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实验报告
交流充电桩电磁兼容试验报告

交流充电桩电磁兼容试验报告目录一.传导发射试验 (1)1.试验方法 (1)2.试验过程 (1)3.试验现象 (1)4.实验结果 (2)5.试验分析 (2)二.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4)1.试验方法 (4)2.试验过程 (4)3.试验现象 (4)4.试验结果 (4)5.试验分析 (4)三.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7)1.试验方法 (7)2.试验过程 (7)3.试验现象 (7)4.试验结果 (7)5.试验分析 (7)四.总结 (9)一.传导发射试验传导发射试验主要测试产品设备对于电网的干扰。
1.试验方法通过测试电源输入的波形是否超出限值,来判定产品是否符合标准,测试频段为:150KHZ-30MHZ。
2.试验过程将电源连接到LISN上,接收机RF输入练到LISN的RF输出,切换LISN的L/N开关来选择测试电源线的骚扰。
3.试验现象图1传导发射波形图如图1所示,图中×处为超标,2.56MHZ-3. 5MHZ之间有出现平均值超出限值的现象。
4.实验结果干扰超过标准,试验未通过。
5.试验分析从带宽噪声分析角度出发,上图的带内噪声应该属于“高密度型尖峰群”噪声,如下图所示:对于这些噪声,单板上没有任何时钟频率和其有关系(现有电子系统板级晶振的频率是16MHz,400MHz),没有对应这些频率的基频和谐波,不考虑为时钟产生的辐射噪声。
其次板级的开关电源的频率一般在几十KHz-几百KHz(典型值在20-200KHz区间内),这些噪声的高次谐波能量已经很小,不符合实验检测出的噪声dB值。
(但是不排除开关电源噪声与其他噪声叠加、寄生的可能)所以预测噪声来自电子系统的内部谐振。
根据噪声在1-10MHz带内密集分布,根据现有的板卡硬件设计,结合查阅资料和经验来说,噪声可能来自以下源:断路器凸轮触电 (板级的继电器);接触器的线圈脉冲(强电220接触器);转换开关电路 (三极管开关电路);多路通信设备 (CAN,USB,LAN,485,232);功率转换控制器瞬态(马达驱动芯片);数字电路的总线噪声(开关量扇出电路)。
EMC电磁兼容测试报告

EMC电磁兼容测试报告
一、测试目的
电磁兼容(EMC)测试是对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和电磁抗扰能力进行
评估的过程。
本次测试旨在评估被测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并且不会对周围电子设备产生干扰。
二、测试范围
本次测试对被测设备的辐射电磁场和抗扰能力进行了评估。
测试涉及
以下方面:
1.辐射电磁场测试:测量被测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出的电磁辐射水平,评估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2.抗扰能力测试: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干扰源,评估被测设备
对外部电磁干扰的抵抗能力。
三、测试方法
1.辐射电磁场测试:使用设备测量被测设备在各个频段的辐射电磁场
强度,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
2.抗扰能力测试:将被测设备置于模拟干扰环境中,通过测量其输出
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来评估其抗扰能力。
四、测试结果
1.辐射电磁场测试结果:根据测试数据和相关标准要求,被测设备在
所有频段的辐射电磁场强度均符合要求,并未产生超出标准的辐射水平。
2.抗扰能力测试结果:在模拟干扰环境下,被测设备的输出信号质量和稳定性均良好,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五、结论
根据测试结果,被测设备在电磁环境下表现出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能够正常工作且不会对周围设备产生干扰。
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六、建议
鉴于被测设备经过了电磁兼容测试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建议继续进行后续的功能和性能测试,以确保设备在各个方面都具备稳定和可靠的性能。
七、测试人员信息
测试人员:XXX。
电磁兼容性测试报告

泉海科技电磁兼容性(EMC)测试报告(电源电压:24V)机 型QH7101H2图 号DZ93189781020状 态正常生产失效模式等级的定义(依据ISO 7637-3附页A):A等级:在干扰照射期间和照射后,器件或系统所有功能符合设计要求。
B等级:在干扰照射期间,器件或系统所有功能符合设计要求,但部分指标超差,在照射移开后,超差的指标能自动恢复正常,记忆功能应保持A级。
C等级:在照射期间,器件或系统有一个功能不符合设计要求,但在照射移开后,能自动恢复正常操作。
D等级:在照射期间,器件或系统有一个功能不符合设计要求,在照射移开后,不能自动恢复正常操作,需通过简单的操作,器件或系统才能复位。
E等级:在照射期间和照射后,器件或系统有多个功能不能符合设计要求,需要修理或替换器件或系统才能恢复正常。
测试项目测试条件等级要求测试结果备注 脉冲1Ua: 27 V Us: -600 Vt1: 5 s t2: 200 mst3: ≤100 µs td: 2ms tr: ≤(3+0/1.5)µs Ri: 50 Ω脉冲数量: 5000 。
B级符合要求B级 本报告由泉海公司实验室提供 脉冲2a Ua:27 V Us: +50 Vt1: 5 s t2: 200 mstd: 0.05ms tr: ≤(3+0/1.5)µs Ri: 2 Ω 脉冲数量:5000个B级符合要求B级 脉冲2b Ua:27 V Us: +20 Vtd:0.2~2s tr: 1ms ±0.5ms Ri: 0.05Ω t12: 1ms ±0.5mst6: 1ms ±0.5ms 脉冲数量:10个B级符合要求B级 脉冲3a Ua:27 V Us: -200 Vt1: 100 µs t4: 10 mst5: 100 ms td: 0.1µs tr:≤5 ns±1.5ns Ri: 50 Ω测试时间:1h。
电磁兼容技术实验报告

电磁兼容技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电磁兼容性(EMC)的基本概念,掌握电磁干扰(EMI)的测试方法,以及学习如何评估和改进设备或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实验原理:电磁兼容性是指设备或系统在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同时不对其他设备产生不可接受的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主要来源于电源线、信号线和空间辐射。
通过测量设备在特定条件下的辐射和传导干扰水平,可以评估其电磁兼容性。
实验设备与材料:1. 电磁兼容性测试设备一套,包括接收机、天线、测试软件等。
2. 待测设备,例如个人电脑、手机等。
3. 屏蔽室或开放场,用于进行辐射干扰测试。
4. 电源线、信号线等连接线。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环境,确保测试设备和待测设备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 将待测设备放置在屏蔽室内或开放场中,连接好所有必要的电源线和信号线。
3. 打开测试设备,设置测试参数,包括频率范围、测试模式等。
4. 进行辐射干扰测试,记录待测设备在不同频率下的干扰水平。
5. 进行传导干扰测试,使用接收机测量待测设备通过电源线和信号线产生的干扰。
6. 分析测试结果,评估待测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对个人电脑和手机进行了电磁兼容性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个人电脑在高频段的辐射干扰水平较高,而手机在低频段的传导干扰水平较高。
这可能与设备内部的电路设计和屏蔽措施有关。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测试来评估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设备在不同频率下的干扰水平存在差异,这提示我们在设计和使用电子设备时,需要考虑其电磁兼容性,以减少对其他设备的干扰。
建议:1. 加强对电子设备内部电路的屏蔽,减少辐射干扰。
2. 优化电源线和信号线的布局,降低传导干扰。
3. 在设计电子设备时,应充分考虑电磁兼容性标准,确保设备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稳定工作。
实验心得:通过本次电磁兼容技术实验,我们不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还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电磁兼容性的认识。
苏轼上海实验室电磁兼容试验报告

苏轼上海实验室电磁兼容试验报告《苏轼上海实验室电磁兼容试验报告》一、引言二、试验方案1.试验范围:本次试验主要针对苏轼上海实验室内的各种电子设备,包括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
2.试验方法:采用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两种方法进行测试。
对电磁辐射干扰试验,使用频谱分析仪和扫描接收天线对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进行检测;对传导干扰试验,使用专用仪器对设备进行直接注入干扰信号的测试。
3.试验内容:(1)对电磁辐射干扰的测试主要针对设备在工作状态下的辐射功率进行测量和分析。
试验过程中,将设备放置在不同的距离和方位上,测试电磁辐射信号的强度和频率分布。
(2)对传导干扰的测试主要针对设备在工作状态下,通过设备的输入/输出端口进行信号注入和干扰测量。
试验中,采用标准信号源进行干扰信号的产生和注入,测试信号源的干扰引入度和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三、试验结果及分析1.电磁辐射干扰试验结果表明,苏轼上海实验室的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电磁辐射信号强度较低,频率分布较为均匀。
测试中,无较大异常情况发生。
2.传导干扰试验结果表明,苏轼上海实验室的设备在接收干扰信号后表现出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测试中,设备的输入/输出端口对干扰信号并未有明显干扰反应,正常工作。
四、结论和建议1.结论:根据试验结果和分析,苏轼上海实验室的设备具备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够在电磁干扰环境中正常工作,不对其他设备和系统产生不可忽视的干扰。
2.建议:为进一步提升苏轼上海实验室的电磁兼容性,建议在设备布置时注意避免设备的相互干扰,合理布置设备与电源、信号线之间的距离,选用符合标准规范的设备。
同时,加强设备的维护管理和定期检测,以确保其持续稳定的电磁兼容性能。
综上所述,本试验结果表明苏轼上海实验室的设备在电磁兼容性方面表现良好,能够满足实验室的正常运行需求。
然而,为了确保其持续稳定的工作状态,还需加强设备的管理和日常维护,以及定期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和评估。
电磁兼容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是电子设备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对所在环境中的电磁场干扰信号的抑制能力以及设备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信号的抑制能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电磁兼容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参加了本次电磁兼容实习。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实习单位为我国某知名电子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在实习期间,我担任电磁兼容工程师助理,负责协助工程师进行电磁兼容测试及整改工作。
三、实习内容及过程1. 电磁兼容基础知识学习在实习初期,我学习了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原理、测试方法和整改措施等知识。
通过学习,我对电磁兼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实习工作奠定了基础。
2. 电磁兼容测试在工程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电磁兼容测试工作。
测试过程中,我负责操作测试设备、记录测试数据、分析测试结果。
主要测试内容包括:辐射骚扰测试、传导骚扰测试、抗干扰能力测试等。
3. 电磁兼容整改针对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协助工程师进行电磁兼容整改。
整改措施包括:优化电路设计、改进布局布线、增加滤波器、屏蔽等。
在整改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测试结果提出整改方案,并协助工程师实施整改。
4. 电磁兼容报告撰写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电磁兼容测试报告的撰写工作。
通过整理测试数据、分析测试结果,撰写了详细的电磁兼容测试报告,为产品研发和销售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实习收获1. 电磁兼容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2. 掌握了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和整改措施。
3. 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增强了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通过本次电磁兼容实习,我对电磁兼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电磁兼容测试和整改的基本技能。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电磁兼容水平,为我国电子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磁兼容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电磁兼容(EMC)作为电子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了解电磁兼容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于近期参加了某电子公司的电磁兼容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测试方法。
2. 掌握电磁兼容测试设备的使用方法。
3. 学会分析电磁兼容测试数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1. 电磁兼容基础知识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测试方法。
电磁兼容是指电子设备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能够抵抗来自外部电磁干扰,同时不会对其他设备产生电磁干扰的能力。
电磁兼容性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电磁干扰(EMI)和电磁抗扰度(EMS)。
2. 电磁兼容测试设备的使用实习期间,我熟悉了多种电磁兼容测试设备,包括电磁干扰发射测试仪、电磁抗扰度测试仪、频谱分析仪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这些设备的使用方法,如如何连接测试设备、如何设置测试参数、如何进行数据采集等。
3. 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我了解了电磁兼容测试的基本方法,包括:(1)辐射干扰测试:通过测量设备在空间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评估其对其他设备的干扰程度。
(2)传导干扰测试:通过测量设备在传导路径上产生的干扰信号,评估其对其他设备的干扰程度。
(3)电磁抗扰度测试:通过模拟外部电磁干扰,评估设备在受到干扰时的抗扰能力。
4. 电磁兼容测试数据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电磁兼容测试数据。
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可以找出设备在电磁兼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四、实习成果1. 掌握了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测试方法。
2. 熟悉了多种电磁兼容测试设备的使用方法。
3. 学会了分析电磁兼容测试数据,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实习总结通过这次电磁兼容实习,我对电磁兼容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电磁兼容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电磁兼容(EMC)实训旨在使学生了解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测试方法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电磁干扰和电磁防护的认识。
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 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电磁干扰的来源和分类;3. 电磁兼容的测试方法和标准;4. 电磁防护措施和设计原则;5. 电磁兼容在电子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二、实训内容1. 电磁兼容基本理论(1)电磁兼容定义:电磁兼容是指在一定的电磁环境中,电子设备或系统在正常工作或预期工作条件下,不会对其他设备或系统产生电磁干扰,同时能承受其他设备或系统产生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2)电磁干扰分类:按照干扰源和干扰形式的不同,电磁干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 射频干扰(RFI):由无线电频率电磁场引起的干扰;b. 电源干扰(PSI):由电源系统引起的干扰;c. 工频干扰(ELI):由工频电磁场引起的干扰;d.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EFT):由电子设备开关动作引起的干扰;e. 射频瞬变干扰(SRFI):由射频信号引起的干扰。
2. 电磁兼容测试方法(1)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ESD):模拟静电放电对电子设备的影响,测试设备对静电放电的抵抗能力。
(2)射频辐射抗扰度试验(RF):模拟射频电磁场对电子设备的影响,测试设备对射频电磁场的抵抗能力。
(3)电源线传导抗扰度试验(CS):模拟电源线传导干扰对电子设备的影响,测试设备对电源线传导干扰的抵抗能力。
(4)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EFT):模拟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对电子设备的影响,测试设备对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抵抗能力。
3. 电磁防护措施和设计原则(1)屏蔽:通过屏蔽层将电磁干扰隔离,降低干扰对设备的影响。
(2)接地:将电子设备接地,使干扰电流通过接地线流入大地,降低干扰。
(3)滤波:通过滤波器对干扰信号进行滤波,降低干扰对设备的影响。
(4)隔离:通过隔离措施将干扰源与受干扰设备隔离,降低干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电感耦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电力系统中,在电网容量增大、输电电压增高的同时,以计算机和微处理器为基础的继电保护、电网控制、通信设备得到广泛采用。
因此,电力系统电磁兼容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
例如,集继电保护、通信、SCADA功能于一体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通常安装在变电站高压设备的附近,该设备能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就是它能够承受变电站中在正常操作或事故情况下产生的极强的电磁干扰。
此外,由于现代的高压开关常常与电子控制和保护设备集成于一体,因此,对这种强电与弱电设备组合的设备不仅需要进行高电压、大电流的试验,同时还要通过电磁兼容的试验。
GIS的隔离开关操作时,可以产生频率高达数兆赫的快速暂态电压。
这种快速暂态过电压不仅会危及变压器等设备的绝缘,而且会通过接地网向外传播,干扰变电站继电保护、控制设备的正常工作。
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磁兼容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
一、实验目的
通过运用Multisim仿真软件,了解此软件使用方法,熟悉电路中因电感耦合造成的电磁兼容性能影响。
二、实验环境:Multisim仿真软件
三、实验原理:
1.耦合
(1)耦合元件:除二端元件外,电路中还有一种元件,它们有不止一条支路,其中一条支路的带压或电流与另一条支路的电压或电流相关联,该类元件称为偶合元件。
(2)磁耦合:如果两个线圈的磁场村相互作用,就称这两个线圈具有磁耦合。
(3)耦合线圈:具有磁耦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线圈,称为耦合线圈。
(4)耦合电感:如果假定各线圈的位置是固定的,并且忽略线圈本身所具有的电阻和匝间分布电容,得到的耦合线圈的理想模型就称为耦合电感。
自感磁链:11ψ=1N 11Φ 22ψ=2N 22Φ 互感磁链:21ψ=2N 21Φ 12ψ=1N 12Φ 2.伏安关系
耦合线圈中的总磁链:1ψ=11ψ±12ψ=1L 1i ±M 2i
2ψ=22ψ±21ψ=2L 2i ±M 1i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定律及楞次定律:电路变化将在线圈的两端产生自感,电压U L1,U L2和互感电压U M21,U M12。
于是有:
dt
di
L dt d L U 11111==
ψ
dt
di L dt
d L U 2
2
222
==
ψ
dt di
M dt d M U 1
2121==
ψ
dt di M dt d M U 21212==ψ 两线圈的总电压U1和U2应是自感电压和互感电压的代数和。
即:
dt di
M dt di L M U L U U 211
1211±±=±±= dt di M dt di L M U L U U 1
22
2122±±=±±=
仿真图:
图中,信号源选择sources 中的AC power ,互感线圈选择Basic Virtual 中的TS Virtual 元件
图 10-1 耦合电感
M
+
_
+ _
* *
i 1 1L 2L i 2 u 1 u 2
图 10-2 同名端
1、a 断开T1的二次侧,观察R1端电压波形
b 连接T1的二次侧,观察T1一、二次侧电阻端电压波形
2、a 将电路T1的二次侧换成一低频信号源,频率设置为10Hz、50Hz 、100Hz,
分别记录T1一、二次侧电压波形
10HZ:
50HZ:
100HZ:
b将电路T1的二次侧换成一高频信号源,频率设置为1Khz、5KHz,并分别记录其波形
1KHZ:
5KHZ:
3、定性的分析改变参数前后波形变化,从电磁兼容角度理解电路性能改变的原因。
当二次侧不接信号源,只接电阻形成通路时,对一次侧正弦波的影响不太明显。
但当二次侧加入信号源,明显对一次侧和二次侧的波形造成影响;
基于实验结果的比较,可以了解电路设计中电磁兼容方面的影响,加深我们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分析。
实验五电容耦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研究旁路电容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2.研究耦合电容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
Multisim仿真软件
三、实验原理:
在通常电路仿真中,线路间影响理想为没有,但实际应用中,如制作PCB板中,线路间会产生部分电容,即两线路因空间距离的影响而在线
路间产生的空间电容,若在设计中不考虑此电容影响,实际运用中,我们的电路板性能将遭受很大的影响,甚至不能正常工作。
这种影响我们称为
电磁兼容性影响
上图为一PCB板图,图中蓝线为电路走线,这样各个线路间或大或小的就会产生部分电容,实验中我们用具体的电容模拟PCB板中的部分电容,来观察它对理论输出的影响。
电路图1
电路图
四、实验内容:
1、改变C1、C
2、C
3、C4的大小,观察波形输出并记录 C1=0.03uf:
C1=300uf:
C2=5uf:
C2=500uf:
C3=0.03uf:
C3=300uf:
C4=0.03uf:
C4=300uf:
2、改变V1的频率,观察输出波形并记录,频率设置1hz、50hz、500hz、1khz
V1=1hz:
V1=50hz:
V1=500hz:
V1=1000hz:
3、保持V1不变,将V2接入电路,改变V2的频率,观察输出波形并记录,频率设置同上
V2=50hz:
V2=100hz:
V2=1000hz:
4、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改善电路电磁兼容性的方法。
PCB电磁兼容设计不仅是使电路板上各部分单元电路之间、同一系统的不同PCB之间没有相互干扰,而且要求PCB尽量减小对外界的电磁发射,从而使整机达到有关标准的要求。
五、总结
为了实际中电路的正常的工作,我们必须做好电磁兼容方面的考虑,尽量使影响降到最低,保证电路性能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