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

目录

1 总则

1.0.1为规范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保证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质量,利用森林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业生产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新建或改造的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

1.0.3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1.0.4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是经批准的农田防护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其批复文件)。

1.0.5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林业局《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和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 术语和定义

2.0.1 农田防护林f arm lan d she lterb e lt

以保护农田,减免自然灾害,提高农区生物多样性,改善乡村景观,控制非点源污染,保障农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防护林。

2.0.2 林带be lt

以带状形式营造的具有防护作用的树行的总称。

2.0.3 骨干林带fu nd ame nt a l be lt

具有连通性和区域性特点,依托江、海、湖、河堤岸、沙漠边缘及干线公路建设的抵御自然灾害最基础最主要的林带。

2.0.4 主林带m a in b e lt

为阻挡主风向(主要害风方向)而设置的农田林网骨架林带。

2.0.5 副林带ass ist ant b e lt

与主林带垂直而设置的农田林网辅助林带。

2.0.6 疏透度d egr ee of p oros it y

指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总面积之比。

2.0.7 林带结构be lt struc tur e

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通常把林带结构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三种类型。

2.0.8 紧密结构t ig htn ess struc ture

在有叶期枝叶密集,几乎没有透光孔隙,防风距离较短,疏透度小于0.15。

2.0.9 疏透结构s parse ness struc tur e

透光孔隙在其纵断面上从上到下均匀分布,一般由乔、灌木组成双层林冠,防护距离较大,疏透度0.25-0.3。

2.0.10通风结构a ir in ess struc ture

以乔木为主,具有明显的两个层次,上部为林冠层,有较小而均匀的透光孔隙,下层为树干层,有较大的透光孔隙,疏透度0.3以上。

2.0.11有效防护距离d is ta nc e be tw ee n be lts

害风越过林带后不造成危害的距离。

2.0.12林带断面

与林带走向成90°将林带截开所形成的断面,称为林带断面。林带断面能够反映林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0.13林网形状

林网分布状况称为林网形状,不同的林网形状与所抵御的自然灾害紧密联系。

3 综合调查

3.1一般规定

3.1.1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之前必须进行综合调查,综合调查包括专业调查、小班区划和栽植材料调查等,调查内容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执行。

3.1.2农田防护林区划采取三级分区的办法,即农田防护林区,各地所属区域按照表3.1.2确定;农田防护林类型区;立地类型。

表3.1.2 农田防护林区划分及范围

3.2专业调查

3.2.1灾害性气象因子调查。主要灾害性气象因子有:大风、沙尘、干热风、霜冻、低温冷害、冰雹、洪涝、干旱等。

3.2.2 社会经济条件调查。主要了解该地土地利用状况;农业耕作制度;农业现代化程度;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等。

3.2.3乔灌树种调查。调查适生树种、速生树种和长寿树种的情况;主要树种的几何特征,如成林高度、冠形、冠幅等;主要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如高生长、径生长,以及枝叶茂密程度、种间竞争规律、抗病虫害能力、抗盐碱能力;主要树种的经济利用价值。

3.2.4 立地类型调查工程区过去已有过类似调查,编制过立地类型、造林类型、森林经营类型和立地指数表的可验证修改补充后应用;否则要另行调查,重新编制。立地类型调查采用路线调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路线调查

1)路线选择:在地形图或卫星影像图上选择3—5条调查路线,调查路线要有代表性,尽可能以最短的距离穿越最多的立地类型。

2)外业调查:沿拟定的路线前进,随时记载地形的明显变化,在地形、植被明显变化的典型地段设点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1)土壤调查:按照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2)植被调查:植被类型、植被总盖度、各层盖度、主要植物种类(建群种、优势种)及其生活型、多度、盖度、高度。

2样地调查

分别立地类型、树(品)种进行样地调查,每个类型至少要有3个样地。农田林网抽取样带,在样带中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调查;农林间作抽取样行调查。样地调查内容有:树种组成、年龄、株行距、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冠幅、平均枝下高、林木蓄积、生长量、乔灌结合情况等。

3.3小班区划调查

3.3.1农田防护林工程区小班区划调查,按照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执行。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已进行经营区划和小班调查的,在工程设计前必须进行复核。否则,要进行小班区划调查。

3.3.2小班应尽量以明显地形地物界线为界,同时兼顾资源调查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并应按照下列基本条件进行区划:

1 权属不同;

2 森林类别及林种不同;

3 生态公益林的事权不同;

4 林业工程类别不同;

5 地类不同;

6 起源不同;

7 优势树种(组)比例相差二成以上;

8 V I龄级以下相差一个龄级,V II龄级以上相差二个龄级;

9 商品林郁闭度相差0.20以上,公益林相差一个郁闭度级,灌木林相差一个覆盖度级;

10 四旁树类型不同;

11 林带宽度不同;

12 农林间作类型不同。

3.4栽植材料调查

3.4.1 调查现有苗圃地的位置、立地条件、育苗面积、种子来源与质量、每亩用种量与产苗量、苗木种类与质量、育苗设施与技术措施等情况。

3.4.2 调查种条的来源、数量与质量等情况。

4 总平面图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应依据工程区边界、造林布局、辅助设施、外部衔接道路和内部交通等情况编制总平面图设计方案。

4.1.2 总平面图设计方案经现场勘察,通过论证、比较、优化后形成农田防护林工程总平面图。

4.2总平面图设计

4.2.1农田防护林工程总平面图设计,应先进行现状图的绘制。

1 现状图底图要素应包括地形地貌、行政区划界、居民点、道路、桥梁、明显地物标、现有的林带和片林、灌排系统及其他人工建筑物等。

2 现状图的绘制,应以大于或等于1:25000比例尺的地形图或卫星影像图为基础,在现场进行补测,把发生变化或图上没有的地形地物补测在图上,现场调查图经整理后形成现状图。

4.2.2 以现状图为基础,进行总平面图设计方案的编制。

1 农田防护林总平面图设计方案的编制应针对主要灾害性气象因子进行,首先在图上区划出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和建设类型区,然后再按照各个建设类型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设计。

2 总平面图设计方案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农田林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应统筹布设,实现渠、路、林、田的有机结合。

2)农田防护林工程区域内道路和灌排系统应按照道路和灌排系统的技术要求进行图上选线(含比较方案),并与外部公共交通道路和水系相衔接。

3)农田防护林工程采用分期建设的,路网和灌排系统布设时应考虑与后期工程的协调衔接。

4)工程区域内的管护用房、苗圃、病虫害预测预报站、检疫检验室等工程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已经选址的,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布设;未经选址的,应按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在图上选址(含比较方案)。

5)总平面图设计应由不同的设计人员进行多个方案的编制,以备方案比选。

6)总平面图设计在林带配置时可以采用A RC GIS的G RID生成功能,按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分级生成各级网格,经叠加优化后形成总平面图设计方案。

4.2.3 对总平面图设计方案进行修订、比选和优化,形成农田防护林工程总平

面设计图。

1 按照总平面设计方案组织现场勘察工作,并应按各专业的勘察设计要求进行。在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文、地质、道路、水电、树种适应性等因素,对各个总平面图设计方案进行修订。

2 对修订后的各个总平面图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和比较,采用安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并形成农田防护林工程总平面设计图。

4.3总平面设计图图面要求

4.3.1 农田防护林工程总平面设计图应以不同彩色虚线勾绘出农田防护林类

型区界,以不同填充色表示建设类型,小班注记和各类符号要符合《林业地图图式》的规定;

4.3.2总平面图设计图以建设区域为单位分幅,当图幅过大时也可以区划系统的次级单元为单位分幅。比例尺宜为1:25000或1:50000。当项目区总面积小于60000h m2,比例尺可为1:10000.当项目区总面积超过400000hm2,且地类简单时,比例尺可为1:100000.

4.3.3图名在图廓上方,用宋体或隶书,字体大小视图幅而定,若图框内空旷,也可写在图廓内上方。

4.3.4 图框内下方适当位置绘图例、比例尺。

4.3.5图框外右下方注明设计单位、制图人、制图日期。

5 营造林工程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营造林设计应包括新建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和低效农田防护林改造工程设计。

5.1.2营造林工程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营造林工程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土地、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符合国家关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要求。

2提倡营造混交林,纯林的比例不宜超过70%(工程单一主栽树种株数或面积不宜超过70%)。主要树种配置应按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执行。

3营造林工程建设应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景观与游憩需求等因素,对原有的古树名木、特殊景观森林等应提出必要的保护措施。

5.2新建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

5.2.1 在同一农田防护林区内,应根据地形、灾害性气象因子、土壤与地下水位、社会经济条件等因子划分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同一类型区林带的规划设计标准应基本一致,不同类型区林带的规划设计标准不同。

5.2.2 在同一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内,应根据土壤和水分条件的差异划分立地类型,并根据立地类型确定适宜的树种和造林方法。

5.2.3农田防护林工程造林树种选择必须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优良树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根深而侧根幅较小、树冠较窄,不易风倒、风折。

2速生尤其高生长快、树干通直。

3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抗高温、抗病虫害、耐水湿、耐盐碱等能力。

4与农作物协调共生关系好,不能有相同的病虫害或是其中间寄主。

5兼顾防护、用材、经济、美化和观赏等方面的要求。

各农田防护林区主要造林树种选择应按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执行。

5.2.4 建设类型

1 骨干林带

1)配置:以防风固沙、降低风速和保持水土为主,配置在江、海、湖、河堤岸、沙漠边缘及干线公路上。

2)结构:宜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紧密结构。

3)走向:沿江、海、湖、河堤岸、沙漠边缘及干线公路走向自然设置。

4)宽度:乔木树种8~20行,灌木树种2~4行,林带宽度20~100m。

2 农田林网

1)林带结构

紧密结构:适用于果园和种植园,或遭受台风袭击的水网区。

疏透结构:适用于平原农区和风沙区的农地。

通风结构:适用于一般风害区或风害不大的壤土耕地,或风速不大的灌溉区和风影响较小的水网区。

适宜的林带结构和疏透度,通过造林树种选择、乔灌草搭配来实现,并适时采用补植、合理间伐和修枝等措施进行调节。

2)林带走向

有显著主害风和盛行风地区,采取主林带为长边的长方形网格,并与主害风方向垂直,风偏角的变化不得超过45°。副林带方向一般与主林带垂直。

其它地区,林网建设应与沟、河、路、渠相结合,林带走向可不予考虑。

3)林带间距

根据风速、土壤条件、农作物抵御灾害的能力和林带有效防护距离来确定。一般主林带间距为防护林树种壮龄林木平均树高15~20倍,副林带间距可适当加大。

4)林带宽度

最适林带宽度应根据栽植树种及当地的土地资源情况而定。在设计林带宽度时,要考虑尽量少占耕地和维持最适宜的透风性所需要的最少行数。

5)减轻林带胁地措施

(1)在林带胁地范围内选种耐干旱、耐瘠薄、耐遮荫的作物。

(2)在靠近耕地的一侧挖沟断根或切根贴膜,减小根幅胁地范围。

各农田防护林区的农田林网设计应符合表 5.2.2-1的规定。

表 5.2.2-1 农田防护林区的农田林网设计

3 农林间作

农林间作可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以林为主类型:在土壤条件差、自然灾害严重的中低产地区采用,如风沙、盐碱地区。

2)以农为主的类型:在土壤条件较好、自然灾害一般的地区采用。

3)林农并重的类型:在土壤条件较差、自然灾害较明显的地区采用。

主要农林间作模式设计宜按照表5.2.2-2的规定执行。

4 护村林

以自然村为单位,主要营造用材、经济林树种,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和绿化美化环境的双重效果。根据种植地的位置及立地条件,选择相应的绿化树种,并应视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营造林技术措施。

5 防护片林

应充分利用荒滩荒地和“四旁”隙地,营造小片防护林。应执行《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 18337.3)的规定。

5.2.5 苗木质量

1苗木

1)裸根苗

应使用《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规定的Ⅰ、Ⅱ级苗木。

经济林树种,应执行《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LY/T 1557)的规定。

未制定国家标准的树种,应选用品种优良、根系发达、生长发育良好、植株健壮的苗木。

2)容器苗

执行《容器育苗技术》(LY/T 1000)的规定。

2种条

执行《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的规定。

表 5.2.2-2 主要农林间作模式的设计

5.2.6整地

1整地方法

采用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和穴状整地等方法。农田防护林整地规格及应用

条件应按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执行。

2整地时间

1)在造林一个月前或上年秋、冬季进行整地。在有冻拔害的地区和土壤质地较好的湿润地区,可随整随造。

2)风蚀严重的沙土地随整随造。

3)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整地,应在雨季前或雨季进行,也可随整随造。

5.2.7 根据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及营林水平,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主要造林树种的适宜造林密度应按本规范附录E的规定执行。

5.2.8 农田防护林的造林方法一般有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具体执行《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的规定。

5.2.9 未成林抚育

1松土除草

造林后应及时进行松土除草,与扶苗、除蔓等结合进行,做到除早、除小、除了。一般连续进行3~5年,每年1~3次。盐碱地及年降水量为300~500mm 的半干旱地区,抚育年限可延长到5~7年;有冻拔害的地区,第一年以除草为主,可减少松土次数。

松土除草应做到里浅外深,不伤害苗木根系,以穴状方式为主,深度10~20cm,水分条件差的地区应适当加深;风沙区第一、二年不要全面除草松土,只沿树行带状松土除草,行间保留草带,待成林后再全面除草。

2灌溉

造林时或造林后,宜及时进行浇灌。新造林地的浇灌,应尽量利用农田水利设施,并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3补植

造林成活率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造林地,应在当年或次年造林季节及时进行补植。植苗造林的补植应用同龄苗木。补植苗应种在原来栽植穴内,树种不变。

4 平茬

对林带两侧的灌木,以及因干旱、冻害、机械损伤以及病虫兽危害造成生长不良的具有萌芽能力的乔木树种,应及时平茬复壮。平茬时切口要平滑,避免劈裂或掉皮。

5以耕代抚

造林后2~5年,通过间作农作物或牧草,以耕代抚,确保林木生长。间作农作物,必须为林木留出30~40cm保护行。林木郁闭后,停止间作。以耕代抚应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间作作物宜选择矮杆植物,不应种植不利于林木生长的植物。

5.2.10郁闭后的经营管理

1抚育采伐

1)抚育采伐对象

郁闭后出现挤压现象的林带;

结构不符合防护要求的林带;

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但受害木少于20%的的林带。

2)抚育采伐方法

在不影响林带结构和防护效益的前提下,按照去劣留优、去弱留强、去小留大的原则对林带进行机械间伐,方式有以下三种。

(1)株间间伐

主要适用于路、渠和农田三边隙地的单行或双行林带,主要伐除个别枯立木、病虫严重危害木。

(2)行间间伐

主要适用于一般风沙区三行以上的宽林带,成行伐除密度过大的树行。

(3)隔行隔株间伐

适用于初植密度偏大的宽林带,每隔一行去一行或在保留行内隔一株去一株。

3)抚育采伐强度

风沙、干旱地区株数间伐强度不大于30%,其它地区不大于50%。

4)抚育采伐后的林带标准

伐后宽林带郁闭度控制在0.6~0.7,林带疏透度约0.4,并保持原有的林带结构。对郁闭的中龄林与近熟林带禁止实行强度间伐。

2修枝

1)修枝对象

树冠部位的过密交叉枝;

受人畜危害严重的枝条;

病虫害严重的枝条;

妨碍顶端优势的竞争枝;

其他生长衰弱有碍林木生长的枝条。

2)修枝强度

幼龄林阶段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1/3,中龄林阶段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1/2。

3)修枝后的林带标准

修枝后林带疏透度不大于0.4。

5.2.11更新

1更新对象

生长停滞、防护效益严重下降的林带;

主要树种防护成熟龄达到附录F规定的林带;

频死木超过30%的林带。

2更新方式

1)全带更新:将衰老林带一次全部伐除,然后在林带采伐迹地上建立起新一代林带。适用于风沙危害不大的一般风害区。

2)半带更新:将衰老林带一侧的数行伐除,然后在林带采伐迹地上建立起新一代林带。适用于风沙比较严重地区和宽林带的更新。

3)带内更新:在林带内原有树木行间或伐除部分树木的空隙地上进行造林,并依此逐步实现对全部林带的更新。适用于人多地少、集约经营农业地区林带的更新。

4)带外更新:在林带的一侧(最好是向阳一侧)按林带设计宽度造林,待新植林带郁闭后再伐除原林带。适用于窄林带或地广人稀的非集约经营农业地区林带的更新。

5.3低效农田防护林改造工程设计

5.3.1 改造对象

1小老树林带:生长量明显衰退、无成长希望的林带。

2结构不良林带:疏透度以及横断面形状不合理的林带。

1)疏透度不合理林带:疏透度过小(即过于紧密)和疏透度过大(即过于稀疏)的林带。

2)横断面形状不合理林带:包括凹槽形林带、空心林带和屋脊形林带。凹槽形林带是混交型林带两侧树木生长旺盛而中间行树木受到压抑,而使林带呈现凹槽形。空心林带是凹槽形林带的一种特例,即中间行树木基本没有生长起来。屋脊形林带是采用主乔、亚乔和灌木搭配成中间高两侧低的林带。

3自由林网:沿田边、地界和道旁营造的带向不一、结构不良、网眼过小或有带无网,防护效能低又不便耕作的林带或林网。

5.3.2 改造方式

1 小老树林带应针对形成小老树的原因分别采取重新造林、更换树种、种草施肥、引水灌溉、蓄水保墒、松土培垄、平茬复壮和抚育间伐等方法,促进林木生长,提高防护效能。

2 结构不良林带

1)过于紧密的林带视林带宽度采取隔行采伐、隔株采伐和修枝等措施加以调节。

2)过于稀疏的林带用大苗进行补植。

3)凹槽形林带可根据林带树种特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中间主乔木有恢复可能的可采取“抑亚(亚乔)扶乔”的办法;中间主乔木无恢复可能的可全部伐除,按空心林带处理。

4)宽空心林带(宽度30m以上者)用大苗进行补植,补植的树种应与原林带两边的树木之间保持2-3m的距离,并在它们之间挖一道窄沟;窄空心林带(宽度30m以下者)宜保留林带北侧树木,将林带南侧树木全部伐除重新造林。

5)屋脊形林带宜将两侧的灌木和亚乔木全部伐除,从而使横断面形状变为矩形。

3自由林网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有带无网的,补造新林带;与主害风方向的垂线交角不超过30°的自由林网有的可作为辅助林带,有的可按带外更新法改造成主带;与主害风方向的垂线交角超过30°的自由林带,可淘汰;在网带交错造成畸角地多的地方,取消不必要的网线,改成长方形或方形网格。

5.3.3改造技术

按照《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690)的规定执行。

6 森林保护工程设计

6.1一般规定

6.1.1农田防护林工程必须进行森林保护工程设计,森林保护工程设计应包括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其它工程等内容。

6.1.2森林保护工程设计应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以提高工程效益为目标,坚持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近期与远期结合的原则。

6.1.3森林保护工程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6.2森林防火

6.2.1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将农田防护林工程森林防火纳入当地森林火灾指挥系统和预防、监测系统中,实行森林防火责任制。

6.2.2农田防护林工程区应组建专职的防火机构和扑救队伍,安排专职或兼职护林员,配置防火、灭火器械。

6.2.3 加强森林防火制度建设,健全农作物秸秆禁烧和野外用火管理制度。6.2.4 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火物资储备库、防火隔离带和防火检查站建设。在重点林带、大面积林网和集中连片的森林地段等区域要修建森林防火宣传标牌和监测设施。丘陵岗地农田防护林区的森林防火要设置了望台(塔)和防火隔离带。

6.2.5 开展森林防火的预测预报工作,加强巡护和宣传教育,严禁田间地埂、路边焚烧秸杆,出现火灾时应立即组织扑救,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

6.3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6.3.1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加强森防检疫站的建设,加快测报网、检疫网和防治网的建设,用专业化、机械化的手段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提高控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

6.3.2应严格执行林业植物检疫制度,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6.3.3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要坚持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

合防治措施,大力提倡生物防治,推行无公害防治,确保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降低到5?以下。

6.3.4在关系到食品安全的经济树木有害生物防治及大规模施药的食叶害虫的防治中,要大力推广应用生物、仿生和植物药剂,加强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的繁育利用,普及推广性激素、灯光诱杀等物理防治技术。

6.3.5化学防治应选择高效、低残留的化学药剂,避免使用高残留和广谱杀虫剂,并严格按照技术规程中允许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使用,农药残留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对国家禁止使用的毒性大、残留期长各类药剂要严格监管,确保生态环境和森林食品安全。

6.4其它工程

6.4.1认真做好对林木管护的组织、宣传、教育,减少人畜危害。

6.4.2 易受冻害的树种,当年冬季造林时应采取覆土、盖草等防寒措施。6.4.3 易受风害的树种,当年造林时应采取堆土等防风措施

选修三生态工程知识点详解

专题5生态工程知识系统表解【专题总系统】 【专题分系统】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概念人类应用自然生态系统、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系统设计与调控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追求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特点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就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建设原因传统经济模式正在毁坏水、大气、土壤 与生物资源,消耗地球赠给我们的自然 资本。 【资料分析1】长江洪水泛滥的原因 【资料分析2】“石油农业”生产模式造成的 污染问题 作用就是实现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主要就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范畴就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就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 基本原理物质循 环再生 原理 理论基础物质循环 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对系统的稳定与发展的影响。 实例无废弃物农业 物种多 样性原 理 理论基础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意义 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产生或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提高系统 生产力。 实例“三北防护林”建设、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问题 协调与 平衡原 理 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意义 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容纳量,就是指某种环 境所能养活的生物种群数量),可避免系统失衡与破坏。 实例太湖富营养化、西北一些地区的防护林问题 整体性 原理 理论基础 ●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要考虑到自然生 态系统规律); ●人类处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中(要考虑经济与社 会等系统的影响力以及社会习惯、法律制度的影响)。

1-附件: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附件 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2016·北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指标体系构成 (2) 第三章技术经济指标 (4) 第四章技术经济指标调整 (17) 第五章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不可预见费 (20) 第六章附则 (21) 附表: 附表A 人工造林模式技术经济指标表 (22) 附表B 飞播造林模式技术经济指标表 (44) 附表C 封山(沙)育林模式技术经济指标表 (47) 附表D 造林辅助措施技术经济指标表 (52) 本指标规范用词说明 (62) 附加说明 (63) 附录: 《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条文说明 (64) 造林区域范围县名单 (72) 《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案列 (8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合理估算防护林工程建设投资,做到技术先进,指标适用可行,确保各类防护林造林质量和成效,满足防护林工程建设与管理需要,依据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关于部署2014年林业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工作的通知(规建函〔2014〕34号),以及《林业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项目合同》,修订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规定了防护林工程建设中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的造林费用投资指标,以及沙障、围栏、整地、浇水、地膜、保水剂、生长调节剂、树干涂白、泡苗池、假植、客土、脱碱降盐改土等特殊地区造林辅助措施费用投资指标。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防护林工程建设与管理,以及造林工程建设中造林和管护期间的投资估算。 第四条本标准适用于防护林工程建设中特殊地区造林辅助措施的投资估算。 第五条本标准适用于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不可预见费的投资估算。 第六条本标准术语和定义在条文说明中释义。 第七条退化林修复、迹地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更新改造等造林部分的投资估算可参照本标准。

川省长江防护林体系管理条例

四川省长江防护林体系管理条例 (1995年4月26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1995年4月26日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证我省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长江防护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四川省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区内从事长江防护林体系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和经营利用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区,是指依照国家规定报请批准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划定的地域。 本条例所称的长江防护林体系,包括总体规划区内的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本条例所称的防护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路林和护堤护岸林。 第三条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以长江为主线,以流域水系为单元,通过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乔灌草并重,网带片点有机结合,建成以防护效益为主的生态经济型林业工程。 第四条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应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 第五条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区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领导工作,负责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长江防护林体系的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编制总体规划和建设、保护、管理工作。 第六条在长江防护林体系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规划管理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 (一)防护林工程施工方法 1、工序流程: 施工放样定点→挖树坑→施肥→植树→浇水→封坑→整理验收。 2、施工方法及操作要点 根据要求放样定点,人工挖树坑,施肥浇透水后进行植树,再浇水封坑,采取保水措施处理,确保树的成活率。 (二)技术措施 种植材料、苗土、挖掘、包装、栽培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规定。 种植前土壤处理:种植前应该对该区的土壤进行化验分析,采取相映的消毒、施肥和客土等措施。 种植穴的挖掘:种植穴点放线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苗木运输和栽培按规程操作。 苗木种植前的修剪质量应符合规定。 种植的质量应按设计图纸要求核对苗木品种、规格及种植位置。 (1)场地平整 将土地进行清理、平整,将施工中保存的腐殖土、草皮土回填在取料坑及削坡后的坡面上作为培植土,然后进行植树、种草。 (2)植树 植树应在秋季适宜季节进行。 树种,按设计要求种植。 栽植的株距按设计要求为2m 。 在植树时,不得破坏堤前自然生长的树木。 (3)种草 种植的草种按设计要求进行。 草皮护坡按100平米用种5公斤,拌土洒播,洒播后上覆一层湿土。 种植草皮护坡前,应将堤防原有的杂草予以清除。 (4)养护 防护堤林及草皮护坡种植后应及时洒水养护。

后期要加强养护,以达到设计要求的成活率。 (二)生态防护林工程 1、依据规划设计和施工图纸确定生态防护林的方位,并且用白灰准确标注出每棵树的具体位置。 2、采用人工方法按照施工图纸要求的尺寸进行树坑开挖,保证树坑开挖质量。 3、树坑开挖完成后,精心放置树苗并回填土料,树苗放置应垂直并成行,土料回填后应踩实。 4、每行树植完后,用水罐车运水进行适时适量浇灌以提高树苗成活率。 5、植树完成后,对施工场地进行彻底清理,确保达到路平、沟直、树成行、耕地恢复的要求。

重点防护林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重点防护林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篇一: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 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通知》(*政〔×〕×号)精神,特制定20XX年**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决策,以确保如期实现我省森林资源“双增”(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增加)目标为核心,以森林资源培育为重点,以林业生态县建设为载体,强化措施,稳步推进,注重实效,圆满完成林业生态省年度建设任务,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坚实生态屏障。二、建设任务(一)营造林。全省安排造林任务×.×万亩。其中:国家预安排我省造林任务×.×万亩,我省安排造林任务×.×万亩(含飞播造林×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万亩。(二)育苗。全省安排育苗计划×万亩,其中:择优扶持优质种苗基地×.×万亩,培育优质苗木×万株。

三、安排原则(一)营造林计划。20XX年全省营造林规模按《**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期调整任务的×%安排,生态工程新造林、更新造林、林业产业工程分别按《规划》中期调整任务的×%、×%、×%安排,全面实施规划的×个林业生态工程和×个林业产业工程。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中的生态移民工程按照退耕还林后续专项(生态移民)工程由发展改革和扶贫部门安排,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的城市建成区绿化建设任务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安排。(二)投资。20XX年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继续实行“以奖代补”,只安排国家、省级生态工程建设任务。(三)重点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淮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及向国家申报的20XX年造林项目直接由省安排到县(市、区),其余由各省辖市按照规划的工程量大小、生态区位重要程度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确定20XX年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任务量并安排到县(市、区),对已完成《规划》确定任务的建设工程不再安排,省林业厅据此下达年度建设计划。下达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要首先保证完成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确定的年度建设任务,凡是列入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县(市、区)必须在中低产田范围以外的行政村实施。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重点安排连霍、京珠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沿线的县(市、区)和平原地区抚育工程量大的县(市、区)。四、建设重点20XX年重

工作方案:某市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专项战役工作方案

某市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专项战役工作方案 (2018—2020年) 一、目标任务 用3年时间(2018年—2020年,力争3年建设任务2年内完成),在汉江、堵河及重要支流两岸新造林69214亩,森林质量提升53448亩,包括护堤护岸造林、岸线复绿造林、沿线村庄道路绿化、森林质量提升等内容,建成连续完整、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显著改善沿线森林景观和生态功能,提升汉江经济带绿色廊道建设水平。重点突出郧阳区牛头岭码头—武当山太极湖—丹江口市沧浪海旅游码头核心区域,打造成富有X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一)加快护堤护岸林建设。以人工造林为主,多树种配置,增加森林覆盖,扩大生态容量,构筑护堤护岸屏障,健全汉江、堵河、万江河、汇湾河、竹溪河、马家河、茅塔河干流沿岸生态防护体系,改善岸线生态景观,在第一山脊线以内区域,结合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工程,实施精准灭荒。 (二)全面实施岸线复绿。依据河道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全面推进岸线整治修复,恢复和增加两岸绿色覆盖,稳定自然生态系统。 (三)着力推进沿线城镇村庄道路绿化美化。以建设生态型、功能型城乡绿地生态系统为方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抓好汉江、堵河、万江河、汇湾河、竹溪河、马家河、茅塔河两岸沿线城市江边、乡镇建成区、村屯居民区的绿化美化,大幅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在城市江岸建设防护绿地、风景林地,在路旁种植彩色行道树,在水系周边种植护岸林,大力推进农

田林网建设,形成以片林为极、绿道为轴、林园为核、庭院为点的绿化景观格局,建设沿岸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加快沿线公路、铁路两侧造林绿化,促进绿色通道断带合龙、改造更新,巩固和扩大绿色通道建设成果。 (四)质量提升。借鉴学习欧洲瑞士环日内瓦湖开发的理念和经验,坚持以生态为支撑、绿色为本色、文化为灵魂、旅游为引领,充分发挥汉江沿线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推动山、水、城、乡一体化发展。针对两岸林木现状,根据营造景观需要,实施规划建绿、见缝插绿、见空补绿、拆违还绿,科学配置阔叶树种、彩叶树种,科学改造林相,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宜果则果,打造世界级的林木景观,实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 二、实施范围 紧紧围绕汉江、堵河流域实施,拓展至万江河、汇湾河、竹溪河、马家河、茅塔河等河流,涉及全市辖区所有县市。实施重点为郧阳区牛头岭码头—武当山太极湖—丹江口市沧浪海旅游码头区域。 三、推进措施 (一)调查摸底,落实任务。按照“有堤防地段长江干堤背水侧护堤外200米、临水侧护堤地范围内;无堤防地段两岸第一山脊线以内的区域,建成连续完整、功能良好的生态防护林体系”的要求,以县(市、区)为单位,在对现有沿线林带和造林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宜造则造,宜补则补,宜封则封,并实行挂图作战,逐块销号。 (二)政府主导,合力推进。县市区政府是绿化责任主体,各级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地要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创新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造林绿化;要将造林绿化与乡

农田防护林建设可行性方案

惠农区农田防护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6) 1 . 1 项目提要 (6) 1 . 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 (7) 1 . 3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8) 1 . 4 综合评价与结论 (8)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9) 2 . 1 项目由来与形成 (9) 2 . 2 项目区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现状 (9) 2 . 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目的意义 (9) 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 (12) 3 . 1 自然地理条件 (12) 3 . 2 社会经济条件 (13) 3 . 3 林业生产管理条件 (14) 3 . 4 土地资源条件 (15) 3 . 5 劳力资源条件 (16) 3 . 6 种苗供应分析 (16) 3 . 7 基础设施条件 (17) 第四章建设方案 (18) 4 . 1 项目指导思想及原则 (18) 4 . 2 项目区范围 (18) 4 . 3 项目建设规模 (19) 4 . 4 建设布局 (19)

4 . 5 项目建设内容 (20) 4 . 6 营林技术措施 (20) 第五章森林保护与环境保护 (22) 5 . 1 森林管护 (22) 5 . 2 环境保护 (23) 第六章项目组织与经营管理 (25) 6 . 1 经营管理形式 (25) 6 . 2 项目管理机构 (25) 6 . 3 项目管理 (25)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7) 7 . 1 投资估算原则 (27) 7 . 2 投资估算依据 (27) 7 . 3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27) 7 . 4 资金筹措 (27) 第八章项目建设进度 (28) 8 . 1 项目建设期限 (28) 8 . 2 建设进度安排 (28) 第九章效益分析与评价 (29) 9 . 1 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29) 9 . 2 社会效益分析评价 (29) 9 . 3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30) 9 . 4 综合评价 (31)

【建筑工程管理】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 工程的背景情况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1978年11月3日, 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 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 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 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 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 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

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 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总体规划建设内容与规模 三北工程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包括林带、林网折算面积),其中人工造林2637.1万公顷,占总任务的75.1%;飞播造林111.4万公顷,占3.2%;封山封沙育林759.8万公顷,占21.7%。四旁植树52.4亿株。规划总投资为576.8亿元,建设任务完成后,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四期工程建设情况

生态防护林

生态防护林 前言 日趋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恶化对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国内外大量的生产实践和科研成果表明,在遭受旱涝、风沙和霜冻等危害的农田上营造不同类型的农田防护林,不仅可以减免自然灾害的侵袭和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而且还可以开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所以,大面积地营造农田防护林,实现农田林网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农田生态防护林的生态效益 1、农田防护林的防风效应 林带对气流具有3种主要作用:①改变林带附近的流场结构。气流通过林带进,流线和迹线变弯曲,空气质点不再沿平直方向运动。②影响林带附近的风速。林带背风面风速明显减弱,个别部位也可能加强。③改变气流的状态,使乱流的影响不同。 2、农田防护林的热力效应 林带在一定范围内对于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土壤温度等气象要素所引起的变化可归为林带的热力效应。 3、农田防护林的水文效应 主要包括林带对蒸发蒸腾的影响、林带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林带对土壤湿度的影响、林带对降水和积雪的影响和林带对地下水的影响。 4、农田防护林的土壤改良效应 农田防护林具有改善农田小气候的功能,从而对土壤的水、热条件有相应的改善。此外,根系的活动和地上部分树木有机体的积累、枯落物分解,必然对土壤微生物的区系组成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导致土壤特性、肥力和结构的改变 农田生态防护林的经济效益——带动脱贫致富 1、农田防护林是平原的木材生产基地 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良,树木生长迅速,轮伐期短,加上劳动力充足和交通方便,因此农田林网( 加上“四旁”绿化和片林) 成为平原地区的木材生产基地。 2、农田防护林是重要的农村能源生产基地 农田防护林可为农村提供大量烧柴,成为农村群众生活的重要能源。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鄢陵科技服务组的调查,山西夏县的一个 350 m × 400 m 的林网网格,林带树木 2 ~ 4 行,株行距2 m × 2 m,造林10 a后可提供木材165 m3 ,烧柴27 000 kg。广东省农田林网科研协作组对珠江三角洲农田林网的研究认为:新银合欢树种,1 a生平均树高3. 6 m,3 a生平均树高8. 9 m,平均

如何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生态建设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三期工程规划,近日由国家林业局正式发布实施。这四项生态工程《规划》的实施,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落实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建设任务、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具体行动,对推进我国防护林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长江是贯穿祖国东西的“黄金水道”。长江和珠江流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企业密集,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驱动器”;太行山是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粮仓和工业生产基地。这些地区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维护生态安全十分关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切实加强了重点敏感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工程内容以营造林措施为基础,结合水土流失治理,旱、涝、干热风等灾害抵御能力建设,系统化、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工程建设还强调保障民生,通过国家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维护当地社会和谐稳定,注重获取综合效益。可以说,四项工程的有效实施开启了我国针对“江、河、山、原”等特定地域的生态治理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有效扭转工程区生态恶化趋势,将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01年,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国家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2006年,全国平原绿化二期工程接着启动。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国家和地方总计投资1098.5亿元,共完成造林1174.2万公顷,低效林改造31.4万公顷。工程区有林地面积增幅明显,长防、珠防、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分别增加了4.7、12.2、7.7和1.3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防灾御灾能力显著增强,长防工程区土壤侵蚀量每年减少2.3亿吨,洪

防护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防护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立项+批地+贷款)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编制时间:二〇二〇年五月 咨询师:高建

目录

专家答疑: 一、可研报告定义: 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报告,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一般来说,可行性研究是以市场供需为立足点,以资源投入为限度,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一系列评价指标为结果,它通常处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项目在技术上能否实施,二是如何才能取得最佳效益。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用途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实施主体为了实施某项经济活动需要委托专业研究机构编撰的重要文件,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作用: 1. 用于向投资主管部门备案、行政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的规定,我国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实行核准和备案两种批复方式,其中核准项目向政府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备案项目一般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同时,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对某些项目仍旧保留行政审批权,投资主体仍需向审批部门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 用于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国的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以及其他境内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接受项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 工程的背景情况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1978年11月3日, 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 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 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 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 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 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总体规划建设内容与规模 三北工程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包括林带、林网折算面积),其中人工造林2637.1万公顷,占总任务的75.1%;飞播造林111.4万公顷,占3.2%;封山封沙育林759.8万公顷,占21.7%。四旁植树52.4亿株。规划总投资为576.8亿元,建设任务完成后,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义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义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在这块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同时也构成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总结历史经验,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改变这一地区的自然面貌和经济条件十分关怀、极为重视。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特别强调: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并把这项工程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这一英明决策符合三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当地驻军的积极拥护和热烈响应,在国际国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这一规划构想宏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征服自然的壮举! 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建设期限73年,共需造林5.34亿亩。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超额完成了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1978—1985年)、二期(1986—1995年)工程规划任务,正进行三期(1996—2000年)工程建设,到1998年底,累计造林3亿多亩。这些树木成林后,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从5.05%提高到9%以上。重点治理区的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新疆到黑龙江的风沙危害区营造防风固沙林1亿多亩,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扩展速度由八十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下降到1700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 工程的背景情况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 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现正在进行第五期建设。 总体规划建设内容与规模 三北工程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包括林带、林网折算面积),其中人工造林2637.1万公顷,占总任务的75.1%;飞播造林111.4万公顷,占3.2%;封山封沙育林759.8万公顷,占21.7%。四旁植树52.4亿株。规划总投资为576.8亿元,建设任务完成后,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四期工程建设情况

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长防林参考资料 (三)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 态状况,决定了我区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进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全区生态状况,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加快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长防林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流域范围内生态状况,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加快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长防林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流域范围内生态状况,建设福建省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

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维护生态安全,服务海西建设福建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较好,但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省份,台风、干旱、海潮、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每年都给福建省造成上百亿元的损失,特别是沿海地区台风,每年直接登陆的有2~3次,造成一定影响的有7~8次,登陆时沿海地区常出现12级以上强台风。台风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经常引发泥石流和山洪暴发。这些自然灾害已对福建省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威胁,成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例如,2005年19号台风“龙王”导致全省8个设区市、62个县(市、区)370.89万人受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32.78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38亿元。2006年8号台风“桑美”导致全省14个县市145.5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3.57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7.86亿元。2008年13号台风“韦帕”造成福建省10个县市,48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三北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从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总体目标的出发,决定上马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设三北工程,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领

我国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 将建区域林生态体系参考文本

我国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将建区域林生态体系参考 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我国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将建区域林 生态体系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记者高保生今天从国家林业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 悉:“十五”期间,我国防护林建设进一步加快,防护林 体系构架基本完成。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 体系工程和北方沙区防护林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十 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大建设力度,突出工程特色, 强化重点区域,建设一批比较完备的区域性森林生态体 系。 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包括长 江流域、珠江流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及太行 山绿化工程和平原绿化工程等5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工程建设范围包括31个省(区、市)的1500多个县

(市、区、旗),是我国启动实施较早的林业重点工程。目前已累计完成营造林340.9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35.18万公顷,飞播造林14.33万公顷,封山育林191.40万公顷;完成低效防护林改造20.95万公顷。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长江、珠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0.53%和39.91%,比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了3.3和4.89个百分点;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地跨我国13个省(区、市),总面积407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2%。该工程“十五”期间突出防沙治沙,实行分步实施、分区突破、稳步推进的方针,累计完成造林300万公顷,5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33万多公顷。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南缘等地实现了治理速度快于沙化速度的重大转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我国防沙治沙的骨干工程,该工程截至20xx年6月底,国家累计投资172亿元,累计完成治理任务1172万公顷,占国家累计下达计划任务的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 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要紧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咨询题。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 工程的背景情形 为了从全然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1978年11月3日,国家打算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打算任务书》。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 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畴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不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

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 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终止,历时73年,分三个时期、八期工程进行建设。1978-2000年为第一时期,分三期工程。1978-1985 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 01-2020年为第二时期,分两期工程。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 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时期,分三期工程。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总体规划建设内容与规模 三北工程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包括林带、林网折算面积),其中人工造林2637.1万公顷,占总任务的75.1%;飞播造林111.4万公顷,占3.2%;封山封沙育林759.8万公顷,占21.7%。四旁植树52.4亿株。规划总投资为57 6.8亿元,建设任务完成后,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升到14.9 5%,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操纵,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全然上得到改善。 四期工程建设情形 2001年,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规划经国家计委批复,四期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涉及三北地区的十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0个县(旗、市、区),总面积405.3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 2.2%。到2010年,在有效爱护好工程区内现有2787万公顷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完成造林950万公顷,工程建设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净增1.84个百分点,建成一批比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初步遏制了三北地区生态恶

地整理防护林工程

××××土地整理项目第八标段 施工组织设计 一、工程概况: ××××土地整理项目工程位于××××北部××南岸,地理位置在东经××××与北纬××××之间。东至××与××乡乡界,西至××边缘,北至××××滩涂,南至××北边缘。项目区涉及底××××六个行政村,项目区面积×××公顷。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及防护林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场区挖填土方;农田水利工程:采用××自流灌溉及引水干渠,通过斗渠、农渠引入到田块;田间道路:田间道宽3.5m,20cm原土压实路基,18cmC20砼路面;防护林的布置:田间道两侧、生产路一侧置次防护林,设计树种为46,株距为2m。 二、我单位投标的×标段工程,位于×××。合同围为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及防护林工程。 三、施工工期:180日历天。编制依据: 1、招标文件、施工图纸 2、国家有关工程施工规、规定 3、现场考察、地质报告、标前答疑、补充通知; 4、我单位人员、机械装备情况。 5、技术力量和施工能力;

6、我单位所从事类似工程的经验; 7、实行项目经理制,进行科学化管理; 8、采用先进的施工机械,提高机械的使用率;采用先进的试验、检测仪器,使质量检验科学化、数据化。 9、积极推广和使用先进科技成果,优化施工方案,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施工组织保证措施: 1、为树立企业形象,不负众望,出色完成工程施工任务,我单位将在施工过程中推行项目法人管理和目标管理,认真制定一套完整有序的质安保证体系,开发新技术,精心组织,精心操作,优质、安全、高速、低耗建成工程。特制定目标如下:工程质量目标:确保优良工程; 施工工期目标:确保180天完成全部工程; 安全生产目标:无任何安全生产事故; 文明施工目标:执行现场综合考评的标准化管理。 2、本工程所用材料必须在监理人员监督下由我单位材料科采购调配。 3、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建设工期,将部竞争机制引入现场管理,本工城建立健全工程技术,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实行班组自检、互检、单位组织专业检查的检查制度。 4、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的经营宗旨,严格按施工图纸和操作规程施工,自觉接受监理人员监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xx防护林工程 工程的背景情况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xx发 (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 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年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