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翻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翻译《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一篇古诗,由宋代诗人苏轼所著,以下精心整理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古诗翻译、词语注释、作者简介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翻译】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词语注释】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创作背景】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赏析】第一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裁:诗题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名字:苏轼年代:宋代描述: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翻译: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译文: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原文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青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1072年(熙宁五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诗写坐船时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
赏析三:艺术特色作者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
“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赏析四:语言赏析这首词一如既往得延续了苏轼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行文风格构思巧妙又不着痕迹,作者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晴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赏析二】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诗中把乌云比作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赏析三】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
这首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赏析四】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下。
50岁【赏析五】这首诗写夏天西湖下阵雨时的景象。
诗中抓住夏日阵雨时的特点,写出雨前、雨中、雨后不同的情景。
时阴,时雨,时晴,变幻莫测,多姿多彩,景色动人。
诗中写黑云、青山、白雨、蓝天,具有色彩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译文]枕在水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的晃动,船被风一吹也知道和留连不已。
[出自] 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宗五年(公元1072年)当令。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逐:追赶。
无主,到处:都是说明景色的随意自然。
令:为使得,感觉。
徘徊:此处为留连之意。
译文1:活生生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枕在水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的晃动,船被风一吹也知道和月亮留连不已。
译文2: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
从水中看山如倒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译文3:那些被放生的鱼根本不怕人,而且还追着人走。
没有主人的荷花开遍湖里,那么舒适惬意。
以水为枕,躺着看山,那山似乎并没有高昂着头,而是在仰视着自己。
风吹动没有系缆的船,摇来摇去,似乎不是船在摇,而是月亮在徘徊不定。
赏析:这首七绝的前两句,写出了湖上景色的.随意自然。
首句写动物,次句写,一动一静,动静结合。
后两句落笔题目的“醉”字,因为醉了,斜倒在楼上就像枕在水上,伏在桌上就像坐在船上,所以能想像出好似山在俯仰、与月徘徊。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俳徊”的景面。
蓝灰色的湖面,轻泛波纹,点缀几片深色荷叶,木桨轻摇,划出两圈涟漪。
笔墨简炼、清淡,点出夏夜静谧的气氛。
画面的中心部分是人物和圆月。
诗人双手枕头,脸露微笑,一副醉意朦胧,悠悠自得的神态。
一轮圆月、几弯山岱的倒影,与小船交相叠复,产生水天一体,人月徘徊的神妙意境。
画家不仅绘出了诗意,反映了诗的浪漫主义风格,还成功地刻划了诗人的性格,在构图、用笔、用色上颇见功力。
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
从水中看山如倒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翻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评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一共有五首,其中以第一首最为著名。
东坡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西元一〇七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赏析】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关键信息1、诗词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作者:苏轼3、诗词体裁:七言绝句二、原文翻译1、黑云翻墨未遮山: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
11 这句诗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乌云的浓厚和迅猛,“翻墨”一词形象地表现出乌云的动态和气势。
2、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溅入船中。
21 “跳珠”的比喻十分精妙,将雨点的活泼和急促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雨势的猛烈。
3、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把乌云吹散了。
31 此句中的“卷地风”进一步强调了风的强大力量,与前面的雨景形成鲜明对比。
4、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的湖水像天空一样开阔平静。
41 最后一句展现出雨过天晴后,湖水的平静和广阔,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三、诗词赏析1、艺术手法11 比喻生动:诗人运用了“翻墨”“跳珠”两个贴切而形象的比喻,分别描绘了乌云和雨点的特点,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天气的变化和雨景的壮观。
111 对比鲜明:诗中通过乌云密布与雨过天晴、狂风骤雨与平静湖水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展现了大自然的瞬息万变。
112 视角转换:从天空中的乌云和雨点,到湖面上的船只和湖水,诗人的视角不断变化,使画面更加丰富和立体。
2、情感表达21 诗人在描绘雨景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豁达和乐观的心境。
尽管雨势凶猛,但转眼间风平浪静,湖水如天,这种变化似乎也暗示着人生的起伏与无常,而诗人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211 整首诗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变化的坦然接受。
3、意境营造31 诗人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活力的氛围。
乌云压顶、白雨倾盆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而风过天晴、水天一色的画面又给人带来了宁静和祥和。
311 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也引发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与赏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晴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赏析一】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
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
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赏析二】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运用拟人手法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的突出了一个未字,表明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水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诗中忽字用得十分轻巧,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关键信息1、诗词名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作者:苏轼3、原文内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翻译要点对诗句中重点词汇和意象的准确翻译。
保持原诗意境和情感的传达。
5、赏析角度诗歌的意境营造。
诗人的情感表达。
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二、原文翻译11 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翻译为: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
111 这句诗以“翻墨”形象地描绘出乌云的浓密和厚重,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112 同时“未遮山”又显示出乌云的范围并非无边无际,为下文的雨景变化埋下伏笔。
12 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翻译为: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121 “跳珠”一词将雨点比作珍珠,生动地展现出雨点的大而急,以及雨势的猛烈。
122 “乱入船”则突出了雨的无所顾忌和来势汹汹。
13 第三句“卷地风来忽吹散”翻译为: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131 “卷地风”显示出风的强劲和迅猛,与前文的雨景形成鲜明对比。
132 “忽吹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突然和迅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无常。
14 第四句“望湖楼下水如天”翻译为:那望湖楼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水天一色。
141 此句描绘出雨过天晴后,湖水平静如天的优美景象。
142 与前文的狂风骤雨形成鲜明的反差,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三、诗词赏析1、意境营造11 这首诗通过对云、雨、风、水等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营造出了一种瞬息万变、波澜壮阔的意境。
111 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随后狂风骤起,吹散乌云,最后湖水如天,宁静澄澈。
112 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快速的变化,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2、情感表达21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大自然变幻无穷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211 尽管风雨交加,但诗人并未表现出丝毫的恐惧或厌烦,反而以一种欣赏的态度来描绘这一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及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