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习题及答案.docx
(完整word版)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word文档良心出品)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 ) B.它有相对独立性 ( )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 )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1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自然界 ( ) B.人口因素 ( ) C.地理环境 ( )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
18.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 (√) 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 )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 )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 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 )
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 C.科学技术水平 ( ) D.国家政权的性质 ( )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 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 ) 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 ) 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 )
7.群体意识是:() A.集体主义的产物 ( ) B.个体意识的总汇 ( )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 ) D.群体实践的产物 (√)
8.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 (√) 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 ( ) 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 ) D.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范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 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11.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马原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这次革命的实质是()。
A.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B. 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C. 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的转变D. 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转变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C. 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答案:A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
A.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C.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它第一次实现了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在于()。
A.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B.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C.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目的D.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唯一标准答案:A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
A. 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B. 它正确地揭示了精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C. 它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D. 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答案:A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实践性和科学性是()。
A. 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B. 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C.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D.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答案:B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条件,其中不包括()。
A.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 自然科学基础C. 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源D. 社会历史条件答案:D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来源,其中不包括()。
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古希腊哲学答案:D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实践基础,其中不包括()。
A.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 资本主义的发展C. 无产阶级的斗争D. 封建主义的衰落答案:D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中不包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 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11.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D)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的历史作用 B.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
这里的“物质生活矛盾”从根本上说是()A.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现存冲突C.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存冲突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现存冲突3.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有三条道路,即从封建制度的“衰亡”中产生;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从原始公有制的“崩溃”中产生。
这体现了()A.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B.社会形态跨越的随意性C.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观性 D.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性4.在生产关系诸内容中,最主要的、居支配地位的是()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D.人与人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5.在阶级社会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最根本手段和途径是()A.发展生产力 B.进行社会革命 C.进行科技革命 D.进行政治革命6.社会意识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区分为()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A.落后的社会意识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B.落后的社会意识会早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D.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A.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C.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原理D.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原理10.从起源上看,国家是()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物需要的产物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12.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A.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C.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D.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13.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根本标志是()A.生产关系的性质 B.上层建筑的性质C.掌握政权的阶级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程度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A.是纯粹偶然的 B.是纯粹必然的C.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1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在其一定的顺序性D.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17.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 .社会意识D .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 .上层建筑是指()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 .社会形态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社会形态的更替D .科技的进步11 .社会革命根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 了(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 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 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 猛发展,这说明(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 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社会形态的更替D .科技的进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A .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 .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C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C .社会意识D .人口因素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生产力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上层建筑是指( .社会的经济制度 .社会生产关系8 .社会形态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 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 .科学技术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折中主义的观点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巧.15.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 .阶级斗争史B .思想发展史C .劳动发展史D .文化发展史16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A .思想范畴B .经济范畴C .政治范畴D 文化范畴17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1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A .占人口大多数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 .具有先进思想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19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 .经济条件B .法律制度C .传统观念D .文化水平20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A .纯粹偶然的B .纯粹必然的C .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 .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单项选择题答案〕1 . A2 . C3 . A4 . D5 . C6 . D7 . D8B9 . B10 . C11 . D12 . C13 . D 14 . C15 . C16 B17 . C18 . B19 . A20 . C二、多项选择题1 .社会存在包括()A .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 .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 .经济关系D .全部社会关系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 . 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4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基础 6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 .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C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7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8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9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10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A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C .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11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C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产阶级专政12 .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 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 .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13 .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 A .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 .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C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14 .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A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 .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15 .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观点是( ) A .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16 .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C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B .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D .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B .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B .人们不能随意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B .它属于上层建筑 D .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D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D .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这一观点表明( )B .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D .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B .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D .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B .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17.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A.古为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 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多项选择题答案〕1 .ABC2 . ABCD3 . CD4. ABCD 5 . ABCD 6 . ACD 7 .AD8 . AB 9 . ABC10 .A B 11 .CD12 . AB13 . BC 14 . AB15 . ACD 16 .ACD17.B D三、辨析题1 .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 .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案要点」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如18 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 世纪末至19 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 .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
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4 .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5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