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专题讲座

合集下载

中医化湿药医学知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

中医化湿药医学知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
又治鼻渊,颇有良效.而辛香而不过散,温熙 而不燥烈,故为临床常用药也.
11/12/2024
中医化湿药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10
藿香
功效
化湿
解暑 止呕
主治
特点:芳香化湿浊、醒脾健胃. 应用:湿阻中焦之证.症见脘腹胀闷、胃纳不馨、身体
倦怠、口甘多涎、大便溏薄(舌苔浊者最捷).
特点:解暑,又兼发表. 应用: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恶寒发热、头痛、
+黑脂麻.苍术明目,黑脂麻补益肝肾,二者合用;有补益肝肾明
目之功效,用於治疗肝肾不足引起de青盲、雀盲.
+黄柏.苍术苦辛性温,健脾燥湿,治内外湿邪;黄柏苦寒,善清下
焦湿热.二者等量伍用,清热燥湿健脾之功效更著,且功专於下,用於 治疗湿热下注引起de筋骨疼痛、足膝红肿热痛、下肢痿软无力以及 湿热带下、下部湿疮等症.
江苏茅山所产之植物南苍术de根茎经加工入药者 称茅山苍术,简称茅苍术或茅术.多集散於南京,故又 有京茅术或京苍术之称.本品气味清香而不辛烈,品 质最佳,奉为道地药材.
11/12/2024
中医化湿药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27
厚朴
【药用】木兰科乔木厚朴或凹叶厚朴de干皮、根皮及枝皮.
11/12/2024
中医化湿药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脘闷、呕恶吐泻(胃肠型感冒). 湿浊中阻之呕吐.
11/12/2024
中医化湿药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11
止呕之比较
温中止呕—生姜—胃寒呕吐; 清胃止呕—芦根、黄连—胃热呕吐 化湿止呕—藿香—湿阻呕吐 行气止呕—紫苏—气滞呕吐
11/12/2024
中医化湿药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12
藿香
【处方用名】 1. 藿香、土藿香(洗净,晒干,切碎用) 2. 广藿香(产广东者,一般认为功效较好.洗净,

中医五脏养生专题讲座

中医五脏养生专题讲座


总结词
肝主疏泄,主藏血,为刚脏。
详细描述
肝在五行中属木,主要功能是疏泄气机,维持全身气机的畅通。同时,肝还主藏血,即储存和调节血液的功能。 肝的特性是刚脏,即其生理功能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如愤怒、抑郁等情绪会损伤肝气,影响身体健康。

总结词
脾主运化,主统血,为后天之本。
详细描述
脾在五行中属土,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即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同时,脾还主统血,即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出血。脾为后天之本 ,即人出生后的生理机能和体质发育主要依赖脾的功能。

总结词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详细描述
肺在五行中属金,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即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同时,肺还有宣发肃降的功 能,即宣发体内的浊气和降下体内的清气。肺还与皮毛相表里,即通过调节皮毛的开合来调节人体的 体温和汗液排泄等。

总结词
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VS
详细描述
肾在五行中属水,主要功能是藏精,即储 存和生殖机能有关的精微物质。同时,肾 还主生长发育,即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和生殖机能。肾还主水液代谢,即调节体 内的水液平衡。肾为先天之本,即人的先 天体质和生理机能主要依赖肾的功能。
肺养生案例
总结词
通过调节作息、饮食和呼吸来养肺
详细描述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烟尘刺激;饮食上 可多食用白色食物如梨、白萝卜等,以养肺
气;进行深呼吸锻炼,增强肺功能。
肾养生案例
总结词
通过调节作息、饮食和运动来养肾
详细描述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饮食上可多食用黑色食物 如黑芝麻、黑豆等,以补肾气;适当运动如散步、游泳 等有助促进新陈代谢,养护肾脏。

中医传统养生之道秋季养生知识讲座专题解读

中医传统养生之道秋季养生知识讲座专题解读

施工准备阶段是施工组织设计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是保证设计、生产、施工的基本保证。 税金:按直接工程费、间接费和利润之和的3.35%;
3.4、查明原因后提出的解决方案,必要时要与设计共同商定。 二是珠江水系,主要是桃川、江华河路口一带及蓝山的一部分小河,流域面积为77.8平方公里。
养生饮食的注意与推荐
秋季养生的起居与调养
01 睡眠调节
秋天,天高风劲,使肺气收敛,因此睡眠应做到“早睡早起”,睡眠时头向西卧为好。深秋时节气 候较寒冷,不宜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大睡,要养成勤开窗通风,夜间露头而睡的习惯,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减少呼吸疾患。
02 秋季服饰
秋季服饰特别提倡“秋冻”。所谓“秋冻”,通俗地说就是“秋 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
汇报时间:2022
②、给水排水穿墙短管应大于40mm; 3.4钢筋制作安全规定:
秋季,暑夏的高温已降低,人们烦躁的情绪也随之平静,且秋风带来秋季宜人 的景色。此时切勿因眼前的美景忽视了养生。许多因素往往在不经意间影响着 您的健康,且夏季过多的耗损也应在此时及时补充,所以秋季亦应特别重视养 生保健。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 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人极易倦怠、乏力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具体见程序文件OP--20 安装xxxx的检验(附相关表格) 工程措施应避开主汛期,植物措施应以雨季为主。
秋季养生的种类与要点
秋季养生的种类
秋季应做到早睡早起,注意添加衣物,防止因受凉而伤及肺部。 保持内心宁静,情绪乐观,舒畅胸怀,抛开一切烦恼, 避免悲伤情绪,是秋季养肺的一个好方法。 秋季应注意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
精神调养
秋季,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在现实生活中,则 要求人们把精力多用在工作上,而不要“争名在朝,争利于市”,多做好事,多做奉献。 应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 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或外出秋游,登高赏,令心旷神怡;或静练气,收敛心神,保 持内心宁静;或多接受阳光照射,转移低落情绪

中医五脏养生专题讲座课件

中医五脏养生专题讲座课件
五脏六腑的基本认识: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器都有特定的功能 和重要的调养方法。
五脏的功能与调养
心脏
肝脏
脾脏
• 功能介绍:心脏是 人体的重要器官, 负责循环系统的血
• 液心泵脏送的。调养方法: 均衡的饮食、适量 的运动和心理健康 对心脏健康有益。
• 功能介绍:肝脏在 中医理论中被视为 储藏和调节血液的
• 重 肝要 脏器 的官 调。 养方法: 减少酒精摄入,保 持情绪稳定,避免 过度劳累。
• 功能介绍:脾脏对 消化和吸收营养物 质起着重要作用。
• 脾脏的调养方法: 均衡饮食,避免过 多油腻食物,定时 进食。
肺脏
肾脏
• 功能介绍:肺脏是吸入氧气,将其传递 到全身器官的关键器官。
• 肺脏的调养方法: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重要性:中医养生强调整体健康,通过调理五脏六腑来预防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 五脏养生的实践意义:了解和实践五脏养生有助于改善身体机能,提高抵抗力,延缓衰老。
参考文献
• 中医养生学 • 中医五脏六腑诊疗学 **致谢**
• 功能介绍:肾脏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的重要器官。
• 肾脏的调养方法:饮食中适量摄入水分, 保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五脏相互关系的调和
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中医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相互关联与制约的关系,通过 调整五行相生相克的平衡来实现身体的健康。
五脏相互制约与协调的方法:中医提供了一系列的调理方法,如针灸、草药 治疗和调整日常生活习惯,以提高五脏之间的协调性。
中医五脏养生专题讲座 ppt课件
中医五脏养生专题讲座将带您了解中医理论中的五脏概念和养生方法。通过 本讲座,您将学习如何通过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调养五脏,以提高身体 的健康。
背景介绍

中医五脏养生专题讲座

中医五脏养生专题讲座

五脏与五味养生
苦入心
适量食用苦味食物有助于养心。
辛入肺
适量食用辛味食物有助于养肺。
酸入肝
适量食用酸味食物有助于养肝。
甘入脾
适量食用甘味食物有助于养脾。
咸入肾
适量食用咸味食物有助于养肾。
03
CHAPTER
中医五脏养生的方法
养心方法
总结词
保持心情舒畅,调节情志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养心首先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 情绪波动过大。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绘画等途径来调 节情志,使心情平静、愉悦。
中医五脏养生专题讲座
目录
CONTENTS
• 中医五脏的基本概念 • 中医五脏与养生的关系 • 中医五脏养生的方法 • 中医五脏养生的注意事项 • 中医五脏养生的实践案例
01
CHAPTER
中医五脏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主宰生命活动
详细描述
心在五行中属火,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饮食调养
适量增加红色食物如红枣、 山楂、番茄等,这些食物 富含抗氧化物质,有助于 保护心脏健康。
养肝案例
总结词
养肝案例主要关注肝脏的养护, 通过调节作息和饮食来达到养肝
的效果。
作息规律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一般 每天需睡7-8小时,尽量避免熬夜。
饮食调养
适量增加绿色食物如菠菜、芹菜、 绿豆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矿 物质,有助于保护肝脏健康。
总结词
坚持适当的运动锻炼
详细描述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 肾脏健康。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 跑、太极拳等。
04

中医六腑专题知识讲座

中医六腑专题知识讲座
腑,五脏六腑之中,唯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三焦有“孤府”
之称。 • 三焦部位划分,普通认为横膈以上为上焦,包含心与肺;横膈以
下至脐为中焦,包含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含肝、肾、 大肠、小肠、膀胱和女子胞等。 其中肝脏按其部位而言,应归属中焦,但功效上与肾关系亲密, 故将肝与肾一并划归下焦。
按其部位划分三焦实际上是五脏六腑生理功效概括。
•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功效,必须与脾运化功效配合,才 能使之顺利进行。
•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 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故又有“胃为五 脏之本”理论。
中医六腑专题知识讲座
10
10/31
(三)胃生理特征
1.胃主和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气机宜保持通畅下降特征。
• 胃气以降为顺,以和为贵。胃失和降,则见恶心、呕吐、嗳 气、呃逆以及胃脘胀满等。
六腑之一三焦有其特定生理功效,如通 行元气、疏通水道等。
• 三焦是位于胸腹腔一个大府,上、中、 下焦分布部位包含了其它脏腑,故三焦 又概括了五脏六腑生理功效及其生理特 点。
中医六腑专题知识讲座
28
28/31
(一)三焦解剖形态
• 历史上有“有名无形”与“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 论者对三焦实质争论。普通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一个大
2.主决断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含有判断事 物、作出决定作用。
• 胆这一功效对于防御和消除一些精神刺激不良影响,以维持 和控制气血正常运行,确保脏腑之间协调关系有着主要作用。
5
中医六腑专题知识讲座
5/31
• 《续名医类案》:焦秀才病口苦,罗谦 甫制龙胆泻肝汤,治之得效。经云:有 病 口 苦 , 名 曰 胆瘅 。 乃 肝 主谋 虑 , 胆主 决 断 , 为 清 净之 府 , 肝取决 于 胆 , 胆 或 不决 , 为 之 恚怒 , 怒 则气 逆 , 胆 汁 上 溢, 故 口 苦,或 热 盛 使 然也。

中医经典专题讲座PPT课件

中医经典专题讲座PPT课件

本证成因:表证汗后,表解里未和。
甘草泻心汤证(158)
误下治痞,痞利俱甚
-
2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胃虚痰阻痞证 旋覆代赭汤161 重用生姜 和胃降逆,化痰消痞
痞证类证 下利证 (1)治利四法 赤石脂禹余粮汤159 (2)太阳少阳合病下利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上热下寒证 黄连汤
-
26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欲愈候 火逆证
狭义伤寒:局限在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杂病:脏腑阴阳功能不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多种疾病
-
2
❖ 现行伤寒论的主要版本来源
❖ 王叔和《脉经》收录整理《伤寒论》 ❖ 唐代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所录唐本; ❖ 王燾《外台秘要》收录《伤寒论》大部分内容; ❖ 宋代医书校正局林亿、高保衡校订《伤寒论》 ❖ 明万历年1599年,赵开美翻刻《伤寒论》 ❖ 明嘉靖年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简称《成注本》 ❖ 《伤寒论》别本《金匮玉函经》8卷,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 ❖ 《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金匮要略》,宋代国家校正医书
阳明热证 栀子豉汤证 221、228 白虎汤证 176、219
白虎加人参汤证(26、222、168、169、 170) 猪苓汤证223 水热互结伤阴 药:滑石、阿胶 治法:利水育阴
-
30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实证 三承气汤证 调胃承气汤207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味承气汤” 治法:泻下燥热、条畅胃气 小承气汤证
中医经典专题讲座 —《伤寒论》专题
浙江中医药大学 曹灵勇
副教授,医学博士
-
1
浅谈伤寒论的产生和沿革
❖ 成书背景如何?
社会: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战乱频频,自然灾害 频发,战争不断当时的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

郝万山经典讲座

郝万山经典讲座

郝万山《伤寒论与临证》专题讲座提纲2011-03 深圳卫生局经典班第一讲研读《伤寒论》的方法——兼谈国医成才之路熟读经典是中医临床家成才的必由之路。

历史上和当代著名的临床家没有一个不精通中医经典的,也没有一个不研究《伤寒论》的。

访明师,勤思考,多临证,是读好《伤寒论》的重要途径。

明师指点,常能豁然开朗,事半功倍。

深入思考,才能融会贯通,真正理解。

纸上谈兵,难以深入。

只有联系临床,才能有真切体会。

如何读好用好《伤寒论》一、常读诵记胸中二、训词句明本义三、访明师多思考四、勤临床深体会五、读注家增智慧一、常读诵记胸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临到用时,信手拈来。

陈慎吾老师每天背《伤寒论》一遍。

刘渡舟教授治病,常用原文对号入座。

方药中老师读《内经》,倒背如流。

台湾张步桃医师过目不忘,胸中自有名著百卷。

二、训词句明本义1、训释字词要选用和经典时代相接近的工具书①西汉·杨雄《方言》——清·钱绎撰集《方言笺疏》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③东汉·刘熙《释名》——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④清·郝懿行《尔雅义疏》⑤魏·张揖《广雅》——清·王念孙撰《广雅疏证》⑥清·阮元编《经籍簒诂》⑦十三经注疏(十三部儒家经典注疏本的合刊本)杨雄《方言》释词举例煎——凡有汁而干谓之煎。

熬——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谓之焙,秦晋之间或谓之焣(炒)知——差间知,愈也。

东汉·刘熙《释名》胃,围也。

围受食物也。

脾,裨也。

在胃下,裨助胃气主化谷也肠,畅也。

通畅胃气,去滓秽也。

2、释医理,要融会贯通,联系实际【例】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畅达气机,祛风活络,调和营卫。

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