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生态防护林设计
农田防护林建设标准

农田防护林建设标准引言农田防护林建设是保护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对农田防护林建设标准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
什么是农田防护林建设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标准是指对农田防护林建设所需的各项规范和要求的制定和实施。
它旨在确保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科学、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达到预期的效果。
1. 方案设计要求农田防护林的方案设计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区域规划和灾害风险评估 - 林木种植布局和组合方案 - 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护要求 - 灌溉和排水系统设计 - 林木保护和管理措施2. 林木种植要求农田防护林的种植要求主要包括: - 选择适宜的树种和品种 - 确定适宜的栽培密度和行距 - 基于土壤条件和气候要素确定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措施 - 注意树木的更新和疾病防治工作3. 管理与养护农田防护林的管理与养护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责任制 - 定期测量和监测林木生长状况 - 及时处理病虫害和其他灾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 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管理和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4. 监测与评估农田防护林的监测与评估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监测农田防护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 定期进行评估,评估农田防护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措施和政策农田防护林建设标准的重要性农田防护林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保护农田农田防护林起到了保护农田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种植布局、科学的管理和养护措施,防止农田受到气候干扰、水土流失和病虫害威胁,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进行。
2.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田防护林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它可以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水和养分的保持和利用。
同时,农田防护林还能提供气候调节、风蚀防控、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为农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设计

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设计1、农田防护工程农田林网工程主要包括:农田防护林、梯田埂坎防护林、护路护沟林及护岸林等。
本项目设计主要是农田防护林。
农田林网是在大田进行绿化,结合农田基本建设,以道路、渠道为骨架营造林带,形成方田林网。
它由主、副林带组成,副林荫道带与主林带垂直,形成网格状。
它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内容。
(1)造林要求整地方法:有全垦、开沟、带垦和穴垦。
本项目为节约用地和提高成活率设计为穴垦(挖穴)。
整地时间:如春季造林时,应在前一年的秋冬季把地整好;如冬季造林时,应在夏秋季整好地。
参照项目区近年来的种植经验,主要选取池杉树苗(胸径4-5cm)。
(2)栽植方式林网:株距以2米为宜,采用单边栽植或双边栽植应以实际情况而定,提倡路边沟内栽植。
因项目区没有明显的风害,林带布设尽可能考虑与道路的走向一致。
2、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为贯彻落实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实现高标准农田绿色生态建设,本次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 1 —(1)加强耕作层保护。
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平整规范要求,土地平整前需对耕作层表土进行剥离,土方平整压实密实厚进行表土回填,表土层不得用于田间道路及田埂修筑。
提出高标准农田土壤改良措施,提高有机质含量,防范城乡废弃物和污水流入农田,造成高标准农田环境污染。
(2)加强湿地保护。
平整田块内的池塘、排水干沟均予以保留,并结合排水沟设计连通水系,充分发挥生态塘堰湿地对调节水分和净化水体的重要作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3)加强水系保护。
坚决避免对排水沟的过度硬化,排水沟全部采用土质排水沟,切实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项目区现有河道、排水干沟均维持现有走向,以防止发生水土流失等生态风险。
(4)加强林网建护。
按照一定规模的项目区,沿机耕道、主干沟渠等处选择池杉,合理布置林网,拓展农田生态系统的垂直空间,优化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增强农田生态系统功能。
浅谈新疆农田防护林设计及主要树种选择

浅谈新疆农田防护林设计及主要树种选择摘要:在对新疆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和防护效果进行调查总结的基础上,对各种建设模式及其防护效果、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认为林网占有率为4% ~ 6%,但南疆重灾区和果园比例应相应提高。
主林带防护距离为20 ~ 25h;林带宽度6 ~ 18m;树种选择以树冠窄、主根深、侧根宽小为主。
提出适宜的模式结构和造林树种,为防护林建设提供适宜的配置模式,在发展节水型林业的目标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并对生产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林带;林网;结构;树种1.林带主要参数的确定与林网规划设计1.1林带趋势林带方向是指林带配置的方向。
一般林带垂直于主风向时防护效果最大。
因此,在确定林带方向时,首先要了解该地区的风害情况和主要有害风向,并根据气象站观测的风向和风速数据绘制风向频率分布图,找出主要有害风向,从而确定林带的合理方向。
1.2林带走向间距的确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林带的方向应垂直于主要有害风的方向,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带阻挡有害风的作用。
次生林带与主害风平行,与主林带垂直,起辅助作用。
当有害风向频率大,即有害风向集中,其他方向的有害风小而无害时,辅助林带的作用小,辅助林带之间的距离可以更大;当主要有害风的风向和频率较大时,主林带和辅林带起同等重要的作用,林带可以设计成正方形;当主要有害风向频率高但不集中时,主林带的方向可以垂直于两个主要有害风向频率高的平均方向,辅助林带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也可以小;主要有害风和次生有害风的风向频率较小,在有害风向不集中的情况下,主林带和次生林带几乎同等重要。
这里可以设计一个正方形的林网,林带方向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调整。
1.2.1主要林带与主要有害风向的交角和偏角在风沙危害不严重的地区,建设农田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农田小气候,提供当地木材、林带和林副产品。
林带方向的确定不应局限于垂直于主要有害风向,允许有一定的偏角。
乡镇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范

乡镇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范摘要:乡镇农田防护林可以阻碍害风侵入,提高农田生产效率与生产总量,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突出,需要重视其建设进程。
建设过程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等原则,突出生态发展特点,依靠现代科技,明确防护林建设规范。
本文主要阐述了乡镇农田防护林建设的主要技术方案及效益。
关键词:乡镇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范体系;设计依据与原则;引言:乡镇农田防护林建设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防护意义,需要坚持尊重科学原则,采取因地制宜的防护手段,减少林地流失,创新发展机制,提高地方政府参与的积极性,明确生态区位,有效防范风沙,遏制土地沙漠化及荒漠化进程,在荒漠及农牧区之间建立天然屏障。
一、乡镇农田防护林建设依据与原则分析首先,建设过程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综合使用多种治理措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使得重点工程与环境工程建设有序衔接起来,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环保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步伐,提高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性。
其次,需要坚持因地制宜、承前启后的原则,借鉴并继承工程建设经验,突出建设重点,创新技术手段,增强规划成果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再次,需要重视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积极调整农业及农村生态结构体系,加快农民脱贫致富脚步,同时实现生态目标、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
另外,需要坚持突出特色、依靠科技的原则,详细调查自然资源供求状况与市场需求问题,选择综合效益较好的树种,突出建设重点,提高工程质量与效益。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大力推行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建设体系的科技创新水平,使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给工程建设机制提供技术支撑,增强退化林改造效果。
二、乡镇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方案分析(一)造林地选择本研究对象为人工造林,面积约为500亩,建设地在昌吉市二六工镇。
根据建设地自然灾害特征及营林的目标,满足森林功能的基本需求,造林地选择可以在农田四周、居民点、铁路、国省道、乡村主干道、河流、渠道等地块的两侧地带,以带状形式营造具有防护作用的农田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目录1 总则1.0.1为规范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保证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质量,利用森林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业生产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新建或改造的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
1.0.3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1.0.4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是经批准的农田防护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其批复文件)。
1.0.5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林业局《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和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 术语和定义2.0.1 农田防护林farmland shelterbelt以保护农田,减免自然灾害,提高农区生物多样性,改善乡村景观,控制非点源污染,保障农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防护林。
2.0.2 林带belt以带状形式营造的具有防护作用的树行的总称。
2.0.3 骨干林带fundamental belt具有连通性和区域性特点,依托江、海、湖、河堤岸、沙漠边缘及干线公路建设的抵御自然灾害最基础最主要的林带。
2.0.4 主林带main belt为阻挡主风向(主要害风方向)而设置的农田林网骨架林带。
2.0.5 副林带assistant belt与主林带垂直而设置的农田林网辅助林带。
2.0.6 疏透度degree of porosity指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总面积之比。
2.0.7 林带结构belt structure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
通常把林带结构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三种类型。
2.0.8 紧密结构tightness structure在有叶期枝叶密集,几乎没有透光孔隙,防风距离较短,疏透度小于0.15。
农田防护林的设置问题分析

农田防护林的设置问题分析【摘要】农田防护林是指在有农田的地方,为防止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有利于农作物和牲畜生长繁育的环境,保证农牧业稳产高产,并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木材而营造的防护林。
本文主要对农田防护林的设置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设置问题;分析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体系的主体,其次还兼有草牧场防护林、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小片用材林、薪炭林及“四旁”绿化,综合构成以护田护牧为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1.农田防护林的树种选择与配置1.1农田防护林树种的选择原则农田防护林的主要防护对象是霜冻、旱涝、冰雹、干热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主要功能是通过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保证农田高产稳产,同时生产各种林木品并美化环境。
因此,对农田防护林的树种有以下要求:(1)抗风力强,不易风倒、风折及风干枯梢,在次生盐渍化地区还要有较强的生物排水能力;(2)生长迅速,树体高大,枝叶繁茂,能更快更好地发挥防护效能;(3)深根性树种,侧根伸展幅度小,树冠结束不过分开张,对防护林区内的农作物不利影响较小;(4)农作物没有共同的病虫害;(5)能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6)生长稳定,寿命长。
1.2树种的配置树种配置通常是采取树种与树种混交进行,常见的类型有乔木、和乔木混交、乔木和灌木混交、阔叶树和针叶树混交配置3种类型,其中以乔木和灌木配置混交最好,可以形成复层林冠,能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蔓延。
此外,由于农田防护林所处的立地条件一般较好,在考虑混交配置时,除最大限度地发挥农田防护林的防护作用外,同时还应考虑提供一定数量的木材、林副产品和干鲜果品。
2.农田防护林的设置2.1林带结构的选择林带结构是指林带树冠上下组成的层次、宽度、纵断面形状、枝叶状况,密度和透光度状况等综合情况。
不同的林带密度、宽度、树种组成构成保护效能不同的林带结构。
根据组成因子的不同,林带结构可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3中基本类型。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目录1 总则1.0.1为规范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保证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质量,利用森林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业生产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新建或改造的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
1.0.3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1.0.4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是经批准的农田防护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其批复文件)。
1.0.5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林业局《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和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 术语和定义2.0.1 农田防护林farmland shelterbelt以保护农田,减免自然灾害,提高农区生物多样性,改善乡村景观,控制非点源污染,保障农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防护林。
2.0.2 林带belt以带状形式营造的具有防护作用的树行的总称。
2.0.3 骨干林带fundamental belt具有连通性和区域性特点,依托江、海、湖、河堤岸、沙漠边缘及干线公路建设的抵御自然灾害最基础最主要的林带。
2.0.4 主林带main belt为阻挡主风向(主要害风方向)而设置的农田林网骨架林带。
2.0.5 副林带assistant belt与主林带垂直而设置的农田林网辅助林带。
2.0.6 疏透度degree of porosity指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总面积之比。
2.0.7 林带结构belt structure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
通常把林带结构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三种类型。
2.0.8 紧密结构tightness structure在有叶期枝叶密集,几乎没有透光孔隙,防风距离较短,疏透度小于0.15。
农田防护林建设方案

农田防护林建设方案一、引言农田防护林是指在农田周边建设或种植树木、灌木等植物,以形成一定的防护屏障,保护农田免受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的侵害。
本文旨在提出一套科学的农田防护林建设方案,以指导农田防护林的规划和实施。
二、农田防护林的功能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具有多种功能:1. 防风固沙:农田作物易受高风速和风沙侵害,防护林能够减缓风速、截留飞沙,保护农田作物的生长。
2. 保水护土:防护林的植被能够拦蓄降水,减少径流速度,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3. 提供生态环境:农田防护林为农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4. 增加生物多样性:防护林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合适的栖息地和食物,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三、农田防护林的建设要求为了实现农田防护林的功能,以下为农田防护林建设的要求:1. 选用适宜树种: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农田特点的树种,如农田防护林带的靠近村庄部分适宜选择乔木,而离村庄较远部分适宜选择灌木。
2. 合理布局:根据农田地貌、土地利用状况和自然条件,合理划定农田防护林带的位置和规模,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防护效果。
3. 广泛参与:农田防护林建设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田防护林的养护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 科学管理:注重科学管理,合理选择农田防护林的种植密度和配置结构,严格控制农田防护林的生长形态和高度。
5. 注重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效益,鼓励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在栽植农田防护林的同时保护和恢复当地生态系统。
四、农田防护林建设方案在具体实施农田防护林建设时,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评估:对农田的地理、气候、土壤和农田防护林建设的现状进行评估,为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提供依据。
2. 设计: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农田防护林的布局和结构设计方案,确定植物的种类和密度。
3. 准备工作:选择优质的树苗或种子材料,并进行储备。
同时,进行农田的整地、排水等准备工作,确保农田防护林的良好生长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生态防护林设计
4.6.1 设计原则
a)应结合当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防护林设计。
b)建立以农田生态防护林为主,多林种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
创造新的农业地理景观,建立结构合理、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C)统一规划、全面整治。
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d)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4.6.2 林带结构设计
根据地形、气候条件、风害程度及其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林带结构、种类、高度、宽度及横断面形状。
4.6.3 林带走向设计
林带走向一般应与主害风向垂直,偏角不得超过30°。
在一般灌溉地区,林带应尽量与渠向一致。
4.6.4 林带间距和网格面积确定
4.6.4.1 主副林带间距根据土壤条件、防护林类型、害风频率。
害风最大风速和平均风速、林带结构和疏透度、林带高度和有效防护距离,同时考虑灌溉条件、地物、地形、田块形状、原有渠系和道路分布等因素确定。
4.6.4.2 在有一般风害的壤土或砂壤土耕地,以及风害不大的灌溉区或水网区,主林带间距宜为200-250 m,副林带间距宜为400-500m,网格面积宜为8-12.5公顷;风速大,风害严重的耕地,以及易遭受台风袭击的水网区,主林带间距宜为150 m左右,副林带间距宜为300-400m,网格面积宜为4.5-6.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