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1生涯型:生涯型是指植物长期在必定情况分解影响下所呈现的顺应形态特点.或者,生涯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之间的关系. 【2 】2最小面积:可以或许包含群落绝大多半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3种群:在必定的空间内,可以或许互相杂交.具有必定构造和必定遗传特点的同种生物个别的总和称为种群.4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纪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情况之间彼此影响,互相感化,具有必定的形态构造和养分构造,履行必定的功效.5生物地球化学轮回: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体系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养分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体系中的这种传递进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轮回.6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高低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规模,个中包括最适生计区.7叶面积指数:必定地盘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地盘面积的比率8情况因子:情况中所有可分化的构成要素9食物链:能量或食物依存关系具有高度的次序性,每平生物获取能量均有特定的起源.这种能量转换中断依附的次序称为食物链或养分链.因为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构造.10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固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11生物量:任一时光某一地方某一种群.养分级或某平生态体系有机物资的总量.12情况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假想有一个情况前提所许可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情况容纳量.13 生态入侵:指因为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合适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散布区慢慢稳步的扩大,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14原生演替:开端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15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规模,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规模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16建群种:群落中消失于重要层次中的优势种.17生态因子:情况要素中对生物起感化的因子叫生态因子.19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合营应用同一资本而产生的互相排挤的现象.二.简答题1.举例解释生态因子间的补偿感化和不可替代性?答:生态因子的补偿感化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目不足时,可以经由过程另一因子的增强而得到补偿.如植物进行光合感化时,增长CO2的浓度可在必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掉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如光合感化中,CO2浓度的增长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感化.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寄义及其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答: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庞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构成的群落和生态体系.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体系多样性.意义: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备择价值;消失价值等.3.丛林群落的退化进程与丛林群落的恢复进程有何不同?答:丛林群落的退化进程是丛林群落的逆行演替进程,有如下特点:群落构造简略化;群落临盆力逐渐降低;群落情况湿生化或旱化;对地盘的应用不充分,对情况的影响感化削弱;物种多样性降低.丛林群落的恢复进程实际是丛林群落的进展演替进程,有如下特点:泥土顺行成长,厚度增长,肥力进步;对情况具有强烈的改革感化,形成特有的群落情况;群落向中生化的偏向成长;丛林群落构造日趋庞杂化;物种多样性增长,群落临盆力进步4.丛林生态系同一般由哪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体系中的功效感化若何?答:包括丛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情况四部分.丛林植物接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感化,制作干物资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资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化为无机物资,并将其清偿到无机情况中,供再次应用;无机情况供给丛林生态体系中各类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资.5.写出生物种群的指数增长模子及逻辑斯蒂增长模子,并分别介绍其生物学意义?答:指数增长模子为dN/dt=rN或Nt=N0ert,个中,r为瞬时增长率;Nt为t时刻的种群数目;N0为初始时刻的种群数目;e为天然对数的底(2.718).指数增长模子描写的是种群在没有情况资本限制前提下种群数目的增长进程.逻辑斯蒂增长模子为dN/dt=rN(),K为情况容纳量,其他各项寄义同上式.逻辑斯蒂增长模子描写的是种群在必定情况资本前提下种群数目的增长进程.6.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情况相顺应的形态及心理特点?答:形态特点:根系蓬勃;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分列更慎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蓬勃,海绵组织不蓬勃;细胞间隙变小.心理特点: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入渗出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感化速度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壮实早;寿命长等.8.何为植被散布的三向地带性,简述其产生的原因?答:跟着地球表面情况前提的差异,植被类型呈有纪律的带状散布,表如今纬度.经度和垂直偏向上,合称为三向地带性.植被在纬度偏向上的变化纪律主如果纬度偏向上温度变化的成果;经度偏向上主如果由临海到内陆水分前提变化的成果;垂直偏向上,温度或降水都呈有纪律的变化,合营感化的成果形成了垂直偏向上的植被散布.9.举例解释生态体系保持自身稳固均衡的机制?答:天然生态体系的成长进程老是趋势于内部保持必定的均衡关系,使体系内部各成分间处于互相调和稳固的状况,生态体系是经由过程负反馈机制来保持自身稳固均衡的,负反馈是指某一进程的成果反过来克制这一进程的进行的现象.如,草原生态体系的临盆力与草食动物的数目是相对均衡的,因为某种原因导致草食动物数目增长后,草食动物数目的增长必然导致草原临盆力的降低,反过来会导致草食动物数目的降低,又会促进草原临盆力的恢复.最后从新达回到一种稳固均衡状况.10.简述丛林群落的垂直构造,并解释其生态意义?答:丛林的垂直构造是指丛林群落地上与地下的分层构造,地上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地下指不同植物根系的垂直散布.意义:明显进步了植物应用情况资本的才能;减缓了竞争.11.简述丛林生物地球化学轮回的效能?答:未经干扰的天然丛林生态体系内,养分可以或许有用地积聚和保存;贫养地盘上丛林对养分的保持才能可以补充养分不足的问题.丛林生物地球化学轮回的效能,为当前的情况问题供给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12.解释林分密度调节机制及其意义?①削减每株林木获得水分和养分才能,用每株林木的迟缓发展,保持现有种群数目不变.②不断削减林木株数,保持林分稳固性,把有限的资本分散到优秀个别上.13.举例解释丛林演替①丛林演替是指在一个地段上,一种丛林被另一种丛林所替代的进程.14.丛林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式有哪几种?分别解释其特点.①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挤,重叠部分窄.②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挤,重叠部分宽.③在一个层内互相排挤,但是不同层之间缺乏接洽关系.④在一个层内互相排挤,但层内重叠部分宽.⑤乔木层树种散布重叠部分宽,而低矮的植被层表现出明显的成群现象.⑥各层均不见任何成群现象或互相排挤的情况.⑦种沿情况梯度变化表现出上述6种格式的各类合营.15.何谓丛林生态体系的稳固性?①恒定性②中断性③惯性④伸缩性⑤振幅⑥轮回稳固性⑦轨道稳固性16.丛林凋零物分化速度对丛林生态体系的影响①丛林凋零物分化太慢,清偿丛林的大部分养分长时代不能参与流畅,养分轮回和丛林临盆力就会降低.未分化的凋零物长期积聚在丛林地被物里,对泥土有不良影响.过厚的逝世地被物可能太湿,酸度大,发展季候里地温也低,如许根系的发育不良,林木得不到更多的养分,发展迟缓.②若凋零物分化太快,释放的养分过多,植物和泥土也难以将其保留住,养分将会从根际淋洗掉落.过快的分化造成有机物资的损掉,也会导致泥土理化性质的恶化,泥土肥力和抗侵蚀才能降低,以及泥土其他方面的不良效果.17.地形要素的生态感化(1)坡向重要影响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并引起温度.水分和泥土前提的变化.南坡植物多为喜光的阳性植物,表现出必定程度的旱生特点;北坡植物多为喜湿.耐阴的种类.(2)坡度的陡缓,掌握着水分的活动,掌握着物资的淋溶.侵蚀的强弱以及泥土的厚度.颗粒大小.养分的若干,并影响着动植物的种类.数目.散布和形态.(3)坡位不同,其阳光.水分和泥土状况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讲,从山脊到坡角,全部生境朝着昏暗.潮湿的偏向成长.(4)跟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山地的光照强度.气象.泥土产生变化,对生物的类型和散布产生响应地影响.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地带谱越完全,动植物类型越多.18.测定初级临盆量的方法有哪些?收成量测定法. 氧气测定法.co2测定法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19.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在必定稳固状况下,任何特定因子的消失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须要量,是决议该物种生计或散布的根本身分.20.简述生态体系的碳轮回门路(1)陆地:大气co2经陆生植物光合感化进入生物体内,经由食物网内各级生物的呼吸分化,又以co2情势进入大气.尚有一部分固定在生物体内的碳经燃烧从新返回大气. (2)水域:消融在水中的co2经水生植物光合感化进入食物网,经由各级生物的呼吸分化,又以co2情势进入水体.(3)水体中co2和大气中co2经由过程集中而互相交流,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释放co2参与生态体系碳轮回,生物残体也可沉入海底或湖底而分开生态体系碳轮回.三.阐述题1.阐述丛林生态体系的碳轮回进程以及若何评价丛林生态体系在全球碳轮回中的感化?答:丛林生态体系的碳轮回进程:丛林植物经由过程光合感化从大气接收CO2,合成有机物资,一部分存贮在植物体内,个中一部分被花费者取食在食物链中进行传递,植物与动物体内的碳最后经由过程微生物的分化从新释放到大气中;植物在进行光合感化接收CO2的同时,也经由过程呼吸感化向大气释放CO2.一个具体的丛林生态体系是一个碳源照样一个碳汇,主如果比较丛林生态体系的碳的总的接收速度和总释放速度,接收速度假如大于释放速度,该丛林为碳汇,假如相反,则是碳源.总接收速度与总释放速度的差为可用净光合速度与丛林泥土的呼吸速度之差,可用这一差值来评价丛林生态体系调节大气的感化.2.有人说丛林是一个“小水库”,有人说丛林是一个“抽水机”,试剖析这两种说法消失原因,并谈谈你本身的不雅点?答:两种说法都有道理:(1)丛林具有涵养水源的感化,原因在于:对泥土物理特点的改变;枯落物的吸水感化,丛林植物对水轮回的影响等.因为具有水源涵养感化,丛林可以延伸流域的出水期,在非降雨季候仍有水流出,所以丛林是小水库.(2)丛林也是抽水机丛林的消失可以增长林地的蒸发散量,增长水的消费量,使从流域流出的水量削减,是以,丛林也是抽水机.不雅察者所处地位不同,对丛林的这两方面感化的熟悉不同.3.在1998年长江.嫩江及松花江等水系产生水患之后,我国实行了“天然林破坏工程”,用你所学的生态学常识阐述其意义?答:丛林植被的水土保持感化也受到了损坏,使地表径流的泥沙含量增长,导致河床不断进步,蓄洪才能不断降低.是以丛林植被损坏是导致此次洪水产生的重要原因.原因如下:(1)林冠截留使林内的降雨强度减小;(2)逝世地被物接收大量的降水;(3)林冠层和逝世地被物对地表泥土及泥土孔隙构造有破坏感化;(4)丛林泥土腐殖质多,泥土松散,大孔隙多,有利于降水的入渗;(5)树干.枯落物.下木及活地被物的阻拦感化使地表径流削弱;.同时,天然林除了具有上述的感化之外,它还有保持物种多样性,调骨气象.供给木材及其他野临盆品等多方面的感化,实行天然林破坏工程可以使天然林的各类感化得到很好的破坏和施展(5分).纵上所述,实行“天然林破坏工程”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4.“地球正在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为大多半科学家所接收的共鸣,阐述其产生的原因及丛林生态体系在克制地球变暖方面的感化?答:原因在于地球大气中CO2.CH4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长,个中CO2浓度的增长最为明显.地球表面温度之所以可以或许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固的规模之内是因为“温室效应”的消失,因为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长使得“温室效应”得到增强,导致地球温度逐渐增长.地增长重要起源于两个门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陆地生态体系,主如果丛林生态体系的损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克制温室效应的产生.经由过程人工造林或恢复被损坏的丛林生态体系,来增长丛林的覆被率;经由过程各类方法进步丛林生态体系的临盆力;破坏现有的各类丛林生态体系,以延缓已固定碳的释放进程.5. 阐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答: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庞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构成的群落和生态体系.意义:1).各类生物构成的生物总体掌握和调节着影响地球情况的物理和化学进程,合营保持着一个合适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生计的地球情况.2).各类生物为人类供给了丰硕的食物.药物及各类原材料.3).各类生物构成的丰硕的天然界为人类供给了憩息的场所,丰硕了人们的精力生涯.4).很多生物可能具有我们尚未发明的某些功效或特殊的遗传信息,这些功效和遗传信息在将来将被开辟和应用.5).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保证了无论产生什么样的灾祸,总会有一些物种保存下来,中断它们的功效,使天然界的动态均衡不致遭到损坏.6.依据丛林生态体系的构造和特点阐述退化丛林生态体系恢复的构造标志和功效标志及其恢复手腕①构造标志:垂直构造.程度构造.散布格式.生态位宽度.数目动态变化.②功效标志:生物量与临盆力.情况特点和效益.泥土动物物种多样性.演替偏向.③恢复手腕:加速丛林生态计谋工程的扶植.现有天然林的破坏.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生态体系的扶植.7.以一个丛林生态体系为例,剖析解释一个生态体系的本质特点(1)从规模看,任何一个丛林生态体系部散布在必定的天然区域内;(2)从生物与非生物关系看,丛林中的乔木.灌木和草被等绿色植物经由过程光合感化将co2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资,各类植食性动物依附绿色植物而生计,植食性动物又是肉食性动物的物资和能量的起源;(3)经由过程这种养分接洽,生物群落与其无机情况之间才能形成一个天然体系.在这个天然体系中,物资不断地轮回,能量不断地流淌.生态体系就是在必定的空间和时光内,在各类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情况之间,经由过程物资轮回和能量流淌而互相感化的一个天然体系.8.阐述陆地生物群落的地带性散布纪律并举例.陆地生物群落地带性散布纪律有程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程度地带性又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是因为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如亚洲大陆东岸从赤道向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苔原.(2)经度地带性是因为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削减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偏向依次更替,如亚洲温带大陆东岸,由沿海向内陆依次是丛林-草原-荒野.(3)垂直地带性是因为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巴卢山,从下向上依次是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高山灌丛.9.应用辩证学不雅点阐述群落的中断性和相对自力性一方面,使群落表现为逐渐改变的中断带.(1).天然群落的边界在多半情况下是不清楚的. 固然在池边.海岸有比较明显的边界,在此植被是间断的,群落边界是彼此交织.逐渐过渡的.(2).平日每一物种都有其他物种相伴消失,彼此间散布重叠.(3).一些物种只在某一特定情况中繁华,另一些种顺应性和散布很广.(4).某一物种在某一特定群落中占优势,而另一种在别的群落中占优势.另一方面.(1).每一群落与临近的很类似,跟着距离的加大,差别也就变大.有时,上层优势植物已变为另一种,但其林冠下的植物仍是有机结合的群落.(2).群落中断体也必需有端,一端的物种组合与另一端必然有明显差别.是以,可以以必定的特点进行分类.由此可见:(1).群落的中断性并不必定要排挤不中断性或间断性.(2).群落构成随情况梯度的逐渐变化并不必定要排挤各类群落的相对自力性.(3).临近群落的类似性也不必定要排挤相隔远的群落间明显的不类似性.量变与质变的同一及其互相转化,渐变的积聚可以形成突变,这是对峙同一的表现.从这种哲学不雅点动身,个别论与机体论的对峙,也不必定要互相排挤,不可两立.10.干扰对植被稳固性的影响(1)情况变化无论是群落内部情况照样气象情况都是影响植物个别.种群生计和群落树立与中断消失的根本力气.情况变化必然引起群落构造和功效的变化,使业已树立的植被稳固性受到损坏.(2) 物种侵入新侵入的物种因为其在资本应用.滋生集中等方面奇特的心理功效会与本来物种形成新的竞争格式,并改变群落的构造,进而使群落的功效产生改变.(3)工资活动工资干扰可能改变群落的物理情况,也可能改变群落的物种构成,从而使已经树立的植被的稳固性受到威逼.工资干扰对于植被的感化和影响还与干扰的情势和强度有关.例如:放牧对于草原群落的影响与放牧强度有关.适度的工资干扰对某些植被类型的稳固有积极感化.1.生态学:研讨生物与情况之间互相关系的科学2.丛林:丛林是由其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四周情况(光.水.泥土等)互相感化形成的生态体系3.丛林生态体系办事功效:丛林生态体系办事功效是指丛林生态体系与生态进程所形成及保持的人类赖以生计的天然情况前提与效用4.丛林生态学:简略地说是研讨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丛林群落与情况之间互相关系的科学.5丛林生态体系学:把丛林作为丛林生物群落与情况前提互相感化的同一体来研讨,研讨丛林生态体系的构造.功效和演化,研讨体系中物资轮回与能量转化进程,体系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均衡.6情况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别或生物群体四周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计的一切事物的总和7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发展的具体地段的情况因子的分解8情况因子:情况中所有可分化的构成要素9生态因子是指情况中对生物的发展.发育.生殖.行动和散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情况要素,10生计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计所不可缺乏的情况要素11火因子:林火行动(火强度.火焰高度.舒展速度等)特点对丛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类影响12主导因子: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必定前提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感化,这种起重要感化的因子1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其生计.发展.发育.滋生或集中的因子1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目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阑珊或不能生计15贝格曼(Bergman)纪律:生涯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材往往比生涯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别大16阿伦定律:恒温动物身材的凸起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情况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17顺应:生物有顺应情况变化的才能,也就是说当外界前提变化时生物能保持本身构造的完全性和功效的稳固性.18顺应性:是指生物顺应情况的程度.19顺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情况前提的顺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互相接洽关系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顺应特点.20趋同顺应(生涯型)不同种类的生物因为长期生涯在雷同或类似的情况前提下,表现出类似的顺应性特点的现象21生涯型:按趋同感化的成果,对生物进行划分得到的类型22趋异顺应:亲缘关系邻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涯在不同的情况前提下表现出不同的顺应特点的现象23生态型:经天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心理特点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24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情况顺应规模的大小25光补偿点:在微弱的光照前提下植物的光合感化较弱,当光合感化合成的有机物刚好。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试题一:1. 什么是森林生态学?2. 简要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3. 解释“森林演替”概念。

4. 说明森林对环境的重要性。

5.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答案一:1.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及其内部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森林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研究如何维持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 森林生态系统由森林植被、动物群落、土壤和微生物组成。

森林植被包括不同层次的植物,如大树、灌木和草本植物。

动物群落包括不同物种的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水分和养分,同时也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

微生物在土壤中发挥着分解有机物和营养循环的关键作用。

3. 森林演替是指森林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

它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级演替发生在没有土壤或极少有土壤的地区,由先锋植物如苔藓和地衣开始,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森林生态系统。

次生演替发生在已经存在的森林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后,新的植物开始重新占领空间,并逐渐恢复原来的森林群落。

4. 森林对环境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能够保持土壤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其次,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许多动植物物种依赖森林提供的栖息地和资源。

另外,森林通过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森林还提供木材、药材和食物等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人类的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许多影响。

森林砍伐和森林火灾是最常见的人为干扰因素。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侵蚀增加。

森林火灾不仅破坏了植被和动物栖息地,还引发了大量的空气污染。

此外,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也会导致森林退化和土壤贫瘠。

因此,合理管理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试题二:1. 解释森林群落的概念。

森林生态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试题一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5分,共20分)耐荫性生活型生态位生物量二、简述中国森林植被分区及其主要特点(20分)三、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山地地形因子是如何影响林木的生长和分布的?2、旱生演替我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四、填空(每小题4分,共20分)1、林内光照条件的特点是:、、、。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四部分组成。

3、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分、、三种形式。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分为、、、四种形式。

5、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主要有、两种。

森林生态学试题一参考答案一、耐荫性指树种在林冠庇荫条件下能否正常生长发育并完成更新的能力。

生活型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称为生活型生态位指物种所处地段所有环境条件(空间位置、生物与非生物关系、营养关系等)总和所构成的几维空间结构的综合体。

生物量生物有机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

二要求从地理范围、生境特点、树种组成、群落结构等方面论述我国八大植被区:寒温带针叶林区、温带针阔混交林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雨林、季雨林区、温带草原区、温带荒漠区、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的主要特征。

三1、主要要求以海拔、坡度、坡向、坡位、沟谷宽度几方面论述其对林木生长和分布的影响2、要求论述地衣、苔藓、草本、木本植物群落几个阶段的特点。

四1、分布不均、强度减弱、时间缩短、光质改变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3、团块、均匀、随机4、营养、物理、化学、行为5、草牧食物链、腐屑食物链森林生态学试题二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5分,共20分)生活型谱异株克生生产力建群种二、试述水分和温度在森林分布中的作用(20分)三、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何为光能利用率?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2、水生演替系列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有可特点?四、试述森林各生长发育时期的主要特点(20分)五、填空(每小题4分,共20分)1、森林死地被物可分为和,针叶林下易形成,针阔混交林下易形成。

森林生态学习题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答案

习题一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 生态型:同种树种生态学特性上具有某些差异的类型。

2. 树种的耐荫性: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

在林业上是指树种在林冠下完成天然更新的能力。

3. 物候:植物长期生活于有节律性变温的环境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育节律。

4.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获利,甚至达到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

5.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输出的稳定。

6.进展演替:群落演替由简单向复杂,向群落所在区域结构复杂化、稳定性提高的方向发展过程。

7.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8.最小面积:能够包括群落大多数的种类并能反映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面积。

9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一定纬度地区的山地,森林群落类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更替现象。

10森林死地被物:由森林凋落物、动物排泄物及其残体,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分解了的有机残余物组成的一个层次。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森林动物有哪些有益作用?答:(1)动物对森林土壤的影响:森林中很多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一起对枯枝、落叶、落果、朽木及动植物残体进行粉碎和分解,其结果是既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2)动物对森林更新的影响:森林动物对植物的开花结实、物种繁衍起很大作用,虫媒植物开花的传粉过程靠动物完成的,许多林木种子靠动物传播,动物传播扩大了森林植物的分布围。

2.试用生态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动物易于灭绝,而大量的害虫、杂草却久除不去?答: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一定方向进化的“策略”称为生态对策,也叫生活史对策。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每种生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并且相互关联的生态特征。

生物执行的对策有两类,分别是r-对策者和K-对策者。

K—对策的种群数量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临近,但不超过它,所以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1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

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之间的关系。

2 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3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4 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 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 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7 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8 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9 食物链:能量或食物依存关系具有高度的次序性,每一生物获取能量均有特定的来源。

这种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或营养链。

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10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11 生物量: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量。

12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 表示,当种群达到k 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 值为环境容纳量。

13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14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1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分题型)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分题型)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

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次解释1.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2.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3.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4.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生态需水:为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

主要用来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

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4分)。

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1.5分);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1.5分)。

6.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及生理特征?答: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7.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

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4分)。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数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的害虫往往是r对策种,它们的扩散能力强,容易造成极大的危害,控制该类害虫的有效手段是喷洒农药,或选择更为极端的r 对策种实行生物防治;而K对策种增长率低,个体大,数量增加缓慢,造成损失一般较小,对于此类害虫可使用改变害虫稳定环境的方法(3分)。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A. 生物多样性保护B. 水源涵养C. 土壤侵蚀控制D. 空气污染制造答案:D2.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消费者通常是:A. 昆虫B. 鸟类C. 哺乳动物D. 微生物答案:C3. 森林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形成:A. 草本植物群落B. 灌木群落C. 针叶林D. 阔叶林答案:D4. 下列哪项不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子?A. 光照B. 温度C. 土壤D. 风力答案:D5.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主要包括:A. 植物B. 动物C. 真菌和细菌D. 昆虫答案:C6. 森林的垂直结构通常分为几个层次?A. 2个B. 3个C. 4个D. 5个答案:C7.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水库”指的是:A. 森林本身B. 森林中的湖泊C. 森林土壤D. 森林中的植被答案:A8. 下列哪项不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价值?A. 生物种类的丰富性B.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遗传物质的多样性D. 木材生产量答案:D9.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主要集中在:A. 乔木层B. 灌木层C. 草本层D. 土壤层答案:A10. 下列哪项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A. 碳循环B. 氮循环C. 磷循环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11.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光照、水分、温度12.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会导致________和________的减少。

答案: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功能13.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倒木”是重要的________和________来源。

答案:栖息地、营养14.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边缘效应”指的是在森林与非森林交界地带,生物多样性和________比森林内部更高。

答案:生物量15. 森林火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土壤侵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一、名次解释1.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2.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3.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4.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生态需水:为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

主要用来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

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4分)。

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分);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分)。

6.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及生理特征答: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7.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

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4分)。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数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的害虫往往是r对策种,它们的扩散能力强,容易造成极大的危害,控制该类害虫的有效手段是喷洒农药,或选择更为极端的r对策种实行生物防治;而K对策种增长率低,个体大,数量增加缓慢,造成损失一般较小,对于此类害虫可使用改变害虫稳定环境的方法(3分)。

对于林木来说,r对策种生长迅速,但生长速度下降快,宜用来培育短轮伐期的小径材,同时宜实行皆伐和全光更新;K对策种幼年阶段生长缓慢,但生长期长,个体大,适于相对稳定的条件,因此应采用长轮伐期,培育大径材,同时宜采用择伐和林下更新(3分)。

9.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机制答: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总是趋向于内部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使系统内部各成分间处于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是通过负反馈机制来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4分),所谓负反馈是指某一过程的结果反过来抑制这一过程的进行的现象(3分)。

如,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草食动物的数量是相对平衡的,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草食动物数量增加后,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草原生产力的下降,而这又反过来会导致草食动物数量的下降,草食动物数量下降则会促进草原生产力的恢复。

最后,经过若干次调整,动物数量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重新达回到一种稳定平衡状态。

森林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有哪几种分别说明其特征。

①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斥,重叠部分窄。

②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斥,重叠部分宽。

③在一个层内互相排斥,但是不同层之间缺乏关联。

④在一个层内互相排斥,但层内重叠部分宽。

⑤乔木层树种分布重叠部分宽,而低矮的植被层表现出明显的成群现象。

⑥各层均不见任何成群现象或互相排斥的情况。

⑦种沿环境梯度变化表现出上述6种格局的各种配合。

论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及如何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答: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吸收CO2,合成有机物质,一部分存贮在植物体内,其中一部分被消费者取食在食物链中进行传递,植物与动物体内的碳最后通过微生物的分解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的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释放CO2。

一个具体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碳源还是一个碳汇,主要是比较森林生态系统的碳的总的吸收速率和总释放速率,吸收速率如果大于释放速率,该森林为碳汇,如果相反,则是碳源。

总吸收速率与总释放速率的差为可用净光合速率与森林土壤的呼吸速率之差,可用这一差值来评价森林生态系统调节大气的作用(10分)。

有人说森林是一个“小水库”,有人说森林是一个“抽水机”,试分析这两种说法存在原因,并谈谈你自己的观点答:两种说法都有道理:(1)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原因在于:对土壤物理特性的改变;枯落物的吸水作用,森林植物对水循环的影响等。

由于具有水源涵养作用,森林可以延长流域的出水期,在非降雨季节仍有水流出,所以森林是小水库。

(2)森林也是抽水机森林的存在可以增加林地的蒸发散量,增加水的消耗量,使从流域流出的水量减少,因此,森林也是抽水机。

在1998年长江、嫩江及松花江等水系发生水灾之后,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用你所学的生态学知识论述其意义答:1998年的长江、嫩江及松花江等水系相继发生严重的水灾,这次水灾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当年的特殊的气候造成,另一方面与各水系上游及沿岸的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有关。

森林植被的破坏一方面导致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被破坏,森林的削洪补枯作用受到了削弱;另一方面,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也受到了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泥沙含量增加,导致河床不断提高,蓄洪能力不断降低。

因此森林植被破坏是导致这次洪水发生的重要原因(5分)。

森林植被之所以具有水源涵养及保持水土的作用,原因如下:(1)林冠截留使林内的降雨强度减小;(2)死地被物吸收大量的降水;(3)林冠层和死地被物对地表土壤及土壤孔隙结构有保护作用;(4)森林土壤腐殖质多,土壤疏松,大孔隙多,有利于降水的入渗;(5)树干、枯落物、下木及活地被物的阻挡作用使地表径流减弱;(6)在冬季有积雪地区,春季林内融化速度缓慢,融化的雪水易被土壤吸收,使地表径流减弱。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可以使各江河上游的森林植被得到很好的保护,同时使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削洪补枯及保持水土的作用得到恢复,防止水灾的发生(5分)。

同时,天然林除了具有上述的作用之外,它还有维持物种多样性,调节气候、提供木材及其他野生产品等多方面的作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可以使天然林的各种作用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挥(5分)。

“地球正在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共识,论述其产生的原因及森林生态系统在抑制地球变暖方面的作用答:“地球正在变暖”的原因在于地球大气中CO2、CH4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其中又以CO2浓度的增加最为明显。

地球表面温度之所以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是由于“温室效应”的存在,由于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使得“温室效应”得到加强,导致地球温度逐渐增加。

大气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碳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发生了改变(4分)。

地球表面存在三个碳库,即陆地、海洋和大气,而陆地碳库又由两部分组成,即陆地表层的陆生生态系统及地下埋藏的矿质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碳在地球各个碳库之间的交换和流动则构成了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温室效应的形成主要是大气碳库中碳(主要以的形式存在)的数量异常增加造成的。

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化石燃料的燃烧和陆地生态系统,主要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4分)。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最大的碳库。

它对大气CO2的调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吸收和贮存。

森林的破坏一方面使其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的功能收到破坏,另一方面,贮存在森林植物生物体、枯落物及土壤中的碳也被迅速释放出来,进入大气碳库。

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碳贮量,抑制温室效应的发生。

首先,通过人工造林或恢复被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来增加森林的覆被率;其次,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后,保护现有的各种森林生态系统,以延缓已固定碳的释放过程(7分)。

论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答: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意义:1).各种生物组成的生物总体控制和调节着影响地球环境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共同维持着一个适合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

2).各种生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及各种原材料。

3)各种生物组成的丰富的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休憩旅游的场所,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4).许多生物可能具有我们尚未发现的某些功能或特别的遗传信息,这些功能和遗传信息在未来将被开发和利用。

5).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保证了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灾害,总会有一些物种保存下来,继续它们的功能,使自然界的动态平衡不致遭到破坏。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特征论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结构标志和功能标志及其恢复手段①结构标志:垂直结构(成层性明显)、水平结构(依乔木、灌木、草本顺序发展密度、多度)、分布格局(随机分布)、生态位宽度(小)、数量动态变化(稳定)。

②功能标志:生物量与生产力(大)、环境特征和效益(明显)、土壤动物(稳定)物种多样性(丰富)、演替方向(专向)。

③恢复手段:加快森林生态战略工程的建设;现有天然林的保护;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

以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分析说明一个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1)从范围看,任何一个森林生态系统部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2)从生物与非生物关系看,森林中的乔木、灌木和草被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质,各种植食性动物依赖绿色植物而生存,植食性动物又是肉食性动物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3)通过这种营养联系,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才能形成一个自然系统。

在这个自然系统中,物质不断地循环,能量不断地流动。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论述陆地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并举例。

陆地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又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如亚洲大陆东岸从赤道向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苔原。

(2)经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如亚洲温带大陆东岸,由沿海向内陆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