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环境友好型旅游业的开发研究_以四川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自然保护区环境友好型旅游业的开发研究_以四川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自然保护区环境友好型旅游业的开发研究_以四川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自然保护区环境友好型旅游业的开发研究——以四川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为例Ξ

董刚明1,肖兴仁2,普斌1,付梦渠1

(1.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成都610081;

2.丹巴县林业局,丹巴626300)

摘 要:自然保护区环境友好型旅游业是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必然选择。以四川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针对自然保护区中的环境友好型旅游业开发,提出了选择性的小规模控制旅游开发模式、旅游产品选择、社区旅游参与等措施。

关键词:旅游开发;环境友好型;自然保护区;墨尔多山

Research on the Env i ronm en t a l-fr i endly Tour is m

D evelop m en t of Na ture Reserve:an Exam ple of

Si chuan M oerduo Na ture Reserve

DON G Gang2m ing1,X I A O X ing2ren2,PU B in1,FU M eng2qu1

(1.Sichuan Fo restry Exp l o rati on and D esign In stitute,Chengdu610081,Ch ina;

2.D anba Coun ty Fo restry Bureau,D anba626300,Ch ina)

Abstract:Environm en tal2friendly Touris m of N ature R eserve is an inevitable cho ice fo r nature reserve touris m devel opm en t.T aken Sichuan M oerduo N ature R eserve as an exa mp le,th is paper puts up m ain building con ten ts and co rres ponding coun ter m easures on touris m devel op ing models,choo sing of touris m p roducts and comm un ity tak ing part in touris m.

Key words:Touris m devel opm en t,Environm en tal2friendly,N ature reserve, M oerduo M oun tain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复合体,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旅游业作为资源消耗小、环境代价低的一种新兴产业,是典型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之一,目前在全国正得到迅猛发展。

自1956年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截止2006年,中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个,总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使全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物种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30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和13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依托的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开发行为一直受到学术界、旅游业界和社会公众的强烈关注。如何在自然保护区中进行环境友好型旅游业的开发,将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很好的社会现实意义。1 环境友好型旅游业概述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

第4期2008年12月

四川林勘设计

S I CHUAN FOR ESTR Y EXPLORA T I O N AND D ES I G N

N o.4

D ec.2008

Ξ收稿日期:2008-06-17

 作者简介:董刚明(1975-),男,四川人,工程师,在读农业推广硕士。

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旅游行业的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以人为本,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既主张对自然环境的妥善保护,又主张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因此,可以说旅游业自身就是一个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典范。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粗放式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带来了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等负面影响,旅游业也不再是以往所宣称的“无烟工业”了。同时,旅游活动中的一些过度消费方式和行为导致旅游业发展进入了一些误区。因此,旅游业自身应当在资源消耗、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方面倡导环境友好型操作。旅游业也应当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兴产业。环境友好型旅游业的发展不是追求绝对保护生态环境等极端,而是要通过旅游业开发来改善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做到人和自然的天然统一和谐。2 自然保护区开发环境友好型旅游业的必要性2.1 自然保护区开发旅游业的必要性

中国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目前主要集中在相对贫穷和落后的地区,近1 3的国家级贫困县县域范围内有中国近1 4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减少了当地农民的资产和有限的发展机会,同时薄弱的地方财政给予当地社区居民的补偿严重不足,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同时,由于社区居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及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低效的资源利用和破坏性开发,也给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并构成潜在的威胁。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同时承受着人口众多、环境压力巨大等不利因素,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出现了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而合理地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则是解决保护区发展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国内外成功经验证明,旅游业开发是提高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收入、缓解保护区与社区矛盾、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通过有控制的旅游业开发,将其收入用于保护区建设和当地区域经济扶持,将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之一。

2.2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然保护区内旅游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旅游建设和旅游管理两大方面。作为基础设施的旅游交通道路同时也是保护区内干扰活动的输入通道之一。保护区内旅游路线的延伸和改善,道路等线状的人工景观要素的建设,形成比道路本身宽得多的干扰廊道,也使得旅游活动的干扰能够轻易地达到更多的生境。为游客服务的服务设施以及管理设施的修建破坏了地表原生态环境。随着各种建筑物、游憩设施不断增多,保护区开阔的空间被挤占,优美的自然影响被旅游设施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斑块,从而使旅游目的地的景观破碎化、景观结构简单化。旅游工程建设也会砍伐、清除或移植部分植被,甚至造成部分珍稀植物的灭绝。在旅游经营过程中,旅游景点不可避免产生“三废”,游客和管理人员在保护区内的活动导致污染程度的增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旅游开发和游憩活动都可能对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活动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保护区内旅游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餐饮场所等燃煤产生烟气,旅游开发建设、交通工具和频繁的旅游活动引起扬尘等,使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粉尘、悬浮物的含量增加。另外,游客不当的个人行为会造成许多环境破坏,如乱扔废弃物造成水体及景观的污染,过度践踏、随意采集植被造成的植被退化等。大量游客在风景区的聚集,对土壤和植被造成一定的损害,严重的可出现土壤板结、压实、水分渗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导致水土流失增加,进而影响到植被的生长。

2.3 环境友好型旅游业是保护区旅游开发的必然选择

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调查结果,其中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发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12个。由于多种原因,在已经开发旅游的保护区中,已有22%的保护区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等现象。为此,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必须选择将人和自然的关系高度统一协调的环境友好型旅游业,以替代过去部分保护区不合事宜追求的规模旅游业。

当前,生态旅游是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的

44四川林勘设计 2008年第4期

旅游业开发重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均衡。强势利益群体的“以强欺弱”必然导致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矛盾深化不但将导致生态旅游项目的失败,最终结果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在我国生态旅游实践中体现出的相对强势者包括政府、旅游投资商(开发商),而当地社区、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者则表现为相对弱势。在自然保护区开发旅游的历程中,屡屡出现旅游开发商为了经济利益而在自然保护区大兴土木等破坏环境的现象,而当地政府往往为了招商政绩而放任不管。时至今日,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重大举措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旅游企业不仅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法律、环境保护、道德和慈善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政府也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在这些宏观背景下,无论对于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任何一方利益相关者而言,环境友好型旅游业发展成为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平衡的惟一选择。

3 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实践

3.1 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省丹巴县青藏高原东南缘,自然保护区东西宽约16km,南北长约38.8km,总面积为62103hm2。保护区为横断山脉西部边缘,属于岷山、邛崃山系高山峡谷区,最高点墨尔多山主峰海拔4820m,最低点丹巴县城(两河口)海拔1850m,相对高差约3000m。保护区内高差悬殊,自然条件复杂,区内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等生态系统丰富;现有高等植物共176科、578属、1335种;脊椎动物共计有217种,其中珍稀濒危动物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有33种鸟类,29种兽类,1种鱼类。墨尔多山是藏民族著名神山之一。保护区内170余座古碉群、古遗址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保护、科研和利用价值。另外还有土司官宅等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迹,以及独特的藏、羌民族风情等多种旅游资源。墨尔多山保护区1998年10月经甘孜州人民政府批准为州级自然保护区, 1999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生态综合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亚高山针叶林、珍稀动物、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3.2 选择性的小规模控制旅游开发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旅游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大众旅游发展尤其迅猛。为适应“井喷”式的大众旅游需求,各旅游区均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大规模旅游开发模式,部分自然保护区也不例外。以生态安全为底线,进行规范的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是当前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当前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来看,往往将小规模控制发展的旅游模式与大众化旅游的开发等同看待,采用几乎一致的旅游开发与经营模式,暴露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不明晰,以及“社会-

经济-环境”的协调措施缺乏的问题。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不受破坏,因此开展旅游业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就需要探寻新形势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模式。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发展模式不能用“生态旅游”进行笼统概括,应针对每个自然保护区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模式。总体看来,我国自然保护区大多地处西部地区,一般具有海拔高、生态脆弱、可进入条件差、景区分散、空间距离远等特点,不具备开展大规模旅游开发的客观条件,因此只能采取选择性的小规模控制旅游开发模式。旅游开发保护为先,控制为主,强调以质取胜,追求精品,尽可能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弱旅游发展对自然保护区的压力。同时改变以往单一追求大规模开发投资的旅游发展模式。这不但与当前社会和谐发展要求相适应,符合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

以墨尔多山保护区为例,该保护区位于四川西部边远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丹巴县,经济水平相当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大规模旅游开发所依托的社会经济条件先天不足。其次,和大部分自然保护区一样,该保护区的区位条件不佳,离最近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客源地车程在10个小时左右,大规模旅游开发存在一定难度。第三,该保护区位于川西大旅游环线上,海螺沟、稻城亚丁等知名旅游区对墨尔多山的旅游开发形成“遮蔽”效应,在旅游客源市场方面制约其规模旅游开发。第四,该地生态环境脆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隐患

54

董刚明等:自然保护区环境友好型旅游业的开发研究

较多,道路交通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困难。同时,自然保护区山高坡陡,生态承载力有限,不能承受大规模旅游开发的生态和环境压力。综上所述,墨尔多山保护区旅游业现实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生态承载力,针对特定的旅游细分市场,采取小规模控制旅游开发模式。通过选择高素质的客源市场,重视旅游市场结构的优化,追求内涵式的发展。该旅游开发模式的核心在于游客低容量、旅游高回报、环境严格监控和效益评估。首先,低容量可以对旅游客流进行相应的控制。其次,小规模、低容量旅游客流控制也便于及时根据游客需求调整旅游经营和实施精品战略,利于保证自然保护区旅游质量。再次,对旅游影响进行持续、严格的监测评估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前提。其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游客行为、管理工作、当地居民、景区环境等,评估的内容涵盖旅游发展的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

3.3 旅游产品选择

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需要不同的基础支撑,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不一,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果旅游产品选择不当的话,则会因为旅游开发而破坏环境。在现实中,几乎各类与自然沾边的旅游模式均被贴上了生态旅游的标签,部分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旅游”的大旗掩护下开发了破坏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导致了生态质量恶化等现象。如利用保护区得天独厚自然条件提供的大规模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时,基础设施建设和度假所需的接待服务生产就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对于自然保护区而言,并不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这三个层次均要涉及。目前,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主要包括科考生态旅游模式、生态养生旅游模式和观光森林生态旅游模式。经过无数案例证明,一般选择生态压力相对较小的各种观光类产品较为妥当,上规模的休闲度假和个别特种旅游产品开发要慎之又慎。

在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规划中,在实验区内主要推出了自然风光揽胜之旅旅游线路:县城—嘉绒藏寨—古碉、古遗迹—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珍稀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生态观光)—县城。在旅游产品类型上主要包括:以参观保护区内原始森林生态景观、高山草原、云海景观等自然风光为主的风光旅游;旅游者通过参观嘉绒藏寨、古碉、古遗迹、民俗、自然保护区展览等活动的生态科普旅游;观看和学习生物知识来接受生态教育的动物与树木、花卉识别旅游;观赏四绿尾虹雉、白腹锦鸡、红腹角雉、血雉、白鹇等珍稀鸟类的观鸟旅游;参观嘉绒藏寨的村寨民俗旅游;以及种植纪念林等旅游项目。这些旅游产品和项目几乎不消耗任何现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对环境的冲击和生态压力相对较小,从而能够充分保障保护区的现有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环境友好型旅游业的发展。

3.4 社区旅游参与

旅游开发是提高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收入、缓解保护区与社区矛盾、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旅游开发只给保护区的部分居民总量不高的经济收入;保护区内的居民多从事一些低技能且较简单的旅游相关服务,旅游经济收入的分配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公平性。为解决上述旅游分配不公问题,迫切需要保护区相应开展各种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活动。

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涉及到许多相关群体的利益,这就需要合理协调相关群体利益、合理解决矛盾与冲突,取得有关各方的理解和积极支持。大多保护区内都生活着原始居民,保护区必须走从社区中来、到社区中去的旅游发展道路。强调社区参与到旅游开发和经营中,并从中获取应得的经济收益。旅游开发做到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既可以创造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增加旅游吸引力,又可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为自然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在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规划实践中,首先确定了社区共管的保护区发展战略。通过引导社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以农业、畜牧业、旅游业、中药材利用与第三产业等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模式。适当改变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社区规划培育薪炭林、改造节能灶和改善社区供电设施等措施,促进社区薪炭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社区居民现时的生活能源消耗(下转57页)

64四川林勘设计 2008年第4期

工作,突出工作重点,检验保护成效。

3.2 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建设

自然保护区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实施场所,是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最容易实施的区域。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具有重要的保护与辐射作用。四川省生态系统多样、物种丰富度高,建立起覆盖面大、类型多、基础设施完善、人员能力强、保护管理有力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大力推进保护小区与重要物种栖息地建设,也是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不可或缺的部分。

3.3 多渠道筹措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

资金匮乏一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瓶颈”。保护资金可以通过政府增加专项资金建立生态公共服务效益补偿机制、基金会等方式筹集。

3.4 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由于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地区基本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设施缺乏的区域,正确认识保护与发展、局部与全面、眼前与长远利益的矛盾,是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

3.5 加强生物多样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重要基础。在建设科技支撑体系时应着重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人才培养、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生物多样性资源数据库及种质资源库建设、外来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等工作。3.6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全民保护意识

具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虽专业性较强,但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的普及与提高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保护氛围,全民参与将有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参考文献

1 马敬能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4

2 马克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11

3 余久华.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9 4 许智宏.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12

5 李旭光.长江山峡库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J].中国发展,2004.04

6 解振峰.秦岭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J].西北大学学报.Jul.2008,V o l,N o.4

(上接46页)

对保护区周边自然资源的威胁。改善社区的放牧方式和牧业环境,从而合理利用社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减少社区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依赖,使整个社区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自然保护区不但是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地和生物基因库,未来还将扮演公众环境教育的重要角色。通过旅游活动的教育功能来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这是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开发的目的之一。对于自然保护区而言,环境友好型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部分解决自然保护区自身经费紧张等现实问题,还能提供公共环境教育。在避免保护区生态环境受损的基础上,促进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同时促进社区居民、旅游开发者、旅游经营者、旅游者等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5 参考文献

1 张晓妮,王忠贤,李雪.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限制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

(5):396-399.

2 贺昭和,秦卫华,王智等.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对策[J].生态环境,2007,

16(1):253-256.

3 买合木提?买买提,海米提?依米提,斯地克江?艾力.浅析生态旅游的发展及开发[J].新建社

科论坛,2007,4:23-27.

4 谭红杨,朱永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结构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6(3):45-49.

5 程励,李伟,李晟之.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小规模控制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7,2:53-

57.

75

李荔等: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对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