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
经济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区位的研究综述

湖北 师范学院学报 ( 学社 会科学版 ) 哲
J unl f u e N r l nvr t P i sp yadSca S i c ) o ra o b i oma U i sy( h oo h n oil c ne H ei l e
V0 . 1 31
产。
伴随着各 国贸易壁垒 的下降 、 F I 制的放 松 以 对 D 管
及 交 通 通 讯 条 件 的改 善 , 际 贸 易 和 外 商 投 资 的 流 动 规 国 模 开 始 加 剧 , 而 增 进 了 世 界 经 济 的 一 体 化 。 目前 来 从
李 嘉 图 认 为 , 产 技 术 水 平 是 造 成 各 国 相 对 成 本 差 生
把创 新 和 技 术 转 移 看 成 是 外 生 的 , 他 们 的 基 础 上 , 在
Gos a rsm n和 H l n 19 ) 建 了具 有 内生 创 新 、 生 e ma (9 1 构 p 内
() 1 要素流动与产业集聚 K uma (9 1 提 出的劳 动 力迁 移模 型 ( L 是 最 rg n 19 ) F)
No. 2 2. 011
经 济 一 体 化 、 区 专 业 化 与 产 业 区 位 的 研 究 综 述 地
魏博 通
( 北 师范 学 院 经济 与管理 学院 , 北 黄石 湖 湖 45 0 ) 3 02
[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 和 区域一体化进 程的加快 , 越来越 多的研 究开始 关 注各 国产业 结构和 产业分
环 中所 处 的 不 同 阶 段 决 定 的 。 V ro ( 9 6 的 产 品 循 enn 16 )
主 要 是 通 过 要 素 察 赋 和 生 产 技 术 等 基 本 特 征 的 差
城市区域经济组织研究综述

家 内, 由若 干地 理 上 毗 邻 的城 市及 其 腹 地 形 成 的城 市 区域 。
在弄清楚了城市区域 的概念后 , 下面我 们来看看城市 区域经济组 织的 含义 。笔者认为经 济组织是城 市区域发挥其作用 时 的具体 执行者和协 调 者, 因为城市 区域 的范围 已经超越 了行政 区划 的范围 , 各行 政区 的官 员会 因为追求政 绩而设下各种壁垒 , 让土地 、 资本 、 劳动 力等资源无法在城市 区 域 内部 自由 流 动 , 限制 城 市 区域 的发 展 。 此 , 要一 个 跨 行 政 区划 的 经 会 因 需 济组织来协调, 以便更 好的促进城市 区域一体化 的发展 , 我国经济 的发 为 展 做 出 有 力 的 贡献 。 由此可 以看 出城市区域经济组织在城市区域 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 , 而要 建立 一个好 的城市区域经济组织, 必须 了解其组建 的思想 、 模式及原则 , 在 阅读 了一些文献 以后 , 对这些方面也有 了了解, 下面对 其进行简单的综述。 三、 城市区域经济 组织研 究综述 ( 关于城市区域经济组织组建思想的研 究 一) 城 市 区 域 作 为 一 种 经 济 发展 的 空 间 载 体 ,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是 离 不 开 市 他 场经济机制 的, 它的发展实 际上是一个资源 配置 的过程 , 也就是各 种经济 主体追求各 自经济利益和福利 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先知先觉者 能“ 理 安 排 ” 合 各个 经 济 主 体 的利 益 和 福 利 , 一 合 理 、 平 的 机 制 只 能 是 惟 公 市场机制。城市区域 发展应该坚持市场机制 的原则, 要打破一切行政 限制 和制度约束。 因此, 了不扰 乱城市区域 的 自然发展机制 , 为 其经济组 织组建 的思 想 必须是市场经济的思 想, 在合理 引导资源配置 、 促进 城市 区域发展 的基 础 上, 根据 市场 原 则 来 组 建 城 市 区 域 经 济 组 织 。 目前, 对城市 区域经 济组织组建 的最 大 困扰是行 政区划 的存在 , 导致 竞争过度 , 合作不足的局面, 人们的思想 中更多 的是竞 争, 这对城市 区域经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学是以区域为着眼点,运用以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主要手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是近几十年才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摆脱了过去前苏联以生产力布局为基础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束缚,国内出现了大批的对西方区域经济学进行引进与介绍的论文与专著,本文就是力图对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与介绍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综述。
标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一、主要的区域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

2 国 内 区域 经 济 一体 化 的 研 究 概 况 之问的谈判把愿意参加一体化 结盟的国 .
2 1 区域 起着 主 导 性作 研 究 。 区域 经 济 一 体 化 与 经 济 全 球 化 是 用 。如果 把 科 斯 的 市 场 内部 化 理 论 从 微 观 向宏观 扩展 , 国 家或 者 国 家 间 的经 济 把 联 盟 看作 全 球化 市场 中 的企 业 , 加 入 随 并 机和 动态 因 素 , 可 以得 出, 体 化 的 区 则 一 域经 济 除 了对 参 与 国有 福 利 上 的 增 进 之
【 图 分 类 号1 0 中 F2 7
1前 言 .
【 献 标 识 码】 文 A
【 章 编 号 ] 0 9 6 6 2 0 ) 2 0 4 —0 文 1 0 ~9 4 ( 0 9 0 — 1 4 4
化冲 击下 做 出有 效 结 构 调 整 带来 的 非 系
了研究 。 本 文 对 国 内 区 域 经 济 一 体 化 的 的 系统性 风 险 和 来 自于 一 国 不 能 在 全 球
lton o e i a c o i ntgr to n c n ai fr gon le on m c i e a in a d e o omi l b lz to p te n o e o le on m i n e r ton,n e r to e e fo c g o aia in, a t r fr gina c o ci t g ai it g a i n l v lo ur
国 际经 济之 中 , 整体 经济 实 力和 国 力得 到 的观 点 , 有强 调 二 者 相 互 替 代 的 “ 消 彼 此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文献综述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文献综述摘要进入21 世纪以来,物联网、电子商务、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发展正带来数据的飞速增长。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推进势在必行,且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京津冀地区正在逐步朝着区域一体化的方向迈进,目前的发展水平依然较低,还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低层次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等问题。
京津冀区域的空间结构演化可能逐步朝着从“双核”发展到“三核”、由单中心向多中心以及“三轴、四区、多中心、网络化”等方向发展。
京津冀地区应加紧构建合作机制,加强合作交流,实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加速推进。
关键词:大数据;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一、引言进入21 世纪以来,物联网、电子商务、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发展正带来数据的飞速增长.早在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及了“大数据”。
2008 年9 月,《自然》杂志发表“Big data”专题文章,首次提出大数据名词2009 年,联合国提出“数据脉动”,并发布《联合国“全球脉动”计划—-大数据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报告。
2011 年,《科学》杂志推出大数据专刊,IBM 公司和麦肯锡公司分别发布大数据调研报告,指出了大数据研究的地位以及将给社会带来的价值。
2012 年3 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 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发计划。
大数据的定义,目前国内引用最多的是来自维基百科的描述:“大数据是由于规模、复杂性、实时而导致的使之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进行获取、存储、搜索、分享、分析、可视化的数据集合.”近年来, 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 整个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地区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均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2015年,北京市GDP总量为23014。
59亿元,同比上年增长6.9%;天津市GDP总量为16538.19亿元;同比上年增长9.3亿元;河北省GDP总量为29806.11亿元,同比上年增长6。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经济学论文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传统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视角集中于对区域内生产系统、企业集群和工业区进行分析。
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拓展和深入,区域经济中企业的投资、研发、生产和贸易等经济活动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
因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需要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而全球价值链( GVC) 、全球生产网络( GPN) 和全球创新网络( GIN) 是研究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间联系的三个重要的分析视角和框架。
本文对Par-rilli( 2013) 等人的研究做简要介绍,对这三个框架下区域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评述,分析和比较这三个框架各自的研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借鉴意义。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研究回顾早期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研究始于对市场国际化,国家间的贸易不平衡的研究。
国家与国家间工业发展的不平等以及国家间的贸易将导致全球经济出现中心国、半边缘国和边缘国家的产生,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关系将会随着新的经济支配权的出现而发生变化。
Held ( 2002 ) ,Henderson( 2002 ) ,Schmitz ( 2004 ) 研究了区域间基于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下的治理关系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间的联系。
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前身是全球贸易链( GCC) 。
在20 世纪90 年代,Gereffi 和Korze-niewicz( 1994) 首次使用全球商品链GCC 的视角来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关注区域间经济联系的治理结构,通过生产者驱动和买方驱动的价值链体系模式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升级。
进入2000 年后,对于GCC 分析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发展成为GVC 的框架。
全球价值链的框架不仅将GCC 的价值创造链条扩展到了制造领域和服务领域,同时也揭示了跨国公司生产体系的脑体纵向分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本质。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综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综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中国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提出自由贸易区战略之后。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进行了梳理,以期能够带来借鉴意义。
标签:自由贸易区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是由于竞争的加强、经济的规模化、投资的增大以及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产生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主要是指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等形式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成立对生产发展和福利水平提高带来的进一步的影响。
引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经济效应在经济整合初期是看不出的,随着时间推移,动态效应将逐渐表现出来,这主要体现在市场扩大效应和竞争促进效应上。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并不总是正面的,成员国的经济整体会有所得,但具体到产业层面,竞争力较弱的产业会受到直接的打击,具有负面影响。
巴拉萨(Balassa)、威廉姆森、科登(Corden)、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德纽(J.Denim)、小岛清(Kiyoshi Kojima)、克鲁斯(B.Krauss)、克鲁格曼(Krugman)、赫尔普曼(E.Helpman)等对一体化的动态效应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所揭示的动态经济效应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资本聚集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等方面。
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还包括“交易成本”效应、比较优势效应、多边谈判效应、市场化改革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技术扩散效应、改善贸易条件、促进技术进步,等等。
其中主要的是规模经济效应与竞争效应。
1961年巴拉萨率先对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进行研究,指出其动态效应主要包括实现规模经济、刺激实际投资数量和强化竞争三个方面。
而在动态效应中,除了规模经济,其他均具有长期性质。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理论(一)规模经济效应在封闭状态下,如果市场划分过细且缺乏弹性,那么各国只能提供狭窄的市场,无法获得规模经济利益。
当前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成果综述

当前区域经济理论及我国区域经济演变综述[内容提要]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经济系统,是国民经济在一定空间的投影。
区域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研究价值。
本论文从区域经济理论出发,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演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XX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关键词]区域经济理论中国区域演变XX区域格局一、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的涵义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X围,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同质性的地域单位。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规律划分,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无限分割和发挥特定作用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区域经济比较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区域经济比较理论区域经济比较理论主要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区域要素禀赋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
他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某种产品生产成本绝对值低,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
一个国家或地区主要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于出口换回自身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
主要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一个国家或地区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比较劣势”的产品。
(3)要素禀赋论。
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个地区应专门生产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而较少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以换回其要素比例正好相反的商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因其重要性与必然性,已逐渐被世界各国重视,所以国内外诸多经济学家也对这个命题进行了深入且透彻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原因及现实意义、对各国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如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中国将要在此浪潮中的决策与发展战略选择的研究等。
1.3.1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况的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社会极重要的命题,因此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这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况的分析上,陈开胜(2012)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发展经济规模的需要,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等等,他还指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发挥区域综合优势,促进均衡协调发展;有效利用各类资源,消除地区恶性竞争;拓展企业生存空间,促进产业空间转移;扩大对内经济开放,完善合作体制机制。
1.3.2 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相关研究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各国的影响,不同的经济学者有着不同的探究角度,概括而言,可归纳如以下。
陈开胜(2012)从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两个角度考虑,“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地区内各国之间壁垒的消除,简化贸易层次程序,加速货物自由流通,并有利于资源跨国界的流动,从而在地区内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
同时,市场规模扩大,使各成员国有更大的可能获得发挥规模经济的效果,因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意味着地区内部竞争的激化。
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将会加强经营管理,利用新的手段和科技成果,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国际竞争力。
”而对于非成员国来说,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毋多庸叙。
蒋娟(2013)是从发展中国家角度来考量的,从组织内与组织外探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不近加大了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还增加了
组织内部贸易竞争与矛盾,总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其消极一面任何国家不能忽视与回避,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对我国而言,谢军有着具体细致的解说,从正负两面进行了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发展,确实加强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各个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对于构建一个积极稳定的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师存香(2015)指出,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取得极大的进展与成功,然而也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逐步实现此进程的推动中,市场、地方经济、政府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有一下诸多方面:基础建设不同步,缺乏一体化标准;地方政府不主动,缺乏一体化保障;经济发展不均衡,缺乏一体化目标;同时,它还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应把握以下原则:统筹协调、公平发展、逐步发展。
张可云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该怎么看有详细说明,从国内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在推动地方经济、区域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制度创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与此同时,国内的区域经济冲突不断,重复建设、原料大战、市场封锁等形式的区域经济冲突严重影响了国家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兄弟阋于墙则不能外御其侮,也就是说,国内各地方若不能携手合作,则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实力将大打折扣。
从国际上看,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影响力与话语权不断提升,保持并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选择。
在经过相当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告别高增长时代的新常态。
要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并保证经济质量提升,除要充分挖掘国内潜力外,还必须通过合作在国外拓展发展空间。
上文中也有提及,蒋娟(2013)从发展中国家角度来考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负面影响问题,这无疑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不止是贫富差距的存在,更加重要的是组织内部贸易竞争与矛盾的增加。
虽之于区域内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然而其消极一面仍旧是不能忽视和回避的,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以上问题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陈涛(2013)对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存在的问题,做出了系统性的描述,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首先,事
政治体制的不同,我国属于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则是总统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多样性带来决策不同与摩擦冲突;其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各国均存在差异,这是毋庸置疑的;再次,就是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群体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的方式存在着差异;最后,各国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竞争性,而且区域合作带有盲目性“因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产业阶层及总体发展水平类似,产品存在同构性,基本处于相同的国际分工阶梯之中,使得双方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一定的竞争。
宋振平(2013)系统探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会带来的经济效应。
它不止会带来贸易创造与转移这样的效应,还会造成生产转移,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打破了原先市场孤立的局面,使得分散的各个小市场融合成为一个大市场。
当然,关于应当有的对策研究,也是很必要的。
首先,是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以利益为核心,建立利益共同协调机制,再然后就是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为区域经济体系提供法律保障,推动区域规划的统一性,;其次,领导协商的促进,产业延伸与组合也是极为必要的。
1.3.3 一体化应当坚持的方向与战略的研究
孙久文(2015)针对当前的现实,认为区域经济合作要坚持三个发展方向: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朝着长期稳定的方向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从组织形式上固定下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建立起长期的、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一体化的指导、协调和执行机构。
二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要向全方位、多形式方向发展。
全方位、多形式的一体化,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趋势,我们在管理上必须制定正确的原则,加强引导。
三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要从目前大多数地区热衷的贸易合作向生产要素一体化方向转化。
要从劳动、资金、资源、技术、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途径,处理好国家利益、地区利益和地区间利益的关系,重点要研究利益分割和利益补偿的具体方法。
特别是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利益协调十分重要,影响到产业转移是否能够在区域间顺利进行。
同时,他还指出,“对于如何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笔者提出的思路如下”,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贸易自由化为基础建立充分自由的生产要素流动机制,提升一体化区域的居民福利水平,同时也要建立统筹区域空间均衡协调的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