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数学经典错题分析资料

合集下载

数学八年级下册经典易错题集附答案解析

数学八年级下册经典易错题集附答案解析

八年级下易错题集(一)一.选择题(共16小题)1.代数式中,分式的个数是()A.1B.2C.3D.42.已知对任意实数x,式子都有意义,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A.m>4 B.m<4 C.m≥4 D.m≤4 3.(龙岩模拟)当式子的值为零时,x等于()A.4B.﹣3 C.﹣1或3 D.3或﹣3 4.若分式的值为正,则x的取值范围是()A.x>0 B.x>﹣C.x≠﹣D.x>﹣且x≠05.分式中的x,y同时扩大3倍,则分式的值()A.不变B.是原来的3倍C.是原来的4倍D.是原来的6.下面各分式:,其中最简分式有()个.A.4B.3C.2D.17.(眉山)某种长途电话的收费方式如下:接通电话的第一分钟收费a元,之后的每一分钟收费b元.如果某人打该长途电话被收费8元钱,则此人打长途电话的时间是()A.分钟B.分钟C.分钟D.分钟8.计算的结果为()A.a2B.C.D.9.计算的结果是()A.1B.﹣1 C.D.10.(鸡西)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无解,则m的值为()A.﹣1.5 B.1C.﹣1.5或2 D.﹣0.5或﹣1.5 11.(扬州)若方程=1有增根,则它的增根是()A.0B.1C.﹣1 D.1和﹣1 12.如图可作为函数y=f(x)的图象的是()A.B.C.D.13.(金华)小明在一直道上骑自行车,经过起步、加速、匀速、减速之后停车.设小明骑车的时间为t(秒),骑车的路程为s(米),则s关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14.下列函数:①y=﹣8x、②、③y=8、④y=﹣8x2+6、⑤y=﹣0.5x﹣1中,一次函数有()A.1个B.2个C.3个D.4个15.(辽宁)下列图象中,不可能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y=mx﹣(m﹣3)的图象的是()A.B.C.D.16.已知点(﹣4,y1),(2,y2)都在直线y=﹣x+2上,则y1,y2大小关系是()A.y1>y2B.y1=y2C.y1<y2D.不能比较二.填空题(共9小题)17.约分:=_________;=_________.18.(清远)计算:(π﹣3)0+2﹣1=_________.19.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写出底边长y与一腰长x的函数关系式____,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0.(贵州模拟)在函数y=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21.已知函数y=(k﹣1)x+k2﹣1,当k_________时,它是一次函数,当k=_______时,它是正比例函数.22.(包头)若一次函数y=ax+1﹣a中,y随x的增大而增大,且它的图象与y轴交于正半轴,则|a﹣1|+=_________.23.(襄阳)若一次函数y=2(1﹣k)x+k﹣1的图象不过第一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24.将直线y=2x沿x轴的正方向平移1个长度单位,得到直线_________.25.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2x+3关于原点对称的解析式为_________.三.解答题(共5小题)26.通分:,.27.计算:(1);(2)÷(a2﹣4)•.28.(六合区一模)化简,求值:),其中m=.29.(苏州)解分式方程:+=3.30.(沈阳)甲、乙两人加工同一种机器零件,甲比乙每小时多加工10个零件,甲加工15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与乙加工120个零件所用时间相等,求甲、乙两人每小时各加工多少个机器零件?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6小题)1.代数式中,分式的个数是()A.1B.2C.3D.4考点:分式的定义.分析:找到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个数即可.解答:解:分式共有2个,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式的定义,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就是分式,注意π不是字母,是常数.2.已知对任意实数x,式子都有意义,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A.m>4 B.m<4 C.m≥4 D.m≤4考点: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专题:常规题型.分析:先把分母配方,然后根据分母不等于0结合平方数非负数解答即可.解答:解:∵x2﹣4x+m=(x﹣2)2+m﹣4,∵(x﹣2)2≥0,对任意实数式子都有意义,∴m﹣4>0,解得m>4.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式有意义的条件,熟记分式有意义⇔分母不为零,并利用配方法对分母进行整理是解题的关键.3.(龙岩模拟)当式子的值为零时,x等于()A.4B.﹣3 C.﹣1或3 D.3或﹣3考点: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分析:根据分式为零,分子等于0,分母不等于0列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根据题意得,|x|﹣3=0,解得x=3或﹣3,又x2﹣2x﹣3≠0,解得x1≠﹣1,x2≠3,所以,x=﹣3.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值为零,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分子为0;(2)分母不为0.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4.若分式的值为正,则x的取值范围是()A.x>0 B.x>﹣C.x≠﹣D.x>﹣且x≠0考点:分式的值.专题:计算题.分析:根据分式的性质列出不等式组解此不等式组即可.解答:解:由分式的性质可得,解得x>﹣且x≠0,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不等式的解法和分式的取值,注意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比较简单.5.分式中的x,y同时扩大3倍,则分式的值()A.不变B.是原来的3倍C.是原来的4倍D.是原来的考点:分式的基本性质.分析:x,y都扩大3倍就是分别变成原来的3倍,变成3x和3y,用3x和3y代替式子中的x和y,看得到的式子与原来的式子的关系.解答:解:用3x和3y代替式子中的x和y得:,则分式是原来的3倍.故选B.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分子、分母变化的倍数.解此类题首先把字母变化后的值代入式子中,然后约分,再与原式比较,最终得出结论.6.下面各分式:,其中最简分式有()个.A.4B.3C.2D.1考点:最简分式.分析:最简分式的标准是分子,分母中不含有公因式,不能再约分.判断的方法是把分子、分母分解因式,并且观察有无互为相反数的因式,这样的因式可以通过符号变化化为相同的因式从而进行约分.解答:解:;=;;分子分母没有公因式,是最简分式.故选D.点评:判断一个分式是最简分式,主要看分式的分子分母是不是有公因式.7.(眉山)某种长途电话的收费方式如下:接通电话的第一分钟收费a元,之后的每一分钟收费b元.如果某人打该长途电话被收费8元钱,则此人打长途电话的时间是()A.分钟B.分钟C.分钟D.分钟考点:列代数式(分式).专题:应用题.分析:由题意可知收费为=a+(打长途电话的时间﹣1)b.解答:解:设此人打长途电话的时间是x分钟,则有a+b(x﹣1)=8,解得:x=.故选C.点评:注意此题的分类收费方式.找到相应的量的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8.计算的结果为()A.a2B.C.D.考点:分式的乘除法.专题:计算题.分析:先把除法转化成乘法,再根据分式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即可.解答:解:=a2××=.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式的乘除法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题目比较好,但是一道比较容易出错的题目.9.计算的结果是()A.1B.﹣1 C.D.考点:分式的加减法.专题:计算题.分析:几个分式相加减,根据分式加减法则进行运算,如果分式分母互为相反数,则先将其变为同分母分数,然后再直接相加减即可.解答:解:,故选B.点评:在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时,应注意分式符号的改变.10.(鸡西)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无解,则m的值为()A.﹣1.5 B.1C.﹣1.5或2 D.﹣0.5或﹣1.5考点:分式方程的解.专题:计算题;压轴题.分析:去分母得出方程①(2m+x)x﹣x(x﹣3)=2(x﹣3),分为两种情况:①根据方程无解得出x=0或x=3,分别把x=0或x=3代入方程①,求出m;②求出当2m+1=0时,方程也无解,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方程两边都乘以x(x﹣3)得:(2m+x)x﹣x(x﹣3)=2(x﹣3),即(2m+1)x=﹣6,分两种情况考虑:①∵当2m+1=0时,此方程无解,∴此时m=﹣0.5,②∵关于x 的分式方程无解,∴x=0或x﹣3=0,即x=0,x=3,当x=0时,代入①得:(2m+0)×0﹣0×(0﹣3)=2(0﹣3),解得:此方程无解;当x=3时,代入①得:(2m+3)×3﹣3(3﹣3)=2(3﹣3),解得:m=﹣1.5,∴m的值是﹣0.5或﹣1.5,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分式方程的解的理解和运用,关键是求出分式方程无解时的x的值,题目比较好,难度也适中.11.(扬州)若方程=1有增根,则它的增根是()A.0B.1C.﹣1 D.1和﹣1考点:分式方程的增根.专题:压轴题.分析:增根是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后产生的使分式方程的分母为0的根.有增根,那么最简公分母(x+1)(x﹣1)=0,所以增根可能是x=1或﹣1.解答:解:方程两边都乘(x+1)(x﹣1),得6﹣m(x+1)=(x+1)(x﹣1),由最简公分母(x+1)(x﹣1)=0,可知增根可能是x=1或﹣1.当x=1时,m=3,当x=﹣1时,得到6=0,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增根只能是x=1.故选B.点评:求增根只需将最简公分母等于0即可,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增根时需进行检验.12.如图可作为函数y=f(x)的图象的是()A.B.C.D.考点:函数的概念.分析:由函数的概念,对每一个x有唯一的y和x对应.反映在图象上,取平行于y轴的直线x=a与图象始终只有一个交点.解答:解:由函数的定义.A、B、C中都存在x有两个y与x对应,不能构成函数.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对函数的概念、函数图象的理解,属基本概念的考查.13.(金华)小明在一直道上骑自行车,经过起步、加速、匀速、减速之后停车.设小明骑车的时间为t(秒),骑车的路程为s(米),则s关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专题:压轴题.分析: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也越来越远.经过起步,加速,匀速以及减速后停车,结合选项可得出答案.解答:解:随着时间的增多,路程越来越远.过程为起步、加速、匀速、减速之后停车.函数图象的形态为:缓,陡,缓,停.故选D.点评:应看清函数图象的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函数图象.14.下列函数:①y=﹣8x、②、③y=8、④y=﹣8x2+6、⑤y=﹣0.5x﹣1中,一次函数有()A.1个B.2个C.3个D.4个考点:一次函数的定义.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定义进行逐一分析即可.解答:解:①是一次函数;②自变量次数不为1,故不是一次函数;③是常数函数;④自变量次数不为1,故不是一次函数;⑤是一次函数.∴一次函数有2个.故选B.点评:解题关键是掌握一次函数的定义条件:一次函数y=kx+b的定义条件是:k、b为常数,k≠0,自变量次数为1.15.(辽宁)下列图象中,不可能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y=mx﹣(m﹣3)的图象的是()A.B.C.D.考点:一次函数的图象.专题:压轴题.分析:分别根据四个答案中函数的图象求出m的取值范围即可.解答:解:A 、由函数图象可知,,解得,0<m<3;B 、由函数图象可知,,解得,m=3;C 、由函数图象可知,,解得,m<0,m>3,无解;D、由函数图象可知,解得,m<0.故选C.点评:此题比较复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各选项列出方程组,求出无解的一组.16.已知点(﹣4,y1),(2,y2)都在直线y=﹣x+2上,则y1,y2大小关系是()A.y1>y2B.y1=y2C.y1<y2D.不能比较考点: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分析:先根据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判断出函数的增减性,再根据两点横坐标的大小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k=﹣<0,∴y随x的增大而减小.∵﹣4<2,∴y1>y2.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点,先根据题意判断出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二.填空题(共9小题)17.约分:=;=.考点:约分.分析:先把分子和分母因式分解,再约去分母与分子的公因式,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了约分,用到的知识点是分式的基本性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注意把结果化到最简.18.(清远)计算:(π﹣3)0+2﹣1=.考点: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专题:计算题.分析:本题涉及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两个考点.在计算时,需要针对每个考点分别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实数的运算法则求得计算结果.解答:解:原式=(π﹣3)0+2﹣1=1+=.故答案为1.5.点评:本题考查实数的综合运算能力,是各地中考题中常见的计算题型.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等考点的运算.19.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写出底边长y与一腰长x的函数关系式y=﹣2x+16,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4<x<8.考点:函数关系式.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底边和腰长的关系可得函数关系式,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得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解答:解:由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底边长y与一腰长x,可得函数关系式:y=﹣2x+16,∵2x>﹣2x+16,∴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4<x<8,故答案为:y=﹣2x+16,4<x<8.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关系式,三角形的周长减两腰长等于底边长的解析式,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0.(贵州模拟)在函数y=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x>1.考点: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分析:根据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分母不等于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根据题意得,x﹣1≥0且x2﹣1≠0,解得x≥1且x≠±1,所以x>1.故答案为:x>1.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分式有意义,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21.已知函数y=(k﹣1)x+k2﹣1,当k≠1时,它是一次函数,当k=﹣1时,它是正比例函数.考点:一次函数的定义;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专题:待定系数法.分析:根据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可得出k的值及取值范围.解答:解:∵函数y=(k﹣1)x+k2﹣1是一次函数,∴k﹣1≠0,即k≠1;函数y=(k﹣1)x+k2﹣1是正比例函数,则k﹣1≠0,k2﹣1=0,∴k=﹣1.点评:本题考查对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理解.形如y=kx,(k≠0)为正比例函数;y=kx+b,(k≠0)为一次函数.22.(包头)若一次函数y=ax+1﹣a中,y随x的增大而增大,且它的图象与y轴交于正半轴,则|a﹣1|+=1.考点:一次函数的性质.专题:计算题.分析:由一次函数y=ax+1﹣a中y随x的增大而增大,可以推出a>0,又由于它的图象与y轴交于正半轴可以得到a<1,最后即可确定a的取值范围,于是可以求出题目代数式的结果.解答:解:∵一次函数y=ax+1﹣a中,y随x的增大而增大,∴a>0,∵它的图象与y轴交于正半轴,∴1﹣a>0,即a<1,故0<a<1;∴原式=1﹣a+a=1.故填空答案:1.点评: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有四种情况:①当k>0,b>0,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增大;②当k>0,b<0,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增大;③当k<0,b>0时,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减小;④当k<0,b<0时,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减小.23.(襄阳)若一次函数y=2(1﹣k)x+k﹣1的图象不过第一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1<k≤2.考点:一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专题:计算题.分析:若函数y=2(1﹣k)x+k﹣1的图象不过第一象限,则此函数的x的系数小于0,b≤0.解答:解:∵函数y=2(1﹣k)x+k﹣1的图象不过第一象限,∴2(1﹣k)<0,k﹣1≤0,∴1<k≤2.点评: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第几象限,取决于x的系数是大于0或是小于0.24.将直线y=2x沿x轴的正方向平移1个长度单位,得到直线y=2x﹣2.考点:一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分析:沿x轴正方向平移即是向右平移,根据解析式“左加右减”的平移规律,即可得到平移后的直线解析式.解答:解:将直线y=2x沿x轴的正方向平移1个长度单位,得到直线y=2(x﹣1),即y=2x﹣2.故答案为y=2x﹣2.点评:本题考查一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掌握解析式的平移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是解题的关键.25.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2x+3关于原点对称的解析式为y=2x﹣3.考点:中心对称;一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分析:若两条直线关于原点对称,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即k值不变;与y轴的交点关于原点对称,即b值互为相反数.解答:解:直线y=2x+3关于原点对称的解析式为y=2x﹣3.点评:能够数形结合来分析此类型的题,根据图形,发现k和b值之间的关系.三.解答题(共5小题)26.通分:,.考点:通分.专题:计算题.分析:将两分式的分母中的系数取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因式的次数取最高次幂.解答:解:=,=.点评:本题考查了通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找公分母的方法:(1)系数取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因式的次数取最高次幂.27.计算:(1);(2)÷(a2﹣4)•.考点:分式的混合运算.专题:计算题.分析:(1)原式第一项利用除法法则变形,约分后两项通分并利用同分母分式的减法法则计算即可得到结果;(2)原式利用除法法则变形,约分即可得到结果.解答:解:(1)原式=1﹣•=1﹣==﹣;(2)原式=••=.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式的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28.(六合区一模)化简,求值:),其中m=.考点:分式的化简求值.分析:这道求代数式值的题目,不应考虑把x的值直接代入,通常做法是先把代数式化简,然后再代入求值.分式的四则运算是整式四则运算的进一步发展,是有理式恒等变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解答:解:原式======.当m=时,原式==.点评: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本题的关键是化简,然后把给定的m值代入求值.29.(苏州)解分式方程:+=3.考点:解分式方程.专题:计算题.分析: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求出整式方程的解得到x的值,经检验即可得到分式方程的解.解答:解:去分母得:x﹣2=3x﹣3,解得:x=,经检验x=是分式方程的解.点评:此题考查了解分式方程,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转化思想”,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解分式方程一定注意要验根.30.(沈阳)甲、乙两人加工同一种机器零件,甲比乙每小时多加工10个零件,甲加工15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与乙加工120个零件所用时间相等,求甲、乙两人每小时各加工多少个机器零件?考点:分式方程的应用.专题:压轴题.分析:根据“甲加工15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与乙加工120个零件所用时间相等”可得出相等关系,从而只需表示出他们各自的时间就可以了.解答:解:设乙每小时加工机器零件x个,则甲每小时加工机器零件(x+10)个,根据题意得:=,解得x=40,经检验,x=40是原方程的解,x+10=40+10=50.答:甲每小时加工50个零件,乙每小时加工40个零件.点评:本题考查分式方程的应用,分析题意,找到关键描述语,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易错题难题整理含答案+易错题及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易错题难题整理含答案+易错题及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易错题难题整理含答案+易错题及答案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易错题整理一、选择题3、正确说法的个数有(C)3个。

改写:在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只有一个;中位数可能是这组数据中的数,也可能不是;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有多个;众数是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众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数。

5、正确说法的个数有(D)4个。

改写:数轴上的点要么表示有理数,要么表示无理数;实数a的倒数是1/a;带根号a的数都是无理数;两个绝对值不相等的无理数,其和、差、积、商仍是无理数。

6、答案为(B)m2+1.改写:设自然数为n,则n的算术平方根为m,即m^2≤n<(m+1)^2,因此n的范围为m^2≤n≤m^2+2m,与n相邻的下一个自然数为m^2+2m+1=(m+1)^2.二、填空题11、样本容量为(240÷100)×=7500,正常视力的初中生人数为(0.16÷100)×=48.12、b(10+a)的值为(根号10-3)×(根号10+3)=10-9=1.13、-.36-1/2=-1.86.14、该图形的面积为∆ABC的面积减去∆ADC的面积,即(1/2)×12×5-(1/2)×3×4=21.15、根据勾股定理,BD=5,所以该图形的面积为(1/2)×12×5=30.16、解方程可得x=2.17、由不等式组得x>a且x>b,所以a<b。

18、甲管的注水速率为1/6,乙管的注水速率为1/x,两管同时开的注水速率为1/3,因此1/6+1/x=1/3,解方程可得x=9.三、解答题20、计算:1)因式分解题略。

2)已知$\frac{a-b}{a+b}=9$,$\frac{a-b}{a+b}=49$,求$a+b$和$ab$的值。

由$\frac{a+b}{a-b}=\frac{1}{9}$,得$a+b+2ab=9$(1)。

(新)八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易错题复习汇总附答案解析

(新)八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易错题复习汇总附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期中易错题复习1. 如图,在△ABD中,AC⊥BD于C,点E为AC上一点,连结BE、DE,DE的延长线交AB于F,已知DE=AB,∠CAD=45°.(1) 求证:DF⊥AB;(2) 利用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完成勾股定理的证明,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BC=a,AC=b,AB=c,求证:a2+b2=c2.2. 如图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的.若AC=6,BC=5,将四个直角三角形中边长为6的直角边分别向外延长一倍,得到如图②所示的“数学风车”,则这个风车的外围周长是_______.3. 代数式的最小值是.4. 如图,Rt△ABC中,AB⊥BC,AB=6,BC=4,P是△ABC内部的一个动点,且满足∠PAB=∠PBC,则线段CP长的最小值为 __________.5. 在△ABC中,AB=13,AC=15,高AD=12,则BC的长为( )A. 14B. 4C. 14或4D. 以上都不对6. 已知△ABC为等腰三角形,由A点作BC边的高恰好等于BC边长的一半,则∠BAC的度数为()A. 75°B. 90°C. 75°或90°D. 15°或75°或90°7. 如图,在△ABC中,AC=BC,∠ACB=90°,AD平分∠BAC交BC边于点D,过点B作BE⊥AD,交AD 的延长线于点E,交AC的延长线于点F.有下列结论:①AD=BF;②CF=CD;③AC+CD=AB;④BE=CF;⑤EF:AD=1:2.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___.8. 在△ABC中,∠ACB=2∠B,BC=2AC,求证:∠A=90°.9. 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BC=6,点E为BC的中点,将△ABE沿AE折叠,使点B落在矩形内点F处,连接CF,则CF的长为 __________.10.11. 如图,△ABC中,∠ACB=90°,AB=5cm,BC=3cm,若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cm的速度沿折线A-C-B向点B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苏州学慧家教网(/)(1)在AC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A=PB?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若点P恰好在△ABC的角平分线上,请直接写出t的值.12. 如图1,在△ACB和△AED中,AC=BC,AE=DE,∠ACB=∠AED=90°,点E在AB上,点D在AC上.(1)若F是BD的中点,求证:CF=EF;(2)将图1中的△AED绕点A顺时针旋转,使AE恰好在AC上(如图2).若F为BD上一点,且CF=EF,求证:BF=DF;(3)将图1中的△AED绕点A顺时针旋转任意的角度(如图3).若F是BD的中点.探究CE与EF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3. 如图,点P,Q分别是边长为4cm的等边△ABC边AB,BC上的动点,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速度都为1cm/s.(1)连接AQ,CP交于点M,则在P,Q运动的过程中,∠CMQ变化吗?若变化,则说明理由,若不变,则求出它的度数;(2)请求出何时△PBQ是直角三角形?14. 如图,在△ABC中,AD为边BC上的中线,延长AD到点E,使得ED=AD,连接BE若AB=5,AC=3.AD=2则△ABC的面积____________15.如图,△ABC中,AB=AC,∠BAC=54°,点D为AB中点,且OD⊥AB,∠BAC的平分线与AB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将∠C沿EF(E在BC上,F在AC上)折叠,点C与点O恰好重合,则∠OEC为 ______ 度.16. 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a、b、c都是整数,且满足a<b<c,a+c=49.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参考答案1. --------------------------------------------------------------------------(1)解:∵△ABC≌△DEC,∴∠BAC=∠EDC,∵∠EDC+∠CED=90°,∠CED=∠AEF,∴∠AEF+∠BAC=90°,∴∠AFE=90°,∴DF⊥AB(2)解:∵S△BCE+S△ACD=S△ABD﹣S△ABE,∴ a2+ b2= •c•DF﹣•c•EF= •c•(DF﹣EF)= •c•DE= c2,∴a2+b2=c2【分析】(1)利用:“8字型”证明∠AFE=∠ECD=90°即可.(2)利用S△BCE+S△ACD=S△ABD﹣S△ABE,即可得出结论.2. --------------------------------------------------------------------------答案:76.解:依题意,可得“数学风车”中的四个大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12,根据勾股定理可得“数学风车”中的四个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13,所以“数学风车”的周长是:(13+6)×4=76.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内容是: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当题目中出现直角三角形,且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为待求量时,常使用勾股定理进行求解,这个定理在几何的计算问题中是经常用到的,尤其是线段的长度,请同学们熟记并且能熟练地运用它.1、观察图形,回忆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2、由题意知∠ACB为直角,又由AC延伸一倍,可得“数学风车”中的四个大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12;3、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数学风车”中的四个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进而求出“数学风车”的外围周长.3. --------------------------------------------------------------------------解:求代数式的最小值.可以转化为在x轴上求一点P(x,0),使得点P到点A(0,2),点B(12,3)的距离之和最小.如图,作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A′,连接BA′由x轴的交点即为点P,作BM⊥y轴于M,因为PA+PB的最小值=BA′===13.所以代数式的最小值为13.求代数式的最小值.可以转化为在x轴上求一点P(x,0),使得点P 到点A(0,2),点B(12,3)的距离之和最小.如图,作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A′,连接BA′由x轴的交点即为点P,作BM⊥y轴于M,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解决问题.4. --------------------------------------------------------------------------第1空:B【解答】解:∵∠ABC=90°,∴∠ABP+∠PBC=90°,∵∠PAB=∠PBC∴∠BAP+∠ABP=90°,∴∠APB=90°,∴点P在以AB为直径的⊙O上,连接OC交⊙O于点P,此时PC最小,在RT△BCO中,∵∠OBC=90°,BC=4,OB=3,∴OC= =5,∴PC=OC﹣OP=5﹣3=2.∴PC最小值为2.故选B.【分析】首先证明点P在以AB为直径的⊙O上,连接OC与⊙O交于点P,此时PC最小,利用勾股定理求出OC即可解决问题.5. --------------------------------------------------------------------------答案:C.解:根据题意画出图形,①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高AD将△ABC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即△ABD、△ACD.∵△ABD是直角三角形∴∵ AB=13,AD=12∴∵△ACD是直角三角形∴∵ AC=15,AD=12∴∵ BC=BD+CD,BD=5,CD=9∴ BC=14②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高AD在△ABC外,且△ABD、△ACD是直角三角形.由①可知,BD=5,CD=9∵ BC=CD-BD,BD=5,CD=9∴ BC=4故BC的长为14或4.故选C.1、分析题意,由于△ABC的形状未知,故需要对其形状进行讨论;2、△ABC可能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高线在三角形内,钝角三角形的高线在三角形外,你有思路吗?3、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BC=BD+CD,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BC=CD-BD,结合“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求值”,分别求解出两种情况下BD、CD的长,问题就迎刃而解了.6. --------------------------------------------------------------------------【解答】解:如下图,分三种情况:①AB=BC,AD⊥BC,AD在三角形的内部,由题意知,AD=BC=AB,∵sin∠B==,∴∠B=30°,∠C==75°,∴∠BAC=∠C=75°;②AC=BC,AD⊥BC,AD在三角形的外部,由题意知,AD=BC=AC,∵sin∠ACD==,∴∠ACD=30°=∠B+∠CAB,∵∠B=∠CAB,∴∠BAC=15°;③AC=BC,AD⊥BC,BC边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由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与底边上中线,顶角的平分线重合知,点D为BC的中点,由题意知,AD=BC=CD=BD,∴△ABD,△ADC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D=∠CAD=45°,∴∠BAC=90°,∴∠BAC的度数为90°或75°或15°,故选D.【分析】本题要分情况讨论,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来分析:①当AD在三角形的内部,②AD在三角形的外部以,③BC边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三种情况.7. --------------------------------------------------------------------------答案:①②③⑤解:①∵BC=AC,∠ACB=90°,∴∠CAB=∠ABC=45°,∵AD平分∠BAC,∴∠BAE=∠EAF=22.5°,∵在Rt△ACD与Rt△BFC中,∠EAF+∠F=90°,∠FBC+∠F=90°,∴∠EAF=∠FBC,∵BC=AC,∠EAF=∠FBC,∠BCF=∠AEF,∴Rt△ADC≌Rt△BFC,∴AD=BF;故①正确;②∵①中Rt△ADC≌Rt△BFC,∴CF=CD,故②正确;③∵①中Rt△ADC≌Rt△BFC,∴CF=CD,AC+CD=AC+CF=AF,∵∠CBF=∠EAF=22.5°,∴在Rt△AEF中,∠F=90°﹣∠EAF=67.5°,∵∠CAB=45°,∴∠ABF=180°﹣∠F﹣∠CAB=180°﹣67.5°﹣45°=67.5°,∴AF=AB,即AC+CD=AB,故③正确;④由③可知,△ABF是等腰三角形,∵BE⊥AD,∴BE=BF,∵在Rt△BCF中,若BE=CF,则∠CBF=30°,与②中∠CBF=22.5°相矛盾,故BE≠CF,故④错误;⑤由③可知,△ABF是等腰三角形,∵BE⊥AD,∴BF=2EF,由①知AD=BF,∴AD=2EF,即EF:AD=1:2,故⑤正确.∴①②③⑤四项正确.【解题方法提示】①根据BC=AC,∠ACB=90°可知∠CAB=∠ABC=45°,再由AD平分∠BAC可知∠BAE=∠EAF=22.5°,在Rt△ACD与Rt△BFC中,∠EAF+∠F=90°,∠FBC+∠F=90°,可求出∠EAF=∠FBC,由BC=AC可求出Rt△ADC≌Rt△BFC,进而求解;②运用①中Rt△ADC≌Rt△BFC即可直接判断;③由①中Rt△ADC≌Rt△BFC可知,CF=CD,故AC+CD=AC+CF=AF,∠CBF=∠EAF=22.5°,在Rt△AEF 中,∠F=90°﹣∠EAF=67.5°,根据∠CAB=45°可知,∠ABF=180°﹣∠EAF﹣∠CAB=67.5°,即可求出AF=AB,进而判断即可;④由③可知,△ABF是等腰三角形,由于BE⊥AD,故BE=BF,在Rt△BCF中,假设BE=CF,进而可得求出∠CBF的度数,进而判断即可;⑤由③可知,△ABF是等腰三角形,由于BE⊥AD,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以及①中的结论即可解答.8. --------------------------------------------------------------------------证明:如图,作∠ACB的平分线CD交AB于D,过点D作DE⊥BC于E,∵∠ACB=2∠B,∴∠B=∠BCD=∠ACB,∴BD=CD,∴BE=CE=BC,∵BC=2AC,∴AC=CE,在△ACD和△ECD中,,∴△ACD≌△ECD(SAS),∴∠A=∠CED=90°.作出图形,作∠ACB的平分线CD交AB于D,过点D作DE⊥BC于E,求出∠B=∠BCD,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BD=CD,然后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BE=CE,再求出AC=CE,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CD和△ECD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A=∠CED=90°.9. --------------------------------------------------------------------------第1空:【解答】解:连接BF,∵BC=6,点E为BC的中点,∴BE=3,又∵AB=4,∴AE= =5,∴BH= ,则BF= ,∵FE=BE=EC,∴∠BFC=90°,∴CF= = .故答案为:.【分析】连接BF,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BH,得到BF,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得到∠BFC=90°,根据勾股定理求出答案.10. --------------------------------------------------------------------------11. --------------------------------------------------------------------------解:(1)如图1,设存在点P,使得PA=PB,此时PA=PB=2t,PC=4-2t,在Rt△PCB中,PC2+CB2=PB2,即:(4-2t)2+32=(2t)2,解得:t=,∴当t=时,PA=PB;(2)当点P在点C或点B处时,一定在△ABC的角平分线上,此时t=2或t=3.5秒;当点P在∠ABC的角平分线上时,作PM⊥AB于点M,如图2,此时AP=2t,PC=PM=4-2t,∵△APM∽△ABC,∴AP:AB=PM:BC,即:2t:5=(4-2t):3,解得:t=;当点P在∠CAB的平分线上时,作PN⊥AB,如图3,此时BP=7-2t,PN=PC=(2t-4),∵△BPN∽△BAC,∴BP:BA=PN:AC,即:(7-2t):5=(2t-4):4,解得:t=,综上,当t=2、3.5、、秒时,点P在△ABC的角平分线上./(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PA=PB,从而分别表示出PC、BC、BP的长,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即可;(2)当点P在顶点处时就是在角平分线上,然后再分点P在AC和∠ABC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处和点P 在BC和∠BAC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处利用相似三角形列式求得t值即可.12. --------------------------------------------------------------------------(1)证明:如图1,连接CF,直角△DEB中,EF是斜边BD上的中线,∴EF=DF=BF,∠FEB=∠FBE,同理可得出CF=DF=BF,∠FCB=∠FBC,∴CF=EF,∵∠DFE=∠FEB+∠FBE=2∠FBE,同理∠DFC=2∠FBC,∴∠EFC=∠EFD+∠DFC=2(∠EBF+∠CBF)=90°,∴△EF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F=EF;∴线段CE与FE之间的数量关系是CE=FE;(2)(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如图2,连接CF,延长EF交CB于点G,∵∠ACB=∠AED=90°,∴DE∥BC,∴∠EDF=∠GBF,又∵∠EFD=∠GFB,DF=BF,∴△EDF≌△GBF,∴EF=GF,BG=DE=AE,∵AC=BC,∴CE=CG,∴∠EFC=90°,CF=EF,∴△C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EF=45°,∴CE=FE;(3)(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如图3,取AD的中点M,连接EM,MF,取AB的中点N,连接FN、CN、CF,∵DF=BF,∴FM∥AB,且FM=AB,∵AE=DE,∠AED=90°,∴AM=EM,∠AME=90°,∵CA=CB,∠ACB=90°,∴CN=AN=AB,∠ANC=90°,∴MF∥AN,FM=AN=CN,∴四边形MFNA为平行四边形,∴FN=AM=EM,∠AMF=∠FNA,∴∠EMF=∠FNC,∴△EMF≌△FNC,∴FE=CF,∠EFM=∠FCN,由MF∥AN,∠ANC=90°,可得∠CPF=90°,∴∠FCN+∠PFC=90°,∴∠EFM+∠PFC=90°,∴∠EFC=90°,∴△C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EF=45°,∴CE=FE.(1)连接CF,直角△DEB中,EF是斜边BD上的中线,因此EF=DF=BF,∠FEB=∠FBE,同理可得出CF=DF=BF,∠FCB=∠FBC,因此CF=EF,由于∠DFE=∠FEB+∠FBE=2∠FBE,同理∠DFC=2∠FBC,因此∠EFC=∠EFD+∠DFC=2(∠EBF+∠CBF)=90°,因此△EF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F=EF;(2)通过证明△EF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来求解.先证△EFC是等腰三角形,证明△DEF和△FGB全等.再说明△CFE是个直角三角形,因此就能得出结论了;(3)通过证明△CFE来得出结论,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得CF=FE,证明△MEF和△CFN全等,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和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我们不难得出EM=PN AD,EC=MF=AB,得出四边形AMPN为平行四边形,那么对角就相等,于是90°+∠CNF=90°+∠MEF,因此∠CNF=∠MEF,那么两三角形就全等了.证明∠CFE是直角的过程与(1)完全相同.那么就能得出△CEF是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于是得出的结论与(1)也相同.13. --------------------------------------------------------------------------解:(1)不变,∠CMQ=60°.∵△ABC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中,AB=AC,∠B=∠CAP=60°又∵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速度都为1cm/s.∴AP=BQ,∴△ABQ≌△CAP(SAS),∴∠BAQ=∠ACP,∴∠CMQ=∠ACP+∠CAM=∠BAQ+∠CAM=∠BAC=60°;(2)设时间为t秒,则AP=BQ=tcm,PB=(4-t)cm,当∠PQB=90°时,∵∠B=60°,∴PB=2BQ,即4-t=2t,t= ,当∠BPQ=90°时,∵∠B=60°,∴BQ=2BP,得t=2(4-t),t= ,∴当第秒或第秒时,△PBQ为直角三角形.(1)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出△ABQ≌△CAP,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知∠BAQ=∠ACP,故∠CMQ=∠ACP+∠CAM=∠BAQ+∠CAM=∠BAC=60°,故可得出结论;(2)设时间为t秒,则AP=BQ=tcm,PB=(4-t)cm,当∠PQB=90°时,因为∠B=60°,所以PB=2BQ,即4-t=2t 故可得出t的值,当∠BPQ=90°时,同理可得BQ=2BP,即t=2(4-t),由此两种情况即可得出结论.14. --------------------------------------------------------------------------615. --------------------------------------------------------------------------解析解:如图,连接OB、OC,∵∠BAC=54°,AO为∠BAC的平分线,∴∠BAO=∠BAC=×54°=27°,又∵AB=AC,∴∠ABC=(180°-∠BAC)=(180°-54°)=63°,∵DO是AB的垂直平分线,∴OA=OB,∴∠ABO=∠BAO=27°,∴∠OBC=∠ABC-∠ABO=63°-27°=36°,∵AO为∠BAC的平分线,AB=AC,∴△AOB≌△AOC(SAS),∴OB=OC,∴点O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又∵DO是AB的垂直平分线,∴点O是△ABC的外心,∴∠OCB=∠OBC=36°,∵将∠C沿EF(E在BC上,F在AC上)折叠,点C与点O恰好重合,∴OE=CE,∴∠COE=∠OCB=36°,在△OCE中,∠OEC=180°-∠COE-∠OCB=180°-36°-36°=108°.故答案为:108.连接OB、OC,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BAO,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求出∠ABC,再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可得OA=OB,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ABO=∠BAO,再求出∠OBC,然后判断出点O是△ABC的外心,根据三角形外心的性质可得OB=OC,再根据等边对等角求出∠OCB=∠OBC,根据翻折的性质可得OE=CE,然后根据等边对等角求出∠COE,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本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以及翻折变换的性质,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作辅助线,构造出等腰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答案 10816. --------------------------------------------------------------------------解析根据a<b<c,a+c=49和a2+b2=c2讨论a、b、c的值,计算符合题意的a、b、c的值,并求出三角形的面积.答案解:三边分别为a、b、c,且a<b<c,∴c为斜边,且满足c2=a2+b2,c=49-a,故b2=492-98a=49(49-2a),其中a<b<c,∴a<24,b=,由题意知a,b为整数,则a=12,b=35,c=37或a=20,b=21,c=29,∵a2+b2=c2,所以a=12,b=35,c=37或a=20,b=21,c=29均符合题意,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12×35=210或×20×21=210.故答案为210.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的运用,考查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本题中求出符合题意的a、b、c的值是解题的关键.。

初二数学学习中常见的易错题分析

初二数学学习中常见的易错题分析

初二数学学习中常见的易错题分析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往往是一门让人又爱又恨的学科。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易错题,这些题目看似简单,却往往容易让学生犯错。

本文将对初二数学学习中常见的易错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这些题目。

一、整数的绝对值问题整数的绝对值题目属于初二数学中一个常见的易错点。

很多同学在解这类题目时容易混淆绝对值的概念。

例如,有一道题目如下:|-5| + |3| = ?在解这道题时,很多同学会将|-5|和|3|的值分别计算出来,然后进行相加,得出答案为8。

然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绝对值符号的作用是将其内部的值变为正数。

所以,正确的解题步骤应该是先计算|-5|和|3|的值,得到5和3,然后再进行相加,得到答案为8。

二、分数与小数的比较分数与小数的比较题目在初二数学中也很常见。

例如,有一道题目如下:将以下四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0.5,1/4,0.3,2/5很多同学在解这类题目时容易混淆分数和小数的大小关系。

一种常见的错误做法是将分数转换成小数后再进行比较。

例如,将1/4转换成小数后是0.25,将2/5转换成小数后是0.4,然后再进行比较。

然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小数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带来计算误差。

正确的做法是将所有的数都转换成相同的形式进行比较。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将0.5转换成1/2,将0.3转换成3/10,然后再进行比较。

按照这种方法,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4,3/10,2/5,1/2。

三、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计算初二数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关于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计算题目,而这也是一些同学容易出错的地方。

例如,有一道题目如下:√(16 - 9) = ?在解这道题时,很多同学容易将16-9的结果计算出来,然后再求它的平方根,得出答案为1。

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

我们知道,平方根的运算优先于减法运算,所以正确的解题步骤应该是先计算√16和√9的值,得到4和3,然后再进行相减,得到答案为1。

八年级上册数学常见易错题(内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册数学常见易错题(内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数学上册常见易错题1、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少的是 ( )A 圆B 正方形C 等腰梯形D 线段【错解】D .【错解剖解】不能误认为线段只有一条对称轴,它有两条对称轴,分别是它的垂直平分线和它所在的直线。

【正确答案】C .2、如图,给出下列四组条件:①;②;③;④.其中,能使的条件共有( )A .1组B .2组C .3组D .4组【错解】选D .【错解剖析】错选D 的原因是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理解不透,当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正确答案】选C .3、在△ABC 和△A /B /C /中,AB =A /B /,AC =A /C /,高AD =A /D /,则∠C 和∠C /的关系是( ) (A )相等. (B )互补. (C )相等或互补. (D )以上都不对.【错解】A .【错解剖析】不能够正确画出图形理解题意,并分多种情况进行讨论.【正确答案】C .4、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C ,DE ⊥AB 于E ,DF ⊥AC于F ,M 为AD 上任意一点,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DE =DF . (B )ME =MF .(C )AE =AF . (D )BD =DC .AB DE BC EF AC DF ===,,AB DE B E BC EF =∠=∠=,,B E BC EF C F ∠=∠=∠=∠,,AB DE AC DF B E ==∠=∠,,ABC DEF △≌△M F E D C B A【错解】A .【错解剖析】不能正确审题,本题是选错误的选项.【正确答案】D5、如图,由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田字格中,ABC △的顶点都是小正方形的顶点.在田字格上画与ABC △成轴对称的三角形,且顶点都是小正方形的顶点,则这样的三角形(不包含ABC △本身)共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错解】B .【错解剖析】直接用图中已有的线为对称轴,只能找到两种,而把对角线作为对称轴的情况忽视了.【正确答案】D .6、如图把一个正方形三次对折后沿虚线剪下,则所得图形大致是( )【错解】A .【错解剖析】操作时把剪下的位置弄错.【正确答案】C .7、在正方形ABCD 中,满足ΔPAB ,ΔPBC ,ΔPCD ,ΔPAD 均为等腰三角形的点P 有( )个.A 、6个B 、7个C 、8个D 、9个ABC【错解】A .【错解剖析】解:(1)、如图一,当AB ,BC ,CD ,DA 分别为等腰三角形ΔPAB ,ΔPBC ,ΔPCD ,ΔPAD 的底边时,P 点为正方形ABCD 对角线AC ,BD 的交点P 1 .(2)、如图二,当AB ,CD 分别为ΔPAB 和ΔPCD 的腰且A 与D 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顶点而BC 和AD 分别为ΔPBC 和ΔPAD 的底边时;P 点的位置为以A 为圆心,以AB 为半径的圆弧与线段AD 的中垂线交点P 2和P 3 .(3)、如图三,当AB ,CD 分别为ΔPAB 和ΔPCD 的腰且B 与C 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顶点而BC 和AD 分别为ΔPBC 和ΔPAD 的底边时;P 点的位置为以B 为圆心,以BA 为半径的圆弧与线段AD 的中垂线交点P 4和P 5 .与(2)和(3)同理如图三、四、五得到以当AD ,BC 分别为ΔPAD 和ΔPBC 的腰而AB 和CD 分别为ΔPBC 和ΔPAD 的底边时;P 点的另外四个位置为P 6,P 7 ,P 8 和P 9 .【正确答案】D .8、计算()4323b a --的结果是( )A .12881b a B.7612b a C.7612b a - D.12881b a -【错解】: 选A 或B 或C .【错解剖析】: 幂的乘方运算运算错误和符号错误.【正确答案】:选D .9、下列运算结果正确的是( ).A .6332x x x =⋅B .623)(x x -=-C .33125)5(x x =D .55x x x =÷.【错解】:D【错解剖析】:本题考查整式乘除运算,其基础是幂的运算。

数学八年级下册经典易错题集附答案解析

数学八年级下册经典易错题集附答案解析

八年级下易错题集(一)一.选择题(共16小题)1.代数式中,分式的个数是()A.1B.2C.3D.42.已知对任意实数x,式子都有意义,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A.m>4 B.m<4 C.m≥4 D.m≤4 3.(龙岩模拟)当式子的值为零时,x等于()A.4B.﹣3 C.﹣1或3 D.3或﹣3 4.若分式的值为正,则x的取值范围是()A.x>0 B.x>﹣C.x≠﹣D.x>﹣且x≠05.分式中的x,y同时扩大3倍,则分式的值()A.不变B.是原来的3倍C.是原来的4倍D.是原来的6.下面各分式:,其中最简分式有()个.A.4B.3C.2D.17.(眉山)某种长途电话的收费方式如下:接通电话的第一分钟收费a元,之后的每一分钟收费b元.如果某人打该长途电话被收费8元钱,则此人打长途电话的时间是()A.分钟B.分钟C.分钟D.分钟8.计算的结果为()A.a2B.C.D.9.计算的结果是()A.1B.﹣1 C.D.10.(鸡西)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无解,则m的值为()A.﹣1.5 B.1C.﹣1.5或2 D.﹣0.5或﹣1.5 11.(扬州)若方程=1有增根,则它的增根是()A.0B.1C.﹣1 D.1和﹣1 12.如图可作为函数y=f(x)的图象的是()A.B.C.D.13.(金华)小明在一直道上骑自行车,经过起步、加速、匀速、减速之后停车.设小明骑车的时间为t(秒),骑车的路程为s(米),则s关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14.下列函数:①y=﹣8x、②、③y=8、④y=﹣8x2+6、⑤y=﹣0.5x﹣1中,一次函数有()A.1个B.2个C.3个D.4个15.(辽宁)下列图象中,不可能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y=mx﹣(m﹣3)的图象的是()A.B.C.D.16.已知点(﹣4,y1),(2,y2)都在直线y=﹣x+2上,则y1,y2大小关系是()A.y1>y2B.y1=y2C.y1<y2D.不能比较二.填空题(共9小题)17.约分:=_________;=_________.18.(清远)计算:(π﹣3)0+2﹣1=_________.19.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写出底边长y与一腰长x的函数关系式____,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0.(贵州模拟)在函数y=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21.已知函数y=(k﹣1)x+k2﹣1,当k_________时,它是一次函数,当k=_______时,它是正比例函数.22.(包头)若一次函数y=ax+1﹣a中,y随x的增大而增大,且它的图象与y轴交于正半轴,则|a﹣1|+=_________.23.(襄阳)若一次函数y=2(1﹣k)x+k﹣1的图象不过第一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24.将直线y=2x沿x轴的正方向平移1个长度单位,得到直线_________.25.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2x+3关于原点对称的解析式为_________.三.解答题(共5小题)26.通分:,.27.计算:(1);(2)÷(a2﹣4)•.28.(六合区一模)化简,求值:),其中m=.29.(苏州)解分式方程:+=3.30.(沈阳)甲、乙两人加工同一种机器零件,甲比乙每小时多加工10个零件,甲加工15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与乙加工120个零件所用时间相等,求甲、乙两人每小时各加工多少个机器零件?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6小题)1.代数式中,分式的个数是()A.1B.2C.3D.4考点:分式的定义.分析:找到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个数即可.解答:解:分式共有2个,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式的定义,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就是分式,注意π不是字母,是常数.2.已知对任意实数x,式子都有意义,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A.m>4 B.m<4 C.m≥4 D.m≤4考点: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专题:常规题型.分析:先把分母配方,然后根据分母不等于0结合平方数非负数解答即可.解答:解:∵x2﹣4x+m=(x﹣2)2+m﹣4,∵(x﹣2)2≥0,对任意实数式子都有意义,∴m﹣4>0,解得m>4.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式有意义的条件,熟记分式有意义⇔分母不为零,并利用配方法对分母进行整理是解题的关键.3.(龙岩模拟)当式子的值为零时,x等于()A.4B.﹣3 C.﹣1或3 D.3或﹣3考点: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分析:根据分式为零,分子等于0,分母不等于0列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根据题意得,|x|﹣3=0,解得x=3或﹣3,又x2﹣2x﹣3≠0,解得x1≠﹣1,x2≠3,所以,x=﹣3.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值为零,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分子为0;(2)分母不为0.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4.若分式的值为正,则x的取值范围是()A.x>0 B.x>﹣C.x≠﹣D.x>﹣且x≠0考点:分式的值.专题:计算题.分析:根据分式的性质列出不等式组解此不等式组即可.解答:解:由分式的性质可得,解得x>﹣且x≠0,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不等式的解法和分式的取值,注意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比较简单.5.分式中的x,y同时扩大3倍,则分式的值()A.不变B.是原来的3倍C.是原来的4倍D.是原来的考点:分式的基本性质.分析:x,y都扩大3倍就是分别变成原来的3倍,变成3x和3y,用3x和3y代替式子中的x和y,看得到的式子与原来的式子的关系.解答:解:用3x和3y代替式子中的x和y得:,则分式是原来的3倍.故选B.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分子、分母变化的倍数.解此类题首先把字母变化后的值代入式子中,然后约分,再与原式比较,最终得出结论.6.下面各分式:,其中最简分式有()个.A.4B.3C.2D.1考点:最简分式.分析:最简分式的标准是分子,分母中不含有公因式,不能再约分.判断的方法是把分子、分母分解因式,并且观察有无互为相反数的因式,这样的因式可以通过符号变化化为相同的因式从而进行约分.解答:解:;=;;分子分母没有公因式,是最简分式.故选D.点评:判断一个分式是最简分式,主要看分式的分子分母是不是有公因式.7.(眉山)某种长途电话的收费方式如下:接通电话的第一分钟收费a元,之后的每一分钟收费b元.如果某人打该长途电话被收费8元钱,则此人打长途电话的时间是()A.分钟B.分钟C.分钟D.分钟考点:列代数式(分式).专题:应用题.分析:由题意可知收费为=a+(打长途电话的时间﹣1)b.解答:解:设此人打长途电话的时间是x分钟,则有a+b(x﹣1)=8,解得:x=.故选C.点评:注意此题的分类收费方式.找到相应的量的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8.计算的结果为()A.a2B.C.D.考点:分式的乘除法.专题:计算题.分析:先把除法转化成乘法,再根据分式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即可.解答:解:=a2××=.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式的乘除法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题目比较好,但是一道比较容易出错的题目.9.计算的结果是()A.1B.﹣1 C.D.考点:分式的加减法.专题:计算题.分析:几个分式相加减,根据分式加减法则进行运算,如果分式分母互为相反数,则先将其变为同分母分数,然后再直接相加减即可.解答:解:,故选B.点评:在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时,应注意分式符号的改变.10.(鸡西)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无解,则m的值为()A.﹣1.5 B.1C.﹣1.5或2 D.﹣0.5或﹣1.5考点:分式方程的解.专题:计算题;压轴题.分析:去分母得出方程①(2m+x)x﹣x(x﹣3)=2(x﹣3),分为两种情况:①根据方程无解得出x=0或x=3,分别把x=0或x=3代入方程①,求出m;②求出当2m+1=0时,方程也无解,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方程两边都乘以x(x﹣3)得:(2m+x)x﹣x(x﹣3)=2(x﹣3),即(2m+1)x=﹣6,分两种情况考虑:①∵当2m+1=0时,此方程无解,∴此时m=﹣0.5,②∵关于x 的分式方程无解,∴x=0或x﹣3=0,即x=0,x=3,当x=0时,代入①得:(2m+0)×0﹣0×(0﹣3)=2(0﹣3),解得:此方程无解;当x=3时,代入①得:(2m+3)×3﹣3(3﹣3)=2(3﹣3),解得:m=﹣1.5,∴m的值是﹣0.5或﹣1.5,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分式方程的解的理解和运用,关键是求出分式方程无解时的x的值,题目比较好,难度也适中.11.(扬州)若方程=1有增根,则它的增根是()A.0B.1C.﹣1 D.1和﹣1考点:分式方程的增根.专题:压轴题.分析:增根是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后产生的使分式方程的分母为0的根.有增根,那么最简公分母(x+1)(x﹣1)=0,所以增根可能是x=1或﹣1.解答:解:方程两边都乘(x+1)(x﹣1),得6﹣m(x+1)=(x+1)(x﹣1),由最简公分母(x+1)(x﹣1)=0,可知增根可能是x=1或﹣1.当x=1时,m=3,当x=﹣1时,得到6=0,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增根只能是x=1.故选B.点评:求增根只需将最简公分母等于0即可,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增根时需进行检验.12.如图可作为函数y=f(x)的图象的是()A.B.C.D.考点:函数的概念.分析:由函数的概念,对每一个x有唯一的y和x对应.反映在图象上,取平行于y轴的直线x=a与图象始终只有一个交点.解答:解:由函数的定义.A、B、C中都存在x有两个y与x对应,不能构成函数.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对函数的概念、函数图象的理解,属基本概念的考查.13.(金华)小明在一直道上骑自行车,经过起步、加速、匀速、减速之后停车.设小明骑车的时间为t(秒),骑车的路程为s(米),则s关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专题:压轴题.分析: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也越来越远.经过起步,加速,匀速以及减速后停车,结合选项可得出答案.解答:解:随着时间的增多,路程越来越远.过程为起步、加速、匀速、减速之后停车.函数图象的形态为:缓,陡,缓,停.故选D.点评:应看清函数图象的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函数图象.14.下列函数:①y=﹣8x、②、③y=8、④y=﹣8x2+6、⑤y=﹣0.5x﹣1中,一次函数有()A.1个B.2个C.3个D.4个考点:一次函数的定义.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定义进行逐一分析即可.解答:解:①是一次函数;②自变量次数不为1,故不是一次函数;③是常数函数;④自变量次数不为1,故不是一次函数;⑤是一次函数.∴一次函数有2个.故选B.点评:解题关键是掌握一次函数的定义条件:一次函数y=kx+b的定义条件是:k、b为常数,k≠0,自变量次数为1.15.(辽宁)下列图象中,不可能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y=mx﹣(m﹣3)的图象的是()A.B.C.D.考点:一次函数的图象.专题:压轴题.分析:分别根据四个答案中函数的图象求出m的取值范围即可.解答:解:A 、由函数图象可知,,解得,0<m<3;B 、由函数图象可知,,解得,m=3;C 、由函数图象可知,,解得,m<0,m>3,无解;D、由函数图象可知,解得,m<0.故选C.点评:此题比较复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各选项列出方程组,求出无解的一组.16.已知点(﹣4,y1),(2,y2)都在直线y=﹣x+2上,则y1,y2大小关系是()A.y1>y2B.y1=y2C.y1<y2D.不能比较考点: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分析:先根据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判断出函数的增减性,再根据两点横坐标的大小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k=﹣<0,∴y随x的增大而减小.∵﹣4<2,∴y1>y2.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点,先根据题意判断出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二.填空题(共9小题)17.约分:=;=.考点:约分.分析:先把分子和分母因式分解,再约去分母与分子的公因式,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了约分,用到的知识点是分式的基本性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注意把结果化到最简.18.(清远)计算:(π﹣3)0+2﹣1=.考点: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专题:计算题.分析:本题涉及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两个考点.在计算时,需要针对每个考点分别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实数的运算法则求得计算结果.解答:解:原式=(π﹣3)0+2﹣1=1+=.故答案为1.5.点评:本题考查实数的综合运算能力,是各地中考题中常见的计算题型.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等考点的运算.19.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写出底边长y与一腰长x的函数关系式y=﹣2x+16,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4<x<8.考点:函数关系式.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底边和腰长的关系可得函数关系式,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得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解答:解:由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底边长y与一腰长x,可得函数关系式:y=﹣2x+16,∵2x>﹣2x+16,∴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4<x<8,故答案为:y=﹣2x+16,4<x<8.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关系式,三角形的周长减两腰长等于底边长的解析式,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0.(贵州模拟)在函数y=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x>1.考点: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分析:根据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分母不等于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根据题意得,x﹣1≥0且x2﹣1≠0,解得x≥1且x≠±1,所以x>1.故答案为:x>1.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分式有意义,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21.已知函数y=(k﹣1)x+k2﹣1,当k≠1时,它是一次函数,当k=﹣1时,它是正比例函数.考点:一次函数的定义;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专题:待定系数法.分析:根据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可得出k的值及取值范围.解答:解:∵函数y=(k﹣1)x+k2﹣1是一次函数,∴k﹣1≠0,即k≠1;函数y=(k﹣1)x+k2﹣1是正比例函数,则k﹣1≠0,k2﹣1=0,∴k=﹣1.点评:本题考查对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理解.形如y=kx,(k≠0)为正比例函数;y=kx+b,(k≠0)为一次函数.22.(包头)若一次函数y=ax+1﹣a中,y随x的增大而增大,且它的图象与y轴交于正半轴,则|a﹣1|+=1.考点:一次函数的性质.专题:计算题.分析:由一次函数y=ax+1﹣a中y随x的增大而增大,可以推出a>0,又由于它的图象与y轴交于正半轴可以得到a<1,最后即可确定a的取值范围,于是可以求出题目代数式的结果.解答:解:∵一次函数y=ax+1﹣a中,y随x的增大而增大,∴a>0,∵它的图象与y轴交于正半轴,∴1﹣a>0,即a<1,故0<a<1;∴原式=1﹣a+a=1.故填空答案:1.点评: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有四种情况:①当k>0,b>0,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增大;②当k>0,b<0,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增大;③当k<0,b>0时,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减小;④当k<0,b<0时,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减小.23.(襄阳)若一次函数y=2(1﹣k)x+k﹣1的图象不过第一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1<k≤2.考点:一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专题:计算题.分析:若函数y=2(1﹣k)x+k﹣1的图象不过第一象限,则此函数的x的系数小于0,b≤0.解答:解:∵函数y=2(1﹣k)x+k﹣1的图象不过第一象限,∴2(1﹣k)<0,k﹣1≤0,∴1<k≤2.点评: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第几象限,取决于x的系数是大于0或是小于0.24.将直线y=2x沿x轴的正方向平移1个长度单位,得到直线y=2x﹣2.考点:一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分析:沿x轴正方向平移即是向右平移,根据解析式“左加右减”的平移规律,即可得到平移后的直线解析式.解答:解:将直线y=2x沿x轴的正方向平移1个长度单位,得到直线y=2(x﹣1),即y=2x﹣2.故答案为y=2x﹣2.点评:本题考查一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掌握解析式的平移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是解题的关键.25.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2x+3关于原点对称的解析式为y=2x﹣3.考点:中心对称;一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分析:若两条直线关于原点对称,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即k值不变;与y轴的交点关于原点对称,即b值互为相反数.解答:解:直线y=2x+3关于原点对称的解析式为y=2x﹣3.点评:能够数形结合来分析此类型的题,根据图形,发现k和b值之间的关系.三.解答题(共5小题)26.通分:,.考点:通分.专题:计算题.分析:将两分式的分母中的系数取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因式的次数取最高次幂.解答:解:=,=.点评:本题考查了通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找公分母的方法:(1)系数取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因式的次数取最高次幂.27.计算:(1);(2)÷(a2﹣4)•.考点:分式的混合运算.专题:计算题.分析:(1)原式第一项利用除法法则变形,约分后两项通分并利用同分母分式的减法法则计算即可得到结果;(2)原式利用除法法则变形,约分即可得到结果.解答:解:(1)原式=1﹣•=1﹣==﹣;(2)原式=••=.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式的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28.(六合区一模)化简,求值:),其中m=.考点:分式的化简求值.分析:这道求代数式值的题目,不应考虑把x的值直接代入,通常做法是先把代数式化简,然后再代入求值.分式的四则运算是整式四则运算的进一步发展,是有理式恒等变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解答:解:原式======.当m=时,原式==.点评: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本题的关键是化简,然后把给定的m值代入求值.29.(苏州)解分式方程:+=3.考点:解分式方程.专题:计算题.分析: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求出整式方程的解得到x的值,经检验即可得到分式方程的解.解答:解:去分母得:x﹣2=3x﹣3,解得:x=,经检验x=是分式方程的解.点评:此题考查了解分式方程,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转化思想”,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解分式方程一定注意要验根.30.(沈阳)甲、乙两人加工同一种机器零件,甲比乙每小时多加工10个零件,甲加工15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与乙加工120个零件所用时间相等,求甲、乙两人每小时各加工多少个机器零件?考点:分式方程的应用.专题:压轴题.分析:根据“甲加工15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与乙加工120个零件所用时间相等”可得出相等关系,从而只需表示出他们各自的时间就可以了.解答:解:设乙每小时加工机器零件x个,则甲每小时加工机器零件(x+10)个,根据题意得:=,解得x=40,经检验,x=40是原方程的解,x+10=40+10=50.答:甲每小时加工50个零件,乙每小时加工40个零件.点评:本题考查分式方程的应用,分析题意,找到关键描述语,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八年级数学上期中易错题精选习题及解析

八年级数学上期中易错题精选习题及解析

一.选择题(共16 小题)1.如图,要测量河两岸相对两点A、B 的距离,可以在AB 的垂线BF 上取两点C 、D,使CD=BC,再作BF 的垂线DE,且使A、C、E 在同一条直线上,可得△ABC≌△EDC.用于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最佳依据是( )A.ASA B.SAS C.SSS D.AAS2.如图,点M 在线段BC 上,点E 和N 在线段AC 上,EM∥AB,BE 和MN 分别平分∠ABC 和∠EMC.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MBE=∠MEB B.MN∥BE C.S△BEM=S△BEN D.∠MBN=∠MNB3.如图,D 为∠BAC 的外角平分线上一点并且满足BD=CD,∠DBC=∠DCB,过D作DE⊥AC 于E,DF⊥AB 交BA 的延长线于F,则下列结论:①△CDE≌△BDF;②CE=AB+AE;③∠BDC=∠BAC;④∠DAF=∠CBD.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个B.2 个C.3 个D.4 个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O 为坐标原点,A(﹣4,0),B(0,3).若在该坐标平面内有以点P(不与点A、B、O 重合)为一个顶点的直角三角形与Rt△ABO 全等,且这个以点P 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与Rt△ABO 有一条公共边,则所有符合条件的三角形个数为( )A.9 B.7 C.5 D.35.如图所示,已知在△ABC 中,∠C=90°,AD=AC,DE⊥AB 交BC 于点E,若∠ B=28°, 则∠AEC=( )A.28° B.59° C.60° D.62°6.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有( )(1)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有两边和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1 个B.2 个C.3 个D.4 个7.如图,AB=AC,AD=AE,BE、CD 交于点O,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A.五对B.四对C.三对D.二对8.如图,已知:AD∥BC,AB∥DC,AC 与BD 交于点O,AE⊥BD 于点E,CF⊥ BD 于点F,那么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 )A.8 对B.7 对C.6 对D.5 对9.在如图所示的5×5 方格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 的正方形,△ABC 是格点三角形(即顶点恰好是正方形的顶点),则与△ABC 有一条公共边且全等的所有格点三角形的个数是( )A.1 B.2 C.3 D.410.如图,△ABC 的3 个顶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这样的三角形叫做格点三角形,在图中再画格点三角形(位置不同于△ABC),使得所画三角形与△ABC全等,则这样的格点三角形能画( )A.1 个B.2 个C.3 个D.4 个11.如图,有一张三角形纸片ABC,已知∠B=∠C=x°,按下列方案用剪刀沿着箭头方向剪开,可能得不到全等三角形纸片的是( )A.B.C.D.12.不能用尺规作出唯一三角形的是( )A.已知两角和夹边B.已知两边和夹角C.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D.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13.如图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BC=DC,将点A 放在角的顶点 ,AB和AD 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 画一条射线,这条射线就是角的平分线,在这个操作过程中,运用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 )A.SSS B.SAS C.ASA D.AAS14.如图,在△ABC 中,AC=5,中线AD=7,则AB 边的取值范围是( )A.1<AB<29 B.4<AB<24 C.5<AB<19 D.9<AB<1915.已知△ABC 与△DEF 全等,∠A=∠D=90°,∠B=37°,则∠E 的度数是( ) A.37° B.53° C.37°或63°D.37°或53°16.如图所示,△ADB≌△EDB,△BDE≌△CDE,B,E,C 在一条直线上.下列结论: ①BD 是∠ABE 的平分线;②AB⊥AC;③∠C=30°;④线段DE 是△BDC 的中线;⑤AD+BD=AC其中正确的有( )个.A.2 B.3 C.4 D.5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6 小题)1.如图,要测量河两岸相对两点A、B 的距离,可以在AB 的垂线BF 上取两点C 、D,使CD=BC,再作BF 的垂线DE,且使A、C、E 在同一条直线上,可得△ABC≌△EDC.用于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最佳依据是( )A.ASA B.SAS C.SSS D.AAS[解答]解:在△ABC 和△EDC 中,∴△ABC≌△EDC(ASA),她的依据是两角及这两角的夹边对应相等即ASA 这一方法.故选:A.2.如图,点M 在线段BC 上,点E 和N 在线段AC 上,EM∥AB,BE 和MN 分别平分∠ABC 和∠EMC.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MBE=∠MEB B.MN∥BE C.S△BEM=S△BEN D.∠MBN=∠MNB[解答]解:∵EM∥AB,BE 和MN 分别平分∠ABC 和∠EMC,∴∠MEB=∠ABE,∠ABC=∠EMC,∠ABE=∠MBE,∠EMN=∠NMC,∴∠MEB=∠MBE(故A 正确),∠EBM=∠NMC,∴MN ∥BE (故 B 正确),∴MN 和 BE 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S △BEM =S △BEN (故 C 正确),∵∠MNB=∠EBN ,而∠EBN 和∠MBN 的关系不知,∴∠MBN 和∠MNB 的关系无法确定,故 D 错误,故选:D .3. 如图,D 为∠BAC 的外角平分线上一点并且满足 BD=CD ,∠DBC=∠DCB ,过 D 作 DE ⊥AC 于 E ,DF ⊥AB 交 BA 的延长线于 F ,则下列结论:①△CDE ≌△BDF ;②CE=AB +AE ;③∠BDC=∠BAC ;④∠DAF=∠CBD .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个B .2 个C .3 个D .4 个[解答]解:∵AD 平分∠CAF ,DE ⊥AC ,DF ⊥AB ,∴DE=DF ,在 Rt △CDE 和 Rt △BDF 中,,∴Rt △CDE ≌Rt △BDF (HL ),故①正确;∴CE=AF ,在 Rt △ADE 和 Rt △ADF 中,,∴Rt △ADE ≌Rt △ADF (HL ),∴AE=AF ,∴CE=AB +AF=AB +AE ,故②正确;∵Rt△CDE≌Rt△BDF,∴∠DBF=∠DCE,∴A、B、C、D 四点共圆,∴∠BDC=∠BAC,故③正确;∠DAE=∠CBD,∵Rt△ADE≌Rt△ADF,∴∠DAE=∠DAF,∴∠DAF=∠CBD,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有①②③④共 4个.故选:D.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O 为坐标原点,A(﹣4,0),B(0,3).若在该坐标平面内有以点P(不与点A、B、O 重合)为一个顶点的直角三角形与Rt△ABO 全等,且这个以点P 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与Rt△ABO 有一条公共边,则所有符合条件的三角形个数为( )A.9 B.7 C.5 D.3[解答]解:如图:分别以OA、OB、AB 为边作与Rt△ABO 全等的三角形各有3 个,则所有符合条件的三角形个数为9.故选:A.5.如图所示,已知在△ABC 中,∠C=90°,AD=AC,DE⊥AB 交BC 于点E,若∠B=28°, 则∠AEC=( )A.28° B.59° C.60° D.62°[解答]解:∵在△ABC 中,∠C=90°,AD=AC,DE⊥AB 交BC 于点E,∴△CAE≌△DAE,∴∠CAE=∠DAE= ∠CAB,∵∠B+∠CAB=90°,∠B=28°,∴∠CAB=90°﹣28°=62°,∵∠AEC=90°﹣∠CAB=90°﹣31°=59°.故选:B.6.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有( )(1)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有两边和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1 个B.2 个C.3 个D.4 个[解答]解:①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正确;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所以②错误;③有两边和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错误;故选:A.7.如图,AB=AC,AD=AE,BE、CD 交于点O,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A.五对B.四对C.三对D.二对[解答]解:∵AB=AC,AD=AE,∴∠ABC=∠ACB,BD=EC.∵在△BDC 和△CEB 中, ,∴△BDC≌△CEB.∴∠EBC=∠DCB,∴∠ABO=∠ACO.在△DBO 和△ECO 中, ,∴△DBO≌△ECO.∵∠EBC=∠DCB,∴OB=OC.∵在△ABO 和△ACO 中, ,∴△ABO≌△ACO.∴∠DAO=∠EAO.∵在△DAO 和△EAO 中, ,∴△DAO≌△EAO.∵在△DAC 和△EAB 中, ,∴△DAC≌△EAB.故选:A.8.如图,已知:AD∥BC,AB∥DC,AC 与BD 交于点O,AE⊥BD 于点E,CF⊥ BD 于点F,那么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 )A.8 对B.7 对C.6 对D.5 对[解答]解: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知:△ABD≌△CDB,△ABO≌△CDO,△ADE≌△CBF,△AOE≌△CFO,△AOD≌△COB,△ABC≌△CDA,△ABE 和△CDF故选:B.9.在如图所示的5×5 方格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 的正方形,△ABC 是格点三角形(即顶点恰好是正方形的顶点),则与△ABC 有一条公共边且全等的所有格点三角形的个数是( )A.1 B.2 C.3 D.4[解答]解:以BC 为公共边的三角形有3 个,以AB 为公共边的三角形有0 个, 以AC 为公共边的三角形有1 个,共3+0+1=4 个,故选:D.10.如图,△ABC 的3 个顶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这样的三角形叫做格点三角形,在图中再画格点三角形(位置不同于△ABC),使得所画三角形与△ABC全等,则这样的格点三角形能画( )A.1 个B.2 个C.3 个D.4 个[解答]解:如图所示可作 3 个全等的三角形.故选:C.11.如图,有一张三角形纸片ABC,已知∠B=∠C=x°,按下列方案用剪刀沿着箭头方向剪开,可能得不到全等三角形纸片的是( )A.B.C.D.[解答]解:A、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证得图中两个小三角形全等, 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证得图中两个小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如图1,∵∠DEC=∠B+∠BDE,∴x°+∠FEC=x°+∠BDE,∴∠FEC=∠BDE,所以其对应边应该是BE 和CF,而已知给的是BD=FC=3,所以不能判定两个小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D、如图2,∵∠DEC=∠B+∠BDE,∴x°+∠FEC=x°+∠BDE,∴∠FEC=∠BDE,∵BD=FC=2,∠B=∠C,∴△BDE≌△CEF,所以能判定两个小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由于本题选择可能得不到全等三角形纸片的图形,故选:C.12.不能用尺规作出唯一三角形的是( )A.已知两角和夹边B.已知两边和夹角C.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D.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答]解:A、已知两角和夹边,满足ASA,可知该三角形是唯一的; B、已知两边和夹角,满足SAS,可知该三角形是唯一的;C、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满足AAS,可知该三角形是唯一的;D、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满足SSA,不能确定三角形是唯一的.故选:D.13.如图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BC=DC,将点A 放在角的顶点 ,AB和AD 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 画一条射线,这条射线就是角的平分线,在这个操作过程中,运用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 )A.SSS B.SAS C.ASA D.AAS[解答]解:在△ADC 和△ABC 中,,∴△ADC≌△ABC(SSS),∴∠DAC=∠BAC,∴AC 就是∠DAB 的平分线.故选:A.14.如图,在△ABC 中,AC=5,中线AD=7,则AB 边的取值范围是( )A.1<AB<29 B.4<AB<24 C.5<AB<19 D.9<AB<19[解答]解:如图,延长AD 至E,使DE=AD,∵AD 是△ABC 的中线,∴BD=CD,在△ABD 和△ECD 中,,∴△ABD≌△ECD(SAS),∴AB=CE,∵AD=7,∴AE=7+7=14,∵14+5=19,14﹣5=9,∴9<CE<19,即9<AB<19.故选:D.15.已知△ABC 与△DEF 全等,∠A=∠D=90°,∠B=37°,则∠E 的度数是( ) A.37° B.53° C.37°或63°D.37°或53°[解答]解:在△ABC 中,∠C=180°﹣∠A﹣∠B=53°.∵△ABC 与△DEF 全等,∴当△ABC≌△DEF 时,∠E=∠B=37°,当△ABC≌△DFE 时,∠E=∠C=53°.∠E 的度数是37 度或53度.故选:D.16.如图所示,△ADB≌△EDB,△BDE≌△CDE,B,E,C 在一条直线上.下列结论: ①BD 是∠ABE 的平分线;②AB⊥AC;③∠C=30°;④线段DE 是△BDC 的中线;⑤AD+BD=AC其中正确的有( )个.A.2 B.3 C.4 D.5[解答]解:①∵△ADB≌△EDB,∴∠ABD=∠EBD,∴BD 是∠ABE 的平分线,故①正确;②∵△BDE≌△CDE,∴BD=CD,BE=CE,∴DE⊥BC,∴∠BED=90°,∵△ADB≌△EDB,∴∠A=∠BED=90°,∴AB⊥AD,∵A、D、C 可能不在同一直线上∴AB 可能不垂直于AC,故②不正确;③∵△ADB≌△EDB,△BDE≌△CDE,∴∠ABD=∠EBD,∠EBD=∠C,∵∠A=90°若A、D、C 不在同一直线上,则∠ABD+∠EBD+∠C≠90°, ∴∠C≠30°,故③不正确;④∵△BDE≌△CDE,∴BE=CE,∴线段DE 是△BDC 的中线,故④正确;⑤∵△BDE≌△CDE,∴BD=CD,若A、D、C 不在同一直线上,则AD+CD>AC,∴AD+BD>AC,故⑤不正确.故选:A.。

八年级下册数学错题集

八年级下册数学错题集

八年级下册数学错题集一、二次根式部分(5题)1. 化简:√(18)- 错解:√(18)=√(9 + 9)=3 + 3 = 6- 正解:√(18)=√(9×2)=3√(2)。

解析:二次根式化简时,要将被开方数分解成完全平方数与其他数相乘的形式,而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分解。

2. 计算:√(8)+√(18)- 错解:√(8)+√(18)=2√(2)+3√(2)=5√(2)√(2)=5×2 = 10- 正解:√(8)+√(18)=2√(2)+3√(2)=5√(2)。

解析:在计算二次根式加法时,最后结果应保留最简二次根式形式,不能再对√(2)进行错误的乘法运算。

3. 若√(x - 1)+√(1 - x)=y + 4,求x,y的值。

- 错解:由√(x - 1)+√(1 - x)=y + 4,得x-1≥0且1 - x≥0,解得x≥1且x≤1,所以x = 1或x = 0,当x = 0时,y=-4;当x = 1时,y=-4。

- 正解:由√(x - 1)+√(1 - x)=y + 4,因为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被开方数非负,所以x - 1≥0且1 - x≥0,解得x = 1。

把x = 1代入原式得y+4 = 0,解得y=-4。

解析:在确定x的值时,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x只能取1,不能取0。

4. 比较大小:2√(3)和3√(2)- 错解:因为2√(3)=√(12),3√(2)=√(18),所以2√(3)>3√(2)。

- 正解:因为2√(3)=√(12),3√(2)=√(18),所以2√(3)<3√(2)。

解析:比较二次根式大小时,先将它们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对应的被开方数,再比较被开方数大小。

5. 已知a=√(5)+2,b=√(5)-2,求a^2+b^2的值。

- 错解:- 先求ab=(√(5)+2)(√(5)-2)=5 - 4 = 1。

- 然后a + b=√(5)+2+√(5)-2 = 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错题集1、如图11-1,,12,,ABE ACD B C ∆≅∆∠=∠∠=∠指出对应边和另外一组对应角。

错解:对应边是AB 与AD ,AC 与AE ,BD 与CE ,另一组对应角是∠BAD 与∠CAE 。

错误原因分析:对全等三角形的表示理解不清,在全等三角形的表示中对应顶点的位置需要对齐,不能根据对应顶点来确定对应角和对应边。

同时对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角与对应边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没有理解,对应角所对的边应该是对应边,如∠2所对的边是AB ,∠1所对的边是AC ,因为∠1=∠2,即∠1与∠2是对应角,所以AB 与AC 是对应边。

正解:对应边是AB 与AC ,AE 与AD ,BE 与CD ,另一组对应角是∠BAD 与∠CAE 。

2、如图11-2,在ABD ACE ∆∆和中,AB=AC ,AD=AE ,欲证ABD ACE ∆≅∆,须补充的条件是( )。

A 、∠B =∠C ; B 、∠D=∠E ; C 、∠BAC=∠DAE ;D 、∠CAD=∠DAE 。

错解:选A 或B 或D 。

错误原因分析: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理解不清,运用SAS 判定定理来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时,一定要看清角必须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对应边。

上题中AB 与AC ,AD 与AE 是对应边,并且AB 与AD 的夹角是∠BAD ,AC 与AE 的夹角是∠CAE,而∠B 与∠C ,∠D 与∠E 不是AB 与AC ,AD 与AE 的夹角,故不能选择A 或B 。

∠CAD 与∠DAE 不是ABD ∆和ACE ∆中的内角,故不能选择D 。

所以只有选择C ,因为∠BAC+∠CAD=∠DAE+∠CAD ,即:∠BAD=∠CAE 。

正解:选C 。

3、如图11-3所示,点0为码头,A ,B 两个灯塔与码头的距离相等,0A 、OB 为海岸线,一轮船离开码头,计划沿∠AOB 的平分线航行,在航行途中,测得轮船与灯塔A 和灯塔B 的距离相等,试问轮船航行是否偏离指定航线?错解:不能判断,因为应该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即垂线段相等)的点才在角平分线上。

错误原因分析:生搬硬套“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而忽略了角平分线的实质是所分得的两个角相等,本题由OA=OB ,轮船到两灯塔的距离相等,再加上已行的航线,可构造出一对全等三角形,从而可得到已行航线把∠AOB 分成相等的两个角,即没有偏离指定航线。

正解:没有偏离指定航线,如图11-4,依题意可得:OA=OB ,AC=BC ,OC=OC ,AOC BOC ∆≅∆,∴∠AOC=∠BOC ,即OC 平分∠AOB ,∴没有偏离指定航线。

4、如图11-5,,CAB DBA C D ∠=∠∠=∠,E 为AC 和BD 的交点,ADB ∆与BCA ∆全等吗?说明理由。

错解:ADB BCA ∆≅∆。

理由如下:,,,()CAB DBA C D CBA DBA ADB BCA AAA ∠=∠∠=∠∴∠=∠∴∆≅∆错误原因分析:两个三角形全等是正确的,但说明的理由不正确,三个角对应相等不能作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在初中数学中,往往有较多同学会从自己错误的主观意识出发,自己去编造一些不正确的定理,用来证明和计算。

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过的一些性质和判定定理。

另外,在书写的要求上也要养成严谨的习惯。

象上面问题中,三组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不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在书写上也没有按照全等三角形书写的形式来规范书写。

正解:ADB BCA ∆≅∆。

理由如下:(),,()DBA CAB D C AB BA ADB BCA AAS ∠=∠∠=∠=∴∆≅∆公共边5、已知,如图11-6,ABD AEC ∆∆和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E=DC 。

错解:ABD AEC ∆∆和都是等边三角形,0060,120.,.,.BAD CAE CAD EAB AB AD AE AC ABE ADC BE DC ∴∠==∠∠==∠==∴∆≅∆∴=又 错误原因分析:只靠眼睛直观,主观臆断,误认为D 、A 、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是造成解题的错误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由于BAC ∠的大小不确定,所以D 、A 、E 三点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而应该寻找DAC BAE ∠∠和相等。

象这种错误在初中学生解答有关几何题时经常出现的,这要求我们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审清楚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及隐含条件,题目中没有出现的,我们不能去编造。

正解:ABD AEC ∆∆和都是等边三角形,60,,.,.,.BAD CAE BAD BAC CAE BAC DAC BAE AB AD AE AC ABE ADC BE DC ∴∠==∠∴∠+∠=∠+∠∴∠=∠==∴∆≅∆∴=又6、到三角形三边所在的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有 个。

错解:1个。

错误原因分析: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角平分线会相交于一点,且这个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由于所求的点是到三边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因此,相邻两个外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边所在直线的距离也相等,所以符合条件的点有4个。

正解:4个。

如图11-7,四个点分别是D 、E 、F 、G 。

7、写出下列各图形的对称轴。

(1)、角的对称轴是 ; (2)、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 ; (3)、圆的对称轴是 。

错解:(1)角的平分线;(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3)圆的每一条直径。

错误原因分析:对对称轴的概念理解不准确,对称轴指的是一条直线,不能将它误认为是射线和线段。

象角平分线是射线而不是直线,所以它不是角的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它也不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圆的直径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它也不是圆的对称轴。

正解:(1)、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3)、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

8、已知点A(1-a,5)与点B(3,b)关于y轴对称,求a-b的值。

错解:∵点A(1-a,5)与点B(3,b)关于y轴对称,∴1-a=3,b=-5,∴a=-2,∴a-b=-2-(-5)=3 。

错误原因分析:没有正确理解和掌握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即点P(a,b)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这题是将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特征与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特征搞混淆了。

正解:∵点A(1-a,5)与点B(3,b)关于y轴对称,∴1-a=-3,b=5,∴a=4,b=5 ,∴a-b=4-5=-1 。

9、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cm和9cm,试求其周长。

错解:分情况讨论:①、当腰长为4cm时,底边长就为9cm。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4×2+9=17(cm)。

②、当腰长为9cm时,底边长就为4cm。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9×2+4=22 (cm)。

错误原因分析:本题分两种情况考虑了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即腰长为4cm与9cm两种情况),但忽略了构成三角形的条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

因为4+4<9,所以4cm不能作为腰长。

只有9cm为腰长,4cm为底边一种情况成立。

正解:分情况讨论:①、当腰长为4cm时,底边长就为9cm。

∵4+4<9 ,∴这种情况不成立。

②、当腰长为9cm时,底边长就为4cm。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9×2+4=22 (cm)。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2cm 。

10、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求其顶角。

错解:如图12-1,AB=AC,B D⊥AC于D,且12BD AB,∴∠A=30°,即其顶角为30°。

错误原因分析:等腰三角形是比较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特性和,在解决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问题,不漏解,上题只考虑到腰上的高线在三角形的内部是产生错解的原因。

事实上,对于本题腰上的高线还可能在三角形的外部,应分两种情况进行求解。

正解:分两种情况来讨论:①、当高线在三角形内部时,如图12-1,AB=AC,B D ⊥AC 于D ,且12BD AB =, ∴∠A=30°,即其顶角为30°。

②、当高线在三角形外部时,如图12-2,AB=AC,B D ⊥AC 于D ,且12BD AB =, ∴∠BAD=30°,∴∠BAC=150°。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30°或150°。

11、在一次数学课上,王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12-3,并写下了四个等式: (1)A B D C =,(2)B E C E =,(3) B C ∠=∠,(4) B A E C D E ∠=∠。

要求同学从这四个等式中选出两个作为条件,推出A E D △是等腰三角形.请你试着完成王老师提出的要求,并说明理由。

(写出一种即可)已知:求证:A E D △是等腰三角形。

错解:已知:A B D C =,B E C E =,求证:A E D△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 ∵A B D C =,B E C E =,,DEC AEB ∠=∠∴.DCE ABE ∆≅∆∴.DE AE =∴A E D△是等腰三角形. 错误原因分析: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以为三个条件就可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思维混乱,,运用了不成立的命题“SSA ”去证明题目,即犯了“虚假理由”的错误。

说明对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掌握不透,上课时没真正弄懂定理的运用。

中等偏下的学生易犯这种错误。

正解:如:已知:A B D C =,B C ∠=∠,求证:A E D△是等腰三角形。

BE D A C图-12-3证明:∵A B D C =,B C ∠=∠,,DEC AEB ∠=∠ ∴.DCE ABE ∆≅∆∴.DE AE =∴A E D △是等腰三角形。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如果线段AB 和''A B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AB=''A B ;B 、 如果点A 和点'A 到直线l 的距离相等,则点A 与点'A 关于直线l 对称;C 、 如果AB=''A B ,且直线MN 垂直平分A 'A ,那么线段AB 和''A B 关于直线MN对称;D 、 如果在直线MN 两旁的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直线MN对称。

错解:选B 或C 或D 。

错误原因分析:对轴对称的定义和性质理解不够准确是这题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因为线段AB 和''A B 关于某直线对称,则沿着这条直线对折AB 与''A B 一定能够重合,所以AB=''A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