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常识之史记

合集下载

史记必备知识点总结

史记必备知识点总结

史记必备知识点总结1. 史记的起源和发展史记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史记主要是由一些宫廷官员和学者们撰写的。

这些史记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的政治事件和宫廷内斗,形成了一种以政治为主题的史记体裁。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记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体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2. 史记的写作特点史记的写作特点主要包括客观、全面、真实和立场鲜明等几个方面。

首先,史记要求作者客观地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偏不倚地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其次,史记要求作者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要尽可能地呈现出历史的全貌。

再次,史记要求作者要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事实,不能加以歪曲或伪造。

最后,史记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展现出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这种立场鲜明的史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史记的一种特色。

3. 史记的分类史记可以根据其内容和体裁的不同进行分类,其中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即以体裁和内容为标准的分类。

以体裁为标准的分类主要包括叙事史记、编年史记、日记史记和读史记几种主要的体裁。

叙事史记是以叙述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的体裁,它要求作者要对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的虚实加以掌握,并通过叙述形式来呈现历史事件的发展。

编年史记则是以历史事件的时间为主要内容的体裁,它通过按时间顺序的编排来呈现历史事件的发展。

日记史记是以日记的形式来记录历史事件的体裁,它要求作者要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记录历史事件。

读史记则是以学者的观点和评论来记录历史事件的体裁,它要求作者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以内容为标准的分类主要包括政治史记、军事史记、经济史记、文化史记等几种主要的内容分类。

4. 史记的主要内容史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等几个方面。

首先,史记要求作者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记载和描绘,要尽可能地呈现出历史事件的全貌。

其次,史记也要求作者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描述,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人物。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两汉文学知识点汇总1500字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两汉文学知识点汇总1500字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两汉文学知识点汇总1500字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文学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下面是关于两汉文学知识点的汇总。

1. 《楚辞》:《楚辞》是两汉时期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集,共收录了17位楚国诗人的的作品。

其中以屈原的《离骚》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2. 《史记》:《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该书以两汉及前秦历史为中心,分纪、本纪、列传、表四种体例,内容涵盖了从夏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3. 《论衡》:《论衡》是董仲舒所著的一部辩证文集,是中国古代辩论思想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书中内容包括政治、伦理、宗教、文学等方面的辩论,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4.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

书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和教育思想,强调“仁”、礼治国的理念,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5.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所编的一部散文集,记载了东晋至南朝宋的社会生活风尚和风气变迁。

该书以短小精悍的文字描绘了各种人物形象,被誉为古代通俗小说的鼻祖。

6. 《汉书》:《汉书》是班固撰写的一部综合性历史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书。

书中详细记载了西汉和新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内容,为研究两汉时期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7. 《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刘向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内容涉及两汉以来的历史典故、文化人物、玄学讲义等。

该书以平实的语言和丰富的典故,揭示了两汉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

8.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涵盖了两汉时期以前的作品。

该书以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为主要内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 《郑庄公问》:《郑庄公问》是郑国庄公与管仲对话的记录,以它开篇,并穿插于各篇之中,体现了古代学者的辩论风格和哲学思辨。

文学常识(七)《史记》

文学常识(七)《史记》

《史记》文学常识整理1、《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著《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鲁迅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见书P12)3、《史记》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叙史方式)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

它记叙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末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规模宏大,贯通古今。

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分本纪(记帝王朝政兴衰,12篇)、列传(志历代人物事迹,70篇)、世家(叙开国承家诸侯,30篇)、表(列人事系年表谱,10篇)、书(综述典章制度,8篇)五种体例。

(见书P14)【史书体例补充】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班固撰的《汉书》,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

自《汉书》着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史书汇总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史书汇总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史书汇总一、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最为悠久的一种史书体裁,所以被称为“古史”。

它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排、叙述相关历史事件的。

在事业单位中常考的编年体史书如下:1.《春秋》《春秋》又称《麟经》,相传是孔子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

《春秋》的用语十分精简,一个历史事件甚至只有一句话,但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故又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期出现了很多解释春秋的史书,最有名的就是“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朝改为《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的左丘明所著,是对《春秋》进行解释的,其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

3.《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又称为《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是我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而刚刚的《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所以在事业单位中也经常把《资治通鉴》称为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的名字是来源于宋神宗,其认为这部史书能“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二、纪传体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来编排、叙述史事的一种史书体裁。

记载帝王的为本纪,记载其它重要人物的为列传,因政治地位的不同,帝王的要在前面,故为纪传体。

在事业单位中常考的纪传体史书如下:1.《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通史,从最早的文明年代到当今时代的连贯史书)。

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记载的是从皇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被尊为“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也是我国第一部正史(以纪传体为体裁而编写的史书)。

《史记》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壁”。

2.《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作者是东汉的班固(汉赋四大家之一),记载的是西汉汉高祖元年至王莽的新朝时代。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两汉文学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两汉文学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两汉文学知识点汇总1500字两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西汉和东汉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

在这个时期,一批杰出的文学家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两汉文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汇总:1. 诸子百家:两汉时期是诸子百家的鼎盛时期,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等多个学派兴盛。

这些学派在哲学思想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史书:两汉时期也是史书写作的鼎盛时期。

西汉时期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标志着中国史学的诞生。

东汉时期出现了《后汉书》和《三国志》,这些史书以详实的记载和雄辩的文辞成为后来史书写作的典范。

3. 乐府诗:两汉时期,乐府诗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主要创作形式。

乐府诗以民间流行曲调为基础,内容多为抒发个人感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4. 神仙小说:两汉时期神仙小说得到了兴盛发展,尤其是东汉末年的神仙小说作品数量众多。

这些小说以仙人、神仙为主要题材,描绘了许多仙人的神奇经历和仙境的奇妙景象,寄托了人们对永生和超凡境界的向往。

5.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东汉末年一群以朱异、嵇康、阮籍、嵇绍、刘伶、王戎、阮嗣宗为代表的文人雅士,他们以清高狂放的作风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世人间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6.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一部汇集了东晋时期文人雅士的言行轶事和警句的书籍,以比喻、警句和寓言等形式描绘了文人雅士的生活和风貌。

7. 赋归骈文:两汉时期,赋和归骈文成为当时文坛的两大主流形式。

赋是以夸饰华丽的辞藻来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归骈文是以长短句相互对偶的方式来写作的,追求语言的虚实相生和音律的谐和。

8. 散文:两汉时期也是中国散文的萌芽时期,散文开始成为文人雅士进行思想表达和议论文化的主要形式。

这一时期的散文以骈文和赋鲜明的特点,形式上更加自由灵活,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

以上是两汉文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汇总,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基础《史记》核心知识点2023

国学基础《史记》核心知识点2023

国学基础《史记》核心知识点2023《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巨著,被誉为我国古代史学的鼻祖。

它由司马迁于西汉初年创作,在描写中国历史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价值观。

一、《史记》的背景和主旨《史记》的创作背景是当时社会动荡、封建秩序崩溃的时期,司马迁深感历史的教训和尊严的侵害,决心要通过这部著作来洗刷史书之误、救治世人之累。

《史记》的主旨是"夫唯无知,知无不为之谋",即唯有深入了解历史,才能在未来的实践中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史记》的体例和内容《史记》由纪传体和表纪体两大部分组成,前者以人物为主线,后者以年表为主线。

其中包括了"五帝本纪"、"天官书"、"诸侯年表"、"封禅书"、"太史公自序"和"本纪"等。

1. 五帝本纪:五帝本纪是《史记》的开篇,主要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五位古代帝王的历史及功绩。

通过对这五位帝王的描述,司马迁展现了他对于理想国家的设想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 天官书:"天官书"是《史记》中记载着历代迁徙活动的一部分,主要是为了记录中国古代帝王的南迁北徙和前后统治者的变迁。

3. 诸侯年表:《史记》中的诸侯年表是以年-事的形式,具体记载了各个诸侯国的历史沿革、君主世系和重要事件。

这是丰富《史记》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后来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4. 封禅书:《史记·封禅书》是《史记》中的一篇文章,它记载了封禅的具体内容和仪式。

封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仪式,是君主祭天保国、示庙治祥的一种形式,也成为了古代封建王朝统治的象征。

5. 太史公自序:《史记》的自序是司马迁对自己创作《史记》的陈述,这段文字中,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阐述了一个历史学家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对后世历史学家的激励和启示。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整理:唐俊阳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走遍江淮、中原。

元封三年,司马迁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

此后,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

著书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取材:相当广泛,包括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

司马迁对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疑难,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创作初衷: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以修史为使命。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遗憾、忧愤而死,死前嘱咐儿子:“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虽然司马谈、司马迁都自称以续写《春秋》之后的史事为己任,但《史记》记录的史实并非直接承接着《春秋》记录的部分,而是包含了后者。

史记知识点(一)

史记知识点(一)

史记知识点(一)引言概述:《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巨著,由司马迁撰写完成。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史记》的知识点进行阐述,包括史书的意义、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历史学方法、内容特点和影响等。

正文内容:一、史书的意义:1. 史书是记录人类历史的重要载体,对于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2. 史书记录了历代各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历史素养。

3. 通过史书,人们能够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从而对今天的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二、作者及其写作背景:1. 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他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曾担任过刺史、博士等职务。

2.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处于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政治与文化的多重冲击和变革。

3. 《史记》的写作背景深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个人遭遇影响,使得作品更具鲜明的时代痕迹和个人色彩。

三、历史学方法:1. 《史记》运用了辩证史观和实证史观的方法,立足于历史事实,力求纠正历史错误和谬误。

2. 在《史记》中,司马迁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追溯了各类事件的根源和演变过程。

3. 司马迁采用了让史书更加真实可信的方法,如引用典籍、记录各类史实、听取各方意见等。

四、内容特点:1. 《史记》以纪传体为主,既有纪传部分详细记载历代君王及重要人物的事迹,也有表和书部分记载了各类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2. 史书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极大的帮助。

3. 《史记》对于史书的体例方法、历史散文以及政治家的思考等方面都进行了重要的创新和改进。

五、影响:1. 《史记》成为了后世中国史学的重要典范和著作,被誉为古代史学皇冠上的明珠。

2. 《史记》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史学的研究方法和体系的建立。

3. 《史记》在东亚地区诸国流传广泛,对于东亚地区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通过对《史记》的知识点的阐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史书的意义和作者的背景,还能深入掌握史书的写作方法、内容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文史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文史部分的考察中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

需要学生去扩大自己的知识量,不断地的归纳总结。

在文史的备考的过程中,《史记》是考察频率比较高的一个知识点。

现在就将《史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便于学生们学习。

一、《史记》的简介
《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故《史记》也被称之为我国第一部“正史”。

同时《史记》也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并称“史学双璧”。

二、《史记》的内容及分类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如:《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等。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如:《十二诸侯年表》、《三代世表》、《六国年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等。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如:《历书》、《礼书》、《乐书》、《律书》等。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如:《陈涉世家》、《越王勾践世家》、《齐太公世家》、《孔子世家》等。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如:《仲尼弟子列传》、《商君列传》、《苏秦列传》、《张仪列传》、《孟尝君列传》等。

三、《史记》中的典故
《史记·殷本纪》(网开一面、酒肉池林)
《史记·秦始皇本纪》(指鹿为马、焚书坑儒)
《史记·项羽本纪》(破釜沉舟、先发制人、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霸王别姬、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
《史记·高祖本纪》(一败涂地、约法三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运筹帷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卧薪尝胆、鸟尽弓藏)
《史记·孔子世家》(招摇过市、韦编三绝)
《史记·陈涉世家》(鸿鹄之志)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遂自荐、脱颖而出、歃血为盟、因人成事、一言九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怒发冲冠、刎颈之交、纸上谈兵)
《史记·吕不韦列传》(一字千金、奇货可居)
《史记·刺客列传》(图穷匕见)
《史记·淮阴侯列传》(背水一战、肝脑涂地、多多益善、胯下之辱)
《史记·孟尝君列传》(鸡鸣狗盗、狡兔三窟)
四、学习指南与试题展示
在对于《史记》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时,首先要掌握上述史记简介中对于《史记》的相关地位的表述。

如:第一部“正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等,其次,再对其具体内容与相关历史典故进行了解。

例题:下列关于我国《史书》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相传是孔子在鲁国旧史基础上修撰的
B.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相传为左丘明编撰
C.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是《汉书》,记载了西汉230年间的历史
D.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史记》
【中公解析】D。

中公解析:《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非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