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水质工程学复习题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水质工程学下册试卷复习(名词、填空)

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吸附-生物降解工艺ABF:活性生物滤池AFB:产酸发酵细菌ASBR:厌氧序批式反应器BAF:曝气生物滤池CAS:传统活性污泥法CASS CAST CASP:循环式活性污泥法的简称CSAS:生物吸附活性污泥CMAS: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DO:指溶解在水里氧的量DS:溶解性固体DSVI:稀释的污泥体积指数EGSB:厌氧膨胀床反应器EAAS: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FB:生物流化床FS:固体性固体F/M:有机物量与微生物量的比值HRT:水力停留时间HPOAS: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IC:内循环式厌氧反应器Kla:氧总转移系数MB:产甲烷菌MBR:膜生物反应器MB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V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OUR:耗氧速率RBC:生物转盘SV:污泥沉降比。
SV30:指曝气池混合液在量筒静止沉降30min后污泥所占的体积百分比。
SBR: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FAS:分段进水活性污泥法SRT:污泥停留时间(污泥龄)SRB:化能异养型硫酸盐还原菌SS:可悬浮固体SVI:污泥容积指数SOUR:活性污泥的比耗氧速率SAS:选择器活性污泥法TOC:总有机碳量UASB:升流式厌氧污泥床VSS:挥发性悬浮物VIP:生物同步脱氮除磷工艺VFA:挥发性脂肪酸1. F/M比:有机物量F与微生物量M的比值.单位:g/(g.d)=1/d2. 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质量3. MLV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有机性固体物质部分的浓度4. f:f=MLVSS/MLSS、0.5左右、25%无机5. SS:可悬浮固体VSS:挥发性固体DS:溶解性固体FS:固体性固体6. KLa:氧总转移系数IC:厌氧内循环反应器7. SV:污泥沉降比、又称30min沉降率、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后所形成沉降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以%表示8. SVI:污泥容积指数、从曝气池出口处取出的混合液、经过30min静沉后、每克干污泥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以ml计、=SV(mL/L)/MLSS(g/L)、过低说明泥粒细小无机质含量高缺乏活性、过高说明污泥沉降性能不好、并已有产生污泥膨胀的可能9. SOUR(OUR):活性污泥的比好氧速率、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消耗的溶解氧量、mgO2/(gMLVSS.h)10. BOD污泥负荷率:曝气池内单位重量(kg)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d)内接受的有机物量(kgBOD)11. BOD容积负荷率:单位曝气池容积(m3)在单位时间(d)内接受的有机物量12. 水力负荷:单位面积的处理单元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水量13. SRT:污泥龄、又固体平均停留时间、指在曝气池内、微生物从其生成到排出的平均停留时间14. R:污泥回流比、从二沉池返回到曝气池的回流污泥与污水流量之比15. HRT:水力停留时间、污水进入曝气池后、在曝气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1/HRT、稀释率16. CAS:传统活性污泥法SFAS:分段进水活性污泥法CSAS:生物吸附活性污泥法或接触稳定法CMAS: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EAAS: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HPOAS:富氧曝气活性污泥法SAS:选择器ASM:活性污泥模型17. A/O工艺:前置反硝化脱氮工艺18. PHB:聚-β-羟基丁酸、PHV:聚-β-羟基戊酸19. A/O法、厌氧-好氧除磷工艺20. A-A-O工艺、同步脱氮除磷工艺,厌氧-缺氧-好氧法21. 氧化沟:连续循环反应器、又称Pasveer氧化沟22. AB法污水处理工艺、吸附-生物降解工艺、预处理-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23. SBR: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24. CASS、CAST、CASP:循环式活性污泥法MBR:膜生物反应器、膜组件+生物反应器25. TF:生物滤池RBC:生物转盘、又称浸没式生物滤池BAF:曝气生物滤池SBR:淹没式生物滤池亦称生物接触氧化法(B)FB:生物流化床ABR:气提式生物膜反应器MB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HASBR:复合式活性污泥生物膜反应器26.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对有机物的代谢作用达到有机废水或污泥处理的目的、并获取沼气过程的统称27. HPA:产氢产乙酸细菌MB:产甲烷菌SRB:化能异养型硫酸盐还原细菌28. ORP:氧化还原电位UASB:升流式厌氧污泥床29. ABR:分阶段多相厌氧反应器ASBR:厌氧序批式反应器UAPBR:升流式厌氧填充床反应器AEBR:厌氧膨胀床反应器AFBR:厌氧流化床反应器30. 污泥含水率指污泥中所含水分的重量与污泥总重量之比的百分数31. 污泥比阻:在一定压力下,采用过滤法分离污泥水分时,单位面积上单位重量的滤渣所受到的阻力32. 投配率:每日投加新鲜污泥体积占消化池污泥总体积的百分数,其倒数为污泥停留时间33. OLR:有机负荷34. 颗粒污泥:厌氧微生物自固定化形成的一种结构紧密的污泥聚集体35. 一级SB:厌氧膨胀床反应器36. VFA:厌氧处理系统内的挥发性有机酸的含量第13章1.污水生物处理:好氧法、厌氧法;2.好养生物处理:悬浮生长型活性污泥法、附着生长型生物膜法。
水质工程学复习题

污水处理复习题1.解释生化需氧量BOD2.解释化学需氧量COD3.解释污泥龄4.绘图说明有机物耗氧曲线5.绘图说明河流的复氧曲线6.解释自由沉降7.解释成层沉降8.解释沉淀池表面负荷的意义9.写出沉淀池表面负荷q0的计算公式10.曝气沉砂池的优点11.说明初次沉淀池有几种型式12.说明沉淀有几种沉淀类型13.说明沉砂池的作用14.辐流沉淀池的进水和出水特点15.解释向心辐流沉淀池的特点16.绘图解释辐流沉淀池的工作原理17.解释竖流沉淀池的特点18.解释浅层沉降原理19.说明二次沉淀池里存在几种沉淀类型、为什么20.活性污泥的组成21.绘图说明活性污泥增长曲线22.说明生物絮体形成机理23.解释混合液浓度MLSS24.解释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 MLVSS25.解释污泥龄26.解释污泥沉降比 SV,污泥指数 SVI27. 解释BOD污泥负荷率,容积负荷率及计算公式28.解释活性污泥反应的影响因素29.解释剩余污泥量计算公式30.解释微生物的总需氧量计算公式31.解释传统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及优缺点32.解释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及优缺点33.解释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及优缺点34.解释完全混合池的运行方式及优缺点35.绘图说明传统活性污泥法、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完全混合池的各自BOD降解曲线36.绘图说明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的运行特点37.解释活性污泥曝气池的曝气作用38.根据氧转移公式解释如何提高氧转移速率39.氧转移速率的影响因素40.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方式41.解释活性污泥系统运行中的污泥异常情况42.解释污泥膨胀43.解释生物膜的构造与净化机理44.解释生物膜中的物质迁移45.解释生物膜微生物相方面的特征46.说明高浓度氮的如何吹脱去除47.解释生物脱氮原理48.解释A/O法生物脱氮工艺49.解释生物除磷机理50.绘图说明A2/O法同步脱氮除磷工艺51.解释生污泥52.解释消化污泥53.解释可消化程度54.解释污泥含水率55.说明污泥流动的水力特征56.污泥浓缩的目的57.重力浓缩池垂直搅拌栅的作用58.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59.厌氧消化的投配率60.厌氧消化为什么需要搅拌61.说明污泥的厌氧消化机理62.解释两段厌氧消化的机理63.说明厌氧消化的C/N比64.说明厌氧消化产甲烷菌的特点65.消化污泥的培养与驯化方式66.说明消化池异常现象67.说明污泥的好氧消化机理68.污泥机械脱水有几种方法69.绘图说明部分回流加压溶气气浮?70. 气浮方法中的表面活性剂的作用?71.绘图说明加压溶气气浮?72. 气浮中产生气泡的方法?73. 什么是疏水性, 亲水性物质?74. 是否任何物质都能粘附在气泡上,取决于哪些因素?75. 绘图解释费兰德利希与郎格谬公式?76. 为什么废水中的乳化油类不易相互粘聚上浮?77. 绘图说明有明显吸附带与无明显吸附带的穿透曲线?78.简述厌氧消化过程的四阶段理论,并结合该理论简述在厌氧反应器中维持稳定pH值的重要性。
水质工程学(Ⅰ)例题、思考题、习题参考答案

⽔质⼯程学(Ⅰ)例题、思考题、习题参考答案⽔质⼯程学(Ⅰ)例题、思考题、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质与⽔质标准1.⽔中杂质按尺⼨⼤⼩可分为⼏类?了解各类杂质主要来源、特点及⼀般去除⽅法。
⽔中杂质按尺⼨⼤⼩分为悬浮物、胶体、溶解物三类。
悬浮物:尺⼨较⼤(1?m-1mm),可下沉或上浮(⼤颗粒的泥砂、矿碴下沉,⼤⽽轻的有机物上浮)。
主要是泥砂类⽆机物质和动植物⽣存过程中产⽣的物质或死亡后的腐败产物等有机物。
这类杂质由于尺⼨较⼤,在⽔中不稳定,常常悬浮于⽔流中。
当⽔静置时,相对密度⼩的会上浮与⽔⾯,相对密度⼤的会下沉,因此容易去除。
胶体:尺⼨很⼩(10nm-100nm), 具有稳定性,长时静置不沉。
主要是粘⼟、细菌和病毒、腐殖质和蛋⽩质等。
胶体通常带负电荷,少量的带正电荷的⾦属氧化物胶体。
⼀般可通过加⼊混凝剂进去去除。
溶解物:主要是呈真溶液状态的离⼦和分⼦,如Ca2+、Mg2+、Cl-等离⼦,HCO3-、SO42-等酸根,O2、CO2、H2S、SO2、NH3等溶解⽓体分⼦。
溶解物与⽔成均相,透明。
但可能产⽣⾊、臭、味。
是某些⼯业⽤⽔的去除对象,需要特殊处理。
有毒有害的⽆机溶解物和有机溶解物也是⽣活饮⽤⽔的去除对象。
2.各种典型⽔质特点。
(数值可不记)江河⽔:易受⾃然条件影响,浊度⾼于地下⽔。
江河⽔年内浊度变化⼤。
含盐量较低,⼀般在70~900mg/L之间。
硬度较低,通常在50~400mg/L(以CaCO3计)之间。
江河⽔易受⼯业废⽔和⽣活污⽔的污染,⾊、臭、味变化较⼤,⽔温不稳定。
湖泊及⽔库⽔:主要由河⽔补给,⽔质类似河⽔,但其流动性较⼩,浊度较低;湖⽔含藻类较多,易产⽣⾊、臭、味。
湖⽔容易受污染。
含盐量和硬度⽐河⽔⾼。
湖泊、⽔库⽔的富营养化已成为严重的⽔污染问题。
海⽔:海⽔含盐量⾼,在7.5~43.0g/L之间,以氯化物含量最⾼,约占83.7%,硫化物次之,再次为碳酸盐,其它盐类含量极少。
海⽔须淡化后才可饮⽤。
水质工程学试题集及答案

水质工程学试题集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水质工程学中,下列哪种物质是水体中常见的污染物?A. 氧气B. 氮气C. 汞D. 氦气答案:C2. 在水处理过程中,混凝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消毒B. 沉淀C. 过滤D. 吸附答案:B3.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方法?A. 沉淀法B. 离子交换法C. 吸附法D. 蒸馏法答案:D4. 污水处理中,生物处理法主要利用哪种微生物?A. 酵母菌B. 乳酸菌C. 硝化细菌D. 醋酸菌答案:C5. 以下哪种方法不是水处理中的消毒方法?A. 氯气消毒B. 紫外线消毒C. 臭氧消毒D. 沉淀法答案:D6.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水体中的有机物?A. 苯B. 甲烷C. 二氧化碳D. 乙醇答案:C7. 以下哪种物质是水体中常见的悬浮物?A. 氮气B. 二氧化碳C. 泥沙D. 氧气答案:C8.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水体中的无机污染物?A. 硫酸盐B. 硝酸盐C. 重金属D. 石油答案:D9. 以下哪种方法不是水体中有机物的去除方法?A. 生物降解B. 吸附C. 沉淀D. 蒸馏答案:C10.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水体中的微生物?A. 细菌B. 病毒C. 藻类D. 真菌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水质工程学中,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A. 水体的流速B. 水体的温度C. 水体的pH值D. 水体的溶解氧答案:ABCD2. 下列哪些物质是水处理中常用的混凝剂?A. 硫酸铝B. 聚合氯化铝C. 硫酸铁D. 硫酸镁答案:ABC3. 下列哪些方法可以用于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A. 沉淀法B. 离子交换法C. 吸附法D. 蒸馏法答案:ABC4. 下列哪些微生物在水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A. 硝化细菌B. 乳酸菌C. 酵母菌D. 醋酸菌答案:A5. 下列哪些方法可以用于水体中有机物的去除?A. 生物降解B. 吸附C. 沉淀D. 蒸馏答案:AB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水质工程学是研究水体污染及其防治的科学。
水质工程学考试题及答案

水质工程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A. 悬浮固体B. 重金属C. 放射性物质D. 氧气答案:D2. 水质工程学中,以下哪项不是水质参数?A. pH值B. 浊度C. 温度D. 风速答案:D3. 以下哪种方法不是水处理中的常规消毒方法?A. 氯化消毒B. 臭氧消毒C. 紫外线消毒D. 热处理答案:D4. 在水质工程学中,以下哪种物质不是水源保护的重点?A. 农药B. 化肥C. 工业废水D. 二氧化碳答案:D5.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水处理中常用的絮凝剂?A. 聚合氯化铝B. 聚合硫酸铁C. 硫酸铜D. 聚丙烯酰胺答案:C6. 以下哪种方法不是水处理中的预处理方法?A. 格栅B. 沉淀C. 吸附D. 反渗透答案:D因?A. 氮B. 磷C. 钾D. 重金属答案:D8. 以下哪种方法不是水处理中的深度处理方法?A. 活性炭吸附B. 膜过滤C. 紫外线消毒D. 混凝沉淀答案:D物?A. 农药B. 石油C. 塑料D. 重金属答案:D10.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水处理中常用的消毒副产物?A. 三氯甲烷B. 溴酸盐C. 氯酸盐D. 硫酸盐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水质工程学主要研究的是水体的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污染、处理、保护2. 水质参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pH值、浊度、溶解氧、电导率3. 水处理中的常规消毒方法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氯化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4. 水源保护的重点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农药、化肥、工业废水5. 水处理中常用的絮凝剂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聚丙烯酰胺6. 水处理中的预处理方法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水质工程学考试试卷(含答案)

三层滤料上层采用密度较小、粒径较大的轻质滤料,中层采用中等密度、中等粒径滤料,下层采用密度较大、粒径较小的重质滤料,三层滤料不仅含污能力较高,而且保证了滤后的水质。
2设计供水量应根据下列各种用水确定( C )。
(1)综合生活用水
(2)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
(3)消防用水
(4)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
(5)未预见用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
(6)公共建筑用水
A.全部B.(1)、(2)、(4)
C.(1)、(2)、(3)、(4)、(5) D.(1)、(2)、(3)、(4)、(5)、(6)
A.流速B.流态C.水压D.流量。
二、名词解释:(4’×5)
1、饱和指数——用以定性地预测水中碳酸钙沉淀或溶解倾向性的指数,用水的实际PH值减去其在碳酸钙处于平衡条件下理论计算的PH值之差来表示。
2、机械搅拌澄清池——利用机械的提升和搅拌作用,促使泥渣循环,并使原水中杂质颗粒与已形成的泥渣接触絮凝和分离沉淀的构筑物。
A.1.0%~1.5%B.1.5%~2.0%C.0.20%~0.28%D.0.6%~0.8%
8地下水除铁一般采用接触氧化法或曝气氧化法。当受到硅酸盐影响时,应采用( A )氧化法。
A.接触B.曝气C.自然D.药剂
9当采用氯胺消毒时,氯和氨的投加比例应通过(C)确定,一般可采用重量比为3:1~6:1。
3药剂仓库的固定储备量,应按当地供应、运输等条件确定,一般可按最大投药量的( B )天用量计算。其周转储备量应根据当地具体条件确定。
水质工程学题库及答案给水部分

水质工程学(一)复习思考题一、 名词解释1、 水体自净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
2、 反应器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都有一个发生化学反应的生产核心部分,发生化学反应的容器称为反应器。
3、 活塞流反应器和恒流搅拌反应器活塞流反应器:也称管式反应器,流体是以队列形式通过反应器,液体元素在流动的方向上绝无混合想象,每一流体元素停留时间都是相等的,各点上的反应物浓度和反应速度有确定值。
恒流搅拌反应器:也称连续搅拌罐反应器,物料不断进出,连续流动。
反应器内各点浓度完全均匀,反应速度不随时间变化,有返混作用。
4、 胶体稳定性指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的特性。
分为1、动力学稳定性2、聚集稳定性。
5、 凝聚和絮凝凝聚指胶体脱稳并生成微小聚集体的过程;絮凝指脱稳的胶体或微小的悬浮物聚结成大的絮凝体的过程。
6、 四个混凝作用机理 1、压缩双电层作用机理2、吸附—电性中和作用机理3、吸附架桥作用机理4、沉淀物的网捕、卷扫作用机理7、 胶体保护当胶粒表面被高分子物质全部覆盖后,量胶粒接近时,由于“胶粒-胶粒”之间所吸附的高分子受到压缩变形而具有排斥势能,或者由于带电高分子的相互排斥,使胶粒不能凝聚。
8、 异向絮凝和同向絮凝异向絮凝:指脱稳胶体由于布朗运动相碰撞而凝聚的现象。
同向絮凝:指借助于水力或机械搅拌使胶体颗粒相碰撞而凝聚的现象。
9、 自由沉淀和拥挤沉淀颗粒在沉降过程中不受颗粒彼此间影响的沉淀,称为自由沉淀。
颗粒在沉淀过程中相互干扰,使悬浮颗粒以接近或相同的沉速拥挤下沉,呈界面式沉降,出现清、浑水层间的明显界面(浑液面)的沉淀,称为拥挤沉淀。
10、 截留沉速和表面负荷截留沉速u0指能够全部被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的沉降速度。
表面负荷q 是指单位沉淀面积上承受的水流量,其中Q Q q A BL == 11、 接触絮凝在池内形成一个絮体浓度足够高的区域,使投药后的原水与具有很高体积浓度的粗粒絮体接触,可以大大提高原水中细粒悬浮物的絮凝速率,这种方式称为接触絮凝。
《水质工程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水质工程学复习题(课程代码392351)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1、下列属于微生物学指标的是()。
A、细菌总数B、细菌种类C、游离生物D、水PH值参考答案:A2、湿投凝聚剂时,溶解次数应根据凝聚剂用量和配制条件等因素确定,一般每日不宜超过()次。
A.5 B.3 C.6 D.8参考答案:B3、选择沉淀池或澄清池类型时,应根据原水水质、设计生产能力、处理后水质要求,并考虑原水水温变化、制水均匀程度以及是否连续运转等因素,结合当地条件通过()比较确定。
A.同级别水厂B.工程造价C.技术经济D.施工难度参考答案:C4、平流沉淀池的沉淀时间,应根据原水水质、水温等,参照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一般宜为()。
A.1.5~2.0h B.1.0~1.5h C.1.0~2.0h D.1.0~3.0h参考答案:C5、滤料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性能,并不得含有有害成分,一般可采用石英砂、无烟煤和重质矿石等。
A.抗蚀B.耐高温C.高硬度D.耐磨参考答案:A6、凡能提高或改善混凝剂作用效果的化学药剂可称为()。
A、助凝剂B、混凝剂C、溶剂D、絮凝剂参考答案:A7、使固-液混合物通过多孔材料(过滤介质),从而截留固体并使液体(滤液)通过的过程是()。
A、浮选B、沉淀C、过滤D、澄清参考答案:C8、水和氯应充分混合。
其接触时间不应小于()。
A.40min B.60min C.30min D.20min参考答案:B9、取水构筑物进水自流管或虹吸管的数量不得少于()条。
当一条管道停止工作时,其余管道的通过流量应满足事故用水要求。
A.4 B.2 C.3 D.5参考答案:B10、水厂平面布置时必须要达到的要求是()。
A、水厂应考虑绿化,新建水厂绿化占地面积不宜少于水厂总面积的40%,清水池池顶宜铺设草皮B、水厂内应采用水洗厕所,厕所和化粪池的位置应与净水构筑物保持大于10m的距离C、城镇水厂或设在工厂区外的工业企业自备水厂周围,应设置围墙,其高度一般不宜小于10mD、水厂的防洪标准应低于城市防洪标准,并应留有适当的安全裕度参考答案:B11、滤池由开始进入有效过滤期到出水浊度达到泄漏值,称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名词解释1.普通快滤池:指传统的快滤池布置形式,滤料一般为单层细砂级配滤料或煤,砂双层滤料。
冲洗采用单水冲洗,冲洗水由水箱或水泵供给。
2.自由性余氯:当水中存在不以氯胺形式的没被消耗的氯,称为自由性余氯。
化合性余氯:在规定的接触时间终了时,以氯胺(一氯胺,二氯胺,三氯胺)和有氯胺形式存在的余氯。
3.滤料不均匀系数K80:d80是通过滤重量80%的筛孔孔径:d10是通过滤料重量10%的筛孔孔径:k80=d80/d10,它表示滤料粒径的不均匀系数k80.4.给水水源杂质:按不同原则,可以对天然水体中的杂质进行分类。
(1)按水中的杂质的尺寸,可以分为溶解物,胶体颗粒,悬浮物三种。
(2)从化学结构上可将水中杂质分为无机物,有机物,生物等,(3)按杂质的来源可以分为天然物和污染性杂质。
5.同向絮凝:由水力或机械搅拌所造成的流体运动引起的颗粒碰撞狙击称之为同向絮凝。
异向絮凝:两个胶体颗粒向不同的方向运动而发生碰撞聚集的情况。
6.截留沉速:在沉淀区始端位于水表面的颗粒处于最不利位置,如果这个颗粒的运动轨迹恰与池底末端相交,那这一粒径的颗粒恰在此时能全部沉淀,这个恰能沉淀的速度称为截留速度。
7.滤料级配:滤料级配是指滤料粒径范围及在此范围内不同粒径的滤料所占的百分比。
8.截留沉速与表面负荷率:颗粒的截留沉速u与沉淀池表面负荷 Q/A相等。
但含义不同,表面负荷代表自池顶A开始下沉所能全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的沉速;而截留沉速u。
反映了沉淀池所能全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沉速。
9.滤料粒径级配:指滤料中各种历经颗粒所占的重量比例。
10.吸附架桥作用:指分散体系中的胶体颗粒通过吸附有机或无机高分子物质通过架桥连接,宁极为打的聚集体而脱稳聚沉。
压缩双电层作用:通过与他所双电层是胶体颗粒的双电层变薄,排斥能降到相当小时,两胶体颗粒接近时,就可以由原来的排斥力为主变为吸引力为主,胶体颗粒间就会发生凝集。
吸附-电中和作用:指胶体颗粒表面吸附异号离子、异号胶体颗粒或带异号电荷的高分子,从而中和了胶体颗粒本身所带部分电荷,减少了胶体颗粒的静电斥力,使胶体颗粒更易于聚沉。
网捕-卷扫作用:指投加到水中的铝盐、铁盐等混凝剂水解后形成较大量的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水合金属氧化物沉淀,当这些水合金属氧化物体积收缩沉降时,会像多孔的网一样,讲水中的胶体颗粒和悬浮浊质颗粒捕获卷扫下来。
11.助凝剂:凡能提高或改善混凝作用效果的化学药剂可称为助凝剂。
12.生物活性炭法:利用臭氧额活性炭相结合的水处理方法。
13.大、小阻力配水系统:加大配水孔眼的水力阻抗s2,使之和配水系统内s1水力阻抗相比甚小,则阻抗比趋近于1,从而使流量比也接近于1.按这种原理设计出来的配水系统成为大阻力配水系统。
为了达到均匀分布反冲洗水的要求,尽量减少水力阻抗s。
使S与(S1+S2)相比甚小,也能使阻抗比趋于1,使流量比接近于1,按这种原理设计出来的配水系统成为小阻力配水系统。
14.自由沉淀、拥挤沉淀、絮凝沉淀自由沉淀:指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彼此没有干扰,只受到颗粒本身在水中的重力和水流阻力的作用的沉淀;拥挤沉淀:指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彼此相互干扰,活着收到容器壁的干扰的沉淀;絮凝沉淀:利用絮凝剂使水中悬浮杂质形成较粗大的絮凝体,再通过自由沉淀的沉淀。
15.浅池理论:按照理想沉淀池原理,在保持截留沉速u。
和水平流速v都不变的条件下,减少沉淀池的深度,就能相应地减少沉淀时间和缩短沉淀池的长度。
即为浅池理论。
二、填空题1.为了改变滤池滤料在反冲洗时产生的水力分级现象,以提高滤层含污能力,采用的方法有(就滤料而言):双层滤料、均质滤料、三层滤料或混合滤料。
2.在絮凝过程中,影响其效果的因素有:水温、水的PH和碱度、水中的悬浮物浓度、水力条件。
3.常见的混凝剂有硫酸铝、三氯化铁、硫酸亚铁、聚合氯化铝。
4.采用高速水流反冲洗的滤池有压力滤池、移动罩滤池、重力式无阀滤池。
采用气水反冲洗的滤池有V型滤池。
5.直接过滤有接触过滤、微絮凝过滤两种方式。
6.水流稳定性以弗劳德数Fr判别,Fr增大表明重力作用相对减少,惯性作用相对增大。
7.我国的生活饮用水的细菌学标准:细菌总数100CFU/ml,大肠菌数每100ml不得检出,游离性余氯接触30min后为不低于0.3mg/L,管网末端为不低于0.5mg/L。
8.影响混凝的四大条件是:原水性质、投加混凝剂的各类与数量、相关水利条件、使用的絮凝设备。
9.滤池反冲洗的方式有单水高速反冲洗、表面助凝加高速反冲洗和气水联合反冲洗。
10.双层滤料组成为:上层为较大粒径,较小密度的滤料;下层为较小粒径、较大密度的滤料。
11.高浊度水在沉淀初期,容器中的水分清水区、等浓度区、变浓度区、压实区四个区。
沉淀区过程中等浓度区最早消失。
12.胶体稳定性的条件有动力稳定性、带电稳定性、溶剂化作用稳定性;胶体不稳定因素有胶体的双电层结构和胶体间相互作用。
13.普通快滤池的四个阀门指清水阀、浑水进水阀、冲洗水阀、冲洗废水排水阀。
14.快滤池冲洗方法有:反冲洗、反冲洗辅以表面冲洗、反冲洗辅以压缩空气。
15.饮用水消毒的方法有:氯气消毒法、二氧化氯消毒法、臭氧消毒法、氯胺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
16.混凝剂雨水的混合阶段要求的G值700-1000s-1;絮凝阶段要求的G值20-70s-1,GT值10000-100000.17.胶体杂质颗粒脱稳的方式有: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
18.在过滤过程中,水中微粒通过迁移和吸附两种过程而被截留。
三.简答题1.简述粒状滤料杂质截留机理?过滤的主要作用是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之间的吸附与迁移作用的结果。
当含有杂质颗粒的水从上而下通过滤料层时,杂志颗粒在拦截、沉淀、惯性、扩散和水动力作用下,会脱离流线而与滤料表面接近,这是一种物理力学作用。
杂志颗粒在物理力学作用靠近滤料颗粒表面,在范德华力和静电力相互作用下,以及某些化学键和特殊的化学吸附力作用下,被吸附于滤料表面上,或者吸附在滤粒表面上原先粘附的颗粒上。
2.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混凝效果的?水温(水温低,絮凝体形成缓慢,絮凝颗粒细小、效果差。
水解慢。
水温过高,混凝剂水解反应过快,形成的絮凝体水合作用增强、松散不易沉降)水的PH与碱度、水中(PH与水中胶体颗粒的表面电荷和电位及水解反应有关,不同的表面电荷和电位价所需混凝剂不同,不同的混凝剂的最佳水解反应所需PH也不同,而混凝剂与原水发生水解反应而消耗水中碱度而使水中的PH降低。
)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与性质(水中悬浮物浓度很低时,颗粒碰撞速率大大减小,混凝效果差。
通常采用投加高分子助凝剂或矾花核心类助凝剂等方法来提高混凝效果)水利条件(整个混凝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混合和反应。
混合阶段的要求是使药剂迅速均匀地扩散到全部水中使之能在水中水解聚合并使胶体颗粒脱稳凝集,混合要求快速和距离搅拌,在几秒钟或一分钟内完成。
反应阶段的要求是使混凝剂的微粒通过絮凝形成大的具有良好沉淀性能的絮凝体。
压缩双电层迁移和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
吸附两种过程而被截留。
反应阶段的搅拌强度或水流速度应随着絮凝体的解答而逐渐降低,以免结大的絮凝体被打碎。
)3.为什么无阀滤池在实际应用中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工作?当冲洗水头大于平均冲洗水头Ha时,整个滤层将全部膨胀起来。
若冲洗水箱水深vh较大时,在冲洗初期的最大冲洗水头Hmax下,有可能将下层部分滤料冲出滤池。
因此,减少冲洗水箱水深,可减小冲洗强度的不均匀程度,从而避免上述现象发生。
两格以上滤池合用一个冲洗水箱可以收到如上效果。
4.目前水的消毒方法主要有哪几种?简要评述各种消毒方法的优缺点?氯氧化、臭氧、二氧化氯。
氯氧化:优点是具有余氯的持续消毒作用,价值成本较低、操作简单、投量准确、不需要庞大的设备;缺点是原水中有机物高时会产生有机氯化物、原水中含酚是产生氯酚味及氯气有毒,使用时需注意安全防止漏氯。
臭氧:具有强氧化能力,对微生物、病毒、芽孢等均有杀伤力,消毒效果好,接触时间短,可有效地去除铁锰等物质,且不会生成有机氯化物。
缺点是臭氧在水中不稳定,易挥发、无持续消毒作用,可能存在有毒中间产物,生产设备较复杂、投资较大,电耗高。
二氧化氯:强氧化能力,可除臭、去色、氧化锰、铁等物质;不会与水中有机物作用生成氯化物,杀菌效果好;缺点是成本较高、一般需现场随时制取使用,设备较复杂、5.理想沉淀池应符合哪些条件?其沉淀速率与池子的深度、长度、表面积关系如何?符合规定:(1)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
即在沉淀过程中,颗粒之间互不干扰,颗粒的大小、形状和密度不变,因此,颗粒的沉速始终不变。
(2)水流沿水平方向流动。
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相等,并在流动过程中流速始终不变。
(3)颗粒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不再返回水流中。
Uo=Hu/L=HuB/LB=Q/A 即Uo=Q/A=q (u为颗粒下沉速度,V是池的体积,q是表面负荷或过流率)q-单位沉淀池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的水量。
它的意义:表面负荷(过流率)在数值上等于可从废水中全部分离的最少颗粒的沉速Uo;Uo-最小颗粒沉速,q越小,具有沉速U>=Uo 的颗粒占悬浮固体总量的百分数越大。
即去除率越高。
沉降效率仅为沉淀池表面积的函数,而与水深无关。
当沉淀池容积为定值时,池子越浅,即A值越大,沉淀效率越高——浅池沉淀原理。
6.什么叫折点加氯?出现折点加氯的原因是什么?当水中有机物主要为氨和氮化物,其实际需氯量满足后,加氯量增加,余氯量增加,但是后者增长缓慢,一段时间后,加氯量增加,余氯量反而下降,此后加氯量增加,余氯量又上升,此折点后自由性余氯出现,继续加氯消毒效果最好,即折点加氯。
原因:当余氯为化合性氯时,发生反应,是氯胺被氧化为不起消毒作用的化合物,余氯会逐渐减小,但一段时间后,消耗氧的杂质消失,出现自由性余氯时,随加氯量增加,余氯又会上升。
利:原水受严重污染时,可降低水的色度,去除恶臭,降低水中有机物含量,提高混凝效果。
弊:水中有机污染物与氯生成三卤甲烷,必须预处理或深度处理。
7.什么叫负水头?它对过滤和冲洗有何影响?如何避免滤层中“负水头”产生。
过滤过程中,当滤层截留了大量杂质,以致砂面以下某一深度处的水头损失超过该处水深时,便出现负水头现象。
滤层出现负水头现象后,由于压力减小,原来溶解在水中的气体有些会不断释放出来。
释放出来的气体对过滤有两个破坏作用:一是增加滤层局部阻力,减少有效过滤面积,增加过滤时的水头损失,严重时会影响滤后水质;二是气体会穿过滤层,上升到滤池表面,有可能把部分细滤料或轻质滤料带上来,从而破坏滤层结构。
在反冲洗时,气体更容易将滤料带出滤池,造成滤料流失。
要避免出现负水头现象,一般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增加滤层上的水深,而使是滤池出水水位等于或高于滤层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