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5.0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二)综合思维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3.从气温、降水、地势等方面理解我国的自然差异;从农耕制度、农作物、人口、经济等方面理解人文差异。
4.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找出其范围,理解划分的主导因素。
(三)地理实践目标指出秦岭-淮河一线,比较其南北方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重点和难点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划分原因。
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限。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所以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因此,在本章教材的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福建、新疆、黑龙江、海南、西藏、江苏”的景观图片。
问题引领:猜猜看,福建、新疆、黑龙江、海南、西藏、江苏对应的是那幅图,并思考不同地区地理差异产生的原因?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和承转:由于我国东西降水差异、东西地势起伏、南北气温差异显著,各地景观差异明显。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8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8一.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地理差异,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地理特点,认识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理差异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我国地理差异的理解,提高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地理差异。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地理差异。
2.难点:分析地理现象,归纳总结地理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地理差异。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地理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地理差异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教具:地图、图片、多媒体设备等。
3.学具: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感受地理差异。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地图,呈现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特点,如地形、气候、植被等。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探讨地理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分析成果,互相交流,巩固对地理差异的认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地理差异,思考如何利用家乡的地理特点发展经济。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家乡的地理差异,思考发展策略。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别》教课方案【核心修养】人地协调观、地区认知、综合思想【教材剖析】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区部分的连接点。
在八年级上册叙述中国地理概略、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色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论述我国不一样地区的地理差别。
作为中国地区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不过对地区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掌握地区的差别,为后边认识各分区地理的特色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因为后边的地区选择不可以过多,选择的地区尺度有大有小,先让学生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以后,才能防止在详细地区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所以,本章教材在整个《中国地理》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剖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必定的地理思想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新旧知识的连接上还存在必定的缺点。
【课程标准】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别。
学习动词是指出,学习水平是运用,学习内容是“ 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别。
【教课目的】1.经过阅读有关地图,剖析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等自然环境的差别和成因。
2.能够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剖析“秦岭 - 淮河”一线南、北双侧的自然景观、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别,从而说出“秦岭—淮河” 一线的地理意义。
3.知道地区的区分,认识不一样种类的地理地区。
4.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地区的名称,指出它们大概的地点和范围,剖析确立其分界限的主导因素。
【教课重难点】1.四大地理地区的区分的标准2.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别【教课方法】1 / 7自主、合作、研究、议论法【教课过程】导入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对本班进行不一样类其他分组,并说出区分依照。
学生会以“性别”、“身高”、“头发长短”、“能否近视” 为依照来分组,从而得出班级分组能够分红多种种类的组,同一个人能够是好多组的成员。
其实地理地区区分的方法与班级小组的区分方法近似,不过区分的依照应是地理因素而已。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包括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理解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尚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难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认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针对各地理环境要素的差异,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5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地理差异的表现以及各地域之间的联系。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理解各地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各地域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地理差异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地理差异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多依赖于感性认识,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理解各地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掌握地理差异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各地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难点:地理差异的表现,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各地域的地理差异,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差异的表现。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呈现各地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差异的表现,如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差异。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区域划分以及各区域的地理差异。
本课时重点讲解第一节内容,即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翔实,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轮廓、地理位置有一定了解。
但针对地理差异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对学生地理差异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掌握地理差异的概念,能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差异。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2.难点:地理差异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区域,让学生分析地理差异,加深对地理差异概念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理素材,如地图、图片等。
2.设计教学案例,准备讨论题目。
3.安排课堂活动所需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图片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轮廓和地理位置,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如气候、地形、植被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选取典型的地理差异案例,如南北方地理差异、东西部地理差异等,让学生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差异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4.巩固(10分钟)针对所学内容,设计一些地理差异的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中国的地理差异》一、教学目的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限,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限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与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与人们的消费、生活与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会“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限的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主导因素,比拟它们突出的自然地理差异,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3.用事例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消费、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络”。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以及其他区域分界限两侧的自然与人文差异,体会“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限的意义。
2.教学难点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老师首先引领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中国各种自然与人文差异进展一一梳理,感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困难性,体会区域(中国)内部的差异性。
针对如此困难的区域,为了探讨便利,我们可以将其(中国)划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进展更细致的探讨。
所以,老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络进展区域划分,在区域划分的探究中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拟它们突出的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限的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本节课以老师引领学生进展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引领者,老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进展点拨与评价,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扶植学生完成探究问题。
四、教学打算1.老师打算中国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与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图与各种景观图片。
2.学生打算课前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查找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播放视频,师生共同欣赏祖国最美风光。
设计意图:在欣赏祖国风光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各地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为后面的中国地理差异与区域划分做铺垫。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优质教案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主食
面食为主
大米为主
运动项目
滑雪、溜冰
游泳、赛龙舟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小墙体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小结】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区在自然环境、人类活动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为了方便认识,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点可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降水
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分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阶梯分界线
地形
【总结】我们感受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地理差异,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的比较,明确了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分界线的意义,并指出了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第4页,完成课本第5页的活动。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八年级下册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课题名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1.识记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分布界线及划分依据。
2.比较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比较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区域特征差异及主导影响因素。
4.理解区域气候、地形特征对当地某种典型性生产、生活方式特征的影响。
【问题呈现3】读图思考分析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生活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自然环境差异
比较项目
(自然地理要素)
秦岭——淮河
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
以南地区
1月份平均气温
0℃以下
0℃以上
温度带
以暖温带中温带为主
以亚热带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观摩课资料《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李向华一、教学目标1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 ,体味“秦岭—淮河” 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主导因素,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感悟“区域划分” 的意义3 .用事例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体味“秦岭—淮河” 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 .教学难点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中国各种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一一梳理,感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味区域(中国)内部的差异性。
针对如此复杂的区域,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其(中国)划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进行更细致的研究。
所以,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区域划分,在区域划分的探究中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本节课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进行点拨和评价,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完成探究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国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各种景观图片。
2 .学生准备课前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查找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师生共同欣赏祖国最美风光。
设计意图:在欣赏祖国风光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各地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为后面的中国地理差异和区域划分做铺垫。
(一)地理差异显著活动:说说祖国各地的不同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美丽的祖国,风景如画,多彩多姿,请你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说说祖国各地在自然与人文等方面都有哪些差异。
2 .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集体交流。
学生在集中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展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也可以利用教师课件中提供的地图或图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预设学生回答如下:①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类型齐全;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②我国降水东南多,西北少,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③ 我国气温南方高北方低,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青藏高原海拔高形成特殊的高原气候区。
④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多,流量大,属于外流区;西北部非季风区河流少,多内流河,属于内流区。
东部地区河流南方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北方地区流量小,冬季有结冰期。
⑤我国东南部水资源丰富,西北部水资源匮乏。
⑥我国东部平原多耕地,种植业发达;西部高原多草地,畜牧业发达;东北和西南山区多林地,林业发达;南方多河湖的地区以及东部沿海渔业发达。
⑦我国北方树木冬季落叶,南方树木四季常绿;北部内蒙古高原自东向西植被越来越稀疏。
⑧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⑨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⑩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我国传统民居……;我国传统节日……;居民饮食3 .师生共同小结: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活动:举例说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能够看出,这些地理要素的分布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有些要素的分布甚至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是一种巧合还是有原因的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2.教师由简单到复杂示范1〜2个实例。
例1:例2: 3.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预设学生例证如下。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多,平原多,土壤肥沃,种植业发达;西部非季风区降水少,多高原山地,以畜牧业为主。
②我国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工业、农业都发达,人口众多,交通运输业也发达。
③我国秦岭一淮河以南降水多,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以北降水少,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
④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树木冬季落叶。
⑤我国有“南稻北麦” 的饮食习惯,是因为南方盛产水稻,北方盛产小麦。
⑥受气温影响,从北向南我国作物熟制从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⑦哈尔滨因为冬天寒冷,所以有冰灯节,西双版纳由于气候较热所以有泼水节。
……4.师生共同小结:区域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区域的人文景观也不同。
也就是说,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
当然区域人文要素反过来对区域自然要素也会产生影响。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用举例说明的方式感悟:区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也不同,最终决定了其人文景观也不同。
即,区域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往往是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
(三)地理区域划分活动: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1.教师提出探究主题: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
中国如此广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区域特征也就千差万别。
倘若要进行更深入和细致的研究,还是把她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分别进行研究更方便。
你认为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呢?请说明理由。
(提示:关注重要地理分界线)2 .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并将本小组的划分办法画在屏幕上。
列举学生的划分办法如下。
①以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划分成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部多平原、丘陵,气候温暖,降水多,人口、城市密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发达;西北部多高原山地,降水少,气候干旱,多草地和沙漠,以畜牧业为主,人口、城市稀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比较落后……②以三级阶梯的界线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部分:自西向东地形越来越平坦,人口、城市也越来越稠密,农业、工业、交通等越来越发达。
③沿青藏高原的边缘,将青藏高原单独划分出来:这里地势高,以高原山地为主,草场多,以畜牧业为主,人口稀少,生产落后,交通不便…… ④东部地区以秦岭一淮河为界线,分成南方和北方两部分:南方气温高、降水多、树木四季常绿,河流水量大,冬季不结冰,耕地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作物一年两熟或者三熟;北方气温低,降水较少,河流水量较少,冬季结冰,耕地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作物仅一年一熟或者两年三熟。
……3 .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将屏幕上各种划分方案中大多数同学赞同的分界线留下,看到的就是四大地理区域的大致分界,然后师生共同对分界线进行细节上的调整和修改,最后请同学们给每个区域命名。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尝试进行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明确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 等分界线的地理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依据、决定因素以及区域划分的意义。
4.活动:欢迎到我家乡来将学生分成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个大组,组内讨论本区域的位置、范围、主要自然特征和人文特色。
讨论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在班级展示,并邀请同学们有时间到自己的家乡旅游。
最后,同学们给其他三个组投票,选出优胜小组。
列举学生的展示内容如下。
①我的家乡在是北方地区,她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青藏高原以东,400 毫米年降水量线东南;我们这里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可以赏花,夏季可以爬山,秋季可以观红叶,冬季可以打雪仗;冬季,哈尔滨的冰灯节宛如童话世界,不要怕冷哦,我们室内可都是有暖气的;我们的一日三餐主食主要有馒头、包子、饺子、面条②我的家乡是南方地区,她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我们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一年四季瓜果不断;我们可以到河里游泳、划船,还可以到山上的河中漂流;端午节的赛龙舟更是刺激;在我的家乡既可以观赏到各种秀水美景,还可享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我们三餐多见米饭、米线、汤圆、粽子.................................... ③我的家乡是西北地区,她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以北的非季风区,比较干旱;到我的家乡,既可以在草原上骑马,也可以到沙漠中骑骆驼;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热闹非凡;晚上我们可以住草原上的蒙古包;西部地区平顶房的屋顶白天可以晒粮食,晚上可以躺在上面乘凉、看星星;我们这里一日三餐多牛羊肉和奶制品,欢迎肉食的小馋猫来……④我的家乡是青藏地区,她位于青藏高原上;我们这里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人们都穿宽大的袍子,中午热的时候可以脱下一只袖子,将袍子系在腰间;蓝天、雪山、湖泊、草原和马、牛、羊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风景画;我们一日三餐多吃牛羊肉,还有青稞酒、酥油茶和糌耙;藏历年、雪顿节都是我们这里很有民族特色的节日……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导游宣传形式,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理解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整理地理思维,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课堂总结本节课,根据各地不同的特征,我们将我国划分成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在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研究区域的一种方法,那就是根据区域内部的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区域划分成更小尺度的区域进行研究。
后面,就让我们用这种地理思维方法进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具体研究吧。
六、教学反思个人认为,本节课既是对中国地理概况的复习,也是对后面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铺垫。
无论是区域位置、区域特征还是区域界线,学生都会在后面各章节的学习中得到再次细化和巩固。
所以,本节课不应该重点关注知识本身,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引领上,引领学生在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过程中自然收获相关的知识。
所以,本节课以地理差异、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域划分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区域划分以及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