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的一个重要工具,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城市交通状况的好坏,为城市交通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该指标体系通常包括交通流量、交通速度、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方面的指标及其作用。

首先,交通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的车辆数量,通常以小时划分。

通过对交通流量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道路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提醒和调整交通策略,以保证道路的正常通行。

交通流量指标包括平均每小时流量、交通流量峰值等。

其次,交通速度是指车辆在道路上的平均行驶速度,是评价交通运行效率和道路畅通程度的指标。

交通速度指标包括平均速度、最高速度、最低速度等。

交通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市民的出行效率和道路通行能力的分配,因此,通过对交通速度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道路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此外,交通事故是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

交通事故指标包括交通事故发生率、交通事故死亡率等。

通过对交通事故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找出交通事故的高发地点和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性。

最后,交通拥堵是评价道路交通流畅度的重要指标。

交通拥堵指标包括交通拥堵长度、交通拥堵时间等。

交通拥堵不仅影响到市民的出行效率,还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因此,及时排查交通拥堵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是改善道路交通状况的关键。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交通流量、交通速度、交通事故和交通拥堵等多个方面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的好坏,为城市交通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

同时,该指标体系的不断细化和完善,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城市交通部分)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城市交通部分)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城市交通部分)第一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城市交通部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公共交通部分)(一)交通管理体制、政策与规划1.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定义:是否建立了由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参加的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根据交通需求和城市发展要求,进行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

说明: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是使城市交通相关政府部门协调配合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组织保障。

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反映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视程度及协调能力。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

提供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名册、相关政府文件、协调会议记录或工作简报等。

2.交通规划定义:是否在进行了居民出行调查、公共交通调查以及道路交通流特性等必要的交通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城市交通现状与存在问题,对交通需求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本地特点,确定交通的发展目标及方向。

特大型城市应制定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公共交通规划,规划中应反映交通枢纽规划和停车规划的内容;A类和B类城市应制定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规划中应反映公共交通规划、交通枢纽规划和停车规划的内容;C类城市应按照常规要求制定综合交通规划。

上述规划(单行本)要求通过专家论证,政府批准实施。

说明:交通规划是保证交通建设、管理的科学性、避免重复建设和决策失误的最重要环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不同的城市规模,交通方式构成和主体交通方式不同,因而对交通规划的类型要求也不同。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

特大型城市要求提供包括交通枢纽规划、停车规划、交通需求管理规划等内容的综合交通规划文本以及包括轨道交通规划和常规公共交通规划在内的综合交通规划文本或单独的上述内容的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市政府批准的文件。

A、B类城市要求包括公共交通规划、交通枢纽规划、停车规划等内容的综合交通规划的文本或单独的上述内容的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市政府批准的文件。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1.1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挤问题也逐渐产生并日益严重。

近20年,地民用汽车年平均增长率为13.3%,私人汽车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3.7% 。

其中,作为人口超过2000万人、机动车500万辆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2010年10月的美国《外交政策》一书更是将列为世界五大拥堵城市之首。

城市交通拥挤已严重阻碍中国城市经济及空间布局结构的良性发展,在社会各个方面造成负面效应,具体表征为时间延误、能源浪费、大气污染及情绪影响等。

这些负面效应使得社会外部成本增高,危害了人类的经济利益和健康安全,更不符合建设和谐交通的目的。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对城市道路拥挤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显得格外重要。

这不是单纯地统一增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量,而是通过拥挤识别确定城市不同道路的拥挤度来实施不同的解决措施。

建立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拥挤识别体系并合理运用成为当务之急。

1.1.2 研究意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自1991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超过10%,而持续的经济增长使得人民对交通的需求扩大。

汽车产量增大,人民的购买力上升,人民的配车率提高,私人小汽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城市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出现了不平衡状况,导致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严峻的交通拥挤问题。

因此,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交通指挥中心的固定检测器采集和实地考察的交通数据,在交通拥挤识别体系下,计算出有效的道路实时动态交通信息,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实时、准确地为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交通拥挤疏导策略。

1.2国外研究现状1.2.1拥挤识别研究现状到目前为止,国外对很多学者研究开发了许多的 ACI 算法。

加利福尼亚算法。

通过比较邻近检测站之间的交通参数数据,对可能存在的突发交通事件进行判别,由此确定交通拥挤的发生。

此算法于 1965-1970 年间,由加利福尼亚洲运输部开发。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程度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一套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程度和原因,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和决策者提供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有效的交通拥堵缓解措施。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1.交通流量:交通流量是指其中一段时间内通过一条道路或交叉口的车辆数量,通常以小时为单位。

交通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拥堵程度,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2.交通速度:交通速度是指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速度,通常以公里/小时为单位。

交通速度的慢与快直接反映了交通流畅与拥堵的程度,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3.延误指数:延误指数是指实际行驶时间与预计行驶时间之间的差距,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延误指数是衡量道路交通拥堵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直观地反映交通拥堵对车辆行驶速度的影响。

4.交通容量:交通容量是指道路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容纳的最大交通流量。

交通容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道路的拥堵程度,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5.道路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是指其中一条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容纳的交通流量。

道路通行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道路的拥堵程度,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6.交通拥堵时长:交通拥堵时长是指道路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拥堵状态的时间比例。

交通拥堵时长较长意味着道路拥堵问题较为严重,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7.排队长度:排队长度是指在交通拥堵时,排在信号灯、交叉口或收费站等地点的车辆的长度。

排队长度的增加意味着道路拥堵程度加剧,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8.交通事故率:交通事故率是指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频率,可以用于评价道路交通拥堵的安全性。

交通事故率的增加可能与道路拥堵程度有关,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9.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导致车辆长时间怠速和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环境污染的程度可以通过测量大气污染物浓度、噪声水平等指标来评价。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城市的道路交通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城市规划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了解道路交通的现状,找出交通瓶颈和问题,为改善交通状况提供决策依据。

下面是关于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基础信息指标1. 城市面积:标识城市的大小,区域内道路交通的规模;2. 人口数量:影响道路交通的需求量;3. 道路里程:道路网络的规模和密度;4. 停车位数量:城市内停车容量的大小;5. 公共交通线路数量:公共交通的发达程度。

二、交通拥堵指标1. 交通流量:通过采集交通数据进行统计,评估道路上的交通量;2. 峰值小时交通流量比率:在高峰时段内交通流量与平时的比值,用以评估高峰期的交通状况;3. 平均通行速度:计算数据中的平均速度,用以评估交通拥堵程度;4. 停车时间:衡量车辆在路上停留的时间,用来评估交通拥堵程度;5. 出行延误指数:通过比对实际行驶时间和预计行驶时间得出的延误指数,用于评估交通拥堵的程度;6. 易堵路段数量:识别常常发生交通拥堵的路段。

三、交通安全指标1. 事故发生率:计算一定时期内交通事故的数量,用来评估交通安全水平;2. 交通死亡率:计算一定时期内因交通事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3. 交通肇事率:计算一定时期内交通肇事的数量,用来评估交通安全水平;4. 交通事故处理效率:交通事故立案调查和处理的效率,及时处理交通事故;5. 交通违法率:通过抽样调查违法行为的数量,评估交通违法程度;6. 驾驶员违法率:驾驶员在道路上的违法行为的数量比例。

四、交通环境指标1. 噪音水平:评估道路交通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噪音污染程度;2. 尾气排放:评估道路交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3. 道路基建影响:评估道路建设和维护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出行便利指标1. 公共交通服务覆盖率:衡量城市公共交通线路覆盖的范围和密度;2. 公共交通运营频率:评估公共交通运营的频率,衡量出行的便利性;3. 自行车道建设覆盖率:评估城市自行车道建设的覆盖面积及质量;4. 行人通行设施:评估城市行人通行设施的完善程度。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交通工具的普及,城市道路交通问题成为了广大市民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为了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的状态,制定出行政管理的方向,并改善交通状况,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分类1.交通流量指标:包括交通量、交通速度、交通密度等。

交通量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车辆数量,包括小时流量、日流量等。

交通速度指标用来评价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速度,包括平均速度、最大速度等。

交通密度指标用来评价车辆在道路上的密集程度。

2.交通效率指标:包括交通延误、旅行时间、拥堵指数等。

交通延误指标用来评价车辆在道路上的平均延误时间,旅行时间指标用来评价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时间,拥堵指数用来评价交通拥堵程度。

3.交通安全指标:包括事故率、死亡率、受伤率等。

事故率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交通事故数量,死亡率指标用来评价交通事故中的死亡人数占比,受伤率指标用来评价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数占比。

4.交通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噪声污染等。

空气质量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空气污染程度,包括PM2.5浓度、二氧化氮浓度等。

噪声污染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噪声水平。

5.公众满意度指标:包括交通可靠性、出行舒适度等。

交通可靠性指标用来评价出行的准时性和可预测性,出行舒适度指标用来评价出行过程中的舒适程度。

三、指标权重为了使评价指标更加科学合理,需要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分配。

权重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确定,权重的分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市民的需求来确定。

四、数据采集和评价方法为了准确地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的状态,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交通监测设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评价方法可以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来得出结论和评价结果。

五、案例分析以城市的道路交通状态评价为例,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

根据交通流量指标、交通效率指标、交通安全指标、交通环境指标以及公众满意度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得出该城市的道路交通状态评价结果。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要点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要点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要点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状态的评价已成为城市发展和交通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该评价体系可以为城市交通规划和调整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对于城市交通拥堵、安全等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指标体系概述评价指标体系是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对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进行系统性评估,为制定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和交通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般而言,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交通流量交通流量是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通常包括道路交通总量、平均通行速度、通行时间、日平均交通量等多个方面。

2. 交通安全交通安全也是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

它包括道路交通事故数量、事故类型及其严重程度、交通事故发生地点和时间等多个方面。

3. 行车舒适度道路交通行车舒适度也是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关键指标之一,它主要包括道路交通行车的平稳度、路况、噪声、震动等多方面指标。

4. 环境污染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还应包含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它主要包括道路交通排放物质的种类、浓度和排放量等多个方面。

5. 交通拥堵程度道路交通拥堵是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也是评估城市道路交通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包括路面车流量、行车速度、平均通行时间等多个方面。

各指标体系要点详解1. 交通流量交通总量交通总量是该指标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

它涉及到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交通流量的大小和分布。

通常可使用统计和研究技术对交通流量进行测量和分析。

平均通行速度平均通行速度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上车辆通过路段所需的平均时间。

这个指标可以反映出道路交通的畅通情况。

通行时间通行时间是指车辆在经过某一路段时所花费的时间。

这个指标是交通流量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

日平均交通量日平均交通量是指每天某段时间内通过某一道路的平均流量。

这个指标反映了该道路的交通运输能力。

2. 交通安全交通事故数交通事故是日常生活和交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对城市社会和交通治理的影响非常大。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引言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是指对城市道路交通进行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的一系列活动和措施。

为了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介绍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进行展示。

1. 交通流量指标交通流量是指通过道路某一路段的车辆流量。

对交通流量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道路的使用情况,为道路规划和交通管理提供依据。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交通流量指标:•日均交通量(ADT):某一路段在一天内通过的平均车辆数量。

•尖峰小时交通量(PHV):某一路段在尖峰小时内通过的车辆数量。

•最大交通量(MADT):某一路段通过的最多车辆数量。

•交通流量饱和度:某一路段的交通流量与其容量之比,反映道路使用的拥堵程度。

2. 道路通行能力指标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车辆数量。

通行能力的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道路的瓶颈位置和瓶颈程度,为交通管理和道路规划提供参考。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道路通行能力指标:•道路通行能力(C):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大车辆数量。

•交通瓶颈位置:交通流量超过道路通行能力的位置。

•道路通行能力利用率:实际交通流量与道路通行能力之比。

3. 交通事故指标交通事故是指在道路上发生的交通意外事件。

对交通事故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交通安全状况,为交通管理和道路设计提供指导。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交通事故指标:•交通事故率: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交通事故数量与通行车辆数量之比。

•交通事故死亡率: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与通行车辆数量之比。

•交通事故损失: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交通运行效率指标交通运行效率是指交通系统使用资源的效率和交通流畅程度。

对交通运行效率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交通系统的效率和流畅程度,为交通管理和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交通运行效率指标:•平均交通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路段的平均车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1.1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挤问题也逐渐产生并日益严重。

近20年,内地民用汽车年平均增长率为13.3%,私人汽车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3.7% 。

其中,北京作为人口超过2000万人、机动车500万辆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2010年10月的美国《外交政策》一书更是将北京列为世界五大拥堵城市之首。

城市交通拥挤已严重阻碍中国城市经济及空间布局结构的良性发展,在社会各个方面造成负面效应,具体表征为时间延误、能源浪费、大气污染及情绪影响等。

这些负面效应使得社会外部成本增高,危害了人类的经济利益和健康安全,更不符合建设和谐交通的目的。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对城市道路拥挤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显得格外重要。

这不是单纯地统一增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量,而是通过拥挤识别确定城市不同道路的拥挤度来实施不同的解决措施。

建立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拥挤识别体系并合理运用成为当务之急。

1.1.2 研究意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自1991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超过10%,而持续的经济增长使得人民对交通的需求扩大。

汽车产量增大,人民的购买力上升,人民的配车率提高,私人小汽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城市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出现了不平衡状况,导致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严峻的交通拥挤问题。

因此,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交通指挥中心的固定检测器采集和实地考察的交通数据,在交通拥挤识别体系下,计算出有效的道路实时动态交通信息,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实时、准确地为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交通拥挤疏导策略。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拥挤识别研究现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很多学者研究开发了许多的 ACI 算法。

加利福尼亚算法。

通过比较邻近检测站之间的交通参数数据,对可能存在的突发交通事件进行判别,由此确定交通拥挤的发生。

此算法于 1965-1970 年间,由加利福尼亚洲运输部开发。

McMaster 算法。

该算法由Persaud et al(1990)根据突变理论开发出来。

它使用大量的拥挤和非拥挤交通状态下的流量-占有率历史数据,开发一个流量-占有率分布关系模板,通过将观测数据之间的关系与模板进行两次比较,判断是否发生了交通拥挤以及发生的是偶发性拥挤还是常发性拥挤。

1974年Cook开发了一种双指数平滑算法。

这种方法通过将原有交通数据去除短期的交通干扰(如随机波动、交通脉冲和压缩波)后的处理数据与预定的闽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有拥挤发生。

1982年Ahmad和cook提出了一种基于占有率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交通拥挤识别算法。

在这种算法中,利用一个时间序列模型对一个检测站点过去几个时间间隔中占有率的变化趋势进行拟合,并通过此模型预测出下一个时间间隔占有率的范围,如果实测数据出现明显的偏差或者偏离预测平均值程度太大,此算法就会判定发生交通拥挤。

1.2.2解决拥挤措施成功案例(1)国内成功案例1998 年广州市进行了广州市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研究。

同时,也介绍了需求管理策略,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利用需要与价格之间的敏感关系进行的调整拥挤程度的策略。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香港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如车辆驾驶员发照制度、大幅度提高小汽车税率、建立比较完善的交通影响评估制度以及1997 年开始的电子道路收费系统,最终使香港成为世界上用地紧张但交通最畅通的城市之一。

科技部在“十五”期间确定的10个示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杭州等,在示范工程建设过程中,几乎都将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研究开发作为示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各个城市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部分城市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也先后提出了ITMS的发展规划,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和研究。

(2)国外解决交通拥挤的措施新加坡的拥车证和收费制度在新加坡买车之前,须向政府投标买一张“拥车证”,没有拥车证不准注册登记领取牌照,政府通过控制拥车证的数量和价格来控制车辆的数量。

早在 1975 年,新加坡政府就对中央商务区实施使用收费制度,凡在 7:30~18:30 之间驶入该区的汽车都要购买执照证,以减少中央商务区的交通流量,缓解交通压力。

美国的综合交通需求管理政策通过车辆配额限制、车辆许可制度、车辆标准限制、经济调控限制等方法来控制车辆总需求量;通过交通管理限制、车辆行驶限制、车辆停车限制、经济调控限制等方法来控制交通流量。

荷兰政府的 ABC 政策目的是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促进出行者利用大运量公共交通工具,从而避免小汽车交通量的增加。

日本的单向通行政策日本政府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引入了单向通行政策,并根据早晚高峰来变动道路中央分隔线,满足交通量大的方向的通行。

(3)存在的问题国内对交通拥挤自动识别的研究比较晚,相关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缓慢,多是借鉴国外的经验。

合理的交通拥挤解决方法必然是基于本国的社会、经济和地域背景而得出的,国外的政策不能直接应用到我国的实际建设之中,所以我们需要研究、分析它们的合理性,综合借鉴自身国情,提出比较完善的有实际意义的措施。

1.2.3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研究内容(1)综合数学、运筹学、系统动力学等学科知识,通过问卷调查、实地了解等调查方式,了解南京市主要路段交通拥挤基本情况,认真学习交通拥挤识别系统对于缓解交通拥挤的作用;(2)深入探索各种交通拥挤识别模型,阐述拥挤发生时,交通流的基本特性以及在拥挤发生前识别系统对其的预测作用;(3)参考国内外先进的交通拥挤识别研究,结合南京市具体情况,对南京市城区主要道路的城市交通网络提出交通拥挤分类识别的理论方法;(4)城市交通流控制与诱导系统的实现可适应主要路段实时多变的交通状况,而实时、准确的交通流量预测正是这些系统实现的前提及关键;(5)运用Pipes-Munjal方法判定主要路段的拥挤度,结合路段实际情况,探索该方法的实际效用。

第二章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2.1 城市道路状态指标基本分析交通拥挤之所以称为全世界大中城市所而临的共同问题,其本质是因为在道路系统中存在着低通行能力的道路组成部分,即交通瓶颈。

当瓶颈上游的交通量大于瓶颈处的通行能力时,拥挤不可避免。

同时交通量在时间_l几和空问上分布又存在着不均匀性,交通事故也是时常发生,这些都造成了城市道路频繁的发生交通拥挤,根据宏观交通流和微观交通流发生运行故障的本质不同,可以将交通拥挤分为常发性交通拥挤和偶发性交通拥挤。

2.1.1 交通拥挤的含义及分类交通拥挤是指交通需求超过道路的交通容量时,超过部分的交通量滞留在道路上的交通现象。

它是某一时空交通供给难以满足交通需求所产生的交通滞留现象,是基于出行者主观感受做出的描述和判断,与出行个体基于不同出行目的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关。

交通拥挤通常分为两种类型,由于过大的交通需求造成道路设施超载所引起的交通拥挤,例如上下班高峰时刻所发生的拥挤现象。

另一种是由于道路上的随机事件所引起的延误和危险构成的交通拥挤,如交通事故、车辆停驻、恶劣的天气。

此外,根据拥挤形成的先后次序,可以将交通拥挤分为初始交通拥挤和后续交通拥挤。

初始交通拥挤是指在一个道路瓶颈处首先产生的交通拥挤。

后续交通拥挤是指由初始交通拥挤的回流和蔓延而形成的交通拥挤。

2.1.2 交通流特性及交通拥挤判别的基本参数交通流特性可用交通量、车速和交通密度三个参数予以描述。

速度和密度反应交通流从路上获得的服务质量,交通量可量度车流的数量和对交通工程设施的需要情况。

三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可表示为:kf=v这一关系式可视为一个三维空间中的一条空间曲线,称为交通流模型曲线图,图3一1。

为了研究方便,通常以图3一2所示的二维正交投影来表示它们两两之间的关系。

k 交通流参数f-k、v-k、f-v正交投影图Q=v交通流是整体的、宏观的概念,通过对大狱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交通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倾向,为此提出了交通流特性的概念。

交通流特性是用来描述和反映交通流特性的物理量,称为交通流参数,是交通流运行状态的定性、定量特征。

交通流参数分为宏观参数和微观参数,宏观参数用于描述交通流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出来的运行状态特性,主要包括交通量、速度、交通密度、占有率、排队长度;微观参数用于描述交通流中彼此相关的车辆之问的运行状态特性,包括车头时距和车头间距。

2.1.2.1交通量交通量又称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指定地点或断面的车辆数。

交通量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量,具有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变化的特征。

度量城市交通特性的一种方法是在道路系统内一系列的位置上观察交通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并绘出交通流等值图。

当交通量超过某一水平时,就认为发生拥挤。

然而,这种判断存在的问题是同一流量水平可以对应两种截然不同的交通状态,因此这种参数应该与其它方法相结合,而不是单独使用。

2.1.2.2速度速度是描述交通流状态的第二个基本参数,其含义是车辆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从微观上看,每个车辆都有瞬时速度和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平均行驶速度和平均行程速度。

从宏观来看,交通流的平均速度有在特定地点的时间平均速度(平均地点速度)和在特定路段上的区间平均速度(平均行程速度)之分。

前者体现了交通流在特定观测地点处的运行状况,后者体现了交通流在特定路段空间上的运行状况,当这两种速度值明显低于正常值时,表明观测地或观测路段的交通处于拥挤状态。

2.1.2.3交通流密度交通流密度是指在某一瞬间,单位道路长度上存在的车辆数,即K=N/L式中:K为交通密度(辆/km·车道),N为车辆数(辆),L为观测路段长度(km)。

在通常情况下,交通流量大,交通密度也大。

但当道路交通十分拥挤、车流处于停滞状态时,交通流量近似等于零,而此时的交通密度却接近于最大值。

因此,单纯使用交通流量指标难以表示交通流的实际状态,而采用交通密度指标能够做出较好的评价。

尽管交通密度能够直观地表明交通状态的性质,但由于数据的采集难度大,这个参数的实际应用是很有限的。

2.1.2.4占有率车道占有率包括时间占有率和空间占有率两种。

在道路的一定路段上,车辆总长度与路段总长度之比称为空间占有率,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空间占有率直接反映了交通密度的高低,但更能表明道路被实际占用的情况。

与交通密度相似,由于这个交通参数数据的改接获取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实际上一般不被采用。

时间占有率是指在一定的观测时间T内,交通检测器被车辆占用的时间总和与观测时间长度的比值,计算公式为:Occupy=t i∆∑/T式中:occopy为时问l片有率,t i∆为第i辆车占用检测器的时间(s),T为观测时间段的长度(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