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化芳胺化反应综述

合集下载

Buchwald–Hartwig 反应

Buchwald–Hartwig 反应

Buchwald–Hartwig偶联反应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Buchwald-Hartwig反应)跳转到:导航、搜索此反应发现者之一John F. Hartwig。

Buchwald–Hartwig偶联反应(布赫瓦尔德-哈特维希反应),又称Buchwald–Hartwig反应;Buchwald–Hartwig交叉偶联反应;Buchwald–Hartwig胺化反应钯催化和碱存在下胺与芳卤的交叉偶联反应,产生 C-N 键,生成胺的N-芳基化产物。

此反应是合成芳胺的重要方法。

反应中的芳卤也可为拟芳卤三氟甲磺酸的酚酯所代替。

胺可为伯胺或仲胺,胺上的取代基可以为任何有机基团。

钯催化剂常为钯磷配合物,如四(三苯基膦)钯(0),也可为三(双亚苄基丙酮)二钯(0)[1]等其他钯配合物。

反应用碱一般为双(三甲硅基)氨基钠或叔丁醇盐。

类似的反应为Stille反应和Heck反应。

反应也可扩展到碳亲核试剂,如丙二酸酯;以及扩展到氧亲核试剂如酚,用于合成二芳醚,由此提供了铜介导的Ullmann二芳醚合成和Goldberg反应以外的选择。

历史Buchwald–Hartwig 这一类型的反应最早是由乌克兰的 Lev M. Yagupolskii 等在 1986 年发现的。

他们用多取代的活化氯代芳烃与苯胺衍生物在 1mol% 的[PdPh(PPh3)2I] 催化之下进行反应,得到了偶联产物,产率中等。

[2]此后美国的 Buchwald 和 Hartwig 两个团队又分别在 1994 年重新发现这个反应。

耶鲁大学的 Hartwig 等用的是对溴甲苯与三丁基锡基胺之间的偶联。

[3]麻省理工学院的 Buchwald 等用的则是间溴苯甲醚与另一三丁基锡胺之间的偶联,见下。

[4]后来又发展了第二代的 Buchwald–Hartwig 反应,即用游离胺和强碱,代替最早使用的氨基锡烷。

[5]反应机理反应的催化循环如下。

首先 Pd II催化剂 (1)被还原为活性的 Pd0物种 (2),(2) 脱去一个配体形成(3),进入催化循环。

第十一章氨基化及芳胺基化

第十一章氨基化及芳胺基化
1
NH2
200~230℃, 7MPa 30%NH3. 0.1g离 子 Cu+
+ NH4Cl NH2
170~190℃, 3~3.5 MPa
+ NH4Cl NO2
NH2
115~120℃,常 压 30%NH3
NO2 NO2
+ NH4Cl
• 上述氨解反应的活泼顺序为:
Cl NO2 Cl Cl NO2 O2N NO2 NO2
1
• 3. 氨基置换硝基
• 反应按加成—消除反应历程进行。
NO2 O2N NO2 + NH2 NO2 N H NO2
• 硝基苯、硝基甲苯等未被活化的硝基不能作为离 去基团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1
• 4.氨基置换磺酸基
• 磺酸基的氨解也属于亲核取代反应。磺酸基被氨 基取代只限于蒽醌系列,蒽醌环上的磺酸基由于 受到羟基的活化作用,容易被氨基置换。其反应 历程如下:
• 1.氨基置换卤原子
• 按照卤素衍生物的活泼性的差异,可将氨基置换 卤原子的反应分为非催化氨解和催化氨解两类。
– (1)非催化氨解
• 其反应历程属于亲核置换反应。 • 对于活泼的卤素衍生物,如芳环上含有硝基的卤 素衍生物,通常以氨水为氨解剂,可使卤素被氨 基置换。例如,邻或对硝基氯苯与氨水溶液加热 时,氯被氨基置换反应按下式进行:
2
• 3. 反应温度
• 升高温度可以增加有机物在氨水中的溶解度和加 快反应速度,对缩短反应时间有利。但是温度过 高,会增加副反应,甚至出现焦化现象,同时压 力也将升高。
2
• 4. 搅拌
• 对于间歇设备都要求安装有效的搅拌装置,连续 管式反应器则要求控制流速使反应物料呈湍流状 态。

buchwald-hartwig 芳胺化反应

buchwald-hartwig 芳胺化反应

buchwald-hartwig 芳胺化反应
Buchwald-Hartwig芳胺化反应是一种官能团转移反应,通常用于合成芳香胺化合物。

在该反应中,苯胺与卤代芳烃在存在钯催化剂的情况下结合,生成相应的芳香胺。

反应机理包括以下步骤:
1. 钯催化剂与配体结合形成活性的钯催化剂。

2. 芳烃中的卤素离子发生还原消除,生成亲电芳香基。

3. 亲电芳香基与苯胺发生配位形成中间体。

4. 中间体中的钯催化剂被还原,同时胺离子发生消除还原,生成芳香胺产物。

Buchwald-Hartwig芳胺化反应的优点包括高选择性、宽广的反应底物适应性、高收率和易于实施。

该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被广泛应用,并被认为是一种绿色合成方法。

另外,该反应还可以用于合成其他含氮杂环化合物,并且可以进行多步反应,扩展其反应适用范围。

胺化 (2)

胺化 (2)

1简介向有机物分子中引入氨基(-NH2)生成胺的反应过程,有时也称氨解。

最常用的胺化剂是氨水、氨气和液氨,有时也用碳酸氢铵、尿素、伯胺和仲胺等。

2过程类型胺化的类型很多,最重要的有:①卤化物的胺化通常用氨水作胺化剂,反应在高温、高压下进行。

芳环上的卤素不够活泼时要用铜盐作催化剂,如从2-氯蒽醌制2-氨基蒽醌。

脂链上的卤素以及芳环上被邻位或对位硝基活化了的卤素可不用催化剂,前者如二氯乙烷胺化制乙二胺,后者如邻硝基氯②醇或酚的胺化易挥发的醇或酚可用氨气在催化剂存在下在气相和高温、高压下胺化,例如:甲醇胺化得一甲胺、二甲胺和三甲胺(采用硅酸铝或磷酸铝催化剂);苯酚胺化得苯胺(采用硅酸铝催化剂)。

难挥发的醇或酚可用氨水在液相和高温、高压下胺化,如用亚硫酸铵催化剂,从辛醇制辛胺,从2-萘酚-1-磺酸制2-萘胺-1-磺酸(吐氏酸)。

③芳磺酸盐的胺化主要用于蒽醌系,如蒽醌-2,6-二磺酸与氨水在高温、高压下胺化得2,6-二氨基蒽醌。

为防止生成的亚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反应物中要加入温和氧化剂间硝基苯磺酸。

④羰基化合物的氢化胺化在催化剂和氢的存在下利用氨或胺可使醛、酮或羧酸转化为胺。

如用镍-铜-白土的气相接触催化剂从丙酮制异丙胺:(CH3)2CO+NH3+H2─→(CH3)2CHNH2+H2O又如脂肪酸与氨液相高温胺化得脂肪腈,加氢得脂肪胺:⑤加成胺化只限于高度活泼化合物的胺化,如:(CH3)2NH+CH2=CHCN─→(CH3)2NCH2CH2CN3过程特点氨水是应用最广的胺化剂,优点是操作方便、普遍适用,能溶解铜催化剂,在高温时,对被胺化物有一定溶解度。

用氨水胺化时,为了避免生成仲胺、叔胺以及水解生成羟基化合物等副反应,氨水一般要过量许多倍,过量的氨还可以防止卤化物胺化时生成的氯化铵对设备的腐蚀。

氨气用于气相接触催化胺化,要用催化剂并在高温、高压下进行。

胺化是放热反应,加成胺化在常压液相低温进行,需要冷却。

高温胺化时为了补偿热损失,需要加热或将反应物预热。

第九章 氨解和胺化

第九章 氨解和胺化
,将反应生成的亚硫酸铵氧化成硫酸铵 。
3 HO3S
24%NH3,氨比1:17 180~184℃,4MPa,24h
O O
3 H2N
SO3NH4 + 12NH3 + 2
NO2
+2H2O SO3Na
O
NH2 +2
NH2
+ 6 (NH4)2SO4
O
SO3Na
首页 前页 后页
精细有机单元反应
第九章 胺 化
第六节 芳环上氢的直接胺化
首页 前页 后页
精细有机单元反应
第九章 胺 化
二、酚羟基的氨解
合成苯系、萘系和蒽醌系芳胺衍生物
1、苯系酚类的氨解:主要用于苯酚的氨解制苯胺、 间甲酚的氨解制间甲苯胺。 2、萘酚衍生物的氨解:主要用于由β-萘酚及其衍生 物制备β-萘胺及其衍生物。它们的氨解必须采用 Bucherer反应。
某些萘酚与胺在亚硫酸盐存在下,生成萘胺的可 逆反应称布赫勒反应(Bucherer)。
②甘氨酸
第九章 氨解和胺 化
ClCH2COOH
NH4HCO3 NH4OH
NH2CH2COOH
生产流程:
首页 前页 后页
精细有机单元反应
第九章 胺 化
第二节 醇或酚羟基的氨解
一、醇羟基的氨解-合成低碳脂肪胺
1. 反应原理 醇类用氨的氨解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NH3 +ROH
H2O
+ROH
RNH2 H2O
R2NH
+ROH H2O
R3N
首页 前页 后页
精细有机单元反应
2. 醇羟基的氨解方法
第九章 胺 化
(1)气固相接触催化氨解法是在脱水催化剂的存 在下使氨与醇发生反应。

芳胺化反应 经典化学合成反应标准操作

芳胺化反应 经典化学合成反应标准操作

经典化学合成反应标准操作芳胺化反应目录一.前言 (1)二.影响Buchwald 反应的因素及Buchwald 反应的应用 (2)2.1 卤素对反应的影响............................................................................................................2.2 取代基团电子性对反应的影响.......................................................................................2.3 配体对反应的影响............................................................................................................2.4 胺与苯基三氟甲磺酸酯的反应(Triflate) .................................................................2.5 对伯胺及仲胺的选择性....................................................................................................2.6 对手性的影响 ....................................................................................................................2.7 与吡咯及吲哚的反应........................................................................................................2.8 关环反应.............................................................................................................................2.9 卤代苯转化为苯胺反应.................................................................................................... 三.反应操作示例..............................................................................................3.1 典型操作一 ........................................................................................................................3.2 典型操作二 ........................................................................................................................四、参考文献 .....................................................................................................概 述取代的芳胺、酰基芳胺及芳醚类化合物在药物化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个较为通用的、温和的方法制备他们。

芳胺化反应-060114

芳胺化反应-060114

经典化学合成反应标准操作芳胺化反应目录一.前言 (2)二.影响Buchwald 反应的因素及Buchwald 反应的应用 (3)2.1 卤素对反应的影响........................................................................................................2.2 取代基团电子性对反应的影响....................................................................................2.3 配体对反应的影响........................................................................................................2.4 胺与苯基三氟甲磺酸酯的反应(Triflate)...............................................................2.5 对伯胺及仲胺的选择性................................................................................................2.6 对手性的影响................................................................................................................2.7 与吡咯及吲哚的反应....................................................................................................2.8 关环反应........................................................................................................................2.9 卤代苯转化为苯胺反应................................................................................................ 三.反应操作示例.................................................................................................3.1 典型操作一....................................................................................................................3.2 典型操作二....................................................................................................................四、参考文献.........................................................................................................概 述取代的芳胺、酰基芳胺及芳醚类化合物在药物化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个较为通用的、温和的方法制备他们。

还原胺化相关机理与反应

还原胺化相关机理与反应

还原胺化(reductive Amination)1.定义:胺和羰基化合物缩合得到亚胺,然后通过还原剂(常用的有NaCNBH3,NaBH(OAc)3等)还原生成相应的胺的反应。

2.反应机理:3.主要特点:Borch还原或者还原烷基;能够有效的将醛或者酮转化成胺;席夫碱来源于羰基和氨基,然后由氢供体还原成胺;对于迟钝反应,如含弱亲电羰基、亲核胺、空间拥挤的反应中心,通常需要添加分子筛或路易斯酸;对于反应性好的胺,容易形成席夫碱,直接还原胺化提高了效率;对于低反应性的胺,在一般条件下很难形成席夫碱。

4.优势:操作简单,方便;能形成伯胺、仲胺、叔胺。

5.经典反应:1.催化氢化;2.金属氢化物;3.甲酸-Leuckart-Wallach 反应;4.其他还原剂如硼烷、锡烷以及不对称催化反应、金属络合物也被用于还原胺化,极大的促进了还原胺化反应的高选择性及效率。

具体反应类型介绍:催化氢化:1.通常用Pd/C、Raney-Ni和Pt/C催化氢化;2.如果反应底物含不饱和基团如C=C、CN、NO2则受限;3.反应操作简单,清洁、产率高硼氢化钠还原:硼氢化钠容易还原亚胺,也能够还原醛或者酮化合物,在直接还原亚胺时,如果有此类官能团应该保护起来,防止在还原亚胺时被还原;常用溶剂醇类和四氢呋喃。

硼氢化钠与酸性添加剂和脱水剂共同使用:提高中间体亚胺的活性;体系TFA/DCM、TFA/THF、H2SO4/THF;适合低活性胺,如4-硝基苯胺;可以用分子筛、硫酸钠、硫酸镁、氯化钙做脱水剂。

硼氢化钠与钛(IV)添加剂共同使用:TiCl4或Ti(O-Pr-i)4;辅助亚胺;TiCl4在惰性溶剂中使用如苯、THF、DCM;Ti(O-Pr-i)4可以溶于乙醇、异丙醇、甲苯;这些条件对低活性胺有用硼氢化钠与其他添加剂:氯化锌溶于DCM、THF中使用;三甲基氯硅烷氰基硼氢化钠NaB(CN)H3:有醛或酮存在下,弱酸性pH5-7条件下,选择性还原碳氮双键;氰基在水或醇中有一定的水解,常采用甲醇或乙醇作溶剂;亚胺还原的最佳pH5-7,因此通过添加盐酸甲醇溶液调节酸度;分子筛能够吸水从而促进亚胺的生成,也可以采用硫酸钠或者硫酸镁脱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1, 2000, 2695–2701
三芳胺化合物 Base: KOH
Ullmann condensation of diarylamines with iodobenzen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under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catalytic conditions with cuprous and curpic salts, as well as powdered copper metal. Copper catalyzed condensation of diarylamines with iodoaromatics is relatively insensitive to substituent (for substituted
芳胺化反应
报告人:张 俊 祥
Scheme
R'
+ NH2 R
Y Met.Cat., Base
Solvent
R
N
R'
R1
+ R2
N
R
Met.Cat., Base R1 Y
Solvent
R2 N
R
二芳胺化合物
Diarylamines were prepared by the condensation of an aniline with an
arenesulfonic acid
(8.90 mol)
(1.56 mol)
Condt.: NaNH2 (5.36 mol), KCl (5.36 mol), n-decane, heated to 195 C and stirred for 4 h,
Workup: The mixture was filtered and excess aniline removed under reduced pressure. Reduced pressure distillation yielded an orange–yellow oil. Recrystallisation from hexane gave the title compound (74%)
三芳胺化合物 Base: KOH
0.16 mole
+I
N
KOH, Cu
I
N
N
Soltrol.RTM . 170
0.08 mole
0.02 mole
Cat.: copper 6 g
Sol.: 12 ML Soltrol.RTM. 170
(a mixture of C13 –C15 aliphatic hydrocarbons from Phillips Chemical Com.). Condt.: 160.degree. C. about 5 hours.
iodobenzenes p = -0.25; for substituted diphenylamines p = 1.09) but quite sensitive to halogen ( k I / k B , > 200).
This hypothesis rationalizes many of the perplexing results which typify the literature associated with copper catalyzed nucleophilic aromatic substitution.
I
37 mmol 8 ml
N
+3
N
KOH, Cu, n-Decane
1.23 g
I
I 12 mmol

N
2.06 mmol
Condt.: Refluxed 48 h or until only one product spot could be detected by TLC.
Workup: Cooled and addition of methanol (50 cm3) which precipitated the crude product. filtered off, dissolved in CH2Cl2 and filtered. Purified by flash chromatograph. PE–dichloromethane eluted the title compound (65%).
Workup: Column chromatographed with toluene as eluent and recrystallized from n-octane to yield colorless crystals, Y:85%.
US 4,764,625 Xerox Cop.
三芳胺化合物 Base: KOH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1, 2000, 2695–2701
二芳胺化合物 Base: K2CO3
10 mmol Cat.: CuI (0.25 mmol) Sol.: ethoxyethyl ether (25 mL) Condt.: 1,3-dibromobenzene (10 mmol), K2CO3 (10 mmol), reflux for 24 h Workup: filtered, filtrate thoroughly washed with EtOAc. Vacuum distillation, and the crude product was purified by chromatography ,recrystallization from hexane/EtOAc, providing Y: 51% J. Am. Chem. Soc. 1996, 118, 10626-10628
J. Am. Chem. SOC. 1987, 109, 1496-1502
三芳胺化合物 Base: K2CO3
1 mole
NH2 +
K2CO3 I
N
0.84 mol
1.79 mol
Cat.: copper 4.5 g
Sol.: 150 ml PhNO2 Condt.: refluxed together for 22 hou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