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路仿真实验报告——仿真探究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

合集下载

模电实验报告负反馈放大电路

模电实验报告负反馈放大电路

实验三负反馈放大电路一、实验目的1、研究负反馈对放大器放大倍数的影响。

2、了解负反馈对放大器通频带和非线性失真的改善。

3、进一步掌握多级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1、双踪示波器2、信号发生器3、万用表三、预习要求1、认真阅读实验内容要求,估计待测量内容的变化趋势。

2、图3-1电路中晶体管β值为120.计算该放大器开环和闭环电压放大倍数。

3、放大器频率特性测量方法。

说明:计算开环电压放大倍数时,要考虑反馈网络对放大器的负载效应。

对于第一级电路,该负载效应相当于CF、RF与1R6并联,由于1R6≤Rf,所以CF、RF的作用可以略去。

对于第二季电路,该负载效应相当于CF、RF与1R6串联后作用在输出端,由于1R6≤Rf,所以近似看成第二级内部负载CF、RF。

4、在图3-1电路中,计算级间反馈系数F。

四、实验内容1、连接实验线路如图3-1所示,将线连好。

放大电路输出端接Rp4,1C6(后面称为RF)两端,构成负反馈电路。

2、调整静态工作点方法同实验二。

将实验数据填入表3-1中。

表3-1测量参数Ic1(mA) Uce1(V) Ic2(mA) Uce2(V)实测值0.625 7.16 0.752 63、负反馈放大器开环和闭环放大倍数的测试(1)开环电路按图接线,RF先不接入。

输入端接如Ui=1mV,f=1kHZ的正弦波。

调整接线和参数使输出不是真且无震荡。

按表3-2要求进行测量并填表。

根据实测值计算开环放大倍数和输出电阻R0。

(2)闭环电路接通RF,按(1)的要求调整电路。

调节Rp4=3KΩ,按表3-2要求测量并填表,计算Auf和输出电阻R0。

改变Rp4大小,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根据实测值验证Auf≈1/F。

讨论负反馈电路的带负载能力。

表3-2RL(KΩ)Ui(mV) Uo(mV) Auf∞ 2.4 385 160开环1K5 2.4 81.5 34∞ 2.23 44 19.7闭环1K5 2.23 31 13.9 由计算有:开环:Ro=5.586 KΩ。

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4)提高要求
usf
Rif
Rof
9.46
526.5Ω
3.43kΩ
与仿真数据比较:
usf =
if =
10.2 − 9.46
× 100% = 7.25%
10.2
526.5 − 310.13
3.58 − 3.43
× 100% = 41.10% ; =
× 100% = 4.19%
× 100% = 39.86%
854.1
393.1
误差分析:闭环时的电压放大倍数的误差相对较小,而输入输出电阻则与仿真值误差较大,
这主要是由于电压幅值较小,导致在测量输入输出电阻(尤其是输出电阻)时,两次测量的
电压(对于输入电阻指串入输入回路电阻两端的电压;对于输出电阻指带负载和不带负载时
的输出电压)的幅值变化很小,导致读数时的误差对结果影响较大。
526.5
3.58
误差分析:提高要求中闭环放大倍数、输出电阻与仿真值误差比较小,而输入电阻一项的误
差较大,其可能原因一方面与上面分析输入电阻误差的原因一致,另外可能与示波器显示波
形相对不稳定导致读数偏差增大有关。
七、分析与总结
由以上数据对比和误差分析可知:
此次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的误差整体较小。这一方面是由于调整了仿真时晶体管的β 值,
3.
6
图 3 电流并联负反馈放大电路
四、仿真数据
基本要求:(原电路)
(1) 静态工作点的调试第一级:I DQ=1.99mA,
UGDQ=-9V.
UGSQ=-2.38V,
第二级:I CQ=2.03mA,
UA= 2.43 V,
US= 4.81 V,
UCEQ=2.303V

模电实验报告——多级级联放大器的研究

模电实验报告——多级级联放大器的研究

实验报告 多级级联放大器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仿真软件研究多级负反馈放大电路;2、学习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掌握多级级联运放电路的工作特点;3、研究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影响,掌握负反馈放大器性能指标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实验用电路图如下:实验原理图在电子电路中,将输出量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一定电路形式作用到输入回路,用来影响其输出量的措施称为反馈。

若反馈使得净输出量减小,称之为负反馈;反之,为征反馈。

引入交流负反馈之后,可以大大改善放大电路多方面性能:提高放大电路的稳定性、改变输入、输出阻抗、展宽通频带、减小非线性失真等。

实验电路图1由两级运放构成的反相比例运算器组成,在末级的输出端引入了反馈网络f C 、2f R 和1f R ,构成了交流电压串连负反馈。

放大器的基本参数开环参数:将反馈支路的A 点与P 点断开、与B 点连接,便可得到开环时的放大电路。

由此可测出开环时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V A 、输入电阻i R 、输出电阻o R 、反馈网络的电压反馈系数V F 和通频带BW ,即1'(1)o Vii ii No o L of Vo H L V A V V R R V V V R R V V F V BW ff ⎧=⎪⎪⎪=⎪-⎪⎪⎪=-⎨⎪⎪⎪=⎪⎪=-⎪⎪⎩式中,N V 为N 点对地的交流电压;'o V 为负载开路时的输出电压;f V 为P 点对地的交流电压;H L f f 和分别为放大器的上下限频率。

闭环参数:通过开环时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系数V A 、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反馈网络的电压反馈系数和上下限频率,可以计算求得多级级联负反馈放大电路的闭环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通频带的理论值。

测量负反馈电路的闭环特性时,应将负反馈电路的A 点与B 点断开、与P 点相连以构成反馈网络。

此时需适当增大输入信号,使输出电压达到开环时的测量值,然后分别测出各量值的大小并与理论值比较找出误差的原因。

实验3-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

实验3-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

实验三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理解。

2、学习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器的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电压串联负反馈对放大倍数的影响
数据表如下:(信号源选择10mv/1kHz)
数据分析:
电压负反馈的特点是稳定输出电压,当输入信号大小一定时,由于负载减小或其他因素导致输出电压下降;引入串联负反馈使净输入电压减下。

有反馈时比无反馈是电压放大倍数减小。

2、 电压串联负反馈对放大倍数稳定性的影响
数据表如下:
数据分析:
dA f A f
=
11+AF
·
dA A
由上述数据可知,电压负反馈当输入信号大小一定时,由于负载的减小导致输出电压下降,该电路进行自动调节:R L ↓→u o ↓→u f ↓→u id ↑→u o ↑
反馈的结果牵制了输出电压的下降,从而使输出电压基本稳定。

3、 电压串联负反馈对输入电阻的影响
数据表如下:R I =U I U S −U I
R S
数据分析:
由以上数据可看出,当输出电阻一定时,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

使净输入电压u id减小,因而输入电流也减小,故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会增大输入电阻。

4、电压串联负反馈对输出电阻的影响
−1)R L
数据表如下:R O=(U OO
U O
数据分析:
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会减小输出电阻。

模电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模电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模电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报告模拟电子技术作为电子学的重要分支,对于电子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模拟电子技术中,负反馈放大电路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电路。

本文将对负反馈放大电路进行实验报告,探讨其原理、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

一、实验目的负反馈放大电路是一种通过在放大器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引入负反馈电压,以改善放大器性能的电路。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搭建负反馈放大电路,了解其工作原理以及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负反馈放大电路是通过将放大器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并将差异信号进行反馈,从而抑制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增加电路的稳定性和线性度。

在负反馈放大电路中,反馈网络的作用是将一部分输出信号引入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比较,产生差异信号进行反馈。

三、实验材料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运放、电阻、电容、示波器等。

四、实验步骤1. 按照实验电路图搭建负反馈放大电路,确保电路连接正确。

2. 将输入信号接入到放大器的非反相输入端,输出信号接入到示波器进行观测。

3. 调节电源电压,使其达到所需的工作电压。

4. 输入不同的信号幅值,观察输出信号的变化。

5. 测量输入信号幅值与输出信号幅值之间的关系,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可以得到输入信号幅值与输出信号幅值之间的关系曲线。

在负反馈放大电路中,输入信号经过放大后,输出信号的幅值相对于输入信号进行了衰减。

这是因为负反馈电路引入的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相位相反,通过相位差的叠加,使得输出信号的幅值减小。

在实验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负反馈放大电路对输入信号波形的改变。

通过引入反馈信号,负反馈放大电路可以抑制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使得输出信号更加接近输入信号的波形。

这对于一些对波形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非常重要。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原理、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负反馈放大电路作为一种常见的电路结构,在电子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负反馈放大器仿真实验报告

负反馈放大器仿真实验报告

负反馈放大器仿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负反馈放大器日期2014.10.29 姓名专业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一、实验目的1、熟悉、掌握Multisim软件的使用2、掌握负反馈接入前后对电路的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等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

3、了解负反馈接入前后电路的频率特性和fL、fH值,以及输出开始出现失真时的输入信号幅度。

二、实验原理电路图图4-1 带有电压中联负反馈的两级组容耦合放大器电路图图4-2 基本放大器三极管两级放大器及负反馈电路原理: 1、T1发射极电流的分配关系当输入电压为Vi 时,考虑交流通路,T1发射极电位为Vi ,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s f e i i i =+(式1)。

e i 非常小,可认为sf i i ≈(式2)。

而2、负反馈电阻f R 的作用f R 起到稳定输出电压的作用。

输出电压是e i 以T1、T2原来的增益放大之后的大小。

当Vo 增大时,f i 增大,e i 减小,进而Vo 减小;当Vo 减小时,f i 减小,e i 增大,进而Vo 增大。

f R 起到负反馈的作用。

3、电路的增益将式3、式4带入式2,可得到电路增益的近似值)(式)(式43i si s fio f R vi R v v =-=SfS V R R R A +≈三、实验过程三极管两级放大器及负反馈电路的仿真结果1、静态工作点仿真数据截图2、测试基本放大器的各项性能指标(1)增益的仿真结果信号源Us截图:输入信号Ui截图:输出波形U L(有负载),U O(空载,即R L断开)截图(2)测量通频带波特仪显示结果截图:3、测试负反馈放大器的各项性能指标(1)增益的仿真结果信号源Us截图:输入信号Ui截图:输出波形U L(有负载),U O(空载,即R L断开)截图(2)测量通频带波特仪显示结果截图:四、实验结果1、静态工作点表4-1U B(V) U E(V) U C(V) I C(mA) 第一级 4.50 3.86 3.97 1.82第二级 3.76 3.34 4.56 2.472、放大器的各项性能指标U S(V)U i(V)U L(V)U o(V)A V R i(KΩ) R o(KΩ) 基本放大0.2 0.01 0.6 2.30 22.5 0.01 0.27器0.018 0.50 0.67 37.5 0.06 0.49负反馈放大器0.2。

模拟电路仿真实验报告——仿真探究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

模拟电路仿真实验报告——仿真探究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

四、理论分析: 1.静态工作点的计算
T1 管: VBQ1 =
R3 V R2+R3 cc
= 3.8 V

ICQ1 ≈ IEQ1 =
VBQ1 −VBEQ R9+R10
= 1.28 mA
VCEQ1 = VCC − ICQ1 (R 4 + R 2 + R 3 ) = 2.27 mV 由于采用阻容耦合,故 T2 管计算同 T1 管,可知: T2 管: VBQ2 = 2.9 V , ICQ2 = 1.44 mA , VCEQ2 = 2.93 mV
由此,电路开环增益:
βR 'L2 rbe2 (1 ) R12
R 'L2 R 5 //R 11
Au
uo uo1 / ui Au1 Au 2 225 ui uo / uo1
输入电阻: R i = (R 2 // R3 ) // [rbe1 + (1 + β)R9 ] ≈ 9k Ohm 输出电阻: R o ≈ R 5 = 4.7k Ohm
电子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根据提出的设计要求,进行理论计算,进一步熟悉电路分析计算。 2. 通过实际操作仿真软件,熟悉并掌握仿真软件的使用。 3. 在实际仿真过程中,加深对电子电路基本理论中关于多级放大和负反馈对电路性能影 响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仿真环境:
OrCAD 16.2 Capture CIS with Pspice
取 D > 10 则 R13 < 2.20k Ohm, 此时满足深度负反馈的条件, 这时增益最大约为 23.0 。
4.负反馈对电路通频带的影响分析
引入负反馈后, 中频增益下降为原来的 增益带宽乘积基本不变。

模拟电路:6-2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模拟电路:6-2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c3 e3
T3 C2
+ U i
C1
e1
Re1
+ U
O
Re3
-
RF2
电压并联负反馈
【例2】如果要求当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开环增益A的相对变化量 如果要求当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开环增益 的相对变化量 为25%时,其闭环增益 f的相对变化量为 ,又要求闭环增益 时 其闭环增益A 的相对变化量为1%, 应选多大? 应选多大? 为100,问A应选多大?这时反馈系数 应选多大? , 应选多大 这时反馈系数B应选多大 解:根据已知条件可得: 根据已知条件可得:
A Af = = 100 1 + AB
dA f 1 dA = Af 1 + AB A
dA f 1 = × 0.25 = 0.01 1 + AB = 25 Af 1 + AB
A = (1 + AB) × 100 = 2500
24 B= ≈ 0.01 2500
【例3】假设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在无反馈时的中频电压增益为 Aum= -100,fL=30Hz;fH=3kHz,如果反馈系数为 u=-10%,问 , ; ,如果反馈系数为B , 闭环的A 各等于多少? 闭环的 u mf,fL;fH各等于多少? 解:根据已知条件可得: 根据已知条件可得:
引入负反馈后,放大电路的通频带展宽了( 引入负反馈后,放大电路的通频带展宽了(1+AmB)倍. )
四,对输入,输出电阻的影响 对输入, 1,串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增大 ,
Ii + Ui + Ud + Uf Ri
放大电路
无反馈时: 无反馈时:
XO
引入串联负反馈后: 引入串联负反馈后:
Ud Ri = I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邮电大学
实 验
报 告
实验名称:仿真探究负反馈对多级放大电路的影响
学 班 姓 学
院:____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____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课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日期 :_______2009 年 12 月________
第2页
电子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3.负反馈对电路增益的影响分析
如图 8,采用电压串联负反馈,根据反馈基本方程式 Ȧv = Ȧ ̇̇ 1 + AF
可知引入负反馈之后闭环增益将减小。 当深度负反馈时, Ȧv = 1/Ḟ 。 深度负反馈时, 由电路图得: Rv = 反馈深度: D = AF ≈ 220 × 0.1k ≫1 R13 + 0.1k R9 R 9 + R13
引入负反馈后电路电压增益稳定性有所改善,具体为:
dAv 1 dA = Av 1 + AF A
可见,稳定性提高了 |1 + AF|倍。
第3页
电子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五、仿真测试 第一部分测试:未接入反馈时电路性能测试
1、电路增益: 如图 3 所示,实测电路中频(1kHz)电压增益 Av = 225.56; 2、频带宽度: 如图 4 所示,频带宽度为 BW = 858.50 kHz; 3、输入输出电阻: 如图 5、 图 6, 中频(1kHz)输入电阻为 R i = 20.00k Ohm, 输出电阻 R o = 4.60k Ohm。 (注: 为与后续带反馈测试形成对比,此处测试的 R i 是从三极管 Q1 看过去的输入电阻。 ) 4、动态范围: 由图 7 估计知动态范围大约为 -10mV ~ +10mV 。 5、稳定性: 由图 8,输入 5mV 变化 20%(即 1mV)时增益变化 1.41 × 10−2 % 。 (注:出于仿真图视 图精度考虑,便于直接观察变化,以输出电压代替增益进行打印。 )
第5页
取 D > 10 则 R13 < 2.20k Ohm, 此时满足深度负反馈的条件, 这时增益最大约为 23.0 。
4.负反馈对电路通频带的影响分析
引入负反馈后, 中频增益下降为原来的 增益带宽乘积基本不变。
1 |1+AF|
, 上限截止频率扩展为原来的 |1 + AF|倍,
5.负反馈对输入输出电阻的影响分析
第4页
闭环电压增益
电子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六、仿真数据分析
1、引入反馈为:Rf = 2k Ohm ,反馈深度取为: D = 1 + AF ≈ 11.7 ,满足深度负反 馈条件。为便于分析,将仿真测试数据整理如下表:
对比项目
中频增益 Av 频带宽度 BW 中频输入电阻R i 中频输出电阻R 0 动态范围
由此,电路开环增益:
βR 'L2 rbe2 (1 ) R12
R 'L2 R 5 //R 11
Au
uo uo1 / ui Au1 Au 2 225 ui uo / uo1
输入电阻: R i = (R 2 // R3 ) // [rbe1 + (1 + β)R9 ] ≈ 9k Ohm 输出电阻: R o ≈ R 5 = 4.7k Ohm
电路稳定性
增益变化 1.41 × 10−2 %
图8
增益变化 1.81 × 10−6 %
图 15
2、 针对仿真数据的分析: ①深度负反馈时中频增益 Av 下降为开环增益的 1/11 ,与理论值 11.7 吻合度很好。 ②深度负反馈时通频带 BW 展宽 11.2 倍,与理论值 11.7 吻合较好。 ③带深度负反馈时:反馈环环输入电阻增大 8.25 倍,基本符合理论分析;输出电阻减小 为原来的约 1/40,与理论值 1/11 存在误差。误差原因分析:一方面,测试时反馈环外 电 阻的 影 响 不能 忽 略 ;另 一 方 面 ,为 保 证 增益 不 致 下降 过 多 , 负 反馈 深 度 取为 D = 1 + AF ≈ 11.7,与 1 只有约十倍的关系,负反馈的深度还不够大,理论计算产生 的误差也相对增大。如要增大反馈深度,需要进一步抬高电路开环增益,但仅两级放 大,不适宜把增益做得过高。 ④深度负反馈时,仿真动态范围扩大了 6 倍,与理论分析相符。 ⑤深度负反馈的引入使得增益随输入的变化改变度变小,电路增益稳定性提高了近 1000 倍。但与理论分析的 11.7 倍相差较大。分析原因:两级共射都引入了级内负反馈,进 一步稳定了电路静态工作点;反馈深度 D 的值不够大,理论估算存在误差。
不带负反馈
225.56 858.50 kHz 20.00k Ohm 4.60k Ohm -10mV ~ +10mV 输入变化 20%,
仿真图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带深度负反馈
20 9.61 MHz 165.00k Ohm 112.3 Ohm -60mV ~ +60mV 输入变化 20%,
仿真图 图 10 图 11 图 12 图 13 图 14
电子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根据提出的设计要求,进行理论计算,进一步熟悉电路分析计算。 2. 通过实际操作仿真软件,熟悉并掌握仿真软件的使用。 3. 在实际仿真过程中,加深对电子电路基本理论中关于多级放大和负反馈对电路性能影 响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仿真环境:
OrCAD 16.2 Capture CIS with Pspice
四、理论分析: 1.静态工作点的计算
T1 管: VBQ1 =
R3 V R2+R3 cc
= 3.8 V

ICQ1 ≈ IEQ1 =
VBQ1 −VBEQ R9+C − ICQ1 (R 4 + R 2 + R 3 ) = 2.27 mV 由于采用阻容耦合,故 T2 管计算同 T1 管,可知: T2 管: VBQ2 = 2.9 V , ICQ2 = 1.44 mA , VCEQ2 = 2.93 mV
三、设计思路:
为简化分析并使得仿真重点突出,以两级共射放大电路作为基本电路进行测试,采用 阻容耦合连接,并在两级共射中分别引入级内反馈以稳定静态工作点。如图 1 所示,经 理论计算,将各元件参数一并标示于图中。引入负反馈为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图如图 9 所示。 进一步的测试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未接入反馈和接入反馈后的电路性能测试。测试 的性能主要包括电路的增益、频带宽度、动态范围、输入输出电阻、增益稳定性这五项 指标。再由两部分测试结果相对比,同时与理论计算比较,得出并验证关于负反馈特别 是深度负反馈对多级放大电路性能影响的结论。
为检验理论计算的可行性,以交流小信号输入进行测试,测试中各支路电压以及电流 值标示于图 2。可得出结论:理论计算是可行的。可进行进一步的测试。
2.交流小信号分析
一级增益:
A u1
βR 'L1 rbe1 (1 ) R 9
二级增益:
A u2
R 'L1 R 4 //R 6 //R 7 //r be2
七、实验总结与心得
1、初始用理论估算值仿真,存在工作点设置偏离的情况,后经修改测试使得设计值趋于 合理。 测试结论中仍然存在与理论分析有误差的地方, 需要进一步思考其中的的原因。 2、 结合书后的仿真例题和仿真软件介绍, 并查阅了相关资料, 学习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 随着实验的深入进行,逐步由不会到会,再到熟练,并能够在结合相关资料的情况下 分析错误和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这个探索、求知、思考的过程收 获是很多的,也是很有益的。 3、实验中通过反复对比理论估计值和仿真值,加深了对器件模型和参数的认识,由理性 到感性,再回归理性。 4、实验中虽然产生了很多迷惑和困难,但正是探求着去解决问题,消除迷惑给我带来了 很多的乐趣。电子电路是一门神奇而精致的学科。 <正文结束,后续页码附录仿真图>
第二部分测试:接入负反馈时电路性能测试
1、电路增益: 如图 10,当 Rf 依次增大时,电路增益减小幅度将减小,也即反馈深度越深,增益下降越 多。 当 Rf<2k Ohm 时进入深度负反馈。 后续将以 Rf=2k (增益约为 20 倍 , 反馈深度 D ≈ 11.7) 为反馈电阻值进行其他各项分析。 反馈电阻值 闭环电压增益 200 Rf (k Ohm) Av 150 0.2 2 0.5 5 100 1.0 10 50 2.0 20 5.0 40 0 10.0 65 0 20 40 60 20.0 100 反馈电阻值(k Ohm) 50.0 150 2、频带宽度: 如图 11 所示,频带宽度为 BW = 9.61038 MHz 。 3、输入输出电阻: 如图 12、图 13,由于输入端偏置电阻 R 2 、R 3 在反馈环外,为使得实验结论不受环外电 阻干扰,仿真时测试的输入电阻为反馈环输入电阻 R if 。中频(1kHz)输入电阻为 R if = 165.00k Ohm,输出电阻 R 0 = 112.3 Ohm。 4、动态范围: 由图 14 估计知动态范围大约为 -60mV ~ +60mV。 5、稳定性: 如图 15,输入 5mV 变化 20%(即 1mV)时增益变化 1.81 × 10−6 % ≈ 0 。 (注:出于仿真 图视图精度考虑,便于直接观察微小变化,以输出电压代替增益进行打印。 )
电压取样的负反馈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能力,使得输出电阻减小:
R of =
Ro 1 + ȦḞ
若为深度负反馈,则 R of → 0 ,可认为近似恒压源。 串联负反馈将提高输入电阻(严格来讲是反馈环输入电阻) :
̇ Ri R if = (1 + Ȧ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