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原理及使用

合集下载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ε 2bc
式中:Io1、Io2分别为λ1、λ2 的入射光强度;
It1、It2分别为λ1、λ2 的透射光强度;
ε1、ε2分别为λ1、λ2的摩尔吸光系数; 因实际上只能测总吸光度A总,并不能分别测得A1和A2,故
A总 = lg(Io总/It总 ) =lg(Io1+Io2)/(It1+It2) -ε1bc -ε2bc = lg(Io1+Io2)/(Io110 +Io210 ) 令: ε2 –ε1 = ; Io1 =Io2 A总 = lg(2Io1)/It1(1+10- bc ) = A1 + lg2 - lg(1+10- bc )
是非单色光作为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非单色光作为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假设由波长为λ1和λ2的两单色光 组成的入射光通过浓度为c的溶液,则: A 1 = lg(Io1 /It1 )=ε1bc A 2 = lg(Io2 /It2 )=ε2bc
故:
I t1 I O1 10
ε 1bc
; I t 2 I O1 10
讨论如下:
讨论:
A总 =A1 + lg2 - lg(1+10
-εbc
)
(1) = 0; 即: 1= 2 =
则: A总 =lg(Io/It)= bc
(2) ≠0 若 <0 ;即 2< 1 ; - bc>0,
lg(1+10
- bc
)值随c值增大而增大,则标准曲线偏离直线向
bc
)
(4)为克服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首先应选择比较好的单色器。
此外还应将入射光波长选定在待测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且吸收曲线 较平坦处。
(2) 化学性因素

紫外可见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紫外可见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紫外可见光谱仪的使用方法紫外可见光谱仪是一种用于分析物质的仪器,它能够通过测量样品在紫外可见光波段的吸收和反射来确定其成分和结构。

在化学、生物、药物等领域,紫外可见光谱仪被广泛应用于定量分析、质量控制和研究工作中。

本文将介绍紫外可见光谱仪的使用方法,帮助用户正确、高效地操作该仪器。

1. 样品准备。

在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待测样品。

样品应尽量纯净,避免杂质和杂散光的干扰。

对于液体样品,通常需要将其置于透明的石英或玻璃容器中,以确保光线能够透过样品。

对于固体样品,可以将其制成薄片或溶解后进行测试。

2. 仪器调试。

在进行测试之前,需要对紫外可见光谱仪进行适当的调试。

首先检查仪器的光源和检测器是否正常工作,调整光路使其处于最佳状态。

同时,还需要对仪器进行基准校准,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测量操作。

在进行测量操作时,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将样品装入样品室,并关闭室门,确保样品处于稳定状态。

选择合适的波长范围和光谱扫描速度,根据样品的特性进行调整。

启动光源,开始进行光谱扫描。

在扫描过程中,可以观察样品的吸收曲线,并记录下相应的数据。

测量结束后,关闭光源,取出样品,并对仪器进行清洁和维护工作。

4. 数据处理。

在得到光谱数据后,需要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

可以利用专业的光谱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绘制吸收曲线、计算吸光度等参数。

同时,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和结构推断等工作,以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5. 注意事项。

在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避免样品污染和光路污染,保持仪器的清洁和整洁。

注意光源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及时进行更换和维护。

根据样品的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条件和参数,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

总结。

紫外可见光谱仪是一种重要的分析仪器,正确使用和操作对于获得准确的测试结果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介绍的使用方法,希望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掌握紫外可见光谱仪的操作技巧,提高工作效率和测试准确性。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原理_概述解释说明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原理_概述解释说明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原理概述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生物医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分析技术。

它通过检测样品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的能力,可以确定样品中存在的化合物或物质的浓度。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基于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对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现象,利用这种吸收现象可以获得样品所具有的信息。

本文将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在化学分析、生物医药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原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应用领域、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以及结论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向读者介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阐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希望能为初学者提供一份清晰的指南,使其能够准确、有效地应用该技术进行分析。

同时,我们将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局限性进行讨论,并展望其未来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发展方向。

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原理:2.1 光谱的基本概念:光谱是指将某物质在不同波长范围内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发射或散射进行分析和测量的方法。

根据电磁辐射的能量不同,可将光谱分为紫外光谱、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等。

其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利用物质对紫外及可见光区域(200-800 nm)的吸收特性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原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通过物质吸收特定波长范围内电磁辐射而产生的能级跃迁来进行分析。

当样品受到入射光线照射后,样品中的某些化学成分会吸收特定波长范围内的能量,并转为高能态。

这些化学成分在高能态时可能会跃迁至更高能级或离子化状态,从而使入射光线中特定波长的能量被吸收,形成明显的吸收峰。

根据琴斯定律(Lambert-Beer定律),光的吸收与样品中物质浓度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量入射光和透射光之间的吸收差异,可以推算出样品中特定化合物的浓度。

紫外可见光谱仪的原理

紫外可见光谱仪的原理

紫外可见光谱仪的原理
紫外可见光谱仪是一种用于分析物质的仪器,它利用物质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和散射特性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其工作原理如下:
1. 光源:紫外可见光谱仪通常采用钨灯或氘灯作为光源。

钨灯可以发射可见光和一部分紫外光,而氘灯则可以发射更高能量的紫外光。

2. 光路:通过反射、折射等光学元件,使光线准确地传递至样品。

3. 样品:待测物质溶液或气体会与传递至样品的光发生相互作用。

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决定了它们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

4. 分光器:分光器将光按波长进行分解,使不同波长的光分别达到检测器。

5. 检测器:光谱仪通常使用光电二极管或光电倍增管作为检测器。

这些检测器能够测量不同波长的光的强度。

6. 计算和分析:计算机通过对检测器接收到的光的强度进行处理和分析,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样品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或透过率的图谱,即紫外可见光谱。

通过分析这些光谱,可以确定样品中所含物质的组成、浓度和化学状态,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说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原理及使用

[说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原理及使用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分光光度法分析的原理是利用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选择吸收现象来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对吸收光谱的分析,判断物质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本仪器是根据相对测量原理工作的,即选定某一溶剂(蒸馏水、空气或试样)作为参比溶液,并设定它的透射比(即透过率T)为100%,而被测试样的透射比是相对于该参比溶液而得到的。

透射比(透过率T)的变化和被测物质的浓度有一定函数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它符合朗伯—比耳定律。

T=I/Io A=KCL=‐㏒I/Io其中T 透射比(透过率) A 吸光度 C 溶液浓度K 溶液的吸光系数L 液层在光路中的长度I 光透过被测试样后照射到光电转换器上的强度Io 光透过参比测试样后照射到光电转换器上的强度1. 液晶显示器:用于显示测量信息、参数及数据。

2. 键盘:共有八个触摸式按键,用于控制和操作仪器3. 样品室:用于放置被测样品。

基本操作步骤:连接仪器电源线,确保仪器供电电源有良好的接地性能。

接通电源,使仪器预热30分钟。

若要实现精确测试或作全性能检查,请再执行一次自动校正功能。

在仪器与电脑非连接状态时,按<方式>键5秒左右,待显示器显示“SELFTESTING FILTER”后松手,至仪器自动校正后,显示器显示“XXX..Xnm 0.000A”即可进行测试。

用<方式>键设置测试方式,透射比(T),吸光度(A)用<设置>键和<∧>键或< ∨>键设置您想要的分析波长。

如没有进行上步操作,仪器将不会变换到您想要的分析波长。

根据分析规程,每当分析波长改变时,必须重新调整0ABS/100%T。

UV-2102C/PC/PCS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根据这一规程,特别设计了防误操作功能:当波长改变时,显示器第二列会显示“WL=×××.×nm”字样,(设置波长)与第一列左侧显示“×××.×nm”(当前波长)不一致时,提示您下步必须按<确认>键,显示器第一列右侧会显示“BLANKING”,即仪器变换到您所设置的波长及调0ABS/100%T。

紫外光谱仪的原理及应用

紫外光谱仪的原理及应用

紫外光谱仪的原理及应用一、基本原理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来进行定量分析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古代,公元60年古希腊已经知道利用五味子浸液来估计醋中铁的含量,这一古老的方法由于最初是运用人眼来进行检测,所以又称比色法。

到了16、17世纪,相关分析理论开始蓬勃发展,1852年,比尔(Beer)参考了布给尔(Bouguer)1729年和朗伯(Lambert)在1760年所发表的文章,提出了分光光度的基本定律,即液层厚度相等时,颜色的强度与呈色溶液的浓度成比例,从而奠定了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著名的朗伯-比尔定律。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形成吸光光度法也称做分光光度法,但是分光光度法的概念有些含糊,分光光度是指仪器的功能,即仪器进行分光并用光度法测定,这类仪器包括了分光光度计与原子吸收光谱仪(AAS)。

吸光光度法的本质是光的吸收,因此称吸光光度法比较合理,当然,称分子吸光光度法是最确切的。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物质中分子吸收200-800nm光谱区内的光而产生的。

这种分子吸收光谱产生于价电子和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跃迁(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总是处在某一种运动状态之中。

每一种状态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属于一定的能级。

这些电子由于各种原因(如受光、热、电的激发)而从一个能级转到另一个能级,称为跃迁。

)当这些电子吸收了外来辐射的能量就从一个能量较低的能级跃迁到一个能量较高的能级。

因此,每一跃迁都对应着吸收一定的能量辐射。

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各种物质,有对电磁辐射显示选择吸收的特性。

吸光光度法就是基于这种物质对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它属于分子吸收光谱。

跃迁所吸收的能量符合波尔条件:二、应用范围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用于物质的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定量分析。

而且还能测定某些化合物的物理化学参数,如摩尔质量、配合物的配合比例和稳定常熟、酸碱电离常数等。

1.定性分析紧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无机元素的定性分析应用较少,无机元素的定性分析可用原子发射光谱法或化学分析的方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例:
-C-C- 如:乙烷: max=135nm C-H 如: 甲烷: max= 125nm
2) n * 跃迁
分子中未共用n电子跃迁到* 轨道
化合物种类:凡含有n电子的杂原子的饱和化合物
特点: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较高
位置:远紫外光区和近紫外光区

150-250nm

ε=100 ~ 1000 L·cm-1 ·mol-1
Mn+-Lb- M(n+1)+-L(b+1)- (hν) [Fe3+-SCN-]2+ [Fe2+-SCN]2+ (这就是配合物λmax=490nm为血红色原因)
金属配合物的电荷转移吸收光谱,有三种类型:
1. 电子从配体到金属离子: 相当于金属的还原; 2. 电子从金属离子到配体; 产生这种跃迁的必要条件是金属离子容易被氧化
白炽光源: 热辐射光源:可见光区,340-2 500nm,影响因素:灯电压
如 钨丝灯和卤钨灯; 气体放电光源: 气体放电发光光源:紫外光
否相同。 在进行紫外光谱法分析时,必须正确选择溶剂。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光源 λ1、 λ2、 λ3、 …、 λn
分光系统
λmax
调制放大 记录系统→显示A
检测系统 光→电
I0→样品池→ It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组成部件
光源
分光系统
样品池
检测系统
记录系统
1、光源
1.光源:提供入射光的元件。
3.电子从金属到金属
配合物中含有两种不同氧化态的金属时,电子可在其间转移,
这类配合物有很深的颜色,如普鲁士蓝 (磷、砷)钼蓝 H8 [SiMo2O5(Mo2O7)5 ]

紫外可见光谱连续吸收谱的原理

紫外可见光谱连续吸收谱的原理

紫外可见光谱连续吸收谱的原理
紫外可见光谱连续吸收谱的原理是基于分子在电磁波作用下发生电子跃迁的现象。

当分子受到一定波长的电磁辐射时,能量被吸收,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使分子从低能级到高能级跃迁,形成吸收峰。

吸收峰的强度与分子吸收的光的强度成正比。

连续吸收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波长内,分子吸收的光的强度是连续变化的。

这是因为分子的电子能级是连续的,吸收光的波长也是连续的。

因此,在连续吸收谱中,吸收峰之间是连续的,呈现出一条平滑的曲线。

通过对样品的连续吸收谱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样品的化学结构和含量等信息。

同时,连续吸收谱也可以用于研究分子的电子能级和电子跃迁等量子力学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实验原理
分光光度法分析的原理是利用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选择吸收现象来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对吸收光谱的分析,判断物质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本仪器是根据相对测量原理工作的,即选定某一溶剂(蒸馏水、空气或试样)作为参比溶液,并设定它的透射比(即透过率T)为100%,而被测试样的透射比是相对于该参比溶液而得到的。

透射比(透过率T)的变化和被测物质的浓度有一定函数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它符合朗伯—比耳定律。

T=I/Io A=KCL=‐㏒I/Io
其中T 透射比(透过率) A 吸光度 C 溶液浓度K 溶液的吸光系数L 液层在光路中的长度
I 光透过被测试样后照射到光电转换器上的强度
Io 光透过参比测试样后照射到光电转换器上的强度
仪器外形、结构
1. 液晶显示器:用于显示测量信息、参数及数据。

2. 键盘:共有八个触摸式按键,用于控制和操作仪器
3. 样品室:用于放置被测样品。

基本操作步骤:
连接仪器电源线,确保仪器供电电源有良好的接地性能。

接通电源,使仪器预热30分钟。

若要实现精确测试或作全性能检查,请再执行一次自动校正功能。

在仪器与电脑非连接状态时,按<方式>键5秒左右,待显示器显示“SELFTESTING FILTER”后松手,至仪器自动校正后,显示器显示“XXX..Xnm 0.000A”即可进行测试。

用<方式>键设置测试方式,透射比(T),吸光度(A)用<设置>键和<∧>键或< ∨>键设置您想要的分析波长。

如没有进行上步操作,仪器将不会变换到您想要的分析波长。

根据分析规程,每当分析波长改变时,必须重新调整0ABS/100%T。

UV-2102C/PC/PCS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根据这一规程,特别设计了防误操作功能:当波长改变时,显示器第二列会显示“WL=×××.×nm”字样,(设置波长)与第一列左侧显示“×××.×nm”(当前波长)不一致时,提示您下步必须按<确认>键,显示器第一列右侧会显示“BLANKING”,即仪器变换到您所设置的波长及调0ABS/100%T。

根据设置的分析波长,选择正确的光源。

光源的切换位置在340.0nm处。

正常情况下,仪器开机后,钨灯和氘灯同时点亮。

为延长光源灯的使用寿命,仪器特别设置了光源灯开关控制功能,当您的分析波长在340.0nm-1000nm时,应选用钨灯。

将您的参比样品溶液和被测样品溶液分别倒入比色皿中,打开样品室盖,将盛有溶液的比色皿分别插入比色皿槽中,盖上样品室盖。

一般情况下,参比样品放在第一个槽位中。

仪器所附的比色皿,其透射比是经过配对测试的,未经配对处理的比色皿将影响样品的测试精度。

比色皿透光部分表面不能有指印、溶液痕迹,被测溶液中不能有气泡、悬浮物,否则也将影响样品测试的精度。

将参比样品推(拉)入光路中,按<0ABS/100%T>键调0ABS/100%T。

此时显示器显示的“BLANKING”,直至显示“100.0”%T或“0.000A”为止。

当仪器显示器显示出“100.0%T”或“0.000A”后,将被测样品推(或拉)入光路,这时,您便可以从显示器上得到被测样品的测试参数。

根据您设置的方式,可得到样品的透射比或吸光度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