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鉧潭西小丘记创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创新设计及相关讨论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石潭记》创新设计及相关讨论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石潭记》创新设计及相关讨论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石潭记》创新设计及相关讨论教案教学设计1《小石潭记》是金庸先生的一部小说,也是中国文学的精品之一。

在这个故事中,金庸先生运用了很多创新的设计来展现出故事情节的奇幻与神秘。

这篇文章将从创新设计和相关讨论的角度分析这部小说,并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将其运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小说中的创新设计。

在《小石潭记》中,金庸先生创造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小石潭。

这个地方虽然微小却神奇,传说中有以桀为帝的骨骸和神奇的异兽。

同时,金庸先生还设置了各种神话传说的元素,如仙女、修行、符箓等等。

这种创新的设计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其次,我们来探讨小说中的相关讨论。

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中,金庸先生给人物设定了各种角色性格,如杜希孟的忠诚、郭襄的智慧和胡斐的勇气。

这些角色性格的塑造,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同时,小说中的亲情、友情、爱情等人性因素,也成为了读者们关注的话题。

这些讨论,让读者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和思考人性内在的矛盾和复杂性。

最后,让我们来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将《小石潭记》的创新设计和相关讨论有效地运用。

从课堂上的讲解角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小说中的众多神话传说元素,并解释其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关联。

同时,在讲解人物性格和人性内在矛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讨论和交流个人理解和看法。

这样,学生们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小说中的人性与人物塑造。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例如,通过小组研究的方式,让学生们深入分析小说中角色之间的互动,了解其背后的人性冲突等等。

这种活动有助于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小说,增强对小说内涵的理解和感知。

总之,小说《小石潭记》的创新设计和相关讨论是非常丰富和有趣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和人文素养。

此外,学生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努力探索小说中的各种奥秘和内涵,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小石潭记》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的优秀文学作品。

《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钻^潭西小丘记》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选文:《小石潭记》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钻^潭西小丘记》选自课后题第五题推荐阅读。

1.教学内容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然山水〃主题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

《小石潭记》语言精美,富有节奏感,景物描写细致,同时寓情于景,是一篇千古佳作,这正符合了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素养的落实和培养。

本设计聚焦“文言小达人海选〃、〃经典诵读筹备会〃、〃柳宗元山水游记推介会〃三大学习任务群,组织探究活动,进行深度学习,从而领会柳宗元的思想境界,并升华到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底蕴。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已经逐渐适应了初中语文学习,在七年级他们就学过了《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爱莲说》、《陋室铭》等简易文言文,对文言文常用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但阅读理解山水游记文言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课前借助工具书积累三篇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现象也很有必要。

对于山水游记,学生是非常喜欢的,也有一些游览山水的生活经验和记忆。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也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的文章,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

但八年级学生对游记是第一次接触,所以通过景物感受作者情感变化过程是难点。

本课设计多文本阅读,构建学习任务群,侧重于“求同〃,以学习《小石潭记》获得的阅读策略和写作特色,来自主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钻金母潭西小丘记》,学生自主阅读后,会产生阅读差异,鼓励学生互相质疑,合作学习,通过助读资料、讨论辩论、论证推理、交流反馈等方式深化阅读体验。

3.目标确定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

钴鉧潭西小丘记——看古代游记散文简案

钴鉧潭西小丘记——看古代游记散文简案

钴鉧潭西小丘记——看古代游记散文简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代游记散文的写法,感受文言的简约和意趣2.走近柳宗元,于细细品读中感知文字里的“别有怀抱”二、教学步骤:1.老师的旅行散文热身,“小品画”导入,笔简意丰。

2.品读:了解小丘之妙,品味柳宗元的“画技”,以比较小丘之于不同人眼中的特点于对比中感受文字背后丰富的人物形象3.改写结尾中重点品味文本第三段,思考物人之间的联系4.延伸拓展,结合学过的游记散文《赤壁赋》和《登泰山记》进一步品读和改写,领略山水游记的意趣,领会文字背后的不同心境和性情,柳宗元的寂寞心,苏轼的旷达心和姚鼐之不已壮心。

三、小结体悟如何品风景和他人妙文,如何着笔更有丰意附:钴鉧潭西小丘记唐·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1)山口西北道(2)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3)。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4),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5)不可数。

其嵚然(6)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7)。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8)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9)。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10)。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11),铲刈(12)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13),以效(14)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15)。

不匝旬(16)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17),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17)!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18)。

注:(1)寻:通“循”,沿着。

小石潭记创新教案

小石潭记创新教案

小石潭记创新教案第1篇:小石潭记创新教案一、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实词以及虚词“以”“其”等词的不同含义,疏通文意。

2.学会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理解第二段写“鱼”与写“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生字词(请学生上黑板注音)篁huáng洌liè坻chí屿yǔ??ān参差cīǐ?mchù翕xī悄qiǎo怆chuàng邃suì2.了解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非常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上不得志的悲愤。

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目标展示】1.掌握文中实词以及虚词“以”“其”等词的不同含义,疏通文意。

2.学会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新知研习】1.你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这篇文章吗?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读出文言情感。

2.你能疏通全文吗?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解释文中的重点字词。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完成字词的解释,最后由其中的一个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纠正和补充)(1)重点词语西行心乐之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m尔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寂寥无人悄怆幽邃?倘徊欢?/p>乃记之而去隶而从者(2)特殊现象①古今异义。

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篇一】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钴鉧潭西小丘记(苏教版高二选修)《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情景的交融,并能灵活运用3分析文中作者用小丘自比的手法及所寓的情感一、导入当我们在学习《赤壁赋》时曾用余秋雨的话来评价苏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让他走向了成熟”,那么今天,我们也用余秋雨的话来评价另一位文人大家柳宗元: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

中国文化中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

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体验的结晶。

由意在渲泄悲情到艺术的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其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2、“永州八记”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分别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1、2节文字重在对小丘的地理位置及相关的景描绘,而最后一节文字则重在写作者的感慨。

2、请一生寻找相关景物描写的语句及相关的作者对这一景物的情感。

景物之一: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动静结合)分析: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奇",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再进一步,用一个"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

石的奇状既多到殆不可数,当然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中的两组作为代表,"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生动细致,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石頭其實是靜態的、不具生命力的,而本小節的文字中,作者卻賦予那些石頭橫溢擴張的生命力,並且使它在有壓力的情況下,表現出一股不屈的抗爭力,這其實也應視為柳宗元一貫(或此時)的不妥協、不屈服的心態或性格吧!然而如此美好奇特的小丘,居然是主人的"弃地"。

唐宋八大家散文《钴鉧潭西小丘记》(苏教版选修)

唐宋八大家散文《钴鉧潭西小丘记》(苏教版选修)

唐宋八大家散文《钴鉧潭西小丘记》(苏教版选修)《钴鉧潭西小丘记》教学目标:1. 把握关键实词虚词的用法2.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3. 理解体悟作者的情感教学设计与安排1. 一课时2. 赏析课教学过程:一.导语柳宗元作为“永贞革新”的领军人物,因“永贞革新”的失败,这位杰出的文学家被贬到了永州,一个在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朝廷流放罪臣的地方。

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和自然相悟,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上便拥有了《永州八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便是其中的第三篇《钴鉧潭西小丘记》。

二. 粗读课文,熟悉课文1. 范读,正音gǔmǔtuān yn jin qīn lěi píyì钴鉧湍偃蹇嵚然相累熊罴铲刈èzāfēng hào hù恶木不匝旬沣镐雩阝2. 齐读三. 研习课文1)研习第一段1. 个读第一节2. 提问:整个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a. 地理位置b. 丘上奇石c. 字词:西北,道,得,西,当,其,若(让学生自己疏通,互相质疑解决疑惑,关键字词通过提问教师辅助学习)3. 齐读第一节,思考作者怎么把静止不动的景物写得如此传神的?拟人: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比喻: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作者抓住丘上石头的特征,通过拟人与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写出了石头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石的动作,以动写静,可谓传神之至。

2)研习第二节1. 齐读第二节2. 对照注释疏通课文,把不清楚的字词勾画出来3. 质疑笼,货,止,怜,更,烈火,其,举,效,虽,焉4. 概括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小丘的变化5. 小丘在作者购买前后有什么变化?a.同学找出相对应的语句购买前: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购买后: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鱼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 《钴鉧潭西小丘记》教学实践报告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 《钴鉧潭西小丘记》教学实践报告

《钴鉧潭西小丘记》教学实践报告(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指导思想:把文言文作为文章来教。

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依据文章特点,设置主问题,以一条主线贯串全文,进而串联起文中得知识点;重视语感,突出诵读,由整体到局部,在把握文章得内在意蕴得同时积累文言知识。

设计方法:本文主要从概括文意和从赏析文章得角度展开教学。

《钴鉧潭西小丘记》作为一篇游记,全篇围绕“小丘”展开。

依次写了“得小丘”、“售小丘”、“修小丘”、“赏小丘”和“贺小丘”。

可以通过概括各部分内容,明晰文章得思路。

本文得基本写法与作者同时期得绝句《江雪》类似,《江雪》以渔翁自比,本文以小丘自喻,都表现了悲愤、孤傲之情。

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深化对本文得理解。

一、实践过程核心问题展示:《江雪》与本文都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得作品,两者抒发得情感有何异同?一、背诵《江雪》,导入课文。

教师介绍:《江雪》与本文都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得作品,抒发得情感是相近得,我们今天就来一同诵读文章,体会文中得情感。

二、朗读、概括、讨论本文。

1、齐读、概括、讨论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教师作简要点评。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一句不能读破。

(2)概括第一节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辨析这节文字中得“寻”和“得”,“寻”在文中是介词,“沿着”得意思,而“得”在文中是“找到”得意思,从而概括出本段得内容:“得小丘”。

(3)找出这一节中重要得词语、句子。

先自读,再讨论。

如“当湍而浚者为鱼梁”中得“当”不是“面对”得意思,而是“在”;“若熊罴之登于山”中得“之”不是用在主谓之间,取独,而是提宾得标志;“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是宾语前置得倒装句,等。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语文苏教选修之《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钴鉧潭西小丘记》教学设计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语文苏教选修之《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钴鉧潭西小丘记》教学设计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3.鉴赏文中以丘写人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贺小丘而伤自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散文,课前请大家预习过了,题目是------(读音)。

请一位同学上来把题目、作者板书一下(字形)。

给题目断句,钴鉧潭/西/小丘记。

(探究精神的培养)由作者柳宗元能联想到的相关信息(教师做适当补充)。

师:“永州八记”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期间借永州山水寄托个人感情的作品。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钴鉧潭西小丘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历来的仁人志士皆爱名山大川,那么这个小丘有名吗?-----无名氏,只是钴鉧潭西边的小丘,可见这座小丘毫不起眼。

那么这样一座小山包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吸引了柳宗元特意写下这一记呢?看文章。

二.美文美读,梳理文言知识文章不厌百回读,尤其是文言文。

我们要在读中品古之韵,察人之情。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正音。

2.自由朗读,分组讨论,圈注疑难字词。

3.解决疑难字词。

先组内解决,解决不了提出来。

师生互助。

三.赏析美文,体会情感1.请学生找出相关小丘景物描写的语句。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景物一: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士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第一节)学生赏析: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突出了石“奇”,不仅写出了石头的形状、神态,更写出了石头的动作。

石头充满了扩张的生命力---这是被弃山石的姿态,抒发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存在,为小丘抱不平。

体现作者对小丘地喜爱之情,因为喜爱,才会观察得如此细微,刻画得如此传神;也因为喜爱才会引起下文的“怜而售之”。

景物二: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钴钅母潭西小丘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要词句。

2.研读文本,分析小丘的遭际。

3.品味内涵,理解作者“贺小丘而伤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小丘的遭际。

2.理解作者“贺小丘而伤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阅读法、问题讨论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课前预习1.运用四遍阅读法,读通文章。

2.通过阅读,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风光照片,配《大鱼》音乐。

今人记山水,用相机,比如,刚才的照片就是我出游时的记录。

古人记山水,用文字。

他们引山水为知己,借歌颂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情思。

比如贬谪永州的柳宗元,为排解迁谪之苦,跋山涉水,于荒芜之中寻幽探胜,聊以慰藉,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其中,我们学过《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八记”中的第三篇《钴钅母潭西小丘记》。

板书:钴钅母潭西小丘记(二)展示学生的预习问题对于文本的学习,大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我把大家的问题做了一定的梳理,共整合出这样四个讨论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先来把课文齐读一篇。

1.“余怜而售之”的“怜”该如何理解?明确:“怜”有小丘遭主人遗弃而众人不售的怜惜之意,也有小丘虽小但山石奇特的怜爱之意。

关于小丘山石的奇特?作者具体是如何具体描写的?我们一起来品读品读。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明确:作者从整体描摹到特写刻画,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一方面表现出山石争奇斗艳、千姿百态的奇特,另一方面展现出它们勃勃的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流露出作者遇见时的欣喜与惊奇。

板书:奇绝。

2.“是其果有遭乎”和“所以贺兹丘之遭也”的“遭”意思是否相同?明确:关于“遭”的意思,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逢、遇到;际遇;遭受”几个意项。

文本中的小丘有着怎样的“遭”呢?大家能否梳理一下。

(1)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第一写丘小,不值一提;第二写主人遗弃、众人不取,用途不大;第三,写其售价四百,价值低廉。

(2)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明确:写作者及友人得丘后的行为一方面呼应了“余怜而售之”、“皆大喜,出自意外”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及友人修整小丘,重现胜景的迫不及待。

同时“秽草、恶木、烈火而焚之”一方面写出了小丘被弃时间之久,荒芜程度之重。

板书:弃地价廉杂乱经过修整,小丘呈现出自己的美景胜境,关于这段美景胜境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经过修整,小丘呈现原有的美丽,嘉木林立,美竹显露,奇石显现;临丘远望,高山、浮云、流溪、鸟兽都尽情的展现自己的技巧,呈现在小丘之下,呈现在作者眼前,给了作者广阔的视觉享受。

写出了小丘环境的奇美特征。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氵营氵营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谋:合,人与自然的相交相融、相感相生。

古人所谓“神交”。

清爽明净的景色、回旋悦耳的流水给了作者耳清目新的快意,悠远虚渺、深邃宁静的境界给了作者心旷神怡的愉悦,此时,他忘却忧愁,忘却烦扰,忘却不幸,与小丘融为一体,物我两忘,心灵得以完全地释放,人生得以完全地超脱。

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会通物我”“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所言“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亦是如此。

板书:美显境悦因此,“是其果有遭乎”有两层含义,一是小丘被弃、价廉不售、荒芜丛生的不幸遭遇;又有巧遇作者怜而售之重获新主和铲秽伐恶之后后美景胜境重现的幸运际遇。

而后一种际遇,正是作者值得庆贺的地方。

投影:旧主遗弃——新主怜爱芜杂丛生——胜景重现对于这样奇绝秀美的小丘,却被无情地抛弃永州荒野,对于这种难以言说的不幸,作者有着自己的评价。

齐读第三段,这段文字透露出几层意思?明确:京郊“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和永州“贾四百,连岁不能售”的命运对比,说明小丘生不逢地;“贵游之士争买”和“农夫渔父过而陋之”的态度对比,说明小丘生不逢主;“农夫渔父过而陋之”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的态度对比,说明小丘生逢新主,值得庆贺。

板书:京郊争买(吾怜而售)永州不售那么,在这贺丘的背后,有没有自吊的用意呢?3.作者有没有借小丘来暗喻自己的意思?带着这个问题的思考,大家听我把文章读一遍。

(1)展示柳宗元人生经历。

13岁声名鹊起,代朝廷大臣写平叛藩镇祝贺表文:《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21岁考中进士,显示出年轻政治家渊博的学识和惊人的才华。

26岁通过博学宏词科后,任集贤殿书院正字,从九品上。

29岁任京兆府(首都长安)蓝田县县尉,正九品下。

31岁任监察御史里行,负责监察百官,正八品上。

33岁任礼部员外郎,正六品上。

遭遇革新失败,便被贬为邵州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

42岁被召回京师,不久又贬为柳州刺史。

47岁逝于任所。

板书:弃臣奇才位卑才显位贵埋没因此,文章表面上是写贺小丘之遭,实则是借小丘的遭遇暗喻自己的不幸命运,写小丘有值得庆贺的际遇来写自己何时可以庆贺的期待。

面对遥遥无期的等待,作者的内心只有无奈与悲叹。

古代文人都有着一个共性,他们把朝廷、君王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把忠诚当做唯一的道德祭坛,一旦被抛弃,他们将走向无所归依的失魂落魄。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当中,柳宗元开篇直言“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的精神状态,唯有纵情山水,“无远不至”、“穷山之高而止”,才能获得“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精神解脱。

他们往往借山水排解内心的忧愁,借山水来自比自己的不幸。

因此,《钴鉧潭西小丘记》从山水游记的角度看,是借小丘之胜记游玩之乐,彰显文人之雅趣。

而从托物寄情的角度看,则是借小丘之遭悲命运之苦,抒发内心之悲愤。

“前幅平平写来,意只寻常。

而立名造语,自有别趣。

至末从小丘上发出一段感慨,为兹丘致贺。

贺兹丘,所以自吊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兹丘犹有遭,逐客所以羡而贺也,言表殊不自得耳。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但日子还是要走下去的,我想作者写小丘还有着这样的用意,借小丘之境遣内心之忧,寻求精神之慰藉。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钴鉧潭记》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始得西山宴游记》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

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

……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支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与李翰林建书》而刚才大家所讨论的第四个问题,该如何理解?4.为什么“贾四百”的小丘“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连岁不能售”?借小丘之弃叹民生疾苦,暗讽朝廷之苛政。

鸣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捕蛇者说》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钴鉧潭记》(五)结束语:这就是柳宗元山水游记值得品读的魅力。

柳宗元成就了永州的山水,而永州的山水也造就了柳宗元。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作者的遭似乎又是值得庆贺的。

我呢,写了两句话来表达这层意思。

投影“生不逢时惨遭埋没荒野,永州十年书写不朽文学”。

“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

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

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

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余秋雨《文化苦旅·柳候祠》最后,我们在理解作者用意的基础上,再把文本朗诵一遍。

七、作业布置1.翻译文中的重要语句。

2.思考辨析——请查阅柳宗元的相关文献,完成下面思考题。

(1)在相关的研究资料中,有人认为作者是借山石的特点表现自己愤怒抗争、不甘埋没的精神品质。

借“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的行为表达作者对邪恶势力的不满,以及铲除奸邪小人,肃清流弊,改革朝政的政治理想。

借“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象征着自己卓尔不群、虚怀若谷、特立独行的性格特征以及先生所憧憬的“重用忠臣良相,天下河清海晏”的政治宏愿。

请查阅柳宗元的相关文献,谈谈你的理解?(2)在所学的《永州八记》三篇文章中,作者都记载了游历时的生命体验,你如何理解?“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始得西山宴游记》“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钴鉧潭西小丘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熟读《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永州八记》,分析山水游记散文的创作规律,学习山水游记散文的写作技巧。

八、板书设计钴钅母潭西小丘记弃地价廉杂乱美显境悦永州不售余怜而售(京郊争买)弃臣位卑埋没才显位贵贺遭怜爱独喜悲叹奇绝奇才惊奇期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