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数学--中外数学家故事(第一讲)资料

合集下载

趣味数学的小故事

趣味数学的小故事

趣味数学的小故事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

他们使用罗马数字。

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

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

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

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

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

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

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小朋友你们可知道数学天才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呢?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1 2 3 ..... 97 98 99 100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1 2 3 4 ..... 96 97 98 99 100100 99 98 97 96 ..... 4 3 2 1=101 101 101 ..... 101 101 101 101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下面就是一个小故事,是一个数字之间的故事。

数学趣味故事

数学趣味故事

数学趣味故事
在几百年前,一位数学家发现了一个神奇的数字,这个数字被称为“黄金比例”。

这个数字是1:1.618,也就是说,如果将一段线段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长度是另一部分长度的1.618倍,那么这条线段就具有了黄金比例。

这个数字的发现者是古希腊数学家菲迪亚斯,他是位非常聪明的人,观察到自然界中有很多东西具有黄金比例,比如太阳花的花环就是由一系列黄金比例的构成。

菲迪亚斯在研究黄金比例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列,这个数列后来被命名为斐波那契数列。

这个数列的规律很简单,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也就是说:1, 1, 2, 3, 5, 8, 13, 21, 34, 55……
这个数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隐藏着很多神奇的特性。

比如说,如果我们把相邻的两个数相除,会发现它们的比例接近黄金比例。

另外,这个数列还有一个很神奇的性质:不管从哪个数开始,将连续的两个数相除,它们的比例都会越来越接近黄金比例。

斐波那契数列的使用非常广泛,不仅被应用在数学领域,还在生物学、艺术、音乐等方面都有很多应用。

比如说,螺旋壳和鹿角的形状就是由斐波那契数列生成的。

数学真是个神奇的领域,它蕴含着很多奥秘和未知,正是这种神秘感吸引着无数的人去探索。

如果你感兴趣,不妨也去尝试一下,或许你也能在数学中发现自己的趣味和乐趣。

数学家的趣味小故事(通用22篇)

数学家的趣味小故事(通用22篇)

数学家的趣味小故事(通用22篇)故事的特点是什么语言富于动性。

故事不需要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不应该在故事中对人物或事件大加评论。

作者始终要注意推进故事情节的流动,进展。

语言富于动性,不需着意刻画其中的人物就会鲜活起来。

数学家的趣味小故事(通用22篇)数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数学家,比如阿基米德、牛顿、欧拉等阿基米德有“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的豪言壮语,牛顿因为一个苹果的故事为众人所知。

欧拉似乎没有这些戏剧性的故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家的趣味小故事(通用2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家的趣味小故事1熊庆来(1893.09.11~1969.02.03),字迪之,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息宰村。

熊庆来热爱教育事业,为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熊庆来自幼养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非凡的记忆力与天才的语言接受能力,常令教育过他的中外教师惊叹不已。

他潜心于学术研究与著述,编写的《高等数学分析》等10多种大学教材是当时第一次用中文写成的数学教科书,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近代数学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算学研究部和国立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3所大学的数学系,以及中国数学报。

他一直治学严谨,数学论文常常修改三五遍以上。

在任教授期间,他总是非常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作业中的错误他用红毛笔仔细地逐本圈阅,改正。

好的作业,则用大笔书写一个“善”字,表示满意。

他经常废寝忘食,不顾病痛地工作。

据熊庆来的夫人回忆,在东南大学第一年,过度疲劳使他吐血,而且又犯痔疮,熊庆来竟顽强地伏在床上坚持编写教义。

熊庆来在“函数理论”领域造诣很深。

1932年他代表中国第一次出席了瑞士苏黎世国际数学家大会。

1934年,他的论文《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发表,并以此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此学位的中国人。

在这篇论文中,熊庆来所定义的“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被载入了世界数学史册,奠定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

中外数学家的数学小故事

中外数学家的数学小故事

中外数学家的数学小故事数学小故事(一)1933年1月,希特勒一上台,就发布第一号法令,把犹太人比作“恶魔”,叫嚣着要粉碎“恶魔的权利”.不久,哥廷根大学接到命令,要学校辞退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纯犹太血统的人.在被驱赶的学者中,有一名妇女叫爱米·诺德(A.E.Noether 1882—1935),她是这所大学的教授,时年5l 岁.她主持的讲座被迫停止,就连微薄的薪金也被取消.这位学术上很有造诣的女性,面对困境,却心地坦然,因为她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诺德生长在犹太籍数学教授的家庭里,从小就喜欢数学.1903年,21岁的诺德考进哥廷根大学,在那里,她听了克莱因、希尔伯特、闽可夫斯基等人的课,与数学解下了不解之缘.她学生时代就发表了几篇高质量的论文,25岁便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女数学博士.诺德在微分不等式、环和理想子群等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她连讲师都评不上,在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强烈支持下,诺德才由希尔伯特的“私人讲师”成为哥廷根大学第一名女讲师.接下来,由于她科研成果显着,又是在希尔伯特的推荐下,取得了“编外副教授”的资格,虽然她比起很多“教授”更有实力.诺德热爱数学教育事业,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她终生未婚,却有许许多多“孩子”.她与学生交往密切,和蔼可亲,人们亲切地把她周围的学生称为“诺德的孩子们”.我国代数学家曾炯之就是诺德“孩子”们中的一个.在希特勒的淫威下,诺德被迫离开哥廷根大学,去了美国工作.在美国,她同样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同样有她的“孩子们”.1934年9月,美国设立了以诺德命名的博士后奖学金.不幸的是,诺德在美国工作不到两年,便死于外科手术,终年53岁.她的逝世,令很多数学同僚无限悲痛.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发表悼文说:“根据现在的权威数学家们的判断,诺德女士是自妇女受高等教育以来最重要的富于创造性数学天才.”数学小故事(二)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中外数学家故事小故事及读后感(摘)(精选五篇)

中外数学家故事小故事及读后感(摘)(精选五篇)

中外数学家故事小故事及读后感(摘)(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外数学家故事小故事及读后感(摘)一、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关于圆周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阿基米德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阿基米德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二、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1+2+3+.....+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阿基米德是如何算的吗?高斯告诉大家阿基米德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101+101+101+.....+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阿基米德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阿基米德成为——数学天才!三、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数学家的故事1ppt课件

数学家的故事1ppt课件

一边取一个,配起对来,1和100,
2和99,3和98,…,共计配成50
对,每一对两个数相加都等于101,
因而原式=101×50=5050。当
年只有9岁的高斯,家境贫寒,居
然这样勤于动脑,善于动脑,使
老师无比欣慰和深受感动。后来
高斯继续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在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中作出
许许多多重大贡献,被称为“数
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
趣的现象:6=3+3,8=5+3,10=5+543;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
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
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家欧拉说
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
是正确的。 精选课件
庚 寻 完 能 就 翻 在 灯 看 活 能 的 至 起 五 数 , 华
常了看这身头躺着动,习养来、学他大
的。完样下脑在题。只惯成让六的如学


精选课件
13
他身奋 抛于学华 弃他习罗 了所,庚 世热不以 人爱求一 所的名种 追数利热 求学的爱 的研精科 金究神学 钱事,, 、业献勤

“他篇以篇在 华提关拿论剑华 氏出于到文桥罗 定的“一。的庚 理理塔个论两没 ”论内博水年有 。被问士平内拿
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
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
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
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
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
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
元.
精选课件
7
费马的数学情缘

数学家的数学小故事

数学家的数学小故事

数学家的数学小故事数学家的数学小故事数学是一门抽象且神秘的学科,很多人甚至会觉得它很枯燥。

但是在这门学科中,有一些故事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人们在深呼吸后感受到了它的美妙与神奇。

以下就是数学家的数学小故事。

故事一: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成为数学大师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是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学领域的成就至今被世人传诵。

据传,高斯在年轻的时候,他的数学老师给了他一个作业:让他在五分钟内算出从1到100的和。

而高斯只用了几秒钟,就洋洋自得地把答案写了出来。

令人惊讶的是,他没有逐个把这些数字相加,而是像过家家中那样,他将1和100、2和99、3和98一直这样两个两个配对相加,得出了答案5050。

这种算法被称为“高斯求和法”。

故事二:菲波那切数列的诞生菲波那切数列是一种著名的数列,这个数列的发现也是一个关于数学家的故事。

菲波那切数列是在13世纪被一个叫做斐波那契(Fibonacci)的意大利数学家发现的。

他在解决一道兔子繁殖的问题中,发现了一种数列规律,即后一个数字是前两个数字的和。

这个数列为: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这个数列在数学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故事三: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成果之一,也是关于数学的一个令人困惑的故事。

这个定理基于哥德尔的研究,表明任何形式化的数学系统都存在一个命题,该命题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明为假。

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的发现揭示了数学的局限性,也挑战了一些相信数学是无与伦比的人的观点。

故事四:尼古拉斯·卡普斯特诺的球尼古拉斯·卡普斯特诺是17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他有一次思考,如果有一个房子有一个球形的屋顶,那么这个球的直径是否要比房子的门要宽呢?卡普斯特诺证明了这个熟悉的事实:房子的门可以被摆成水平,并且球可以被滑进去。

趣味数学1数学家的故事

趣味数学1数学家的故事

认识高斯
• 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1777年4月30日— 1855年2月 23日),生于不伦
瑞克,卒于哥廷根,德国著名数学
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 量学家。

高斯的成就遍及数学的各个领
域,在数论、非欧几何、微分几何、
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论以及椭圆
函数论等方面均有开创性贡献。他
欧拉(1707—1783),瑞士数学家,英国皇 家学会会员。欧拉从小着迷数学,是一位不 折不扣的数学天才。他13岁便成为著名的巴 塞尔大学的学生,16岁获硕士学位,23岁就 晋升为教授。1727年,他应邀去俄国圣彼得 堡科学院工作。过度的劳累,致使他双目失
明。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欧拉具 有惊人的记忆力。1771年圣彼德堡的一场大 火,把他的大量藏书和手稿化为灰烬。他就 凭着惊人的记忆,口授发表了论文400多篇、 论著多部。
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 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 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 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 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
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
陈景润

国巴方员科厦 福陈
6=3+3 8=3+5 12=5+7 1000=3+997
……
费马
• 皮埃尔·德·费马,法国 律师和业余数学家。 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不 比职业数学家差,他 似乎对数论最有兴趣, 亦对现代微积分的建 立有所贡献。被誉为 “业余数学家之王”。
费马的故事
• 17世纪的一位法国数学家,提出了一个数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景润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 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 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 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 润。
陈景润(1933-1996), 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 ,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 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 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 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 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 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 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 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 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 氏定理”
苏步青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 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 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 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 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 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 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 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 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 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 苏步青 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 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 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 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 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

陈省生
丘成桐
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字文远。祖籍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先世迁居江南。父祖 皆谙熟天算,学识渊博,为时人所敬重。冲之少传家业,青年 时代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研究。此后,历仕刘宋、南齐,官 至长水校尉。他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 成就。在数学方面,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π的不足近似值(朒数) 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盈数)3.1415927,指出π的真值在盈、 朒两限之间,即3.1415926<π<3.1415927,并用以校算新莽嘉 量斛的容积。这个圆周率值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成就, 直到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 卡西(al-kāshī)和16世纪法国数 学家韦达(1540~1603)才得到更精确的结果。祖冲之还确定 了两个分数形式的圆周率值,约率π=22/7(≈3.14),密率 π=355/113(≈3.1415929),其中密率是在分母小于1000条件下 圆周率的最佳近似分数。密率为祖冲之首创,直到16世纪才被 德国数学家奥托(1550~1605)和荷兰工程师安托尼兹 (1543~1620)重一的冯· 诺依 曼.众所周知,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大大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 进步.鉴于冯· 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 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1911 年一1921年,冯· 诺依曼在布达佩斯的卢瑟伦中 学读书期间,就崭露头角而深受老师的器重.在 费克特老师的个别指导下并合作发表了第一篇数 学论文,此时冯· 诺依曼还不到18岁.
鲁道夫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 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 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 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 谷· 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 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 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 “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 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 学热爱的双关语。
指导老师:周军
常斌
中外著名数学家故事
一同走进数学的海洋吧!开动 脑筋,进入这个迷幻的世界之中。 为问题寻找出路,让一切困惑都得 到合适的解释。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1910——1982)出生于 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 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 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 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 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 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 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 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 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 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 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 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
伽罗华
伽罗华生于离巴黎不远的一个小城镇,父亲是学 校校长,还当过多年市长。家庭的影响使伽罗华一向 勇往直前,无所畏惧。1823年,12岁的伽罗华离开双 亲到巴黎求学,他不满足呆板的课堂灌输,自己去找 最难的数学原著研究,一些老师也给他很大帮助。老 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只宜在数学的尖端领域里工作”。
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 村里.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 单,一学就懂.可是,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 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 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 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 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 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 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 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 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 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 必须学好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