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麻黄茎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海南木麻黄木腐菌物种多样性研究

海南木麻黄木腐菌物种多样性研究作者:陈礼浪李增平苏惠君来源:《热带作物学报》2016年第10期摘要木麻黄是沿海防护林的主要组成树种,本研究对海南木麻黄上生长的木腐菌物种多样性和病原木腐菌种类进行了调查。
旨在探索木麻黄上具有开发价值的木腐菌资源和了解木麻黄上的病原木腐菌种类。
本次调查共采集木腐菌标本355份,隶属于2门、3纲、8目、9科、21属共61个种。
主要由多孔菌科和灵芝科真菌组成;木腐菌的多样性与温度和降雨量息息相关;有8种寄生于木麻黄活立木的木腐菌:南方灵芝、褐灵芝、黎母山灵芝、上思灵芝、热带灵芝、薄盖灵芝、二孢假芝和有害木层孔菌。
关键词木麻黄;木腐菌;多样性;病原木腐菌;海南中图分类号 Q-9 文献标识码 AAbstract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is the main tree species in the coastal shelterbelt in Hainan. In this study, the species diversity and pathogenic species of wood-decaying fungi growing on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were investigated in Hainan. It aime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value of wood-decaying fungi resources and learn about the species of pathogenic wood-decaying fungi on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A total of 355 specimens of wood-decaying fungi belonging to 2 divisio, 3 classis, 8 ordo, 9 familia, 21 genera, 61 species were collected. Fungi of Polyporaceae and Ganodermataceae were the main species; the diversity of wood-decaying fungi closely related with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eight kinds of wood-decaying fungi were parasites on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stumpage: Ganoderma australe, G. brownii, G. limushanense, G. shangsiense, G. tropicum, G. capense, Amauroderma subresinosum, Phellinus noxius.Key words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Wood-decaying fungi; Diversity; Pathogenic wood-decaying fungi; Hainan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6.10.025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是海南沿海防护林的主要组成树种,具有速生、耐盐碱的特点,并且兼具防风固沙、水源涵养和改良土壤等功能,因此是海岸前缘的砂质地带无可替代的防风林树种[1-2],而台风是海南岛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每年可造成数十亿的经济损失。
中国木本植物病原木材腐朽菌研究_戴玉成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 31070022, 30910103907)*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yuchengd@收稿日期: 2012-04-25, 接受日期: 212-05-09中国木本植物病原木材腐朽菌研究戴玉成*北京林业大学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 100083摘 要:简要论述了中国木本植物致病木材腐朽菌,报道危害活立木的木腐菌152种,其中49种(占总数的34%)在中国首次报道为林木病原菌。
对每个种的寄主、侵染部位、腐朽类型、发生频率及分布进行了报道。
它们中有135种(占总数的89%)造成木材白色腐朽,17种导致褐色腐朽;67种为常见种,33种为偶见种,52种为少见种。
关键词:木本植物病原菌,干基腐朽,森林病害Pathogenic wood-decaying fungi on woody plants in ChinaDAI Yu-Cheng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pathogenic wood-decaying fungi on woody plants in China. One hundred and fifty-two species have been recorded, of which 49 species (accounting for 34% of the total pathogenic species) are firstly reported as pathogenic fungi in China. Their host, type of rot,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were given according to field inventories. Among these fungi, 135 species (accounting for 89%) cause a white rot, while 17 species resulted in a brown rot. Among these fungi 67, 33 and 52 species belong to common, occasional and rare species respectively. Key words: woody plant pathogen, root and butt rot, forest diseases中国真菌种类丰富,已经发现有14,700余种(戴玉成和庄剑云 2010),其中包括木材腐朽菌1,200余种(戴玉成 2009;Dai 2011,2012)。
一种木麻黄灵芝茎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文章编号:1674 − 7054(2021)01 − 0088 − 08一种木麻黄灵芝茎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单金雪,李增平,张 宇,樊雨皇(海南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热带农林生物灾害绿色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口 570228)摘 要: 2018年,在海南省万宁市的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活立木上发现了一种灵芝茎腐病。
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笔者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其担子果分离出10株形态相同的菌株,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优势菌株(编号为MMHJF001)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rDNA-ITS 和SSU 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以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结果表明:引起木麻黄灵芝茎腐病的病原菌为南方灵芝(Ganoderma australe )。
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 ℃,最适 pH 为7,黑暗条件有利菌丝生长,且在耳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 )、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 )、橡胶(Hevea brasiliensis )植物浸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好。
关键词: 木麻黄;灵芝茎腐病;南方灵芝;生物学特性中图分类号: S 763.7 文献标志码: A引用格式: 单金雪,李增平,张宇,等. 一种木麻黄灵芝茎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 热带生物学报,2021,12(1):88−95. DOI :10.15886/ki.rdswxb.2021.01.013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原产于澳大利亚,是一种速生的防风常绿乔木[1],在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用于防风固沙。
海南岛位于我国南海北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常遭受台风的侵袭。
因此,海南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木麻黄,通过营造木麻黄人工海防林,全岛风沙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目前,木麻黄已经成为海南防护林建设中的重要树种之一[2],但以木麻黄为主的海防林容易遭受灵芝属(Gano -derma )病原木腐菌的侵染,常引起其发生茎腐或根腐病,造成树木死亡[3 − 4]。
木麻黄树皮中生物碱类物质的筛选与鉴定

木麻黄树皮中生物碱类物质的筛选与鉴定木麻黄(Ephedra)是禾本科木麻黄属植物的总称,包括约50多种不同的树种。
木麻黄树皮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物质,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本文将着重介绍木麻黄树皮中生物碱类物质的筛选与鉴定。
首先,我们需要从木麻黄树皮中提取生物碱类物质。
提取方法主要有传统煮沸提取法和现代化学提取法两种。
传统煮沸提取法是将木麻黄树皮加入水中煮沸,以水提取木麻黄树皮中的生物碱类物质。
现代化学提取法则是采用有机溶剂(如醇类或醚类溶剂)来提取木麻黄树皮中的生物碱类物质。
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可根据需求选择适合的提取方法。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提取得到的物质进行筛选。
筛选方法可以采用色谱法、光谱法和比色法等。
其中,色谱法是最常用的筛选方法之一。
色谱法包括薄层色谱、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
通过色谱法,可以将复杂的生物碱混合物分离成单一的化合物,并得到各个化合物的相对含量。
同时,也可以使用光谱法(如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等)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鉴定。
根据各个化合物的特征光谱图谱,可以确定其结构和性质。
在筛选和鉴定过程中,有两个常用的生物碱类物质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个是麻黄素(ephedrine),它是木麻黄树皮中最主要的生物碱类物质,具有兴奋神经系统和收缩血管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哮喘和感冒等疾病。
第二个是伪麻黄碱(pseudoephedrine),它与麻黄素具有类似的生物活性,但效果较弱。
麻黄素和伪麻黄碱常被用于制备非处方药物和治疗肥胖症。
最后,我们需要对筛选出的生物碱类物质进行鉴定。
鉴定过程主要包括物理鉴定和化学鉴定两个方面。
物理鉴定包括外观、熔点和溶解性等方面的测试,以确定其性质和纯度。
化学鉴定则通过进行化学反应或检测特定的官能团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基团。
此外,还可以通过核磁共振(NMR)谱和质谱(MS)谱等先进技术对化合物进行更准确的鉴定。
总结起来,木麻黄树皮中的生物碱类物质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但提取、筛选和鉴定过程并不简单。
探析木麻黄主要病虫害现状及解决对策

探析木麻黄主要病虫害现状及解决吴婷婷谢颖苑(湛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524037)摘要:木麻黄是我国东南沿海森林的主要树种。
本文重点介绍了木麻黄主要病虫害的发病条件和流行因素、木麻黄有害生物发生现状、木麻黄常见病种以及木麻黄主要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木麻黄;病虫害;解决对策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8)16-0285-02木麻黄是我国东南方沿海地区的一种优良树种。
其生长迅速,抗风力强,不怕沙埋,耐盐碱,是中国南方沿海防风固林的优良树种。
强阳性,喜炎热气候,耐干旱、贫瘠,抗盐渍,也耐潮湿,但不耐寒。
根系与根瘤菌共生,因而能够在贫瘠的沙土上快速生长。
东南沿海城市可利用木麻黄营造沿海沙地防护林,这是保护和恢复海防林带生态工程的有效途径。
由于木麻黄大面积种植和种植以纯森林为主,生物多样性相对单一,为木麻黄有害生物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1发病条件和流行因素1.1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病虫灾害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容易出现,在暴雨后的台风中,木麻黄青枯病经常随之而来。
梁子超等[1]对于树龄2年大的木麻黄青枯病进行了观察,发现流行疾病所需的气候条件与木麻黄的生长条件相似。
1.2发病与树种、种源及树龄的关系与其他疾病一样,由于生理、生态等原因的不同,不同树种、种源以及树龄之间对于疾病敏感性在不同地区并不相同。
研究表明,木麻黄病虫害的发生在从幼苗发展到成树的过程中均可能存在,但成树的死亡率较低。
1.3发病与栽培措施的关系木麻黄普遍存在根际连生的关系,固病菌可通过连生根从病株蔓延至健株。
在栽培过感染到病菌的植物的土地上再种植木麻黄易诱病发,例如枯萎病真菌是一种典型的土壤活性益生菌,在夏天的平均温度20益以上,主要宿主植物生长的土壤,无论大小、土壤类型、pH值都可以对木麻黄进行发病。
2木麻黄有害生物发生现状近年来,广泛种植的木麻黄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人们不断扩大木麻黄的种植面积,希望木麻黄可以充分发挥保护的功能.但由于种植前没有仔细检查和推理立地环境,种植过程中监督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木麻黄发生病虫害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木麻黄树皮中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木麻黄树皮中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木麻黄树(学名Ephedra sinica Stapf)是一种常见的藤本灌木,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和我国西北地区。
其树皮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民间药物,并且在现代医药领域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木麻黄树皮作为中药材,被广泛用于治疗哮喘、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其药理作用主要归功于其活性成分,因此分离和鉴定木麻黄树皮中的活性成分对于深入了解其药理作用以及开发具有更好疗效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木麻黄树皮中活性成分的分离,研究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传统的方法是采用溶剂提取、分液和纯化分离等方法,然后通过色谱技术(如薄层色谱、柱层析等)进一步纯化。
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方法如液相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等进行分离和纯化。
这些分离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将混合物中的活性成分逐步分离出来,便于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药理作用。
在分离得到木麻黄树皮中的活性成分后,下一步是鉴定这些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
针对不同类型的物质,可以采用不同的鉴定方法。
对于有机化合物,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核磁共振(NMR)技术、红外光谱(IR)技术、质谱(MS)技术等。
通过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确定木麻黄树皮中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
此外,为了进一步了解木麻黄树皮中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活性测试。
常用的活性测试包括体外抗氧化活性测试、抗炎活性测试、抗菌活性测试等。
这些活性测试可以帮助研究者评估木麻黄树皮中活性成分的生物活性,并为进一步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木麻黄树皮中的活性成分分离与鉴定是对其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步骤。
通过分离出活性成分并鉴定其化学结构,可以为进一步了解木麻黄树皮的药理作用、开发新药物等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通过活性测试评估其生物活性,也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Wooden Ephedra bark acts as a widely used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has also fou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medicine for various respiratory ailments such as asthma, cold, and cough.To isolate the active components present in Wooden Ephedra bark, researchers can utilize various methods. Traditional methods involve solvent extraction, partitioning, and purification techniques, followed by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s such as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and column chromatography to obtain purified compounds. Modern techniques lik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gas chromatography can also be employed for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hese techniques aid in separating the active components from the mixture, facilitating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o their structure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Once the active components are isolated from Wooden Ephedra bark, the next step is to identify their chemical structure. Different identification methods can be employed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compound. Common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or organic compounds includ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infrared spectroscopy (IR), and mass spectrometry (MS). Through th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these techniques,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the active components in Wooden Ephedra bark can be determined.Furthermore,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active components in Wooden Ephedra bark, a series of bioactivity tests can be conducted. Common bioactivity tests include in vitro antioxidant activity tests,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tests,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tests. These tests help assess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he active components in Wooden Ephedra bark and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further drug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In conclusion, the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ctive components in Wooden Ephedra bark is an essential step in understanding its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By isolating and identifying the active components and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structures, it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Wooden Ephedra bar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drugs. Additionally, evaluatingtheir biological activities through bioactivity tests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木麻黄红根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木麻黄红根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作者:陈礼浪李增平来源:《热带作物学报》2016年第06期摘要对引起木麻黄红根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结果表明:致病性测定接种后木麻黄罹病症状与田间症状相似,根据病原菌子实体形态、显微结构和ITS序列分析,确定引起木麻黄红根病病原菌为热带灵芝[Ganoderma tropicum(Jungh.)Bres.]。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30 ℃,最适pH值为6.0;在以大豆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最适碳源为蔗糖。
关键词木麻黄;红根病;热带灵芝;生物学特性中图分类号 S792.93 文献标识码 AAbstract Ident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gen causing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red root were reported in this study. A kind of fungus was isolated from the diseased trees which could cause similar symptoms as that in fields by inoculating trees. According to basidiocarp of the pathogen morphology, microstructure and the sequence of ITS, the pathogen was identified as Ganoderma tropicum(Jungh.)Bre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ests showed that light treatments was not conducive to mycelia growth;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and pH for mycelia growth were 30 ℃ and 6.0; Soya Peptone was the best nitrogen source for mycelia growth. Sucrose was better than the other carbon sources.Key words Casuarina equisetifolia;Red root;Ganoderma tropicum;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6.06.023海南岛素有“台风走廊”之称,台风是海南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木霉菌生态学特性研究

2001杨合同,徐砚珂,王加宁,唐文华。
木霉菌类生物防治菌的生态学特性。
山东植物病理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Pp132-138木霉菌类生物防治菌的生态学特性杨合同,徐砚珂,王加宁(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济南,250014)唐文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北京,100094)摘要:在多种植物根际能分离到对棉花枯萎病菌有拮抗作用的木霉菌。
本文分离并鉴定的拮抗性木霉菌有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 viride),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和康宁木霉菌(Trichoderma koningii)。
木霉菌的菌落伸展速度在菌株间差别不明显。
木霉菌菌株的产孢能力比较强,多数菌株在每克培养基中的分生孢子产量均在21×108个/克干重以上。
木霉菌可以耐受土壤的抑菌作用,加入土壤7天后的回收率均在13.1%以上;木霉菌接种棉花种子后可以进入棉花植株内部,有的可以到达茎的中部。
木霉菌显示出明显的根际效应,不同菌株在棉花根际的定殖能力有很大差异。
前言良好的适应性,多机制性和广谱性是木霉菌在生物防治研究工作中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
优秀木霉菌类生物防治菌的分离与筛选与样本的来源有很大关系,普遍认为生防菌株应当尽可能来自病害衰退田,或者寄主植物的周围环境,如根表,根际及其生长所在的土壤(Baker et al, 1974; Cook et al, 1983)。
木霉菌分布广泛,能够从很多环境如土壤,污水,植物组织等分离得到,但是木霉菌类生防菌株对于植物是否有选择性,则少有研究。
本文采集了多种样品进行木霉菌的分离,以棉花为宿主植物,以棉花立枯病菌、枯萎病菌和黄萎病菌为指示菌株,筛选了木霉菌类生物防治菌,研究了他们的生态学特性,希望为木霉菌的宿主专化性提供证据。
材料与方法1 生防菌株的分离与筛选1.1 样品的处理采集并供分离的植物样品12科近20种的植物,分别是禾本科:小麦、早熟禾;豆科:蚕豆;菊科:泥胡菜;十字花科:播娘蒿;锦葵科:木槿,棉花;百合科:葱、蒜;堇菜科:紫花地丁;蔷薇科:玫瑰、西府海棠;栋科:香椿;忍冬科:锦带花;伞形科:芹菜;大戟科:菠菜,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麻黄茎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作者:吴如慧李增平陈礼浪来源:《热带作物学报》2019年第02期摘; 要; 通过对海南种植的木麻黄上发生的茎腐病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和ITS序列分析,确认引起海南木麻黄茎腐病的病原菌为二孢假芝[Amauroderma subresinosum (Murrill) Corner]。
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黑暗可以促进菌丝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2 ℃,最适pH为6.0,蔗糖和大豆蛋白胨为最佳碳源和氮源。
关键词; 海南;木麻黄;茎腐病;二孢假芝;生物学特性中图分类号; S792.93; ; ; 文献标识码; A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Forst.)具有速生、喜炎热气候,耐干旱、贫瘠,抗盐渍等功能,因此是海岸前缘的砂质地带无可替代的防风林树种[1-2],而台风是海南岛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因此种植木麻黄对减轻台风带来的灾害和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十分重要。
作为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的木麻黄,在生长过程中易遭病原木腐菌的侵害而发生根腐或茎腐病。
特别是常因台风造成断杆、断枝后,更易被病原木腐菌侵染,大量病株整株枯死,造成防护林林相被破坏,削弱其生态功能。
因此保持海岸带木麻黄防护林的生态功能,有效防治木麻黄上发生的病原木腐菌危害,进一步提升木麻黄林的经济效益,为生产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有必要对海南能侵染木麻黄活立木的病原木腐菌进行研究。
笔者在对海南省的海口、文昌、澄迈、临高、儋州、东方等地的木麻黄林地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假芝属(Amauroderma)的一種木腐菌易侵染木麻黄活立木的茎干引起茎腐病,株发病率为2%~3%,最终导致发病植株整株枯死,而关于此病尚未见有报道。
假芝属(Amauroderma)由美国真菌学家William Alphonso Mur rill于1905年建立,指定模式种为Amauroderma schomburgkii (=Fomes regulicolor)[3]。
假芝属真菌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华南和西南的部分地区分布较多。
我国假芝属的分类学研究始于邓叔群。
1980年以来,前人对我国的假芝属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报道了产于我国的二孢假芝(A. subresinosum)、厦门假芝(A. amoiense)、耳匙假芝(A. auriscalpium)、华南假芝(A. austrosinense)等22个种[4-6]。
但未见有二孢假芝(A. subresinosum)引起活立木茎腐病的报道。
因此,本研究从海南省不同市县的发病木麻黄林地取样,明确其病原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旨在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供试样本及接种苗木; 于2015年11月从海南省的海口、文昌、澄迈、临高、儋州、东方等地发病的木麻黄根茎部采集新鲜担子果样本分别编号HNCM001~HNCM010,样品均用保鲜袋包装后带回实验室备用。
木麻黄苗由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提供。
1.1.2; 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和查彼(Czapek)培养基,具体配制方法参阅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7]配制,木屑培养基参考高秀兵等[8]方法配制。
1.1.3; 试剂及仪器; E.Z.N.A.®Fungal DNA Kit,OMEGA Extraction Kit,2×Taq-Mixture,DNA Marker。
Olympus BX 51 显微镜。
1.2; 方法1.2.1; 菌株分离纯化培养;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采集的新鲜担子果上分离菌株,先用70%酒精对担子果表面消毒,再用灭菌的手术刀将担子果边缘表皮削除,用灭菌的镊子夹取带菌管处的菌肉接种到PDA上,28 ℃恒温培养,从分离纯化后获得的相同菌株中选择HNCM004,转入PDA培养基扩繁保存备用[7]。
1.2.2; 接种体的制备; 从纯化后的菌株菌落上挑取边长约1 cm的正方形菌丝块放置于已灭菌的袋装木屑培养基中制备接种体,放置到28 ℃培养箱进行恒温黑暗培养20 d左右,直至菌丝布满整个培养基。
用接入空白琼脂块的木屑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
1.2.3; 菌株的致病性测定及担子果诱导; 先在待接种植株桉树、木麻黄、橡胶树3种苗木的茎干表面喷70%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再用灭菌手术刀对待接种植株进行轻微创伤,将布满菌丝的接种体紧紧贴在切口处,并用棉花进行保湿,最后用保鲜膜缠绕固定。
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对照株用同样的方法接空白木屑培养基。
接种后每隔10 d对苗木长势和侵染情况进行观察,并进行拍照记录。
接种方法参照高秀兵等[8]方法,略作改动。
挑取纯化后的边长1 cm的含菌株HNCM004菌丝体的正方形培养基块放置于已灭菌的瓶装木屑培养基中进行担子果诱导,放置到室内对其进行保湿,定时观察。
1.2.4; 病原菌的鉴定; 形态鉴定:参考《中国真菌志:第十八卷灵芝科》[6]和《中国大型真菌》[10]等资料对样本的子实体进行宏观特征与显微结构的描述与鉴定。
并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病原菌的显微结构观察、测量并拍照。
分子鉴定:将菌株培养5 d后收集100 mg菌丝体,使用OMEGA Fungal DNA Kit来提取DNA。
以通用引物ITS1(5′-TCCGTAGGTGAACC TGCGG-3′)/ITS4(5′-TCCTCCGCTTATTGATA TGC-3′)[10]扩增rDNA基因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引物合成委托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
扩增产物在恒压 150 V下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使用OMEGA Extraction Kit试剂盒对产物进行切胶回收目的片段,纯化后送往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测序。
将测序结果在 NCBI 上进行 BLAST 比对分析,并提交序列。
利用MEGA 6.0软件以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11]。
1.2.5; 生物学特性测定; 菌株培养4 d后用直径5 mm 的打孔器对其菌落边缘打取菌饼,并将菌饼接种各供试培养基进行培养,4 d后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
各培养基设置3个重复。
除碳、氮源生物学测定外,其他条件所使用的培养基均为PDA培养基。
(1)温度:将菌饼接种PDA培养基后置于15、20、25、28、30、32、34、36、38、40 ℃共10个不同温度条件下恒温黑暗培养。
(2)光照:测定条件设置为完全黑暗、日光灯连续照射、12 h光暗交替3种条件,28 ℃恒温培养。
(3)pH:在已灭菌的PDA培养基凝固之前,用 1 mol/L 的HCl 和 1 mol/L 的 NaOH 将pH分别调至2、3、4、5、6、7、8、9共8个梯度,28 ℃恒温培养。
(4)碳、氮源:将不加蔗糖、硝酸钠的Czapek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分别称取等质量的葡萄糖、可溶性淀粉、麦芽糖、甘露醇、D-木糖、D-果糖、D-半乳糖、蔗糖、α-乳糖、肌醇、D-山梨醇、甘油作为碳源;酵母浸膏、牛肉膏、大豆蛋白胨、L-天冬酰胺、氯化铵、硫酸铵、硝酸铵、硝酸钙、草酸铵、硝酸钠、硝酸钾作为氮源,以不添加碳、氮源的Czapek培养基作对照,设3组重复接菌饼进行测定。
1.3; 数据处理利用Excel 2010软件和SAS 9.1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進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病害症状描述发生茎腐病的木麻黄树冠稀疏,生长不良、枯枝多、无光泽,后期整株枯死,病株易被强风连根吹倒。
在病树的茎干、近地面的茎基部上长出初期呈红褐色、后期呈黑褐色檐状担子果,病树茎干木质部组织白腐(图1)。
2.2; 致病性测定5个月后检查接种菌株HNCM004的木麻黄、桉树和橡胶树茎基部受侵染情况,结果发现接种后的木麻黄等树冠稀疏,生长不良、枯枝多、叶片无光泽,重病株整株枯死(图2A),在木麻黄等茎干接种处发现接种部位已经长满白色菌丝,接种菌已从接种部位侵染入木麻黄茎干木质部并扩展,接种部位周围茎干组织呈褐色,茎干组织呈现白色腐朽(图2B,图2C),与田间发病症状相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图2D,图2E)。
采集发病组织进行分离获得相同的菌株,表明分离菌HNCM004为致病菌。
用菌株HNCM004在瓶装木屑培养基上接种一个月后,白色致密菌丝布满整个培养基,5个月后长出与树上相同的担子果(图2F)。
2.3; 病原菌的鉴定2.3.1; 形态观察; (1)菌落生长特性: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呈白色,菌丝中间较浓密边缘稀薄,平伏生长,边缘近圆形(图3A)。
菌丝老化后变为乳白色至浅黄色。
(2)担子果:担子果通常一年生,无柄,菌盖近扇形、半圆形或近圆形,大小(8~22)cm×(13~ 29) cm,厚2.3~4.2 cm,单生或多个连生于近地面1~3 m左右的茎干上或茎基部;新生担子果上表面红褐色,长大后上表面变黑褐色,稍有光泽,多数同心环带明显,有显著放射状纵纹,近边缘处红褐色,边缘呈黄白色波浪状;下表面的菌肉浅黄白色或污白色;菌管长0.3~0.9 cm,呈黄色。
孔面污白色,管口近圆形,每毫米4~6个。
干燥的担子果边缘向下向内弯曲,中央上凸,呈贝壳状,质量变轻(图3B~图3G)。
(3)显微结构:皮壳构造似栅栏状组织,淡黄褐色(图3 H)。
菌丝系统三体型:生殖菌丝透明、薄壁,直径为2.9~4.1 μm;骨架菌丝近无色或稍带淡褐色,厚壁到实心,骨架干直径为3.6~5.1 μm,呈树状分支,分支末端形成鞭毛状无色缠绕菌丝;缠绕菌丝厚壁,有分枝,直径1.3~2.6 μm(图3I,图3J)。
担孢子有大小两种,大孢子卵圆形或宽椭圆形,双层壁,外壁透明,平滑,内壁无色到淡黄色,有小刺或小刺不清楚,大小为(11.0~13.8)μm×(8.8~10.2)μm,小孢子椭圆形,单壁,无色,(3.9~5.4)μm×(2.1~3.9)μm(图3K)。
2.3.2; rDNA-ITS序列比对和发育树构建; 测序后获得HNCM004菌株的rDNA-ITS序列为611 bp,NCBI在线Blastn比对所得ITS序列(NCBI登录号为MH537850)与NCBI登录号为LC176784.1、LC176756.1、FJ154778.1等的二孢假芝菌(Amauroderma subresinosum)序列的相似度最高,达100%。
将HNCM004菌株ITS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的ITS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利用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同源关系。
结果显示,菌株HNCM004与二孢假芝遗传距离最小,聚为一类,其rDNA-ITS序列与二孢假芝的同源性达100%(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