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三讲 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

犬儒学派与庄子比较
不同旳“自然”
超脱旳生存智慧
动物旳生活方式
伊壁鸠鲁
(BC341-BC270)
卢克来修《物性论》
《德谟克利特旳自 然哲学和伊壁鸠鲁 旳自然哲学旳差别 》
伊壁鸠鲁学派
●追求快乐自足 ●逃避公共生活 ●社会契约学说
It is better for you to be free of fear lying upon a pallet, than to have a golden couch and a rich table and be full of trouble.
快乐
斯多葛学派
芝诺(BC336—BC264 )
斯多葛派分期
自然法
• 宇宙内在旳规律:“逻各斯”、“命运” • 拟人化称呼:“理性” • 以泛神论旳方式称呼:“神”、“宙斯”
“自然法是神圣旳,拥有命令人正确行动和 禁止人错误行动旳力量”。 ——芝诺
宿命论
• “乐意旳人,命运领着 走,不乐意旳人,命运 拖着走。”
• 周伟驰:《 奥古斯丁旳基督教思想》,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
• 李瑞萍:《奥古斯丁图传》,北京大学出 版社 ,2023年。
思索题
1.古罗马时期政治思想旳总体特征。 2.希腊化时期旳三大思想派别及代表人物。 3.斯多葛派 4.西塞罗 5. 国家是人民旳事业 6.简述基督教旳政治价值观。 7.简述波利比阿和西塞罗旳主要政治思想。 8.简述奥古斯丁旳主要政治思想。
双城论
• “两种爱发明了两座城,由只爱自 己甚至连上帝也轻蔑旳爱, 造成 了地上之城,由爱上帝发展到连自 己也轻蔑旳爱, 造成了上帝之 城。”
• 国家是“一种由所爱旳事物一致而 联合起来旳理性动物旳共同体。”
罗马帝国政治制度

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悠久,深受传统的影响,曾经统治了大片的欧洲地区。
从古罗马时代开始,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是由皇帝、贵族、百姓三等公民组成的共和政体。
皇帝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有绝对的权力,可以制定法律,可以任命官员,可以为国家定下政策,可以处理国家事务,可以当选军事指挥官和审判官,可以给予军队外交授权,甚至可以授予封地。
贵族分为三等:贵族、士绅和自由民。
贵族家族可以享受很多特权,包括经济特权、政治特权和军事特权,而士绅和自由民则没有这些特权。
百姓是罗马帝国的经济和军事基础,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也是税收的主要来源。
百姓有权参加政治活动,可以投票选出代表参加立法会议和竞选职位。
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制度,一个有效的政治机构,它为整个欧洲地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
古代罗马的政治权力与斗争

古代罗马的政治权力与斗争古代罗马是一个政治权力与斗争纷争不断的社会。
在这个拥有庞大帝国的国家中,政治权力的争夺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从共和时期到帝国时期,罗马政治的演变和权力的斗争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荣耀与血腥的历史。
在共和时期,罗马政治的核心是参议院。
参议院由贵族阶层组成,他们是政治权力的主要掌握者。
在罗马的早期,贵族们通过参议院来制定法律、决策重要事务。
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城邦的并入,平民阶层逐渐壮大起来,他们要求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力。
这导致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权力斗争。
平民阶层的代表是民众大会,他们通过选举产生的官员来参与政治决策。
平民阶层的崛起使得政治权力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了平民阶层。
这种权力转移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例如格拉古斯兄弟和提比略兄弟的斗争。
这些斗争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争斗,更是代表了贵族与平民、权力与利益之间的矛盾。
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权力的集中,共和政体逐渐疲弱。
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成为了第一位罗马皇帝,帝国时期的政治权力也开始转向皇帝。
罗马帝国的政治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而参议院则逐渐沦为傀儡机构。
在帝国时期,权力斗争的焦点转移到了皇帝与军队之间的关系。
军队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关键因素,他们通过支持或推翻皇帝来争夺权力。
一系列皇帝的谋杀和篡位事件发生,例如尤利乌斯·凯撒的被杀和尼禄的自杀,这些事件都是权力斗争的产物。
然而,即使在帝国时期,政治权力的斗争仍然存在。
皇帝需要通过控制军队、贵族和官僚机构来巩固自己的权威。
同时,贵族阶层和官僚机构也会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来争夺更多的权力和特权。
这种权力斗争使得罗马帝国政治的运作充满了阴谋、背叛和谋杀。
古代罗马的政治权力与斗争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从共和时期的贵族与平民之争到帝国时期的皇帝与军队之争,权力的斗争贯穿了整个罗马历史。
这种权力斗争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争斗,更是代表了不同阶层、利益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
西方政治思想史03希腊化与古罗马政治思想61页PPT

END
西方政治思想史03希腊化与 古罗马政治思想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古罗马政治思想

古罗马政治思想---西塞罗一.古罗马具体的分期西罗马帝国灭亡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帝国时期476年1453年------------------------------------------------------------------------------------------------------------ 前500年前27年395年分裂东罗马帝国灭亡二.古罗马的思想家斯多葛学派的政治思想著名的代表人物,如塞涅卡等,主要提出了自然法思想、人的精神自由思想、人人平等思想。
斯多哥学派主张宿命论和禁欲主义,认为人生真正的幸福就是服从命运的安排,顺应自然而生活。
他们宣传宗教信仰,反对追求快乐,主张克制一切欲望,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
罗马时期:公元前二世纪-公元五世纪西塞罗(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在哲学上是折衷主义的代表)卢克莱修(约前99-约前55,古罗马诗人、唯物主义哲学家)安德罗尼柯(约前一世纪,古希腊逍遥派哲学家,因编纂亚里士多德著作而著称)埃奈西德穆公元前一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怀疑论者,皮浪的思想继承者)斐洛(约前30-约后45,古犹太神秘主义哲学家)塞涅卡(约前4-后65,古罗马哲学家、戏剧家,新斯多葛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爱比克泰德(约66-?,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琉善(约125-约192,一译卢奇安,古希腊散文作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马可·奥勒留(121-180,古罗马皇帝[161-180],新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约二世纪中叶,古罗马哲学家,怀疑论者)德尔图良(150-160年之间-约222,基督教教父之一)奥利金(约185-约254,基督教神学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第欧根尼·拉尔修(约200-约250,古希腊哲学史料《名哲言行录》的编纂者)普罗提诺(约204-约270,古罗马时期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的最重要代表)波菲利(233或234-约305,古罗马时期生于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的门徒)三.西塞罗根据普鲁塔克的记载,他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学习很快并且很快成为罗马关注的焦点。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二战后,西方各国掌权者基本老师新自由主义流派。他们加强了政府干预推动了经济发展,
开始了福利国家建设,确实达到了一定的繁荣和进步。然而,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
初时, 欧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受到严重危机。 这时, 英国的撒切尔夫人、 美国的里根则
明确地以新古典自由主义 (新保守主义) 作为执政纳执掌了政权。后来又经过调整, 到美国
“人类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说,人按本性必须过城邦生活,只有如此,人的本性才能够实现。
2、他提出,城邦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组织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结果在与家庭与 村社的比较中,城邦的本质显现出来。
3、他论述了城邦的本质和性质。他把城邦比成有机的政体,个人是城邦的有机组成部分。 城邦是 “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 ”。
是一个有机共同体, 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 城邦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 个人离开了
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 这种整体主义, 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
关系上, 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 个人是第二位的, 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
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的标准,是衡量人类立法和人类行为的准绳。 评价:总之,西塞罗的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他开始以一种平等的、 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
奥古斯丁的双城论 重点掌握:奥古斯丁的生平及历史地位(教父学的最高权威) 一、神学思想
1、他以《圣经》为最高权威,极力推崇信仰,贬低理性。 2、他宣扬人的 “原罪 ”和“恩典 ”理论,并把这套理论应用于现实,把一切社会不平等和社会
”。他
4、他认为,组成城邦的公民的本质决定了城邦的本质。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 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城邦。
04 希腊化与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1

II. 但是每个希腊化城市对希腊文化采取了不同的态 度。希腊裔统治者和地方上层人物,特别是青年 一代往往喜好希腊文化。其他的古老民族,特别 是其下层民众,仍然沿袭原有的社会结构、生活 方式、风俗习惯、语言和宗教。这个时期的思想 家也有类似特点。他们一方面接受希腊文化,另 一方面也秉持传统,对外来文化有所抗拒。
但同时也要看到,资产阶级思想家所谓的 “人”是抽象的、孤立的人,他们把“人性”说 成是“永远和到处同一的”抽象物;他们所谓的 “人权”首先是资产阶级利用私有财产权获取最 大利润的权利;他们所鼓吹的宪政民主和三权分 立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政治民主和权力制衡;他 们所谓的“国家”归根结底是维护资产阶级对无 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三讲 希腊化与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1)
概述
I. 希腊化时期,城邦制度瓦解,世界性帝国出现, 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彼此交流。
II. 斯多葛派阐述了个人主义伦理、自然法学说和世 界国家思想,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自然法传统。
III. 罗马时期,波利比阿提出了混合政体思想,西塞 罗论证了共和国概念,成文化也在向希腊地区渗透。 特别是在罗马人征服希腊世界之后,希腊文化外向拓 展的势头衰减,东方文化特有的非理性主义、神秘主 义和宗教信仰向西部蔓延。犹太民族特有的希伯来文 化,包含着对上帝的崇拜、摩西戒律、守安息日、专 职的祭司阶层等内容,对其他民族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像希腊世界的斯巴达人,就感到在心灵上与犹太人息 息相通,感到希伯来文化中那种严格而刻板的律法与 他们的思维方式非常呼应。在上述文化与信仰变迁潮 流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是以奴隶制为基础的马其顿 王国和罗马国家。
罗马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分析

罗马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分析罗马帝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治理最为成功的大帝国之一。
其政治和经济制度不仅为当时的欧洲国家所效仿,也为今天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本文将从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治制度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分为共和制和帝制两个阶段。
共和制时期,罗马是相对固定的共和国,其渐进的制度特质是?一之权力制分合制。
“一之权力制”是指共和制时期,罗马共和国最高的权力被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行政、立法和司法。
这个制度确保了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保证了政府行使权力不会局限在一种社会阶级或一个人的手中。
同时,“分合制”体现在罗马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和权力协调的构成。
共和制下,独立的政治机构之间的制度关系称作“制度平衡”(sistema dell'equilibrio),即谁都不能趋向独裁统治。
帝制时期,罗马是一个由皇帝手中掌握权利的帝国,但从政治制度上仍保持相对的稳定和持续性。
这种权力掌握方式源于“尊崇法律”的拉丁传统,即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必须依赖于社会正义和法律的规范性原则。
因此,罗马皇帝成为一个掌握了很多权威和形式的东西的赤裸裸的人。
这种权力不是从皇帝所支配的个人而来,而是来自整个政治制度和法律权威的合法性。
二、经济体系罗马经济体系在两个阶段的演变中也有显著的变化。
罗马共和时期的经济相对简单、自然,主要依靠农业和手工业。
那时,罗马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国,以耕地为基础的典型的自然经济体系。
而随着罗马城市的发展,公共工程和贸易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兴起了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发展成相对完整的统一市场经济。
秦汉之间,随着货币的流通使得贸易更便捷,商人也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其次,公共工程和交通设施的建设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安逸,城市人口也随之大幅增长。
罗马帝国的经济制度核心体现为军队和税收。
罗马的城市化进程也加速了帝国的经济发展。
罗马帝国的城市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1.古罗马的历史
古罗马是典型的奴隶公有制社会,经历了五政时期(前8世纪——前510年),共和时期(前510——前27年),帝国时期(前27——476)。
前27年,屋大维在共和制的形式下建立元首制,标志罗马进入帝国时期。
476年由于奴隶暴动、引省人民的反抗、蛮族的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
五政时期:国王最高权力包括:贵族咨询委员会、民众大会
共和时期:两名执政官包括:平民会议、元老院
屋大维:元老院授予其“奥古斯都”“大元帅”称号
帝国时期:早期(前27——284),后期(284——467),皇帝戴克里将帝国一分为二,公元313年,皇帝君世坦丁与基督教合作(米兰赦令),此后,皇帝的权力被认为从神那里得来的,而非公民授予的。
2.古罗马政治思想的特点:
①是希腊化影响的一部分,即罗马人用希腊现成的政治理论。
为各自的政治要求服务。
②古罗马的政治思想始终与政治、军事、立法等实际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现实斗争中形成表现出来的,因此缺乏独立性与系统性。
③突破了狭隘的整体的城邦概念,从共和国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出发解释国家本质。
“共和国”取代“城邦”成为政治研究的主题
3.波利比的政治思想(前201——120)
起源:认为罗马政治制度的形成不是理性思维的结果,而是一个不自觉的自然产物。
①国家理论:描述了各种整体的起源及衰败的历史,把国家的发展看成是在自然本身规律支配下循环往复的过程。
经历了专制主义——君主制——暴君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暴君制——专制主义....
他的理论是柏拉图政体循环论与亚里士多德政体分类学说的综合。
②混合政体学说:混合政体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种正常政治形式的因素和优点。
认为罗马的制度不是单纯建筑在某一种政体因素基础上的,而是包含了三种政体要素,各要素平等具有各自的最高权力。
如执政官代表了君主制、元老院代表了贵族制、平民会议代表了民主制。
三者权力相互制约,防止对方无限扩张。
他认为任何单一形式的政治理论都容易走向极端,走向衰败,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巩固。
只有以权力牵力权力,在君主制里加上“人民”因素,避免权力专横与蜕变,才能保证国家权力的稳定。
4.西塞罗的政治思想:(前106——前43)。
元老院贵族代言人。
政治思想混合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波利比的学说。
尤其是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与自然法观念对其影响极大。
①国家起源理论:以罗马共和制为蓝本,认为国家并非一时一地的创造,而是在历史中久经变更的结果。
从而以历史演变的观念理解国家起源,与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自然生成学说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②阶级协调论:认为国家内部各种政治努力平衡与妥协的必要性。
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业”,但并没有均衡安排元老院、执政官、平民三者的位置。
把元老、执政官作为共和制的重心。
实质是维护贵族的政治地位。
③“共和国”理论:以“共和国”代替“城邦”,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的国家观念。
这是因为扩大后的罗马共和国使其认为国家是为人数众多的人们的集合,其形成的基础不再是古希腊宣扬的道德,而是法律。
因此,“共和国”表达的是“人民的事业”这一含义,(即国家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在这一含义中包含着“物质利益”的成分,即承认公民在国家中要“分享共同利益”。
这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推进“共同的差”是一巨大进步。
④政体学说:基本仿照波利比的政体循环论,也认为最好的国家政治制度,是三种正常政体相互联合、相互纠正而成的混合政体。
(在三种正常政体中民主政体最不值得称道)
⑤自然法理论:认为人类法所依据的准则就是永恒的自然法。
人是法的“正义”体现出自然法的“永恒正义”。
⑥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人的共同人性与共同理性是其法律思想的基础,因此所有人都应该是平等的,都是世界国家的成员。
各国的法律只有符合自然法,才是“真正的法律”。
认为法律使为公民们的安全,国家的维持,人的生活的安定与幸福而制定的。
指定的法律就是让理性采用普遍的方式表达。
总之,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人人平等享有法的的思想,影响了罗马法学及近代欧洲思想界。
5.罗马法学的思想
①罗马法的历史:
最初,罗马法律只是习惯与惯例,认为法事来源于神,不可改变;到了共和国早期,认识到法律主要来自国家的管理机构,从而有了主法及把公众同意的原则严以规范化的观念;前451年公布的《十二铜表法》是最早的罗马成文法,主为保护私有制财产和确认债务
奴隶制原则,把罗马王政时期和这以前的习惯法条文化,为罗马市民法奠定基础;公元前4世纪后,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罗马出现了裁判官法,以补充或纠正成文法。
从而汇合成为万民法。
帝国时期,适应帝国经济的需要,罗马法日趋完备。
集中体现的就是《查士丁民国法大全》,是罗马法律与法学理论的总结。
在2——3世纪,出现了五大法学字,其中盖尤士是法学阶梯的提出者,把法学阶梯分为三部分:市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后来的民法学源于此;保罗士在民法领域的贡献是不安抗辩权;乌尔比安的贡献是划分公法与私法。
实际上,罗马法是后来公元6世纪中期在查士丁尼法典中系统化的,构成欧洲拉丁国家、拉美国家、魁北克省、路易斯安那州现存法律制度的基础。
②贡献
其一,区分了万民法、自然法与市民法。
万民法既运用于罗马公民,又适用于外邦人,市民法运用于罗马公民中,是民法的前身;自然法事等于制定法的符合于理性的普遍的永恒的法,是人类立法应当顺从的楷模。
市民法是国家颁布的有关公民个人权利的法令或习惯法;万民法是调整市园范围内自由人的财产关系,特别是有关所有制和契约关系的规范。
罗马私法的特点和实质,就是依据唯理论的原则确定公民的私人财产权利。
“权利”概念开始形成,是现代权利概念的起源和来源。
后来引申到公法领域,并为政治提供了一种权力思维方式。
其二,乌尔比安认为万民法同公道与正义(自然法)相似,公道与正义是万民法的目的与准则。
其三,认为法律的权力源于人民,尽管君主的旨意具有法律权力,而其权威来源于人民的授予。
总之,罗马法是商品经济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
1、安然无恙:恙:疾病,灾祸。
很平安,没有灾祸、疾病之类忧愁事。
形容平安无事,没有受到损害。
2、拔苗助长:把苗拔起,帮助它长高。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3、跋山涉水:跋山:翻山越岭。
涉水:徒步过水。
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4、百看不厌:厌:厌倦。
看很多遍也不会感到厌倦。
形容诗文或物景非常好,不论看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5、班门弄斧:班:鲁班,古代巧匠。
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6、搬弄是非:搬弄:挑拔。
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有意从中挑拨是非。
7、变本加厉:本:原来。
厉:猛烈。
指比原来更加发展。
现多形容比原来的情况更严重。
多含贬义。
8、变幻莫测:变化很多,令人无法捉摸。
9、别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
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10、不耻下问:不耻:不认为耻辱。
不把向学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看成耻辱。
11、不可救药:药:用药治疗。
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
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12、不可思议: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
13、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
没有约定而遇见。
指意外碰见。
14、不屈不挠:屈:屈服;挠:弯曲。
指在困难或恶势力前不屈服、不低头。
15、不速之客:速:邀请。
指没有邀请而自来的客人。
16、不屑置辩:屑:认为值得;置辩:辩论,申辩。
认为不值得辩论。
17、不言而喻:言:解释,说明。
喻:明白,知道。
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
不用说就能明白。
18、不约而同:约:相约。
没有商量,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却一致。
19、不折不扣:一点不打折扣。
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20、层峦叠嶂:重叠的山峰。
峦:连着的山。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21、畅所欲言:畅:尽情,痛快。
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22、车水马龙:车络绎不绝,有如流水;马首尾相接,好像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23、称心如意:称:符合。
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
24、承前启后:承:承接;启:开创。
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
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
25、惩恶扬善:惩戒恶行,显扬善举。
指惩罚有恶行的人,发扬善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