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理论及其在伦敦的实践

合集下载

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综述2

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综述2

2007年6月第8卷 第2期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 un.2007Vol.8 No.2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综述3郑伯红1,陈存友2(11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75;2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摘 要:从介绍国外世界城市研究的历史及背景入手,比较分析世界城市学说的主要观点,对若干代表性学派的研究范式之争进行述评,沿着理论演化的脉络,提出中国城市国际化理论模式。

关键词:世界城市;跨国公司;城市网络 系统的世界城市理论体系在我国尚未建立,许多城市都以各自发展的需要来理解世界城市,由此造成全国目前70多个城市定位为建成国际城市或世界城市的尴尬局面。

因此,清晰而全面地阐述国外有关世界城市理论,才能避免断章取义之弊端,便于沿着理论演化的主要脉络,探索中国城市国际化之路。

一、世界城市由来: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世界城市(world city ),又称为全球城市(global city )、国际城市(international city )。

作为学术用语,世界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西方城市和区域规划先驱哥底斯(Patrick G eddes )在1915年所著的《演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提出,并从经济和商业等两方面将“世界城市”描述为在世界商务中具有异乎寻常优势的那些城市。

1966年,著名英国城市规划专家霍尔(PeterHall )出版了他的著作“世界城市”(The world cities ),较为全面地描述了世界上主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从此拉开了现代世界城市研究的序幕。

此后,相关的研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但研究重点仍集中于对具体城市的研究,侧重于各个城市的历史、地理和形态分析,期间研究视角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变:1120世纪70年代:世界城市研究和世界经济发展直接联结起来20世纪中,受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影响,出现了新的城市政治经济学方法。

它认为,空间存在于社会经济关系之中,世界城市像铰链一样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铆合在一起,因而城市过程必须被纳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加以考虑。

阿伯克隆比—大伦敦规划详解

阿伯克隆比—大伦敦规划详解

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1944年)阿伯克隆比“大伦敦规划”(1944年),该规划的范围覆盖6735km2,涉及到134个地方政府,当时人口1250多万。

因此该规划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伦敦市区的总体规划,而是整个大都市地区的规划。

正如塔夫里等人评价的,该规划使“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既考虑到了城市建成区本身的延续性和进行全面改造的困难,同时也兼顾了城市向外扩散的需要采用了降低已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在城市的建成区之外有计划建设新城的方式来整合整个区域,使城市及其周边均纳入到有序的发展之中”。

该规划包括了这样一些主题:延续控制伦敦市区内工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的思想,限制城区的工业扩建;城市居住区和工业区相分离;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停止人口地迁入,使整体德人口密度能够下降,同时将市区的人口向郊区迁移;完善伦敦港的功能;给予城市规划新的权力,以控制土地的价格,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等在具体的布局内容上,通过对区域现实状况的详细审查,规划将整个规划地区划分为4个同心圆地区。

核心内容:——同心圆布局模式(1)城市内环。

包括伦敦郡和部分邻近地区该地区现状特点是密度过大,规划建议要从这里疏散出40-50万人口,也迁出相应数量的工作岗位,进行全面地城市更新,是居住用地的人口净密度降至每公顷190至250人。

(2)郊区环。

这里现状存有相当数量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设的住房,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不是很高,规划建议今后不再在这里增加人口,但需要对该地区进行重新组织,应提供合适的舒适环境。

居住用地的人口净密度控制在每公顷125人。

(3)绿带环。

这里是由国家1938年《绿带法》所规定的绿带用地,规划建议将围绕原有城市的绿带进一步拓宽,在整个建成区外围将绿带环扩展至16km宽,规划设置森林公园、大型公园绿地以及各种游憩运动场地,以阻止伦敦扩展到1939年达到的边界以外去,同时为整个地区提供休闲活动场所。

(4)乡村环。

这个地区要接受伦敦内环疏散出来的大部分人口。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实践线索总结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实践线索总结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实践之线索概要总结1.19世纪末以前,城市规划实践、立法及理论探索是以工人居住及城市卫生为导向。

代表性事件包括三个:规划理论设想:欧文,在1817年给“解放制造业穷人文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新协和村”的理想居住社区计划。

傅立叶提出“法郎斯泰尔”的居住模式,即“法郎吉”设想,并付诸实践。

规划立法:1848年英国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

《公共卫生法》严格意义上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涉及城市问题的法案,对于后世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1868年,英国颁布《手工业者和劳工住房法》,其目的在于工人的住房问题。

规划实践:1853年,奥斯曼开始着手巴黎改建,其目的包括:1.一个在节日时期令人赏心悦目的华丽街景。

2.消除贫民窟。

3.便于调动军队。

4.加强商业中心与火车站的联系。

一系列的建设改造使得巴黎成为资本主义城市的建设典范,其实质也是通过拆建的方式改善由于工业发展对城市带来的恶劣影响。

2.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基于对产业革命带来的城市问题的研究,形成了成体系的规划理论、规划法案以及规划实践工作。

并着重于通过疏解、集中、功能分区等方式解决大城市的拥堵问题,并于战后开始广泛的实践,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理论的主流是——功能主义下的物质空间决定论。

规划理论: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丽亚·玛塔提出“线形城市“城市理论。

1889年,西特对西方传统城市设计方法及空间组织的艺术原则进行了基础性研究(这一工作很类似于我们今天做的图典工作)。

并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但由于与当时主流思想相悖,所以其书一出版就受到广泛的批判,但二十世纪后半叶,随着物质空间决定论的瓦解,城市设计工作被人们逐步重视,其理论又被广泛称誉,并成为后世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

1898年,霍华德出版《明天:走向真正的改革的平和之路》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规划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是第一个体系比较完整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世界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以伦敦为例

世界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以伦敦为例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城市的环境问题与城市的工业化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环境发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环境是城市工业化发展的自然基础,社会为了发展经济和发展工业化而开发环境,同时又为了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率,还必须注意环境的保护。

若为了工业化发展,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这种发展是不长久的,最终会反过来制约工业化水平、制约经济发展。

1伦敦工业化阶段与环境问题英国是工业化的摇篮,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首都伦敦更是工业化时期的代表城市。

工业化为伦敦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遇,带动了伦敦经济的腾飞,但是也使其尝到了环境破环所带来的恶果。

环境污染与破环给伦敦工业化进程带来了极大阻力。

在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伦敦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略有不同。

根据工业化的发展,本文将伦敦的环境问题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环境问题的开始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使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最终建立了以煤炭、冶金、化工等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体系。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煤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主要能源。

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和燃烧,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也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烟尘等)和重金属(如铅、铜、砷等)。

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伦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得以快速的发展,但是由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便在伦敦发作起来。

具体表现为:河流污染和大气污染。

工业化时期,河流成为排污的主要选择,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造成了严重的河流污染。

同时,煤炭的大量燃烧,使伦敦的空气中始终弥漫着大量的煤烟,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1.2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环境污染的加剧随着工业化的扩展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催生下,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拖拉机和机车在伦敦得以广泛发展起来,石油得以广泛使用并逐步取代了煤炭的使用地位,石油在人类能源使用的比例大幅增加。

伦敦_不可知的城市

伦敦_不可知的城市

作者简介:伊恩・博登,伦敦大学学院巴特雷特建筑系 主任,建筑与城市文化专业高级讲师。

曾经 撰写、 编辑出版了很多著作。

译者简介:王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 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02-05-08生活在像伦敦这样的城市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所有城市问题中最严峻的一些问题:人们如何理解这个城市、理解人们自身以及理解与这个地方相关的其他一切?很明显,对于城市这样一个易变、多元、不连贯的实体而言,答案虽然会有,但永远只能是暂时的、片面的。

很久以前,卡尔・朔尔斯克(Carl Schorske)在他一篇文章《欧洲人观念中的城市理念(TheIdea of the City in European Thought)》中指出,对城市的思考总会发生在社会遇到危机的时候[2]。

每一代人、每一位城市居民、每一批知识分子看待他们各自眼中的城市时,都认为它是极度混乱以致面临崩溃。

因此,每一个人都会抱有主观的想法来理解社会危机,进而处理危机。

比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苏格兰政治经济学家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以及德国哲学家费希特(Johann Fichte)等人认为城市是道德文明的载体;英国作家和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JohnRuskin)、德国社会主义者恩格斯(FriedrichEngels)以及俄国作家托尔斯泰(Leo Tolstoy)认为城市意味着贫穷、贪婪和阶级分化;马克思和德国哲学家施彭格勒(Oswald Spengler)等人相信城市同时具有正义和邪恶,既有充满生机的一面,也时刻面临挑战。

那么,目前对城市的定义,什么是主流而又理性的呢?建筑师、规划师、历史学家和各种城市研究专家又是如何形成他们各自的城市认识论?而且,这种认识对像伦敦这样的城市或一个场所的作用又是如何的?因为这样的城市和场所会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断裂和分层次的。

谈到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提到两件事:其一是亨利・勒菲弗(HenriLefebvre)以及他的著作《空间的产生》(Production of Space,1991)[3],作者就我们目前如何认识城市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其二是《不可知的城市》(the Unknown City, 2001)一书,书中发表了一些伦敦的实例和调查研究。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在全球化的今天,城市化进程在加速发展,城市规划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伦敦作为世界级大都市,拥有着长期的城市规划历史和经验,其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值得借鉴和借鉴。

英国的城市规划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19世纪30年代,英国推行城市规划立法,第一份城市规划法于1947年颁布。

伦敦作为英国最大城市,为全英城市规划树立了榜样。

以下是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的总结:1. 建立法规规划法规是伦敦城市规划管理取得成功的保障。

英国的城市规划法规高度中央化,由国会立法和政府有权颁布。

在规划范围、内容和程序方面,法规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和指南,这使得城市规划与地方政治保持独立性,规划和政策不随政治变动而变化。

英国城市规划法规既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也保证了地方政治的自由选择和民主参与。

同时,英国的城市规划法规不仅可以规定规划目标,而且还可以规定绑定性法规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实施。

2. 规划目标和方案本着科学立规、发展优先、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伦敦制定了伦敦计划,旨在掌握伦敦的城市发展方向。

伦敦计划在计划主题,计划范围和制定程序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公开,透明和民主化。

伦敦计划包括TFL 2050,由交通部门制定,旨在确保伦敦具备现代化、高效的轨道交通网络,同时可以达到减少交通拥堵和消减空气污染的目的。

此外,伦敦还制定了建筑气候行动计划,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3. 民主参与伦敦的城市规划管理,始终坚持民主参与的原则。

在制定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国家政府,地方政府,专业规划机构,公众团体等都积极参与其中,保证了政策和规划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民主性。

例如,伦敦都市圈方案在制定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征求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意见和建议,从上到下的关系在规划制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统筹规划英国的城市规划管理并不是一个部门单独进行,而是各个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相互关联的一个体系。

人文社会科学助推伦敦城市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与启示

人文社会科学助推伦敦城市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与启示

人文社会科学助推伦敦城市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与启示摘要: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的精神文化为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伦敦是举世瞩目的世界大都市,曾几何时,伦敦几经此起彼伏之后,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陷入颓势边缘,城市转型任务艰巨。

通过文献梳理概述了伦敦人文社会科学,分析其特征及其在引领城市转型方面的一些主要做法,由此获得一些启示。

这无疑对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快城市转型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城市转型;伦敦;路径与启示Abstract: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re the sciences whose objects are the precipitation as the object of scientific culture,the human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the world,it’s also the science to reveal the nature and the study of human and to explain the phenomena and laws of social development. London,a world-renowned metropolis,after ups and downs for several times,in the 1970s,almost declined in the 1970s and in the 1980s,urban transformation task became arduous. the paper,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provides an overview of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London,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some of the main aspects of the practice of how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nce led urban transformation,and thus sums up some inspiration. This undoubtedly has a strong reference to China for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Key word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urban transformation;London;Paths & Enlightenment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6-04(10)英国首都伦敦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在经由诞生(公元50年左右)、蓬勃发展(12―14世纪)、危机与衰落(14―17世纪)、伦敦的崛起(17世纪下半叶―19世纪)、二战破坏与伦敦呈现颓势等几个历史阶段后,到20 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伦敦城市面临着转型的大问题。

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关于世界城市(World City)的研究也逐渐成为西方都市与空间研究的热门话题。

实际上,世界城市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Fried-mann等人正式赋予世界城市新的研究定义之后才被正式地引入在市与空间研究的范畴之中(Friedmann and Wolff,1982;Friedmann,1986、1995)。

几乎与此同时,Sassen(1994、2001a)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概念———“全球城市(GIobal City)”。

他们共同开启了这个城市研究的新主题。

世界城市无疑是20世纪末以来最前沿的研究领域。

它一方面提供新的全球视野来重新审视世界各城市之间的关系,丰富了传统地理学带来对空间领域的认识;另一方面其他学科与理论的发展,使得世界城市理论愈来愈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征,因而越来越被各个不同的学科所关注。

具体地说,世界城市是全球化的趋势下所产生的新空间形式,它是集聚跨国公司总部、商业服务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信息传播中心等,兼具各种功能,并且是控制全球经济的重要节点。

同样的,世界城市的研究也伴随全球化的丰富内容,吸引着更多学者的热情。

在近年来经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之后,Friedmann(1995)把这些研究归纳为两种范式:一是世界城市案例研究,二是世界城市假说,虽然两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但这二种范式的分析仍然是现今世界城市研究最重要的研究主轴。

围绕这两个主轴,学术界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围绕城市网络和城市治理展开的研究尤其值得关注。

本文从世界城市案例、世界城市网络、世界城市假说和世界城市层次化及治理模式四个方面,对西方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期能够总体上把握这一理论的研究脉络。

一、世界城市案例研究世界城市案例(world city paradigm)的研究主要源于Friedmann(1986)所建立的世界城市的定义以及与世界城市层级的联结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世界城市;伦敦;新城建设;北京
【论文摘要】回顾伦敦新城建设的主要历史和相关理论,分析伦敦的城市尺度与历史沿革,新城建设的背景、过程和经验教训,并对新城建设中的是做了分析,由此引出对北京新城建设在政府干预的方式、规划方案的制定、区域协调等方面的重要启示。

一、国内外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现状
尽管对世界城市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学术界关于世界城市的概念还没有一个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标准和定义,也没有哪一个权威的国际机构以定量的指标来界定世界城市。

真正最早从事世界城市研究的学者是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德·霍尔(PeterHall)。

1966年霍尔对世界城市这一概念做了经典解释:世界城市指那些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城市。

1986年,弗里德曼在《世界城市假说》一文中阐述了有关世界城市的几个观点。

弗里德曼指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组织节点,它集中了控制和指挥世界经济的各种战略性的功能。

研究世界城市的另一著名学者萨森在(2001)新版《全球城市》一书中进一步对全球城市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证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研究,主要的理论观点和学术贡献:(1)从世界经济变化及其特征的视角来解读全球城市;(2)全球城市在其经济基础上有着特殊的构成要素,沙森教授明确指出,全球城市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投资的国际化和金融的证券化;(3)全球城市是从事某种特定工作的场所,其生产的是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和金融产品;(4)高度专业化的生产者是全球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5)全球城市具有特殊的空间、内部动力和社会结构。

陈小红教授用全球化指标对台北和高雄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检视这两大城市作为“世界城市”之条件是否成熟,同时也实现“世界城市”目标的具体策略以及与外围区域间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以透视这两个城市迈向“世界城市”的潜力与限制。

二、伦敦新城建设的历程和得失
(一)新城建设的背景
1、行政构架和空间结构
伦敦旧城的轮廓是1666年大火之后才重新奠定的。

现在的伦敦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伦敦城(city of London),由一个自治性机构(Corporation of London)管辖,包括了伦敦旧城地区的25个区,日常的就业人口约35万;一是大伦敦市(Great London),由伦敦市政府管辖,主要包括从伦敦城市中心半径20~25公里范围内绿化带以内的地区,约1580平方公里,2000年的居民人口约700万;三是管理松散的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东南部城市化地区,人口约1700万。

2、社会经济背景
伦敦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在19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大伦敦地区的人口达到顶峰,二战以后伦敦的恢复性增长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是伦敦新城建设的直接背景。

在伦敦发展过程当中的住宅问题、交通问题、环境问题、区域成长不平衡问题、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矛盾等等也是伦敦新城产生的重要背景因素。

(二)伦敦新城建设的成功之处
1、移民政策
如果说伦敦有什么成功的秘诀,那正是对外国移民的接纳政策。

据统计,目前约有近1/3的伦敦居民出生在英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

特别是英国向新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开放边境后,仅去年一年就有数万名东欧人涌入伦敦。

此外,还有许多伦敦居民是外国移民的第二代甚至
第三代。

更让人瞠目的是,目前伦敦城内至少有50多个少数族裔聚居区,有大约300种语言同时使用。

2、解决堵车的高招
面对交通拥堵这一大城市通病,伦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推行交通拥堵收费制。

这意味着人们如果想要开车进入伦敦市中心,就必须支付额外费用。

这一政策实施后效果显著,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开车上班,而纷纷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除此之外,伦敦市内发达的地铁线路,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

伦敦地铁拥有许多项世界之最:它是全世界通车最早的地铁,至今已有144年的历史;它的线路是全世界最密集、最复杂的,共有275个站,不仅与轻轨线相通,而且与42个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连接;站内的指示和标志也是最多、最方便的。

(三)伦敦新城建设中“城市病”依然没有改善
伦敦的美丽与繁华不言而喻,但正如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样,我们同样不能否认,伦敦也有诸多“城市病”缠身。

其中之一便是人口问题。

伦敦市目前730万的人口总数几乎相当于罗马、巴黎、维也纳和布鲁塞尔4个城市的人口总和。

在过去15年中,伦敦新增城市人口相当于法兰克福的人口总数。

据相关机构预测,从现在起到2016年,伦敦还将增加81万人口。

此外,物价昂贵也让许多伦敦居民抱怨不已。

据美国默瑟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去年,伦敦成为继东京之后全球物价第二高的城市,比2003年的排名前进了5位。

三、伦敦的新城建设对北京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启示
(1)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京城
如今,从中关村到CBD,六成世界500强企业已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或研发中心。

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北京以人才本体竞争力等绝对优势,成为国内聚集跨国企业研发中心最多的城市。

超过8000家外国企业驻京代表处的扎堆效应,让北京无可争议地坐拥“跨国企业总部之都”王座。

北京世界500强企业的四分之三左右,而在CBD内就有85家500强企业。

随着亚奥商圈、BDA商圈、望京商圈、上地商圈、东二环商圈效应的突显,北京最终要形成多中心商务格局。

(二)积极构建京津冀城市群
伦敦都市圈由封闭到放射,最后形成圈域型都市圈,前后历经50年。

从伦敦城市规划发展与形成中,我们应该明确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指明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想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强化发展走廊,形成京津冀地区空间骨架。

宜将奥运会议后“新北京”发展与总规划修编的落实起来,以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制定更加宏伟的战略;并落实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充分发挥天津滨海新区的作用。

(三)新城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是巨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比较好的选择
市场主导、政府弱干预的伦敦,证明了这一点。

以走廊城市为主的新城体系是由北京的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这些因素包括北京具有比伦敦、巴黎更大的空间尺度,有干预能力强大的市政府,北京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已经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北京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北京有对宏伟规划的强烈追求等等。

(四)打破行政界线,制定统一规划
制定统一和分步实施的新城规划虽然新城分布在大都市外围的行政区中,但却是大都市功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打破行政区域的界线,制定统一的新城规划是引导新城建设,确保其有利于整个城市发展和绝大多数市民利益的重要保证。

对于新城建设中涉及到的城市发展方向、区域性基础设施、人口和住宅平衡、区域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应该做出长远
和协调的规划。

同时,也应该为这种规划保留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城市规模和功能水平。

【参考文献】
[1]向俊波,谢惠芳.从巴黎、伦敦到北京—-60年的同与异[J].北京规划研究,2005,(6).
[2]杜静.伦敦:现代大都市楷模[J].中国经贸导刊,2005,(11).
[3]谢守红,宁越敏.世界城市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4,(5).
[4]向俊波,谢惠芳.新城建设:从伦敦、巴黎到北京——多中心下的同与异[J].城市问题,2005,(3).
[5]苏雪串.西方世界城市理论的发展和演变综述[J],.现代城市研究,2006,(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