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与哈工大——“哈工大精神”探源

合集下载

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感悟

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感悟

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感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令人铭记的光辉时刻,那就是哈工大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

他们用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书写了一篇篇壮丽的青春乐章。

这股勇敢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让人深受震撼和感悟。

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是一种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更是一种无私奉献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他们在当时的困境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校与敌人抗争,用生命捍卫了校园的尊严和荣耀。

他们身上的精神力量,超越了个体的利益,成为了一种集体的力量,激励着无数后辈。

这种精神的核心是坚韧不拔,不畏艰险。

当时的环境极其恶劣,敌人铁蹄践踏着土地,压迫着人民。

但八百壮士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面对,选择了抗争。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信念的力量和勇气的可贵。

他们在黑暗中点亮了一束光明的火炬,为后来者指引了道路。

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还体现在对学识的追求和对人民的热爱。

他们在抗战时期,不仅坚守岗位,还坚持自学自教,为了不辜负时代的期望和人民的希望。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国家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八百壮士们以团队的形式,共同面对困境和挑战。

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战胜了困难。

他们的团结协作,不仅成为了抗战的力量,也是哈工大精神的象征。

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感悟,是一种对青春、对人生的思考。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中汲取力量,勇于面对困难,坚守信念,追求卓越。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像八百壮士一样,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征途上,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感悟,是一种鼓舞和激励。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我们面对何种困难,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让我们以哈工大八百壮士为榜样,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深切怀念家宝同志

深切怀念家宝同志

深切怀念家宝同志家宝啊!你怎么遽然撒手人寰,离开我们走了!噩耗传来,我们当年的老同学老同事们,都悲痛万分!将星陨落,举校同哀!你是一位德高望重、终身为哈工大的发展呕心沥血付出毕生精力的功臣,是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披肝沥胆卓有贡献的开拓者,我们不能失去你啊!回想60年前,我们从祖国各地来到哈工大,那时都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

现在我还记得,1953年8月1日,在土木楼小礼堂,高铁副校长为你、我,还有何龙、郭鸿声、崔开成5对新人主持集体婚礼时的情景,婚礼照片如今还挂在哈工大博物馆的墙上。

怎么你就离开我们走了呢!我曾劝你,身体不好,到医院去看看。

你很达观,说自己一身都是病,看不看都一样。

你是多么坚强呀!我们痛恨病魔竞如此残酷地夺去了你的生命!回想你一贯为人正直不阿,原则性很强,处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而同时你又是那么平易近人,对人热情体贴关心。

相处间我们都亲切地直呼你家宝,亲密无间。

而下属及学生则称呼你家宝同志或家宝校长。

一旦失去这样一位好领导、好同志,怎不令人痛惜!60年来,你一直是我们队伍中的领军人物,你对我们来说是亦师亦友,高风亮节无声化人!1950年你受派遣从遥远的祖国西南边陲昆明,不远万里,来到祖国东北边陲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研究生班向苏联专家学习。

学成后本应回云南工作。

当时哈工大肩负建设成为全国理工科院校学习苏联样板的一所重点大学的重任。

经领导部门批准,把你留在哈工大工作。

从此你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哈工大,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你从进入哈工大开始,就一直参与各级领导工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950年初你和齐毓霖受冯仲云校长委派,代表中方,从中长铁路局接管了机电系。

当时哈工大的研究生班是苏联专家培养骨干教师队伍的熔炉。

担任研究生班学生会主席的就是你。

你在团结和带领全体研究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思想觉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你参与了“八百壮士”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你自己就是“八百壮士”中有代表性的一员。

哈工大八百壮士 科教报国矢志不移

哈工大八百壮士 科教报国矢志不移

作者: 吉星[1];刘忠奎[1]
作者机构: [1]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奋斗
页码: 57-5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0期
摘要:哈工大"八百壮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爱党爱国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195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这一时期,国家百废待兴,人才紧缺,哈工大也进入全面改造和持续扩建的新阶段,一方面从全国高校调任、招聘优秀青年教师,另一方面大力选拔师资研究生、本校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留校任教.。

哈工大90年校庆上杨仕勤老校长的讲话

哈工大90年校庆上杨仕勤老校长的讲话

哈工大90年校庆上杨仕勤老校长的讲话我代表校友总会欢迎海内外校友,在校庆90周年之际,大家从海内外聚集到母亲身边,我衷心地欢迎大家!在校庆期间,我们在网上看到李昌同志写的回忆文章,我们的校友,对于在母校度过的那段时间的回顾。

我看了以后也不自觉地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哈工大在五十年代毫无疑问是非常辉煌的,我们称之为“黄金时代”。

我们老校长李昌多次口头给我提过这样一个问题,也写过信,说要好好总结一下,哈工大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大难不死是什么原因。

因为我是1956年入哈工大,1961年毕业留校,对这段历史我都亲身经历过,后来到了学校的领导岗位以后,也经历了学校的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我想借今天的这个机会和校友们一起来回答李校长给我们提的这个问题。

我觉得主要是依靠了哈工大优良的校风学风,良好的学校传统,哈工大的高尚文化,使得哈工大度过了难关并且取得了新的发展。

我1985年接任校长的岗位以后,也经历了一段比较困难的时候。

那时候学校刚刚开始恢复,由于南迁北返的影响使得学校不仅仪器设备大量的破坏,宿舍也非常的紧张,另外还有两个当时合并到哈工大的黑龙江工学院和哈尔滨电工学院,所以说我们新生来了以后,住电机楼,可能我们在座的各位说不定还在电机楼住过,更主要的是人才的流失,因为南迁北返以后,很多南方教师都想趁这个机会回家乡去,一看哈工大已经不太成样子,也没有了原来五十年代的朝气,学生数量也就那么不到数千人,所以好多老师实际上在学校连讲课的机会也没有,也没有用武之地,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哈工大那时流传“雁南飞”,黄校长跟我说他最挠头的事,手里有书面请调报告300多份,口头的当然更多。

在这样一种困难的局面下,如何来恢复学校的元气成为当时我们一届学校领导班子的一个首要任务。

当然我们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采取了例如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等等一系列的办法,把我们这支队伍稳定了下来。

我上任的时候哈工大的院士数是零,通过我们李昌老校长培养的老一代八百壮士做为带头人,我们今天已经有二十五位院士,而且在全国高校处于前五位,主要靠的是什么,还是人才,还是靠我们老校长亲手培养起来的第一代八百壮士作为学术带头人。

刘永旭先进事迹5篇

刘永旭先进事迹5篇

刘永旭先进事迹5篇杰出的事迹是人类勇气和毅力的象征,优秀的事迹材料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热情,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刘永旭先进事迹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刘永旭先进事迹篇1每次学习刘永坦院士的事迹都感触颇深。

他说,刘永坦院士既是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帅才,同时又是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四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心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筑起海防长城贡献力量。

他是共和国的战士,也是共和国的骄傲,无愧于时代楷模称号。

从刘永坦院士身上,我们学到了艰苦奋斗精神和筑就海防的家国情怀。

作为一线教师和基层党支部书记,一定要传承好刘永坦院士的艰苦奋斗、家国情怀精神,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为威海校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刘永旭先进事迹篇2出生于1936年12月的刘永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40年,率领团队全面自主创新,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在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的基础上,陆续攻克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系列国际性技术难题,使我国新体制雷达核心技术领跑世界,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的奠基人,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

耄耋之年的他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筑起海防长城贡献力量。

刘永坦教授分别于1991年和20XX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今年1月8日,因在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研制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82岁的刘永坦站到了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上个世纪80年代,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批出国人员,看到国家落后的巨大差距,更加激励他立志科技报国,发愤图强。

他提出,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没有强大的海防,就没有稳固的国家安全。

核心技术必须靠我们自己的智慧和奋斗拼出来、干出来!他从国外回来后,就和他的团队开启了这项与国际同步的对海新体制雷达的研制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人物】哈工大计算机学科创始人——陈光熙教授

【人物】哈工大计算机学科创始人——陈光熙教授

【人物】哈工大计算机学科创始人——陈光熙教授89年风雨人生,他用执着的求索实现了“科学救国”的理想,他用坚定的脚步谱写了计算机领域的奇迹,他用一颗赤子之心在耄耋之年敲开党的大门,他用”垫脚石“精神塑造了一批杰出的计算机人才⋯⋯他的一生,走得那样曲折坎坷,却留给世间最坚定、最从容的背影,留给人们一段回味无穷的传奇。

1 远涉重洋心怀“科学报国梦” 1903 年 5 月 21 日,陈光熙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父亲是前清末代举人。

辛亥革命后,他与全家回归故里——浙江省上虞县。

1916 年,陈光熙就读于浙江绍兴县省立五中,父亲希望他将来学医。

可是到了第四个年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来到省立五中,向广大青年学生宣传出国勤工俭学。

蔡元培先生以“苦学生的好机会”为题进行的演讲,字字句句深深打动了陈光熙那颗年轻的心。

1919 年, 16 岁的陈光熙中学毕业。

青年时代的陈光熙 1920 年 5 月,一艘法国邮轮载着 127 名中国青年,离开上海港——陈光熙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开始了赴法国勤工俭学的航程。

陈光熙在法国、比利时度过了整整10 年勤工俭学的清苦生活。

他一边当钳工,一边在大学钻研地质科学,并获得了 5 种专业特长和农业机械师,工艺制造、土木及采矿工程师及地质工程师等 3 个工程师学位。

1922 年,他用一年的时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法国教鲁士大学农业机械专科,并获得农业机械师学位。

1929 年,他毕业于比利时鲁文大学工学院,获工艺制造,土木及采矿工程师学位。

1930 年他毕业于该学院地质研究生班并获得地质学工程师学位。

在法国求学期间,陈光熙勤奋的学习精神和优秀的成绩得到老师和学友的称赞。

有人劝他留在法国当工程师,但被他拒绝了。

他日夜都在怀念遥远的祖国,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贡献给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然而1930 年 10 月,当他回到可爱的祖国时,迎接他的却是一个遍地硝烟、满目疮痍的河山。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社会急剧动荡的时代,费了一年多的周折之后,他总算找到个教书的地方,开始在一所中学当初中数学教师。

哈工大:穿越大半个中国去读你

哈工大:穿越大半个中国去读你

哈工大:穿越大半个中国去读你作者:朱红军来源:《求学·理科版》2017年第01期头衔:“九校联盟”、“卓越大学联盟”、首批“211工程”、首批“985工程”居住地:哈尔滨、威海、深圳擅长学科: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说起东北的大学,南方的小伙伴第一反应就是:哇,那里的冬天是不是会冻死人啊?唉,因为这个印象,不知让多少南方的小伙伴错过北上读书的姻缘。

有鉴于此,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所极为偏北的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

最早的京外重点大学哈工大坐落在冰城哈尔滨,这所高校在建校伊始就和北边的俄罗斯有着解不开的关系。

1920年创办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是哈工大的前身,建校的初衷是为了培养铁路工程技术人才。

后来,历经“中俄工业大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等多个阶段,学校在1938年1月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沿用至今。

1951年,作为工科学霸的它,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仿效蘇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

之后有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任教,可谓是“文革”前最洋气的大学。

在1954年10月,哈工大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大学,以“工程师的摇篮”而著称,也因此决定了学校的另一个特点:妹子少。

满校尽带摄像头航天英雄杨利伟曾说过:“在我工作的周围有近40%的人是哈工大的毕业生。

”哈工大不仅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的高校,还是国际宇航大学在亚洲的唯一常设分校。

从1959年航空工程系的正式组建,到1987年我国高校第一所航天学院的建立,哈工大始终与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同呼吸、共命运。

在“神舟”系列飞船的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承担并出色地完成了众多重大的科研项目,如KM6工程、飞船数据管理容错计算机、飞船返回舱焊接变形技术、飞船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等,从而被国家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

“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

“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

“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他是解放后哈工大第一位华人专业教师,他带动了哈工大土木系的成长;他把一切的功劳都归结为同事的努力、领导的决策;在哈工大工作的40余年中,他在不同岗位上挥洒着汗水、贡献着力量。

他就是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陈雨波教授。

少年壮志思报国陈雨波1922年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市,1941年考上了西南联大。

回忆起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涯,他说:“当时没有正规的学生宿舍,我们住草棚,30多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

但是就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培养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求学时高我一届,是我的师兄。

”西南联大学术氛围活跃、政治氛围自由,在当时国统区是有名的民主堡垒。

在当时动荡不堪的政治局势下,社会学家费孝通、民主战士闻一多等很多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都到西南联大作演讲,每次陈雨波都会去听。

他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受到当时在复旦大学就读的哥哥影响,很早接触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

在西南联大时,闻一多先生是我们文法学科的老师。

在他的影响下,我报效祖国的志向更加坚定了。

”陈雨波教授一直在用行动表达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求学期间,他参加了西南联大的学生自治会,和爱国学子一起上街游行,呼吁民主和自由。

1945年他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到国民政府战时运输管理局第一公路工程总队做了一名技术人员,为抗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体,陈雨波到清华大学任助教。

四十载耕耘结硕果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哈工大主要由苏联专家执教,所有的理工科都是俄语教学。

为了培养中国自己的师资队伍,时任校长冯仲云委托钱三强教授在清华大学招聘20名清华教师到哈工大任职。

陈雨波应征来到哈工大任教,成为哈工大第一位华人专业教师,直到1991年离休。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原院长沈世钊院士用“勤勤恳恳,踏踏实实”8个字来形容陈雨波的工作风格。

谈到为什么会选择哈工大,陈雨波说:“我大学时学过俄文,所以很有信心能把工作做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百壮士”与哈工大——“哈工大精神”探源中国教育报(顾寅生)在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扩建初期,学校汇聚了立志为共和国工业化献身的大批青年才俊,培养出平均年龄在27.5岁的800多位年轻教师。

这支队伍艰苦创业,硕果累累,积淀了哈工大人坚持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坚持科学精神的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对国家、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这些大学精神的深厚底蕴。

这支队伍被老校长李昌昵称为“八百壮士”。

在祖国的东北名城哈尔滨市坐落着哈尔滨工业大学。

多年来,哈工大以学科全面、人才济济、成果丰盛而享誉海内外。

自从20世纪60年代中苏“蜜月期”结束后,哈尔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地域优势逐渐消退。

尽管多年来地方政府在办学上给哈工大以很大的支持,但是位置偏远、气候寒冷、地方经济在转制过程中遭遇困难等不利条件客观存在。

然而,多年来哈工大却在以稳健的势头持续发展。

哈工大1984年入选国家“七五”、“八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5所院校,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的13所院校之一,1999年位列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几十年来,出自哈工大的两院院士有70余位,各地高校领导第一把手一百多位,副校长、副书记一百多位。

在国人引以为豪的祖国航天事业中,有哈工大毕业生近万人。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神五”发射时任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的李继耐,副总指挥胡世祥、栾恩杰,“神五”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三垂一远”模式的提出者李元正和试验大队大队长许达哲,长征二号F火箭的总设计师刘竹生,KM6工程总设计师黄本诚,“神六”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神六”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空间光学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王家骐,“神六”副着陆场总指挥吴年生,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探月工程副总指挥马兴瑞,“神舟”飞船分系统指挥于登云,火箭发动机和工程热物理专家庄逢辰,“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孙敬良……都是哈工大的校友。

每当有人问询哈工大发展的动因时,学校领导的回答都是:“哈工大的发展主要靠‘人和’,靠我们内部薪火相传的强劲的凝聚力、旺盛的生命力与蓬勃向上的奋进力,我们称之为‘哈工大精神’。

只要‘哈工大精神’世代相传,哈工大就会永葆青春。

”提起“哈工大精神”,还要从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说起。

一“壮士”,在人们的印象里一般理解为在战场上以一当十,奋勇杀敌的勇士。

“壮士”与大学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在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扩建初期,学校汇聚了立志为共和国工业化献身的大批青年才俊,培养出平均年龄在27.5岁的800多位年轻教师。

这支队伍艰苦创业,硕果累累,积淀了哈工大人坚持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坚持科学精神的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对国家、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这些大学精神的深厚底蕴。

这支队伍被老校长李昌昵称为“八百壮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1920年由苏联创办的中东铁路(1945年改为中长铁路)学校。

1950年移交给中国政府时,学校仅有师生近800人,多数是苏联侨民。

当时苏联政府表示,如果中国政府提出要求,苏联愿意派出专家支援学校建设。

时任松江省政府主席兼任哈工大校长的冯仲云立即把这一情况向中央汇报,建议接受苏方提议。

这一建议很快得到首肯。

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从苏联26所著名高校相继聘请了70多名专家来校工作。

当初的哈工大像磁场一样,吸引着大批满怀理想的热血青年。

来哈工大向前苏联专家学习,“相当于不出国留学苏联”!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踊跃报考、应聘来到哈工大求学、工作。

来自浙江的吴满山教授回忆说,当时甚至有已考取国内其他名牌大学的学生,上了一年学以后退学重新报考哈工大。

一批从全国各高校选送来的优秀青年讲师、助教是这支队伍的“晶核”。

这些年轻人是当年哈工大“八百壮士”的主要来源。

当时,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政府把向苏联学习作为基本战略方针。

哈工大传统上用俄文教材、俄语授课,自然成为学习苏联的试点。

党中央、政务院为哈工大规定了办学方针和任务:“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

”二“壮士”们怀着实现祖国工业化的理想和向苏联专家学习的憧憬聚集到哈工大,勤奋学习,艰苦创业,使哈工大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和工业化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创造哈工大历史辉煌的同时,也培育了“与祖国共命运,勇于担当重任”的爱国精神。

当时受聘于哈工大的70多位苏联专家,都具有很好的理论功底、实际能力和敬业精神,来校后勤奋努力地工作。

1949年由清华大学来哈工大任教的陈雨波教授回忆说,当时苏联教育制度的优点一是基础扎实,数理化、力学基础课的学时较多,开设面也较广;二是专业培养较深化,由于按专业培养人才,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时较多;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四是培养过程的高度计划性……国内各院校在那一个时期学习苏联,培养出一大批到工作岗位很快顶用的学生。

据1949年来自云南大学的李家宝教授回忆,30多岁的苏联金相专家奥尔洛夫在哈工大工作期间,因公出差不幸患病不治,为中国人民的高教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古林、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由于长期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写博士论文,牺牲了自己获得学位的机会。

年长的机械工艺专家布兹列克每天上午教完4堂课后,坐在教室为研究生答疑,指导教研室工作,回应工厂的咨询,常常忙到下午3点以后才能回家吃饭。

由于长时间积劳成疾,他罹患阑尾炎、肺炎,卧床3个多月,生命几致垂危,在病中他仍不忘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

50年代前后至60年代期间哈工大的四任校长都特别爱惜人才。

身为省长的冯仲云校长的做法是请内地来的教师到家中吃顿便饭。

陈康白校长专注于引进人才,国内著名专家马大猷、李酉山等都被借聘来校工作。

时任副校长的高铁为单身教师找对象,主持集体婚礼。

爱才如命的李昌校长更是唯才是举,主张“打着灯笼找人才”。

1961年,26岁的数学助教吴从炘品学兼优,学校破格晋升他为副教授,但是他曾被原单位“开除团籍”。

这事被东北局领导质询,李昌派人去“答辩”,说服了上级。

“选苗子、拔尖子、摘桃子、压担子”,是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培养青年教师的典型做法。

这里讲讲“摘桃子”和“压担子”。

“摘桃子”的意思是,让高个子站在大家肩上把高处的桃子摘下来,再由大家分享。

意即强调团队支持一个人先突上去,再带动整体水平提高。

“一个人上去,全教研室光荣”,“一群人上去,全校光荣”,在哈工大逐渐形成了主体价值观。

“压担子”就是让青年教师挑重担,尽快成才。

其一是领先全国为青年教师评高级职称。

1957年哈工大晋升首批13名副教授,其中年龄最大的37岁,最年轻的李家宝只有31岁。

其二是让青年教师尽早“唱主角”。

当年哈工大把接替苏联专家指导研究生、主持新课题的研究等工作,都交给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

其三是大胆提拔。

当时许多20多岁、30岁出头的青年人就担任起系主任、教研室主任。

“八百壮士”的领军人李昌,1953年来哈工大做校长时才38岁,与他的队伍同属“少壮派”。

老教授们回忆,“那时候不分节假日,我们在李校长的办公室研讨教学和发展问题,经常是谈到凌晨。

”李昌来学校后恶补高等数学,连续四年请人每周六晚上给他上课,还能挤出时间按时完成作业。

这种拼命精神感染着多数比他年轻的“壮士”们,很多人经常“开辟第四单元”(上、下午和晚饭后各为一个时间单元),看书、备课、搞研究直至深夜。

1957年,随着以机、电、仪、土木、工程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学体系的基本建成,哈工大当时共有教师856名,平均年龄27.5岁,在当时全国重点高校中是一支最年轻的教师队伍,被李昌校长誉为“八百壮士”。

“八百壮士”开创的“第一波”的业绩包括创办新专业、编译新教材、培养大批工程师,以及自身成长为专门人才。

哈工大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办了24个新专业,焊接等一些新专业成为国内各工科院校兴办新专业的策源地。

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许多理工科院校都曾派教师来哈工大焊接专业进修。

新专业的建立,为当时快速发展的国家工业化建设解了燃眉之急。

当时高校理工科教材缺乏,哈工大组织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翻译了约2 000万字的俄文教材出版发行,解了国家的急难。

哈工大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率先实行了五年学制,学生毕业后授予“工程师”称号。

这使得哈工大以“工程师的摇篮”享誉全国。

1960年前后中苏关系走向破裂,苏联撤回全部专家,国家和学校的发展都遇到了困难。

哈工大的“八百壮士”们与苏联师友依依惜别后,毅然担当起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任,学校仍然稳健地向前发展。

三“八百壮士”在学校的辉煌时期做出了骄人的业绩。

在遭受挫折的逆境里状态如何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能够“动心忍性”,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凸显出这一群体的风骨。

在商业大潮面前,“八百壮士”和弟子们也能耐得寂寞、守得清贫,认认真真地教书育人,搞科研、做学问。

队伍得以稳步提高,学校得以持续发展。

十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

“八百壮士”中的许多人都经历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难。

他们人到中年,不是拖家带口去农村插队,便是随校南迁重庆,学校已是七零八落。

不少人头顶着“反动学术权威”帽子,白天干重活,晚上还要挨批斗。

但是多数人没有放弃对科学、专业的追求,没有放弃一代学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比起“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的磨难,时间更长的是物质生活的窘迫。

孩子大了,一家人仍旧挤在筒子楼里。

商品短缺时期,东北三省的情况尤甚,就连米面等“细粮”都很缺乏。

走后门托人弄吃的,套购紧缺商品成为居民们的生存手段。

可是在哈工大,仍有一批教授不为所动,安贫乐道,执著地追求着事业上的目标。

20世纪70年代初,马祖光教授接受了筹办激光专业的任务,当时是人、财、资料皆无。

他就每天到省图书馆去查阅、摘抄外文资料,用透明纸把图描下来,常常是边啃干粮边看书,直到图书馆关门才离去。

工作人员被感动,也只能悄悄地递上一杯开水。

几年下来,马祖光摘抄了厚厚的几十本资料,毫无保留地提供给教研组。

筹办实验室没钱没设备,他们从垃圾堆里拣了台报废的示波器,从很远的一个废品收购站推回了一手推车旧的蒸馏器皿。

后来马祖光在德国汉诺威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发现了“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新光谱。

取得成绩之时,他在托人捎给家人的录音带中说:“人家的条件再好,也不如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

我们现在是困难的时候,越是困难越要使出最大的力量来建设自己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滚滚商潮冲击着校园,社会分配“脑体倒挂”,“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教授的收入甚至不如大宾馆的服务员。

在这种情况下,哈工大没有人去乱办班、乱收费,也不降分录取高价学生。

“八百壮士”此时都成了老教授,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责任和信念,一门心思搞研究、育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