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试讲教案-word
《滕王阁序》教案 3篇

《滕王阁序》教案8教学目标:1、理解《滕王阁》诗。
2、准确记住名句,切实理解成语典故。
3、用典的作用。
教学重点:用典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滕王阁》诗。
教学方法:点拨法。
教具学具:IC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检查背诵二、三段。
二、学习新知识。
1、阅读《滕王阁诗》,背诵《滕王阁诗》。
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弟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
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渡过几个春秋。
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
(1)对这首诗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A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依然歌舞不休。
B、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的《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这两句写出了阁之高之静。
C、第五句写阁外景象,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白云倒影在潭水中,天天悠然漂浮。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说:物象更换,斗转星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空自奔流。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对滕王阁分层描述,最后一句以议论作结。
B.第二联对仗极为工稳自然,毫无斧凿之痕。
C.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与李白敌视“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抑郁但不消沉。
2、本课应掌握的成语。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鸣鼎食高朋满座龙飞凤舞逸兴遄飞萍水相逢投笔从戎长风破浪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注意:龙飞凤舞3、用典的作用。
加强论证抒情含蓄(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三、课堂练习。
1、对对联:冯唐白首老当益壮司马青衫穷且益坚俨骖騑蟾宫折桂御舸舰蓬莱访仙2、用一副对联概括课文内容(可以选择某一方面)四、布置作业。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最新7篇)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最新7篇)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
苇叶纷下,芜杆迁黄。
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
离人频顾,羁客成伤。
中夜不寐,林下彷徨。
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
.。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1、关于本文的写作《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已宿构矣。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滕王阁序3篇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滕王阁序高二语文教案设计:滕王阁序精选3篇(一)教案设计:《滕王阁序》教学目标:1. 了解《滕王阁序》的背景知识,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点;2. 理解《滕王阁序》的主旨和思想内涵;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滕王阁序》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2. 掌握《滕王阁序》中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整体把握《滕王阁序》的内容和结构;2. 分析《滕王阁序》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
教学准备:1. 课本《滕王阁序》篇章;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滕王阁的图片和简介,向学生介绍滕王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并引导学生谈谈对滕王阁的印象和感受。
Step 2 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1. 学习文中涉及的典故和人物,包括唐玄宗、滕王阁、杨贵妃等。
2. 了解《滕王阁序》是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并介绍骈文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Step 3 整体理解(15分钟)1. 分段解读《滕王阁序》,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分析《滕王阁序》的结构特点,如开篇铺垫、承转合一、回旋自联等。
Step 4 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分析《滕王阁序》中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仗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如增强表现力、丰富形象、渲染气氛等。
Step 5 主旨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滕王阁序》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包括才华横溢、世事沧桑、政治抱负等。
2. 分组讨论,提炼《滕王阁序》的核心观点和价值取向。
Step 6 深化思考(10分钟)1.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进行意见交流和互动。
2. 提出一些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文人精神、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等的关系。
Step 7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多读名篇名句,培养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扩展活动:1. 探讨《滕王阁序》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组织学生写一篇有关滕王阁的文章。
滕王阁序教资面试试讲教案(萃取4篇)

滕王阁序教资面试试讲教案(萃取4篇)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
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
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滕王阁序教资面试试讲教案(萃取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滕王阁序教资面试试讲教案(萃取4篇)(篇一)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重点:1、不同形式对偶句的朗读,特别是句读的切分。
2、认真朗读,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难点: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方法:朗读法,讲解法教具学具:Ic课件讲课前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通读课下注释并思考下列问题。
1、叙事是哪一段?概括大意。
2、写景是哪几段?概括大意。
3、抒情是哪几段?抒发了什么感情?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二、学习新课。
1、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
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唐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
王勃十四岁不到就去应幽素举。
应试之日,到禁卫禁场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的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唯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
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
王勃非常聪明,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领教。
”这几句话听者颇觉顺耳。
主考官这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勃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
”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勃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

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篇一: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滕王阁序》教案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息法、总结归纳法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三)、情感与价值观: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二、教学方法设计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2.利用多媒体网络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讲义处理设计:《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
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
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
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
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
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现代四台甫楼”,因其优美的修建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非凡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现代四台甫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台甫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四台甫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滕王阁序》的背景和历史价值。
1.1.2 分析并欣赏王勃的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
1.1.3 解读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滕王阁序》。
1.2.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培养爱国情怀。
1.3.2 体会友情、忠诚、谦逊等传统美德,提升个人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滕王阁序》全文2.2 教学重点:2.2.1 掌握《滕王阁序》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2.2 分析王勃的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难点:2.3.1 理解文中涉及的典故和历史背景。
2.3.2 深入解读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滕王阁序》的背景和历史价值。
3.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3.2.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句式问题。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3.2 分析王勃的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
3.4 深入解读3.4.1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3.4.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本。
3.5 课堂练习3.5.1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5.2 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高中语文》课本《滕王阁序》相关内容。
5.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研究、评论文章、译文等。
《滕王阁序》教案 4篇

《滕王阁序》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要求学生理解和积累掌握“故、尽、即、胜、幸、且、矣”等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骈文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师诵读指导使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学生研读和讨论,疏通文字,把握文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文章的感情,初步感受骈体文的文采和音韵之美,理解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和不平及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意义和用法,体悟辞采典雅华美的特点并能熟读成诵当为重点,同时理解把握作者失意而不失志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典故的作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调动认知、情趣导入在江南,有中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说说下面三首诗描写的分别是哪座名楼?出示诗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今天,我们就来一睹王勃笔下的滕王阁的风采二、指导诵读,初步感受朗读是学习感悟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语感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教师提示:1、疑难字音2、节奏划分示例: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如,豫章/古郡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阎公/之雅望三、自主探究,积累理解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研读探讨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教师边巡视边解答疑难字句1、词类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带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使……放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流星一样飞驰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使动用法,使……腾空、使……飞起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四美具,二难并:美、难,形容词作名词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使动用法,使……委屈、使……逃匿2、通假字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3、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故、尽、即、胜、数、幸、且、矣等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第一段:写地理风貌,引宴会人物第二、三段:摹万千气象,状周围景观第四、五段:绘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第六、七段:述身世际遇,叹盛宴难再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课后让学生翻译全文并写在作业本上教学说明:一、《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语言华丽典雅,辞采华美,句式整齐而不失灵活,对仗典故的运用显得简练而又含蓄内容上,作者借登高览胜之会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伤失意,同时含蓄表达了渴望进仕济世,积极有所为的抱负情怀学习此文,当引导学生领会把握二、学习过程当以整体——部分——整体为宜,本教学设计在整体诵读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积累文言字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而后归纳总结写作特色三、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本文第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诵读,培养语感,整体认知;同时,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掌握文言字句、文言现象从而感知文章思想内容四、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叙事、写景、抒情,尤其是用典的学习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复杂情怀五、课后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习得的能力得到迁延与提升《滕王阁序》教案12教学目标:1.鉴赏本文的美景与真情,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滕王阁序》教案-word文档

《滕王阁序》教案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掌握有关作家作品和文体知识,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表达技巧;2.积累掌握故、尽、属、即、胜、数、舛、幸、且、矣等实词虚词的多义用法;3.背诵课文名段并积累有关成语典故和名言警句知识。
导学点拨窗口【探海导航】《滕王阁序》是骈文的优秀篇章,学习时要抓住文体特点。
本文用典多,文辞简奥,给诵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此,要仔细阅读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地方,可以查找有关词典资料以加深理解。
学习中,要充分利用本文句式对偶、音韵和谐、辞采华美等特点,加强理解和诵读。
诵读时,除了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还要像读诗词那样,注意每个句子节奏的划分。
文意的理解重点要注意第五段所运用的几个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实词的理解,也可以利用句式特点加以体会。
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句式对偶(正对),词义相近。
“时”与“序”是同义词,即“时序”之意;“维”与“属”是同义词,即“在、是”之意。
虚词的理解要注意其在结构和抒情上所起的作用。
总之,对骈文句式的理解,是学习的关键,可结合跟踪试题的练习强化这方面的知识和记忆。
【思路结构】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
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
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
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结构图: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借古勉今,穷且益坚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疑难指津】·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王阁序试讲教案
教学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介绍王勃和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三、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
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理解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
一、赏析第一部分
(一)集体朗读
(二)具体赏析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试背课文
二、赏析第二部分
(一)齐读课文
(二)具体赏析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
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
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
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
起的?
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
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赏析第三、四部分
(一)齐读课文
(二)具体赏析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
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
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⑥“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⑦“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⑧“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⑨“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2. 请思考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
明确: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四、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篇》评:“对众挥毫,珠玑络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