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辨析题
马原辨析题

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答:这一命题是对的。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具体性、历史性和条件性。
包括下列方面:第一,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
任何实践都会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其局限性;第二,实践具有社会性。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的、历史的、群众的实践;第三,实践和认识都是发展的,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过程。
2.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
答:这一命题不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见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不是英雄人物。
认为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从而夸大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当然,杰出人物作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比普遍个人大得多的作用,并使历史事件打上杰出人物的个人印记,但要看到,杰出人物活动的社会制约性,他们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
3.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答:前提是对的,推论是错误的。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
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至于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并不是人类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四、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2小题为12分,第3小题为16分,共40分)1、根据以上材料试说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6分),以及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6分)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大学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172、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P18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P184、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P185、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P186、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P18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P188、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P18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全面地看问题。
P1910、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P1911、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时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P1912、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P1913、矛盾就是斗争。
P1914、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所以说理论高于实践。
P191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P1917、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可变资本。
P1918、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P1919、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
P1920、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P192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P202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2024、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P202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P202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P2028、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
P2029、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P2030、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P203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P2032、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一、唯物论(重点考实践的定义和规律)1、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原理】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重点考联系、发展、矛盾、度)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联系的条件性(2016年以来新增加)【原理】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3、发展【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4、现象与本质【原理】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马原辨析题

辨析题1、伟大的思想来源于天才的头脑。
错2分,任何思想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思想是对物质生活实践的反映,伟大思想也不例外。
本题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4分2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对2分,运动与变化与物质的关系4分3、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对2分,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表现4分。
4、只有正确意识,才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错2分,只要是意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统一的表现4分5、辩证的否定是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
对2分,辨证否定是对旧事物中消极因素的否定与克服,同时又是对旧事物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还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4分6、坚持真理就一定能实现价值。
错2分,坚持真理体现的是遵从客观规律,获得的是客观效果;实现价值体现的是满足主体(人民大众)需要。
坚持真理不一定能实现价值,遵从规律带来的客观效果有时不能满足主体需要甚至伤害大众利益。
这是真理和价值的对立性表现。
4分。
7、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是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
错2分,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二是对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4分8、资本在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错2分,资本的本质3层递进观点。
4分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对2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社会生产资料由垄断资本家占有和支配,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所以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4分10只要生产力发展了,就表示社会进步了。
错2分,社会进步是一个综合标准,生产力进步只是基础,还需要占有和分配公平,政治和法律正义,思想道德水平高,每个人的自由和发展获得保障。
4分11人的现实本质是劳动。
错2分,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4分1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原辨析题

辨析题解法:1、回答判断正确与否2、阐述原因1、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正确。
理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的前提和基础,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正确性)体现在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体现在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造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在: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统一的关键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2、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理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即坚持又发展,用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正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
(3)所以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统一。
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坚持。
(4)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正确。
理由是: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使人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共同性或一致性。
错误。
理由: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错:合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错: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主客观条件,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目的3、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对:动物只有低等的感觉和心理4、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应.对:意识作为主观对客观的反应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错误的思想在现实中仍然有它的原型。
5、旧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错: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认识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反应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6、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对: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是非至上的,但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穷的、至上的。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证人。
错: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8、“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对:有了客观事物才会有人的主观认识。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9、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错: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检验真理不会一次成功,可能要经历多次反复。
1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这说明面对同一个客体,主体认识过程有主观性和差异性,并不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11、“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错:真理没有阶级性是对客观事物而言真理只有一个,不因阶级立场的不同而不同。
但是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人们对真理的接受与选择。
12、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对: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都需要不断拓展和深化。
13、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有人认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错:犯了“文化决定论”的错误。
马原辨析题汇总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辨析题参考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
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
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
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地改造。
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这一说法不正确。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辨析题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六、材料分析题(一)1、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材料2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材料4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材料5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
(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
(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要点:(1)材料1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的,后者是辩证法的。
(3)材料4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材料5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材料1、3、5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分析下列有关材料:材料1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
宇宙便吾心,吾心即宇宙”(《陆九渊集》)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材料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
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是也。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朱子语类》)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的绝对”。
请回答:(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答案要点:(1)主观唯心主义(2)客观唯心主义(3)揭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3、下有三个哲学寓言的材料:材料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水中,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引自《吕氏春秋·察今》材料2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引自《吕氏春秋·察今》材料3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湖,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引自《准南子·人间训》请回答:(1)材料1刻舟求剑和材料2楚人过河两则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其教训是什么(2)材料3塞翁失马的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合理之处和不可取之处是什么(3)上述三则哲学寓言对人们的思想方法有何启示答案要点:(1)两则寓言说明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不随之而变化,不是被讥笑为固执迂腐(刻舟求剑),或就会在行动遭受挫折和失败(楚人过河)。
这两则寓言给人的启迪和教训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僵化停滞,必须顺应客观世界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
(2)寒翁失马这一哲学寓言揭示好事和坏事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好事和坏事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为坏事,坏事可以变为好事。
这一寓言的合理之外在于警示人们遇到好事和坏事都冷静对待与处理,不因好事而得意忘形,也不因坏事而悲观失望。
这一寓言不可取之处在于是从个人家庭的狭隘利益而不是国家、民族的利益衡量好坏。
(3)人们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和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矛盾的观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前进。
4、分析下列有关材料: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2)对比材料1、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3,指出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1)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
(2)否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出来的。
(3)否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公开否认矛盾存在于自然界中,把矛盾仅看作是字面上、语句上的存在。
材料分析题、?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各有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关于世界的本原,最简捷的途径是在经验里呈现的事物中去寻找,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始基,而阿那克西曼德则认为“无限”是万物的始基。
(注:始基即根本,或本原;无限就是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统治着整个世界的是“秩序”,天体依照数字所规定的间隔,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而旋转,这就是‘数”。
万物产生于“一”。
?材料3:?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万物皆流,无物常存。
?材料4:?巴门尼德认为,既然无物常存,我们怎么认识它呢感官得到的东西是不真实的,所以,必须认识理性中的东西(即存在),只有它才不会欺骗我们。
?请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三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与材料4相比,分析二者的区别?参考答案:?(1)材料1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
三位哲学家都把世界的本原统一在一种自然物质上。
阿那克西曼德试图从“无限”中探索事物的本原,其意义远比其他两位哲学家要大。
?(2)材料2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观点,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到抽象的“数”上,尽管它远离了感性经验,但由于它将“数”当作本原,因此从根本上是错误的。
?(3)材料3中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这团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万物皆流,无物常存在。
”是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它同材料4是相对的,材料4将“存在”(思维)当作了本原,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材料4中的“存在”又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
1.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句话是片面的??,?这句话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
??但是他却过大的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辨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3.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中,往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这表明,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