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胚胎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1、纹孔:细胞壁形成次生壁时并非全面的加厚,在一些位置上不沉积次生壁物质,这些未增厚的区域称为纹孔。

2、年轮:在温带地区多年生木本植物木材的横切面上,一个生长季节内形成的早材和晚材组成的一轮显著的同心圆环。

3、双名法:用两个拉丁文单词给植物命名,第一个单词是属名,第二个单词是种加词,一个完整的拉丁文学名还要在双名的后面附上命名人的姓氏缩写。

4、通道细胞:根内皮层的大部分细胞在发育后期其细胞壁常呈五面加厚,少数正对原生木质部的内皮层细胞保持薄壁的状态,这种薄壁的细胞称为通道细胞。

5、泡状细胞(运动细胞):在禾本科植物叶片上的一组大型的薄壁细胞,分布于两个叶脉之间的上表皮,在横切面上呈展开的扇形排列,中间的细胞最大,两边的细胞渐小。

每个细胞内都含有大液泡,不含或少含叶绿体,与叶片的张开和卷曲有关。

6、周皮:双子叶植物的老根和老茎最外层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组成的次生保护组织。

7、筛管:存在于被子植物的韧皮部中,运输有机物。

他们由一些管状的无细胞核的生活细胞----筛管分子连接而成的管状结构。

8、导管:存在于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由许多管状的,细胞壁木质化的死细胞纵向连接而成,组成导管的每一个细胞称为导管分子。

成熟的导管分子为死细胞,端壁溶解,形成穿孔。

侧壁发生不同方式的次生木质化增厚。

9、凯氏带:在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有一条木化和栓化的带状加厚区域,称为凯氏带。

10、无融合生殖:在胚囊中,不经过此雄性细胞的融合而产生胚的现象。

11、厚角组织:初生的机械组织。

由生活细胞组成,常含叶绿体。

细胞壁为初生壁性质。

细胞壁发生不均匀的增厚。

增厚一般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12、厚壁组织:机械组织。

细胞壁均匀加厚,一般为死细胞,分为纤维和石细胞。

13、皮孔:周皮上的通气结构。

该处的木栓形成层向外不形成木栓层,而是形成排列疏松的补充组织,以利于气体交换。

14、趋异适应:同一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这种变异称为趋异适应。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种子休眠有些植物的种子形成后,即使在适宜环境下也不立即萌发,必须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的阶段才能萌发,种子的这一性质称为种子休眠。

上胚轴连接胚芽和胚根并子叶相连的短轴称为胚轴,子叶以上的胚轴称为上胚轴。

下胚轴连接胚芽和胚根并子叶相连的短轴称为胚轴,子叶以下的胚轴称为下胚轴。

有胚乳种子种子成熟后包括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由于养分主要储存在胚乳中,这类种子的子叶相对较薄。

例如:蓖麻、小麦等。

无胚乳种子种子成熟后仅有种皮、胚二部分,营养物质主要储存于子叶中。

例如:豆类植物。

子叶出土幼苗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伸入土中形成主根,然后下胚轴迅速伸长而将子叶和胚芽一起推出土面。

如:大豆、花生、油菜等。

子叶留土幼苗种子萌发时,下胚轴不伸长,而是上胚轴伸长,所以子叶留在土中,并不随胚芽一起伸出土面,直到养料耗尽死亡。

如:豌豆、玉米、大麦等。

细胞器细胞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微小结构。

原生质是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原生质体是指细胞中细胞壁以内各种结构的总称,它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最重要的部分。

胞基质细胞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半透明的原生质胶体组成,在电子显微镜下看不出特殊结构的细胞质部分,含有与糖酵解、氨基酸合成和分解有关的酶类等重要物质,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

细胞周期细胞分裂中,把第一次分裂结束好第二次分裂结束之间的过程(即一个间期和一个分裂期)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和M期。

纹孔植物细胞壁上的结构单位,植物细胞在形成次生壁的时候,有一些不为不沉积壁物质,因此形成一些间隙,这种在次生壁形成过程中未增厚的部分称为纹孔。

胞间连丝相邻生活细胞之间,细胞质常常以极细的细胞质丝穿过细胞壁而彼此相互联系,这种穿过细胞壁的细胞质丝称胞间连丝。

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是细胞间物质、信息传输的通道。

后含物是植物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细胞质中的一些非原生质物质,它包括植物细胞储藏物质和新陈代谢废弃物,如:淀粉、蛋白质、脂类、晶体、单宁、色素等。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名词解释1.纹孔:初生壁完全不被次生壁覆盖的区域。

2.初生纹孔场:细胞形成初生壁时,某些较薄的凹洼区域。

3.胞间连丝:相邻细胞间原生质丝通过纹孔,这些穿过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质丝叫胞间连丝。

是细胞间信息和物质交换的桥梁。

4.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

5.组织: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6.皮孔:木栓形成层形成大量薄壁细胞补充在气孔位置上,形成小突起。

细胞间隙大,以利于气体交换。

7.芽孢:某些杆菌在不良环境下,细胞失水浓缩,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内生孢子。

8.生活史:在整个发育阶段中,有1个或几个同形或不同形的个体前后相继形成一个有规律的循环。

9.世代交替: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

10.菌物:细胞具真核、有细胞壁、通常不含叶绿体的异养生物。

包括黏菌门、真菌门和地衣门。

11.地衣:某些真菌和藻类共生形成的具有高度遗传稳定性的特殊植物体。

12.苔藓植物:一类孢子体寄生于配子体上的高等植物。

孢子体(2N)、配子体(N)13.器官:具有一定形态结构,负担一定生理功能,由数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植物体的组成单位。

14.凯氏带:内皮层细胞2个径向壁和2个横向壁栓质化加厚形成的带状结构。

15.根瘤:土壤中的根瘤菌侵入根毛区,与豆科植物共生,导致形成根毛区上的瘤状突起。

16.菌根:土壤中的真菌和种子植物的根形成的共生体。

17.芽:处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条、花序或生长锥。

(叶原基、幼叶、叶芽原基组成)18.年轮:树木木质部横切面上通常有许多同心圆环,常常每年一轮,即为年轮。

它是去年的晚材和今年的早材之间形成的。

19.叶镶嵌:枝条上部叶柄短,下部叶柄长;叶片排列角度不同,调节同一枝条上的叶片相互不重叠而成镶嵌状排列的现象。

20.异形叶性:由于不同的生境和发育年龄导致同一植株上有不同形状的叶子生长的现象。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一.种子和幼苗1.种子: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是胚珠经过受精而发育形成的结构2.种子休眠:有些种子成熟后,即使满足适宜的环境条件,也不能及时萌发,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萌发,种子这一特性称种子休眠3.种子后熟作用:有些种子在脱离母体时,胚尚未发育完全或胚在生理上尚未成熟,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育完全,此种现象叫种子后熟现象二.植物细胞1.细胞: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单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2.原生质和原生质体: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

原生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原生质体是生活细胞内部具有生命物质的总称,也即原生质体由原生质所构成,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3.胞间连丝: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原生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

它是细胞原生质体间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的桥梁,是多细胞植物体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统一的有机体的重要保证4.细胞周期:有丝分裂从一次分裂结束到另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细胞经历的全过程,叫做细胞周期5.后含物:在细胞中产生的贮藏物质、代谢中间产物以及废物等,统称为后含物6.纹孔:细胞形成次生壁时,在一些位置上不沉积壁物质,产生一些间隙。

这种在次生壁层中未增厚的部分称为纹孔三.植物组织1.分生组织:种子植物中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限制在植物体的某些部位,这些部位的细胞在植物体一生中持续地保持强力的分裂能力,这种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称为分生组织2.组织: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并执行同一功能的细胞组合,叫组织四.植物根1.定根和不定根:从植物体固定部位长出的根称为定根,包括主根和侧根两种。

从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的根因发生位置不固定,统称为不定根2.直根系和须根系:凡是主根发达,能明显区分出主根和侧根的根系称为直根系,如大豆、白菜、油菜等的根系。

凡是主根不发达或停止早期生长,有茎基部生出的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呈须状,称须根系,如稻、麦的根系3.凯氏带: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根内皮层细胞在两个径向壁和上下横向壁上常有木栓质加厚带,这一带状结构称为凯氏带,具有控制水分和无机盐定向运输的作用4.外始式:由外向内分化成熟的方式称为外始式,如侧根起源于母根的中柱鞘五.植物茎1.叶痕:叶痕是指叶子脱落后在纸条上留下的痕迹2.分蘖:禾本科植物地面上或近地面的茎节上产生腋芽,以后腋芽形成具不定根的分枝,这种分枝方式称为分蘖3.内始式:某一结构成熟的过程是离心顺序,即由内方向外方逐渐发育成熟,这种方式称他为内始式,如茎的初生木质部4.年轮:年轮也称生长轮或生长层,在有显著季节性气候的地区中,不少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在正常情况下,每年形成一轮,因此习惯上称为年轮。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细胞质丝(为植物体的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提供了一个直接的.从细胞到细胞的细胞质通道)。

(二)纹孔:初生壁上完全不被次生壁覆盖的区域(存在于次生壁上,既可以在初生纹孔形成,也可在细胞壁无初生纹孔场处发育。

)分为单纹孔和具缘纹孔孔对——相邻两细胞间成对存在的纹孔。

(三)分生组织:植物体中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群。

顶端分生组织:植物根尖,茎端的分生组织。

从胚胎在保留下来,属于胚性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侧生分生组织:根茎等器官中,靠近表皮的,与器官长轴平行方向上,呈(1)部位桶型分布的分生组织。

(往往由已分化的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转变为分生组织,包括形成层,木栓层。

)居间分生组织:已分化的成熟组织夹杂着的一些未完全分化的分生组织。

(属于初生分生组织。

单子叶植物节间下方。

)原分生组织:从胚胎中保留下来,处于未分化状态,具有持久分裂能力位于根茎顶端最前端。

(胚性细胞)初生分生组织:具有一定分裂能力,分布于根茎顶端,处于原分生组织(2)性质和与成熟组织之间,形态上已出现初步分化(原表皮,来源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次生分生组织:由已分化的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转变成的分生组织。

(四)输导组织:植物体内长距离输导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管状组织。

疏导水分的结构为导管和管胞,疏导有机物德威筛管和伴胞。

(仅存在于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中,是它们适应陆生生活的特有结构。

)(1)管胞: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长管状死细胞。

两端尖斜,无穿孔,有一定支持作用。

有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孔纹五种类型。

(2)导管分子:长管状死细胞,两端有单穿孔板或复穿孔板。

直径比管胞粗,运输效率高。

(3)导管:几个或多个导管分子彼此以端壁相连,组成的一条连通的长导管。

(4)筛管:由无细胞核的生活细胞纵向连接而成,运输有机物的管状结构。

(5)伴胞:和筛管分子相伴而生的长形活细胞。

由同一个母细胞发育而来,彼此间有发达的胞间连丝。

植物胚胎学研究植物的胚胎发育过程

植物胚胎学研究植物的胚胎发育过程

植物胚胎学研究植物的胚胎发育过程植物胚胎学是一门研究植物胚胎形成和发育的学科,它探讨了从受精到胚胎形成的植物发育过程。

通过对植物胚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殖过程,探索植物胚胎发育中的基本原理。

胚胎发育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受精后,植物的胚胎开始形成。

胚胎发育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授粉、受精、胚囊发育和胚胎发育。

首先是授粉阶段。

在此阶段,花药中的花粉颗粒通过风力或昆虫传播到柱头上。

一旦花粉颗粒附着在柱头上,花粉管开始生长并穿过花粉管孔,以进入花药中的胚囊。

第二阶段是受精阶段。

在胚囊中,花粉核融合成一个二核或三核胚囊。

在受精过程中,花粉核将与胚囊中的卵细胞和二极体细胞结合,形成三个细胞,即合子核、卵细胞和二极体细胞。

接下来是胚囊发育阶段。

在此阶段内,卵细胞和二极体细胞进一步发育和分化,形成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这些细胞和组织将形成植物胚胎的不同部分,包括胚乳、胚轴和胚皮。

最后是胚胎发育阶段。

在这个阶段,胚胎开始形成和发育。

胚轴逐渐延伸,并形成根和茎;胚乳发育成为种子的主要储存组织;胚皮形成种子的外皮。

同时,胚胎中的细胞不断分化和增殖,形成胚芽、胚根和胚叶。

通过植物胚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生殖过程的机制。

这对于提高植物育种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胚胎学的应用广泛,包括种子繁殖、植物生物技术和新品种培育等。

总的来说,植物胚胎学是研究植物胚胎形成和发育的学科。

通过对植物胚胎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殖过程,并应用于不同的领域。

植物胚胎学的研究对于发展农业、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胚胎学名词解释

植物胚胎学名词解释

胚胎:来源于动物,系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得初期发育得动物体(或幼体)。

植物胚胎学:就是胚胎学得一门分支学科,就是研究植物胚胎形成与发育得科学。

繁殖:就是指生物增加个体得过程。

营养繁殖:指从母体断裂或增生部分,又形成新个体得繁殖方式。

无性生殖:通过无性生殖细胞—孢子进行繁殖得方式。

有性生殖:通过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结合进行繁殖得方式,包括同配(由形状、结构、大小、运动能力等方面完全相同两个配子结合得一种生殖方式。

)、异配(在形状、结构上相同,但大小、运动能力不同,大而运动能力迟缓得为雌配子;小而运动能力强得为雄配子,此两种配子结合得生殖方式。

)、卵式生殖(在形状、大小与结构上都不相同得配子,大而无鞭毛不能运动得为卵,小而有鞭毛能运动得为精子,精卵结合得生殖方式)。

(简)为什么说有性生殖就是由无性生殖演化而来(考得几率很大)1、衣藻进行有性生殖得配子与进行无性生殖得游动孢子形态上就是相同得,从孢子囊产生得游动孢子可以多至8个(4个或8个),从配子囊产生得配子也可少至8个(8、16、32或64个)。

2、在充分得营养条件下,配子也可不经结合而形成新个体。

因此,一般认为有性生殖就是从无性生殖演化而来。

生活史:也称为生活周期,就是指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得生长、发育与繁殖得全过程.种子植物得生活史就就是从种子开始到产生新得种子为止得整个生活历程.世代交替:就是指植物生活史中二倍得孢子体世代与单倍得配子体世代有规律得循环交替得现象。

有两个关键环节,减数分裂与双受精。

核相交替:指植物生活史中,二倍得染色体组(核相)与单倍得染色体组(核相)相互交替出现得现象.(简)生活史得类型1、合子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在合子萌发前进行。

2、配子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在配子产生时进行.3、居间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不进行减数分裂,合子萌发时也不发生减数分裂,而萌发形成1个二倍体植物,二倍体植物进行无性生殖,在孢子囊内(或孢子母细胞)形成孢子时进行减数分裂.(简答)腺质绒毡层与变形绒毡层区别腺质绒毡层又叫分泌绒毡层(secretoryrtapetum ):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它始终保持原来得位置,通过细胞得内表面分泌各种物质供给小孢子发育得需要,直至花粉成熟后,该细胞完全自溶,这种类型在被子植物中常见。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精子器:苔藓、蕨类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外被一层不育细胞构成精子器 壁,其内精原细胞发育成精子。
角果:有两个心皮的雌蕊发育形成。侧膜胎座心皮边缘子房内生出一隔膜 称假隔膜,将子房分成2室,成熟果实沿2条腹缝线裂开,两片心皮 脱落,种子附在假隔膜上。
菌褶:菌褶是菌盖下面呈放射状排列,产生子实层的薄片,由子实层、子 实层基和菌髓3部分构成。菌褶的两面均为子实层,只要由无隔担 子、侧丝和囊状体组成。
Y
运动细胞:也称泡状细胞,位于禾本科植物叶的上皮的两个维管束之间, 纵向排列成行,有大液泡,不含或少含叶绿素的薄壁细胞,可能 参与叶片的伸长和卷缩。
异形胞:部分丝状蓝藻中由普通营养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分化形成的。与营养 细胞主要区别:壁厚,尤其与营养细胞在相邻的两端更厚,细胞 质中的颗粒物质溶解,呈均质状态;原来的类囊体膜阶梯,又重 新成膜;颜色呈淡黄绿色或呈透明状。内含固氮酶,可以固定大 气中的氮。(注:异形胞之间为藻殖段)
Z
质体:植物独有的一种细胞器,具有双层膜结构,成熟质体有合成和积累 同化产物的功能。根据所含色素不同分为白色体、叶绿体、有色 体。质体间的相互转化:
据《植物学》(陆时万版):

叶绿体

前质体 有色体 光 白色体(黑暗黄化)

据《植物生物学》(周云龙版):

叶绿体
白色体(成熟后光照不转变为叶绿体) ( 原质体 有色体
I J
菌根:根与土壤中真菌形成的共生体,分外生菌根(菌丝不进入根细 胞)、内生菌根(菌丝可进入表皮和皮层细胞)、内外兼生菌根。 三者都为共生。
假果:指子房以外的其他结构参与了果实的形成。 【真果:仅有子房发 育成的果实】
胶质鞘:绝大多数蓝藻细胞壁外均具有的或厚或薄的一种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胚胎:来源于动物,系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初期发育的动物体(或幼体)。

植物胚胎学:是胚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植物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科学。

繁殖:是指生物增加个体的过程。

营养繁殖:指从母体断裂或增生部分,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无性生殖:通过无性生殖细胞-孢子进行繁殖的方式。

有性生殖:通过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结合进行繁殖的方式,包括同配(由形状、结构、大小、运动能力等方面完全相同两个配子结合的一种生殖方式。

)、异配(在形状、结构上相同,但大小、运动能力不同,大而运动能力迟缓的为雌配子;小而运动能力强的为雄配子,此两种配子结合的生殖方式。

)、卵式生殖(在形状、大小和结构上都不相同的配子,大而无鞭毛不能运动的为卵,小而有鞭毛能运动的为精子,精卵结合的生殖方式)。

(简)为什么说有性生殖是由无性生殖演化而来(考的几率很大)1、衣藻进行有性生殖的配子和进行无性生殖的游动孢子形态上是相同的,从孢子囊产生的游动孢子可以多至8个(4个或8个),从配子囊产生的配子也可少至8个(8、16、32或64个)。

2、在充分的营养条件下,配子也可不经结合而形成新个体。

因此,一般认为有性生殖是从无性生殖演化而来。

生活史:也称为生活周期,是指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种子植物的生活史就是从种子开始到产生新的种子为止的整个生活历程。

世代交替:是指植物生活史中二倍的孢子体世代与单倍的配子体世代有规律的循环交替的现象。

有两个关键环节,减数分裂和双受精。

核相交替:指植物生活史中,二倍的染色体组(核相)与单倍的染色体组(核相)相互交替出现的现象。

(简)生活史的类型1、合子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在合子萌发前进行。

2、配子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在配子产生时进行。

3、居间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不进行减数分裂,合子萌发时也不发生减数分裂,而萌发形成1个二倍体植物,二倍体植物进行无性生殖,在孢子囊内(或孢子母细胞)形成孢子时进行减数分裂。

(简答)腺质绒毡层与变形绒毡层区别腺质绒毡层又叫分泌绒毡层(secretoryr tapetum ):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它始终保持原来的位置,通过细胞的内表面分泌各种物质供给小孢子发育的需要,直至花粉成熟后,该细胞完全自溶,这种类型在被子植物中常见。

变形绒毡层又叫周原质团绒毡层(periplasmodial tapetum): 其典型特征是绒毡层较早地发生内壁和径向壁的破坏,原生质体突出并移动至花药腔中,融合形成绒毡层的周原生质团。

乌氏体是指积累在绒毡层表面的一种颗粒状结构,因von Ubisch 最早确切地描述过这种结构的个体发育称为Ubisch body。

(简答)乌氏体和绒毡层膜区别乌氏体是指积累在绒毡层表面的一种颗粒状结构,因von Ubisch 最早确切地描述过这种结构的个体发育称为Ubisch body。

乌氏体分布在绒毡层沿药室的内切向壁上。

是一种形如球状的小体,直径大的也只有几个微米,后期常联合成复合的集合体。

球状体覆盖着厚的有孔道的壁,壁的厚度均匀,有时具疣状或刺状突起,外形与花粉的外壁颇为相似。

乌氏体只在腺质绒毡层产生。

绒毡层膜是指围绕整个绒毡层的抗乙酰酶解的膜,它象一个囊包围着所含的花粉粒。

一般有两层构成,外层是具穿孔的,此层保存至花药开裂时期;内层(向药室的一层),是由索状系统形成不规则的网层,并布满乌氏体。

内层的索状系统随着花药开裂而破坏,游离于小孢子囊中。

在腺质绒毡层中存在。

(简答)胞质分裂的类型胞质分裂的类型a. 连续型(successive type):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后产生分隔壁,将母细胞分为两个子细胞,可称为二分体;接着进行第二次分裂,结果形成四个子细胞,即称为四分体。

b. 同时型(simultancous type):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不形成细胞壁,无二分体时期;在第二次分裂中,两个核同时进行分裂,当分裂完成时,在四个核之间产生壁,同时地分隔成四个子细胞。

小孢子:雄配子体的第一个细胞,当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所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及单核时期的花粉粒均可称为小孢子。

雄配子体:在被子植物中,由小孢子发育而来的成熟花粉粒(2或3细胞)以及由花粉粒长出的花粉管,统称为雄配子体。

雄性不育性:在自然条件下,植物群体中还可能发生雄性不育的个体。

雄性不育的个体,它们的雄性器官或细胞—花药或花粉不育,但雌蕊发育正常。

分为三种类型:花药退化型、无花粉型和花粉败育型(解释细胞中套细胞现象)生殖细胞从最初紧贴着花粉粒内壁,逐渐沿壁推移、收缩、脱离开来,成为圆球形,游离于营养细胞细胞质中。

生殖细胞由于其外围的胼胝质壁解体消失而成为仅有质膜包被的裸细胞。

形成“细胞中有细胞”的独特现象合点:珠心与珠被合生的区域承珠盘:指直接在胚囊之下和在珠柄进入的维管束之上的一群形态特殊的珠心细胞群。

(简答)胚囊发育的类型:①单孢子(型)胚囊:主要特征是胚囊由一个大孢子发育而来,又分为二型。

①单孢子(型)胚囊主要特征是胚囊由一个大孢子发育而来,又分为二型。

1)蓼型其特点是四分体中靠近合点端的大孢子发育,经过三次核分裂,共形成七细胞八核,成熟胚囊包括一个卵细胞、两个助细胞、三个反足细胞和具两极核的中央细胞。

2)待宵草型其特点是四分体中珠孔端的一个大孢子只经过两次分裂,形成四核胚囊,包括一卵细胞,两个助细胞及一个具单核的中央细胞,反足细胞是缺少的。

②双孢子(型)胚囊主要特征是:大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形成二分体,但在减数分裂Ⅱ只有二分体中的一个细胞分裂,另一个退化。

有功能的细胞进行分裂后,不形成壁,所成的两个大孢子共同参与胚囊的形成,每一个大孢子核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共形成八核,最后组成胚囊的结构与蓼型相似。

又分为二型:1)葱型(Allium type)其特点是胚囊从二分体中合点端的大孢子衍生,这种类型是葱属植物的特征。

2)英地百合型(Endymion type)其特点是胚囊从二分体中珠点端的大孢子衍生③四孢子(型)胚囊主要特征是: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没有形成壁,四个单倍体的核共同参与胚囊的形成。

一般有分为七种:1)五福花型(Adoxa type)其特点是四核的大孢子中,二核在珠孔端和二核在合点端,即成2+2的排列。

2)椒草型(Peperolia type) 其特点是大孢子中的四核,一核在珠孔端,一核在合点端,其余二核分别在两侧,成1+1+1+1(十字型)排列。

3)皮耐亚型(Penaea type) 其特点是大孢子的四核成1+1+1+1排列。

经两次分裂后的十六核组成四组。

每一组的四核中有三个组成细胞并呈卵器状,每组有一核移向中央成为极核。

4)白花丹型(Plumbago type) 其特点是大孢子中的四核成1+1+1+1排列,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的八核分为四对;四对核中各有一个形成细胞,这四个细胞中有一个象卵细胞,一个象反足细胞,另两个在胚囊周缘。

游离的四个核移至胚囊的中央融合成次生极核。

有时,除卵细胞外,其余的三个解体。

5)德鲁撒型(Drusa type)其特点是大孢子中的四核,成1+3排列,即一核在珠孔端,三核在合点端。

进行两次分裂形成十六个核组成的胚囊,包括一个正常的卵器,两个极核和十一个反足细胞。

6)贝母型(Fritillaria type) 其特点是大孢子的四核成1+3排列。

第一次有丝分裂时,珠孔端的一核正常分裂,而合点端分裂的三核的纺锤体合并,从而出现两个单倍体核和两个三倍体核。

第二次有丝分裂形成八核,构成的胚囊包含一个单倍体的卵器,一个单倍体的上极核和一个三倍体的下极核以及三个三倍体的反足细胞。

7)小蓝雪花型(Plumbagella type)其特点是大孢子的四核成1+3排列。

三个合点端的三个大孢子核合并成单一的三倍体核。

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单倍体核和两个三倍体核。

此后不再分裂即组成一个卵、两个极核(一个单倍体的和一个三倍体的)及一个反足细胞(三倍体的)。

被子植物的雌配子体:也称胚囊,是指成熟的胚囊,即七细胞八核的胚囊受精:是指雄配子与雌配子的融合。

受精的终止是新个体的起点。

要经历下列的程序1、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和长出花粉管;2、花粉管通过花柱;3.花粉管进入胚囊和释放内容物;4.配子融合。

(简答)影响花粉粒萌发因素:1)花粉中贮存的酶和代谢物是花粉萌发的主要因素。

2)硼对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起促进作用。

3)外界环境条件对花粉的萌发速度也有影响。

4)花粉之间的群体效应。

群体效应:在一定面积内,花粉数量越多,花粉萌发和生长更好的现象(简答)花粉管进入柱头的方式:①通过柱头表面毛的基部细胞壁之间进入,如在棉花中,柱头毛表面的角质层保留不溶解。

②穿过乳头表面的乳突细胞,经乳突的果胶质—纤维素壁,进入柱头组织的细胞间隙向花柱中生长。

珠孔受精:花粉管通过花柱进到子房以后,通常沿子房的内壁或胎座继续生长,直到胚珠经珠孔进入胚珠,称为珠孔受精双受精:当一对精子从花粉管释放到胚囊中后,接着发生雌雄性细胞的融合。

一个精子和卵融合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两个极核融合这个过程称为双受精由于双受精作用,导致二倍体胚和三倍体胚乳的产生。

(填)雄性核雌性的核仁融合为一个大的核仁,这标志着雌雄性核融合的结束。

(简答)核膜融合的基本程序:Ⅰ雌雄性核紧密接触;Ⅱ邻近的内质网在数点结合,并与外核膜相连;Ⅲ由于内质网缩短,形成二核间的桥;Ⅳ二核的内核膜合并和溶解,核质于是贯连起来。

半融合现象:在被子植物的受精作用中,精子进入卵内,但不与卵融合,结果形成的胚,含有雄核和雌核分裂的细胞。

受精不亲和性:配子一般虽能受精,但在自交或在特定的系统间交配而不能受精时则称为不亲和性自交不亲和性:是植物雌蕊的柱头或花柱可以辨别自体和异体花粉,并抑制自体花粉萌发或生长的一种特性.它使得自体受精不能实现,只有遗传组成不同的异体花粉才能完成受精.识别反应:是细胞分辨自己与异己的一种能力,表现在细胞表明分子水平上的化学反应和信号传递(简答)自交不亲和的类型从种子植物不亲和基因作用的自主性来看,不亲和性又可分为:①配子体型不亲和(gametophytic self-incompatibility GSI)受花粉本身基因控制的不亲和,引起自交不实。

配子型不亲和性,即自主性的不亲和性。

不亲和性完全取决于花粉的不亲和基因与花柱的不亲和基因是否相同②孢子体型不亲和(sporophyticself-incompatibility SSI) 受花粉亲本基因控制的不亲和,引起自交不实。

孢子型不亲和性,即非自主性的不亲和性,花粉的表型受花粉赖以生长发育的孢子体的基因型所制约。

胚乳:也称内胚乳,是被子植物双受精过程中精子与极核融合后形成一种特殊的营养组织。

(j简答)根据发育的特征(细胞分化)特点,胚乳发育可分为3种类型:根据发育的特征(细胞分化)特点,可分为3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