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的研究现状文库

合集下载

试析《说文解字注》对同义词研究的不足

试析《说文解字注》对同义词研究的不足

试析《说文解字注》对同义词研究的不足说文解字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它以文字推研字义,加以解释,对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说文解字注对同义词研究的贡献也是非常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说文解字注对同义词区分得不够清楚。

例如,它将“钩”作为“叁”的释义,将“抉”作为“兮”的释义,将“玄”作为“黑”的释义,将“舒”作为“收”的释义,将“空”作为“虚”的释义,而不详细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文学中的不同用法。

其次,说文解字注对同义词间的替换也有所忽视。

例如,它将“小”(xiǎo)文字用来代替“小”(xiǎo)字,将“空”(kōng)文字用来代替“空”(kōng)字,将“重”(zhòng)文字用来代替“重”(zhòng)字,将“轻”(qīng)文字用来代替“轻”(qīng)字,而没有深入讨论这些词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与此同时,说文解字注也忽略了同义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问题。

由于说文解字注并没有对原文中所使用的词语进行详细分析,因此很难从中分析出当时诗人所使用的同义词是否有特别的意义、有不同的寓意或对文章有重要的贡献。

此外,说文解字注也没有探讨同义词的历史变化问题。

由于历史的变迁,古代的汉语词汇已经演变出了今天使用的一些词语,而说文解字注却没有对这些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甚至没有提及古代其他同义词,也就无法对历史词义演变进行跟踪和考察。

综上所述,说文解字注对同义词研究的不足在于:1)它对同义词间的区分不够清楚;2)它忽视了同义词间的替换;3)它忽略了同义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4)它没有探讨同义词的历史变化问题等。

因此,要想更好地认识同义词研究,就必须从多个层面来研究说文解字注,力求准确地揭示其中的规律与特性。

汉字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汉字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汉字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汉字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汉字的起源•汉字起源于约公元前4000年的甲骨文•甲骨文发展成为金文、篆文、隶书和楷书等字体•汉字的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和哲学有密切关系汉字的演变•唐代以前的汉字存在着各种异体字•唐代开始形成了规范的汉字字形•现代汉字的字形和结构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改变和调整汉字的现状•现代汉字已成为全球最广泛使用的文字之一•汉字有着独特的书写方式和阅读习惯•汉字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新词汇、新字形不断涌现汉字的价值•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的独特形象和文化意义对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影响•学习汉字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和思想体系,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总结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着力量。

对于汉字的研究和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中华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汉字的学习•汉字的学习需要掌握基本的字形和笔画顺序,以及一定的书写规范•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以通过阅读汉字书籍、杂志、报纸以及接受汉字培训等方式来提高汉字水平•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汉字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工具,比如汉字输入法和在线汉字学习平台等汉字的保护和传承•汉字的保护和传承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汉字进行科学研究和保护,防止因汉字演变和使用习惯的变化而导致汉字失传或遗忘•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汉字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培养人们的汉字意识和汉字文化自信结论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现状、价值、学习、保护和传承等多个方面来看,汉字是一种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独特文字,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

对汉字的研究和了解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体验,也是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基础。

因此,汉字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也是对我们祖先的尊重和敬仰。

让我们一起努力继承和发扬汉字文化,为文明和和谐的世界作贡献。

《说文解字》对汉字研究的贡献(1)

《说文解字》对汉字研究的贡献(1)

汉字研究的重要性
汉字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丰富 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对汉字的研究,可以深 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
汉字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汉字仍然被广泛使用。通过对汉字 的研究,可以改进和优化汉字的书写、排版、识 别等方面,提高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效率。
丰富了汉字的文化内涵
1 2 3
阐释了汉字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汉字字形和字义的分析,揭示了汉字所蕴 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如尊卑、礼仪、道德 等。
展现了汉字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汉字书法艺术的研究,展现了汉字独特的 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推动了汉字书法艺术的传 承和发展。
促进了汉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和传播,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引言
《说文解字》简介
《说文解字》的作者及成书时间:《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成书于 公元10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最早的 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 辞书。
《说文解字》的内容及编排:《说文 解字》收字9353个,重文(异体字 )1163个,共10516字,均按540个 部首排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
CHAPTER 04
《说文解字》对汉字研究的 贡献
确立了汉字研究的科学体系
建立了汉字形、音、义的完整体系
01
通过分析字形,探究字音和字义,为后世汉字研究提供了基本
范式。
对汉字进行了系统分类
02
将汉字按照字形、字义和读音等标准进行分类,有助于深入研
究和理解汉字。
揭示了汉字发展的历史脉络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汉字学理论研究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汉字学理论研究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汉字学理论研究摘要:《说文解字》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古文形体,在字义的释义中蕴涵了丰富的上古文化与语言内涵,是我们借以辨识古文字的阶梯。

其中“就形以说音义”是研究汉语和汉字发展史的重要文献之一,这也是《说文解字》全面显现了汉字构形的规律的经典章节。

《说文解字》在汉字构形学、字源学等诸多方面为汉字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说文解字》汉字构形学汉字学引言《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依照部首顺序编写而成的字典,同时是至今被发现的最原始的字书中的一部。

在我国古代语言学历史中,这部字典可以说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其成就之高,影响范围之广以及历史之久远是其他语言学类典籍所不能与之相比的。

《说文解字》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语言学历史中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在我国古代语言学发展演变历史中,许慎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其关于汉字学的理论着重表现在《说文·叙》里,这篇文章为我国汉字学发展奠定了夯实基础,也是汉字学发展历史上提纲挈领的重要说明。

《说文·叙》非常全面且系统地解释了文字的发源、演变、作用、架构等情况。

[1]《说文·叙》的重点内容包含了文字来源、“六书”造字理论、文字字形的发展变化、语言文字的演变和大环境演变的联系、文字的根本和功用、文章创作(主旨、规则和方法)等。

许慎用宏观的视角,有着领先当时社会大环境的汉字学观念以及科学的语言学概念,并以自文字现实使用情况为起始点,研究多年才编撰出《说文解字》这部伟大的汉字学作品。

其关于汉字学概念以及语言学观点重点表现在下面三点上:一、许慎关于文字发源、内部构架的发展以及字形演变的观点(一)文字发源文字的创造是全人类进步到一个转折的关键地方,从此跨入了文明期。

所以,有关文字发源的情况,长期以来均是学界探索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而许慎的这篇著作就是探索讨论关于汉语言文字发源开端问题的,在汉字被创造出来以前,华夏大陆子民都是用结绳记事的方式来帮助记录重大事件的,直至仓颉创造出了汉字。

《说文》的研究

《说文》的研究

通论三《说文解字》的研究概况一、清代以前的《说文》研究清代以前的《说文》研究者,首推三人:一个是唐代的李阳冰,另外两个是南唐时代的徐铉、徐锴二兄弟。

李阳冰,字少温,约生于唐开元年间,卒年不详。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曾为缙云令、当涂令。

官至将作少监。

工小篆。

初学李斯《峄山碑》,据说后来曾对仲尼《吴季札墓志》有所借鉴,便变化开合,自成一体。

宋元人称其不下李斯,受到后人推重。

曾刊定《说文》三十卷,今不传。

据《说文》徐铉校定本所引以及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李阳冰大致做了不少正形(纠正《说文》篆文的写法及形声的分析)、正义(对《说文》的解说提出不同意见)的工作,其中虽然有不少误改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他刊定《说文》还是有功绩的。

徐铉、徐锴是二兄弟。

绦铉,字鼎臣,生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卒于北宋淳化二年(991),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初仕吴,为校书郎,南唐代吴以后,官至吏部尚书。

后随后主李煜归宋,为太子率更令,加给事中,官至散骑常侍。

他一生最大的学术功绩就是对《说文》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校定,今以大徐本行世。

在大徐本中,除了对《说文》作了版本订正、增补正文、补新附字、加注反切等工作外,还对《说文》作了简要注释。

这些注释有些是他个人的见解,凡注“臣铉等曰”者便是,这一类共407条;有的是引用他弟弟徐锴的看法,凡注“徐锴曰”者便是,这样的也有141条;另外还有几条是引用了李阳冰的意见。

注释的内容大体分辨形、辨音、辨义三类。

其中虽有可取之处,但也不乏谬误。

徐锴,字楚金,生于后梁贞明六年(920),先于兄卒于北宋开宝七年(974)。

书工八分和小篆,与徐铉同享大名于江左。

南唐中主李璟见其字,以为秘书省正字。

曾作《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今本有缺佚。

四十卷中,除后十卷是杂论外,前三十卷都是逐条解释《说文》的,一般用“臣锴曰”、“臣锴案”的形式与原作相区别。

他的解释常常是补充本义、增补别义或引申义。

比如《说文》训“婴”为“颈饰”,他在下面作了增补:“徐锴曰:又,女曰婴。

《说文解字》释义研究

《说文解字》释义研究

2.1探 求 本 义
《口部 》问 :讯 也 :《言 部 》讯 :问也 。
(It文》是通过说 明字的本形来求得字的本义的,因为字
《言部 》谨 :慎 也 :《心 部》慎 :谨 也 。
之 本 义 与 本形 是 密不 可 分 的 ,不 明本 形 则 无 以 明本 义 。例如 :
(3)递 训 ,其 形式 为 A,B 也 ;B,C也 ,C,D 也 … …如 :
互 训 、义 界 、象形 、比拟 事 物 、由 反知 正 、增 字 足义 、推 因 、举 例 容 使“狼 ”的形 象 顿 时 变 得 栩 栩 如 生 ,使 读 者 一 目了 然 。
、 种属为训、系统 制约释义 பைடு நூலகம்换名、旁见 说解 、委婉 、说 明关系、
(4)由反知正, 解释某~词时用其反义词7Ju否定词来解
起 就 吸 引 了众 多 学 者 对 其 进 行 研 究 ,在 漫 长 的研 究过 程 中 当 全新 且 准 确 地 定 义 。 又 譬 如 :“《女 部》媪 ,女 老称 也 。”此 处 又
然就形成 了一个壮观 的说文学派 。尽管如此 ,但是关于 《说文》 告诉 大 家 ,“媪 ”指 的 是 年 老 的 妇女 ,仿 佛一 个 老妪 的形 象跃 然
部》晋 ,进 也 。
(1)同 部 互 训 ,其 形 式为 A,B也 ;B,A 也 。A 与 B 为 同
(2)先说 明字义 ,在 说得名的 由来。例如:《韭部》韭,菜名,
部 。如 :
一 种而久者,故谓之韭 。《女部.姻,婿家也 。女之所因,故日姻 。
《口部》呻 :吟 也 ;吟 :呻 也 。
1.1互 训
1.3 推 因
互 训又 叫 同义 相 训 ,是 指 用 两 个 或 两 个 以上 意义 相 近 的

2000—2008年《说文解字》研究的统计分析——以CNKI收录的论文为例

2000—2008年《说文解字》研究的统计分析——以CNKI收录的论文为例
确卅,列 21 o 孳 【 01 4 .
20 - 20 年 《 文 解 字 》 究 的 统 计 分 析 00 0 8 说 研
以 C NKI 录 的 论 文 为 例 收
陶 生魁
( 陕西 师 范大学 文学 院 , 西 陕 西安 706 ) 10 2
[ 摘要 ] 运用统计软件 S S 1 . P S 6 0对 20 - 2 0 年 C K 收 录的 4 4篇有 关《 文解字》 以下简称《 文》 的研 究论 文 00 0 8 N I 7 说 ( 说 )
笔 者 为每篇 文章 都进 行 了编号 。
( ) 计 方 法 二 统
的论 文 《 国 5 建 0年来 的 ( 说文解 字 ) 研究 》 对 建 国 以来 5 (9 9 19 ) 说 文 解 字》 0年 14 - 9 9 的《 研究 分 三 个 阶段作 ) 说 研 究述 评》 对 19- 20 9 2 02十 年 间 《 文 》的研 究 说
题上 , 一些 学者 已经作 出 了努力 , 扬州 大学 班吉 庆 如
本研 究采 取 目的抽 样 法 , C K 在 N I中以检 索 项 :
篇名 , 索 词 : 文 , 索 模 式 : 确 , 索 时 间 检 说 检 精 检 20 -20 , 索 范 围 : 史哲 进 行 了检 索 , 得 到 00 0 8 检 文 共 论 文 74篇 , 3 将结 果 中和 《 文 》 究 没 有直 接 关 系 说 研 的文 章过 滤 以后 , 得论 文共 44篇 。为方便 研究 , 获 7
进 行 统 计 , 果表 明 : 说 文》 究 的 成 果 随 时 间推 移 大体 呈 上 升 趋 势 ; 文 的 选题 不 存 在 作 者 性 别 差 异 但 存 在 作 者 出生 年 代 结 《 研 论 的差异 ; 高校 的 男性 师 生是 研 究 的 主 力 ; 高校 学报 是 论 文发 表 的 主 阵地 。在 未 来 的 一 段 时 期 内, 说 文 》 究 的 水 平 要 继 续 提 《 研

《说文解字》“读若”研究综述

《说文解字》“读若”研究综述

《说文解字》“读若”研究综述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形、音、义的字典,它成书于东汉中叶,当时反切这种在我国古代较先进的注音方法尚未出现,在一般的经传注释中,普遍用“读若”来明音。

大徐本《说文》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其中明确标以“读若”,包括“读若某”、“读若某同”、“一曰读若某”、“又读若某”及“或读若某”等多种形式的条目就有七百五十三条,大约占总字数的8%,由其所占比例来看,“读若”确为《说文》中一大重要条例。

历代的文字学家、音韵学家、训诂学家及《说文》的研究者们都对它给予极大的关注。

总的来看前人关于《说文》“读若”的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读若的由来、读若的拟音形式和读若的作用三个方面,下面本文将以《说文》“读若”材料为基础,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分析研究,试图对近几年来的《说文》研究作一阶段性的回顾和总结,期望能从中有所收获,疏漏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读若的拟音形式“读若”拟音的形式主要由陆宗达先生指出:“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汉字的读音问题,做了两种处理:第一,用形声系统说明造字的音读。

第二,用‘读若’拟出汉代人的读音。

”在许慎作《说文》的时代,反切还未及发明,不得不用‘读若’注音方法来拟音,即用当时流行的、为人们熟识的字给其他字注音。

通常,人们把被注音的字叫做“被解字”,把用来注音的字叫做“读若字”。

陈坤德先生在《说文解字》读若析中把“读若”拟音的形式概括为如下几种:(一)用一个字拟出被释字的读音例如:1、手部:“扮,握也。

从手,分声。

读若粉。

”2、人部:“侸,立也。

从人,豆声。

读若树。

”3、虍部:“虔,虎行貌。

从,文声。

读若矜。

”按:前两例的拟音字与被释字读音相同:例1扮、粉声旁同为分,两字均音帮纽文韵;例2位、树均音禅纽侯韵。

后一例的拟音字与被释字读音相近:例3虔的上古音为群纽元韵,矜的上古音为群纽真韵,两读纽同韵近。

《说文》用一字拟音,所用的字大多是当时人们熟悉的字,如:“鏏,读若彗”、“虫虫,读若昆”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