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常见问题解答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题

(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题

马原简答题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

(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

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

(2分)2、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12分)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1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1分)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2分)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1分)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分)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1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分)5、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分)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科学回答了社会的物质性)P33答::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这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答:(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 p45 )答:矛盾的普遍性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答:(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马原常见问题解答

马原常见问题解答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是什么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谁答: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形态有哪些答: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哪些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

6.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产生重大影响的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什么答: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生物进化论。

7.马克思、恩格斯亲自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国际组织有哪些答: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

8.19世纪西欧三大工人运动是什么答: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9.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10.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答: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1.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有哪些答: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科学的方法论。

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应该是什么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要有科学的态度,要有系统全面的眼光,要联系社会实际和个人实际。

1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答:共产主义社会。

1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答:《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1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答:以人为本。

1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答:与时俱进。

17.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什么答:致力于实现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8.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什么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9.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答:(1)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完整版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完整版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4)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5)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同上。

第一章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PS: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回答哲学基本问题中何为第一性的问题,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方法论,是回答世界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发展的,是联系的还是静止的。

是否唯物与是否为辩证法没有关系,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世界是物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哪些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答: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体现在哪里?答: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用感觉、知觉和表象来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在思维中创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里?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都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④矛盾双方通过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转化和质变创造条件⑤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3分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分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而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一种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舍此别无它路.2分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而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2分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内容是什么答: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过程.2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分二是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1分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1分四是企业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1分4.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答: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分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2分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2分四、辨析题下列3小题,每题必作.每小题6分,共18分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分因为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实践,社会生活各项内容也归根结底在于实践.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4、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马原简答题归纳

马原简答题归纳

马克思主义书后问题答案总编(内容加粗的是前面的补充内容,问题加粗的是重点题目)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a)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b)其现代意思主要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之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a)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在其发展的每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不同发面都有其特殊的性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联系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从理论上和实际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别与一般,特殊于普遍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的意义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马原主要问题整理

马原主要问题整理

马原主要问题整理1.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参看教材第36页)答: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的前提;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单方面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科学的世界观和发展观(2)鲜明的政治立场(3)重要的理论品质(4)崇高的社会理想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谁?答: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形态有哪些?答: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哪些?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

6.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产生重大影响的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什么?答: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生物进化论。

7.马克思、恩格斯亲自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国际组织有哪些?答: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

8.19世纪西欧三大工人运动是什么?答: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9.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10.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答: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1.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有哪些?答: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科学的方法论。

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要有科学的态度,要有系统全面的眼光,要联系社会实际和个人实际。

1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答:共产主义社会。

1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答:《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1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答:以人为本。

1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答:与时俱进。

17.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什么?答:致力于实现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8.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什么?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9.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答:(1)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

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指向适当的对象,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取得成功。

错误的认识和理论20.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答: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适应人们某种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并随实践的需要而发展。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活动提供各种必要的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

再次,实践不断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21.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答:一方面,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让客观世界为人类服务,提供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资料,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

因此,改造世界的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另一方面,人们在实践中所获得的一切科学理论或认识必须服务于实践,离开为实践服务这个根本目的,认识将失去意义。

22.为什么人的认识活动必须坚持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相统一的原则?答: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反映的、摹写的方面与能动的、创造的方面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

能动性和创造性离不开反映和摹写,没有对客体的大量现象的反映和摹写,认识主体就会脱离认识的客观基础,就不可能能动地把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更不可能创造性地构建出可以用于指导实践活动的理想客体。

显然,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结论,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是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表述。

23.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答: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人的认识活动及其发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答: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实践具有直观现实性,也就是说,实践对认识的检验,就是看被检验的理论能否在实践中兑现自己的预期结果,如果实践验证了理论的预期结果,表明认识是真理,反之,可能是谬误。

实践是以自己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除此之外的标准,都不具有客观性,都容易导致主观主义。

25.为什么说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方面,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另一方面,理论也依赖于实践。

26.为什么“真理必有用”不等于“有用就是真理”?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对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是有帮助的,因而真理必有用。

但这并不等于有用的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不因人而异,也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态度,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有用就是真理”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27.真理的绝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认识的确定性、无条件性。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真理的内容看,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都是主观符合客观。

二是从真理的发展趋势看,无论是在认识的深度还是广度上,真理都在无限地发展,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

人类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就必然承认真理发展的绝对性。

28.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近似的、有限的。

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阶段、某一层次、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不是对全部世界的完整反映。

二是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的一定程度、一定条件下的正确反映,总是具有近似的、不完全的性质。

2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的标准问题,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1)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的本性就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而判断一种认识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以及在多大的程度上相符合,这在主观认识的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认识自身不能判明自己的正确性;同时,客观事物也不可能回答人的认识是否同它相符合的问题。

只有能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而具有这种特性的东30.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答: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都是人类实践的基本原则;第二,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包容、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真理中包含着价值因素,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

人们探寻真理的活动总是以社会实践的需要为出发点的。

人们只有掌握了客观真理才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这是对真理的价值的最好说明。

(2)价值中也包含着真理的因素,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

但是,并不是任何个别主体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要求都包含着真理的因素,而是只有客31.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内容上包含着哪些科学规定?答:其一,不是从“实际”的个别的、零碎的事例出发,而是要从事物的总体和全面的情况出发;其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从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的主要矛盾出发;其三,不是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出发,而是要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其四,不是只看物不看人,而是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际出发。

32.如何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答: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一方面,只有在正确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才能改造世界。

另一方面,认识世界只能实现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并且最终服务于改造世界的实践。

33.认识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样的?答:人的认识活动是一种高度有目的地组织起来的复杂系统,这一系统有着自身的特定结构。

具体来说,认识系统由以下三个基本要素构成:1、认识主体:指具备一定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人。

它包括个体主体、集体主体和类主体等三种基本形式。

2、认识客体:是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人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

认识客体与客观事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当客观事物与认识主体发生一定的关系时,它才具有认识客体的意义。

随着人类认识的日益进步,客观事物越来越多地向认识客体转化。

3、认识工具:是认识活动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是主34.为什么对同一个价值事实,会出现正确的、科学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评价和相反的评价?答:主要在于:主体的历史地位,即它的客观利益、需要和社会关系本身是否同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相一致,价值和评价及其标准的主体性,决定了只有历史的发展着的人类整体和能够代表他的先进势力,是进行科学的社会评价的主体和执行者。

只有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最高的利益和价值标准,才能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革命的社会评价。

35.为什么说认识的历史演化是一个有规律性的过程?答:(1)在内容上,认识的历史演化表现为从宏观向微观和宇观拓展,从既成事物向事物的过去和未来推移。

(2)在形式上,认识的历史演化表现为科学进化与科学革命交替进行,科学分化与科学整体化相互转化。

(3)在速度上,认识的历史演化表现为科学知识的加速度增长。

36.如何理解坚持军事认识和军事实践的历史的统一?答:首先,军事主体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即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次,军事认识必须随着军事客体、军事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37.生产方式的内容及作用。

答:生产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它具有两方面内容:从生产的技术结构看,它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从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看,它又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方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生产活动日益复杂化,生产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由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诸条件中最重要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条件,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就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8.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表明的原理。

答:(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具备三个实现条件,即:Ⅰ(v+m)=Ⅱc这是最基本的实现条件。

通过这一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两个派生条件,即: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Ⅱ(v+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