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真正的大师》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八单元检测卷(附答案)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八单元检测卷(附答案)人教部编版

妙不可言!老夫人转怒为喜。
接着纪晓岚高声说出他的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 ”这一下,全屋就像朝蛙鸣不
止的池塘中突然投下一块石头,立刻哑然无声了。一个个欢悦的表情来不及退去,就泛
起难堪的神色。不过,有前两句令人叫绝的妙句,大家张着嘴巴,直瞪着眼,知道纪晓
岚会说出最后一句惊人妙语。果然,他说道: “偷得蟠桃献母亲! ”全场立即欢呼起来。
3. 他在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什么事也不干。
八、按要求完成句子。 (12 分)
1.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 翻译句子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
)能一致团结,成为亭
头,那 (
)
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 分)
(1) 在句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分)
(2) 这句话运用了 ________的修辞手法,以手的全体比喻 ___________,阐明 ____
的人生道理。 (3 分
纳说:“人们看到你,就知道世界上正闹着饥荒。 ”黄伯的说:“人们看到你,就知道世
【注】①尝:曾经。
②瞳子:瞳仁。
界上闹饥荒的原因了。 ”
1. 联系句子,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2 分)
(1) 尝月下戏. ①戏弄
②演戏
③玩耍 ( )
(2) 不.然.
①不错
②不是这样的
③不像 ( )
三、 D
2.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部编版语文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下册古诗文和阅读专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下册古诗文和阅读专题(含答案)

小学毕业语文复习题(二)(古诗文、阅读)一、我会选。

1.“晴川历历汉阳树”的下一句是()。

A.白云千载空悠悠B.日暮乡关何处是C.芳草萋萋鹦鹉洲D.烟波江上使人愁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和()被世人称为花中四君子。

A.松、竹、兰B.菊、竹、兰C.菊、松、竹D.兰、竹、荷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自孟郊的《游子吟》,这是一首赞美()的诗。

A.父爱B.母爱C.师爱D.友情4.下面哪句诗启示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该词是根据()改写的。

A.王之涣的《凉州词》B.王翰的《凉州词》C.王昌龄的《出塞》D.王之涣的《出塞》二、我会填。

(一)古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跟随古诗我们能欣赏世间的“万紫千红”,我们能游历世间的“万水千山”,我们还能遇见世间的“万事万物”。

请根据提示,完成古诗填空。

1.填颜色。

(1)()日依山尽,()河入海流。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橘()时。

(3)千里莺啼()映(),水村山郭酒旗风。

2.填地名。

(1)朝辞()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2)()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3.填植物。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二)根据提示填空。

1.《青玉案·元夕》中的词牌名是,题目是,我知道的词牌名还有、、。

2.《红楼春趣》一课选自我国古典名著《》,书中“宝、黛、钗”三人是非常经典的文学人物。

请写出三人的姓名,并用简要的语言写出一件与之相关的事件(三件事不重复)。

“宝”,姓名:,事件:“黛”,姓名:,事件:“钗”,姓名:,事件:3.《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

现代文《大师》阅读答案

现代文《大师》阅读答案

现代文《大师》阅读答案现代文中的文学作品阅读理解题,一般考查表达技巧、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语言的鉴赏、思想内容赏析以及知识运用和探究能力。

今天,语文小编就以其中一篇阅读为例——现代文《大师》阅读答案,一起来看看吧!大师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

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

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名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

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

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又极为倾服。

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

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

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

他把一只手习惯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

”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马莲花像一朵朵湛蓝色的小喇叭,对着都市的天空唱着动听的歌,”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B. “微波细浪”是并列短语,“聆听风声”是主谓短语。

C. “我喜爱的作家有很多,如:莫言、王小波、莎士比亚、毕淑敏……等,这些作家的作品开启了我的心门,丰厚了我的人生。

”这句话标点使用正确。

D. “艺术节上,孩子们最喜爱的节目是女教师们展示的模特秀《古韵旗袍》。

”句子主干是:孩子们喜爱教师。

2. 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他是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B.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C. 《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诸多谋臣策士精彩的谋略议论,《曹刿论战》是其中的名篇。

D. 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经常使用敬辞和谦辞。

敬辞如“令尊、赐教”等,谦辞如“家父、见谅”等。

3. 下面的情境中,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情境】因防疫需要,同学们必须在家上网课。

这天,到了做眼保健操时间,班主任老师在检查学生做眼保健操的情况时,发现有的同学没有打开摄像头。

班主任老师想要求没打开摄像头的同学打开摄像头,班主任老师说:A. “做眼操了,有的同学摄像头怎么没打开?家长在家吗?在家的话看着点你家孩子,他眼睛坏了,你哭都来不及。

”B. “摄像头没打开的,人在吗?别以为我发现不了。

马上打开摄像头!要是不听话,返校后看我怎么收拾你。

高考语文阅读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考语文阅读模拟练习题1: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

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

“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

”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

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

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

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

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

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

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

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拿走细看。

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

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mdash;mdash;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

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

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

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

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及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

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模拟试卷三(2)及答案

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模拟试卷三(2)及答案

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模拟试卷三(2)及答案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

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模拟试卷三(2),希望大家喜欢!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模拟试卷三(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认为动物界已存在教育,也有教师与学生,并把动物对其幼子的爱护、照看当成教育,这种理论是( )。

A.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B.教育的社会学起源论C.教育的实践起源论D.教育的生物起源论2.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冲刺未来的研究方法是( )。

A.教育观察法B.教育实验法C.历史研究法D.个案法3.把手表放在耳朵刚刚能听到的地方,集中注意认真听,你会发现,声音听起来一会儿强,一会儿弱,表现出周期性的起伏变化,这是( )。

A.注意的周期B.注意的起伏C.注意的集中D.注意的循环4.当学生的测评结果能准确地显示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准确地冲刺他们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作用时,我们就认为对这个测评的解释和使用具有高( )。

A.区分度B.信度C.效度D.自由度5.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是( )。

A.社区服务B.研究性学习C.社会实践D.劳动与技术教育6.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7.很多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口诀后,习惯于“三七二十一”这种记忆顺序,如果问他们“几乘以三等于二十一?”很多人都反应不过来,这是一种( )现象的消极作用的表现。

《大师》阅读练习及答案

《大师》阅读练习及答案

大师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

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

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

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真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

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

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

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

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

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

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

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

”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

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

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

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

《窗花》阅读答案(优秀7篇)

《窗花》阅读答案(优秀7篇)

《窗花》阅读答案(优秀7篇)冰窗花任随平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

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

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

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

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恬美与温馨。

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

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

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

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①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

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那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

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是真正的大师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

不久,女儿钱瑗因病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

当时80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钱钟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造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都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

照顾人,男不如女。

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

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她的责任太多、太重、太复杂了。

四麻袋手稿和读书笔记,收藏的文物,全家的东西,都得要她亲手处置。

这时的杨绛早已身心交瘁,连走路都要扶着墙壁。

她要让自己伤痛的心静下来,要喘一口气,寻找一个使精神得以安宁的港湾。

1957年杨绛接到西班牙名著《堂吉诃徳》的翻译任务,并被告知用哪种文字转译都可以。

杨绛通晓英法两国语言,但待她找来五种英法文译本细细比对后觉得,译本始终代表不了原著。

于是,年近六旬的她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文,至1961年,才开始动手翻译。

1978年4月底,《堂吉诃德》由人民文学岀版社岀版。

杨绛《堂吉诃徳》译
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

此时,杨绛再次选择翻译书稿来平复内心的伤痛。

从中外贤哲的书中,她终于选中了柏拉图的《斐多篇》决定通过翻译这本书来忘掉自己。

2007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寸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96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多年前,钱钟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现在,她是这个风驰电掣的时代一处亘古不变的所在,一抹安静温润的慰籍。

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

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杨绛接手过来,整理得井井有条,陆续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

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3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徳那首著名的诗,写下了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选白《文史参考》,有删改)4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钱钟书重病之际,80多岁的杨绛悉心照料,同时也不忘尽量保养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担心自己早于丈夫病倒,丈大照顾不好她。

B.评论家称赞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96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这表明人生的坎坷并没有给杨绛的内心造成任何的影响。

C.作者通过叙写杨绛的后半生经历回答了题目中“谁是真正的大师”这一问题,与现实中许多所谓大师相比,只有杨绛才是真正的大师。

D.杨绛悉心照顾病中的钱钟书,钱钟书评价她为“最贤的妻”,他们相守一生的旷世爱情固然令人赞叹,但更让人羡慕的是他们有志同道合的人生追求。

47.第2段写到杨绛的“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请结合全文简述其具体体现。

48.作者在写90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斐多篇》之前插入她早年的翻译活动,具有怎样的作用?请概括说明。

【答案】
46.D
47.①在丈夫、女儿患病之时,80多岁高龄的杨绛不顾辛劳,来回奔波;②在钱钟书临终前杨绛附在他耳边让其放心;③在钱钟书去世后,忍受失去丈夫、女儿的悲痛处理家事,整理钱钟书的遗稿;④通过翻译书稿来平复内心的伤痛。

48.①丰富传主形象,体现杨绛的博学、勤奋,做事认真。

②突显杨绛在翻译工作上的重要成就。

③为后文写杨绛选择翻译《斐多篇》来忘掉自己作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