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解析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解析一、初中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课文《登勃朗峰》也是他的作品。
B.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其中《父亲的病》一文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
C. 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本依据,在读剧本时,可以采用梳理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关注舞台说明等策略来帮助领悟剧本精髓。
D. 谦辞和敬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说“拙见”,请教他人时多说“赐教”,询问别人的姓名常用“贵姓”。
【答案】 B【解析】【分析】B.“其中《父亲的病》一文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述有错误。
应改为“其中《藤野先生》一文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
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元丰六年、庆历四年、崇祯五年等都是采用年号纪年法。
B. 家君、鄙人、晚生、世先生等词语都表示谦称。
C.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被称为“永嘉四灵”,因为他们的名或号都有“灵”字。
D.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不同朝代典型的文学样式。
【答案】 B【解析】【分析】B“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尊称;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五年级语文知识积累《三国演义》知识点及练习题

五年级语文知识积累《三国演义》知识点及练习题第一部分:知识点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用双股锏的刘备,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和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
例如: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计。
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8.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周瑜、曹操。
9.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三顾茅人物及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
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人物及故事: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
10.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
第二部分:单选题1.王允通过谁使董卓与吕布反目?A.曹操B.袁绍C.貂蝉D.孙尚香2.庞统殒命何处?A.白门楼B.落凤坡C.三江口D.铜雀台3.谁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A.徐庶B.赵云C.曹仁D.蔡瑁4.官渡之战中是谁离开袁绍改投曹操使得曹操扭转战局?A.荀攸B.贾诩C.曹洪D.许攸5.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属下哪位将军单骑救幼主?A.马超B.魏延C.赵云D.黄忠6.谁大闹长坂坡?A.赵云B.吕布C.张飞D.甘宁7.谁前往东吴单刀赴会平安而返?A.赵云B.鲁肃C.关羽D.姜维8.马谡失守何处?A.汉中B.街亭C.公安D.荆州9.木牛流马是谁制造的?A.司马懿B.曹真C.诸葛亮D.姜维10.曹操为何发兵徐州攻打陶谦?A.报杀兄之仇B.报杀妻之仇C.报杀子之仇D.报杀父之仇11.荆州落入东吴之手,关羽兵败,退守何处?A.麦城B.襄阳C.江夏D.公安12.脑后有反骨的是谁?A.魏延B.董卓C.袁绍D.曹操13.孔明死后,蜀军用孔明的木人像惊走了谁?A.陆逊B.司马懿C.鲁肃D.孟获14.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的是谁?A.司马懿B.许攸C.陆逊D.吕蒙15.布下八阵图以退吴军的是谁?A.徐庶B.庞统C.郭嘉D.诸葛亮、16.姜维兵败何处?A.三江口B.上方谷C.牛头山D.玉泉山17.诸葛亮派往东吴劝孙权退兵的是?A.马超B.孟获C.邓芝D.蒋干18.蛮王孟获共被诸葛亮擒获几次?A.五B.九C.七D.八19.诸葛孔明用什么计策大破藤甲军?A.火烧B.水淹C.落石D.滚木20.诸葛孔明用什么计策使得司马仲达退兵?A.反间计B.苦肉计C.离间计D.空城计第三部分:解答题1.简述《三国演义》中一个带“三”字的故事(如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三气周瑜等)答:例“三顾茅庐”:徐庶走马荐诸葛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名人评三国演义的句子

名人评三国演义的句子
1.'三国演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小说,它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精彩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再现了中国历史上的那个动荡时期。
' - 鲁迅
2. '《三国演义》是一本充满传奇色彩的小说,其中的故事情节极为丰富,人物形象深刻,篇幅长达数百万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 鲁迅
3.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历史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表现出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
' - 钱钟书
4.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它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必然性,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经典之作。
' - 老舍
5. '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小说,它生动地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小说。
' - 杨绛
6.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刻画,展现出了人性的真实面貌和历史的必然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珍品。
- 1 -。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一、背景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它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斗争和英雄们的壮丽事迹。
本文将从中国著名作家的角度出发,对三国演义进行评价。
二、张爱玲:史诗般的魅力张爱玲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她在小说创作中表达了对三国演义的积极评价。
她认为,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更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智慧的启示。
张爱玲特别欣赏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各类英雄形象,她认为这些形象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构成了一个真实而又立体的历史世界。
在张爱玲看来,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不仅仅是历史人物,更是人类精神的象征。
正是这些英雄们的壮丽事迹,激励着后人去追求真善美,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张爱玲认为,三国演义通过对英雄们的描写,展示了人性在复杂环境中的抉择和斗争,体现了人类精神的高度。
三、鲁迅:社会现实的映射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也非常独特。
他将三国演义视为一个社会现实的映射,通过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局和人心的百态。
鲁迅指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们既有伟大的品质,又有深深的缺陷。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他们不得不以残酷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残酷性和无情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通过对这些英雄形象的刻画,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类本性的复杂。
四、金庸:史诗般的想象力金庸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之一,他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也非常高。
在他的作品中,金庸常常以三国演义为素材,将其中的英雄形象引入到武侠世界中,创造出充满想象力和冒险精神的故事。
金庸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具有史诗般的魅力和想象力。
他特别欣赏三国演义中的谋略和智慧,认为这些英雄们的智勇才智,是他所推崇和追求的完美人格。
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常常以这些英雄形象为基础,创造出许多儿时读者所熟知和喜爱的角色。
评鲁迅对《三国演义》的看法

评鲁迅对《三国演义》的看法作者:杨彪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8期内容摘要: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对《三国演义》的看法,称其“太实则近腐”、“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对《三国演义》总体上呈贬斥的态度对后人看待《三国演义》或多或少产生了影响,但是反观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就会发现其评价是有失偏颇的,或者说是与事实有矛盾之处的。
关键词:鲁迅《三国演义》评价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中国小说史书的先例,在《史略》中鲁迅将中国的众多古典小说纳入其中,《三国演义》也不例外,而让人们特别注意的是,一向以来被认为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史略》中并没有得到认可。
鲁迅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并不高,肯定性的评价是极少的。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对《三国演义》有这样的评价,“然据旧史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淆,故明谢既以为‘太实则近腐’,清章学诚又病其‘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也。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慨,时时如见矣。
”[1]鲁迅在这里直接引用前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说明其同样也认同在虚实方面《三国演义》所出现的弊病。
而对于人物描写,鲁迅觉得“亦颇有失”,认为作者在描写人物的主要特点时反而弄巧成拙使人物显得“不像”其该有的形象。
鲁迅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并不多,除了《中国小说史略》中的一笔,还只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提及到过。
《变迁》中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与在《史略》中的评价基本一致,只是在《变迁》中鲁迅更加具体的指出了他所认为《三国演义》存在的弊病。
鲁迅将弊病分为三点,其一,虚实混杂的叙事容易招人误会;其二,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也没有,而写坏的人,又一点好处也没有;其三,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作者想要表现的和作者最终呈现给读者的不能一致。
在《史略》和《变迁》中,我们得以了解鲁迅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不高是确有实事,而是否《三国演义》真就像鲁迅先生所评价的“一文不名”,还需要我们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进行审视,而不仅仅因为鲁迅先生本人的影响力而改变。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一、张晋
张晋是中国近代文学家,他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小说,也是伟大的历史史诗。
他说:“古今中外小说,没有比《三国演义》更动人的了。
这部作品不仅巧妙地混合了戏剧与叙事,传神地描绘了人物形象,更融入了古代智慧,是一部无可比拟的文学名著。
”
二、郭沫若
郭沫若是中国当代文学家,他把《三国演义》比喻为“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颗流芳百世的明珠。
”他认为,《三国演义》在写作、构思、观念、情节、人物形象、历史铺垫、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成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绝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杰作之一。
三、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他把《三国演义》比喻为“国之骄兵!”他说:“三国演义,谁不爱?句句活生生,行行洋洋,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第一奇葩。
”他认为,《三国演义》与其它文学作品不同,在那些重要地方,它有着它独特的语言风格,句句明快,行行富有哲理,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之一。
- 1 -。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一、初中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1.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躲在箱子里睡觉时,不料一只大鹰将箱子叼走,还把箱子掉进了海里。
B. 《简·爱》中女主人公自尊、独立的性格的形成,是与她童年的幸福生活分不开的。
C. 青面兽杨志潜心仕途,但先丢了花石纲,后又丢失生辰纲,不得不落草并投奔梁山,最终在征方腊时病逝。
D. 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刻画了很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
书中所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实则是对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答案】 B【解析】【分析】B项,“是与她童年的幸福生活分不开的”错。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童年是不幸的。
故答案为:B【点评】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12部(类)中外文学名著。
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2.下列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一个“绝”字,传出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种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B. 古代仁人贤士多有闲情雅致,高洁情怀。
刘禹锡钟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陶渊明倾心“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源,表达了他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
C. 《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小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D. 劝谏是一门艺术。
不仅讲究方法,而且还必须注意表达的技巧。
宋濂循循善诱,诚恳真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诸葛亮采用委婉劝谏的方式,试图以深深的感情打动君主。
邹忌则直言相劝齐王,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先讲故事,再摆治国之道。
【答案】 D【解析】【分析】D“邹忌则直言相劝齐王”错误,邹忌以现身说法为喻去讽谏齐王。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文学经典巨作,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
自问世以来,受到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广泛关注与喜爱。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所包含的三国历史、人物、事件、故事等,展示了中国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特点和精髓。
因此,它深受许多著名作家的喜爱与高度评价。
本文主要介绍几位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表现力最高、最为传统的一部作品”。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品之一。
他对小说文学的观点是,小说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它可以描绘社会现实,并能够表现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
他认为,小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中国小说。
而《三国演义》在这方面表现极为突出。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表现力最高的小说,因为它充分地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如典故、意象、象征、比喻等,使得小说的形象鲜明而全面。
此外,他还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体现之一,它能够让读者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唤起人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认识与感受。
金庸:《三国演义》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写照,也是中国文学的典范之一”。
金庸是中国20世纪的文学巨匠,他的文学作品被广泛阅读,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是,它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完备写照,也是中国文学的典范之一。
他认为,《三国演义》的价值在于它描绘了一个复杂的社会世界,展示了人们之间的权力、财富、爱情、信仰等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作为一位武侠小说大师,他对小说中武功、武器等的描写也十分赞赏。
金庸还认为,《三国演义》的语言非常精妙,充满了诗意,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
他认为,《三国演义》的语言韵味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即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此外,他还强调了《三国演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认为它是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文学巨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及形成的原因。
此句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三国演义》的时候用来批评《三国演义》的描写的。
鲁迅先生认为其在表现人物时分寸把握不够,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
确实,罗贯中基于正统立场,在小说中极力张扬“拥刘反曹”主旨,从而把一切优秀品质都堆加在刘备身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马脚,比如当赵云在长坂坡历尽危难把阿斗救出交与刘备时,刘备居然可以将孩子往地下一扔,说道是为此孺子差点折了一员大将云云,借此以显刘备对部属的厚道仁爱,确乎有些权谋行事者的特征。
此外,赤壁之战的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竟还能呼风唤雨,设坛祭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获得了此战的最后胜利,这也不是凡人力所能及,而是神仙的法力。
当然也应该看到,《三国演义》中并未将诸葛亮写得算无遗策、智若天人,还是写了他一生的失误的,比如荆州守将的人选上,关羽与赵子龙比,实非合适的人选;派庞统取川该也是一种错误,若刘备与诸葛亮前往或许会更加默契些,而庞统不死,诸葛亮后来也不至于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再如一出祁山路线均在司马懿的算计中;街亭之战用人不当等。
诸葛亮的失误,对蜀国造成的冲击都是致命性的。
由此看来,罗贯中还是相当清醒的,他并没有将诸葛亮写成神人,没有完全将他神化。
原因:
《三国演义》之所以在人物塑造上会出现“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表现特点,主要源于其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塑造法。
所谓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塑造手法,指在人物塑造中,突出甚至夸大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而对其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则欲以舍弃,比如,曹操的奸诈雄豪、关羽的忠义勇武、刘备的仁爱宽厚等。
在具体塑造中,为了较好地表现《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作者又运用了以下几种表现手法:
(一)出场定型法,即通过主要人物一出场几件事件的叙述,展示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如曹操少时中风的描写、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的描写,都
恰好地揭示了二人的性格特征,以后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不过是他们主要性格特征的演化。
(二)反复皴染。
即围绕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如曹操后来梦中杀人、割发代首等一系列事件的描写。
(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如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描写。
(四)善用对比、烘托手法,如刘备和曹操的处处对比描写。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以上诸手法的运用,使这些人物容易给人以强烈、鲜明的印象,在单一、稳定乃至夸张中呈现出一种单纯、和谐、崇高的美。
但另一方面,这种手法也容易造成人物形象程式化、脸谱化的倾向,因其缺少性格内部的冲突和性格变化发展的逻辑,因而往往给人以失真之感,这也难怪鲁迅要作出那样的评价了。
此外,这种缺点的产生,可能是受史传材料的局限,同时也受某些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特点的影响。
同时在运用想象夸张手法上,有时不免过分,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鲁迅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是最明显的例子。
民间谚语说:“刘备摔阿斗,刁买人心”,也正和鲁迅的批评相似。
也说明作品的客观效果和作者本来的主观愿望还颇有不一致的地方。
所谓过犹不及,正是这样,不过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