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稿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稿西台中学蔡炳杰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是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本节内容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
下一章内容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如果缺乏泌尿系统等排泄相关结构,调节只能是一纸空文。
因此我们这一节也需要为后面内容做铺垫,才能使教学具有整体性,所以本节内容又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这节课,教师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的。
2、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非常重要。
3、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数据的能力。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单位的结构。
2、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4、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个肾捐赠的事例引入本课,让学生自学泌尿系统和肾单位的组成看图说话,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新课标》、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教学重点:尿液的形成过程与血液、原尿、尿液的成分对比教学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二、说教法学法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让学生轻松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结合这一课的特点,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学习教材,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本节课包括“肾”、“尿液的形成”和“尿液的排出”三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理解排泄的概念,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等示意图和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1.本章的重点是:排泄的概念和实例分析排便、排尿是否排泄,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本章的难点是: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法与学法(一)学情分析学习者是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好问好动,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优于理性思维,自控能力较差,自主探究能力还不够强。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方法1、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立体的,直观的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三)学习方法指导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生物学原理。
4、学会用表格、图解表来对比总结。
三、教学过程:附:板书设计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一、泌尿系统的组成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肾小球过滤作用肾小囊形成原尿二、肾脏的结构单位:肾单位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四、教学反思:1、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性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而不是灌输,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整个学习过程。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稿PPT课件讲义

一、教材分析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初中《生物
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本章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 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 的。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这一节以血液流动 方向----血液经过肾脏之后就会得到净化为主 线展开教学,由此进入一系列的问题和探究活 动:如观察肾脏图片、探究肾单位的结构、推 测血液在肾单位的流动及变化等,直至最后形 成尿液,使学生领悟到肾脏净化血液产生尿液 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捐肾救母男孩---天天
他原名叫陈孝天,7岁, 正直花样年华,却身患脑癌。 2014年4月2日4点11分,心 脏停止跳动,离开人世。在 天天生命弥留之际,他决定, 将自己的肾脏捐给换尿毒症 的母亲。
2、知识拓展:血液透析内容(课前自学完成)
3、学习目标一:排泄的概念及途径 4、学习目标二: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5、学习目标三:肾单位的结构功能特点 6、学习目标四:尿的形成 7、尿的排出及意义、保护肾脏的方法 8、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98 0.03 0.1 0.72 0.03
尿液中(g/100 ml)
96 0 0 1.1 1.8
尿液的形成过程
入球小动脉
血液: 葡萄糖、尿素、
水、无机盐、蛋白质、
血细胞。
出球小动脉
肾小球和肾小 囊内壁过滤
原尿: 葡萄糖、尿素、
水、无机盐。
肾小管重吸收
尿液:水、无机盐、尿素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上力图体现《课标》中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
六、评价设计 1、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分析及生活 经验达成目标1的学习 2、通过自学p73页泌尿系统组成示意图 达成目标2的学习 3、通过师生合作学习p73页肾单位、肾 的内部结构知识达成目标3的学习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p74资料分析达成 目标4的学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描述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重点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准备泌尿系统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尿常规检测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却会排出很多的水。
那么,人体为什么还要排尿呢?【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尝试回答。
新知探究一、排泄【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讲解: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那么,什么是排泄?【学生活动】讨论,回答: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讲解: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属于排泄。
粪便的排出也属于排泄吗?【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补充讲解:排遗是指动物体通过消化系统将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和剩余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遗是消化系统作用的一部分。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师活动】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组织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由图示可以看出,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2.注意观察标注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1.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肾动脉的颜色为红色,肾静脉的颜色为蓝色,肾的颜色为红色。
推测血液经肾动脉流入肾脏,经肾静脉流出肾脏。
3.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
肾动脉中的血液将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带到肾脏,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
肾静脉则将排除了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的血液送往人体其他部位。
三、肾脏与肾单位【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进一步拓展讲解肾脏的外部形态和结构特点。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引入主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排尿、排便等,引发学生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产生兴趣。
2. 介绍人体内废物的概念:解释人体内废物是指身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无用物质。
3. 强调废物排出的重要性:说明废物排出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有哪些了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2. 观看图片或视频:展示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第二章:人体排泄系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人体排泄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学生能够理解排泄系统对废物排出的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排泄系统的组成:解释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废物排出功能。
2. 泌尿系统:介绍肾脏、尿道等器官的功能和废物排出的过程。
3. 呼吸系统:介绍肺脏、气管等器官的功能和废物排出的过程。
4. 消化系统:介绍肝脏、大肠等器官的功能和废物排出的过程。
教学活动:1. 观看图片或视频:展示排泄系统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促进他们的合作和思考。
第三章:废物排出的过程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废物排出的具体过程。
2. 学生能够解释废物排出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教学内容:1. 解释废物排出的过程:介绍废物在体内的积累和如何通过排泄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
2. 泌尿系统废物排出:解释尿液的形成、储存在膀胱中并通过尿道排出的过程。
3. 呼吸系统废物排出:解释二氧化碳的产生、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
4. 消化系统废物排出:解释食物残渣的形成、通过消化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
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器官,模拟废物排出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感。
2. 绘制图表:让学生绘制废物排出过程的图表,帮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废物排出的步骤。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意义以及合作学习的乐趣。 (2)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2)尿液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尿液形成的过程
• 根据课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容及教师授课特点,大致采用 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 资料分析法 模型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 展示法等
葛丽捐肾救母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8分钟) 安静阅读教材P72—76的内容,参考下面的导学问题, 用双色笔勾画出重难疑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 分。 1.人体产生的废物有哪些排出体外的途径? 2.什么叫排泄?什么叫排遗? 3.通过教材P73的图,你知道泌尿系统由哪些组成吗? 4.肾单位由哪几部分组成?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球 有什么作用? 肾小管呢?
剩下的部分水、 无机盐和尿素
(五)、小试身手(3分钟)
1.下列生理活动不属于排泄的是(C ) A.呼气 B.出汗 C .排便 D .排尿 2.人体尿的形成是连续的,排出是间歇的,原因是(B ) A.肾小管能重吸收 B.膀胱有暂时储存尿液的作用 C.肾单位能控制尿液的排除 D.尿道能控制尿液的排出 3.正常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中共有的物质( A )。 ①水 ②无机盐 ③尿素 ④葡萄糖 ⑤蛋白质 A. ① ② ③ B . ① ③ ④ C . ② ③ ⑤ D . ④ ⑤ 4.下列与尿液形成无关的结构是( D )。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尿道 5.下列关于由血液进入肾脏后形成尿液的途径,正确的是( C ) A. 血液→肾小管→肾小球→肾小囊→尿液 B. 血液→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C. 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 D. 血液→肾小管→肾小囊→肾小球→尿液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稿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选自苏教版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
一、说教材设计构思与内容通过资料分析明白,尿的形成和肾单位有关,接着总结尿液的形成过程,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液的形成。
教材最后总结了其他排泄途径。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2)了解其他的排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2. 说重点、难点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难点:对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起重吸收作用的理解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课前收集的尿常规检验报告单,教会学生初步分析报告单上的检测项目。
这个设计理念出于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过程:1.注意观察标注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脏的颜色,根据所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2.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3、肾单位的构成(1)出示图片(2)学生阅读相关文字(3)老师根据投影讲解各部分名称4、尿液的形成1)多媒体展示资料并小组讨论分析,并完成以下问题:(1)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哪些物质进入了肾小囊中形成原尿?(2)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多少升?(用1.5L饮料瓶体会)(3)未形成原尿的物质有哪些?它们到了哪里?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哪些物质被重吸收了?重吸收的物质进入了哪里?剩下的物质形成了什么?5. 学生总结尿液的形成及排出过程理解排泄的概念:自主阅读归纳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排泄?(2)人体内粪便排出体外的途径属于排泄吗?为什么?6、小组讨论并回答:人体排尿有哪些意义?生活中如何做才能使我们健康成长?7 其他排泄途径自读教材81页内容,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总结人体排泄的途径有哪些?这些途径各排出了哪些物质?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让代表回答这个问题。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5.2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说课稿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说课1.说教材“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2节内容,是继学习了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后,对血液中代谢废物排出的深入学习。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对人体内平衡的维持有初步和整体的认识。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尿液的形成”、“尿液的排出”和“汗液的排出”三部分,其中尿液的形成是教学中心内容。
第一课时主要包括排泄途径、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等陈述性知识,为下面分析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打下知识基础。
2.说学情知识方面:在生活中学生对肾脏、膀胱、尿液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力方面:通过一学年生物学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图文分析、自学和实验能力,但是初二学生仍以感性认识为主,对抽象的内容理解起来有难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由于本课内容与人体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在日常生活中对泌尿系统的健康缺乏关注。
3.说目标3.1知识目标:⑴了解人体内的代谢废物及排泄途径;⑵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⑶说出肾脏的宏观结构和特点;⑷说明肾单位的结构和特点。
3.2能力目标:⑴通过观察肾脏的实验,培养观察、大胆质疑、分析的能力;⑵通过制作肾单位模型,培养实践、创新和小组合作能力。
3.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肾脏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⑵通过本课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珍爱生命的意识。
4.说重难点教学重点:排泄的途径;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宏观和微观结构。
教学难点:肾脏的结构;肾单位的结构。
5.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本课提出问题:下课的时候,同学们经常要去哪里?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思考为什么必须排尿,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肾脏的作用,既引出了本课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探讨问题学习新知⑴人体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有哪些?A.多余的水分B.二氧化碳C.多余的无机盐D.尿素E.粪便⑵以上这些废物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排出体外?设计意图:人体细胞会产生哪些废物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有难度,因此通过选择题的形式降低了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稿
《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XXXXXXXXX中学
年月日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我的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学情学法、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五方面
一、教材分析: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
继对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学习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是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从中考及本册书中的地位它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知识的贯穿,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排泄途径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的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
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推理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学生保健能力,养成良
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
二、说学情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营养、消化、血液循环等有关知识且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3). 虽然这部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接近,但对于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的这一微观的过程,学生不易理解。
2、学法指导:
(1)、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模型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合作探究法: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生物学原理。
三、说教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轻松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结合这一课的特点,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学习教材,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模型的,直观的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本节课能引起学生质疑的内容:
对于“尿液的形成过程”这一知识点比较微观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总是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会产生许多疑问.
五、教学流程:
我将运用导入——自主预习(授课)——反馈(展示交流)——知识拓展四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本节课。
(一).情境导入:播放“湖北荆州7岁绝症男童捐肾救母”的视频导入新课——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先从情感首上教育学生,其次,故事中出现很多与生物课有关的名词,如肾、血液透析、尿毒症等。
通过这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二).自主预习:
参照72和75页文字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排泄?
2.排泄有哪三种途径?哪种途径最主要?
参照73页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模式图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人体泌尿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
2.说出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并根据功能你认为哪个器官最重要?(三).展示:
播放肾单位的视频并参照73页文字、图形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肾单位的组成?
2.肾单位各结构的特点?
(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学习、补充,并做适当的总结,)
播放尿液形成的视频,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液的形成过程: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出示小资料(某健康人血浆、原尿、尿液成分比较),分析并讨论(小组合作完成):1.比较血浆和原尿的成分,说明血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血液流过肾小球后,什么成分进入到肾小囊? 还有什么没有滤出来?血液流过肾小球的过程叫作什么?进入到肾小囊的部分形成了什么?(利用带过滤网的透明杯子说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2.比较原尿和尿液的成分,说明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主要哪些物质被肾小管吸收了?(用1.5升的可乐瓶来衡量原尿和尿液的量,依此说明肾小管的功能.)
加强理解、记忆:展示尿液形成过程的图片,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尿液的形成的过程。
学生阅读P75二三段总结尿的排出过程及意义
(四).反馈: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练一练、巩固知识、知识提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急性肾炎患者尿中出现血细胞和蛋白质时,哪里发生了病变?
2.糖尿病患者尿中出现了葡萄糖,哪里发生了病变?
课后练习与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呼气
一、排泄排尿
排汗肾小球
肾脏肾单位肾小囊
输尿管肾小管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膀胱
尿道
1、肾小球的滤过,形成原尿
三、尿的形成
2、肾小管的重吸收,形成尿液
四、尿的排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五、泌尿系统的卫生
八、评价设计:
发动学生展开“生生互评”,对于发言采取异组同号评,对于练测采取同桌互评,对于小组采取累积评。
学生在展示、互助、互评的过程中积极思维,与师生互动。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展现个人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