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电子书(一)

合集下载

张三慧《大学物理学:力学、电磁学》(第3版)(B版)(课后习题 静电场中的导体)【圣才出品】

张三慧《大学物理学:力学、电磁学》(第3版)(B版)(课后习题 静电场中的导体)【圣才出品】

第9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9.1 求导体外表面紧邻处场强的另一方法。

设导体面上某处面电荷密度为σ,在此处取一小面积ΔS,将ΔS 面两侧的电场看成是ΔS 面上的电荷的电场(用无限大平面算)和导体上其他地方以及导体外的电荷的电场(这电场在ΔS 附近可以认为是均匀的)的叠加,并利用导体内合电场应为零求出导体表面紧邻处的场强为σ/ε0(即教材式(8.2))。

解:如图8-1所示,导体表面小面积ΔS 上所带电荷在它的两侧分别产生场强为σ/2ε的电场E'1和E'2,ΔS以外的电荷在ΔS 附近产生的电场为E",可视为均匀的。

由电场叠加原理,在ΔS 的导体内一侧应有于是在ΔS的导体外一侧,则合电场应为这说明E ex 的大小为2σ/(2ε0)=σ/ε0,而其方向垂直于导体表面。

图8-19.2 一导体球半径为R1,其外同心地罩以内、外半径分别为R2和R3的厚导体壳,此系统带电后内球电势为φ1,外球所带总电量为Q 。

求此系统各处的电势和电场分布。

解:设内球带电为q 1,则球壳内表面带电将为-q1,而球壳外表面带电为q 1+Q ,这样就有由此式可解得于是,可进一步求得9.3 在一半径为R1=6.0 cm 的金属球A 外面套有一个同心的金属球壳B 。

已知球壳B 的内、外半径分别为R2=8.0 cm ,R3=10.0 cm 。

设A 球带有总电量QA =3×10-8 C ,球壳B 带有总电量QB =2×10-8C 。

(1)求球壳B 内、外表面上各带有的电量以及球A 和球壳B 的电势;(2)将球壳B 接地然后断开,再把金属球A 接地。

求金属球A 和球壳B内、外表面上各带有的电量以及球A 和球壳B 的电势。

解:(1)由高斯定律和电荷守恒可得球壳内表面带的电量为球壳外表面所带电量为于是(2)B 接地后断开,则它带的总电量变为然后球A 接地,则φ'a=0。

设此时球A 带电量为q'A ,则由此解得9.4 一个接地的导体球,半径为R ,原来不带电。

张三慧《大学物理学:力学、电磁学》(第3版)(B版)(课后习题 磁 力)【圣才出品】

张三慧《大学物理学:力学、电磁学》(第3版)(B版)(课后习题 磁 力)【圣才出品】

第13章 磁 力13.1 某一粒子的质量为0.5 g ,带有2.5×10-8C的电荷。

这一粒子获得一初始水平速度6.0×104m/s ,若利用磁场使这粒子仍沿水平方向运动,则应加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各如何?解:粒子仍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它受的重力应被磁力平衡,即由此得此磁场方向应垂直于速度,水平向左。

13.2 如图13-1,一电子经过A 点时,具有速率v0=1×107m/s 。

(1)欲使这电子沿半圆自A 至C 运动,试求所需的磁场大小和方向;(2)求电子自A 运动到C所需的时间。

图13-1解:(1)对电子的圆运动用牛顿第二定律由此得(2)所需时间应为13.3 把2.0×103eV的一个正电子,射入磁感应强度B=0.1 T的匀强磁场中,其速度矢量与B成89°角,路径成螺旋线,其轴在B的方向。

试求这螺旋线运动的周期T、螺距h和半径r。

解:正电子的速率为作螺旋运动的周期为螺距为半径为13.4 估算地球磁场对电视机显像管中电子束的影响。

假设加速电势差为2.0×104V,如电子枪到屏的距离为0.2 m,试计算电子束在大小为0.5×10-4T的横向地磁场作用下约偏转多少?假定没有其他偏转磁场,这偏转是否显著?解:电子离开电子枪的速度为如图13-2所示,电子的偏转距离为此偏转比较大,但由于全画面电子束均有此偏转,故对图像无影响。

图13-213.5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中电子在周长为240 m的储存环中作轨道运动。

已知电子的动量是1.49×10-18kg·m/s,求偏转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解:由R=mv/(eB)=p/(eB)可得13.6 蟹状星云中电子的动量可达10-16kg·m/s,星云中磁场约为10-8T,这些电子的回转半径多大?如果这些电子落到星云中心的中子星表面附近,该处磁场约为108T,它们的回转半径又是多少?解:13.7 在一汽泡室中,磁场为20 T,一高能质子垂直于磁场飞过时留下一半径为3.5 m的圆弧径迹。

张三慧《大学物理学:力学、电磁学》(第3版)(B版)【章节题库】(1-3章)【圣才出品】

张三慧《大学物理学:力学、电磁学》(第3版)(B版)【章节题库】(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质点运动学一、选择题1.一质点沿x轴运动,其运动方程为,式中时间t以s为单位.当t=2s时,该质点正在()A.加速B.减速C.匀速D.静止【答案】A2.一物体在位置1的矢径是,速度是,如图1-1所示,经Δt时间后到达位置2,其矢径是,速度是,则在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图1-1A.B.C.D.【答案】C【解析】平均速度。

3.一物体从某一确定高度以的速度水平抛出,已知它落地时的速度为,则它运动的时间是()。

A.B.C.D.【答案】C【解析】落地时的速度与水平速度和竖直方向速度有关系式,所以,下落的时间为。

4.瞬时速度υ的大小|υ|可以用下列哪个式子来表示()。

【答案】C【解析】由于速度,所以速度υ的大小。

5.质点以速度作直线运动,沿质点运动直线作Ox轴,并已知t=3s时,质点位于x=9m处,则该质点的运动学方程为()。

A.x=2tB.C.D.【答案】C6.(多选)质点沿半径为R的圆周按规律运动,其中b、c是常数,则在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大小相等以前所经历的时间为()。

【答案】AB【解析】由求出速率及切向加速度,进一步求出法向加速度,再由切向加速度大小等于法向加速度的条件,即可解出时间t。

依题可知,而。

当可得。

即7.(多选)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具有恒定的速度,但仍可能具有变化的速率B.质点具有恒定的速率,但仍可能具有变化的速度C.质点加速度方向恒定,但速度方向仍可能在不断变化着D.质点速度方向恒定,但加速度方向仍可能在不断变化着E.某时刻质点加速度的值很大,则该时刻质点速度的值也必定很大F.质点作曲线运动时,其法向加速度一般并不为零,但也有可能在某时刻法向加速度为零【答案】BCDF二、填空题1.一质点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ts时间内走过路程sm,而其速度增为初速的n倍。

此过程中的加速度a为______。

【答案】【解析】由,并利用,可解出。

2.有一水平飞行的飞机,速度为,在飞机上以水平速度υ向前发射一颗炮弹,略去空气阻力,并设发炮过程不影响飞机的速度,则(1)以地球为参考系,炮弹的轨迹方程为______。

张三慧《大学物理学:力学、电磁学》(第3版)(B版)【课后习题】(1-6章)【圣才出品】

张三慧《大学物理学:力学、电磁学》(第3版)(B版)【课后习题】(1-6章)【圣才出品】

(1)求质点运动的轨道方程并画出轨道曲线;
(2)求

时,质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图 1-1
解:(1)在运动函数中消去 t,可得轨道方程为 1-1 所示。
(2)由
轨道曲线为一抛物线如图
可得在 t=1 s 时, 在 t=2 s 时,
1.8 男子排球的球网高度 2.43 m,球网两侧的场地大小都是 9.0 m×9.0 m。一运动 员采用跳发球姿势,其击球点高度为 3.5 m,离网的水平距离是 8.5 m。

由此可知θ无实数解,所以该目标不在可能的轨道上,所以不能被石头击中。 只有当
时,θ才有解,由此得 所以在 L=50 m 这个距离上,他能击中的目标的最高高度为 12.3 m。附带算出相应的
1.11 为迎接香港回归,柯受良 1997 年 6 月 1 日驾车飞越黄河壶口瀑布(见图 1-4)。 东岸跑道长 265 m,柯驾车从跑道东端起动,到达跑道终端时速度为 150 km/h,他随即 以仰角 5°冲出,飞越跨度为 57 m,安全落到西岸木桥上。
,他能击中一个与他的手水平距离 L
=50 m,高 h=13 m 处的一个目标吗?在这个距离内他能击中的目标的最高高度是多少?
解:如图 1-3 所示,石头的轨道方程为
图 1-3

代入可得
能击中该目标的θ角需满足上式,即条件为
将已知数据代入后,可得根号下的值
7 / 12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第1篇 力 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1.1 木星的一个卫星——木卫 1——上面的珞玑火山喷发出的岩块上升高度可达 200

张三慧《大学物理学:力学、电磁学》(第3版)(B版)(课后习题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圣才出品】

张三慧《大学物理学:力学、电磁学》(第3版)(B版)(课后习题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圣才出品】

第10章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10.1 在HCl 分子中,氯核和质子(氢核)的距离为0.128 nm ,假设氢原子的电子完全转移到氯原子上并与其他电子构成一球对称的负电荷分布而其中心就在氯核上。

此模型的电矩多大?实测的HCl 分子的电矩为3.4×10-30C·m ,HCl 分子中的负电分布的“重心”应在何处?(氯核的电量为17e )解:按假设模型计算,HCl 分子的电矩为此结果比实测数值大。

设如图10-1所示,在HCl分子中负电分布的“重心”在氯核与质子中间离氯核l 距离处。

这时HCL 分子的电矩应为图10-110.2 两个同心的薄金属球壳,内、外球壳半径分别为R1=0.02 m 和R2=0.06m 。

球壳间充满两层均匀电介质,它们的相对介电常量分别为εr1=6和εr2=3。

两层电介质的分界面半径R =0.04 m 。

设内球壳带电量Q =﹣6×10-8 C ,求:(1)D 和E 的分布,并画D-r ,E-r 曲线;(2)两球壳之间的电势差;(3)贴近内金属壳的电介质表面上的面束缚电荷密度。

解:(1)由D 的高斯定律可得再由,可得D-r 和E-r曲线如图10-2所示。

图10-2(2)两球壳之间的电势差为(3)10.3 两共轴的导体圆筒的内、外筒半径分别为R1和R2,R2<2R1。

其间有两层均匀电介质,分界面半径为r0。

内层介质相对介电常量为εr1,外层介质相对介电常量为εr2,εr2=εr1/2。

两层介质的击穿场强都是Emax 。

当电压升高时,哪层介质先击穿?两筒间能加的最大电势差多大?解:设内筒带电的线电荷密度为λ,则可导出在内外筒的电压为U 时,内层介质中的最大场强(在r =R L处)为而外层介质中的最大场强(在r =r 0处)为两结果相比由于r 0<R 2,且R 2<2R 1,所以总有E 2/E 1>0,因此当电压升高时,外层介质中先达到E max 而被击穿。

而最大的电势差可由E 2=Emax 求得为10.4 一平板电容器板间充满相对介电常量为εr 的电介质而带有电量Q 。

张三慧《大学物理学:力学、电磁学》(第3版)(B版)(课后习题 恒定电流)【圣才出品】

张三慧《大学物理学:力学、电磁学》(第3版)(B版)(课后习题 恒定电流)【圣才出品】

第11章 恒定电流11.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储存环是周长为240m 的近似圆形轨道。

当环中电子流强度为8mA 时,在整个环中有多少电子在运行?已知电子的速率接近光速。

解:以N 1表示单位长度轨道上的电子数,则。

在整个环中的电子数为11.2 在范德格拉夫静电加速器中,一宽为30cm 的橡皮带以20cm/s 的速度运行,在下边的滚轴处给橡皮带带上表面电荷,橡皮带的面电荷密度足以在带子的每一侧产生的电场,求电流是多少毫安?解:11.3设想在银这样的金属中,导电电子数等于原子数。

当1mm 直径的银线中通过30A 的电流时,电子的漂移速度是多大?给出近似答案,计算中所需要的那些你一时还找不到的数据,可自己估计数量级并代入计算。

若银线温度是20℃,按经典电子气模型,其中自由电子的平均速率是多大?解:银的摩尔质量取密度取,则11.4 一铜棒的横截面积为长为2 m ,两端的电势差为。

已知铜的电阻率为,铜内自由电子的数密度为。

求:(1)棒的电阻;(2)通过棒的电流;(3)棒内的电流密度;(4)棒内的电场强度;(5)棒所消耗的功率;(6)棒内电子的漂移速度。

解:11.5 一铁制水管,内、外直径分别为 2.0cm 和2.5 cm ,这水管常用来使电气设备接地。

如果从电气设备流入到水管中的电流是20A ,那么电流在管壁中和水中各占多少?假设水的电阻率是,铁的电阻率为解:以I 1和I2分别表示通过水和铁管的电流,则由于I 1和I 2相比甚小,所以11.6 地下电话电缆由一对导线组成,这对导线沿其长度的某处发生短路(图11-3)。

电话电缆长 5 m。

为了找出何处短路,技术人员首先测量AB 间的电阻,然后测量CD 间的电阻。

前者测得电阻为,后者测得为,求短路出现在何处。

图11-1解:设在P 处短路,则又因,,所以得即短路出现在离A端1.5 m 处。

11.7 大气中由于存在少量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而具有微弱的导电性。

(1)地表附近,晴天大气平均电场强度约为大气平均电流密度约为。

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的构想与实践

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的构想与实践
Q:
Sci q an Te el ce d chn O l nov i OI gy n at on Her a
创 新 教 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的构想 与实践
杨 凡 张健 ( 浙江大 学宁 波理工 学院物 理实 验室 浙 江宁 波 3 1 0 1 ) 50
摘 要: 本文结合 独立 学院的特点 , 就我院 大学物理 实验 精品课程 的建设作 了一些介 绍和构想 。 关键词 : 独立 学院 大学物 理实验 精品课 程 中图分类号 : 4 G6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6 4 0 8 2 1 ) 8 a一0 5 1 1 7 - 9 X( 0 O 0 ( ) 1 —0 6 独立 学 院 是近 年 来 新 兴 的 高 等 教 育 机 比较 的 , 能 通 过 技 术 性 的 手 段尽 可 能 加 只 构 , 重培 养 应 用 型 、 注 复合 性 和 外 向型 的 三 以维 护 。 型人 才 。 为 人 才 培 养体 系 中 的 重 要 基 础 作 环节 , 学物理实验担负着重要的任务 。 大 2教学方式改革 () 1 层次 化 教 学 。 本 教 材 的 内容 是 层 书 1教材体 系建 设 次化的 , 教学 形 式 也 是 层 次 化 的 。 基 础 实 在 大 学 物 理 实 验 作 为 高 等 理 工 科 院 校对 验 阶 段 , 们 要 求 教 师 详 细 讲解 原 理 、 真 我 认 各 专业 学 生 进 行 实 验 基 本训 练 的一 门必 修 演 示 操 作 、 堂 精 心 辅 导 、 入 点 评 作 业 , 课 深 基 础课 , 有 与理 论 课 同等 重 要 的地 位 , 享 应 力 求 通 过 这 个 阶 段 给 学 生 建 立 扎 实 的 基 当有 完 整 、 系统 的教 学 体 系 。 教材 结 构 必 须 础 , 成 良好 的 习 惯 , 他 们 牢 固 掌 握 基本 养 让 依 据 循 序 渐 进 的 原 则 , 浅 入 深 、 简 到 工具 使 用 、 见 仪 器 操 作 、 验 报 告 撰 写 、 由 由 常 实 繁 , 扣 实验 课 的 特 点 和 实验 教学 的 目的 。 误差 分 析 方 法 和 解 决 问 题 的思 路 ; 综 合 紧 在 学生 在 使 用 这 样 的 教 材 以 后 , 以 掌握 基 实验 阶 段 , 师 只讲 解 重 点 知 识 、 示 特 殊 可 教 演 本工 具 的操 作 , 了解 基 本仪 器 的使 用 , 会 仪 器 操 作 , 学 引导 学 生 自主 思 考 问题 和 解 决 基 本 的 实 验 方 法 。 立 学 院 的 教 材 建 设 又 问题 , 个 别 难 点 加 以 辅 导 , 过 这 个 阶 独 对 通 必须 具 备 自己的 特 色 , 因此 , 我们 的 实 验 教 段 , 生 的 动 手 能 力 和 独 立 完 成 实 验 能 力 学 材 主 要 由三 个 部 分 构成 。 将 得 到 大 幅度 提 高 ; 研 究 型实 验 阶 段 , 在 教 ( ) 本 教 材 建 设 。 对 独 立 学 院学 生 师 将 学 生 分 为 若 干 个 小 组 , 规 定 时 间 段 1书 针 在 的 特 点 , 先 我 们 在 教 材 内加 入 大 量 的 示 完 成 1 2 实 验 , 求 做 出详 细 的 实 验 报 首 到 个 要 例 图形 和 实 物 图 片 , 得 学 生 可 以 在 文 字 告 , 使 学期 末 各 小 组 还要 进行 一 次 汇报 , 示 展 和 图 形 之 间不 断 变 换 视 觉 感 受 , 吸 引学 各 自的 实 验 过 程 和 实 验 成 果 。 既 生 阅 读 文 字 内容 , 能 通 过 图片 加 深 学 生 又 ( ) 课 形 式 多 元 化 。 用 现 代 化 的 工 2授 使 对 实 验 内 容 的 理 解 ; 次 我 们 抛 弃 了 以 往 具 , 师在 课 堂 用 电子 幻 灯 片 讲 解 实 验 原 其 教 教 材 以 力 、 、 、 、 将 实 验 分 类 的 模 理 , 动 画 演 示让 学生 更 形 象 地 理解 原 理 , 热 声 光 电 用 式, 实验以基础型实验 、 合型实验、 将 综 研 用录 像 指 导 学 生规 范 操 作 仪 器 , 于 一 些 对 究 型 实 验 和 设 计 型 实验 进 行 分 类 , 学 生 光 学 实 验 还 需 要 使 用 摄 像 头 等 示 教 工具 。 使 在 阅读 的 时 候 可 以循 序 渐 进 地 了解 不 同 层 除 了面 对 面 的 教 学 方 式 , 络 也 可 以 网 次 的 实验 。 成 为 师 生 交 流 的平 台 , 由于 我 们 的 网 站 内 ( ) 验室 网站 建 设 。 2实 网络 在 现代 生 产 、 容 丰 富 , 新 迅 速 , 生 的访 问量 很 大 , 更 学 也 生 活 领 域 中 发 挥 着 巨大 的作 用 , 们 同样 就 经常 在 网上学 习时遇 到 困难 , 我 通过 E i、 mal 也 将 它 纳 入 实 验 教 材 建 设 的 范 围 。 用 实 QQ、 信 等 时 下 非 常 流 行 的 网 络 交 流 工 利 飞 验 室 网站 , 们 可 以及 时 发 布 各 类 信 息 , 我 帮 具 , 学生 可 以 及 时 地 向 教 师 反映 问题 , 师 教 助学生掌握实 验室基本情况 , 了解 实 验 室 也 比 较 方 便 地 把 握 学 生 的动 态 , 但 加 快 不 最 新 进 展 。 们还 将 教 材 内容 放 置 在 网 站 了信 息 交 流 的 速 度 , 创 造 出 了 一 种 不 固 我 还 上 , 用 电脑 技 术 , 原 先 死 板 的文 字和 图 利 让 定场 所 , 固定 时 间 的教 学 模 式 , 着技 术 不 随 形 跃 动 起 来 , 动 画 演 示 让 学 生 对 实 验 原 的 进 步 , 样 的 模 式 一 定 能 给 教 学 带 来 更 用 这 理 有 一 个 实 际 的视 觉 感 受 , 我 们 拍 摄 的 多 的 帮 助 。 用 短片让学生对使用 的仪器有初步 了解 , 并 指 导 他 们 如 何 正 确 操 作 各 种 工 具 和 仪 器 。 3评价体系改革 学生 还 可 以 通 过 我们 设计 的 软 件 在 电脑 上 要 想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兴 趣 、 高 教 学 效 提 对 仪 器 进 行 模 拟 操 作 , 大 增 强 了学 生 对 大 实 验 的兴 趣 和 认 识 。 ( ) 子 版 教 材 制 作 。 们 利 用 现 在 比 3电 我 较 成 熟 的 电 子 书 制 作 软 件 , 原 先 单 纯 的 将 书 面 教 材 以 多 彩 的 面 貌 展 示 给 学 生 , 生 学 可 以 从 网站 直 接 下 载 电子 教 材 。 子 教 材 电 具 有 色 彩 鲜 艳 、 式 多 样 和 便 于 传 播 等 多 形 种 特 点 。 书 本教 材 相 比 , 生 往往 更 喜 欢 与 学 阅 读 电子 教 材 , 们 也 可 以 非 常 方便 地 与 我 同 行 交 流 , 大 加 快 了 物 理 实 验 精 品 课 程 大 的 建设 。 要指 出的 是 , 子教 材 的 知 识 产 需 电 权 很 难 受 到 保 护 , 点 与 书 本 教 材 是 无 法 这 此 我 们也 一直 在 坚 持 研 究 和 探 索 。

大学物理化学教程.pdf

大学物理化学教程.pdf

物理化学(Ⅰ)11---付献彩---------Atkins--------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唐有棋)----2化学体系的平衡性质化学体系的动态性质化学体系的微观结构和性质其他分支学科还包括:电化学、表面及胶体化学、光化学等3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唯象规律的建立19世纪中叶:1850:1879:1889:1887:1906 -1912:由于激光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物理化学各领域向更深度和广度发展当前的前沿领域4561教材:推荐参考书3226********************.cn 4自第三次测验起,试题用英文8第一章气体的性质(properties of gases )1-1 理想气体(Ideal gas or perfect gas )1RT pV nRT pV m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2-1 热力学概述(Introduction of thermodynamics) 1.122.1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32-2. 热力学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s of thermodynamics) 1.2.而且当此系统与环境隔离后,也不会引起系统任何性质的变化,则称该系统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1如果没有绝热壁存在,系统内各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温度的差别如果系统A与系统B成热平衡,系统B与系统C成热平衡,则系统A与系统C也必然成热平衡。

2如果没有刚性壁存在,系统各部分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不平衡的力存在3.定义2分类:2.18101113物理化学(Ⅰ)24.T 1= T2= T环p1= p2= p外5.6.本书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物理实验的地位和作用实验是人们认识自然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手段。

借助于实验,人们可以突破感官的限制,扩展认识的境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近代科学历史表明,自然科学领域内的所有研究成果都是理论和实验密切结合的结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的运用日益广泛和复杂,实验的精确程度越来越高,实验环节在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物理实验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物理实验本质上是一门实验科学。

在物理学的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物理概念的确立、物理规律的发展、物理理论的建立都有赖于物理实验,并受物理实验的检验。

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人类文明史上的每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是以物理学的进步为先导的,物理实验在其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如,法拉第等人进行电磁学的实验研究促使了电磁学的产生与发展,导致了电力技术与无线电技术的诞生,形成了电力与电子工业;放射性实验的研究和发展导致原子核科学的诞生与核能的运用,使人类进入了原子能时代;固体物理实验的研究和发展导致晶体管与集成电路的问世,进而形成了强大的微电子工业与计算机产业,使人类步入信息时代。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学科互相渗透、交叉与综合为特征。

物理实验作为有力的工具,其构思、方法和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结合已经取得巨大的成果。

不容置疑,今后在探索和开拓新的科技领域中,物理实验仍然是有力的工具。

物理实验的任务和目的物理实验是对工科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一门独立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到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工科类专业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训练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的具体任务是:(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2)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其中包括:① 能够自行阅读实验教材或资料,作好实验前的准备。

② 能够借助教材或仪器说明书正确使用常用仪器。

③ 能够运用物理学理论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判断。

④ 能够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曲线,说明实验结果,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

⑤ 能够完成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3)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物理实验多数是测量某一物理量的数值,也有研究某一物理量随另一物理量变化的规律性。

对同一物理量虽可用不同方法来测定,但是,无论实验内容如何,也不论采用哪一种实验方法,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大都相同,一般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实验课前的预习由于实验课时间有限,而熟悉仪器和测量数据的任务比较重,因此必须在实验课前认真预习实验课本,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基本原理,了解实验的内容和基本方法。

预习时,应以理解所述原理为主,其次是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对于实验过程的具体要求只作粗略了解,以便能抓住实验的关键。

为了使测量结果一目了然,防止漏测数据,预习时应根据实验要求在记录纸上画好数据表格(表格的画法请参见节列表法)。

在达到预习要求的基础上,要求写好预习报告(统一写在实验报告纸上),其内容包括:(1)实验名称。

(2)实验目的。

(3)实验原理(只要求写出原理摘要)。

(4)实验仪器的概述。

(5)实验内容(概要地写出主要内容和步骤)。

(6)注意事项(只写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进行实验先对照课本了解仪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再将仪器安装调试好,或开始接线,准备就绪后开始测量或观察。

测量时,应按有效数字规则读数和记录数据,其位数不能任意增减。

实验数据应经教师审阅认可,否则应重做或补做。

撰写报告在原预习报告的基础上充实以下几部分内容:(1)数据记录与处理(包括记录表格、误差估算及最后结果的表示等,运算步骤应完整,并注意有效数字)。

(2)误差分析和问题讨论等。

问题讨论中,包括回答实验思考题,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以及对实验课的意见、建议等。

实验报告是实验工作的书面总结,也是今后书写科研论文的基础,应保持字迹端正、书写整洁、条理清楚、内容正确和完整。

如实验报告不符合要求,教师可要求学生重写。

上 篇1 物理实验的基础知识(上)测量、误差、不确定度测量与误差1)测量物理实验是将物质的运动形态按人们的意愿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再现,以找出各物理量间的关系,确定它们的数值大小,从中获取规律性认识的过程。

而要在实验中得到这种定量化的认识,测量是必不可少的。

测量从本质上讲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的客体获取数量概念的一种认识过程。

这一过程,总是通过一定的实验者,运用一定的方法,使用一定的仪器实现的。

在测量过程中,为确定被测对象的测量值,首先要选定一个单位,然后将待测量与这个单位进行比较,得到比值(倍数)即为测量值的数值。

显然,数值的大小与所选的单位有关,因此表示一测量值数值时必须附以单位。

2)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所谓直接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预先选定好的仪器、量具比较,直接从仪器上读出测量量的大小。

例如,用米尺测长度,用天平测质量,用电流表测电流等。

应该指出的是,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并不多。

对大多数物理量来说,没有可供直接进行测量、读数用的仪器。

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即将待测量表示成另外几个可直接测量量的函数。

根据可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测量值通过一定的函数运算,最终计算出待测量。

这样的一类测量称为间接测量。

例如,直接测量出铜柱体的高h 和直径d ,便可间接测出其体积2/4V d h π=。

如再直接测出其质量m ,便又可间接测出其密度24m m V d hρπ==。

3)真值与误差一个待测的物理量,客观上在一定条件下都有一定的大小,我们称之为“真值”。

显然,我们测量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寻求这一真值。

但具体的测量由于总要使用一定的仪器,通过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一定的观测者去完成,而仪器、方法、环境和测量者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没有缺陷的。

因此,得到的测量值和真值之间总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所谓的误差。

如果用A 表示待测量的真值,X 表示具体的测量值,则可将测量的误差∆X 表示为 X X A ∆=- (1)测量得到的一切值,都毫无例外地存在误差,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之中,而且贯穿于测量过程的始末。

在误差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我们所做的工作应该是:第一,尽量设法减小测量中的误差;第二,找到在同一测量条件下,最接近于真值的最佳近似值;第三,估计最佳值的可靠程度或者说明一个值域范围内包含真值的可能程度。

4)误差的分类根据误差形成的不同原因及表现出的不同特性通常将其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三类。

(1)系统误差。

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总保持不变或总按某一特定的规律变化,这一类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 仪器本身的缺陷。

如刻度不准确,零点未校准,仪器未按要求调到最佳测量状态等。

② 理论与方法上的不完善。

例如,用伏安法测电阻没有考虑电表内阻的影响,进行热学实验时有热量的散失等。

③ 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金属尺的热胀冷缩,标准电池的电动势随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④ 测量者的习惯和偏向。

例如,有的测量者习惯于侧坐斜视读数,有的在记录信号时总是偏快等。

系统误差的发现、减小或修正是一项重要的实验课题,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则是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训练逐步培养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技能。

原则上讲,系统误差的分析处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实验前、实验中或实验后进行。

例如,实验前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在实验中可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测量中的系统误差消除或减小;在实验测量后可对实验值进行理论修正等。

关于系统误差知识的较详细的介绍,请参阅本教材下篇“物理实验的基础知识(下)”。

(2)随机误差。

在相同的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时误差时大时小,时正时负,以一种不可预定的方式随机变化着,这类误差称为随机误差。

它是由一系列随机的、不确定的因素所形成的。

例如:① 人的感官判断力的随机性,在测量与读数时总难免存在时大时小的偏差。

② 外界因素的起伏不定,如温度的或高或低,电源电压的不稳定等。

③ 仪器内部存在的一些偶然因素,如零部件配合的不稳定等。

在实验过程中,上述因素往往混杂出现,难以预知,难以控制,所以,对待随机误差,不可能像对系统误差那样,找出原因,一一加以分析处理。

习惯上,随机误差又被称为“偶然误差”,但在理解这一概念时要注意,所谓随机误差(偶然误差)仅仅是指在某一次具体的测量中,其误差的大小与正负带有偶然性(随机性),而不能理解为在测量过程中,这类误差只是偶然出现的,也不能理解为“随机误差是完全偶然的,随机性的,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事实上,当测量次数充分多时,随机误差必然显示出其特有的规律性。

这一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中讨论。

(3)过失误差。

过失误差又称为粗大误差。

它是由于不正确地使用仪器,粗心大意.观察错误或记错数据等不正常情况引起的误差。

只要实验者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过失误差是可以避免的,即使不小心出现了,也应能在分析后立即予以剔除。

5)精密度、正确度和精确度为了能正确评价实验中测量结果的好坏,可引入精密度、正确度和精确度这三个概念。

(1)精密度——表示重复测量所得的各测量值相互接近的程度,它描述了测量结果的重复性的优劣,反映了测量中随机误差的大小,所谓测量精密度高,就是指测量数据的离散性小,即随机误差小(但系统误差的大小不明确)。

(2)正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与真值相接近的程度,它描述了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的高低,反映了测量中系统误差的大小程度,所谓测量的正确度高就是指最后的测量结果与真值的偏差小,即系统误差小(但随机误差的大小不确定)。

(3)精确度——是对测量结果的精密性与正确性的综合评定,因而反映了总的误差情况,所谓测量的精确度高,就是指测量值集中于真值附近,即测量的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都较小。

图1-1所示子弹打靶时的着弹点的分布情况可形象地说明上述三个量的意义。

图1-1图(a)表明数据的精密度高,但正确度低,相当于随机误差小而系统误差大;图(b)则表示数据的正确度高而精密度低,即系统误差小而随机误差大;图(c)则代表精密度和正确度都较高,即精确度高,总误差小。

直接测量的结果及不确定度的分析在直接对一个物理量进行测量时,测量值中往往同时存在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在本节中,我们将首先讨论随机误差的分析方法,然后引入不确定度的概念并说明如何表示直接测量的结果。

1)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如前所述,就每一次测量而言,其随机误差的大小和符号都是不可预知的,具有“偶然性”或“随机性”。

但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如果对某一物理量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则当测量次数足够多时,这一组等精度测量数据(称为一个测量列)其随机误差一般服从如图1—2所示的统计规律,图中横坐标表示误差X∆,纵坐标表示一个与该误差出现的几率相关的几率密度函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