的发展,而未涉及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强化关中地区的地位,而不是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课时练习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课时练习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课时规范xx4xxxx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它赋予了君主以天然的政治领袖和道德领袖的双重权威人格,否定了民众作为独立的政治主体的存在意义,从而在理论上堵塞了近代民主法制制度产生的道路。

”这里的“它”指的是()A.郡县制B.分封制C.xx法制D.君主专制2.“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3.(2018天津河北质检)秦始皇始置,权重而秩尊。

西汉沿置,以监察、执法为主要执掌,位上卿。

此官职应该是()A.丞相B.xxC.御史大夫D.郡守4.“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

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A.xx时期的“三公”B.xx时期的“中xx”C.xx时期的“xx”D.xx时期的“二府”5.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

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

这说明察举制()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D.官吏选拔标准趋向客观6.魏晋时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进而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

这反映了()A.君主的权力被削弱B.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C.专制下的权力转移D.秘书机构权力过度膨胀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秦汉时期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秦汉时期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秦汉时期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丰台区一模)据里耶秦简记载,秦朝县下属机构定期制作所在机构集簿,并根据要求上呈县廷。

与之相应,县、郡也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总报送上级官府,以便上级掌握政情及开展管理,并据此对下级进行考课。

该做法()A.实现了对基层组织的有效治理B.有利于提升地方官员文化素养C.促进社会群体共同意识的凝聚D.为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2.(2024•赣州模拟)秦汉时期,皇帝的决策一般经过以下程序:皇帝将问题交给有关机构和臣下讨论,提出方案,经皇帝批准,交由御史府拟定诏、制、敕、令,再经丞相副署后传送有关部门执行。

这()A.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C.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3.(2024•江苏模拟)公元前227年秦南郡郡守散发家长式告诫文告。

“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是以圣王作法度,以矫端民心……凡法律令者,以教道(导)民,去其邪避(僻)……而使之之于为善殹(也)。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法家学说在秦朝占据统治地位B.文告维护了儒家主张的价值观C.先秦时期出现德治与法治之争D.出现了法家律令儒家化的趋势4.(2024•丹东模拟)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博士官职。

这些博士缺乏传世文献记载,今尚知名的只有17人,他们大多是儒生,其职责是“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但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

究其原因是()A.百家争鸣的延续B.治国理念的影响C.太学教育的发展D.制约皇权的需要5.(2024•广西模拟)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到:“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他是在肯定秦朝()A.实行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B.开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C.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D.进行分类登记的户籍制度6.(2024•唐山二模)据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简记载,公元前215年,一位名叫“尊”的益阳县女子,因在交易活动中拒收法定货币半两钱,被当地县令、县丞与令史集体判处弃市之刑(在闹市处死,并暴尸于众)。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后限时集训(三)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C[根据材料对派出制度的阐述可知并没有削弱地方权力,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秦统一后在全国实施郡县制,同时设监郡御史监察一郡地方官吏,这些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的方法,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故C项正确;根据郡县制的规定,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但不能保证维护大一统的局面,故D项错误。

]2.(2019·内江一模)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这说明分封制在汉初仍有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C项;“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

]3.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这主要说明( )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A[郡县制和察举制下官员的任免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缘,所以说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故选A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故排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中央集权的变化有主要影响,但促进社会转型夸大了其作用,故排除C项;地方势力对集权的发展有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故排除D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秦汉时期的政治一、知识梳理4/ 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A【答案】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海南高考·33.(2017·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而判断孝廉、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 (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B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D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B【答案】,垂二千年而弗能改□□□□“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4.《读通鉴论》曰:)(句中省略处应填入矣。

”D.行省制度C.郡国并行BA.分封之制.郡县之制【答案】B二、基础练习,“皮币”称为汉武帝时,)·1·1.(2019全国高考卷25.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千户侯”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而当时一个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三、巩固练习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 A.加强了货币管理.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B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诸侯实力C表1【答案】C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项中能2017.2(·2)浙江高考4.·公元纪年郡级政区皇帝纪年)(体现该论断的是前195年郡汉高帝十二年15 .郡县制与刺史制 B A.皇帝制与郡县制24郡汉文帝十六年164前年D.丞相制与刺史制.皇帝制与封国制C4/ 2.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D【答案】)(.《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5 D.宗法制.井田制B.分封制 C A.郡县制)( 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表【答案】A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6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秦汉时期的政治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秦汉时期的政治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1.(2019·北京海淀区高三模拟,20)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官职时说:“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察政事得失)。

”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 )A.秦朝的丞相B.西汉的尚书令C.北宋的枢密使D.明朝的首辅答案 A解析由“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察政事得失)”可知这一官职和丞相相符,故A项正确。

2.(2018·曲靖一中高考适应月考四,24)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

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分封,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主要是因为郡县制能( )A.加强专制主义B.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C.加强中央集权D.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管理答案 C解析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专制独裁,郡县制有利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A项错误;分封制和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官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郡县制不仅管理地方的军事还管理地方的行政,故D项错误。

3.《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答案 B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丞相诸大臣……天下之事……皆决于上”即可选出B项。

A项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旨,题目中未涉及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等史实,故排除A、C、D三项。

4.(2019·桂林模拟,24)《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

”据此判断,嬴政时,铸“半两”意在( )A.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B.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C.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D.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答案 C解析材料天圆地方仅表明天子顺承天意,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天尊地卑”等级秩序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天圆地方是天子统治天下的哲学基础,体现了天子顺承天意,至高无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半两”钱表达了天子与天地的关系,故D项错误。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3走向“大一统”_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课题综合检测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3走向“大一统”_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课题综合检测含解析

课题综合检测(三)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秦代郡级政区的幅员与自然地理区域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或者是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或者数郡组成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少数情况下一郡包含几种不同的地貌类型。

这一划分( )A.侧重于军事和边防管理B.以自然地理环境为依据C.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D.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D[材料表明秦代郡级政区的划分尊重自然区域的关系,这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当时的划分是以山川地理为依据,排除B项;当时国家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C项。

]2.(2020·广州三模)汉武帝时期刺史的职责有监督“二千石(郡守)”选署不平,任人唯亲一项,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此项目。

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选官制度的变革C.中央集权趋势的加强D.专制皇权的强化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官员不可能通过任人唯亲的方式产生,因此,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此项目,故选B项;汉代、唐代儒学都占正统地位,A项不能说明变化的原因,排除;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任人唯亲一项”,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加强,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君主权力的强化无关,排除D项。

] 3.(2020·济宁模拟)客卿是战国时期对到其他诸侯国被委以重任的人才的通称。

下面是当时秦国重用的客卿及其事迹简表。

该表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A.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推进改革B.重视引进人才促进了统一大业C.通过笼络人才削弱其他国家D.以重用外来人才打击本国贵族B[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众多被秦国所重用的客卿的主要事迹,大都涉及秦国的富强和统一六国的计谋,据此可知,这反映出秦国比较重视引进外来人才,以促进其统一六国的大业,故选B项;表格中所列诸多客卿的主要事迹,不仅涉及秦国的改革,还有统一六国的计谋,排除A项;秦国大量重用客卿,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统一六国的宏大志向,而不仅仅是削弱其他国家,排除C项;通过题干表格中所列举的诸多客卿的事迹可知,其活动内容与打击本国贵族无关,排除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

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

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 )A.受宗法传统影响B.极力推广分封制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解析:选A 秦王嬴政让东周君“祭祀先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嬴政深受宗法传统的影响,故A项正确;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的目的在于让其“祭祀先祖”,而不在于极力推广分封制,且秦朝推行郡县制,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秦王嬴政加强中央集权的任何措施,故C项错误;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与扩展王朝疆域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昆明一中测试)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解析:选C 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解析:选C 依据所学,秦朝郡县制下,郡守与县令皆由皇帝任命,而非地方推荐,故A项错误;秦朝时采用“殿最”制考核官员,而非世代镇守,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便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县令由皇帝任命,而非郡守任命,故D项错误。

4.(2019·长郡中学调研)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证实了秦代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这表明秦朝( )A.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B.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C.农本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D.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解析:选A 根据材料“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十余种”,表明秦律注重经济关系的调整,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秦律中农工商皆有涉及,故B项错误;农本观念受到严重冲击,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法律与经济的关系,故D项错误。

5.如果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经济的形成B.权力结构的变革C.思想专制的加强D.宗法观念的破坏解析:选B 封建经济并不能决定最高统治者与地方官员的关系,且封建经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成型,故A项错误;从西周至秦朝,古代中国的官制历经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由世袭变为中央任命,其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故B项正确;思想专制并不会影响皇帝与地方官员的关系,故C项错误;宗法观念的破坏只是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关系出现隔阂的直接而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6.嬴政认为,给死去的王上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很不合适的事情。

称帝时,他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并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这一做法( ) A.正式终结了古代谥号制度B.旨在确立皇帝的无上权威C.是宗法制发展的必然趋势D.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辖解析:选B 由材料“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知皇帝独尊的身份,旨在确立皇帝的无上权威,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2019·柳州联考)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B.加强了君主专制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晚期多为同姓诸侯王,随着同姓诸侯王势力的增强,威胁到皇权统治,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诸侯王,与中央的皇权加强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中消除边疆威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8.(2019·唐山考试)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

这一措施( ) 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C.是“无为而治”的具体体现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解析:选A 由材料“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可知西汉初年对封国权力的制约,防范封国的实力膨胀,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体现,排除。

9.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

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 A.成为一级地方长官B.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C.随意处罚违纪官员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解析:选B 西汉的刺史负责监察,不是地方一级长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说明代表中央进行监察,具有明确的职责,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刺史级别不高,具有位卑权重的特点,故D项错误。

10.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解析:选C 根据材料“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负责监督监察御史,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权,并不是固定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

11.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解析:选B 结合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题中的“微臣”“私臣”逐渐获得实权,这与汉代“中朝”的特点相符,B项正确。

12.有学者说,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

这是因为汉代( )A.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B.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C.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D.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汉代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汉代通过察举制和征辟制,使一些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故A项正确;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是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选官制,没有体现人们的参政情况,故C项错误;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是在隋唐时期,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

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除京畿附近由中央内史直接控制外,其余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36郡。

汉初约有60郡,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40余郡,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部分地区。

诸侯王国“外有君臣之名,内有敌国之实”,汉天子所领仅15郡。

汉武帝以后,郡不断扩大,至西汉末年大郡领县30~50个,而诸侯王国,大国最多领10余县,小国仅3~4县,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已。

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往往郡国并称,实际郡大于国。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根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

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

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6分)(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西周分封制的意图来考虑,西周通过分封同姓兄弟或亲信来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维护西周统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来概括。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来概括;第二小问,从郡县制的作用来回答。

第(3)问,首先是先叙述再评论,史论结合,要求对秦汉时期的政治变革有全面系统的把握,可将这一时期的变化分成秦汉、汉初、汉武帝三个时期加以评述。

答案:(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

(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

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地方仍有较大权力)。

(3)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以后,郡得以扩大,诸侯王的辖区和权力缩小,中央集权加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一帝国时代——摘编自胡孝文等《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从上表中提取秦汉与罗马帝国的相关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帝国时代”的特征进行阐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