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文言文23篇分主题整合及训练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梳理及训练 第23篇 伯牙鼓琴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梳理及训练 第23篇 伯牙鼓琴

4.甲乙两文都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请你从乙文中找 出侧面描写韩娥歌声具有极大感染力的句子。(至少两句)(2分) 【答案】(2分)①左右以其人弗去。②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 不食。③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写出两句即可)
【参考译文】【乙】从前韩娥向东到齐国去,缺乏粮食。经过齐国都城雍 门时,卖唱换取食物。已经离开,但余音还在城门栋梁缭绕,三日不断。 身边的人都认为她还没有离开。经过一家客栈,客栈的人欺辱她。韩娥拖 长声调悲伤地哭泣,整个乡里的男女老少都互相看着忧愁哭泣,三天吃不 下饭。匆忙追赶她,韩娥回来,又拖长声调高歌,整个乡里的男女老少都 欢呼雀跃,鼓掌助兴,不能控制自己,忘记了从前的悲伤。于是赠送她丰 厚的财物。所以雍门的人直到现在还擅于欢歌,痛哭,这是在模仿韩娥留 下的歌声。
汤汤:__水__流__大__而__急_的__样__子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答案】 弹得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答案】 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成语___余__音__绕__梁__,__三__日__不__绝__(__或__余__音__绕__梁__或__绕__梁__三__日__)___出自乙文,后 人借此形容歌声的美妙和音乐的魅力。(2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多角度对比训练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10分)
【甲】《伯牙鼓琴》全文 【乙】昔韩娥①东之齐,匮②粮。过雍门,鬻歌③乞食。既④去,而余 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⑤,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 声⑥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⑦而追之。娥还,复 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⑧舞,弗能自禁,忘向⑨之悲也。乃厚赂⑩发 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遗声。

2020中考语文复习课件28.第一部分 专题一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统编教材已删除)

2020中考语文复习课件28.第一部分  专题一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统编教材已删除)

【语段(二)参考译文】 钟子期在夜里听到敲击磬的声音非常悲伤,派人召见敲磬 的人,问他:“你怎么会将磬敲得这样悲伤呢?”那人回答说:“我的父亲不幸杀了人,自 己也无法活了;我的母亲虽然活了下来,却没入官府替公家酿酒;我自身虽得以活命, 却替公家敲磬。我已经三年未曾见到我的母亲了。昨天晚上我在街市见到我的母亲,思 量给母亲赎身,可是我身无分文,就连自己都已是公卿家的财物。这就是我悲伤的原因。”
(选自《伯牙善鼓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 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 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①为舍氏睹臣之母,量②所以赎③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 也。是故悲也。”
钟子期嗟叹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④非石⑤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 “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篇目及备战演练
其他
第 23 篇 伯牙善鼓琴(统编教材已删除)
考情检索:新增课标篇目,未考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4 题。(共 11 分) (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 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 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钟子期叹息着说:“真让人悲伤啊,真让人悲伤啊!心并非手臂,手臂不是槌也不是 石头。但是悲伤存放于心中就能够让木石都应和着。”因此君子心中有这样的感觉就会在 别的地方表现出来,自己感动就能够感动别人,哪里还需要一定用语言表达出来呢?

名师归纳中考必考文言文23篇

名师归纳中考必考文言文23篇

中考必考文言文23篇一、论语十二章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三、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河中石兽清代: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初中语文必考23篇文言文情境默写

初中语文必考23篇文言文情境默写

中考语文必考23篇文言文情境默写1《论语》十二章》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中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恼怒: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论语》中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孔子强调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种人可以当老师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陋室铭》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从正反面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陋室铭》中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3《爱莲说》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作为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文言文,我整理了以下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1. 《孟子·告子上》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对于教育的看法,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育应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2. 《论语·为政》这篇文章是孔子的言论,主要强调了一个君子在为政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如忠诚、正直、谦虚等。

3. 《史记·太史公自序》这篇文章是司马迁的自序,主要介绍了他的学术成就和写作动机,以及对于史学研究的看法。

4. 《汉书·食货志》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汉代的经济状况和物产,对于了解古代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 《后汉书·班彪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班彪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对于了解后汉时期的文化和学术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6. 《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贾文若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王毌丘、诸葛贾和文若三人的事迹和贡献,对于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7. 《晋书·王导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王导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晋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8. 《宋史·张浚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张浚的生平事迹和军事才能,对于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9. 《元史·忽必烈本纪》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忽必烈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元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0. 《明史·太祖本纪》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明朝的建立和政治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11. 《清史稿·太宗实录》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清太宗康熙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清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 《红楼梦》这部小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故事和家族兴衰的历史背景,对于了解清代社会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专题23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训练(二)-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鉴赏(原卷版)

专题23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训练(二)-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鉴赏(原卷版)

专题23: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训练(二)考查内容:《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16分)(2022秋·河南平顶山·七年级校考期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

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

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

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

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

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

弟总宜平心静气。

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日:一天天地。

①朴陋:粗俗鄙陋。

①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2分)解释加点词。

①静.以修身( )① 年与时驰.( )2.(4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4分)语段(甲)的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4.(4分)(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16分)(2022秋·辽宁葫芦岛·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七年级上册课标文言文23篇阅读梳理及训练

七年级上册课标文言文23篇阅读梳理及训练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学而时习之 四时俱备 B. 不亦乐乎 以中有足乐者C. 择其善者而从之 客从外来 D. 博学而笃志 必先苦其心志
B
(2分)A项中“时”的意思分别为“按时/季节”。B项中“乐”都是“快乐”的意思。C项中“从”的意思分别为“跟从,指学习/自,由”;D项中“志”的意思分别为“志向/意志”。故选B项。
(3)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答案]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下注释)
[答案] 温习学过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两个语段共同强调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3分)
[答案] 共同强调的是诚信。示例: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人之本,一个人要想生存就必须要讲诚信。只有讲诚信我们才能与别人更好地交流,被朋友相信,被社会认可。
【参考译文】(二)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作业(含答案)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作业(含答案)

第23篇伯牙善鼓琴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4分)伯牙善鼓琴《列子》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赠项斯杨敬之几度①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②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注】①度:次,回。

②标格:风范,风度。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卒.逢暴雨卒:(2)锺子期辄穷其趣.趣:(3)伯牙乃舍.琴而叹曰舍:(4)吾于何逃.声哉逃: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2)志想象犹吾心也。

3.《伯牙善鼓琴》中表现朋友间心意相通的句子是“”;《赠项斯》中采用对比手法夸赞友人的句子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为什么《伯牙善鼓琴》中的伯牙和锺子期、《赠项斯》中的作者和项斯之间有令人艳羡的友谊?试结合两文,分别分析原因。

(4分)二、[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7分)【甲】伯牙善鼓琴《列子》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乙】管晏列传(节选)司马迁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个人成长谈到治理国家,属层层递进式。
《鱼我所欲也》:先引出论点,再分别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属并列式。
《北冥有鱼》:文章以引人入胜的开头交代了鲲化为鹏的现象,第二段引用《齐谐》,与首段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第三段借雾气和尘埃,深刻地揭示寓意。
表现手法
托物
言志
《陋室铭》:借给自己的陋室作铭,表达一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怀。
《爱莲说》: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托物
寓意
《马说》:(托物寓意)借千里马遭受屈辱,比喻奇才异能之士沉沦下僚,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对其加以识别和任用。
五、劝谏治国篇
篇 目
《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出师表》
相同点
①都表达了治国的思想。《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故事说明了广开言路对治国的重要;《曹刿论战》则说明了取信于民对国家的重要;《出师表》直接提出三条治国主张: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②都使用类比或衬托、对比的手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再类比到国事上,巧妙劝谏君王;《曹刿论战》中将曹刿与鲁庄公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各自的人物特点;《出师表》中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的对比,表现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将后主与先帝进行对比,以此劝告后主,应以先帝为榜样,效法先帝,完成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社会
环境
《桃花源记》:平和、宁静;百姓安居乐业、热情、淳朴;和谐,无战乱
《醉翁亭记》: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

《记承天寺夜游》:包含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旷达。
《小石潭记》:“心乐之”,作者流连忘返,但他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因此“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所以才“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余和同舍生、太学院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
《河中石兽》:对比(僧人、讲学家和老河兵对待问题的反应和解决的方案)
行文
特点
《〈论语〉十二章》:语录体形式,给人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节奏感;句式丰富,表达多样。富有哲理,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用顶真手法,前后相接,别具一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比喻,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富有诗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富有哲理,明确地揭示了“学”与“思”的关系,富有深刻含义。
《送东阳马生序》:博览群书、勤奋学习、专心刻苦、尊师重教。
《河中石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
写作特点
表现
手法
《虽有嘉肴》:比喻论证引出话题,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再引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再进一步提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最后提出论点,属于递进式论证。
《北冥有鱼》: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借助外力,没有绝对的自由。
《伯牙善鼓琴》:交友建立在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且要学会珍惜友谊。
写作特点
写作
思路
《富贵不能淫》:文章以景春的言论开篇,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论题,接下来对公孙衍、张仪的观点进行反驳,并以事实论证提出大丈夫不应该顺从,再以道理论证从行为、态度、修养进一步摆明关于“大丈夫”的观点,属层层递进式。
《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国破
《湖心亭看雪》: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语言
《桃花源记》:运用白描手法描写桃花源的景色,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给人朴素、自然之感。
写作特点
表现
手法
《三峡》:①写山——正面与侧面描写;②写水——侧面描写、对比(夏季);俯仰结合、动静结合(春冬);听觉(秋)。
《桃花源记》:虚实结合,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的故事,又将真实人物刘子骥写进去。文章既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
《小石潭记》: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写水又写鱼、石、树;②动静结合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鱼儿的活泼与自由。
《岳阳楼记》:运用对比手法,将不同天气下的景象与心情进行对比,与下文古仁人之心再进行对比,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点。
中考语文专题文言文
一、借景抒情篇
篇 目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相同点
通过描写山水景色表达作者的情感。
思想感情
自然
环境
《桃花源记》:优美、恬静、惬意
《醉翁亭记》:地理位置优越、朝暮变化、四季变化
《三峡》:①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②水——湍急(夏)、清澈(春冬)、凄凉(秋)
《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①相同点:作者触景生情,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②不同点: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表明他心中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范仲淹的乐则是心忧天下、先忧后乐,立意深远。
热爱
自然
《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答谢中书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写作
顺序
《三峡》:先山后水。写山为写水做铺垫;写水,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水。
《小石潭记》:作者游踪。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托物言志(寓意)篇
篇 目
《陋室铭》《爱莲说》《马说》
相同点
①都间接表达文章主旨;②对文中事物进行详细、生动地描述;③作者展开丰富联想,借议论的方式,或表达个人志向、或反映社会现实;④中心主旨深刻、富于内涵。
《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岳阳楼记》:全篇使用对偶的手法,骈散结合。
《醉翁亭记》:①文章多采用判断句,“也”字收束句尾,形成了一种“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极富特色;②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答谢中书书》:江南山川——景色秀美、山高水清、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记承天寺夜游》:月光——澄澈、空灵
《小石潭记》:①水:清澈;②游鱼:数量多、活泼、自由;③植物:树木茂盛;④溪身:曲折;⑤氛围:凄凉
《岳阳楼记》:①洞庭湖远景:雄伟壮丽;②淫雨霏霏图:阴冷、萧条;③春和景明图:晴明、亮丽
《湖心亭看雪》:雪景——雾气弥漫、天地相连、浑然一体
《伯牙善鼓琴》:先记叙两人普通事例,交代“善鼓琴”“善听”的特点,再用“卒逢暴雨”一事引出“辄穷其趣”,结尾借伯牙之口赞叹钟子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层次分明,从一般事件写到特殊事件,文末借反问句点明中心,层次清晰。
行文
特点
《富贵不能淫》:使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进行证明,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以人物对话的方式来反驳论点,表明论点,更加形象、生动。
《虽有嘉肴》:全篇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两个角度入手,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更为合理、全面、严谨。
《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是一篇赠序,全文以叙述为主体,语言质直雅正,纯为史家笔法。其间杂以情景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本文中的议论,集中在第3段,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来的,辞意不迫,却颇能引人深思。
《湖心亭看雪》:①采用白描手法,用文句简略、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勾勒了一幅绝妙的西湖雪夜图,使人如临其境;②大景与小景的衬托,白色雪景与黑色景物的衬托,展现出天地的阔大。
表达
方式
《记承天寺夜游》:记叙(交代事件)+描写(烘托心情)+议论(点明中心)
《小石潭记》:描写+议论(点明感受,抒发心中悲凉之感)
四、为人处世篇
篇 目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冥有鱼》《鱼我所欲也》《伯牙善鼓琴》
相同点
通过哲理或事例给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给予指导。
不同点
思 想
《富贵不能淫》:不畏强暴、坚持正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活和学习中要有忧患意识,勤奋学习,与时俱进,积极进取。
《鱼我所欲也》:要有“舍生取义”的思想,时刻保持本心。
《马说》:全篇语句多用否定和反问语气。使用否定词表达了对食马者的批评和谴责;使用反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不能知人善任的讽刺。
三、学习实践篇
篇 目
《〈论语〉十二章》《虽有嘉肴》《送东阳马生序》《。
内 容
《〈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虽有嘉肴》:教学相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使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进行证明,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排比句式能增强气势,增加文章的表达效果。
《鱼我所欲也》:使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进行证明,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以类比方式提出论点,从而引出抽象概念,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排比句式能增强语势,增加文章的表达效果。
结 构
《邹忌讽齐王纳谏》:采用“三叠排比”的结构方式,“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形成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的结构,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
《曹刿论战》中详写论战过程,略写作战过程,充分突出曹刿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
《出师表》:先陈述蜀汉面临的利弊条件,然后提出三条建议,接着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及自己以身许国的经历,表达自己对先帝和后主的忠心,最后表明出师条件成熟,阐明自己、群臣、后主各自的责任。
不同点
内 容
《陋室铭》:从“环境优美”“交往不俗”“生活高雅”三个方面体现“陋室不陋”,并象征了陋室主人心境澄澈、志向高远、高尚的生活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