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题论述题专项练习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出玉门关后,向导借故离开了他。
他走入沙漠地带,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黄沙漫漫,无边无际,他只得寻着骆驼粪的踪迹前行。
一天,他迷失了方向,身体又极度困乏,便下马取皮囊喝水。
不料一时失手,水全流光了。
他只得东行十余里,忽然想:“我曾发誓,若不到天竺,决不向后退一步,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以生。
”于是立刻勒马西行,连行五天五夜,人马一齐倒卧在沙石上。
后多亏马醒后把他带出沙漠,终于到达北印度。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他”去天竺干什么?(2)与“他”同时期的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3)“他”为唐朝、天竺文化传播作出了什么贡献?(4)你觉得在“他”身上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答案】(1)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
(2)鉴真东渡日本(3)玄奘到天竺取回佛经,并组织人翻译。
同时根据在印度半岛、中亚各国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的重要史料。
(4)坚贞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出玉门关后,向导借故离开了他。
他只得东行十余里,忽然想:“我曾发誓,若不到天竺,决不向后退一步,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以生。
”终于到达北印度。
”和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尽艰险,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
(2)结合所学知识,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鉴真东渡日本。
(3)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玄奘到天竺取回佛经,并组织人翻译。
同时根据在印度半岛、中亚各国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的重要史料。
(4)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坚贞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1.docx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析经济格局的变化)材料一:秦汉时期。
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
“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看南方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设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从秦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2)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由材料分析导致这一重大变化的原因。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有何特点?(4)读材料三,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答案】( 1)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手工业、商业集中在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2)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南方政治相对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
(3)人口稠密,是最大的都市,买卖区与居民区分不清,商品交易时间长等。
(4)市舶司;原因:统治者重视和鼓励、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达(或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提高)、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陆上丝绸之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

(2)这部著作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哪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这部书有什么地位?
(3)请列举出两部同时期的优秀科技著作及作者。
(4)这些科学家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①明朝②《天工开物》③宋应星
(2)①农业、手工业②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主要阐述了什么关系?他为处理这一关系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3)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答案】(1)960年;陈桥驿
(2)加强中央集权。
(3)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材料二“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其中的“中华”指汉族,“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
(3)根据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正式会盟”可知,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会盟。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
七下期中考试历史小论文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解析版)

七下期中考试历史小论文+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解题指导+选择专练解题指导观点论述题1.问题设计用语:提出一个论题(启示…)加以论述(说明…)2.解决方法思路:步骤一看问题首先看这个题目的具体要求。
步骤二读材料:读材料要做到读二遍材料,即分为泛读和精读二步(1)泛读:泛读要达到目标:找到关键词语或者关键句,划分层次,注意材料的出处。
(2)精读:把关键词和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步骤三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字数要求约20-30字;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字数要求约150字左右;第三段:总结部分,字数要求约20-30字;因此总字数为150--200字区间。
第一段:观点部分阅读材料基础之上,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
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
提出论点要注意六点:(1)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2)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3)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4)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5)部分同学存在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6)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从2--4则史料来论证观点,并且做到一则史料一论证,而不是堆积史料,然后下一个总结论。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图一中人物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否“只识弯弓射大雕”?说出依据。
(2)图二中人物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请你依据所学知识,提供史实加以印证。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摘自《经世大典序录官制》(3)元代是否设立了今山东省?为什么?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什么?今台湾地区当时归哪一行政机构管辖?【答案】(1)1206年,XXX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不是。
XXX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没有山东省。
这一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
XXX。
【解析】【详解】(1)图一中人物是XXX,XXX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1206年,XXX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XXX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图二中人物是XXX,XXX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元代没有山东省,山东、山西和河北在元朝被称为腹里地域,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
当时今南海地域称为万里石塘。
今台湾地域当时归澎湖巡检司统领。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中央设行省,行省下辖路、府、州、县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图一中人物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否“只识弯弓射大雕”?说出依据。
(2)图二中人物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请你依据所学知识,提供史实加以印证。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摘自《经世大典序录官制》(3)元代是否设立了今山东省?为什么?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什么?今台湾地区当时归哪一行政机构管辖?【答案】(1)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不是。
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没有山东省。
这一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
万里石塘。
澎湖巡检司。
【解析】【详解】(1)图一中人物是铁木真,铁木真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图二中人物是忽必烈,忽必烈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元代没有山东省,山东、山西和河北在元朝被称为腹里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
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万里石塘。
今台湾地区当时归澎湖巡检司管辖。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下辖路、府、州、县等。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题论述题专项

七年级历史题论述题专项历史题论述题(小论文)解答一般步骤历史论述题(小论文)一般回答模式为“三段式”,即:1、是什么(观点明确、准确、正确)观点(主题)要鲜明,中心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
——阅读材料,明确观点(提炼观点)2、为什么(结合材料,多角度论证、列举史实)论据要务实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料,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迁移(熟能生巧)如果涉及原因类,就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7要素寻找: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历史背景分析: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等。
若需要分析条件,则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个人等角度分析。
3、怎么样(结尾进行总结)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总结语言也切记简明扼要,避免口水话语言。
一般以“综上所述…”、“由此可见…”、“所以说…”、“因此…”结尾。
注意: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1、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东南沿海,从钱塘江到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等五大水系,连成一片。
大运河如同一条纽带,连通了五大水系,实际上就是把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及华北大平原,也就是整个中国最为富饶的中心地区,都串联起来,使中国大地形成一个自然整体,也就自然使中国的东南沿海及江、浙等经济物产繁富地区和广阔的中原地带,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组成中华国家的经济重心;而由这一经济重心地带,向中华大地的东南和西北各地域辐射,遂使中国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除了宋、金有过短暂的对峙之外,中华大地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的局面。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解析)

(3)根据材料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
【答案】(1)唐太宗、唐玄宗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贞观年间)”可知是指唐太宗时期,其年号为贞观;依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是指唐玄宗时期,其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
【答案】(1)隋朝大运河
(2)古人的评价、文人的诗词。古人对大运河的评价:“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胡曾的诗歌《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3)隋朝大运河的宽度、运力、给当时隋朝带来了哪些效益;隋朝大运河的修建给后人带来的好处和当初修建时的坏处。
7.某校七年级(一)班的同学搜集了以下图片,准备做一个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1)结合上面两幅图片,同学们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2)除了图片资料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资料呈现这一主题?
(3)如果邀请你参加研讨会,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研究讨论?(要求提出两个问题,不需要解答。提问要符合研讨会主题,具有思维价值。)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该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吨以上”和图片,反映了宋代造船业发达,船只的结构和性能很好,加上有指南针作为航海的辨别方向,这是这些诸多优势,很受外国商人的欢迎。
(3)依据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隋朝大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题论述题专项(答案有对应的PPT和文档)1、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东南沿海,从钱塘江到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等五大水系,连成一片。
大运河如同一条纽带,连通了五大水系,实际上就是把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及华北大平原,也就是整个中国最为富饶的中心地区,都串联起来,使中国大地形成一个自然整体,也就自然使中国的东南沿海及江、浙等经济物产繁富地区和广阔的中原地带,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组成中华国家的经济重心;而由这一经济重心地带,向中华大地的东南和西北各地域辐射,遂使中国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除了宋、金有过短暂的对峙之外,中华大地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的局面。
(1)南北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
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
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
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
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
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摘自马勇《科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2016-09-08 国家人文历史(1)科举制创立于什么时候?(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3、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
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指南针是什么朝代发明的?(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4、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去,基本上都是在单独行走。
当他走到沙漠边缘时,有人劝他不要单身进入沙漠,但他已经下定决心,他绝不半途退缩。
此人凭借坚强的毅力,艰难前进,经过无数艰难险阻,他终于到达天竺,到处拜访高僧大师学习佛经。
后来开始讲经说法,成为天竺水平最高的佛学家。
但他放下了所有的荣誉,携带大量的佛教经典踏上返唐之路,后居长安讲解佛学,并将自己西行所见所闻100多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撰成一书,成为现在研究古代西域、印度的重要资料。
他的足迹遍布印度,但是影响却是全世界的,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1)材料中的这位“伟大僧人”西行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5、按照唐代的规定,二十一岁为男丁,需为政府服役。
但太宗却下旨征满十八岁未成丁的男子入伍。
当时魏征对皇帝这一诏书总是抗拒,顶着不办。
于是太宗召魏征上殿质问。
魏征严肃的说:“臣听说,竭泽而渔,不是得不到鱼,而是明年就没有鱼了;焚林打猎,不是抓不到野兽,而是明年就无兽可打了。
如果未成丁的男子,都征召入军,那么租赋徭役,将靠什么供给?况且近年来国家的卫士卒,不堪攻战,哪里是因为人数少?都是因为待遇不公,使他们失去了斗志。
如果精心选拔健壮的成年男子,对他们以礼相待,人人都会勇敢百倍,何必一定要兵多?自从陛下即位以来,大事才办了三件,是说了不算,不守信用,这样怎么能取信于人?”太宗听了惊愕的说:“你所说不守信用的事,是指哪些?”魏征历数太宗自即位以来四个月中几件失信于民的大事,包括减免关内外租税徭役诏敕的反复,驳得太宗张口结舌,不得不回心转意的说:“今天听了你论述国家不守信用的情况,乃是我不通民情。
不曾认真考虑,过错实在不小,处理事情如此失策怎能把国家治理好?”于是太宗收回成命,停止征召中男人伍,并厚赏了魏征。
——选自《节士风骨》——广东教育出版社(有修改)(1)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叫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6、15世纪,明朝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工具等产品的出口获得空前发展,产自中国的物品在世界各国展示出独特魅力。
朱棣亲定国策主动派遣使团到他国进行友好访问。
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
首次远航28000人,乘船62艘,一直航行到爪哇、锡兰及卡利卡特,后来几次航行更加遥远。
中国向海外发展有两种选择,一是实行海域扩张政策将所及诸国纳入中国版图。
一是实行睦邻友好政策,扶持和帮助海外诸国步入较为先进的文明行列。
已经是“世界海洋大国”的明朝选择了后者。
永乐年间,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明朝建立友好关系,并遣使来朝,其中苏禄、浡泥、满剌加等国还是国王亲自率队来华。
今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正努力成为和平发展的推动者和全球治理的参与者,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积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明朝派遣使团的远洋航行最远到达哪里?(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7、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混乱的时期,53年间换了5个朝代14个皇帝。
当陈桥兵变后,宋太祖赵匡胤总结出经验:一支无法控制的军队远比一支无能的军队更糟,更具威胁。
因此他一步步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利,剥夺他们的兵权、财权、用人权,派文官代替他们。
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禁军大权;设立三衙,通过分割禁军将领权利;通过枢密院帮助三衙管理禁军,分割禁军大权,最终形成了三衙管理禁军,枢密院掌调兵之权。
另一方面,赵匡胤大力推崇文化教育,重用文人士大夫,完善和发展科举制,扩大录取人员,给他们高官厚禄,形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赵匡胤剥夺了藩镇的地方权力,割裂了禁军的管理体系,又将文官放置在武将之上,处处提防武将,终于解决了唐末以来困扰的大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的基本国策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8、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
但是,当时西方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中国人均粮食仅有200公斤左右,美国已接近1000公斤。
中国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法国的十分之一,不及英国的四十分之一。
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业长期以来一直领先于世界,在清代也迅速衰落下去,往日出现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船队,随之销声匿迹,为西方国家的船队所取代。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1)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9、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逐步进入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
其主要原因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知识,从而大大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是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黄河和长江两大领域的经济齐头并进。
三是各族人民密切交流,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谢琳《重心渐南移,经济共腾飞——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研究》(1)材料中的“大运河”开凿于哪一朝代?(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0、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由玄奘口授而成,记录他亲历的书籍名称是什么?(2)从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11、科举制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
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
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
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
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
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
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
—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中国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谈其中一方面即可)12、隋朝大运河,赵州桥气势磅礴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贯穿五大水系,跨长2000多千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2014年6月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桥身两侧的栏杆、栏板还有雕刻有石狮和龙形等花纹,十分生动精美----“石狮不语观天下,游龙巡水界疆域”。