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14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提纲.docx

14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提纲.docx

2011级期末复习提纲一、题型与试卷结构第一,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占总分的20%。

第一题根据语句提示,补充空白处诗句;第二题根据要求默写名篇。

第二,简答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占总分的15%0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目标;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测试评价、教学资源等内容。

第三,案例分析。

本大题共20分,占总分的20%。

提供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实录或概述,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后,运用《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题目要求对某一方面进行评析。

第四,教学设计本大题共30分,占总分的30%。

要求考生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一篇课文,运用语文教育学相关理论拟订该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该课的导入语;设计该课的教学流程等。

第五,论述题。

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占总分的15%o要求考生围绕语文教育学中一些重要理论进行思考。

考试范围可能涉及到语文性质、语文课程的特点及其和互关系、语文教学的任务、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等。

要求论述的内容与观点相吻合;论点明确,说理充分;联系课例进行论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二、复习的重点范围(-)重点背诵篇目1〜6年级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汉乐府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王维黄鹤楼送孟浩然Z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门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口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醺)高适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韦应物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卢纶望洞庭(湖光秋月两和和)刘禹锡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小儿垂钓(蓬头稚了学垂纶)胡令能悯农(春种一粒粟)李绅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了)贾岛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六月二十七口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苏轼题四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三衢道中(梅子黄时口口睛)曾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万里河东入海)陆游四时U1园杂兴(昼出耘山夜绩麻)范成人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力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杨万里春口(胜口寻芳泗水滨)朱熹观书有感(半由方塘一鉴开)朱熹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乡村四刀(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于谦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郑燮所见(牧童骑黄牛)袁枚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高鼎7〜9年级兼葭(兼葭苍苍)《诗经》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汉乐府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门春望(国破山河在)杜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门草折)岑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白居易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渔家傲(塞下秋來风景异)范仲淹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王安石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苏轼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文天祥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己亥杂诗(浩荡离愁口日斜)龚口珍《论语》12章(学而时习Z;吾日三省吾身;吾十冇五而志于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贤哉回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义而富且贵;三人行;子在川上曰;三军可夺帅也;博学而笃志)《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夭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桃花源记陶潜岳阳楼记范仲淹高中阶段劝学苟子归园[11居陶渊明师说. 韩愈滕王阁序王勃蜀道难李口登高杜甫琵琶行白居易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醉花阴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赤壁赋苏轼(-)简述(答)的主要内容1 •简要回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重点习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重点习题

课程论期末复习及拓展题汇编语文课程论[一]【性质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语文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

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

2、工具性工具性,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之一。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内涵应该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3、人文性人文性,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之一。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4、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

其实践性特征体现在:对话与理解的实践、体验与感悟的实践、训练与养成的实践。

(二)简答题1、语文课程的功能(1)知识传递:文字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社会知识(2)能力培养:读、写、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活动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义务课标(培养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高中课标:审美教育(4)文化教育功能:文化知识教育;文化熏陶(5)启迪心智、健全人格的功能(6)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的功能(7)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2、语文课程的价值(1)人的发展价值。

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课程是生命课程。

语文教育既是一个国家全民的基础教育,又是一个民族成员的素质教育,同时还应该是每一个人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提升素养的价值。

语文课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自身的价值。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共5篇]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共5篇]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共5篇]第一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一、选择填空题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

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

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16、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1、翻译法2、古文字介入法3、画图法4、体态语教学法5、偏旁部首带子法6、语音摹拟法7、部件分合法8、笔顺展示法9、韵语教学法10、信息化教学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 “语文独立设科”时间和内容答:时间:1904年单独设科。

内容:①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现代语文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

②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封闭状态,也带来了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变革。

③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章学堂章程》,中国历史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我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

④学制对语文课程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宗旨,教学任务和时间,教学原则,教材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把语文课程从古代的综合性学科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过度。

2 教学: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助灯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学记》是最早的教学论专着。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依据对科学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几个发展阶段。

答:①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②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③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④语文教学法时期(1939-1978)⑤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⑥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第二章1 1963年,张志公发表《论工具》一文。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名词解释5题+辨析题5题+问题阐述题4题+案例分析题1题)一、名词解释题参考选题☐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是一个以语言文字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文文化的多元体系。

☐课程性质是指一门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性特点。

☐文化是各个民族(或群体)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适应成果的总和。

☐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之前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

☐附学习指的是伴随主学习而获得的观念、态度、行为习惯等。

☐拼音就是按照普通话的语音规律,把声母和韵母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音节。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

☐班级读书会是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和交流。

☐文本解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课标、教材及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等)的内容和意义的感知、理解和评价,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

☐人文是与“自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和结果,它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称,既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也包括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

二、辨析题参考选题☐语言即言语。

答:错误。

1)语言是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的概念。

言语是心理学的概念。

不同的学科下使用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2)语言是一个结果,言语是一个过程。

语言侧重于结果,类似于语言知识、语言能力这样一种结果的表达呈现的。

言语是掌握语言的过程。

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系统,言语是说话(或写作)和所说的话。

语言是一个名词,言语是一个动词。

3)如果说语言是一般的,指的是交际的工具或手段,那么言语是个别的,指交际过程本身。

如果说言语好比数学中演算的过程和结果,那么语言则类似演算所遵守的法则和所用的数字。

我们学习语言,是掌握其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知识及其运用规律。

我们练习言语,则是提高自己运用某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书的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四书: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1. 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 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1、语文的人文性:语文应该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因为语文与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语言文字又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我们强调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实际上是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以及灵感、直觉、顿悟等诸多涉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因素。

提倡人文性,有利于发挥语文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情操熏陶、人格完善和悟性发挥。

2、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工具性”,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言语能力性”。

语言是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和特殊属性。

语文科应该是以工具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二者紧密结合,辩证统一。

3、新课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3~4年级):~ ~ 习作~ ~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2011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汉语性);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4、识字教学规律1、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

2、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由字到词,在词句段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汉字。

3、按照汉字本身的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识字教学。

5、几种传统的识字方式集中识字、随文识字、注音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集中识字1、时间集中:拿出一段时间专门教学生识字2、目标集中:在一定时间里认识一定数量的日用汉字3、任务集中:不因其他教学任务而削弱识字这个教学重点教法原则形音义统一,以形为主;认读写结合,以认为主;字词句联系,以字为主;记比说兼用,以记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1.背诵20’(诗、词。

填空背诵/全文背诵)2.简答3*5’(答课标。

有一道高中课标,两道初中课标)3.课例分析20’4.教学设计30’5.论述15’(注意多举例)1.简要回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

1.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2.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3.思考领悟。

选读经典名着,与文本展开对话。

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4.应用拓展。

能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在应用中开阔视野,增强文化意识,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2.简要回答《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审美情趣、文化教养、语文能力、审美品质、思想品质、生活体验。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即人文性、实践性、文本性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该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确立适应所需要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3.简要回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能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4.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与能力为核心的,提高语文素养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此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培养其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提高道德修养。

④三维目标体系既突出了培养语文素养的主题,又有利于优化语文课程结构,合理配置语文课程资源,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7.简述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1.工具性工具性的本质是言语能力性,就是指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①言语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②言语能力是一种交际能力③言语能力是审美能力的重要的构成要素。

2.人文性人文性又叫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思想。

它虽不为语文科专有,但它是语文科的一般属性。

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既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工具为根本目的的“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格个性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人文学科。

8.简述语文素养的内容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16.简述《义标》对写作的基本认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①写作的目标,先是写话,再是习作。

这是为了降低难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②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③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加强平时练笔指导。

④写作教学应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⑤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⑥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

5.简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①突出育人功能,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和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③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在“总目标”下提出“学段目标和内容”,体现课程整体性和阶段性。

④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方面提出要求。

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⑤“实施建议”中,对教学、评价、课程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提出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

6.简述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普遍提高,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3.必修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也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

9.简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基本原则?1.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

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课程目标是评价的基准,语文课程评价要根据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3.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

4.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5.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

6.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要努力探寻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提高评价效率。

10.简述语文义务教育课标对阅读教学的基本看法一、阅读教学的地位1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地位。

2阅读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最大。

二、阅读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丰富和发展学生情感、语言能力及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美感享受;陶冶思想品德;三、阅读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并在阅读中进行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并形成良好语感;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11.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评价的建议①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是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

②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③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注意师评、学生自评及学生间互评相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

④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

⑤结合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评价,考察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

12.简要回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特点的认识①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影响深刻,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②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是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丰富。

因此应让学生多读多写,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③民族性:应该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的影响。

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13.简要回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的理解①义标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其基础性体现在语文课程的性质,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②工具性是一种言语能力性。

即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可划分成三种能力:交际、审美与思维能力。

③人文性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从课程理念看,语文根植于人文精神。

人文性又可划分为三个方面:树立正确三观,塑造良好个性与人格以及全面终身发展。

④语文课程既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的“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对学生精神世界、人格个性有着深刻影响的人文学科。

14.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第一学段(1—2年级):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用口头或图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参加校园、社区活动,表达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能提出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搜集资料;表达对大自然的观察所得;在老师指导下组织语文活动;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策划简单的校园和社会活动;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初步了解查找、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组织文学活动;能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关心学校、地区和国内外大事;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15.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原则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故在教学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①重整合。

综合性、整体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思考如何引渡其它学科的知识,如何对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

②重过程。

关注过程,就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

③重应用。

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应该将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17.简述高中语文课标对三类文本教学侧重点的认识1.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侧重点:感受与鉴赏。

①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

②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

③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2.实用类文本教学的侧重点:联系实际,注重对学生应用、拓展能力的培养。

包括①准确解读文本内容②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③能就事件和观点作出理性评价。

3.论述类文本教学的侧重点:①教师应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理清全文的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