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常见病原菌
第五章病原菌的致病作用

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非病原菌(nonpathogenic bacterium):对人和动植物无害,甚至有益。
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能引起人、动植物的病害(极少数) 条件性病原菌(opportunist bacterium):在正常情况下,是共栖菌(commensal),但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腐生性病原菌(saprobic pathogenic bacterium) 细菌本身并不一定侵入动物机体,而是以其有毒代谢产物,随同食物或饲料进入人或动物机体呈现毒害作用。
第一节病原菌的病原性与毒力病原性(pathogenicity)(致病性):病原菌在特定寄主体内定居、增殖并引起疾病的性质。
它是病原菌种的特征。
要点:①病原菌的致病性是对特定的宿主而言的。
②不同的病原体对宿主机体可引起不同的病理过程。
毒力(virulence) 是指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
即致病性的程度。
各种病原菌的毒力不同,同一种细菌也有强毒、弱毒及无毒株之分。
(教材):同一种病原菌的不同菌株的病原性在程度上的差异,即一定菌株的病原性的大小。
它是菌株的特征。
病原菌引起传染的能力,取决于它们的病原性和毒力。
一、构成病原菌毒力的因素粘附因子(菌毛等)菌体表面结构侵袭力荚膜、微荚膜或类似结构血浆凝固酶侵袭性酶(胞外酶)透明质酸酶毒力链激酶外毒素毒素内毒素(一)侵袭力(invasiveness)定义:病原菌突破动物机体的防御屏障,并能在机体内定居、生长繁殖和蔓延扩散的能力。
构成因素:1.菌毛等粘附因子:细菌引起感染一般需先粘附在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粘膜上皮细胞上,以免被呼吸道的纤毛运动、肠蠕动或粘液分泌等活动所清除。
然后在局部定居,进而繁殖扩散。
粘附作用是细菌引起感染的首要条件。
粘附因子(adhesire factor)或粘附素(adbesin):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统称为粘附因子。
常见病原菌复习中职

防治原则
• 疫苗 • 抗生素的抗性质粒,
耐药性非常普遍
无忧PPT整理发布
沙门菌属
无忧PPT整理发布
• 是一群革兰阴性杆菌
• 菌种繁多,血清型超过 2400个
• 多对动物致病
• 对人类致病的占少数
• 动物沙门菌也可对人致 病
无忧PPT整理发布
生物学性状
• 形态染色
– G-杆菌 – 0.6-1.0µm╳ 2-4µm – 周身鞭毛,有菌毛
– 与侵袭力有关 – 抗吞噬与抗补体的溶菌
• 外毒素
– 肠毒素及溶血毒素
• 内毒素
– 与感染特征和严重程度有关
无忧PPT整理发布
所致疾病
• 肠道外感染
– 泌尿道感染最多见 – 化脓性感染
• 腹泻
无忧PPT整理发布
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
• 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 •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 •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 •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 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
• 药物首选青霉素,但多有耐药性,应用新 型青霉素族抗生素
无忧PPT整理发布
脑膜炎奈瑟菌
无忧PPT整理发布
形态与染色
• G- ,0.6-0.8µm
• 肾形或豆形,成双 排列,凹面相对;
• 病人脑脊液(CSF) 中典型,多位于中 性粒细胞内;
• 无鞭毛和芽胞;新 分离株具有荚膜和 菌毛
无忧PPT整理发布
无忧PPT整理发布
所致疾病
• 化脓性炎症
– 局部皮肤:疖、痈、毛囊炎、伤口化脓等 – 脏器:心内膜炎、脑膜炎 – 全身:败血症、脓毒血症
无忧PPT整理发布
• 毒素性疾病
– 食物中毒 –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 – 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第五章 病原细菌

三、苏云金芽孢杆菌
•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分布广泛,革 兰氏阳性,芽孢杆菌。 • 1901年,石渡(S. Ishiwata)从患病的家蚕幼虫分离得到。 猝倒杆菌 Bacillus sotto Bt猝倒亚种 • 1911年Berliner从德国苏云金地区谷仓中患病的地中海粉螟幼 虫体内分离到类似的细菌。 • 1915年才正式命名为 Bacillus thuringiensis。 • 此后分离出与苏云金杆菌类似的产生晶体的芽孢杆菌,被陆 续命名为苏云金杆菌的各个亚种。
• 据报道,杀虫细菌约有100多种,且新分离的杀虫细菌种类还 在不断增加。 • 《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所划分的33个细菌类群中,有9个 类群的部分细菌种类具有杀虫活性。 • 目前已知的杀虫细菌主要有: 芽孢杆菌属(Bacillus) 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第五章 昆虫病原细菌
• 昆虫因细菌侵染而引起的疾病称为细菌病。 • 昆虫病原细菌是指其代谢产物或菌体本身对宿主昆虫有致病或致死效应 的细菌类群,通常也称为杀虫细菌。
• 细菌杀虫剂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 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选择性的杀虫作用,不杀伤天敌,对人、畜安全, 不污染环境; ② 易于和其他生物学手段相结合来进行害虫综合治理,能维持生态平衡; ③ 由于杀虫活性蛋白的多样性,昆虫产生抗性较缓慢或不易产生抗性; ④ 可以通过发酵法生产,具有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 ⑤ 可以通过生物技术途径筛选或构建优良性能的菌株来满足生产与应用。
5. 其他芽孢杆菌 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对鳞翅目昆虫有致病作用
蜂房芽孢杆菌(Bacillus alvei)对蜜蜂幼虫和几种蚊幼虫有致病作用
第五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 • • •
2、易感动物群: 种属因素、免疫因素、年龄因素。 3、外界环境因素: 季节气候、温度、自然地理(河流、山脉、 交通状况)因素。 • 有无传播媒介(昆虫、鼠类)的存在。
1999\12\28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内容提要
25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确定某种细菌具有致病性? 2.细菌的侵袭力包括哪些方面? 3.细菌的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有哪些区别? 4.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大小用哪些指标表示? 5.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毒力概念是什么? 6.试述增强或减弱细菌毒力的方法。
1999\12\28
受体。如细胞表面糖蛋白等。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内容提要
9
2.侵入(内化作用) 指某些细菌黏附于细胞表面之 后,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如
结核杆菌、衣原体等 。
内化作用可使细菌扩散感染,提供庇护,逃避免 疫杀灭等。
1999\12\28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内容提要
10
3. 增殖与扩散:增殖是感染的关键,增殖速
1999\12\28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内容提要 12
(二)毒素
• 有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 1.外毒素 是由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少数革兰氏 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宿主细胞有 毒性的可溶性蛋白质。分泌于胞外,外毒素。
产生外毒素主要细菌
如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
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
1999\12\28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内容提要 8
(一)侵袭力
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定殖,突破防御屏障,内化 作用,繁殖和扩散的这种能力称为侵袭力。 1.黏附与定殖 指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定居繁殖的 过程。即黏附在宿主(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
第五章 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四、微生物学检验
本菌传染性大,要注意防止实验室污染。
(一)分离培养 急性期采集血液,慢性期采取骨髓,接种于双相 肝浸液培养基(一半斜面,一半液体)置37℃ 10%CO2环境中培养,每隔2天检查一次,如无细菌生 长则摇荡培养基,使液体浸过斜面上,有细菌生长, 可依鉴定项目确定是否为布氏杆菌。经一月培养无细 菌生长,可报告阴性。
二、认识朊病毒
朊病毒是一类非正常的病毒,它不 含有通常病毒所含有的核酸,而是一种 不含核酸仅有蛋白质的蛋白感染因子。
对蛋白酶具有抗性,易溶于去污剂、有致病力和不诱发抗体等特 性;
朊病毒颗粒耐高温,即使加热到360℃仍有感染力,植物油的沸 点(160℃一170℃)也不足以灭活,耐甲醛、强碱;朊病毒颗粒 对一些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之强,大大高于已知的各类微生物和寄 生虫,其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特性极不利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法国专家发现,导致疯牛病等疾病的朊病毒从一类动物传染给另 一类动物后,即这种病毒跨物种传播后,其毒性更强,潜伏期更 短。
4、流行病学 禽流感在家禽中以鸡和火鸡及某些野禽 的易感性最高,并呈急性致死性传染病。 鸭、鹅及其它水禽类的易感性较差,多 为隐性感染或带毒,有时也能大批死亡。 鸽子可带毒,但很少自然发病。
5、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禽流感的症状极为复杂.根据禽类的种类〈鸡、火鸡、 鸭、鹅及野鸟等〉以及病毒的亚型类别的不同,表现 各种各样的变化:有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及隐性感 染等。 潜伏期一般较短,通常为4-5天,体温急剧上升至 43.3-44.4.c,精神沉郁、拒食、病鸡很快陷于昏睡状 态,有些颈部出现向后扭转的神经症状。病鸡多呈急 性死亡,有的也可能出现呼吸道症状,咳嗽、打喷嚏, 气管出现咯音,流泪等症状,羽毛蓬松,产蛋率下降, 死亡率高低不等。
第五章病原菌的致病作用

细菌毒力的测定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 亡一半所需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ous dose, ID50)
能引起接种的特定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在 一定时限内半数发生感染发病所需的微生物 量。
抗毒素(antitoxin):外毒素具有良好
的抗原性,可刺激动物机体产生特异 性抗体,使机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类毒素(toxoid):外毒素可用0.3-0.4%
甲醛溶液处理,使其毒性减弱或完全 丧失,而保留其抗原性。
外毒素的组成
大多数由A、B亚单位组成:
A亚单位为毒素的活性中心(活性亚 单位);B亚单位(结合单位),能使 毒素分子特异性地结合在宿主易感组织 的细胞膜受体上,并协助A亚单位穿过 细胞膜。
毒性强弱 致热性 免疫原性 能否产生 类毒素
强,往往致死 对宿主不致热 强, 能
第三节 细菌毒力的增强与减弱
细菌毒力增强的方法
在自然条件下,回归易感动物(本 动物或实验动物)是增强细菌毒力 的最佳方法。
细菌毒力减弱的方法 在体外连续培养传代
在高于最适生长温度下培养
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
细菌致病性的确定
柯赫法则要点: 第一,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 健康者不存在; 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 第三,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 病症; 第四,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 原菌的纯培养。
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
要点: 1、应在致病菌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 无毒力菌株中无。 2、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破坏,则菌株的 毒力应减弱或消除。若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 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 3、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 程中表达。 4、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 产生免疫保护。
20常见病原菌:其他病原性细菌

一、铜绿假单胞菌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铜绿假单胞菌要点
2
致病因素:内毒素、 菌毛、荚膜外毒素。 所致疾病: 是院内 感染常见病原菌,引 起各种继发感染,如 术后伤口感染、败血 症等。
1
G-小杆菌,有鞭 毛、荚膜、菌毛, 能产生水溶性绿 色色素。对外界 环境抵抗力较强, 对多种抗生素耐 药
3
控制、消灭传染 源,加强食品卫 生管理,接种减毒 活疫苗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九、鼠疫耶尔森菌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鼠疫耶尔森菌要点
3
灭鼠灭蚤,切断 传播途径,也可 接种减毒活菌苗
1
G-球杆菌,两端 钝圆并浓染,有 荚膜
2
致病因素:F1 抗原、V/W抗原、 鼠毒素、内毒素。 所致疾病:主要 经带菌的鼠蚤叮 咬传播,引起起 鼠疫(甲类传染 病)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3
严格消毒,无菌 操作,防止医源 性感染发生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二、白喉棒状杆菌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白喉棒状杆菌要点
1
G+细长弯曲的棒 状杆菌,异染颗粒 明显。营养要求 高,抵抗力较强
2
以白喉外毒素、 索状因子致病。 经呼吸道传播, 引起白喉
3
用白百破三联疫 苗或白喉类毒素 预防,用白喉抗 毒素进行紧急预 防或治疗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幽门螺杆菌要点
2
致病因素:尿素 酶、鞭毛、菌毛、 外毒素。 所致疾病:与慢 性胃炎、胃溃疡、 胃癌发病有关
1
G-杆菌,菌体呈 S形或海鸥状, 有鞭毛,营养要 求高
3
重组幽门螺杆菌 疫苗预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五单元《常见病原菌一》复习题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五单元《常见病原菌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高考链接一、单项选择题1.(2018年护理类高考题)伤寒沙门菌的传播途径是A.消化道B.血液C.呼吸道D.接触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沙门菌的致病性。
沙门菌属于肠道杆菌,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或水源经口感染,其传播途径为消化道传播。
所以答案选A。
2.(2017年护理类高考题)霍乱弧菌致病的主要因素是A.内毒素B.鞭毛C.菌毛D.肠毒素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
有菌毛与鞭毛和霍乱肠毒素,主要是肠毒素。
3.(2016年医药类高考题)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引起A.脓肿B.细菌性痢疾C.乙型肝炎D.蜂窝织炎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所致疾病。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感染引起,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脓肿主要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脓肿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蜂窝织炎主要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
所以选D。
4.(2016年护理类高考题)细菌性痢疾的致病菌是A.霍乱弧菌B.溶血性链球菌C.志贺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志贺菌的所致疾病。
所以选C。
5.(2016年护理类高考题)沙门菌导致食物中毒的致病物质是A.内毒素B.外毒素C.肠毒素D.菌毛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沙门菌的致病物质。
沙门菌的致病物质有菌毛、内毒素和肠毒素。
肠毒素可由某些沙门菌产生,引起食物中毒。
所以选C。
6.(2015年山东护理类高考题)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是A.致热外毒素B.链球菌溶血素C.脂磷壁酸D.M蛋白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链球菌的致病物质。
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包括脂磷壁酸具有黏附作用;M蛋白具有抗吞噬作用,可引发某些超敏反应性疾病;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是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链球菌溶血素;侵袭性酶类。
所以答案选A。
二、简答题1.(2018年医药类高考题)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